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其实,建立健全写作素材库的方法有很多。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认真地体察生活与自然,是获取作文写作素材的最直接的方法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对生活与自然的体察,给了很多作家以灵感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以启迪。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学生天性追求自然,追逐自由,虽说比起城市里的学生少了一些人情世故的历练,但是他们如果用心去体会自然,就能够从自然那里汲取一份厚重与朴实。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用心感悟生活。生活是琐碎的,酸甜苦辣,五味陈杂,但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体验。“我思故我在”,在此时我们不需要“怀疑”,认真地体察生活与自然,是获取作文写作素材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有效地阅读,是间接获取作文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接地体察自然与生活获取的写作素材诚然品质最高,但却一定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然而幸好我们仍有一潭活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抛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读书是间接地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读什么?教材的文本,课外的名著,零散的书籍都在涉猎之内。虽说不同的阅读内容需要不同的解读方法,但好处却是不少,通过有效阅读,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认真练笔,是整合素材的唯一途径

多数学生面对作文,束手无策的原因就是在于练笔的机会很少。欧阳修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练笔,也只有练笔才能不辜负对生活的体察与广泛的阅读。认真练笔,是整合所获取原始写作素材为题材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练笔才是构建作文素材积累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欧阳修说,文章缺点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这就是写作的诀窍:勤奋练笔,脚踏实地。

其实,所有的作文理论都是老生常谈,关键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回避这样的问题。构建主义学说中为“学习”所下的定义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每个学习个体接受教育而获取的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写作文最让人头疼的是素材的缺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语文课本中有效地挖掘素材并巧加利用。

一、掘出精妙善储备

初中课文有180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忧国忧民,体现关心民众疾苦之情怀;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之人品;或胸怀大志,追求理想之执著;或几番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之历程……这里有逆来顺受,被逼无奈最终走上梁山的林冲;有欺软怕硬、甘当走狗的奥楚蔑洛夫;有奸诈的曹操,聪慧的杨修等。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种种事迹,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若能提炼出来并加以拓展,灵活地加以变换,就更是珠玑处处了。由于我们平时不注意,少思考,欠梳理,不整合,使得很多有用的材料闲置,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应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直接收集: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

应该做写作上的有心人,留意各种素材,并将从课本里得到的素材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和归纳。很多内容实际可以直接作为素材进行储备,这些素材或针对人生,或关乎学习,或反映自然,或透视社会。

如读书学习类: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父母亲情类: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2.间接提取:依据意思,合理提炼归纳

有的素材需要进行加工提炼,或直接结合课文内容提取,或两个乃至几个综合在一起,这样,便可以取之不竭了。这样的篇目很多,如成长主题:《孤独之旅》、《再塑生命》、《丑小鸭》;追求主题:《日》、《月》、《海燕》、《行道树》、《人生寓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文章内筛选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素材。

如读书学习类:仲永虽然天生英才,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努力,难免让人一伤。追求抱负类: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抱负,陶渊明无意仕宦,挂冠而归,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享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乐趣,虽还未离去已经期盼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一材变多材,一题有多材

很多时候,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变“一材”为“多材”,一材多用。当然,这需要深入挖掘的功夫,但能够把有限的材料灵活地变为无限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我们针对《隆中对》一文,若从诸葛亮的角度看,他具有雄才大略,敢受任于危难之中,助刘备成大业,可见人才的重要;若站在刘备的角度审视,不正是因有了茅庐三顾,才使自己可以如鱼得水吗?由此见出礼贤下士的重要;假若再换一个角度,从徐庶这一方看,他举荐诸葛亮给刘备,一方面使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另一方面也让刘备得以成就霸业,这当然是体现出慧眼识才,举荐人才的重要了。

课本,无疑是一座提供写作素材的宝库,注意结合实际加以整合积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取之有处,用之游刃有余。当然,课本并非写作素材的唯一来源,我们还要力所能及地拓展素材积累的渠道,从“自我生活经历”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从而让我们的素材更丰富,也更独特、新颖。

二、巧于利用做华章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并灵活地运用于我们的文章之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迅捷而十分有效的手段。那么,该如何运用呢?

1.巧妙引用,灵活穿插

在写作过程中,把积累的素材直接引用或者加以变化,可以让文章文采飞扬,意趣横生。

下面是学生作文中引用教材的片段:

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时候,我们都激情澎湃,禁不住高声吟诵起那充满自信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几十年前鲁迅曾有此一问,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会失去自信力,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不会畏惧,也不能畏惧,因为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⒉寻找契合点,合理拓展,一材多用

一“题”积累多材是为了避免单调,让写作选择余地更大。如何做到“一材多用”?首先是使材料能够“活”起来,因为活,材料变得灵动,“一材”自然可以当作“多材”用。这实际上对材料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面对同一则材料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其次,使用材料的方法也要“活”起来,变“一个”立意为“多个”立意。即用发散性思维对素材进行多角度联想,从而找到课文素材与写作话题之间的契合点,当然,立意要自然贴切,用材要不露痕迹。

⒊演绎故事,谱写新篇

借用课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人物,精心揣摩原文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他们的语言风格,借助一系列的想象,把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嫁接;也可以放大文章中的某些细节,演化成文;亦或合乎事理发展地去“节外生枝”,打造一片独特的天地;当然,变换叙述的角度,续写新的情节,或表达与原文不同的内容,进而谱出新篇,也是可以的。

这种对课文素材的利用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但也更容易出奇制胜。如:愚公新编,智叟传奇,新桃花源记等,应该都有可以发挥才智的可能和空间。

⒋活用素材,观点出新

历史值得尊重,不可戏说;文化应该尊重,那是精神的源流;原著必须尊重,别人的成果不容玷污。但同时,在尊重的基础上,也可以放手,可以尽情释放才智,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不受他人思想的制约,大胆而勇敢地向传统的观念发出自己的质疑,进而阐发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认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素材的创新性使用。你可以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把一些与自己要表达的立意有共同点的名人名言进行恰当的组合,穿起珠玑;也可以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名人典故、词章,从而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文章的文化含量就会增加,人文精神便可得以张扬。类似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例子在优秀中考作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得益于这些出自课文的素材,得益于对其灵活、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使得这些文章能够从成百上千的中考文章中脱颖而出,赢得考场作文的胜利。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和“勤动手”。

一、“走出去”,多阅读课外书籍

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用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名著,但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名著阅读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恶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关,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时,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阅历太浅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很多学生一本书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还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

比如笔者就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和《(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

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讨论、辩论给定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

二、“走出去”,走进社会,走向世界

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感悟。

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

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

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学生能完成得非常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地从身边找到了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经常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材;意蕴;积累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

我国古代文人曾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并这样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讲的就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是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见微知着,才能源头有活水。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只有阅读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三、指导学生学会素材积累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

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