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物料管理

供应商物料管理

供应商物料管理

供应商物料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字中药产业物料供应商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是我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之一,然而这一优势正逐渐被打破,据统计,在如今的国际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产品占据的份额高达90%;国内市场上,“洋中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中药所占比率不足5%。中药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由于中药生产原料供应的链条比较长,因此原料供应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目前由于人们对于中药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中药治疗对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小,另一方面,中药是天然药物,对当今追求“天然产品”的人们讲,中药治疗肯定是最佳的途径。随着中药产业规模的扩大,中药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一方面,天然原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种植的中药在环保标准上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中药材的供应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对物料供应的要求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原料的利用情况

产业链条长,环节众多,每个环节的生产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药的生产如果从原料供应至产成品到消费者手中,纵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果按照国际GMP规范生产,可以想象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药产业其产品对患者的作用机理目前并不是非常清楚,其理论依据多是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而国际市场上对药品的要求必须有产品的成分、作用机理的说明,否则是不能够作为治病的药物出现的,而只能作为普通的保健品,因此中国的中药生产面临相当大的药理知识的障碍,使得中药产品多以保健品的形式出现在国外的超市中。

中药产业其产品多是复合制剂,其原料为许多种中药材,因此其生产过程中多种原料之间的数量的协调和质量的控制都显得非常困难,再加上医药生产本身就特别严格,因此,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中药材生产的特点

中药材的栽培,既有和农作物、果树、蔬菜栽培一致的方面,也存在有别于这些植物栽培的一面。由于种类繁多,生长地区的不同,各种中药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中药材栽培方式的多样性。总的来说,中药材生产应注意以下特点:

中药材生产讲究产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栽培的中药材,最终是用来防病治病。如果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或者完全没有,就降低或失去了药用价值。而产量过低,又影响了药农的收入。药材的质量主要由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疗效决定的。此外,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即商品性状(俗称“卖相”)也是质量的一个方面。

中药材栽培有忌连作的特点。很多中药材,特别是一些根茎类药材如白术、、地黄、丹参等都不宜连作。一方面是由于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病虫害严重。此外,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一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也使得连作的效果不好。这就使得原料的总供应量受到限制。

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由于不同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栽培年限的不同,形成了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

中药生产企业物料供应商的选择

根据中药生产的现状和中药材的生产特点,结合供应商的选择理论,提出如下的选择方法:

根据ABC法粗选供应商。根据表1所列数据对中药材供应商进行分类,在保证供应方面,对这三类供应商的要求是一致的。但A类供应商,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且数量少,对其加强管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潜力所在,所以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BC类供应商,因其所提供的物资比重小、数量多,他们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可以作一般管理。我们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将A类供应商作为主要的供应商。

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内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各目标的权重。计算组合权重,即得到各方案的相对权重。根据相对权重,选出最优供应商。

集团对物料供应商的管理

建立供应商的竞争机制。根据中药材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制定响应指标的阈值,供应商们在这个阈值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只有进入ABC法粗选出的供应商才有资格进行有关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这样,一方面使管理工作得到简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主要的供应商感到有压力,督促他们做好物料供应方面的工作。

做好物料供应的质量审验工作。中药的质量与中药材收购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GMP明确规定:“药品生产所用物料应从符合规定的单位购得,企业应确立定点采购并依规程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的基本原则。

审验的内容。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包括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和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内容有:供应商基本材料审核,样品检测、验证,实地考察,结论与信息反馈等;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内容有:物料质量状况回顾,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调查,供应商业绩综合考评等。

审验的程序和方法。对新选择供应商的审验。

成立审验小组。企业以规程形式,明确规定对新选择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时,审验小组由供应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料使用部门、科研技术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协同质量审验工作。审验小组成立后,依规程确定一名组长并由其对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部署。

材料审核。对供应商基本倩况的掌握和了解是进行供应商质量审验的第一步,一般通过对其提供的文字材料的审核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供应商材料审核包括两部分,即:对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材料的审核和法定材料的审核。

样品检测、验证。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确定:审验小组应明确所采购物料的质量标准,此标准可为法定标准或高于法定标准的药厂内控标准,需注意,有内控标准的必须执行内控标准。

实地考察。审验小组在对供应商所提供物料表示满意后,应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有时实地考察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在何种前提下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需提供哪些补替材料等,企业在规程中予以明确规定。

信息反馈及跟踪审验。对供应商所提供样品的检测、验证情况及实地考察情况,审验小组应做好向供应商的反馈工作,对于某些检测指标和结果可能还需同供应商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定,供应商也可通过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改进,使其产品达到要求或提高质量水平。对质量审验存在问题需做整改的,审验小组应进行跟踪审验并随时记录。

起草审验报告,批准审验结论。审验小组在进行以上工作后,应由组长根据审验情况起草审验报告。药厂应规定审验报告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审验报告应对所进行的审验活动进行总结性说明并做出质量审验结论,由审验小组成员讨论通过并签名,提交总工批准。

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审验。

供应商确定后,在其少量供货及长期供货过程中,应对该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审验的周期和内容应依据供应商的不同和所供物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可围绕如下方面进行:物料质量回顾,包括合格率、退货率、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供货的及时性;质量保证体系或生产设备、设施。发生重要变化时,定期、不定期审验可成立审验小组,或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验应有报告。

质量审验档案。从事质量审验活动的所有材料归入质量审验档案,作为供应商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审验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或调查表);供应商法定材料复印件;供方质量标准及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本药厂物料采购标准检验操作规程及本厂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物料正式采购后三批进厂检验报告单复印件;物料均一性验证“评价及结论”复印件;现场考察报告;质量审验报告;定期、不定期审验材料及报告。供应商质量审验档案应由企业规定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和管理。

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正如在前面看到的那样,中药行业的物料供应商与其他行业有明显的不同,其所提供的中药原料质量及价格差别也非常大,究其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太长,供应商就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来看,是非常难以做好的,为此作为生产厂家,中药生产企业采用中药产业化生产的模式,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确保物料供应的畅通和安全。

中药产业化发展就是根据中药生产GMP规定,从中药的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采取规范化操作,在中药种植领域实行GAP规范种植,并在每个生产环节尽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中药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集团公司+供应商+农户”这样的发展模式。

生产企业主要在市场信息的搜集、资金支持、技术咨询等方面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使供应商有实力能够带动中药基地的建设,通过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才能够保证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

对于加强供应商管理的政策建议

由于行业特点,目前中药生产企业的物料供应商大都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都停留在中药材的收购、批发等业务领域,真正具有规模化供应能力的供应商还比较少,而且,供应的原料质量和数量极不稳定,对生产企业的稳产优产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应当立足于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应当着眼于未来。

正因为目前供应商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生产企业应当立足于加强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供应商的原料基地建设。目前虽然大多数地区都在进行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项目往往都中途流产。按照现代医药GMP管理的相关规定,建设一个GAP中药材基地,无论在技术、资金还是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非常高,实力弱小的供应商想完成这样的项目几乎不可能,因此中药生产企业必须与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精心培育一两个大型的供应商,按照国家GAP中药材规范化建设的标准,生产合乎产业发展的原料。

供应商的市场反应体系建设。由于传统中医药大都是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料的,但是现在随着野生动植物的减少,中药产业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通过原料供应的影响,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因此供应商对市场的反应体系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加强供应商同产学研的结合。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中药产业在新世纪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使这些好的机遇变成经济优势,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来武装传统的中药产业。在中药的种植行业里,着力用现代的育种技术开发新的医药品种,用现代的栽培技术,人工培育产业化生产所需的大量药材。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人工中药材代替野生药材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的广泛参与,最终实现原料的安全供应。

参考资料:

1.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利关系研究,经济学研究,1994.10-12

2.赵希男等,供应结构与供应商的选择,决策与借鉴,2001.240-43

供应商物料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运用ABC管理法对MRO物料进行细分,然后对各类MRO物料建立不同的采购流程,有效解决了制造型企业MRO物料采购中遇到的难题,降低了企业MRO物料的采购风险,同时也提高了采购效率。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作模式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购入各种物料,并且使用人工、设备等对购入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赢利。制造型企业所需采购的物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构成产品所必需的物料,即生产性物料;另一种是支持生产运作、保养、维修、运营需要的非生产性物料,即MRO物料。这两种物料在供应链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MRO物料种类比生产性物料更繁杂,而且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要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物料采购和管理时,不可能像对待生产性物料一样为每一种MRO物料设立足够的安全库存。这就给物料采购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针对MRO物料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合理的MRO物料采购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通常来说,MRO物料大致可分为A、B、C、D四类,A类零件通常是指价值高且非常重要的设备备件,而且安全库存量较少。这类零件库存数的多少往往决定是否可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是MRO物料中的瓶颈物料。A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70%,但库存数量只占总数的10%左右,用增加订货次数来保证备件的使用。B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20%左右,库存数量占总数的30%左右,这类零件可以设立最大和最小库存值,定期检查按照最大库存量补库存的方式进行采购。C类备件通常是指价值较低的易耗品,这类零件虽然占库存总数的60%左右,但金额只占库存资金总额的10%左右。由于这类备件交货周期短且占用资金小,但零件品种和规格繁多、需求量大,对于这类零件可采取按需批量订货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采购时间成本,批量采购的方式还可以取得优惠价格。D类物料通常是指价格高昂的固定资产,如生产设备、模具等。这类物料不需要设立安全库存,有需求后再安排采购。

对于不同种类的MRO物料,需要建立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采购流程来保证物料的正常供应。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对于那些已经设立安全库存并且已经具有采购信息的MRO物料应由专门的计划人员在MRP系统里做好需求计划,采购人员按照需求计划向指定供应商下订单,其中物料的价格是与供应商协商后在某一个时段的协议价格,在每次采购时无须临时询价和谈价。

(2)对于无采购信息的新物料,使用部门在系统中向采购部提出MRO物料采购需求,需求必须包括品名、型号、技术要求和需求时间等信息,采购部根据上述采购信息向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新物料的询价应首先考虑现有合格供应商,如现有的供应商无法提供所需要的MRO物料,则需要开发新的供应商,新供应商的来源可以通过网络、专业杂志期刊,或源自公司内部技术部门的推荐,也可以是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会获得的供应商信息。

相应的MRO物料供应商开发流程如下:

第一,首先由采购部、MRO物料使用部门和技术质量等相关部门成立评估小组并制作新供应商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零件的名称,每个部门的职责,开发新供应商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间节点等信息。

第二,制订了供应商开发计划以后,采购部向供应商索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相关文件,并了解主要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参数,厂房面积,生产特点,主要生产和检测设备,生产能力,主要客户,主要产品和产品执行标准等相关信息,并对上述供应商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然后,将真实信息汇总入“供应商基本调查表”归档。C类MRO物料因价值较低,其供应商可直接列入潜在合格供应商名单;A、B类产品则需组织技术开发部、质量部等有资质的人员成立评估小组,确定日期来进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内容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实物质量,财务状况,新产品开发能力,工艺状况,交付及售后服务能力等审核项目,审核由评估小组共同完成。

第三,审核完成后,评估小组形成审核报告交采购部。对于审核中的不合格项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列入潜在供应商名单,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取消其资格。

第四,评审小组根据审核的结果选定试样供应商,并向供应商索取样品。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物料与供应商签订产品试制协议或者保密协议,并安排打样,进行产品试样和工艺符合性的确定,其后是小批量的生产试用。通过产品认可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第五,采购部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供应商产品明细和价格、质量协议、保密协议、供货协议、价格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信息。

在新供应商开发完成以后,采购部门就可以根据一般的采购流程进行物料的订购了。通常来说,在现有合格供应商不能满足需求时应选择开发新供应商。但是如果现有的合格供应商发生质量问题并且限期整改未通过,或者是现有合格供应商无法满足降价或者服务要求时同样也需要开发新供应商。

(3)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物料采购流程,在企业中还需要建立一个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即招标采购流程。在招标采购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向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提交购买申请和预算,待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方批准采购之后,采购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准备竞标文件并向目标供应商发放,竞标文件分为两大部分——技术部分和商业部分。技术部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所购资产的技术要求、参数、验收标准等信息,商业部分由采购部提供,包括投标规则、供货条件、服务条款等。采购部门主要负责竞标文件的跟踪,协调供应商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安排供应商提问和解答。在收到供应商的报价后,采购部门分析商业条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分析技术条款,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定供应商。由于固定资产往往涉及较大的资金和风险,因此应首选现有合格供应商,若需要开发新供应商则要严格按照新供应商开发流程,并且在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而且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所有的技术资料编写和技术条款分析。采购部门在签订合同后对交货进度进行监控,保证所采购的高价值固定资产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交货。在付款方式上,对于固定资产的付款条件应尽量争取验收后付款或者用信用证付款方式以减少付款风险。

建立合理和有针对性的MRO物料采购流程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在规范流程和提高物料质量、按时交付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MRO物料采购作为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供应链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价格和采购流程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料供应。

参考文献:

供应商物料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多因素分类矩阵;库存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105―05

一、引言

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工业所占的比重为52%,而制造业产值又占工业总产值的约45%,因此,制造业在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企业主要通过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库存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关系产品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与零售业的各种库存管理方式相比,很多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方式落后,大量资金的消耗使得零部件库存成为很多制造企业发展的累赘,也使其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全球最为知名的超级品牌制造商之一丰田汽车以独创的“精益”生产理论和领先的即时(JIT)生产管理闻名于汽车制造业,在残酷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丰田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关注自身库存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AFR(合计预测与补给)、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到CPFR(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这些先进的库存管理方式大多在零售业中得到实施和大量的改进,形成现代库存管理技术,进而为制造企业所采用。

随着库存管理方法的增多,制造企业不再是只运用单一的库存管理模式,而是根据物料的特点和库存成本做出不同的库存决策。物料清单中的零部件并不是都占有很大的库存成本,且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占据很关键的位置。根据“20―80”原则,在企业实际的库存管理中,只有少数物料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然而,企业致力于库存降低的时候,也发现有些物料由于其重要性,不宜简单地根据物料价值分类进行管理。ABC库存分类是企业实践运用过的方法,然而,以物料价值为基础进行分类无法反映物料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度、紧迫性等情况,也无法反映该物料在供应市场上是否容易得到。因此,以下将在分析物料成本的前提下,既考虑物料所占库存价值比例,也考虑物料的市场状况,建立库存多因素分类管理矩阵模型。模型正是基于解决制造企业中不同物料的库存管理问题,充分结合物料特点和现代库存管理方式的优点,将不同的库存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的物料管理中去,提高物料管理效率,减少成本,充分发挥不同库存方法的作用。不同的库存管理方式管理零部件库存可以提高企业库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概述

制造型企业中的库存分为独立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两种模式。一般情况下,产品库存管理属于独立需求库存管理,而在制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相关需求库存管理,原材料的需求量通过主生产计划、产品结构等来确定。从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范围来说,产品的库存管理属于下游供应链,即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的三级库存优化;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上游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的库存优化。

目前,VMI、联合库存管理和JIT都在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成功。VMI是指一种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在一个双方协定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提出,主要源于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功能集成化的考虑。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用户和供应商的相互协调,同时参与,由双方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以保持供应链相邻节点间对需求的一致性,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所谓准时化生产方式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近年来,JIT不仅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也作为一种物流模式在欧美物流界得到推行。JIT更是被制造业奉为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的法宝。

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先进库存模式的实施主要有三种分阶段运作模式:供应商一零售商、制造商一分销商、供应商一制造商。制造企业往往涉及其中两个阶段,同时也是库存流通的中心环节。由于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态也有所不同,制造企业管理库存包括了向上(供应商)和向下(零售商)两个博弈过程。零售企业库存管理对象是大量已生产成品。而制造企业则是对大量多品种零部件的库存管理,制造企业还需要对零部件进行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形成产品销售。因此,制造企业面对的库存管理是两方面的:一要对原材料库存进行管理,二要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管理。而零售企业则是对产品库存管理。因此,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更为复杂,其难点表现为:

(1)库存总量大,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我国各行业的存货资产将近占资产总额的20%,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平均约有资产(包括负债)的两成投资在存货上面。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庞大,投资额也随着增高,库存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困难的程度会越来越显著。

(2)库存结构不合理。合理的库存结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库存管理中应保持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的适当比例;二是在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中应使各种物料或产品保持一定比例。当供应商的供货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及时供应本企业生产计划进度所需时,原材料库存可以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产成品库存则可以在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了发挥库存的作用,又使库存的弊端降到最小,要把各类库存控制在合理的数量上。由于绝大部分制造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合理的库存结构是: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制造过程并非单一物料或者不同物料以随意比例的投入,而是不同物料以严格比例的输入,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物料或者其比例未达到要求,就不能顺利完成生产过程。所以,保持库存结构的合理化也是库存控制重要内容之一。

(3)库存周转时间长。资金只有在不断的反复运动中才能发挥其增值的作用。资金以库存的方式停留在仓库或者某一环节中,不但不能增值,还要付出保管成本、机会成本和承受贬值的风险。只有加快库存周转才能以同等的资金赚取。

三、库存多因素分类管理矩阵模型

(一)分类管理思想

库存分类管理思想由来已久,早期的ABC分类方法已大量运用于实践当中,后来又有很多学者按物料重要性和物料价值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ABC分类是从ABC曲线转化而来的一种管理方法。ABC曲线又称帕累托(Pareto)曲线,其基本思想是“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在全部库存

中,将累计品种数为5%~15%,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为60%~8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A类;将累计品种数为20%~3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也为20%~30%的物品,确定为B类;其余为C类,C类情况正和A类相反,其累计品种数为60%~8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仅为5%~15%,如表1所示。最后对A、B、C类重要程度不同的物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这种分类数据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观调整。

多因素分类管理矩阵模型的横轴用ABC库存分类方法分为三个区间,纵轴则是对物料市场复杂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类别库存特点,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制造企业运作的精力。对于A类物料或者市场复杂度高的物料采用先进的库存策略如VMI可以有效地减少库存成本,并保证不缺货。

这种方法的操作十分简便,但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只以物料价值为基础进行分类,无法反映物料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度、紧迫性等情况,也无法反映该物料在供应市场上是否容易得到。而这些问题对于企业供应管理策略的制定有很大影响。

有学者提出把制定物料采购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归为两大类:一是对物料本身重要性的判别,二是对供应市场复杂度的判别。以这两个依据为基本指标把各种物料基本分成以下四类:战略性物料、重要物料、瓶颈物料和一般物料。

ABC分类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价值分类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三级分类模式充分反映了物料库存的实际价值。市场复杂度则可以使企业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可以使得物料分类更加符合实际。下面,在考虑物料价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物料重要程度和供应商竞争能力,将ABC分类法和供应市场复杂度结合在一起,建立多因素分类矩阵模型,将单一的分类变成多因素的分类,将单一的分类管理变成多维因素的管理,并试图建立多因素库存管理策略。

(二)多因素分类矩阵模型

在物料的分类中,物料的价值和所占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因此,本文的模型沿用了ABC库存分类法对物料价值的划分(划分的标准参照ABC库存分类方法)。这是衡量所购物料对企业产品价值的贡献程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做出库存决策。A类物料管理通常关系到企业库存成本的高低。

市场复杂度因素是影响库存决策的外部因素,它决定了采购物料是否充分供应以及不同物料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低,包括物料的可替代性、供应商数目、供应商可靠性、供应商扩张能力、企业自制或外包的可能性、社会物流系统的保障性等。模型用市场复杂度衡量物料所面对的市场状况,物料的可替代性可以让企业了解所面对的物料是否是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情况可以考察物料所面对的竞争市场。对于供应商数量较少且供应商可靠性较低的物料,制造企业需采取战略联盟的战略,充分地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关系。物料市场竞争激烈通常都可以给企业采购带来比较好的机会,宜采用有利于降低自身库存的策略。模型将市场复杂度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复杂度高,即企业采购面临比较严峻的市场环境,通常供应商具有较大的权利;市场复杂低,即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采购可选择性空间比较大,制造企业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市场复杂度中则位于两者之间。

对市场复杂程度高的物料,企业要加强控制,避免出现缺货,甚至断货的现象,给企业带来风险。对于复杂程度低的物料要结合物料价值高低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同时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充分发挥各种库存管理方法的最大作用。

(三)多因素分类矩阵管理策略

在不同的区间上对应不同类型的物料,企业可以根据物料在矩阵模型中的位置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高-A类物料。该类物料采购量大,库存的改善可以极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本身价值昂贵,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产品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能够提供这种物料的合格供应商不多,企业要想改为自制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因而这类型的供应商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对象。

这类合作伙伴属于强竞争力的供应商或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为数不多,他们掌握了所提品的核心技术,常常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成为行业产品技术开发的先行者。基于这些特点,企业对于战略性物料的供应管理策略首先必须致力于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采用一体化战略联盟的形式,即保持“双赢”,通过致力于合作使供应商也得到应有的好处。

(2)中-A类物料。该类物料采购量大,物料所占库存成本比例很高,市场上有一些可供选择供应商。制造企业可以对供应商产品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选择适合合作的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库存成本的降低。双方可以协商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如VMI,以降低库存。

(3)低-A类物料。供应市场比较充足,有许多的供应替代来源,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可能建立采购优势地位。但该种物料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为此,需要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这类物料也是最适合企业采用先进库存方法减少库存的类型,是企业降低总库存成本的关键。理想的供应战略是将重点放在签订短期合约上,以激励供应商不断通过技术更新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

(4)高-B类物料。B类物料价值位于A类和C类之间,这种类型物料价值较高,市场复杂度高,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不多,物料可替代性较少,制造企业要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稳定物料来源。在保证货源的前提下,双方共同致力于库存成本的减少。

(5)中-B类物料。该类物料在整个BOM结构中属于中性产品,其价值和重要程度都比较平均,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库存策略,制定偏向于成本降低或者建立更为稳固的物料供应系统。

(6)低-B类物料。这类物料所占比例不高,市场供应充足。企业宜采用安全库存策略,维持一定的库存量,保证企业不缺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企业对该类产品的库存成本。由于供应商数量众多,且物料没有很大差异,企业大可以采用有利于自身的库存策略,或者根据产品结构,灵活地做出库存决策。

(7)高-C类物料。这种物料本身的价值可能不太昂贵,但是往往存在与供应商的距离较远、缺乏可靠的运输保障、物料属于专利产品或供应商占优势地位等原因,获取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难以找到合格的供应商,几乎没有供应替代来源。这类型的供应商对企业而言也比较重要,同样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对这类合作企业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尽力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提高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应有力保障,并以签订长期合同的形式确保采购品价格的稳定、质量的保证和产品供应的稳定。

(8)中-C类物料、低-C类物料。这两类物料的基本特点是,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上也容易获得,但这类物料往往种类繁多,能够占到企业全部采购种类的一半以上。在库存管理上可以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并尽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应致力于标准化,以减少物料的种类。企业与这类供应商只要保持普通商业性合作伙伴关系就可以了,基本管理策略是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

四、模型的应用

将多因素分类矩阵模型实际应用于某电视机厂可以发现该厂的库存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降低了库存成本。该厂生产高档电视机,生产规模为小批量生产,所需零部件分类如表2所示,在表2中首先采用ABC分类法对电视机零部件进行了分类。

该电视厂为典型制造企业,产品零部件较多。物料分类管理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必须从哪里降低成本。然而,单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去选择库存策略可能会造成生产上的不便,考虑市场复杂程度可以使库存决策更加清晰。通过对各零部件物料的可替代性、供应商数目、供应商可靠性等进行分析,形成了该电视机厂物料需求矩阵如图2所示。管理者可以根据物料分类进行库存决策。

根据模型的分类方法,企业将会加强对显像管和三极管的库存管理,同时也会与对位于C类但市场复杂度高的电位器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稳定物料来源。此模型使该电视厂根据物料价值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也使工厂根据物料市场复杂度实时地作出不同的库存决策,保证该电视厂能够正常运行,避免了出现缺货而使得生产停滞的现象出现。

供应商物料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施工企业;库存管理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且成为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因为建筑行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施工总成本不断提高,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随之增长,导致施工企业在资金周转上比较缓慢。而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让施工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整体管理效果。所以,要求施工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促进施工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

1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模式概述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加强库存管理,不但可以及时补充由于使用而减少的材料数量,保证库存安全,同时也能通过库存管理,实现给用户提供专业服务,让库存量得到优化处理,提升整体收益。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中,包含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及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等。

2施工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计划与控制活动的库存管理问题

因为当前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及时协调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使得在制定施工计划过程中,缺少对供应商与项目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影响库存管理。部分施工企业库存管理人员通常会按照已有库存消耗量和实际工程消耗量情况确定库存需求量,以确定库存水平。在库存水平初始值基本确定后,再与供应商交流,确定最终库存量,给后续库存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这种方式主要以人工操作数据为主,人为因素占比比较高,无法对整个库存系统进行控制,容易造成库存需求短缺或者需求量增多而影响库存水平。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预测和计划一般会放大库存量,以便防止发生库存短缺问题,而施工企业也是如此,这也是导致库存量偏高的重要因素。施工企业库存偏高体现出企业计划存在问题。所以,施工企业应加强库存管理,摆脱之前以内部库存需求为依据的局限,而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并与供应商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如实反馈,结合实际需求,引导供应商制定生产计划。

2.2采购过程的库存管理问题

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重要因素,更是保证后续施工建设工作顺利落实的依据,因此,为了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充分连接,做好采购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施工企业在物料采购过程中,通常会采取批量订购与折扣融合的方式控制采购库存成本。近几年,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经营发展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缺少合理性,为了实现与供应商中的各个企业充分合作,应优化供应链所有成本,并非优化某个成本。

2.3物料仓库环节库存管理问题

仓库作为各个企业物料存放的缓冲区,需要满足企业经营周转需求,因此在库存管理上通常把库存空间设置比较大,也就是库存管理中库存空间不足,或者活动周转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降低库存,供应链环境下展现出供应链紧密合作以减少库存量。施工企业当前处于传统库存管理状态,仓库供应通常被动接受物料,大部分仓库不但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同时也会由于储存时间偏长而发生材料变质等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配合度不高,各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只有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该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处理。

3供应链环境下的施工企业库存管理措施

3.1做好施工前物料准备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以后,开始正式进入项目筹备阶段。在开展施工工作之前,通常会设定施工图纸,但是并非全部出具,建设项目施工方案应经过细化处理,工程项目具体管理和实施方法有待确定。所以,此阶段的库存管理,主要是给后续施工建设活动开展做准备。对于该环节,可以结合项目形成施工供应链的初始阶段,根据相同项目的施工部门、监理部门、设计部门工作要求,确定施工方案,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材料供应商和设备租赁商,这种比较复杂的建设关系要求各部门充分配合,以减少施工成本。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材料供应商参与其中,让其对材料性能、规格、替代品等信息有一定了解,并且向供应商了解最新的施工材料,尽可能将问题在设计环节中得到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与此同时,各个阶段的施工企业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结成联盟,相同物料可以由同一个材料供应商供应,这样不但能够减少运输成本,也能节约交易成本,供需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供应商总体成本下降,施工企业也能享受到价格优势。

3.2加强施工过程物料管理

在施工准备环节,工程项目施工生产已经开始,但是并没有实施所有工程材料供应活动。随着施工进程的加快,施工现场材料供应和管理成为该环节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环节中,库存管理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满足工程物料要求。结合施工预算方案和进度计划,对各个环节中用料情况进行分析,编制详细的用料计划,分析施工环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给物料需求量带来的影响,收集相关信息,并在供应链中与各个企业信息交流,如果因为供应商原因造成的物料延迟,应该由供应商承担相应责任。其次,在施工现场,做好物料存放和场容管理工作。对于安排进入施工现场的物料,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存放,尽可能做到一次到位,减少场内运输,防止随意堆放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现场施工秩序的稳定性。对于包工包料的分包工程项目,应对物料严格管理,保证分包工程质量,防止和施工现场内自行采购的物料混淆存放。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物料质量验收。验收入库是把控物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项目部门的物料设备部收料人员应对物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将采购和运输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的物料,应在验收环节中进行处理。在验收过程中,要求向供应商索要相关凭证,如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并对包装袋的信息进行核对,保证一致。对于已经建立供应契约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应定期对其提供的物料质量进行检查,保证对该供应商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一些保持优良记录的供应商,应该及时上报给企业,在今后合作中,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3选择适宜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首先,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通常是以系统性、集成化等管理思路为主,让供应链系统可以同步运行。在这种管理理念下,允许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库存量情况进行规划和控制,在相同框架结构协议下以双方都能获得最低成本为重点,由供应商负责库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由供应商取代分销商或者批发商来行使库存管理权限,在该结构下,对库存量进行管理和调整。其次,联合库存管理。对于联合库存管理来说,作为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强调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双方一同制定库存管理方案,并保持和供应链相邻节点需求的统一性,展现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供应链中产生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水平。在该管理模式下,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确定都要在双方一同协商后确定,库存管理不可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而是供需的链接纽带。最后,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在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中,其管理思想也就是将库存管理的不同功能交由第三方物流系统,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核心业务管理,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可以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起到协调效果,第三方物流库存作为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有效方式,其利用自身行业特点和服务水平,让企业之间物流活动更加高效和便捷。

3.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在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中,通过建立信息交流系统或者平台,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顺利传递,提高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让各个供应链中企业步调一致。通过采取相同对策,实现库存量化管理。在施工企业中,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企业及承担项目的各项物料信息融入物料管理系统中,允许项目中的物料管理人员登录该系统,查看相关信息,便于项目可以指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完善库存管理方案。在工程结束后,剩余和闲置物料则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直接运用其他项目,无须调度到企业中心库存,这样不但节约运输和库存成本,也能帮助企业节省时间,提高企业效益。

供应商物料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料管理;环境监测行业;系统研究

中共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空前,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大发展,投入的增加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使用成倍的增加如实验耗材、信息化材料、办公耗材等。为了实现物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并进一步减少单位的环境监测运行成本,对物料管理系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紧迫。本文从库存理论、物料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几方面切入,对环境监测行业物料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环境监测单位库存管理相关研究

在环境监测单位运营管理中,物料库存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库存是一个单位所储备的物品与资源的总和[1]。对于单位而言,如果库存量过小,可能导致供需脱节,造成停工待料的损失;如果库存量过大,又会延缓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还要支付大量的仓储运营费用,因此,库存管理问题是关系着单位经营效率高低的重要环节。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位的运营费用中库存成本占的比重很大,在一些行业里,该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七十五,如果加强对单位的物料管理,库存成本会有望比现有的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五。在实际的单位监测运营管理中,库存管理比较有成效的单位里,他们在成本竞争方面的管理优势比一般的竞争对手平均高出百分之四十五;从供应链方面的成本在销售收入百分比的角度看,平均能高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七。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对单位监测运营成本的降低起着关键的作用。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七大方面,即财务成本、制订计划的成本、物料购置成本、信息系统建立和监测运行成本、库存成本和订货管理成本。在这七项成本里,一般情况下,库存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的百分之三十,是供应链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库存管理方面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监测运营/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监测运营-库存-配送系统以及库存分配。

2 有关物料管理的研究

对于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单位而言,监测计划与物料控制是其监测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在监测运营计划与物料控制层面方面,所有的PMC人员(即监测计划与物料控制员)都是环境监测运营部门的上司。在一个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单位中,监测运营计划与物料控制应该是一个统筹部门,而监测计划与物料控制层面的工作是所有运营进程的前提,如果监测计划与物料控制层面的工作进行得不顺畅,会导致所有的监测流程都受到影响。因此,现代环境监测单位要充分地重视监测计划与物料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单位的组织架构、制度、岗位职责和流程应当围绕着监测运营计划与物料控制来制定[2]。

利用信息化系统实行对各种物料实行编码,可以很好地对物料实行有效的跟踪。物料编码的前提就是要制定出一套包含单位所有物料的编码规则。一般情况下,有的单位会忽视物料命名规则的制定。而除了制定一套合理的物料编码规则外,怎样对物料进行命名,以及通过合理的统一名称、属性、规格等来描述物料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命名规则,这对物料编码的工作以及对物料的管理很重要。因为一般情况下,在使用物料编码的过程中,判断物料编码是否有错误以及是否重复是运用物料的名称、规格等信息来判断。下面结合环境监测业务流程阐述一下物料品管理系统跟踪技术。

(1)按目前的作业流程,消耗品的使用,与实验样品的实验量完全没有关联。容易出现人为或非人为操作上的失误;同时,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流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并节约实验成本,开发并配备消耗品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解决环境监测系统内普遍存在的问题。(2)方案:①消耗品录入,为每个单一消耗品在资产管理系统软件中建档,并与“采样任务书”关联,在软件中记录个别实验所需的消耗品的数量等重要信息。②通过固定读写器管理消耗品:通过安装于中央库房与其他分区库房的“固定读写器”监测消耗品的流转。当消耗品需要进出时,视乎是否有接收从LIMS系统发来的“任务书”,如“有”则自动关联任务书所需的消耗品。如“无”则由操作人员向系统发出“出库任务书”要求,通过审批后,操作人员将消耗品转移出库,并做出消耗品进出处理记录。该处理流程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做出相应调整。③通过手持终端清查、盘点消耗品手持终端主要应用于消耗品清查、盘点和巡检方面。可配备给专门的资产管理员,管理员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消耗品进行巡检、清查。巡检和清查的信息可通过网络对系统数据进行更新,提高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3 供应商管理模式相关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新型的环境监测方式和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单位对于供应商的管理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做出合理的变化,这就需要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前环境监测发展状态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目前供应商管理的模式主要由四种关系组成:供应商关系管理、采用ABC分类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建立ABC分供方管理模式,优化供应商网络、建立信息技术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等。

3.1 供应商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