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乐理;艺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24-01

一、乐理在艺考中消失

近几年来,很多的高等院校对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招生,只考主副项(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他们仅以主副项作为决定考生的主要标准,取消了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测试。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下降,更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事实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是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的基础,只有把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有内涵的音乐人才。

二、学习乐理重要性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乐理的学习,它们是音乐理论学科的重要科目之一,是音乐学者们通往艺术殿堂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根基。音乐乐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如果将音乐乐理掌握不好,那么将为学习和声、复调等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将无法进行下去。

乐理知识是整个音乐学习过程的基础,目前我们所学习的乐理是在西方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它是专门研究音程、音阶、记谱法、谱号、节奏、和声、和弦、调性、等音乐中主要因素的一门学科,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个人音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乐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解力,可以使学习音乐的人系统牢固的掌握音乐中的主要因素,同时扩展音乐视野,增强音乐根基。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对开拓音乐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乐理知识缺失造成的弊端

高等院校音乐作曲理论方面包括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常被称为理论中的“四大件”,它是创作音乐作品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而音乐理论知识正是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的基础。每一首音乐作品其音乐的创作手法都不尽相同。没有了基础,那么它们结构的布局、主题的呈现、和声的进行、旋律的规整性、作品的格调等等都是理解不了的,想更深入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在声乐专业中,很多学习者普遍认为歌唱的学习就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巧,练就一副好嗓子。其实,正是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识,才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忽视。在演唱中不仅连基本的伴奏都无法配合,而且对歌唱中旋律和歌词的规律也弄不清楚,那么对歌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不知所以然。乐理的掌握对于乐团排练而讲,学习乐器的学生只有演奏技能和方法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但把握不准节奏、节拍、旋律的认知度和情感度,更是理解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会造成整个乐团因缺乏理论知识而乱成一团。

音乐乐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音乐理论在整个作曲理论学科中是最基础性的,它与其他的音乐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中都较全面地开设作曲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坚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作基础,理论和技能就不能做到很好的链接,这对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就不能“一专多能”,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难于多元发展,更成不了高素质和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以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难以做到对学生传达知识的保障性。

四、乐理应回归艺术高考

将基础音乐理论作为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各音乐相关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旋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从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面如何解决艺术高考中基本乐理学习不足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其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考试,不但不应该有所减少,而且应该在其强度、深度、难度、广度、和宽度上有所增加,其分值所占的比例也应该扩大。其次,在高中加大音乐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与初中和小学同步接轨,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对基本乐理课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习音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很好的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等更深层音乐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高等院校输入更加专业的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从高考源头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乐理),使考进大学的音乐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快的适应音乐学习。

结语:音乐乐理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很重要。综上所述,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对以后指导音乐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实践。为了有更坚固的音乐基础及全面的素质修养,我们提倡紧在高考艺考中抓音乐基础乐理的考察,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 基础理论 现代思想 教学拓展

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基础理论和基本认知都是支撑该学科的根本。对于《音乐美学》课程来讲,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对音乐本质现象的基本认识,而且需要对其规律性特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而实现这种理解和把握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当然不同的学科课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课程目标或核心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艺术哲学、美学、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实践、音乐功能和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具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流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美学》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范畴等相关要素。这些看似只是知识构成,然而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其本质特征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认识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都是从音乐对象的知识层面进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科有一个最初的、基本的也是完整的呈现,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从理解开始,经过不断深化,最终真正掌握。例如正确把握音乐美学教学的任务与目的,使得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学术观点,以及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问题和音乐特殊性问题,音乐美的价值和音乐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学科的难度和高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来承担和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能有深入的把握,对教学方式能有深入的研究。

另外,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有其他相关的知识储备加以辅助和推动。学习和研究对象是音乐本身,但是认知却已上升到哲学高度。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也要有相应的认识能力作为前提和保障。理论的积累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其他领域的理论素养,如哲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等等。要达到《音乐美学》的学科高度和思想深度,还要求学生具备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果断评判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需要认真辨析、融汇的。

在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并将音乐美学的理论特色通过恰当而合理的艺术实践来体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举办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鉴赏讲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音乐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结合音乐本体分析,对一些基本的音乐美学问题以及历史上和当代音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科,一是强调本科层次教育,二是要体现出教师教育特色。所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具体、更细致,找到基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意义,即把对音乐的美学认知贯穿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音乐课教学若能面对音乐现象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以艺术思想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能从总体上提高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艺术实践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现代美学思想为补充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新观点、新认识总是具有特殊意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音乐美学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音乐的角度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本质规律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音乐美学》教学中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如何将它们与基础理论对应起来并加以连接和贯通,使之既有高度,又便于理解,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之一。

将艺术新思潮、美学新观点与基础理论对应与关联,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如果说,艺术与美学在古典时期所倡导的是理性,那么,现代美学则张扬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意志力和潜意识,强调感性、否定理性。现代生命哲学把传统意义上由既定的神性、上帝、自然、自我和社会等决定的“存在—行动”的标准,赋予了生命和感性本身,生命的概念被提高到了中心地位,并与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联系了起来。如果说,在艺术和美学的现代主义时期,对非理性主体的过分张扬恰恰包含着对理性主体的否定的话,那么,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这种否定更是走向了极端:否定了非理性主体的主体,而只留下了非理性。因此,音乐美学从倡导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对称、均匀、平衡发展到多调性、无调性音乐的产生与应用以及现代派音乐对于音乐元素的任意发挥等,都是对音乐美学认知的不同阐释和时代重构。

正确的认识,首先在于了解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和它对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用时代的眼光、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和评价。努力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才可以真正认识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要让音乐美学现代思想与基础理论得以连接,最重要的是找到现代思想在基础理论中的相应点、相关处,也就是艺术思潮、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中引发的新热点和新话题。我们应该看到,话题和热点的产生可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学科中,人们讨论的兴趣点、兴奋点。而音乐美学教学的关注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结合当代音乐生活,是否利于学生认知音乐的提高。若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则看其是否能加固基础、推进本学科的发展。所以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然后加以连接与贯穿。

当然,现代新思潮、新观念作为音乐美学学科的扩充,在教学中不可能生硬地切入,而应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进行。首先需要找到它们认识的相通之处,可能是内涵所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做进一步阐明,结合音乐现象,就能达到合理连接。这种连接实际上也是对教学的延展、扩充,通过交错呼应、启发延伸来实现连接,如接受主义美学对音乐美学的影响等等。在《音乐美学》的作品欣赏部分,我把接受主义这个最初是文学领域的美学思想放在其中讲解,从而大大扩展和深化了学生对欣赏环节的美学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理性认知。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是教学乃至于学科的中心点,有这个中心点存在,学科便可以稳固扎实地发展。以美学思想拓展为目标,就是要找准方向、联系中外、贯通古今、层层展开。

三、双重因素对教学的积极拓展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把本质规律和发展的观点等要素贯穿起来,成为有机整体,显现着音乐美学存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任何学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论体系。音乐美学不仅体现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具有自身的、完整的系统。而对其体系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这门学科基础认知上的。这种基础认知集中体现在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明确课程体系的构成,具体的授课内容也依照课程体系相应地来展开,并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学生从学的角度清楚了解课程体系的脉络。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存在方式再到音乐创作心理、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等等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其次,音乐美学教学还可以跳出教材,触类旁通,既要把握音乐美的特质,也要明了美学原则;既要注重音乐本身,又要广泛联系社会学科;既要贯穿古今音乐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又要联系中外各个美学流派及体系。对比和参照不一定很深入详细,但建立了一种立体的教学体系,会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需要将其变为生动有活力的、有伸展空间的一种网络体系,这需要依据音乐美学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完成。因为有些学科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有些则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前者如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它们经常能具有宏观的指导和启发性。例如,笔者在《音乐美学》教学中的主要思路,就相当大程度上承接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即紧紧把握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还有一些学科,会给音乐美学一些具体的补充和丰富。例如,与音乐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思潮促进音乐审美的现代化转向等等。这样的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的同时,又能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科体系的建立扎实而稳固。这种拓展应该围绕两个意识来进行:大学科意识和新学术意识。建立大学科意识,将教学思路加以调整和整合,调整和整合不是单方面、直线条的,而是呈现更加积极开放的势态,它除了让《音乐美学》教学更完整地呈现学科性,也能体现出其艺术的理性内涵、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们在对学科自身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需借助现代意识和眼光来把握学科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音乐美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在音乐领域中本学科的存在意义,即需要找出音乐美学对音乐而言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其次,是在艺术领域中本学科应有的地位,即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极为独特和极具魅力的,如何真正有理性深度和历史高度地认识、阐释和呈现,是靠音乐美学来承担、来完成的。最后是在文化领域中本学科发挥的作用,即在目前文化大发展的事业中,音乐呈现着勃勃生机、空前繁盛的景象,无论是专业表演还是大众参与,如何能体现高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水准和审美取向,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引领,无疑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作用。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音乐 钢琴教学 音乐 基础知识 融会贯通

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重视对技巧的学习,导致对基础知识的关注程度不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钢琴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钢琴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进行探索,将音乐基础和钢琴演奏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水平。[1]

一、钢琴教学和音乐基础知识融会的必要性

钢琴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涵盖的知识面相对广泛,和其他的音乐基础学科之间联系相对紧密。钢琴的学习中除了对弹奏技巧的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要求学习者对乐理、和声和曲式等综合知识进行掌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于钢琴曲谱中本身包含了好多因素。钢琴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使用到弹奏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钢琴的韵味。其次,音乐专业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相应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研究和讲解钢琴曲谱而得来的,包括对乐理、和声和复调的学习中都使用了钢琴曲谱的相关知识。基础教学中的视唱教学与钢琴的联系相对密切,钢琴学习中对于听觉的要求和视唱学习中的要求基本一致。在教学考察中对这种课程掌握较好的是钢琴专业的学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钢琴课程的学习和音乐基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基础的学习可以为钢琴学习者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基础应用在实践中,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钢琴的学习者虽然能够拿到更高的音乐级别考核成绩,但是对于乐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全面的了解,即使他们在曲谱的弹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乐谱的结构感几乎没有任何认知,从而使得乐谱在整体上显得支离破碎。

总之,只有在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将音乐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的更彻底。[2]

二、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的融会

1.乐理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作为所有音乐学科的基础,乐理知识在钢琴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钢琴的初级学习阶段主要是对乐理知识的了解阶段。初学者首先是学习坐姿和手型,紧接着就开始识别琴谱,从基础的琴谱逐渐到高音谱表的学习上,要仔细了解各音的位置,最后对中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进行了解。学生在谱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不同音的唱名,还应该知道不同音的音名。唱名为do、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名为C、D、E、F、G、A、B,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更深刻的进行掌握,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学习钢琴课程。除上述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还应该对音符的长短简单的进行掌握,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在基础的练习过程中准确的把握节拍。

2.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曲式知识主要是用来研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主题的表现,其次是主题材料的发展手法,最后是曲式的结构原则。曲式结构在不同的钢琴作品中都有用到,即使是简单的钢琴作曲也要使用到曲式结构。所以说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在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对于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加入一些曲式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结构,具有驾驭作品的整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实质,为意境的表达营造氛围。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乐句和乐节,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抓住作品的动机。其次是教导学生对乐段的含义进行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分出乐段,对乐谱的内部结构深刻的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分段练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3]

3.和声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钢琴课程学习的整个阶段都会与和声知识的融合,和声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规律的技术理论,其本身包括和音、和弦两部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主要在于其能够演奏出更多乐器的声曲,因此,对于和声的学习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掌握和声知识对于学习钢琴有着较大的帮助。钢琴与和声知识的融合组要体现在钢琴的伴奏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乐曲中的伴奏都有着和声布局。和声在整体钢琴曲中起着丰富旋律的作用。学生学习这类知识方便他们更好的把握钢琴的内容。

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学要直面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融入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音乐,对于作品本身的旋律美能够在弹奏钢琴中更好的体现出来。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丰富。一首好琴曲的弹奏重点在于理解其内涵,音乐基础包括乐理和和声的学习,这些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快速的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他们了解作品的意境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文珊.高校师范专业钢琴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5-196.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一、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

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二、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三、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