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林业论文

发展林业论文

发展林业论文

发展林业论文范文第1篇

以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正将世界林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它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系统的发展,引发林业科技革命,是21世纪林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精确林业,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林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事实上,这种林业技术体系是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应用的体现,核心是实时测定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并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制定出针对性的林业生产措施,在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精确林业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3精确林业的源头

由于精确林业依赖于3S系统,而3S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因此精确林业在发达国家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精确林业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发达国家林业生产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业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发展优质高效林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要求反映了人类的共识,既要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又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精确林业的构想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当时微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智能化监控技术,同时又结合了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由于GPS技术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此后美国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领域,开创了精确林业技术体系的雏形。到了1992年4月,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精确林业学术研讨会,精确林业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

精确林业最基本的技术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后者主要是针对林地面积、林木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指导人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等。

4精确林业现状

在我国,精确林业的理论框架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部门逐渐形成。

3S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实时测量、林界划分、护林防火、飞播造林、荒漠化监测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类调查和数字生态都使用3S技术,林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林业资源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可以为用户创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总之,有如下3个优点:一是节省经费。制作一张林相图或林业规划图,从勾绘草图、小班求积、清样、标注、描色、数据分析、统计等都可以实现计算机化,与人力相比在总体上可节省50倍的经费。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内业制图速度,缩短了林业资源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各类林业专题调查,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划、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经营决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业数据,从而达到了林业决策的适时性。三是使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国精确林业建设已经启动,这标志着精确林业的研究进入了系统集成与平台建立阶段。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精确林业示范地的建立,我国精确林业将由实验转向生产,由技术形成产业,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5精确林业之路

精确林业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林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林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林业创新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林业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精确林业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大物博早已成为一种过时观念,因为多年来的粗放性和掠夺性开发早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匮乏,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在此情况下,实施精确林业必然可以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在实施精确林业上还有很多困难,如实施精确林业技术必须使计算机控制的林业技术与土地状况的空间差异精确匹配。我国疆域辽阔,林业生产条件复杂,林业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应用较少,基础设施还不先进。所以,一方面,购买精确林业软件并不实用;另一方面要自行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土质、适应不同气候的精确林业软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要创建识别树种、林龄、断面积、蓄积量等的3S软件需要测取大量数据,需要若干年的各个地区、地块的投入、气候变化等历史数据,但各地区在这方面都还没有基础。此外,如果能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土地情况的精确林业软件,林业工作者的操作和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5结束语

精确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超前性的林业新技术,是信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情、省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林业技术体系、运用体系是必要的。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GIS作为精确林业的核心技术,也应适应精确林业需要,作技术上的改进与深入。

【论文关键词】精确林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林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范县县城林业生产现状,就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范县林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和生物保护提出对策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从优化城乡人民生存质量、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范县知名度出发,做出了把范县建成现代化生态县的决策,要求尽快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谈谈范县林业发展对策。

1县域林业生产现状

范县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贫乏。发展林果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县属平原农业区,林业生产主要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组成,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林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2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

根据范县植被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在生态示范区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发展应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林业生产要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措施,优化品种组合,提高林木覆盖率,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业产业基地化、多种经营规模化发展目标。不但要创造出优美、舒适、清新、安宁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资源及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而且使范县建成林茂粮丰、牲畜兴旺、富足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县城。

3重点项目建设

3.1黄河滩区速生林建设

黄河滩区土地瘠薄,风沙土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林业基础差,防护效能低。该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向应为:①绿色长廊。由南向北沿监黄大堤长42km、宽500m范围内,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等功能的绿色长廊。②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设滩区速生丰产林基地。③水土保护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涉及我县5个乡,计划5年时间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的沙化土地,坚持以防风固沙为重点,选择速生、经济价值高、固沙能力强、群众易接受的树种,实行封沙造林,对农田林网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乔灌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和生态林,适当发展小杂果基地。⑤实施林—草、林—药等间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等多种产业。

3.2贯通县域的绿色通道建设

以我县境内的公路、铁路、河流为主线,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统一规划,路基绿化和两侧绿化统一布局,实现通道沿线林木连成网,使每一条绿色通道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

3.3平原绿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平原绿化总体发展思路和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目标的要求,发展乔灌结合或多层主体结构农田林网,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9%,由此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

3.4林业生态村建设

林业生态村建设是以增加绿量为主,营造高标准围村林。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绿化。街道绿化以高大乔木、常青树、花冠木、绿篱等为主;庭院前后以小杂果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绿戴花,绿满园、果飘香的乡村田园景色。

3.5新区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区生态环境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标准新区绿色隔离带,实现生态、绿化、美化、休闲的统一。运用人文景观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憩、舒适、优美的游乐场所。

4生物的保护

4.1范县生物现状

4.1.1植被。范县的自然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耕作历史悠久,历史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以及黄河泥沙沉积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现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间杂草。主要有5类:①农作物植被。农作物是我县的植被主体,由小麦、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农作物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随季节变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为田间杂草。②阔叶林。杨、柳为我县乡土树种,是林业建设的主体。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兰杨、大官杨、欧美杨多在渠道两旁,柳、杨多分布在黄河滩区和背河洼地,“四旁”树种有杨、柳、槐、椿、桑、苹果、梨等,枣、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丛。主要是紫穗槐、白腊、杞柳,多为人工栽培;白腊常见于滩区,紫穗槐多分布在黄河沙区。其次还有少量怪柳灌丛和紫荆灌丛等。④草甸。分布面积少,多在河滩和沙碱荒地上。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湿的盐渍地带,常见于背河洼地区的盐碱荒地上;湿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较潮湿的黄河嫩滩、坑塘、沟渠或粘土地带。⑤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芦苇主要分布在积水、半积水坑塘内,荆三棱、河草沾泽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积水地区,莲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较常见。

4.1.2野生动物。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我县野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由于人为捕杀,除哺乳类中家鼠,田鼠;鸟类中麻雀、啄木鸟;爬行类中的壁虎、晰蜴;两栖类中的蛙、蟾和一些鱼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动物如野兔、黄鼠狼数量已很少,昆虫类在全县野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

4.2生物保护措施

4.2.1充分利用林地,丰富乔灌木树种。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出发,继续抓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树,积极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的局面,提倡多种树种混交,乔灌草立体种植。适应本县发展的乔木树种除有欧美杨及杨属其他几个品种外,还有旱柳、白榆、刺槐、国槐、臭椿、桑、枣、梨、梧桐等,灌木种类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填补生态位。有3种做法:①不断改良品种,引进适合范县立地条件的品种资源。②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开拓生态位资源,充实生态位,大力引进多种生物,如引进平度的优质葡萄,辽宁的水葫芦以及引进花草及观赏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湿地面积,保持生境的多样性。水域、湿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样,能为多种物种的生存提供环境条件。

5参考文献

发展林业论文范文第3篇

1.1林业经济三产业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第一产业指森林资源培育业,包括林木的培育与种植、林产品初级生产等;第二产业指林产工业,包括林木加工、木质品制造、林业机械制造等;第三产业指服务性产业,包括森林旅游、休闲服务、林业文化活动等。根据1998—2011年林业产业产值数据绘制堆积式柱形图(图1)。从图1可见,尽管林业经济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其发展仍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均逐年上涨。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从2006年起超过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第三产业作为林业部门的新兴产业,其产值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快。我们对林业总产值进行曲线拟合,将年份设为t,产值设为y,得到生长曲线模型y=e(-357.471+0.183t),决定系数为0.992,模型拟合程度好。对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80以上。由此,我们认为林业总产值和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均按照生长曲线趋势逐年增长。

1.2林业三次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析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分析了林业三次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①平均值法。取1998—2011年14年的林业总产值和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平均值,算出各次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用该比重作为贡献率,见表1中第一列数值。②回归分析法。参照闻速[5]采用的方法,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用模型中各次产业自变量的系数作为贡献率,见表1中第二列。在该方法中,因变量Y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自变量X1、X2、X3分别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长率,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53、模型为Y=0.21+0.528X1+0.386X2+0.065X3。③因子分析法。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变量X1、X2、X3选取产业产值或产值的增长率均可,其结果相同。KMO检验值为0.750,大于0.5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之后第一公因子在X2和X3有较大的载荷,方差贡献率为51.665%;第二公因子在X1上有较大的载荷,方差贡献率为48.278%,所得贡献率见表1中第三列。其中,方法二得到的结果为第一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出第二产业14.2%。然而从实际数据中看出,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仅在2000年、2007年、2008年略低于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其他年份均高于第一产业。由此可推断出第二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拉动力略强于第一产业。同时,王立磊[6]等也对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于第一产业。这与方法二所得结果相悖,因此用回归系数作为贡献率的方法还有待考证。方法一和方法三的结果较接近,与实际数据相对比,差异不大。用平均水平来确定贡献率较保险,也间接验证了用因子分析法求贡献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的原因,无法用因子分析法单独求出X2和X3的方差贡献率,可再根据平均值法求出两者所占比重,最终得到三次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4831、0.4431、0.0738。

2、我国森林火灾研究现状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困难的自然灾害,是我国森林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源。基于火灾发生前和发生后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①通过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找到规律性,对森林火灾进行预测,建立预警机制。杨广斌[7]等运用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对1986—2006年北京市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韩恩贤[8]等利用陕西省17年的火灾数据,采用Markov转移矩阵和GM(1,1)灰色模型对陕西省森林火灾发生的趋势和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张典铨、梅志雄、傅泽强等[9-12]等运用马尔科夫、灰色系统、神经网络等不同方法对森林火灾进行了预测模型研究。②对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损失计量,以及探讨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和林业的影响。蔡慧颖、贾德志、钟晓珊[13-15]等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森林火灾的损失进行了评估与计量研究;车宏韧[16]等定性分析了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汤宛地[17]等阐述了森林火灾干扰指标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建议在评价森林健康时加入该项指标;高岚、朱学平[18,19]等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森林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从定量角度单独研究森林火灾害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文章不多见,本文期望能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我国森林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和森林风险的管理提供依据。

3、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可从林业三次产业的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森林火灾的发生会破坏当地的森林资源,直接影响林木的培育与种植、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等,致使林农欠收;其次,森林火灾破坏了林区及其周围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资源,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林业企业的经营也受到一定影响,致使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严重的森林火灾致使气候条件质量恶化,林区环境、景观资源遭到破坏,以森林旅游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受到影响[18]。本文将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研究森林火灾对林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3.1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曲线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间的关联程度,是对反映各因素变化特性的数据序列进行的几何比较。该方法需要的样本数据少,不要求数据服从特定的统计规律,突破了传统精确数学的约束,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设参考序列X0={x0(k)|k=1,2,3,…,n}为系统主行为变量、比较序列Xi={xi(k)|k=1,2,3,…,n},(i=1,2,…,m)为m个行为因子变量,通过:x′i(k)=xi(k)xi(1),(i=0,1,2,…,m)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通过:i(k)=|x′0(k)-x′i(k)|,(i=1,2,…,m)求出参考序列和每一个比较序列的差的绝对值。依据邓氏的关联度公式[20]求出Xi与X0的关联度γ(X0,Xi):γ(X0,Xi)=1n∑nk=1γ(x′0(k),x′i(k))。其中,γ(x′0(k),x′i(k))=miniminki(k)+ρmaximaxki(k)i(k)+ρmaximaxki(k)。式中,miniminki(k)为两级最小差;maximaxki(k)为两级最大差;ρ为分辨系数,ρ∈[0,1],其大小根据i(k)的值选择。由于森林火灾的突发、多变、不可控,其指标数据并不随年份递增或递减,而是时大时小,造成某些差值数值极大,本文ρ取0.3。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较为重要的两个性质为相对性和非对称性。所谓相对性,即关联度,强调的是若干个离散函数对一个离散函数远近的相对程度,因素之间关联度数值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比较序列对同一参考序列的影响大小,排出关联序。所谓非对称性,即在同一系统中,甲因素对乙因素的关联度并不等于乙对甲的关联度。

3.2指标选取

灰色关联分析法具有相对性,由于公式中ρ取值不同,得到的关联度大小也不同,因此不必过分在意关联度数值的绝对大小。根据非对称性,本文对相应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二维排序。选取林业产业总产值和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作为系统主行为变量(简称“系统变量”),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森林火灾作为行为因子变量(简称“行为变量”)。森林火灾指标从火灾次数,火灾面积和火灾损失蓄积选取。森林火灾根据受害森林面积大小和伤亡人数多少,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个级别(本文将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合并为一个指标)。最终选取7个行为变量:森林火灾次数、一般森林火灾次数、较大森林火灾次数、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火场总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损失成林蓄积。纵向排序是系统变量林业产业总产值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同森林火灾七项评价指标做灰色关联分析,以此得到每个系统变量中森林火灾七项指标的关联度排序,共四列排序。横向排序则将森林火灾指标作为系统变量,各次产业产值作为行为变量,7个系统变量分别同行为变量的四类林业产值做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每个系统变量与各类产值的关联度排序,共七行排序。

3.3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森林火灾制约林业经济的发展,七项指标均为反向指标,即森林火灾次数越多、火灾面积越大、损失蓄积越多,产值的增加受影响程度越大;即若关联度数值越小,则该指标对该类产业产值的制约作用越强。排序1—4—7,所对应的关联度数值从小到大,制约作用从强到弱。灰色关联分析四个纵向排序结果见表2,对4个系统变量制约作用较强的3个行为变量为受害森林面积,损失成林蓄积和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其中受害森林面积与林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的反向关联均排在第一位。可理解为,在一定范围内受害森林面积越大,该区域内林木的培育与种植、木材加工及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根据上文的分析,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于90%,因此会直接影响到林业总产值的增长。此外,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与林业第三产业的反向关联度在七个指标中排在第一位,说明该指标对林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一定时间段内重大和特别重大火灾次数越多,该区域受损害范围越广、程度越大,林业第三产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越缓慢。在4个系统变量对7个行为变量的四个反向关联度排序中,占据前四位5个指标分别是:较大森林火灾次数、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火场总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损失成林蓄积。关联性较弱的指标是森林火灾次数和一般森林火灾次数。横向排序为表2中标灰的部分,7个森林火灾指标与各林业产业的7个关联度排序是相同的,均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第二产业林业总产值,最后才是林业第一产业产值。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对应每一个火灾指标,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反向关联性最强,却与第一产业的反向关联性最弱,这有违常理;其次,七个横向排序结果均为3、4、2、1,太过统一,说明存在异常。

3.4指标选取与排序方法的改进

观察实际数据发现,森林火灾评价指标数值随年份变化时大时小,而林业总产值和三次产业产值却随着市场机制完善、林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林业科研创新推动、国家对林业投资与金融扶持力度加大[21]等逐年增加。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计算原理看,关联度的大小容易受最大的数值影响而趋于一致,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7个横向排序的结果是相同的。通过分析发现,森林火灾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林业经济的发展,但并不直接体现在产值的变化上。随着林业产业产值不断增长,受森林火灾影响的应该是产值的增长率。假设在某一年森林火灾次数较多、受害范围较广、损失较大,那么该年甚至后续几年林业产业产值的增长较缓慢,增长率较之前几年略小。因此,将3.2中选取的林业产业变量改为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率,重新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从表3可见,纵向排序较之前略有不同。占据前四位的指标有:一般森林火灾次数、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火场总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损失成林蓄积。较大森林火灾次数变为关联性较弱的指标,而一般森林火灾次数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的反向关联度排到了第三位。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与第三产业的反向关联度从第一位变为第三位,取而代之的是受害森林面积对林业第三产业的制约作用最强。与第二产业反向关联度排在第六位的火场总面积指标,在新的结果中排在第一位,其他变动不大。横向排序与改进之前大有不同,说明之前的分析过程中变量选取和结果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七项森林火灾指标反向关联度最强的是林业第一产业,除了一般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外,其他指标均与第一产业的反向关联度最强,排在第一位。而林业第三产业恰好相反,它除了与一般、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的反向关联度最强外,与其他森林火灾指标的反向关联性均最弱。为了将横向和纵向排序综合起来比较,对排序结果进行打分。根据排序1—4—7,打7—4—1分,如横向排序3、2、4、1,分别打2分、3分、1分、4分,纵向排序6、7、5、3、2、1、4,分别打2分、1分、3分、5分、6分、7分、4分。这样每个系统变量对应每个行为变量都有两个得分,将两项得分相乘(也可相加,其结果与相乘基本一致)得到综合得分,见表3。综合得分越高,代表该系统变量和行为变量的反向关联度越大。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受害森林面积和第一产业、火场总面积和第一产业、火场总面积和第二产业、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和第三产业、损失成林蓄积和第一产业。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得分,研究森林火灾对林业产值以及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率波动的影响,主要从波动幅度较大的几个点简要分析,增长率波动情况见图2。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具有延续性,其制约作用会向后延续几年。假设某区域在某年遭遇强度较大的森林火灾,则该区域内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与之息息相关的林业经济在后续几年会持续处于低谷状态,直到有较强的动力重新推动林业经济增长。因此,在分析林业产业增长率受森林火灾影响时,要以该时点为起点,向前向后观察森林火灾情况和产值增长率变化。从实际数据中观察到,第一产业增长率在2003年处于波峰,与之反向关联性最强的三个森林火灾指标受害森林面积、火场总面积和损失成林蓄积在2002年的数值均降到最低,且向前推二至三年的数值都较低。第一产业增长率在2006年处于波谷,这三个反向关联性指标在该时点上均处于波峰,2007年之后有所下降,由此增长率在2007年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1998年的林业第二产业增长率是14年间的最大值,1998年之后开始下降,从灰色关联分析综合得分的结果得出火场总面积与第二产业增长率的反向关联度最强,而火场总面积在1998年以及之前的几年数值都较小,1998年之后有所上升。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波峰,之后下降,2008年以后又稳步上升。火场总面积在2004年、2005年数值较小,2006年数值突然增大致使第二产业增长率在2006年之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增长率在2001年较低,是由于2000年与第三产业反向关联度最强的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达到顶峰,致使次年第三产业发展停滞不前。2002年之后第三产业增长率开始逐渐下降,直到2006年之后趋于稳定,开始缓慢增长,与之对应的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在2002年之后连续几年内数值均较大,2005年之后逐年下降。林业产值的增长率波动是受三次产业增长率变化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可依据林业三次产业对林业产值贡献率的估计值来分析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波动情况。上述分析也验证了森林火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反向关联性,以及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产值增长率上这一假设前提条件。

4、结论

本文研究了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三次产业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选取森林火灾七项指标与林业各产业产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结果存在异常,进而将变量林业产值改为林业产值的增长率,并改进了排序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合理。利用横向和纵向二维排序的综合得分,对林业产值增长率的波动进行了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①林业总产值以及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呈生长曲线趋势逐年增长。通过因子分析法与平均值法相结合,求得林业三次产业对林业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4831、0.4431、0.0738。

②森林火灾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不直接体现在产业产值上,而是与林业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关联度更密切。通过反向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横向和纵向二维排序,对排序结果进行打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受害森林面积和第一产业、火场总面积和第一产业、火场总面积和第二产业、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和第三产业、损失成林蓄积和第一产业。

发展林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4] 李 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72~73.

发展林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提高林业社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