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民歌;地方戏曲;应用

引言

民歌及地方戏曲作为艺术形式,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中生成,是人们口头相传的文化艺术。从艺术层面分析,声乐教学与民歌及地方戏曲本质意义上密切相关,民歌及地方戏曲以其题材宽泛、内容丰富的特征,成为声乐教学中的有力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声乐学习能力,进而彰显出高职声乐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研究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十分必要,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

一、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声乐教师是学生声乐学习的引领者,有助于学生学好声乐课程知识。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来看,高职民歌及地方戏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高职声乐教师大部分在学习欧洲唱法体系下成长的,许多教师由于不了解或者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效度不足,使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停留在形式,没有达到根本性教育效果。

(二)学生本土知识匮乏从教育层面来看,“教”与“学”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声乐教育实施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融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更需要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以此在教师的启迪下更好地感受民歌及地方戏曲作品内涵,进一步培养自身声乐学习能力。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现状来看,学生本土知识匮乏,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不利于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学习。

(三)声乐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增强、激发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同理,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也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从当前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声乐教学方法单一,不仅影响到两者教育资源的融合,更使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以及认知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兴趣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教育资源繁多,对自身学习形成压力,并没有认知到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的根本性教育意义,影响了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运用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传递声乐书本课程知识、民歌及地方戏曲文化知识等,使部分学生教学参与兴趣不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生成于民间,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流传至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普遍运用及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人们思想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削弱本土文化的地位,影响了本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这对人们生活、国家发展造成不良的冲击。而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可以让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具有正确的认知,增强学生文化探析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知晓民歌及地方戏曲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以此促进本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必定会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背后的文化知识一同编排成声乐课程教育形式,通过教育路径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二)丰富声乐教育资源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起到丰富声乐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声乐知识、技能的传递,很少根据书本声乐知识向外延伸声乐相关知识,使学生声乐知识学习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而民歌及地方戏曲诞生于民间,题材广阔,故事情节丰富,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对学生基础声乐知识的学习起到辅助性作用,助力于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因此,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声乐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声乐视野,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融入,以民歌及地方戏曲拓宽、创新声乐教学形式,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声乐教师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深入研究民歌及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找寻两者相融合的切入点,推进两者的融合,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例如:研究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知识,立足于声乐课程教学形式,根据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民歌及地方戏曲中内容,推进声乐课程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内容的衔接,一同教育、引领学生;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民歌及地方戏曲宣传力度,不仅提升教师更提升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认知,理解、了解民歌及地方戏曲,激发学生探析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欲望,以此促进本土文化的弘扬;最后,在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形式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教育需要促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声乐教育氛围,以环境感悟、带动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重视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法,推进声乐教学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以此丰富、拓宽声乐教育形式。基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中,应根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同,分别促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不仅丰厚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更强化学生声乐实践技能,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从声乐教学层面来看,只有推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够实现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声乐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民歌及地方戏曲导向,重视探究性、思维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方法,推进声乐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相融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知晓本土文化内容。针对声乐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基础,重视学生声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实现训练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例如在声乐实践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声乐演唱,加强学生声乐表演、演唱能力,使学生将所学声乐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以此为学生今后发展、就业奠定基础。

(三)促进多元化声乐活动的开展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借助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优势,推进多元化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整合民歌及地方戏曲资源,促进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现代化,满足师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学习、认知需要。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在时代的发展中生成的,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生活愿景,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情怀是不同的,民歌及地方戏曲要想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弘扬,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在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中,一方面要考虑当代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要考虑民歌及地方戏曲伴奏配器的选择,实现伴奏、配器选择多元化;第三方面要考虑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的艺术特性,以此改编成符合学生声乐学习需要的艺术形式,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其次,高职院校,依托于声乐教学形式,推进多元化民歌及地方戏曲活动的开展。诸如:民歌大赛、地方戏曲竞赛、声乐演唱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知晓更好的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最后,高职院校以艺术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有效运用与普及。

(四)优化师资队伍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提升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综合性发展,以此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首先,重视师资队伍构建,立足于民歌及地方戏曲形式,选取专业化教师担任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其次,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培养,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导向,构建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使教师通过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此为学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并且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只有在台下日积月累的苦苦磨砺个中功夫,才能在舞台上演什么像什么,才能“入戏”。本文依据笔者多年戏曲表演经验,简要阐述达到戏曲表演中的形似与神似的各项素质要求。

关键词:戏曲;表演;形似;神似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特点,崇尚自然之美、追求艺术的最高理想——神韵,在戏曲的身段、把子、武打中有着集中的反映。所以,要完美的呈现戏曲中的人物特点,就要抓住表演中的形似与神似,使观众融入到表演者所创造的喜怒哀乐情感中。

一、形与神

“形”是表象,“神”是表象中所含的意味。“形”可以耳闻目睹,而“神”只可心领神会。神与形的关系是神靠形传,形不开,则神不现,形不活现,则神不真传。作为表演艺术来说,一切的神似都要依靠形似来体现,也就是说一切神传,就体现在形的活现之上,没有这一点,神则为空,无从谈起。而形的活现,除了形体的基本功外,又不能离开神的真传。神不真,则形不活。形由神生,神赖形立。每一个形体动作都有心理的成分,而每一个心理动作都有形体的成分。由此可见,形与神是相互作用、相互体现的。“形”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来完成,“神”却要深入到所扮演的人物精神世界才能把握得到,要抓住形似与神似,就要求戏曲演员从各个方面做好表演准备。

二、达到形似与神似的要求

(一)做好基本功的训练

做到形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员掌握戏曲表演的程式。戏曲表演向来讲究唱、念、做、打,这是戏曲演出公认的基本训练。其中每一项都有承袭已久的规范表演、程式,程式性作为戏曲表演的显著特征,具有规范性的基本固定格式。基本功的训练是他们能够胜任艺术塑造的基本保证。这是戏曲演员艺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材料,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塑造出优美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演员掌握基本功,从“唱、做、念、打”到“手、眼、身、法、步”这都是一般的戏曲表演程式。因为演员的表演即是生活的,也是夸张的,变形的,是按照戏曲的一段程式去完成的。程式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又决不是凝固的技术的模式,是导演、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依据剧本所规定的主体思想和人物性格,在适当的场合选用适当的程式,使程式与具体的戏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整体,程式不仅可以作种种不同的组合,而且同一种组合方式或同一程式也可以依据需要作种种的变化处理。只有把它们作为整体配合运用适当才能在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什么就拿出什么。一走、一站、一哭、一看,都是美的,只有演员具备了这些坚实的艺术功力,才能把基本作品塑造的完美无缺。

(二)切实地精读剧本,深刻的分析研究角色

演员认真分析剧本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就是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前提。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包括气质,心态等都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演员在认识角色、构思角色、塑造角色时要把握五道程序。即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分析事件、体验人物情感、设计程序动作。其中第三道程序是根据事件的剧情来理解人物,来认识角色对事件的态度和感情状态。

拿到剧本后,一要先宏观后微观,吃透剧本精神,后研究人物;二要由外部到内部,从分析人物历史环境转向思想性格的研究;三要由共性到个性,对行当或同类型的角色作比较。在精读剧本时要注重角色细节、剧情细节的描述,因为细节的发展可以展现人物的进程,细节的变化可以说明人物思想情感的发展。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细节帮助人物心理生活的体验、体现,以及对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的发展及人物思想的揭示,规定情境的渲染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因此演员在创作中要从自我出发,对人物年龄,出身,经历,嗜好等的描写,理解每个人物的独特个性,外形特征,寻找自我身上与角色相近的东西和相似的情感,加以扩大,并设法抑制与角色相反的东西,通过演员身心、情感去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完美形象。

(三)加强自身艺术修养

戏曲演员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要具备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即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只有演员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在学到一定的技术能力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情趣等,才能在舞台上首先给观众一种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享受,把真正的道理、鲜活的人物,正确的思想,宣传、展示给观众,把错误的、反面的人物、思想、言论、行动,使观众给予鞭挞、回击,当真正的文化艺术的倡导者、先行者。

演员在提升艺术修养时,首先要注重情操的修养。戏曲演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之中,也就是说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戏曲演员首先要培养的高深感情。其次是情趣的修养。人的情趣是各不相同的,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高尚的、有意义的;另一种是庸俗的、无意义的。戏曲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高尚的情趣,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得到净化,专心致志地去追求自己的艺术创造,为观众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粮。第三是情怀的修养。戏曲演员作为一个群体,有一个传统的集体生活准则,戏曲界的老前辈管它叫“戏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职业道德”。无论多有名的演员应该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谦恭礼让、团结友爱、尊师爱徒,为戏曲艺术的振兴和发展,共同努力作出贡献。第四是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不单指一般的文字修养,而是包括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戏曲演员要把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就更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以及一切与戏曲表演有关的知识。戏曲演员经过对文化知识的不断刻苦学习,就能化为戏曲表演的艺术养料,渗透到角色中,对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品位产生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戏曲人物的塑造,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才可算是高层次的境界,只有神似才能成为上品。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要做到自己扮演的人物能够“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深深地打动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观众产生共鸣,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演员在平时生活中加强各方面艺术修养,在基本功扎实、技巧精湛的前提下,还必须精读剧本,深刻的分析研究角色,投入情感,达到“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参考文献:

[1]马莉静;谈戏曲表演中的“神”与“形”[J];大舞台;2011年08期

[2]刘亚然;武银岭;戏曲表演的“貌似”与“神似”[J];大舞台;2007年04期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人才 培养创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85-01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对艺术院校的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全国艺术类院校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戏曲艺术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关于艺术院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从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强化戏曲艺术教育教材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础”,着眼于基层的教学思想。

教学改革是一项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戏曲艺术教学改革必须从戏曲艺术的实际出发,对培养戏曲人才、影视人才、舞蹈人才的教育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基础教育,建立以戏曲人才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戏曲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实习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配合,逐步建立学校与文艺团体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适应能力快、专业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便可成为主演、导演、编舞等艺术人才。

戏曲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现将这些问题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要强调针对性

戏曲艺术教育起步早,发展慢。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求,对教学课程做一些调整,突出艺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第一,在戏曲表演专业,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对人物的创作培养,通过学生对人物创作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从而适应角色需求。第二,更理性化地教育学生,让学生从中学到举一反三的内在知识。提高和掌握对人物的二度创作的基本技能。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戏曲艺术教学改革中,在我们纠正过去文化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时,应培养学生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其做法是:

第一,培养学生的反应力,即对角色的感悟力。如:当学生拿到剧本后,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剧本,从中感受剧本的创作意图,以及自己所扮演角色在整出戏中的作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依赖性的单纯模仿中走出来,自觉运用掌握的各种表演元素,发挥自身的修养和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第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想象力是艺术家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行为都是凭借着想象来完成的。如布置在舞台上的虚景实景,便可想象是豪华建筑或高山之巅;凭借天幕上的闪烁灯光的不断变化,演员可想象一会儿是晴朗的天空,一会儿是荒郊野岭;或是扩音器里传出呼啸的北风,天桥下洒下的点点“雪花”,观众便认为演员是在漫天飞雪、寒风刺骨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调动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启发学生分析环境,分析角色,寻找剧本中无法提示的人物形象和具体行动,用想象的思维力量去补充,去完成剧本的不足,不断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里来充实记忆仓库,丰富想象源泉。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刻画个性鲜明的角色。戏曲艺术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又是以人为中心对社会作出感性与理性、个别性和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一个演员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对剧本、任务的把握和理解,理解得越透彻,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反之,人物形象只会显得单薄,思想脉络不清,甚至歪曲人物形象。因此,就要正确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图,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性格发展的制约,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潜藏在字里行间人物的个性,从而使学生能刻画出一个个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的形象。只有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强分析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学生捕捉形象的基本能力,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艺术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识学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实践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戏曲艺术是鲜活的综合艺术,因而也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合。在具体实践中,因为难以确认固定表演模式,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就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校门洞开的今天,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实践实习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一些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以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戏曲艺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所以培养的学生可以基本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表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样就能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艺术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各类艺术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艺术人才,闯出一条培养教育艺术人才的新路子。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戏曲文化传播戏曲形体教学近年来,不仅仅是戏曲,电影、音乐、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中国元素的加入,逐渐形成了一股极具中国特色的时尚热潮――“中国风”。中国的本土文化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而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因为生存的环境语言饮食等等各种因素的迥异,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文化。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大胆探索实现改革,在原有的中国特色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表现力闯出一条新的道路,老树新芽,才能使中国戏曲长久发展,戏曲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

一、戏曲形体教学目的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戏曲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技巧性极高的综合性艺术,举手投足,唱练做打等这些形体动作都能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性格,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可见戏曲形体教学对于艺术表现以及文化传承是相当重要的。加强戏曲文化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系统的形体教学体系,提供完好的戏曲形体教学平台,推动中华本土文化走上世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让国人甚至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伟大民族精神给予鼓励和认可。当然,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大胆探索实现改革,在原有的中国特色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表现力闯出一条新的道路,老树新芽,才能长久发展,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二、戏曲形体教学方法

形体教学是舞台表演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戏曲形体表演教学包括把子功、身段表演、腿功,甚至包括武术和杂技等形成一整套的程序与项目极大丰富形体表演教学。戏曲形体表现形式种类繁多,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

1.口头讲授法

对戏曲学员的形体教学首先是通过教师口头授课不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体系的戏曲教学,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口授教学。由于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有些表演内容是很难用教材或者文字去教学,“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法有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戏曲艺术家。

前辈们在戏曲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的讲授法给学员传递戏曲知识除了能够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知识具有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以外,还有讲授的内容通俗形象清晰易懂的优势。当然,这就要求形体教师讲授的方式不能是简单灌输,讲述的语言也要生动,语速适当,来准确把握学生对此知识点第一概念的准确性。口头讲授法能使学员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系统的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加学生创造力。

口头讲授也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直接把知识点教授给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增加对戏曲的理解。

2.实践法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现形式的剧本,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学习,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针对已通过戏剧形体教师讲解掌握了相关技巧之后的学员,有两种实现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员通过练习形成一定的动力定性巩固理论知识。实践法的目的明确,在发展学员能力,形成学员技巧能力习惯上具有重大作用,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力。尽管最初时期,学员进步的程度十分缓慢,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而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观察分析,改良教学活动,让学员在反复练习中举一反三,自我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大量重复的单一形体动作,不仅会使学员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对戏曲的兴趣,无法提高技能,同时也会消耗大量体力甚至出现训练危险。这是不可取的。适当的分配练习额度此书时间保证练习量,引导学员正确无误的动作,进行组织性的纠正,争取进步。

其次,教学外通过作业练习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达到学员戏曲形体技巧提高的核心目的。当然,教师需要向学员阐明实践的标准以及注意事项,要求学员有组织有纪律进行实践,并在是实践结束对学员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提高技术质量的目的。学员在反复的实践中提高戏剧表现力,综合素质夜得到极大提高。

3.实物演示法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或者现代化信息媒体等手段,展示观看。学员通过对实物或者教具的直观感受,获得感性认知。戏曲形体教学的演示法是教师将戏曲形体教学的内容,完整正确地演示给学员观看,之后学员通过模仿提高戏曲形体技巧能力。教师戏曲形体的演示必须标准规范,抓住细节要领,以便学员快速准确掌握要领,进步迅速。学员的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影响的教学进度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未及时掌握要领的,耐心配合,多做示范,确保学员都能领悟要领。之后对本次演示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正确示范对比,学员清晰明了看到自己的毛病,舍弃自身不足,真正发挥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4.观察法

不仅仅是戏曲形体教学,很多舞台表现的作品形式都需要对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表演或者影像资料观摩进行比对,达到进步。参观法是巩固验证既有知识,更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组织学员观摩表演家艺术家的舞台表演来提高自身的表演专业素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提高专业人素养的学习好方法。观察法可以使用在教授新的知识点之前,学员对所授知识不了解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先形成一个笼统概念,做好心理准备,达到更快速获取新的知识点的良好效果。也可以是本文上述学习方法学习之后,再使用观察法。虽然戏曲形体教师已经对形体动作进行规范的示范以及精确的讲解之后,学员依然不知道在舞蹈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观众的视觉感受是什么,怎样的服装适合灯光的搭配是最好的效果。这依然称不上一场完整的演出教学。因此,在讲解和示范之后,戏曲形体教师根据所授的形体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影像资料,或者舞台演出进行观摩,并进行总结给予教学反馈,形体教师根据反馈结果给予建设性意见,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戏曲形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戏曲的创新

尽管中国戏曲受到文化工作者甚至国际戏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全民文化的快餐化、娱乐化、大众化、低俗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如何赢得当今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喜爱,戏曲文化的生存开始面临挑战。保存中国戏曲文化首当其冲的是戏曲艺术的立意创新,借鉴各国居中优秀表演元素,吸取各国的艺术精华,大胆探索在保留中国吸取传统特色同时融入到自身的表演艺术中去,丰富中国戏曲文化形体表现力。同时培养学员自身的创新能力,拒绝“拿来主义”,做到真正传承戏曲文化,这样戏曲形体教学的研究也才有意义。

2.严谨规范的系统训练

由于戏曲行业的高度技术性,一个戏曲演员的成长需要从小培养,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强化训练。一般说来,戏曲的学员通常是出于一个发育期的孩子。戏曲的形体训练中,动作的数量确实很重要,教师期望是通过量变引质变固然不错,但如果分配不恰当过量或者过少,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训练强度过大,发育期的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不仅结果不理想,也导致学员的身形走样,影响十分不好;训练强度不够,学员的技术质量也无法保证,踢腿、甩腰、跑圆场等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艺术也难以深入人心。基础训练中的各种技术技巧,在提高技巧的同时也是意在体格的正常发展,以及形体的优美匀称。训练强度一定要适度并且持续。戏曲训练的持续性的核心关键就是身体柔韧度。观众在观看戏曲的说唱的同时,视觉上的超凡享受是戏曲成功的体现。要完成戏曲中的高难度形体动作,这要求学员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一旦中断,功亏一篑,也容易对学员的身体造成伤害,每一次的形体表演都需要教师和自我的密切关注。

3.教学难点

戏曲的表演需要形体的程式,但对于程式的生搬硬套是绝对不可取的,过于程式化的表演是没有观众群体的他给人带来的拖沓陈旧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戏曲的眼神、气息、步法、把位,切忌生硬不能以程式表达程式。要做到心到,眼到,形到,神到,达到神形兼备。

(1)结合音乐

形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与音乐相结合,踩准节拍,戏曲的表现张力才能最大化。甚至平时的练习也要注重音乐的练习,熟悉音乐的街拍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功夫更扎实表演更稳定,观众也会更投入,更身临其境。戏曲中武戏的形体与音乐相结合时只有有音乐的伴奏,一锤一擂,都需要学员的表现张力,与鼓点的节拍紧密契合,给人真实感,这样的戏曲表演才算是完整的。

(2)气息运用

练过武术的朋友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戏曲的表现张力决定形体表演的气息问题同样重要。这要求学员仔细观摩自我总结并加强练习来正确把握如何运用气息。举例来说,气息不足走圆场的就会扭腰摆胯,没有戏曲的“精”“气”“神”,运气过头身体僵硬身体过于松散,动作也就不标准。教师也需要根据每个学员的自身特点创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更好的把握每个学员的教学收获。

四、戏曲形体教学的发展以及意义

戏曲作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国人的传承与发扬是理所应当的。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是需求、是理想、是愿望,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生活态度,是中国人民无可取代,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财富。创新戏曲形体教学刻不容缓,戏曲获得年轻一代的青睐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同时随着戏曲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作为东方优秀文化代表,也受到了国际上相当的重视。纽约州立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机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发扬的的完美诠释,并且许多的戏曲剧种也选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前辈艺术家利用自身有限人才资源作为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制造与国际接轨机会,建设好的戏曲文化交流平台,发扬戏曲文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的形体教学是为了戏曲的更好传承与发扬,掌握正确方法,在建设好自身文化基础,实现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战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国际认可,达到不同文化的和睦发展、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金兰.论戏曲表演的形体设计[J]青春岁月,2014,(22).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 戏曲专业 创新 实践

一、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创作戏曲作品时,可以表达对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地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以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戏曲专业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戏曲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用戏曲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有赋予艺术教育独特创意,将戏曲人物表现的形象、色彩、感情可以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延伸艺术的联想力,激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新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是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艺术职业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职业教育,其特点是:1.中等艺术职业是突出艺术职业化的教育;2.中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技能,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3.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经济功能的教育;4.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艺术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①

针对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应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方法为:1.智能培养,把自己由理论型变成实践型的新型学习者;2.培养各个长处使自己由专一型到复合型人才;3.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自己由专业型到职业型;4.主动学习研究,使自己由被动到主动,转变成主动学习型人才。②

二、加强艺术职业院校戏曲教师素质的培养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这说明了教育者在发现、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③戏曲教师自然是戏曲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戏曲教育的效果,也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要双师化。④

(一)不断充实戏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戏曲人才,戏曲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戏曲教师教学能力和戏曲表达、创作能力。戏曲教师若能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较强。这类教师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上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戏曲作品。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参与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训练型团队活动,兴办文化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⑤

目前,社会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艺术职业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创新:

(一)创新传统教学观念。其一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是改变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是改变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气氛,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戏曲课堂上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戏曲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戏曲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达到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戏曲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是“吸引”,每堂课都应该保持做好“吸引”的工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回忆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愿意自我改正。二是“主动”,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深度、进度和广度能与学生相融合。因此,戏曲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艺术职业教育培养是以戏曲创作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国现代戏曲教育应该将上述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希望通过戏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一个理性的效果,让戏曲教育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和提升人格魅力的专业教育,从而达到艺术职业院校戏曲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的理想效果。

四、社会环境创造条件推进戏曲学生创新

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在于戏曲创作的创新,要想戏曲一枝独秀就要做好戏曲创新。

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戏曲在各个媒体渠道都随处可见,就连四五岁的孩子都会秀上一段曲子,所以说戏曲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社会环境也为戏曲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那么,作为专业的戏曲学习者更应该充分利用各个机会去演绎不同的人物,从而做到更深层次地理解戏曲创作戏曲,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作为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戏曲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经历少,对于戏曲中各个人物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所以每一次机会都应该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最好途径,有批评才会有进步,有鼓励才会有创新,现在社会环境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万事俱备只欠自身的能力提高。这个能力最主要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

戏曲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继而创新,要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创新,没有继承而一味地创新就会丢掉戏曲的本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创新者都必须理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⑥

注释:

①②潘玉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125.

③张璐.浅谈艺术职业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 四川戏剧, 2010(6):139—140.

④⑤林冰琦.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