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蒙医;诊治十要素;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82-02[FQ(5。25,X-W]

蒙医千百年来以治本而著名于世,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一个好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必须掌握好诊治十要素,否则达不到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目的。掌握好诊治十要素才能根据疾病的性质、病程、病势不仅能够合理、准确使用各种治疗方法而且对疾病的变化有积极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过去很多书中谈及十要素时只认为辨别疾病性质而提出来的十项要素。目前由于整体论的提出,诊治十要素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整理、改进,为蒙医临床医疗的提高做为理论依据。

何为诊治十要素,对此蒙文版《四部医典》记载“必须通过内因、外缘、部位、时间、本质、年龄、住址、昼夜、习惯饮食、尿液等十项要素无误认清疾病的性质”[1],在当今权威性著作《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称之为诊断疾病的十大要素,并指出“十大要素是诊断一切疾病性质时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其内容是诱发疾病的外缘、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发病季节、病人体征、病人本性、病人年龄、生活习惯、病人体质、病变程度等”[2],并且该书的鉴别病势进行治疗原则的条目中指出“病变在七素三秽哪一个,病变在哪个脏腑器官、病人属何种本性、病人的热能(火性)程度、病人体质如何、病人年龄、病人生活习惯、病人住所、发病季节、所患病之内因等十要素是鉴别一切疾病的性质、针对疾病性质合理使用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2],蒙医高等院校本科教材《蒙医诊断学》[3]和《蒙医治疗原则和方法》[4]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所说的一致。著名医学专家苏荣扎布教授把这两种十要素称为“诊断疾病时必须遵循双十要素”。不论哪一种理论都应在临床工作中有指导意义,否则只能成为空谈理论没有意义。从这一观点出发研究诊断十要素,让他真正为临床服务。从上述两种十要素的各项中很多是相同。只不过是临床意义不同而已。一为诊断意义上讲的,另一为治疗意义上讲的。所以把这双十要素合二为一,称为诊治十要素,其内容应是自然情况、起病情况、内因外缘、症状体征、发病时间、病变部位、病人素质、病变过程、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十项。这样才能包括病人的全部资料,对诊断、治疗疾病时才成为可靠保证。

诊治十要素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整体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蒙医学家苏荣扎教授曾指出“必须遵循的双十要素是诊断疾病、制定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使之与临床医疗相结合使用各种治疗手段在整体论的实际贯彻的表现。首先诊断疾病时要通过三诊所获得的各种资料用诊断十要素进行辨别分析、然后用鉴别病势的十要素的要求进行逐项分析辨别出疾病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治疗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能否针对疾病的性质、病程、变化、部位合理准确使用治疗方法的关键所在”[5],这就是对诊治十要素临床意义的高度概括。诊治十要素的主要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

1对于辨清疾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卷中记载“诊查一切疾病时以十要素为基础,把疾病的实际情况全面辨证分析、判断出六个基本病症的哪个占多,然后归纳为寒性、热性两种”[2],这就是说按照诊治十要素的要求逐项分析病人的全部情况后辨认出六基症的哪个(单纯病)或哪几个(合并病或聚合病)。而后才能诊断出寒性病或热性病。一般认为础斯希日是热性,巴达干赫依是寒性,浩日亥希日勿苏是中性。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多疾病非常复杂而且大多都有并发症或有继发症。而且在临床医疗中必须辨清疾病的性质是对医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治本的需要,所以必须按照诊治十要素认真分析病情、辨别其真伪,明确诊断出疾病的性质才有把握施治过程。尤其是很多病人或在大地方诊治或在当地诊治较长时间无效后来就诊,这样病人的病情复杂性可想而知,如果只针对其症状进行治疗的话可能出寒症凉治,热症温治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寒证温治、热证凉治的最基本的治疗原则而且延误病情甚至危机生命。因为“外象虽显热象而内含(性质)则属于寒、内含属于热而外象却寒症”的疾病很多之故。这就是需要医生的理论水平,也包括掌握诊治十要素的水平。

2对掌握病势的轻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卷中指出“诊断十要素的7~8项出现就判断为大病(重病),5~6项出现就判断为中病,3~4项出现就认为小病(轻病)”[2],这就是说十要素之多项吻合某一病的性质就这病是重病。在临床医疗中掌握病势的轻重程度是很重要,在治疗原则中有一条原则是针对病势的治则,其主要内容是防止病势甚强的寒症深伏于内而加大“四火”之力,为防止病势强盛的热症越过极限加大“四水”之力。病势较弱时首先调理饮食起居,其次用药物治疗、最后施以外治,此法乃犹如攀登台阶、步步向上、视病情变化、采取缓峻相结合治疗的方法。所以在临床医疗中必须判明病势的轻重程度,把握治疗原则和方[FQ(4。25,X-W]收稿日期:2006-11-23作者简介:黄守清(1963-),男,福建福州人,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法。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症状很重,但病势较轻,症状很轻而病势较重的疾病,这时如果不按照十要素之要求去分析病情,只按症状进行治疗的话不会达到治愈的目的,甚至延误病情危机人的生命。

3对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是病变规律有12种,也就是赫依愈前转变希日或巴达干、愈后转变希日或巴达干,巴达干愈前转变赫依或希日,愈后转变赫依或希日,希日愈前转变赫依或巴达干、愈后转变赫依或巴达干等12种变化。一般认为单纯病变化不大,预后良好,合并病或聚合病变化多样,预后不好,疾病的变化与十要素的各项都有直接关系,所以用十要素逐项分析才能判断出疾病发展方向和变化倾向,随时掌握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变化。能合理、准确、灵活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使病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4对于准确合理制定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制度是由政府拨入启动专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我县困难家庭人员因患重大疾病造成特别困难的对象实施特别救助的制度。

第二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救助重点,坚持以家庭自救为主,以现有的各项救助制度为基础,以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为补充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救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审计局、县卫生局、县人保局、县监察局、县慈善会、县农医中心、县医保局、各乡镇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城乡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由县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民政局,具体负责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救助的宣传、资金运营、使用和管理等业务工作。

第四条乡(镇)村(居委会)负责协助调查核实等工作。

第三章基金的来源及管理

第五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规模约为1500万元,其主要来源为:

1、县财政投入启动资金500万元;

2、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3、接收社会各界捐赠;

4、基金投资运营的红利、基金的银行利息等;

5、其它合法收入。

第六条从基金中拨出30万元作为启动救助金,当年基金产生的红利等收益为下年救助资金,救助资金当年未使用完则转入下一年度使用。

第七条建立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财政专户,在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设立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支出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的运营要按照安全、合法、保值增值的原则由县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具体运营方案,报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具体负责实施。

第四章救助对象

第九条救助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

1、持有本县常住户口的居民;

2、在享受正常救助情况下,个人负担部分资金数额巨大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

3、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重大疾病人员。

第十条下列情况不予救助:

1、因违法、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和吸毒等引发的事故、伤害发生的医疗费用;

2、因整容、矫形、减肥、增高、保健、康复和预防等发生的费用;

3、因工伤及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他方承担医疗费用赔偿责任的(交通肇事逃逸除外);

4、本人或家庭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或不支持我县现行政策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5、住院发票从递交申报救助之日算起已超过一年的;

6、经“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其他不予以救助的情形。

第五章救助办法

第十一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根据救助对象的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其住院费用在获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学生平安保险及其它保险、县民政局大病医疗救助等医疗救助的情况下,其(县农医中心和医保局认定的)个人负担费用达到10万元以上的,可向“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资金管理办”申请救助。

第十二条救助额度

除各种医疗救助报销医疗费后,按(县农医中心和医保局认定的)个人负担费余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救助,个人救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

第六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重大疾病特别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救助对象本人或其家属向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如实提供如下证明材料:户口簿(首页和本人所在页)的复印件、县级以上医院开具的疾病诊断证明、必要的病历资料、已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或医保的报销单据以及家庭生活状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村(居)委会应在10个工作日内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调查核实,对经认定符合救助条件的,将该对象的《县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特别救助申请审批表》及相关材料报乡(镇、场、管委会)民政所审核。

第十五条乡(镇、场、管委会)民政所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审核村(居)委会提交的上报材料并对救助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认定符合救助条件的,报“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审核。

第十六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办”应在10个工作日内对乡(镇、场、管委会)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报“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县重大疾病特别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度召开会议讨论审批事项,特殊情况由组长决定临时召开会议。

第七章监督管理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皮肤; CD30阳性;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5 Case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 Positiv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FENG Xiao-jie,YANG Q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60-06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 pathologic feature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Method:A total of 5 patients that had primary cutaneous CD30+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including 3 cases of CALCL and 2 cases of LyP from February 2008 to August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Clinical treatment and follow-up data were summarized and clinic pathologic features was emphasized.Result:Among 5 cases,2 cases were lymphomatoid papulosis(LyP),the age of onset of 2 cases of lymphomatoid papulosis was respectively 28 and 62 years old and presented multiple recurrent,self-healing skin papules,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Among 5 cases,3 cases were 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s (C-ALCL),7,54,70 years old respectively and presented nodules,masses and plaques,sometimes with ulceration,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Conclusio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D30+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are various different diseases,pathological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diseases and parting,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re different.It needs to mak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explicit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clinical diagnosi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Key words】 Skin; CD30+;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 City,Kunming 6500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29

国外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疾病可能是这组T淋巴细胞的良恶性的两种极端,其病理表现的不同也是淋巴细胞从良性向恶性发展的过程[1]。事实上,不论是LyP还是C-ALCL,其都分有很多亚型,各个亚型之间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达也不相同。因此,为切实对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进行临床分析,鉴别他们的异同点,笔者抽取本院收治的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包括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个疾病的纳入标准均参照2001年制定的皮肤肿瘤WHO相关标准[2],并排除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同时根据病理组织进行亚型的分类。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28岁和62岁,中位年龄45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皮肤样丘疹,随访生存率为100%;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7~70岁,中位年龄43.7岁,临床特点为结节肿块伴有溃疡形成,随访生存率81.0%。

1.2 方法

1.2.1 临床信息收集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皮损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好坏等。

1.2.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对所有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取标本制作切片后HE染色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包括浸润深度、淋巴细胞形态、核分裂情况以及新生血管纤维化的情况。

1.2.3 免疫组化 采用EnVison方法检测免疫指标,运用Dako公司产的EnVison检验试剂盒检测标本中CD30、CD45、CD45RO、CD3、CD56、ALK、EMA、CD4、CD8表达,并做记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及预后 所有5例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有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见图1。

2.2 病理特点 所有患者分为LyP的A、B、C三亚型和C-ALCL的经典型,见表1和图2~5。

图2 LyP(A)的HE(10×)

图3 LyP CD30的免疫表达(10×)

图4 C-ALCL的HE(20×)

图5 C-ALCL CD30的免疫表达(20×)

2.3 免疫表型 所有5例患者除了2例B型淋巴瘤样丘疹病外均表达CD30,因为其不表达CD30,而其他的临床表现与A型基本一致,而各项免疫指标中CD45、CD45RO的阳性率较高,而CD56、ALK、EMA的阳性率较低,这也提示医护工作者要正确地运用好免疫指标,及时做出诊断,以改善患者预后。

3 讨论

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组罕见的皮肤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性疾病,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系列疾病谱系[3-4]。细胞来源于活化的皮肤归巢淋巴细胞。共同特点是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T细胞抗原。单用组织学标准不足以区分LyP和C-ALCL,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发展。有时两者鉴别困难,也有LyP和C-ALCL并存的情况,笼统地称为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5]。

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PCTCL)是一类独特的恶性淋巴造血系统病变,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基因类型分析比较复杂,而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PCTCL中的第二大类病变,占全部PCTCL的30%左右,其又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和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等[6]。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所包括的Lyp、C-ALCL等的病理组织形态学也比较复杂,因此,研究各类型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组织形态学对该病的诊治至关重要[7-8]。

由于LyP是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较为良性的一端,故而尽管疾病迁延不愈,且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但此病的预后较好,随访生存率为100%[4]。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应当谨慎,如疾病较轻而治疗的毒副作用较大时可仅仅给予保守治疗,同时进行随访监测。C-ALCL则表现较恶,预后相对不佳,随访生存率为81.0%,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及时的监测[9]。

由病理分型可知病理特点对于LyP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极为重要,LyP在临床病理上多表现为多发性的对称性的结节性丘疹,少数可以多发于全身,皮损往往较小且能自行消退。在病理上,C型LyP与C-ALCL基本相同,但是其临床表现方面更接近于A型和B型且预后也比C-ALCL好,B型LyP较为特殊,镜下会有嗜表皮现象。同时能见到脑回样核,这提示其要与MF相鉴别。C-ALCL的组织形态学较多样,病理特点为瘤细胞夹杂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同时存在,多了解其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对其进行鉴别并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云昭,周小鸽,金妍,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及EB病毒定位性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7):440-444.

[2]余英豪,范双翼,吴卫真,等.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0,31(10):598-601.

[3]廖秋林,陈晓东,王炜,等.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3):151-154.

[4] Willemze R,Jaffe E S,Burg G,et al.WHO-EORTC classification for cutaneous lymphomas[J].Blood,2005,105(10):3768-3785.

[5] Willemze R.Cutaneous T-cell lymphoma:epidemiology,etiology,and classification[J].Leuk Lymphoma,2003,44(S3):S49-S54.

[6]高露娟,汪旸,王云,等.ALK+CD30+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8(3):139-141.

[7]石群立,徐新宇,印洪林.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30(2):97-100.

[8]李小秋,陆洪芬,杨践,等.CD30阳性的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4):305-308.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全市现有11个县(市、区),人口700多万。温州地区是疟疾流行可接受区,由于人员流动频繁,流行的危险随时都可发生。建立疟疾流行的预警监测体系,防止温州地区疟疾再度流行极为重要。现将2006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临床诊断疟疾或疑似疟疾及不明原因发热等3种对象,血检疟原虫进行确诊并作个案调查。

1.2 方法

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对各医院报告发现疟疾病例,采血复检阳性者为复核确诊病人。并对确诊者进行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理,年终进行汇总统计。

1.3 标准

凡属本市人口的原发、和输入继发,复发的疟疾病人以及外来人口在温州感染均算本地病例;对外出感染和外来病人作输入性病例统计。

2 结果

2.1 疟疾病例分类

2006年疟疾监测,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后疟原虫阳性确诊病人43例,网络报告未经疾控中心复核3例。43例复核病人包括本地原发病例2例(4.65%);流动人口41例(95.35%)。流动人口41例中:外来人口输入35例,全部为间日疟,本地人口外出感染6例(间日疟3例,恶性疟2例,混合感染1例)。结果表明本市疟疾病例以外来人口为主。间日疟40例,其中本地5例(2例本地原发和3例外出感染);外来人口输入35例均自高疟区。

2.2 疟疾患者的地区分布

流动人口41例疟疾患者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地带,比较集中的有苍南13例、乐清9例、鹿城6例、瑞安和瓯海各5例,详见表1。表1 43例疟疾患者地区分布病例分类(略)

2.3 外来患者的来源分布

外来患者35例中,来自安徽省34例、云南省1例。

2.4 年龄、性别分布

43例疟疾患者中,18~50岁35例,占81.40%,18岁以下4例,最小的5岁,50岁以上4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这与流动人口中年青劳动力为主有关。

2.5 月份分布

统计40例间日疟患者,5月份3例,6月份1例,7月份9例,8月份7例,9月份6例,10月份、11月份各7例,恶性疟1月份、8月份各1例,混合感染5月份1例。

3 讨论

温州市原为疟疾中高度流行区,恶性疟,间日疟均有流行,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疟疾一直占据全市传染病报告数的第一位。通过多年的大力防治,于1991年基本消灭疟疾,控制疟疾传播和流行。但由于全球范围内未能实现控制传播,外来的传染源随时有可能输入,形成当地流行。特别是温州地区,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不断壮大,导致外来流动人口众多,来自我国高疟区的人群随处可见。根据近年来的传染病报告,温州地区每年的外来疟疾病例不少于50例[1],温州市2000~2002年疟疾病例也达到133例,其中流动人口病例124例,说明输入性疟疾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的主要危险[2,3]。且局部地区甚至有输入继发病例发生,可见温州地区仍是疟疾流行可接受的地区。

鉴于温州市存在的疟疾流行危险,加强疟疾监测刻不容缓。为此应该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提高疟疾病例监测和诊断质量,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继发感染,防止爆发,稳定疫情。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从源头切断传染源。突出监测重点和落实监测措施,防止疟疾重新爆发。

【参考文献】

[1]邵永强,张孝和,陈礻韦.温州市2003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353.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那么,这十大生物技术到底是些什么呢?

1.分子诊断术。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分子诊断术建立在聚合酶链反应、单克隆抗体和重组抗原等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更早地发现感染和其他疾病状况。目前,分子诊断术成本太高,但科学家预测未来相关技术的价格会大大下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

2.重组疫苗。重组疫苗是以生物工程手段设计的疫苗,目前已有部分类型投入使用,生物工程可以使设计者更精确地控制疫苗的特性,使疫苗更安全、更有效。重组疫苗也是人类最终制服艾滋病的希望所在,因为它可借助新的方式生产和储存,其成本可能比传统疫苗更低廉。

3.新的疫苗和药物服用方式。大多数疫苗和许多药物目前要注射使用,而不安全的注射是每年数十万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例的罪魁祸首。新的服用方式将使疫苗和药物的使用更安全、更易于管理,也由于人员训练、药物保存等费用的减少,降低了疫苗和药物的成本。

4.环境的生物复原。“环境病”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一大“杀手”,而有机污染物和铅、汞、镉等重金属污染又是其中之最,治理好这些环境污染必将大大改善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生物复原依靠微生物和植物来降解、吸收这些污染,相对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较低,容易推广。

5.病原体基因组测序。通过对人类病原体的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好地了解致病机理和掌握治疗方法。通过对病原体基因序列的研究,可以找到对药物和疫苗有关键作用的新蛋白质。因此,科学家们建议优先研究病原体基因组测序。

6.女性专用的性传播疾病防治手段。性传播疾病的危害正在急剧增加,艾滋病还只是其中的危害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33亿人染上艾滋病以外的性传播疾病,其中,妇女是最大的受害者。女性专用的性传播疾病防治手段建立在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如果得到推广,有望大大改善全球妇女的健康状况。

7.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联姻”,它以计算机分析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比如DNA、RNA和蛋白质的排序等,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疾病防治。有了生物信息学,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全球公开的原始数据,而不必在获取这些数据上消耗资金和人才,因此,生物信息学将推动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进步。

8.基因改造过的富营养作物。发展中国家1/5的居民患有营养不良,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大米、土豆等低营养作物的广泛种植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基因工程来提高主食的营养水平将为改善全球营养状况做出贡献。但科学家警告,对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应该严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