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通过对足球运动是社会活动这一认识出发,并从哲学的角度认识足球比赛技术的概念 ;利用系统的整体观和复杂性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比赛技术基础;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技术 基础结构的要素;在宏观上反映了足球比赛技术基础结构的相关规律,从而提高对足球比赛 技术中制胜因素的认识,并充实足球技术基础理论内容,为竞技足球技术科学训练提供理论 支持。

关键词:足球比赛;技术基础 ;结构要素;制胜因素

中图分类号:G84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3-0126-03

A Research of Technical Winning Factors in Football Matches WANG Xiangd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Abstract: As football sport is a social activity, we analyze the concept of foot ball techniques in view of philosophy and probe into its base and elements of it s structure in a systemic way. The paper reflects the pertinent rule of football technical structure in a macro way, so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us know more about football techniques, enrich the content of football technical theory and p rovide more theory guide for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of football techniques.

Key words: football match; technical basis; structure elements; winning factors

近几年,我国足球比赛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 展。只有把竞技比赛技术有关的新理念运用到足球竞技比赛技术系统,构成足 球比赛技术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比赛技术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比赛技术 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探索足球比赛技术基本结构不是从生物性 学科或社会学科等,某一学科出发,而是从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并借鉴前人 先进的研究成果,探索竞技比赛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制胜 要素。

1 对竞技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

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可以分析得出,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 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足球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运动中合 理完成各种动作的方法,可独立在比赛之外。我们可以称其为技术动作。足球技术的社会属 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环境中,动作运用能力和技巧,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心 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即比赛技术。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 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 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 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 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1]

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技术可以定义为: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 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 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 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 。”[2]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 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以上对竞技足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技 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 展的。足球运动竞技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2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 ,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 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 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 分析 、理解和认识。” 复杂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 竞技技能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 空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动态分析和认识(图1)。

竞技能力是构成竞技运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下属单元子系统。技能即竞技技术能力是构成 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下属单元子系统。操作技能是构成竞技技术的核心要素,也是 其下属单元子系统(图2)。

3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要素分析

技术动作应用活动是构成比赛技术应用系统的表面层次,是人们可以大量观察到的踢、停、 顶、运等实践活动。这些技术应用活动是人们容易发现和认识的现象,是比赛场上大量进行 着的技术实践。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内容都必须遵循竞技比赛制胜规律,它是竞技运动的 核心问题。制胜规律组成包括2个方面:1) 制胜因素;2) 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制胜因 素是竞争双方取胜对方的要素。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指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 式。足球比赛技术环节结构要素链接(图3)。比赛技术环节制胜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图 示可以看出,足球运动员比赛技术成功动作表现是外界信息的内化过程,是感知动作能力、 决策和专门动作技能多种因素有机组合的结果。不论是技术要素还是技术环节必须以人为本 ,解决好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充分显示人的主观能动的 作用。

3.1 控制

3.1.1 球的控制

球的控制是实现有球技术目的,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是动作的有效性和完成控制球目的的 核心要素,它体现动作控制和信息处理的主要心理过程。这里必须掌握球的特性和球感。

3.1.2 动作控制

动作控制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做出理想的比赛技术动作。良好的比赛技能是更加有效的动作控 制水平和一个控制系统的所有独立部分(如肌肉和关节)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 。

3.1.3 视觉控制

足球比赛最主要的外源信息来自视觉。在足球比赛过程中我们的视觉尤其是深度视觉在确定 比赛环境和人、球活动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首先视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球活动的信 息,如人的活动位置、球的飞行路线和速度,其次使我们了解自己做出的动作的时间和空间 的特点。视觉控制在控制人的动作行为方面有两个视觉系统和功能,一是中央视觉――专门 确认物体,二是周边视觉――专门控制动作。

3.1.4 情绪控制

“情绪是反映竞赛活动对一种特殊态度的体验。运动员的情绪对于他们参赛获胜十分重要。 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情绪的体验最为深刻,来自内外环境变化的种种刺激都会使运动员的情绪 发生变化。优秀运动员能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情绪、集中注意力并能沿着积极地从挫折中迅 速解脱出来。又能把注意力从情绪波动中转到竞赛上。运动员若不具备这种能力,就很难在 比赛中控制其比赛行为。”“运动员情绪的两极性使运动员行为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消极 的减力。增力能使之运动行为表现更出色,反之运动员行为将会失常。情绪高涨也能激发运 动 员灵感,促使他们在比赛场上创造新的运动行为和新成绩。因为运动员情绪的适度高涨,神 经支配处于理想状态,可以有节奏地把身体各部位的积极性全部调动出来,产生超常的比赛 技术技能和运动行为。”

3.2 预测

预测是足球比赛制胜要素之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根据场上比赛环境的变化现实的情况 ,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发生,以便能够提前进行信息处理,预先做 好准备。更快地做出需要的适宜的反应动作。

在足球比赛过程中,无论是空间预测还是时间预测或者时空同时预测,都需要对比赛环境条 件变化规律有清楚的了解。动作的规律性是影响运动员有效的预测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 如:某个运动员总是以一种形式过人、传球,对手就能预测出他的动作规律性,从而阻止他 的进攻,反之,动作无规律性,使对手对自己的动作无法预测。

比赛中的预测总是有利弊两方面,成功预测和错误预测。因此对预测利弊的利用常常是设计 比赛技战术的重要因素。例如:运动员通过动作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变化,迷惑对手的预测活 动,促使对手改变策略,放弃预测,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比赛动作的随机化,使对手对自己的 动作无法预测或做出错误的预测进而利用他的预测错误设计各种动作,引诱对手做出错误的 反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制胜机会。

3.3 概念模式

所谓“概念模式”是指运动的知识结构和比赛经验整体化的一种形式,它是足球比赛技术的 基础,对正确认识赛场,指导思维和实施行动,发挥比赛技术功能起着决定作用。在足球比 赛技术与形成过程中,“概念模式”是环节的一个关键制胜要素。在比赛中运动员对赛场信 息的分析往往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经过瞬间的判断迅速做出“概念模式”的反映行动, 体现出高度与预见性和目的性。

概念模式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方案并在比赛中实现这些方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模式,才能在 赛场中根据比赛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足球比赛技术中的概念模式也可理解为一种策略,运 动员头脑里只有具备各种策略才能对付赛场上的千变万化而克敌制胜。因此,加强概念模式 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足球比赛技术有重要意义。

影响概念模式形成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结构。运动员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概念模式形成的重要因 素。认知结构是指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一切新的知识掌握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 的,不受认知结构影响的新事物的学习与掌握是不存在的。在概念模式培养中,足球教练员 一定要注意运动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理论知识,熟悉专项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为 概念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运动员如果没有合理的认知结构就很难发挥思维潜力,难以形成 概念模式。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是攻守速度越来越快,比赛负荷越来越大,技术运用难度越来越高 ,一句话,就是高速度、高难度、高强度对抗条件下准确地完成每次攻守任务。因此,在攻 守中建立丰富的概念模式,并在教学与训练中不断强化并储存于记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 。

概念模式的建立是足球比赛技术发挥的“物质”保障。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应有意识地 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强化已建立的概念模式(图4)。

3.4 决策

足球比赛竞争策略之间存在着策略依存的特征。因此,科学决策的思路应该是针对对方每种 策略或策略组合,选择出自己的策略或策略组合。对对方策略选择的判断,包括对方对自己 的策略判断的判断,预测竞争结果和确定自己的可行最优策略(决策)。比赛可行最优策略 ,视其对方策略而变化,是竞争策略的根本特征。决策和行为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策是 行为的控制者,而行为是决策的执行者,两者产生于对比赛目标的追求。比赛中,运动员根 据现实情况选择一种策略,可以在对抗的空间中每次运用,反复运用,也可以交换运用。在 比赛对抗中,决策选择正确与否,决定比赛行为实施的结果。正确决策取得成功和胜利,错 误的决策导致挫折或失败。

在比赛中运动员做出的决策带有非常理性的特点:1) 紧迫性;2) 具体性;3) 灵活性;4)

战术性;5) 执行性;6) 能动性;7) 创造性。

总之,足球比赛技术的一切行动是在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决策要做到科学化的决策, 决策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决策,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的决策。

3.5 准确

动作技巧的准确取决于肌肉运动感觉和知觉以及专门化知觉的高度发展,球的感觉、时空感 觉等。由于有球技术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完整的形式,它的技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及时 而准确地反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比赛中,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表现在三个阶段:即感知阶段,反应选择阶段和反应程序阶段。

在现代科学中,运用信息这个概念,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如果一个系统有确定的有序结构 ,就意味着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叫做结构信息,可表示有序性。结构信息量愈 大,系统愈有序。反应不论是反应选择还是反应程序,是有意识的应答行动。足球比赛有球 技术的动作反应是复杂的反应,是对处理信息多项刺激做出回答的反应,也就是准确地处理 信息过程的反应。

4 结 论

1) 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可以分析得出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有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 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足球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运动 中合理完成各种动作的方法,可独立在比赛之外。我们可以称其为技术动作。足球技术的社 会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环境中,动作运用能力和技巧,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 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也即比赛技术。

2) 竞技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实践的操作必须来源于决策。足球比赛中的技术应 用也不例外,技术应用实施受技术应用决策的驱动。技术应用决策是指足球运动员在比赛竞 争的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在运用技术动作时,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 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恰当选择技术动作的能力。从 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人们所进行踢、停、顶 、运等实践活动,依据于自身的决策而做出判断和选择。

3) 比赛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其系统结构是指构成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一种固 定和必然的联系、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由足球运动规律决定的足球比赛 技术微观结构的五个基本环节:判断、选择、移动、触球、还原环节,也是技术运用原理, 它们同其他一些制胜要素组成一条链锁,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使比赛过程始终保持系统状态的确定性,优化组合和控制实施。实践就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比赛技术结构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著.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46,74.

[2]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3] 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233.

[6] 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2 007(2):73.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结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TN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物联网技术在零售以及物流等工业生产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实现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关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学术界以及工业生产、媒体宣传中,被关注以及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促使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并且迅速的成为我国当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技术项目之一。但是,以目前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以及研究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应用等,还处于一个初级的起步阶段,物联网技术研究以及开发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对于物联网的概念含义理解存在混乱、物联网系统模型以及结构标准不完善等,导致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发展比较缓慢。本文主要从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以及发展背景出发,结合物联网的概念含义,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进行分析论述,以促进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发展,推动社会经济以及生产的发展进步。

1 物联网发展背景与概念含义分析

1.1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在概念解释领域中,物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概念名词的产生,最早是在美国,由相关的网络信息国际会议进行提出并产生的。随后,直至2008年以后,物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相关概念含义在实际信息生产以及研究开发领域逐渐被普及起来,并受到各个国家信息技术开发以及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并且在这一时期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物联网在工业生产中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实现物联网产业链,并且它将商品信息的传输过程,分为表示阶段以及感知阶段、处理阶段、信息传送阶段等。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的越来越多,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实现在零售以及物流、制药等行业领域中进行应用实现,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下一步物联网技术已经开始在手机钱包以及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等信息系统领域中,进行开发应用研究,未来物联网技术不仅对于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日非常突出的价值意义和前景。

1.2 物联网的概念含义理解

按照相关国际联盟标准,对于物联网的定义标准,物联网主要是指进行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物品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解决与实现。国际联盟标准定义下的物联网与传统物联网在概念以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传统的H2H物联网模式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不通过个人电脑设备实现的一种互连关系,而H2T物联网模式则是指人通过通用的连接装置与物品之间实现的一种连接关系。总之,与国际联盟标准定义下的物联网概念含义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物联网模式,在进行连接关系的确定与实现过程中,并没有将物联网考虑在任何物品连接的应用实现范围领域内。

总之,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进行物品连接实现的网络。在进行物联网的概念与含义理解研究中,一些研究学者以及专家会将物联网的概念含义与M2M连接模式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研究应用,理解成为人与人、人与机器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连接实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M2M模式下的连接概念在互联网领域也行得通,与物联网的概念含义之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区别,容易造成概念含义理解的混乱。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分析

通常情况下,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主要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即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感知结构层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层、具体应用层。

首先,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中的数据感知结构层,它主要是通过读写器以及摄像头、RFID技术、GPS等工具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实现。它也是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基础结构部分,在整个物联网技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同时,还实现对于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输功能,通常情况下,进行采集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输,主要是依赖蓝牙以及工业现场的传输线路等,一些数据信息传输工具设备进行传输实现。其次,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层,它是在现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设计建立实现的,在整个物联网体系结构中主要负责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实现,是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关键结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层的数据信息传输功能,主要是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信息传输实现。最后,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层,同时也是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的目的体现,它主要就是针对物联网数据感知结构层以及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层所采集并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应用实现。通常情况下,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应用结构层有应用程序和终端设备两个结构层次。

3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分析

在物联网开发应用实现过程中,物联网主要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识别技术以及数据信息感知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

首先,传感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实现的重要支撑技术,在物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实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电子技术原理进行物联网运行所需数据信息的采集实现的,它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进行热、光以及声领域数据信息的识别采集,还可以实现对于力以及电范围领域中数据信息的识别与采集实现。其次,物联网相关技术中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以及ZIGBEE技术、蓝牙技术等,主要是负责对于已采集数据信息根据物联网控制命令进行短距离的感知识别与传输实现。此外,物联网技术实现中,还包含网络融合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分别进行物联网采集数据的通过互联网进行融合,并进行分析处理实现。

结语

总之,进行物联网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分析,有利于促进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发展,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中的开发应用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6).

[2]聂菊根,李德识,韩彦琰.基于物联网的网络中心战实施环境[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9).

[3]李四海,张峰.物联网技术综述及海洋信息化发展对策[J].海洋通报,2012(3).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3篇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和认识物理概念和理论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既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观察分析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制定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教师讲解“电阻”概念时,很多学生对书中电阻概念中的“阻碍作用”理解不是很透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简单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以帮助学生理解“阻碍作用”的含义: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电流表和电压表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以相同电路,维持电压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用电流表测定回路中的实际电流数值,并将其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让学生依据所测的数值,观察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学生经过分析总结,最终得出结论:电压一定,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探索和证明,既可以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再仅限于教师的讲解和理论说明,而是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层面,有效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的形象演示要利用技术手段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也是初中物理教师在形象演示教学中需要注重的方面,尤其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灵活合理运用最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演示方法,多媒体形象演示可以图文并茂,内容信息涵盖量更丰富,操作方法更为简单快捷,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更为深刻.例如教师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纠正”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实像与虚像的概念理解存在疑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眼睛与照相机成像的动态变化,并结合讲解光线传播的原理,让学生观察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实像与虚像的成像原因,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实像与虚像概念的同时,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演示,可以弥补传统演示手段的不足,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接近理论本质.同时多媒体形象演示的动态变化可以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物理概念和现象,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无形中获得提升.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酵工程;教材;教学方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21-03

发酵工程是包括上游的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培养技术、生化过程工程技术、下游的发酵产物提取精制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技术[1],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综合学科。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体系,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并称为生物技术的五大工程[2]。随着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发酵工程受到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对生物制品方向的学生尤为重要。

发酵工程是一个生物现象,解决的是工程问题,教学上需要将工程学与生物学等相结合,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度。其教学内容具有微生物学基础要求高,涉及内容广,学科交叉多,实践性强,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等特点[3]。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系统性与开拓性相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因此,教学上需要兼顾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4]。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

一、教学目标

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加强对微生物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现酵工程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知识载体。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遵循质量至上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应准确、全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积极选用高质量的新版教材和精品、重点教材。因此,本课程选用了徐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发酵工程》(2011版)作为师生主要教材。该教材以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工程技术和生物学知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现酵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前言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教材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发酵工程原理、发酵工程重要产业、发酵工程特殊应用及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基础。其中,将发酵工程原理部分作为授课的重点,这部分也是很多相关教材的主要内容。发酵的重要产业及特殊应用两部分内容统一作为发酵工程的应用来讲,旨在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到发酵制品生产的各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深度。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学习过微生物学,因此,第四部分生物学基础作为学生的自学章节,在平时讲授时随时以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以便温故知新、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本课程其他章节的知识内容。部分教学内容还参考了由陈坚主编的《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2012版)和储炬主编的《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2010年版),通过书中的具体案例来深入渗透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还应参考多本教材及科研论文,并要时刻关注课程相关领域的科研动向,将了解到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做到所讲授的内容“准”、“透”、“新”。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授课过程采用板书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的教学手段。使用板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能够更好地主导整个教学过程[5]。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体系及其逻辑关系依次在黑板上给出每节课重点内容提要,并通过提问和讲授,使学生在集中精力听讲、努力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精华,避免了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学生只顾埋头抄写多媒体设备上罗列的内容,忽略了对知识的自主理解和必要的逻辑推理。使用板书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实现互动。而对如发酵设备及技术手段等知识点,则最好借助多媒体手段以照片的形式展示,或将涉及到的方式、方法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能使学生能够深刻地得到直观准确的印象。如在讲授分批发酵、连续发酵等发酵方式知识点时,使用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能让学生对于不同发酵方式的设备、发酵流程一目了然。

2.讲授方式。多数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是抽象、枯燥的,难以很快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样一门重要而又“难学”的课程时能够“不怕”、“不烦”,提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仔细研究,反复思考的教学重点。

首先,在讲授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本着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拓宽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原则。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第一次接触的内容要仔细讲解,与知识相似的内容可启发学生进行类比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需多次重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选择不同的讲授方法。对概念型的知识点,可以先将概念包含的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对名词进行总结、定义,再适当修正整理成正确的概念。如在讲授“发酵”这一概念时,先对学生讲述该概念的来源(起源于拉丁文“翻腾”一词)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发酵现象的不断认识和发酵形式的逐渐多样化,来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能想到的所谓“发酵”的概念,对其中错误的理解进行纠正,补充不足或删减多余,最后得到对该名词的正确解释。也可直接讲授概念的包含的内容,再分析、总结支撑整个定义的重点、关键点,最后启发学生用恰当、精炼的文字和一定的顺序将自己对这些“点”的理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次级代谢”定义为: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本身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该定义中需掌握的两个重点是:“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和“无明确功能”,可据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完整概念。

对原理、技术方法和原则等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举例、总结的方式讲授。如对于获得优良菌种的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育种),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先依次介绍每种方法的具体内容,再对每种方法的理论依据、选择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诱变育种中使用的出发菌株选择原理,可采用“打造最美明星”的类比举例方法。将出发菌株的三个来源(自然界直接分离的野生菌株、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和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分别比作普通明星、选美获奖明星和经历过多次整容的“人造明星”,类比三个来源的出发菌和三种明星的特点,从自身条件、改造空间和改造易难程度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经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或“选美获奖明星”是最佳待改造对象的结论。这样既简单易懂又带有一定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忆。总结式讲授可以大量运用在需要记忆的方式掌握的知识点上。如“发酵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包含九条,讲解完每一条的具体内容后,分别总结成一个词语或一个字,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比如把要求微生物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生产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总结为“高产率”,把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的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总结为“高纯度”,把对发酵原料成分要求低、可在廉价原料制备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生成产物,总结为“高亲和”。

将本课程的内容与生活、科研、实践相结合[6]。发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把具体的知识点结合到相应的活动中去,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知道这些知识该如何运用,运用在何处。如学生们都知道酸奶是发酵而来,但哪些种菌种可用来进行发酵,哪种的发酵效果最好,发酵时对发酵材料的要求,发酵所需的条件等却了解不多,在乳酸发酵这一节内容讲解时可结合酸奶的制作讲授。另外,学生们在毕业后走向科研岗位或工厂生产技术人员,需要较强的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或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教学形式,加深学习效果。

3.课堂互动。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演等具体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的方式复习相关知识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外,还可采用学生互问和引导学生向教师发问的形式。

学生互问主要用于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中,请一位同学提问,再请其他同学进行回答。无论是发问的同学,还是回答的同学,都需要仔细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提问的同学要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和重点内容,回答的同学则要思考具体知识的内容。实践证明,学生互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类似知识竞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互动形式。

引导学生向教师发问可应用在新知识点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某一内容的讲授过程时,可故意漏掉部分内容,或摆出较明显的逻辑错误,再引导学生判断教师所讲是否有不妥的地方,这时学生会努力回忆并认真思考刚才所听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及推理,向老师发问。与传统的教师滔滔不绝向学生灌输,学生知识盲目记忆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这样的方式能迅速激起学生寻找知识“真相”的好奇心。

讨论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法。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点,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或进行激烈的辩论。讨论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理论,而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自我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在表达自我观点的过程中锻炼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演讲就是选择课程中较浅显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并试着像老师一样讲授给大家。学生在课外准备时经历了学习内容,总结内容,寻找重点,设计讲稿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准备的过程,锻炼了学生自学并找出重点的能力,再通过向大家讲授及学生间的互动,学生自己和老师都能够发现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加以改进。

对不同的知识点可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或将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与课程考核

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到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教学手段[7]。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微生物学,发酵菌种方面的实验在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发酵工程的实验主要集中在与学生们生活相关的方面,如甜酿酒的发酵、酸乳的发酵等,使学生在实验中更直观地理解发酵的过程,还可以品尝自己制作出的食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另外可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发酵工业工厂进行参观,了解先进的发酵技术和设备以及产业化的发酵流程。如啤酒厂、味精厂、酶制剂厂、生物制药企业等。参观之前将整个工厂的概况、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情况向学生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提前了解生产工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疑问并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能够较好的做到有目的有方向的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8]。

考核结果应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了平时的课堂提问,实验设计,实践能力等考核方式,考试应是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状况的方式之一。教师在出卷时,应充分考虑知识点概括率,难易比例和试题层次。避免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摆上试卷,通过认真设计,让学生在答题时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这样的试题在书本或笔记上找不到标准答案,但学生对知识点充分掌握后,能够顺利作答。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掌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岩.发酵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坚,堵国成,张东旭.发酵工程实验技术(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吕英红.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及教学心得[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2):119-122

[4]冯惠勇,仪宏,孙国志.发酵工程教学的体会与设想[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8-100.

[5]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5-67,110-113.

[6]冯惠勇,仪宏,孙国志.发酵工程教学的体会与设想[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8-101.

[7]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55-157.

生物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技术科学;技术;技术哲学

前苏联以及现今俄罗斯的重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我们不能 回避其发达的技术科学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前苏联时期,学者们就对技术科学 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苏联技术哲学的主要 成就,也极大丰富了当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哲学体系。

一、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背景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世界技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指导思想、研究纲领 和研究重心都与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 哲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学者在前苏联自然科学的哲学问 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作为前苏联科学技术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哲学 的研究却大相径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是因为,一方面,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哲学显 然很晚才开始研究技术现象。……相对于实践认识和实践理性,哲学更偏好理论认识、理性 和理论规则,显然,这种偏好成为哲学很晚才转向思考技术现象以及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的一个原因”[1]。的确,相对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哲学本身起步较晚,现代技 术哲学就其本身而言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发展也不是很完善,诸如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焦点问题,以及技术哲学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还没有形成压倒 多数的、相对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前苏联时期的技 术哲学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哲学加以批判。苏俄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那时“п.к .恩格迈尔(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册子《19世纪技术的总结》(1898 )中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任务。同时他的许多著作被用德语出版”[2]。但是,自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前苏联技术哲学研究开始转向一个特殊时期。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评论的: “技术哲学在俄国的命运非常悲惨。关于技术哲学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迈尔提出 的。п.к.恩格迈尔是俄国工程师,他是技术哲学第一个研究纲领的提出者,这个纲领于1912 被提出来。1929年,当恩格迈尔不得不再次号召建立技术哲学时,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开的 反对。恩格迈尔在《我们需要技术哲学吗?》一文中发展了技术哲学重要性的思想。而在这 个杂志的同一期中还收录了б.马尔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技术哲学 遭到批判-‘现在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独立于人类社会和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的技术哲 学。谈技术哲学,就意味着唯心主义的思考。技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而是唯心主义的 概念’。从这时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把技术哲学斥为唯心主义,在苏联哲学界已成定论 ,尽管马克思就是19世纪有兴趣从社会—哲学方向研究技术的一个创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哲学”的提法在前苏联时期被禁止,但是对于“技术”的哲学 思考在前苏联却从未停止过。那时(也包括现在)有一大批学者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问题的研 究,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в.м.罗津、в.г.高罗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 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 罗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宾(в.с. стёпин)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术哲学的典型特色,因而 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为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в.м.罗津等在《技术哲学: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曾写道:“苏联时期对于技术的研究开始于 世纪初(指20世纪初-笔者注)。由于п.к.恩格迈尔,技术哲学在俄罗斯获得极大发展。 后来在我国,这一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科学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却发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讨论 技术不同方面的学科,并且,如今它们被部分地纳入到技术哲学中来。首先就是技术史。…… 研究技术的第二个领域被称为‘技术的哲学问题’。恰恰在这里讨论了技术的本性和本质, ……第三个领域在苏联时期急剧发展-这就是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虽然这门学科 属于科学学和方法论,但如今它们被包括到技术哲学中来。……第四个领域是设计和工程技 术活动的本性和历史。……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那样,如今这些研究领域不仅仅单独发展,而 且还处于技术哲学的范围之内。”[3]因此可以说,前苏联时期学者们把技术史、技 术的哲学问题、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设计与工程技术活动的方法论和历史等问题不同 程度地纳入到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对于技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 为充分,并且具有鲜明的俄式风格。

二、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重心

前苏联学者非常重视对技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这主要包括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 功能、任务等问题,其中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 技术科学起源的内外史要素

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技术科学是关于有目的地将自然物质和过程改造成技术对象,关于 构建技术活动的方法,同时也是关于技术对象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识系 统。”[4]关于技术科学的产生,前苏联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技术科学的产 生有 外史和内史两方面因素。从外史方面看,人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机器生产)为技术科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决定技术科学的研究方向。从内史方面看,一方面,技术科 学是技术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的结果,它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对象活动中所形 成的对习惯、概念、认识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术科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科 学的应用,是从基础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技术科学源于不同知识、模型、 概念和原则的大综合,是这些要素横向搭构的结果。

2. 技术科学对象的两重性

关于技术科学对象,前苏联学者们认为,技术科学对象具有两重性,即技术科学对象有“天 然的”和“人工的”区分。而且其中技术科学的“天然性”对应着技术与自然、技术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而技术科学的“人工性”对应着技术与人、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正如в. 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中指出的:“在技术科学中可 以统计出两个技术对象:自然的技术对象和人工的技术对象。……技术对象的人工性在于, 它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对象归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 然界的)材料制成的。”[4]而这种观点也得到а.н.鲍戈柳波夫(а.н.бого любов)的认同,他指出:“技术科学不仅与自然科学(这决定了技术科学的‘天然的’特 征)相联系,而且它还与经济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极为重要的交叉(而这一点相对于它 的‘人工的’特征)”[5]。

3. 技术科学理论的三种结构要素

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 理论的结构均可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本体论模式、数学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义却有 很大差异。其中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实验中的理想对象的总和。而技 术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模式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数学描述为目标的函数图像;在工程对象 中进行的自然过程的连动模式;表现为构造参数和工程计算的结构模式,即研究对象的结构 。此外,在自然科学理论中,数学工具首先是为了实验计算,它们是建立和证明所获得的理 论知识的手段。而在技术科学理论中,数学则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来对工程对象的 结构和工艺参数进行工程计算;第二,用它来分析和综合技术的本体论模式;第三,用它来 研究发生在工程对象中的自然过程[6]。可以看出,技术科学理论结构中的三个要素 要比自 然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要素更为复杂。其原因恰恰在于技术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体和客体 相互联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学理论更多兼顾实践的方面。

4. 技术科学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功能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过程,研究理论问题,以预测和描绘理论发展的未来状况。而技术 科学理论功能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对工程对象的技术结构和 工艺参数进行理想描述。而且技术科学理论功能的实验层次不仅仅包括实际上是以概括工程 师的工作经验为目标的结构技术和工艺知识,还包括特殊的实践方法知识。当前工程研究的 目的是:把在技术理论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些问 题是在建立工程对象的各个阶段中,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将会传播到 技术领域当中去,以实现技术理论的功能[6]。

5. 技术科学任务的实践特征

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结构与功能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在科学领域中所担负任务的 不同。作为科学知识集合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规律,预测自然过程 的发展;而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实践上利用这些自然科学成果,研 究自然规律在技术设备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知识和计算保障工程技术活动[4]。尽管 前苏联学者认为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实践,但是他们仍然强调不应将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混为一谈。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指出,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有区别的:前一种情况说的是独立学科的建立,这意味着各种不同科学 知识、模型、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一定的研究对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转换程序,形成现 有学科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任务;而后一种情况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任务过程中,各 种科学知识、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的过程[7]。

三、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学者习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个角度分析自然 科学哲学问题,这一传统也影响到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即学者们往往从技术本体论、 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和技术价值论角度来研究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师从 自然科学哲学”是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在前苏联学者看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所以能够类推至技术科学领域是因为,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较为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当然可以成为技术科学方法论 研究的范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们指出的:“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 在起源方面,还是在起作用的过程方面。技术科学最初的理论原理、认识客体和概念的方式, 恰恰是从自然科学向技术科学传递过来的;同样,技术科学自身科学性的规范、知识理论结构 的确立、理想对象的结构和数学化,恰恰也都是从自然科学借用到技术科学中来的。”?? [4]尤其针对技术科学的数学化,а.н.鲍戈柳波夫指出:“知识数学化的问题是历史 性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未必能够在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别是相对于技术 科学,更是如此。多亏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才产生出将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数学 化模型转移到技术科学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样产生出利用自然科学数学化历史来了解数学 在技术知识发展中所起(或者说它应当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这一点,前 苏联学者更关注自然科学对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影响。

概括说来,前苏联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通常只是在科学哲学的背景下研究 技术哲学,把技术哲学混同于规范的科学哲学的附属物,并且仅仅从自然科学知识附属物的 角度来研究技术。技术被归结为科学的附属物,而技术哲学则被归结为运用于技术知识结构 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简单附属物,这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特点[1]。 如果说这一时期运用科学哲学手段研究技术哲学是自发的,那从20世纪70年代中 期开始,前苏联学者就开始自觉地借用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方法研究技术哲学,特别是研究 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 中指出:“虽然很早以前,技术知识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兴趣,但只是 在最近五六年才开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范围内提出一个目标:就是用科学学和科 学方法论的手段来系统地研究技术科学。”[4]他们还补充道:“技术科学方法的特 点暂时揭示得还不太清楚。一方面,应当注意专业方法独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广泛 地应用一般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4]在此不可否认, 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时成熟壮大起来的。

可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充当了技术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科学 孤立地研究技术科学;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科学相对独立的特点,正如前苏联学者鲍 戈柳波夫指出:“技术科学从本质上应当与不断发展的技术相适应,并且最佳的情况 是应当超前于技术。……技术科学、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是知识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层次 。因此,技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变成实用科学(如果技术科学的应用范围超出技 术框架外),甚至变成基础科学”[5]。这表明,在技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中,技 术科学应当具备先验的预测功能,而且技术科学、实用科学与基础科学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这是技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够看到,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其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压意识形态统治时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成绩, 其相关问题研究(如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功能、任务等问题)即使在技术哲学日 趋走向成熟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от редак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j] .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93(10):24-26.

?[2]стёпин в с, 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ов м 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eb/ol]. (2006-06-20)[2007 -08-02]. .

?[3]розин в м, горохов в г, алексеева ию, et al.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 нность[eb/ol]. (2006-06-28)[2007-08-02]. .

?[4]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ин в м. философско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ехнически х наук[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 а н. математика и техни ческие наук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0(10):8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