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德育论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 浅谈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讨 浅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职卫校实习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浅谈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与创新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探索与分析 医学生医德教育平台的构建 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索 民办医学生医德教育浅析 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探讨 浅议医学生的医德意识 加强医学生思政工作,强化医德医风建设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 融医学生医德教育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8-26.

[4]肖纯凌.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8).

[5]秦华东,李传乐,李强,孙宇.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基本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53).

[6]程乐森,徐玉梅,王建立,等.医学伦理学案例主导式教学的意义与模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38.

[7]奚红,冯俊琪,赵勇,等.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考察了德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对高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设想以及具体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医学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德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1.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各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随着形势发展,陆续增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完整体系。据我们调查统计,高等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达标率要高于其它类型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1984年以来,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得以推广实施,“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课也相继开出。难能可贵的是,在医学专业课程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几经课程精简改革,大部分医学院校始终重视德育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意义,保证了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在各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德育课程建设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在德育课程研究方面,医学院校德育课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这主要包括关于医学德育教育对象的研究,关于医学德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研究等,这些研究同时推动了医学德育学科的建设和德育课程的改革,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课程如医学生修养、医学法学、医学职业道德等医学德育课程得以开发和实施。

(二)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无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与医学生现时的准备之间。当今社会对医生的定位与医学生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矛盾主要是:

1.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客观上医学专业课程较紧加之主观上存在的认识不一致,产生了德育课程在口头上十分重视,行动上却难以落实的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在全国80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层次的临床、麻醉、口腔、预防、药学、中医和护理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不达标率分别为18.9% ( 54.4% ) 23. 5% 8%),20.6% (64.7%),20%(62.9 %),30%( 70%),29% (51.6%),21.2% (52.6%),德育课程的课时在部分医学院校还远不能上足,导致德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弱化。

2.从课程层面看,医学院校德育课程的研究还不深人,其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有待提高。(1)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大”和“空”,德育课往往用医学院校总培养目标笼统而生硬地规范医学生,造成“消化不良症”,使德育课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2)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远”和“旧”的弊端,忽视基本品质的培养,与医学生实际脱节,针对医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如医学职业道德、医学法学等课程尚不成熟,也还未普及。(3)在教学方法上,软弱无力,重知轻行,注重形式化、简单化而不求实效,习惯于增加政治课、品德课的门数和课时,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与道德知识。(4)在教学手段上,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空谈式教学。(5)在教育效果上,存在教师怕讲,学生怕听的现象,特别是医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医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实习生在医院的表现以及毕业生在社会的表现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二、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提高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只有加快改革旧有课程体系,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医学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构建医学德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吸收现行课程体系中所有的合理因素,按医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去粗取精,补充原有及现行课程中没有而又非常重要的内容,使医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

(一)思想观念的改革

1.要正确认识“两课”的学科性质,重视德育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两课”当作政治课。而事实上,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少属于政治学范畴,而是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的范畴,或者是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把这些课程都当成政治课,是一种误解,不仅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容易引发政治课太多的印象,在专业课程较为紧张的医学院校,容易引起医学生的厌烦和反感。要澄清这种误解,关键在于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只有将德育作为一门学科认真对待,充分重视其学科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2.要正确认识“两课”和人文社科课程的关系,促进两者结合。(1)在教育目的上,“两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完全一致的。开设“两课”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三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其目的在于教化,而不是要给学生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目的,一方面要给学生关于人类、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知“真”;另一方面是要树立一种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求“善”、求“美”。(2)在教育方法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教育之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因此,要改革两者相互脱节的现状,通过促进“两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结合、渗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设里系统化。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建立起“大德育”的观点,相应地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大德育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必须包含三项内容。

(1)显德育课程。根据中宜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里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要求,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德育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仍有一定不合格率的现状,开足开好德育课程,保证课程的数量和课时。同时要根据医学院校特点,有针对性研究、开展和完善医学职业道德、医学法学、医学生修养等课程。在显课程的小系统中同样必须整合,防止各自为政,简单重复,产生负面效果,如关于医生收受红包问题,在医学生修养课中可以侧重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认识,在医学法学课中可以从《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角度要求,而在医学职业道德课中则从医生职业道德的角度约束,相互补充,不断强化,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2)准德育课程。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深层次“教化”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引导医学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公共人文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和完善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学习学、医学辩证法、医学摄影、卫生经济学、卫生公共关系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②注重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发挥德育作用,善于挖掘各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可以生动地进行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非德育课程中的准德育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和拓展。(3)隐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显性课程教育之外的教育途径,也包括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外教育(第二课堂)。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末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隐性德育课程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实施的新课题。隐性德育课程应该成为德育课程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是无庸里疑的。

2.教学内容特色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提出了更高要。21世纪的医学生不仅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还要具有全新的时代精神、现代观念、广阔视野和全面修养。为此,德育课程必须丰富新知识,充实新内容,同时紧紧围绕医学主题,体现医学院校特色,才能激发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科学化。当前在医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比较典型的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授,单一的书本教材,必须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多变的课堂模式,丰富多彩的德育信息来改革现有的德育教学。特别要注重教学方法上的两个问题:(1)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科学性。通行的教学方法是单向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灌输,这不仅容易造成自主意识很强但政治意识较弱的当代医学生的厌烦和反感,而且由于缺乏比较鉴别,难以让医学生体会到其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上,要注重当前各种哲学流派、思想观念等的介绍、比较,不仅让学生了解全面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辨别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精神实质的领会,培养道德能力。(2)要注意德育课程教学基地建设。这是注重德育课实践教学的一种体现。“两课”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多,但课程教学基地以其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征更显重要。以革命纪念地、生产第一线、基层法庭等作为德育课程教学基地,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生观等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有利于高校德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两课”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高校做出了许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医学院校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以推动医学道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这方面,(1)要注意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医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医学生自我教育潜力,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自学、演讲等自我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道德思想的内化,而且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多种道德能力。(2)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共同参与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方法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德育课堂成为多彩的世界。(3)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医学院校德育课堂中使用频率偏低,这里有技术的问题,也有认识上的偏差。必须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三、医学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一)认识上充分重视。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德育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要真正消除过去那种对德育的误解造成对德育的忽视,对德育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了“德育无关紧要”的错觉,以及德育课程仅仅是关于政策的宣讲的偏见,确立德育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摆正位置,进而真正树立德术并举的医学教育理念。

(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良好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医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也是医学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保证。从理论水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年龄分布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师资队伍,对于医学德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教学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发挥教师,尤其是临床教师的形象教育作用,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三)加快德育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德育课教材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都要不断增强。医学院校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育内容,以及时完善德育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导教材、参考资料等相互配套的系列教材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推动医学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传统医德既是我国思想文化的精髓、重要的文明积淀,又作为一种指导方法对医学生职业信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丰富的内涵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育人方法。同时,中医药事业在注重道德教化和崇尚纲常伦理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优秀医德文化。时至今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优秀思想的育人作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医德 中医院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JPXM26。

一、传统医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1.发挥传统医德的思想教育功能

发掘、利用既成的传统医德中的文化产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灿烂的中医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中医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道德、人格因素,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以及历代医家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人格的光辉。中医院校可以以此为载体,开展中医历史名人欣赏等文化活动,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砥砺人格,使学生在欣赏、观看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2.通过中医传统文化的建设教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中医传统文化的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我国的校园文化,既通过图书馆、博物馆、课余活动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自身院校的专业优势如中医传统文化建设、中医名人录、中医名人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式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加大中医文化的建设力度,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包括上述形式在内的文化建设中去,使中医院校医学生不知不觉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

1.传统医德对医学生“三观”的启迪

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中国传统医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历程,其有益的思想精髓,必将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借鉴。中国古代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采取的是“师带徒”的形式,在老师选择徒弟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品行如一,热爱医学。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指出:为医者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还要有救苦救难、悲天悯人的情怀,“仁者爱人”。这也是恪守中医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中国传统医德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古代医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给当代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作用。中医院校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因为医生的技术、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伤寒杂病论》序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朴素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当然,传统医德思想中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忠于本业的精神也是医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所要培养的,不仅要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学习古人,超越古人。

三、传统医德提供可资借鉴的育人方式方法

1.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借鉴

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传统医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要求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因此,古代医家关于医德的深刻论述给当代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2.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借鉴

(1)“师带徒”的育人模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民间多以“师带徒”的方式流传,古代名医李时珍、华佗等都是“师带徒”出身。师父会把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秘方传给弟子或子女,这是一般书本上学不到的。余医师说:“公开编印的书本没有秘方,方子大多无效或小效,师父用手抄写给我的,是相当有效的方子。”而这些秘籍,如果没有师父的耳提面命,徒弟是看不懂的。“这些方子是分开写的,这个方加那个方才有效,只有入室弟子才教、才传的。”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医学生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规范带教老师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定能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2)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即通过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等方式,努力创造多姿多彩的为广大医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力求使工作多一些实际效果。把传统医德故事及名医名家的传奇人生编排成生动活泼的课余文化活动,增加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以增强针对性。还要注意借助载体的渗透教育,把对中医院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到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中去,广为宣传,制造舆论,如开展各类传统医德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演讲比赛、面对面实话实说、合理化建议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取得“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四、小结

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德,不仅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还为中国医药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传统医德和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故而本研究把两者结合到一起进行探讨,注意从实际出发,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不拘一格,但求实效,把方向的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活跃,更为有效,也更加彰显出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夏靖.论中国传统医德的德性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

[2]何兆雄.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汪世勇,王勇.浅述中国传统医德的特点[J].魅力中国,2009(89).

[5](唐)孙思邈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生 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21-01

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科学所占比重的增加,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是临床诊疗中,医务人员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职业意识和执业行为规范[1]。塑造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品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1 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旨在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特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加强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因此,要鼓励医学生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3 加强献身医学事业、勇攀医学高峰的奉献精神

要教育学生树立献身医学事业的思想,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1.4 课堂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更要结合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使其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人格。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5 理论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依靠医学院校各科教学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除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外,还应重点讲好医学伦理课,进行与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升华医德人格,强化医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和习惯。

2 促进医德教育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医德教育的力度

首先,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务工作者,就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廉洁奉公的医风,树立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开展创建文明活动,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一切有损于公众利益的行为。把医德教育提高到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2.2 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医德教育目标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同样必须体现和应用目标管理这一科学思想及其管理手段。因此,必须以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具体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符合规律的医德教育目标。具有这样的目标,实施医德教育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2.3 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医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规范和统一医学生的思想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和完善医德教育管理体系,既是内在的动力,又是重要的保证,应着重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如规范性制度、廉洁行医制度、检查制度、医德惩罚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监督制度,适宜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考核,严格管理,是医德教育制度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

2.4 严格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将医德教育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当前,医德教育必须尽快走法治道路。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业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法律。在医德教育中,应以法律为根据,强调医德规范,运用法律法规强化医德的法律性,使医德教育与法治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医德教育力度大、成效好。

3 医德教育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处理客观需要和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直观地显现出来,这无形中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尤其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达到更高的水准。相形之下,一些医学院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医学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某些现象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就医德教育情况而言,尽管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医德课,但大多数未形成应有的格局,如教材问题、教师问题、学时问题等。上述情况,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都证明了医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医德教育改革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否在不远的将来担负起现代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因此,各类医学院要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看改革,为开创医德教育新局面奠定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3.2 正确处理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医德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这一学科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但就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着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脱节的现象: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知识性,结果无暇顾及联系实际;追根溯源的内容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现实的内容少,使得学生对现实中诸多非正常的医疗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既辨不清是非曲直,又拿不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医德教育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相得益彰。在教学模式上,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医德培养的社会作用,克服把理论与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医德课讲成单纯的知识课的倾向。

3.3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之间的关系

医德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教育上,更不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而应从育人的效果着眼,把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教育融入学生医德观念的培养、熏陶之中。绝对不能把课堂教育当作医德教育的唯一形式,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局面。总之,从以学生踏进校门的那天起,就要对其进行不间断的医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为今天的医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医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