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写作技巧范文第1篇

摘 要:散文的叙事不需要惊天动地,抓住生活中最真实的瞬间,书写人类真切的情感。一是真中见趣,即从沉闷的琐碎中挖掘趣味,慰藉平凡世界里平凡的心;二是淡中见情,即在的细致生动的描写时,能从平淡的事件中凸显人类的诸种美好情愫;三是平中见新,即能突破束缚,独具慧眼,在司空见惯的形式中挖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感悟,超越、拓宽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 :题材 素材 词为艳科 期待视野

叙事散文名篇,《一件小事》《喝茶》《山中避雨》《笑口常开》等等,淡淡的文字,不经意的琐碎,播散了一路的芬芳,震颤了我们的心扉。翻开学生的叙事作品,陈旧的题材,为赋新作强说愁的矫揉,导致了文与心的分离,徒增了一些死死的文字而已。以叙事散文名篇为蓝本,目前叙事散文创作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技巧:一是真实中见趣。以生活为中心选材,捕捉日常的点点滴滴,展现人间香火般的真实。二是平淡中见情。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抓住心灵的一瞬,感悟人世的缕缕温馨。三是自然中见新。叙事散文不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要诗一样的语言,自然、清新的文字里显露的是一种原始、本真的美。

真实中见趣。学生在叙事散文写作中,感觉须得写一件能动天地、泣鬼神的事,或表现自己高远的志向,或展现社会彻头彻底的悲苦。和平年代,英雄似乎已渐行渐远,豪情壮志也慢慢淡化,因而,学生们苦于构思、选材,常常处于一种无话可说的地步。目前散文创作,不要矫情,只需要真实,即使是琐琐碎碎的,即“以小见大”的手法。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为宋词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一样。我们也可以将散文从所谓的正统题材走向日常生活,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1]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写的是自己的一次坐车经历;丰子恺的《山中避雨》,写的是游山途中偶遇大雨,在小庙中拉胡琴,与青年人唱和的欢乐;周作人的《喝茶》,写的是适宜喝茶的地点、茶具、氛围、点心等等。

张会恩在《写作学基础》中指出,散文创作即使是“比较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往往从小处着笔,写那些感人的生活片段和打动人的一瞬,以此来传情达意。”[2]如,,要求叙事清晰,展现当时的心情。一个学生写自己四岁时发生的事情,说自己非常地喜欢吃糖,牙齿都变成了虫牙,妈妈最后要戒掉他的糖瘾。幼小的他呢,想了一个妙计,将剩下的最后一颗糖种在了院子里。或许四岁的时候,确有此事,但是一个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再去讲述这个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幼稚,给人的感觉也不太真实了。一些学生写了跟父母出去旅游,选材真实,较为具体地描述了游玩的过程,但是展露快乐心情的字眼却很少,更不要说趣味了。如一位学生写道:“老师示意自由活动,我和同伴跑向游乐设施,去玩旋转木马。过了一分钟,木马转了起来。我们坐在上面,木马像是听懂了我的话似的,转得快了起来。”这一段文字,感觉凸显趣味的语句太少了。在旋转木马上,真实的一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利索地骑上木马,笑盈盈地等待着。‘嘀嗒’一声,木马像一匹年迈的老牛,开始慢悠悠地转圈。我坐在上面,大声喊道:‘快点,快点!’木马好像听到了我的声音,越来越快,好像要飞起来似的。我似乎也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和蓝天、白云一起自由地飞翔。”

真实是感人的基础,凡夫俗子的琐碎也能传达一种情意,一种趣味。如贾平凹的《笑口常开》,林清玄的《分到最宝贵的妈妈》,周作人的《入厕读书》等等,在貌似低俗的调侃下,传递的是本真的生活形态,一种洒脱、闲适,抑或说是另一种高雅吧!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写一些纵横捭阖的大事;也不需要装腔作势,写一些矫情的文字来粉饰生活。“世俗不是庸俗,高雅不是洁癖,老百姓敬神仙,但更爱灶王爷和土地爷。”[3]人生的真实况味不用言说,真正的高手能从沉闷的零碎中挖掘出趣味来,慰藉人心。孙邵振的《上课打瞌睡利大于弊》《美女危险论》《没处可藏的礼品》《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怕老婆有理》等等,鸡毛蒜皮的事情,诉诸笔端,具有浓重的生活质感,趣味盎然。

在《成长的滋味》一文中,写学习的压力,也可以展示其中的滋味。如,“冬天的早晨,大地笼罩在一片茫茫白雾中,花儿、草儿低着慵懒的头,似乎在回味着昨晚的好梦。我从温暖的被窝中钻了出来,胡乱吃了点早餐,背着沉沉的书包向学校奔去。教室依旧,老师露出慈爱的笑容,在明亮的教室走来走去,将一套套试卷送到了学子的手上,苦口婆心地说:‘同学们,离小学毕业考试只有几个月,希望大家加把劲,向理想的中学冲刺吧!’一堂堂课过去了,小小的脑袋塞满了数学重点、作文难点、英语句型,渐渐昏昏沉沉,似乎是不堪重负了。” 我们也可以写男女同学之间的小插曲,展现成长道路上的苦恼。如,《一个高个子姑娘的烦恼》,“爸爸妈妈都有一米八的个子,在身高偏矮的南方越加显得高大。这种高个基因遗传给了我,在入学时,我成了班上最高的人。在排路队回家的时候,许多男孩子拉着我的衣服,喊我:‘姐姐,姐姐’。真是有点犯晕,要知道其实我的年龄比他们可小多了。在教室里,我永远是最后一个,虽然老师规定座位是前后翻的,但我似乎无缘坐在前面。即使哪天,我坐在了靠前一点点的位置,那也是在第一小组或者是第八小组,以墙壁为友,感觉是面壁思过呢!”

平淡中见情。在《写作学基础》中,张会恩指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不集中写某个人,而且所涉及的人物都比较零散,主要是通过所记事件来表现题意,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4]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主要是写一个人力车夫在碰倒一个老女人时,毫不踌躇地将伊送往巡警分驻所,凸显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丰子恺的《山中避雨》,写的是在西湖游玩途中,巧遇大雨,去三家村躲雨,为排解女孩们的苦闷,拿着胡琴与青年人唱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这两篇叙事散文,事件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流露的情感却是扣人心弦的,一个是精神上严厉的自我剖析,一个是“乐以教和”的古训。

刘安海在《文学理论》中指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切是散文的灵魂,真诚是散文的根基。”[5]在写作中,学生们往往倾向于平铺直叙的去写一件事情,因而,作品有点像面无表情的木偶,不能打动人心。如,《难忘的一件事》,“今天上午体育大课间,同学都在操场上玩,高兴地跑来跑去。一不留神,我摔倒在地上了,膝盖都红了。这时,我的好朋友王丹看见了,马上扶我到医务室。擦完了药,她又扶着我回到了教室。”这件校园中的事情,固然真实,但是语言过于平淡,无法展现同学之间的情谊。又如,《包饺子》,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早上,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前往菜市场。到了菜市场,我们东看看,西瞧瞧,买了两斤面粉,新鲜的瘦肉,绿油油的韭菜。妈妈擀好面皮,调好馅料,开始包饺子啦!我将一张面皮摊在手上,用筷子夹一些馅料放在面皮中心,像妈妈那样合拢,再轻轻一捏。啊!馅料太多,从缝隙中挤了出来。我不泄气,继续尝试。这回,我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只放了一点点馅料。饺子捏成了,但是像一个瘦不拉叽的乞丐,有气无力地斜卧在盘子里。我仍不满意,鼓起勇气,拿起面皮接着包。看看我包的饺子,忽大忽小,歪歪斜斜,就像一群没有纪律的士兵。再看看妈妈包的饺子,一模一样的大小,整整齐齐地立在那里,是多么的标致啊!”这段文字的描写,详细地展现了包饺子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小作者的美好与纯真。但是,家庭那屡屡温情还可以浓墨渲染一下。其实,我们在《包饺子》这篇文章中,只要加入几个细节,就会令文章增色不少。如,“我们一家人开始包饺子啦!时而,我包得瘪瘪的,像一个有气无力的乞丐斜卧着;时而,哥哥包得鼓鼓的,像一个大腹便便的员外。爸爸的双手特别灵活,左三下,右三下,再捏住面皮的两头朝中间轻轻一挤,一个饺子如一朵小花呈现在盘子上。看着盘子上的一些小怪物,爸爸笑眯眯地拿到手上,修正一下,让奇形怪状的饺子变得正常一点点。”又如,“一股股热气在升腾,白色的饺子在开了花的水里翻腾。饺子出锅了,一家人围着圆桌,津津有味地吃着。一眨眼功夫,一盘饺子只剩下几个了。我们开始谦让起来,夹起饺子塞向对方的碗里,还一个劲儿地说自己吃饱了。”这两个细节,在平淡地包饺子中,能够体现一缕家庭的温馨,让人感受到绵绵情意。

自然中见新。在叙事散文中,素材或许不是很起眼,但是不一样的素材,也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散文的题材特别广泛,历史、现实、未来,自然、社会、人生,事件、场面、景物,情感、意绪、言论,天文、地理、宗教,文化、艺术、哲学,几乎无所不包。”[6]在这零零碎碎中,能独具慧眼,达到“人人眼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抑或能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一是素材新颖。在《那一次,我真快乐》的写作中,学生倾向写好人好事、考取了好成绩、收到了礼物等等。这些生活中灵灵碎碎的素材,经过小作者改造,变成了作品中的一个内容,即题材。好人好事,如:雨中送伞、共伞,拾钱不昧,帮助老人等等,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情,也是同学们最爱写的。这种自我赞美式的文章,展现的是一种助人为乐的愉悦,给人程式化的感觉。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的传统道德规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彭宇案的产生,让我们善良的心变得犹豫、疑惑。因而,素材也需要与时俱进。在《那一次,我真快乐》中,素材最好是选择去某个地方旅游,欣赏到了异地风光,品尝到了异域美食,参与了有趣的活动。这些旅游素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颇具时代特色,且能开阔读者的视野,产生共鸣。如,我们可以写去浏阳大围山滑雪,“我们来到了室内滑雪培训中心,换上了崭新的滑雪服,踏上细长状的滑雪板,凭借一些滑旱冰的技巧,围绕圆形的场地自由地滑行着。培训完毕,我们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白茫茫的一片,隐约可见一些树的轮廓。三五成群的游人乘坐缆车来到山顶,脚踩滑雪板俯冲下去,像一条条花蛇在山坡上游动,留下一串串尖叫声。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小弟的助推之下,微闭上眼睛,顺着斜坡往下冲。突然,不远处有三四个人陆续摔倒,我来不及刹车,重重地压在了他们身上,叠了一次别具风味的罗汉。”

二是立意新颖。鬼屋冒险、第一次坐飞机、钓鱼、养花、打针、漂流、泡温泉、坐地铁等等,都可以去写。素材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融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经过加工、提炼、升华,推陈出新,令人警醒。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写车把撞倒伊之后,我与车夫不同的表现,折射出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人格的差距。生活中车撞到了人的情景屡见不鲜,而知识分子有如此深刻反省、自我批评的文章却很少。在《尝试》的写作中,一些学生写到了做菜,如辣椒炒肉、蛋炒饭等等。这种题材大家都写,显得有点老套,而且由于缺乏一定的烹饪知识,未能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来。一个同学写了洗碗,颇有新意,“妈妈生病了,紧紧地捂着肚子,靠在沙发上休息。洗碗池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碗,泛着油腻。我挽起袖子,决定尝试着洗一下碗,帮妈妈分担分担家务。我拿起洗洁精,挤了一滴在白色的洗碗布上,打开水龙头,一边用布轻轻地擦,一边用水去冲洗。这些碗,先前是脏兮兮的,经过一番洗刷,变得格外洁净光亮了。我生怕碗滑落下来,小心翼翼地擦着、冲着,然后将它们叠好。白花花的水自由欢快地流着,我哼着小曲,感觉特别有成就感。站在水池边有点久了,我的腿有一些发酸。我的小手,被水浸泡得起了皱,满是油渍,滑腻滑腻的。再看看水池网塞里的垃圾,绿的、红的、灰的……真令人恶心。想想妈妈这么多年来,一天三餐,为我洗衣、做饭,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我还经常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好吃,又何曾体会到妈妈的艰辛了呢。洗碗可真不是一件简单事呀!”

三是语言清新。叙事散文与小说的叙事不同,只叙述一件事的某些片段,围绕一个中心将片段串联在一起。不同的性格,呈现在散文文本里的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如冲淡平和、柔情隽永、华丽繁复、气势磅礴等等。散文,自在悠闲的文体,书写着心中的感触、感受、感动,虽然文风可以不同,但是语言须得自然、清新、简洁、优美。一个学生写到了离别,如“到了火车站,我的心十分的疼,感觉在流血。爸爸提着蓝色的旅行袋上了车,他的影子随着列车渐渐地消逝了。回家的路上,天空飘着一丝丝细雨,树叶随着风儿轻轻飘落,我的心空空的,仿佛也跟着父亲去了远方。”平淡里包裹着浓浓的情,令人感动。林清玄的《戏与梦》《苦瓜变甜》《前世与今生》等等, 平实的语言,浸透的则是生活的哲理,如“演别人容易,做自己难”,“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前世的梦,还不如活在真实的眼前”。

注释:

[1]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

[2][4]张会恩:《写作学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第421页。

[3]贾平凹:《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散文写作技巧范文第2篇

一、景物“特征”型

[知识储备]

此类题型实质是考查景物形象。需要储备的一些术语有: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萧瑟、寂静、凄清、辽阔和浩渺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段描写的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

①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画面还原。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优美恬静……注意准确选用储备的术语来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概括出来的氛围特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题回放]

例:2008年宁夏卷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蔡肇《题李世南画扇》)(5分)

[答案示例]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二、景物“技巧”型

[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类: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主要作用为生动形象;排比、反复、反问,主要作用为加强气势;对比,作用为突出强调:设问,作用为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对偶(叠词),作用为对仗工整,音节和谐等。

②表现手法类渲染、铺垫、烘托、衬托、反写、联想、想象和象征等。

③多种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特别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结合(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结合。

④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或运用何种修辞?这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或技巧等?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赏析等。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一个或几个),写具体景物一般先从修辞考虑,然后考虑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和白描;环境场面更要注意多种结合。②结合技巧具体说说诗文表现的内容。

③分析选用这种或几种技巧的好处和作用。

④这种技巧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试题回放]

例1:2008年福建卷 13、文章表现了风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散文《吟风》)

[答案示例]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写法上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例2:2008年辽宁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清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景物“作用”型

[知识储备]

自然环境的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

结构技巧:

①首段(句),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话题、为下铺垫、为全文营造气氛或奠定感情基调等。

②首段(句)后,作用一般有为下文对象做渲染、与下文内容做呼应等。

③中段(句)后,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④中段(句)后,作用一般是与上文呼应、逐步深化中心、丰富文章意蕴等。

⑤尾段作用一般有升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文题、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委婉含蓄等。

[提问方式]

文中景物或环境有什么作用?文中景物或环境对文章主旨或人物或故事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①注意景物在文中的位置,点明结构技巧。

②准确说出起到何种或几种作用。

③联系文本具体景物或环境具体阐释对应内容。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题回放]

例1: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

烘托侯菊作用,写出侯菊要花轿早有打算,改装花轿烘托心灵手巧,出租花轿体现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例2: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示例]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四、景物“综合”题

[知识储备]

景物特点、描写技巧、结构技巧和景物作用的综合考查。

[提问方式]

一般这段文字描写有何技巧或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它,或在这里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①点明写景的技巧和结构技巧。

②结合文本阐释内容。

③点明写景作用。

[试题回放]

2008年浙江卷《乌米》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答案示例]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鸟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五、景物“线索”题

此类比较简单,不牵涉到知识储备,主要提问方式是本诗文以某景物为线索,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如2008年湖北卷《雾》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文眼或线索,一定要注意文章题目,时间与地点的转换。具体作用一般是“组织了哪些材料,贯穿全文,表达具体中心主旨”。答案构成是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散文写作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 阅读题 答题技巧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呈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且大多都为必做题。在众多高考阅读文章体裁中,最主要的是小说和散文两大类。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均要求文学类文本命题主要以“散文、小说”为主。为此,我们就散文和小说这两大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谈谈如何很好地答题,如何很好地得分。

一、散文阅读

散文通常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闻的,运用短小的篇幅、自由灵动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做好散文阅读题,通常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的类型

分清散文类型是读懂散文的一个重点,只有知道文章的类型才能读懂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写人叙事性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

(2)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

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

(3)议论性的散文。

如:冰心的《谈生命》。

2.散文题型的分类

一般在高考散文阅读中,题海泛泛,正确把握题型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答题,下面归纳了几种:

(1)对文章标题或句子的理解。

例如,高考中有一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一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分析标题的作用。

(2)根据文义分析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江苏高考阅读题中有一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符合《江苏考试说明》要求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赏析文章,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高考卷中有一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这一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章开头两段的仔细品读,在修辞手法上说明景物描写的特点。

3.散文的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和小说的阅读方法大体相似,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要牢记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的运用是很灵活的。通过明确答题技巧,才能提高答题效率。

(1)通过文章的题目,把握好对象,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

(2)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作者的感情流露,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仔细阅读文章的末尾,抓住文章主题。

(4)通过环境了解文本主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重视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6)重视文中带有议论性的语句。

二、小说阅读

1.小说阅读的关键

小说阅读题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增多,江苏高考卷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考中,命题者设的问题都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细致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要展现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是关键。

2.小说阅读题的题型

小说阅读中的题型有几种,包括归纳概括题、分析题、作用题、探究题、理解题、鉴赏题等。正确掌握小说文本阅读的题型才能准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更好地答题。

3.小说阅读的方法

做小说阅读题,只有准确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而正确的小说阅读方法则是通篇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关键。

(1)通过对故事高潮的反复咀嚼,了解文本主题。

(2)通过对比,鲜明地得出主题的褒贬对象。

(3)通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好层次,明白每一层讲什么。

(5)认清写作手法,明确该写作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题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审题、答题和表述上运用合适,将能够很好地解答题目,得到相应的分数。

(1)认真审题。

在做小说阅读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准确审题。审清题目,抓住题目要求的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题干要点,是答题的重要也是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暗藏了答案的大体范围和答题规律。因此,认真仔细的审题至关重要。

(2)确定答题区域和范围。

一般命题者设置题目的目的就是限制答案的内容,因此,往往为了不至于让考生在答题时不知所措,命题者总会在题目中或深或浅地透露一丝答案,就是在题目中提示考生答案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了针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文章来答题。这样考生就可以锁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找出答案。

(3)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快速有效地抓住重要词句。很多情况下,很多答案就在文中,锁定目标就可以正确答题。而那些不容易直接找出答案的,可以在锁定词句的情况下归纳概括出符合题意的文段,思考答题。

(4)整合概括,正确表述。

在答题中,尽量用考生自己的话针对题目思考表述答案。根据题干所要问的问题,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整合概括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述。

总之,要提高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除了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了解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是多样的,只有多做、多练、多听、多看、多总结、多归纳才能做到对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为高考服务。

考生应该坚持每天阅读不同类型文章,做必要的归类与总结,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有阅读计划,做阅读笔记,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美,体味到生活的千姿百态,在高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杨建华.现代散文阅读答题的“三大技巧”[J].语文学刊,2010(16).

散文写作技巧范文第4篇

一、在尊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交集”

教材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编排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有各自的目标与梯度。统筹设置目标,要在尊重这两个体系的相对独立、不损害教材既定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去寻找二者的交集,然后调整。

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继上学期写景抒感的记叙文训练之后,下学期则根据课文第一、三单元及“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写作单元,将该学期作文目标定位为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加之本册阅读部分议论文较多,特增设一个侧重于论证方法的议论文片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人、记事、说明的各种技巧,同时也为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打底。

教材对“阅读”部分的编排主要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并兼顾国别、朝代、文体,以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欣赏、研讨、评价作品的能力。笔者在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目标预设时,则根据教材的编排,尊重课文本身的特点,将单篇教学目标划分到三个层面,即“基本层面”“技术层面”“审美层面”。基本层面在于文章各类基本信息的收集归纳,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技术层面在于表达途径和方式的探究,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审美层面在于文章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语言的涵咏、文风的品评,解决“美在何处”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立体式的展现课文之美,有效避免了对经典之文的浅表化解读,少一些暴殄天物。其中关联到作文教学的主要在于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

课文的技术层面,可为学生提供作文时仿拟的技术支撑。课本所选皆为经典,在写法技巧的运用上可作为鲜活的范例给学生以借鉴,供其演练揣摩。设置目标时,可先对课文突出的手法进行盘整分类,如记叙文景物烘托技巧――《边城》《荷花淀》,议论文比喻论证技巧――《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议论文中描写的恰当使用――《拿来主义》《师说》等等。然后与具体的写作目标对应,抓住那些既是课文重点又是作文训练所必需的技巧,作为课堂的主要目标。

课文的审美层次既关乎技巧层面,往往反映技巧意义之所在,深化学生对技巧的理解;又超越技巧层面,更深入地照见写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情感、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滋养与陶冶。但由于背景、时代、阅历等诸多因素,学生或无法体味深透,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这一层面,设置目标时,可根据文章本身,兼顾技巧层面与学生的情感实际,精心选点讲透。

以第二册小说单元为例,该单元对应的写作目标是“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技术层面及审美层面的目标设置就要紧扣“写人记事”。

二、抓住“交集”,互相渗透,双向促进

在深刻的“读”中获得技巧与思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如何“得其方”?需读“精”。阅读课上执教者对技巧层面与审美层面解读得越精彩深入,对学生的写促动就越大。

我将“故事新编”的手法纳入记事类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体系中,把课堂目标重新定位为“学会故事新编的手法”与“作品人物角色转换的审美探究”。透过课堂上学生专注的目光,我读到了他们对责任对社会的深思,在随后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现象也得到了改观。

对比两次授课,前一次课所设置的目标基本停留在“基本层面”和“技术层面”,挖掘太浅,而后一次课目标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使学生深度理解作者创作用意的同时也促进了对技巧的真正把握。

在有序的“写”中熟习技巧。技术层面所列之技巧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用得纯熟,才能触类旁通。阅读教学中可恰当穿插仿写、归纳、拓展、补写、扩写、缩写等形式对之加以熟习。还可利用读本对应文章增强学生对同类技法的辨识与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在周记、作文训练里有序安排,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周记,以往大多数时候安排多是“放养式”的望天收,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时间久了,学生总会抱怨不知该写什么而胡乱应付。当周记被纳入整个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中统筹规划时,这种现象没有了。可在周记中把对课文写作技巧的仿拟和品味与定期自由实践穿插安排,这样既操练了技巧,也给学生积淀生活留下时间。

在开放的“写”中贴近课文。审美层面的鉴赏需要对文章作深层次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愉悦、心灵的触动与表达的冲动,甚至是做人境界的提升。但这种愉悦与冲动是瞬时的,当时过境迁,它通常会沉睡到学生脑海深处。要使之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则需通过收集、记载、整理的途径反复强化。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在整理时产生二次感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散文写作技巧范文第5篇

一般学科都是有公式的,传统写作习惯地以为写作也应该找到一种可以套用的公式。结构是语言组织形式,是文章的直接结果,所以,结构被认为是写作教学的直接内容。因此,传统教学一般把严谨的、有条理的结构当作主要的训练内容。这种套路式的教学只看重写作的形式,忽视写作者的真实思想,格式僵化、繁琐、刁难,学生难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教育家赞科夫认为这种严谨条理都是教师预先安排的,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作文教学应该抓住的是一些根本的东西,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关于技巧教学,美国学者特卢林认为:“当今的文学教学倾向于琢磨许多专业性的东西,教师讲解韵文的形式、作诗法、散文法、反语法等等形式的事项……”传统写作教学多采用课堂上对课文的有限的评价,琐细的肢解式的分析,讲解具体的技巧,却不讲解文章的整体。或者要求学生锻字炼句,积累和使用成语、排比句、对偶句等传统文章写法,学习内容还是对孟子、韩柳欧苏等的散文写法的分析,技巧讲解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积累,而不是依靠理解。文章讲解与写作的关系是隔离的,很难给写作提供直接的帮助。写作教学的内容应该是要求学生学习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但是常规教学一般没有给观察和体会提供具体的方法,也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

传统教学是表面化的结果教学,是从结果出发的,是从结构、技巧等外部因素出发的。传统教学全面细致地传授系统的写作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写作训练,然而这些知识并非学生所能理解,训练内容与学生实际差距太大,训练难度过高,往往给学生带来写作困难。它忽视了写作的修养,忽视了写作的过程,忽视了写作的第一步――在材料的基础上灵感和愿望的产生。传统教学缺少写作课,只是文章分析课和范文分析课,只是文章学,而不是写作学。写作是创造性工作,与工具制作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工序操作的教法是错误的。

写作要放弃表层的技术教学,要回归写作的本质:在生活中的自由写作。文章是从生活来的,而不是从技巧来的。古人形容写作过程说“文思泉涌”,是很有道理的,绝不可能是一边考虑技巧,一边进行创作。技巧不过是后人对文章的评价,是对文章研究的结论,所以,先有了文章,然后才有了技巧,技巧是第二性的。

从学生的成长规律看,写作是创造性劳动,是艺术性劳动,不是技术性重复劳动,是不能用公式培养的。写作从生活而来,要植根于真实的生活感受,而不是来自范文、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课堂训练。从写作本身来说,写作是人学,是人对生命的感受的抒发,而不是简单的文字累加,单纯的技巧教学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