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7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he rescue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thods 120 critica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lottery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Successful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6.67% of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Critical patients;Rescue

急诊科承当着急、危、重患者的诊治工作,患者就诊时情况比较危急,在诊治过程中如出现疏忽则可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医患纠纷[1]。急诊科患者在疾病、心理等多方面承受着较重的负担,研究指出,不良心理可破坏患者的生理平衡,加重疾病进展;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治疗期望过高,易引起医患矛盾[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医学的要求,为此许多同仁探讨出不同的新型护理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3]。全方位护理根据就诊患者的疾病、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护理,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4]。急诊科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实施全方位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本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8岁,平均(49.4±8.3)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严重创伤12例,脑血管疾病1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9~79岁,平均(49.7±8.1)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严重创伤11例,脑血管疾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急诊救治流程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疾病初步诊断和分诊、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包括院前急救护理、分诊和接诊护理、急救护理及全程陪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院前急救团队随时准备待命,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快速出诊,接诊患者后快速处置紧急情况,对患者危及生命病情进行抢救,抢救同时对患者病情做出详细了解,及时将患者护送回医院,在途中报道患者基本病情,以指导医院做好接诊工作。②分诊和接诊护理:患者送回医院后,安排经验丰富护士行分诊和接诊工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通知经验丰富医师进行救治,安排好抢救床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所需药品和仪器,同时向患者或家属采集病情,安抚家属和患者,对病情做出初步解释,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有效处置。③急救护理: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严格按照相关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协调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做好准备,遵照医嘱快速正确给药,保持静脉通道、呼吸通道通畅,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由专人辅助抢救药品、器械供给及抢救记录。④全程陪同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各项检查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陪同完成,携带必须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转运氧气筒、急救箱、呼吸囊等,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随时果断、正确地进行抢救工作。整个过程中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和处置的相应步骤及预后情况,在交接患者时和相应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成功标准:患者基本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相关疾病得到控制[5]。②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护患沟通、转运等8项护理内容,总分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成功抢救58例,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抢救52例,抢救成功率为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危重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急诊科在危重疾病快速诊治中起着关键作用[7]。研究表明,急诊科承担着>90%的危重患者的首诊工作,在诊治工作中由于病情较急、较重,易产生医患矛盾[8]。护理工作在急诊配合中显得更为重要,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9-10]。临床护理工作为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减少医患纠纷发挥重要作用。全程护理根据急诊科护理流程进行改进,在接120电话开始进行,直到患者被成功抢救转入相应科室为止,直接参与到整个抢救过程,可争取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急诊,症状护理,疾病护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21~40岁,平均(27.3±8.6)岁;试验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20~41岁,平均(27.1±8.3)岁;疾病的类型:消化疾病40例,呼吸疾病34例,心血管疾病56例,创伤46例,其他类型2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的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疾病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建立静脉通道。记录好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通知给主治医生。协助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营养补给。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根据不同病症给予相应的供氧方法[4]。

1.2.2 试验组 给予症状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按照症状护理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1)首先进行简单的身体评估,检查患者的呼吸和通气情况,对患者进行身体固定和气道维持,检验患者意识水平和身体循环状况,立刻联系抢救医生和护士[5]。(2)急救护理措施实施:①进行呼吸道检查,给予患者呼吸支持保持,困难者采取气管插管或切开协助呼吸。②对患者循环通道进行疏通,如肘部的静脉留置套管针。③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后,立即采集取样,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快速的血液交配以及必要的常规和生化检验。(3)监测与观察:①主护士负责吸氧、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生命体征检测以及相应记录;副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取血化验、给药以及心脏按压。②对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肾功能进行监测,在抢救过程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处理[6]。(4)全面护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与患者进行亲密的语言沟通,给予患者细心的照看和病况评估,安抚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加以监护,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硕士论文

1.3 评价指标

临床急救时间主要包括第一护理时间、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对急诊患者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调查急诊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第一护理时间、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0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96.00%)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60.00%)相比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

3 讨论

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的第一护理时间,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少;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96.00%)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60.00%)相比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是医院的主要救治窗口,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可以通过急诊抢救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急诊工作具有高强度、高风险、高责任的性质,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采取有秩序、有规矩的救治和护理措施,才能保证急诊急救的医疗质量,满足患者对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7]。在急诊中护理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范化、高效性的护理方法有利于协助急诊护理的有序进行,症状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8]。症状护理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模式,不是局限性地按照人员的各项规定来完成每项任务。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患者的作为护理的中心,及时、准确地为所需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护患都存在相关的联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抢救,同时加强了患者的信任感,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护患之间冲突,为患者的治疗得到有效的保证。

0

综上所述,症状护理应用在临床上可以缩短护理和抢救时间,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也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认可度,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菊蕊,钟淑琼,吕华,等.症状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13-115.

[2]黄惠敏.症状护理与疾病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7):1108-1110.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针对性急救护理 急诊 高热惊厥 应用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多发年龄是0.5~3岁,其发病因素与年龄、发热、遗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其中感染是导致大部分儿童发病的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是患儿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肌肉痉挛、抽搐,若不及时干预疾病,很大可能会伤害到患儿的脑部组织,出现智力下降或神经疾病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伤害,患儿家属也难以接受。因此高热惊厥患儿需要及时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影响患儿终身发育[1-2]。探索在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以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治疗的100例急诊科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为1.26~10.3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48~10.61岁。纳入标准:年龄小于12岁,没有合并血液性疾病,家属已清晰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并自愿签字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脏和肾脏器官发生疾病且受损的程度较高,意识不是很清晰,类似心脏病之类的紧急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管理办法。观察组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办法。

(1)急救护理:

把患儿所住病床的枕头拿走,呈平卧状态,转动患儿的头,偏向一边,解开喉部位置的衣物,把患儿口腔中的污物清洁干净,做吸痰处理,防止发生窒息等严重后果。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入上下磨牙之间,或用拉舌钳轻轻拉扯患儿的舌头,防止舌根后坠,为患儿进行穿刺时选择具有良好弹性、直径较粗的血管。使用安定0.1~0.3 mg/kg静推,一般总量不超过10 mg, 注射速度每分钟1 mg, 或者苯巴比妥8~10 mg/kg肌肉注射,或者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的方式为患儿给药,并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情况,期间可以让患儿的头枕在冷水袋上,或佩戴冰帽等形式帮助降低体温,让患儿家属用温水擦拭其身体,严重的患儿可以使用冷盐水进行灌肠。若患儿的体温仍然长时间居高不下,则可以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退烧药进行静脉注射,或给予患儿退热药剂进行口服,每30 min测量1次体温。

(2)健康宣教:

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关于热惊厥症的知识,例如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发病原因、有效护理等内容,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助于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理解并支持医疗操作。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儿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家庭护理,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进患儿身体恢复,提高免疫能力,同时可以让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建立信任感,提高患儿家属遵从医嘱的意愿,及时将患儿的身体情况上报给医护人员。

(3)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体温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次数、两次发作相隔时间、每次持续时长以及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患儿惊厥发作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他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发生腹泻、呕吐等状况。若患儿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出现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开展治疗工作。

(4)心理管理:

患儿年级普遍偏小,疾病本身就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感,甚至痛苦感,导致多数患儿出现烦躁的情况,加上患儿对于静脉滴注、静脉注射以及口服药物等给药方式具有恐惧感,因此患儿常常会出现吵闹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儿接触交流,依据患儿的喜好和性格安排互动活动,例如阅读图书、玩玩具、观看动画片等,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情绪稳定下来,和患儿交流时要耐心,和声细语,和患儿接触时可以通过抚摸背部的方式来让患儿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5)饮食护理:

住院期间患儿的饮食以清淡为主,食用半流质和流质食物,若患儿处于昏迷状态,则使用鼻饲的形式供给营养,24 h都需要有医护人员看护,可以适当将患儿的四肢固定起来,防止发生惊厥时患儿伤害到自己,同时加强不良事件的监管,防止跌倒、坠床、烫伤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就诊期间的惊厥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儿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χ¯±s)

2.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高热惊厥发生时,将持续10 min, 甚至30 min期间出现反复发热、持续发热的状况,疾病反复发生的过程中患儿将不具备意识能力[3]。

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诊惊厥高热患儿中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能够及时清除患儿喉部异物,保持呼吸畅通,专业的急救模式很大程度避免了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让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4-5]。

综上所述,在临床患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工作当中使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对疾病情况的恶化有着阻止作用,患儿的临床症状都有较大改善,缩短惊厥时间和退热时间,有利于患儿预后,同时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加快患儿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沈佳佳.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22):2850-2851.

[2] 李文楠.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66.

[3] 周敏.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86-3887.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继续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

(一)进一步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疾控工作制度、程序和标准,努力实现服务模式从单一服务向全过程服务转变,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责任型转变,形成日益完善的属地化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网络。

(二)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干预。提高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样品量较2013年增长15%以上,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继续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强化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指导团队和责任团队的建设,加强社区和村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底建设,增强城乡社区健康管理功能。继续做好区域绩效和机构绩效考核的同时,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形成常态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全方位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着力推进疾控人才培优工程,将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注重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验、公共卫生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二、全面实施健康管理创新工程

(一)加快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县健康管理中心为核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科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门诊为基础,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专科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手段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立工作规范,完善管理机制,组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统一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全人群提供覆盖生命周期全过程、全程动态的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签约式健康管理服务。

(二)创新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以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科、健康管理门诊为专业管理机构,以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精神卫生等高危行为干预为主要措施,以社区家庭互助组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共同参与的城乡互助管理机制,以慢性病、结核病、肿瘤疾病防治为抓手,探索医保资金总额预付、费用前置和签约式服务的办法,推进健康管理。

(三)推进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健康管理。开展以职业人群、中小学生、老年人健康管理为重点的群体与个性化干预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以家庭护理为主的老年人家庭保健,全面推动健康养老。启动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切实落实中小学生的预防保健措施。组织开展健康单位创建活动,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用工单位开展员工健康管理。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不断提高参保人员健康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工作

(一)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力度。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目标场所干预覆盖率达到90%,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90%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检测率达95%以上,对发现的艾滋病阳性孕妇全部实施免费阻断传播措施;全县无偿献血率和血液艾滋病抗体检测率达到100%。做好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治疗和医学监护工作,提高抗病毒治疗等工作的可及性和规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活救助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反歧视宣传教育。

(二)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按照市《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推行结核病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模式,创新结核病综合防治工作新体制。全面落实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基金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任务,探索和创新“三新一加强”(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以乡镇为单位保持DOTS覆盖率达到100%,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各级医疗机构肺结核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症状者的报告率和转诊与追踪总体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加强疑似病人的追踪和治疗管理。

(三)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以村为单位接种覆盖率达100%;实施消除麻疹行动,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规范接种行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全县以乡镇为单位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加强全县二类疫苗规范管理,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掌握本地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完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加强不明原因肺炎、霍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病例监测工作及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法定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和早治疗。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严防登革热、布病、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在本地扩散蔓延,全面落实消灭疟疾行动方案。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督促教育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晨检制度。

(五)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工作。强化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防治干预措施,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氟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迎接国家和省级考核。推进消除重点地方性疾病防治的工作进程,做好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完成2014年消除疟疾达标任务。

(六)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组织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的慢性病普查行动,加强重点慢性病及其高危人群普查普治;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七)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完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建设,网络覆盖率达90%。逐级开展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继续推动精神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尽快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政策,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治疗率。进一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率达到8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95%以上。

(八)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做好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积极参与创建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工作。确定县人民医院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增强监测数据的属地化管理综合利用能力。加大食源性疾病流调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在做好2013年国家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评估自评工作的基础上,查找全县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县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卫生应急预案,重点推行卫生应急预案的“程序化、图表化、数字化、简明化”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紧急救援网络。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以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到100%。

(二)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规范管理卫生应急队伍,按照省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全县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及时调整补充卫生应急队伍人员。以开展传染病防控和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按照上级卫生应急培训规划的要求,开展覆盖全员的卫生应急培训,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三)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方法,加强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食药部门做好学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利用国家舆情监测平台科学监测分析舆情,充分利用舆情评论手段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疾病应急救助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世界红十字日

一、召开学校红十字会理事会,对2005年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进行总结,对2006年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进行布置、落实,讨论怎样进一步开展我校红十字会工作,使我校红十字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按照省、市、区红十字会要求,完成上级红会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学校红十字会工作。

三、对学生红十字会会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工作,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竞赛,以优胜者为基础,组建学生常备急救组,并进行相关成立仪式。将学生常备急救组纳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网络,主要承担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宣传、知识传播工作,并参与校内运动会、军训以及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在地方政府需要时,也将承担社会上的部分救护工作,体现我校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识。

四、鉴于高校中因学生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与疏导而出现严重后果的现象不断增多,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红十字会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拟在常备急救组的基础上,与校心理咨询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心理协会等相关单位合作,分设“南京大学学生心理援助小组”,编入常备急救组。“心理援助小组”可经常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旦出现重大、紧急情况,例如重大疫情的发生或某个同学患严重疾病,心理援助小组将配合常备急救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帮助大家消除恐惧、稳定情绪、恢复和保持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五、围绕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的主题,在两校区开展红十字知识、救护知识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等宣传咨询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及红十字会会员下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开展义诊咨询、敬老助残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充分体现“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六、组织部分学生红十字会骨干,参观、学习本市或外市学校红十字会工作先进单位。

七、做好2006年红十字会新会员的招收和入会工作,对新会员进行红十字会章程和有关知识的培训。

八、联合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后勤集团、学生会等单位和组织共同开展“南京大学公共场所及学生宿舍卫生宣传周”活动,以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做好公共场所及学生宿舍卫生工作,为师生员工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九、协助青年志愿者协会做好“南京大学爱心流动血库”的扩容及献血工作,并做好2006年南京大学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工作。

十、加强红十字会会员卫生与健康知识的培训,结合不同季节开展“预防传染病”、“常见病防治”等讲座及咨询工作。

十一、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特点,认真开展艾滋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围绕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多部门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