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传染病 防病知识 健康教育

目前,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为贯彻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工程”精神,帮助提高农村居民卫生知识水平,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笔者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种重要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对600名农村居民的调查,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病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肺结核、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艾滋病4种传染病为调查病种。

调查项目: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患病表现、预防措施、健康教育需求四方面。

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以定西市安定区口镇农村、集贸市场18~65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面对面问答调查。共发放问卷612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

评价方法:①对4种传染性疾病防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对传播途径、患病表现、预防措施等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传播途径:分准确回答、部分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对患病表现:分主要表现知晓、个别症状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对预防措施:分基本知晓、部分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②健康教育:分需求和不需求两种情况。

资料处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统计得出,600名农村居民对传播途径的准确回答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细菌性痢疾(95.0%)、肺结核(56.7%)、乙型病毒性肝炎((37.3%)艾滋病(29.0%);对预防措施的基本知晓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细菌性痢疾(70.0%)、肺结核(53.0%)、乙型病毒性肝炎((41.0%)艾滋病(23.0%);对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次序依次为:乙型病毒性肝炎(97.7%)、肺结核(90.3%)、艾滋病(74.0%)、细菌性痢疾(71.0%)。见表1。

讨 论

传染性疾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敌人之一,掌握其传播特点及预防措施是人类战胜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经过各级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对传染病防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有了很大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仍然任重而道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干预能力相当有限,传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掌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发现,人们对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防病知识相对丰富,基本掌握其预防措施的超过一半。而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知识则相对贫乏。但总体而言,能够准确回答疾病的传播途径、患病后主要表现、预防措施的人群比例则偏低。

传染病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大,即使对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的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仍达7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竟高达97.7%。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健康教育由过去的以目标人群为主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知识传播,转变为现在的面向社区、面向家庭、面向健康人群。目前,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工矿企业健康教育以及特殊人群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下面谈谈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定,分为4个方面:①健康促进:此项内容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制定的,例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如何安排调配合理的饮食;哪些体育锻炼适合中老年人等。②预防保健:人的某些时期经历着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改变,有些改变属于正常的生理改变,如更年期妇女停经,但如果不正确认识正常的生理变化带给人体的影响或不能运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对某些因素加以预防,都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使人患病。此类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对象多为有某种疾病倾向的人,例如:如何预防某些传染病、非传染病,什么时候需要预防接种,如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吸烟的危害及控烟方法等。③疾病治疗:对于处于疾病状态或疾病发展阶段的患者所需的健康教育知识是与本身疾病相关的知识,主要以疾病的治疗为主,例如:如何控制症状和减轻症状、所用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是否与饮食有关、如何安排饮食等。④康复教育:对于疾病处于转归阶段的人来讲,健康教育以康复教育为主,例如:中风偏瘫患者、乳腺切除以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糖尿患者自己如何进行胰岛素注射;高血压患者如何监测或自测血压等等。

医院健康教育内容:①疾病防治与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种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器械性治疗知识;各种检验、物理检查知识,就诊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日常生活卫生知识。②心理卫生教育: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使他们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介绍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异常心理和心理负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③行为干预:在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和有特定健康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改变不良卫生行为,采纳健康行为。

医院健康教育又分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包括候诊、随诊、门诊咨询、专题讲座),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体育锻炼、青春期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抵制等健康知识。

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2]:⑴妇女健康教育:①婚前教育:宣传婚姻法及性生理卫生,宣传、讲解疾病与婚姻、生育的关系;②孕前教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遗传病预防教育,以减少、杜绝遗传病和畸形儿的出生;③孕期教育:早孕检查、建册、定期产检、孕期常见症状及应对措施、孕期营养、自我保健、识别临产先兆、分娩前的准备、异常症状及应对措施、住院分娩等;④产褥期教育:产妇营养、个人卫生、休息、睡眠、情绪、避孕及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计划免疫等;⑤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教育。⑵儿童健康教育:①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育特点、健康评估(体格生长、精神心理发育、营养状况等);②新生儿常见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等;③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上感、消化不良、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肠道寄生虫病、龋齿、近视、传染病等的防治;④预防接种的教育;⑤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辅食添加等;⑥亲子关系:婴、幼与学龄前期;⑦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正确刷牙、控制糖摄入、改善易感牙齿;⑧视力保健:良好用眼习惯、及早纠正斜视、弱视、定期检查视力;⑨儿童保护:预防意外伤害、防止家庭虐待;⑩体育锻炼。⑶更年期健康教育:更年期生理、心理特点、临床症状、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增强体质,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充足营养等。⑷老年期健康教育:衰老过程的特点、饮食、睡眠、生活环境、运动、性生活及心理保健指导,社会角色变化的应对,家庭角色变化的适应,重大事件的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如:饮食、安全、排泄等问题的保健以及心理问题、常见病的防治。⑸残疾人健康教育: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通过预防接种、营养保健及卫生宣教,以减少社区中残疾的发生及降低残疾的程度;根据残疾的不同程度、伤残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防止褥疮、术前、术后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等。

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内容:①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配戴相应的防护用品。②工作场所应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安装不同的防护设备。③介绍有关法律知识。④讲解各种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定期作职业病检查。

健康教育的方式

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2]:⑴语言教育方式:语言教育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①个别教育:个别谈话、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②群体教育: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讨论等。⑵文字教育:如标语、健康处方、传单、课本、小册子、报刊、墙报、专栏等。⑶形象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戏剧、录像、橱窗、画廊、展览等。⑷电化教育方式:有广播、收音、录音等。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护士  干预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人早已超过1.3亿。老年人有其生理特点和病理特殊性,也有其特别易感和易患的疾病,指导老人们遵医用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年病症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主要途径。在老年病防治中,社区护士通过干预向老年居民宣传普及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如果不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入手,防止心血管疾病就会成为空话。[1]

        各级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护理走进社区居民家中,正努力发挥着健康促进作用。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面向社区走向健康人群,从对疾病的治疗到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由对病人的个体的护理到所有社会人群,重点是老弱病残人群。本项目通过社区护理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梅沙、盐田辖区60 岁以上人群问卷和访谈的对比对照试验,总结如何向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群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指导,向居民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干预,为的是发挥老年人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面向深圳市盐田、梅沙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发出问卷225份,收回有效卷200份,其中男性85份,女性115份,年龄60岁-88岁,平均74.5岁。在有计划的进行干预指导三个月后向以上相同人员再次发放问卷。

        1.2方法  设计“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老年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状况调查问卷表”,由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前后分别向辖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问卷,当场收集问卷。采集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和百分率方法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对辖区老人进行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了解居民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掌握提升情况。

        通过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干预,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大有提高,成绩良好和成绩较差比较有显著意义(p﹤0.005 )。健康教育干预指导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社区护士用入户访问或电话访问的方法和居民沟通,通过反复指导干预努力改变老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接受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问卷结果表明社区护士的干预改变和提升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2]。

        2.2鼓励老人们参加户外休闲活动干预前后情况见表二,休闲活动没有对抗性,不存在胜与负的压力,户外休闲活动的乐趣使老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大大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社区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后老人们渐渐扩大了活动范围,增加了活动量。他们逐渐从室内活动转向室外活动,从社区内活动转向社区外活动。步行锻炼是对老人来说最合适的一项活动,参与人数较多,比例最大,护理干预后比护理干预前人数增加了13%。

        3  讨论  

        3.1社区护士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定期健康宣传,身体普查,给老年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通过反复宣传倡导合理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希望通过积极的社区护理干预能帮助老人增加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具体干预计划如:指导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人体血压易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增高,所以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自己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指导老人们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有度。规律的饮食习惯可以让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争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休息。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可以让精神恢复饱满,也有利于下一步工作或事情的处理。如从事高度紧张的工作,更要适当地调节精神状态,在长时间工作后,可通过做体操、散步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吸烟被证明是脑卒中、冠心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中含有尼古丁,可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而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则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会使降压药物的效果明显降低,因此尽量劝告老人们戒烟和节制饮酒对防止心血管疾病有利。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消耗体内多余热量,促使新陈代谢良性循环,达到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体育锻炼强度因人而异,应量力而行。年龄较大者注意从小的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应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鼓励老人多进行户外活动对维护身心健康有利。

        3.2社区护士定期入户随访,和居民聊天是病员喜欢的一种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使不良的健康行为得以纠正。我院地处深圳市这个移民城市,地方方言种类繁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学习其它方言及掌握和接受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造成了语言的沟通障碍,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梅沙、盐田居住多为客家人,要求社区护士学习掌握客家方言,便于和老人们沟通。有的老人不喜欢医务人员入户,社区护士就约他们出来体检,或以电话访问的形式与老人们交谈沟通督促老人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注意科学饮食和营养方法,指导老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告知老人们通过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减少患病的机会,反之负性情绪易加重或诱发疾病。对有社会孤独感的老年人动员家属和邻居对他们加强关爱照顾,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活动。与老人交流时注意倾听他们的诉说,精神心理的满足对健康促进有利,能尽量降低生活中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社区护士采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小卡片、幻灯、电视、宣传册等,图片和宣传册的字迹要略大一些,方便老年患者阅读。在通俗易懂地口头讲解的同时配合动作示范,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患者一般采取语言教育方法,口头进行教育讲课,解释,讨论和开导,还可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如广播录音,电视等形式进行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教育。

        3.3社区护士要更新服务观念:卫生服务功能已从单纯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安宁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3]护理的根本观念是“为人类健康的生活而实施的照顾”,老年人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社区护士正是履行着“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帮助老人们改变在身体保健中长期的被动地位,让老人们意识到人的身体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和药物,而是要主动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家庭环境,养成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提高个人身心素质。全社会要重视对老人的关爱与支持,特别是对老人在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年轻人都比较忙,社区护士应指导老人的家属们多抽出点时间陪一陪老人,和他们沟通谈心,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体贴,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人际交往和情感的交流可消除不良情绪,满足老人心理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情趣,让他们感到健康和舒心。

        3.4经常作护理干预效果评价,及时总结改进健康教育方法。如注意根据老年人个体特点,健康教育内容尽量简洁易懂,突出重点;对能自觉改进不良生活方式的老人给予及时鼓励以提高老人配合教育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文化层次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案,视病人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内容或深或浅循序渐进;对慢性病老人和心脑血管后遗症老人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提高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病人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循环重复教育以加深印象提高教育效果等。

        肥胖、食盐量过高、饮酒过度、寒冷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对心血管疾病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和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膳食平衡和适量运动,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劳逸结合、心情放松,方可达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提倡饮食清淡不吃过咸食物,戒烟酒或减少吸烟、喝酒量,适当参加社区活动,保持情绪乐观和适当参加运动等并通过健康宣教提高老年人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能帮助老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健康促进是人们为维持完好身体状态和开发健康潜能的行为,它是一种“协助人们改变其生活形态并朝向最佳健康状态发展的科学与艺术。”[4]社区护士重视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通过社区护士进行护理干预使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渐得到纠正,达到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高老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张萍等.社区护理论文产出定量分析及其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1-683.

[2] 刘杰.健康教育对改变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47-548.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首要任务,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有重要作用。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及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疾病预防的主要任务。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以及自我保健能力来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疾病,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和中老年保健等。开展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全民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些治疗预防措施,消除或者减少了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很多疾病不但会带来痛苦而且通过治疗也不能痊愈或者反复接触危险因素进而反复发病,治疗在疾病痊愈效果中很局限。因此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当今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鼠疫和霍乱发病率的下降、天花的消灭、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均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所造成的后果比预防医学建立以前要轻的多,例如艾滋病、疯牛病和目前的变异冠状病毒所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是人们科学预防疾病知识和方法的普及作用。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革以及社会环境改革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健康促进强调参与意识和自我卫生保健,促进人们自觉的主动的追求健康并增加健康投资,来提高生活质量;还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还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等,在全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环境,从根本上来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非患病人群并不代表健康,许多人则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即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或部分指标有轻度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自觉身心状态差。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情况不同采用的具体方式各异,许多人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但可能多年未进行系统的体检。要让其明白没有不良感觉并不表示没病,如果有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即使体检无异常得病的概率也很大,所以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相关的生活习惯调整。此外要从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提出个体性健康调整计划;关注不同人群的发病特点,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各种慢性病和癌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等,对于具有相关疾病患病趋势的人群要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并促使其尽快调整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相关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等;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都与情绪关系密切,就心理状态来讲单纯的心理异常也可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心理状态的调整主要在于其自身。对其阐明情绪和疾病的联系指导其改善情绪的可能性方法,并在必要时提供心理支持等。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可治愈或维持稳定的急性或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不仅要强调治疗期间的生活和药物调理还要对疾病的诱发因素、表现、进展、治疗等方面进行说明介绍,使患者在痊愈后能加以注意减少同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调理,能逐步逆转或者稳定病情或者至少达到疾病进展放缓的目的。对手术后和癌症患者,有些手术明显改变了患者术前的生活方式,如截肢、乳腺切除、尿路重置等,患者术后不仅面临实际的生活困难还要承受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其生活质量会明显降低。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较为客观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现状面对当前的实际,通过手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效果,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同时指导患者转变观念并且就自己能力所及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努力。大多数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和后续化、放疗等方法消除病灶,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除了与本身病情有关外还要与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许多患者终日担忧害怕并且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要对癌症患者加强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定期来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分为低致死性和高致死性,如流行性感冒、红眼病、婴幼儿腹泻等一般不会致死。但由于流感的发病频繁相对较高流行范围相对较广和传染人群相对较大,所以其死亡的绝对人数也是很高的。又如霍乱、病毒性脑膜炎和狂犬病等属于高致死性,一旦发病其死亡率非常高。根据其生化特性可以分为传统病菌和新型病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新型病菌,如非典病毒的出现和蔓延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惧。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要继续强化和完善传统教育,指导人们完善相关的疫苗注射和生活预防,并针对现代城市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要加强人们在高密度人口区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如何自我观察病情如何避免被传染以及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心理调整等。

结语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和保健知识水平等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可以预言今后20~30年内,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后,往往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现的早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解我镇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健康干预后的效果,进行了本次调查。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我们镇4个村民居委员居民进行调查,干预前共调查居民1000人,年龄18~70岁,收回有效问卷978份;干预后对同样人群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78份。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调查前经统一培训。健康干预采取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以及制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的方式进行,时间为6个月。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希望获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途径等。数据经统计处理并分析。

结 果

干预前后共调查978人,其中男490人,女4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216人,占22.09%,平均年龄45.38±14.76岁;18~30岁191人,30~50岁425人,≥50岁362人。干预前后被调查人群年龄、性别、学历差异无显著性。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吸烟率66.67%(吸烟定义:平均每日吸烟≥1支,持续1年以上);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不锻炼的定义:少于每月1次,每次≤30分钟);饮食以荤为主12.75%;获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电视59.45%,门诊医生48.46%,杂志、报纸36.48%。

干预前后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干预后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比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X2430.86(P<0.01)。见表1。

干预前后不同学历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显著高于高中以下学历者,见表2[X28.86(P<0.01)]和表3[X225.69(P<0.01)]。

干预前后不同年龄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3个年龄段的人群:30~50岁年龄组高于18~30岁年龄组,同时也高于≥50岁年龄组。干预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干预前后不同性别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男性和女性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本次调查发现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整体较低,干预前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0.14%,所以在居民中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已刻不容缓。

通过健康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本次调查发现通过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咨询、讲课和展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等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通过一些通俗易懂、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可以大大提高群众对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增进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

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和干预后高学历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说明高学历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接受知识方面有一定优势;干预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也有一些差异;不同性别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差异无显著性。在今后开展健康干预的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干预方式以更符合群众的需求。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任重道远: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居民吸烟比例较高为66.67%,世界卫生组织称吸烟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患和呼吸系统阻塞性疾患的罪魁祸首,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饮食以荤为主的比例为12.75%,>90%的糖尿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选择适当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发病。

本次调查还发现居民最喜欢从电视、门诊医生和杂志、报纸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作为门诊医生应该把健康教育看作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劝阻吸烟、合理饮食、提倡运动以及宣传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不仅需要流行病学工作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医生、医院、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光炜.我国肿瘤防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3):165-168.

2 张天泽.控制吸烟是肿瘤防治策略中的重要措施和方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1):4-6.

3 么鸿雁,陈辉,吕美霞,等.行为生活方式对恶性肿瘤发病影响的综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07-408.

4 项永兵.近10年我国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9(23)增刊:87-94.

5 李立明.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蒋庆五.流行病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陈锦治.卫生保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表1 干预前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

X2(ad-bc)2n/(a+b)(c+d)(a+c)(b+d)4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