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第1篇

戏曲的角色分为四大类:生,旦,净,丑,这还是我小学音乐参加公开课时,老师让我们记下的,还别说,我真的知道关于戏曲知识的只有这些,因为我从不关心戏曲,对它的印象只是两个无聊的热门在无聊的说唱着,每次“扫荡但是频道时,看到它后,变好不犹豫的跳过了。

唯一的一次转折还是在这次语文课上,是“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先放了一段段“讨人喜欢的戏曲,这声音可好听呢!所以,我认为:反正都是学,还不如好好借着这次机会研究一下,何况它还这么好听呢!

于是,我便真的好好学了。

上完这节课,我颇有感触:难怪戏曲能从封建社会一直流传了几百年至今!因为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闲娱时间创作出来的,内容多为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你好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心中对生活那淳朴的向往,因为戏曲“顺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传甚广,所以才能格外动听。可惜现在的青年只痴迷于流行音乐,一点也不重视这美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明星--戏曲!

不管别人怎样对待它,反正,我是爱上它了,单从这次语文课!

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第2篇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第3篇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曲舞美;传统;现代化;发展

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是观众审美变化的需要,在传统方式中注入现代化元素,将传统舞美的表现手法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新视品味。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而创新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哗众取宠,它需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留住精华,注入新元素。

一、戏曲舞美解析

戏曲舞美,即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称,它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物造型主要指戏曲演员的妆容、服装、饰品等,饰品不单单指为达到服装美感而添加的各种装饰,还包括帽子、头巾、搭带等搭配,以及拐杖等装饰物,行业俗语讲究“戏曲是三分扮相,七分唱功”,可见造型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人人为,戏曲表演中个恶搞角色的装扮通常由脸谱来决定,戏曲脸谱,即常说的“生、旦、净、末、丑”。戏曲表演中,人物角色的认定依据也是脸谱,例如,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老生多为帝王或儒弱的中老年男子;小生特指青年才俊;武生主要扮演军营武将或绿林好汉;红生专指妆容为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顾名思义为儿童角色。景物造型则是指戏曲表演情境的背景布置,包括布景图案、舞台道具、桌椅摆放和空间分割等,这就是行当中常说的“砌末”。“一桌二椅”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代名词,辅助戏曲表演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观众需要从演员的表演中联想情境,情景交融、人景合一。后来,舞台的景物造型中渐渐出现了房屋、花草、假山等颇具写实风格的舞台片区景物。再发展到新阶段时,戏曲舞台景物造型开始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舞台布景更加丰富,呈现的舞美更具视觉冲击力。另外,在戏曲中,通常没有限制性的剧情发生地点。一方面有利于灵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空旷的舞台在时空上都可以自由的变换,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

戏曲舞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审美观念趋于多元,西方思想和文化对传统戏曲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1)观众审美发生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戏曲这一娱乐形式逐渐渗透到百姓的精神文化之中,随着观众群体的变化,戏曲的定位也随之悄然改变。戏曲本身就是娱乐的一种形式,其最初的观众群体一般出于社会中上层,曲目内涵也更为深刻,听戏曾经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戏曲的观众中,百姓大众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大众的审美往往更加直接和具象,这就要求戏曲的舞美更加直观和具体,观众更易于接受的内容丰富、舞台展现力强的舞台布景和人物造型。观众审美的变化,使得大众的价值取向与主流文化日益趋同,因此渲染舞美的现代化手段,灯光音效等成为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2)戏曲中心发生改变最初的戏曲中心无疑是演员,舞台之上,演员掌握着整段戏的节奏,场景的布置依据演员的表演需要进行布置,乐师的节奏也是配合着演员的唱词。到了20实际中后期,戏曲的中心逐渐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导演是剧目编排的主导。随着导演越来越多的接受现代文化的熏染,戏曲剧目也在导演的带领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着。受导演掌控的戏曲舞台布置也越来越多的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道具服饰、制作技术等,舞台布景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舞台舞美必然也朝着现代化发展。

三、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1)融合发展,各取所长戏曲在长期发展中,早已形成了它独特的表演特点和变现形式,是一种民族性的艺术,是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曲舞美写意性、象征性、虚拟性的特征是必须要传承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难免有些冲突,我们应该各取所长,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元素,实现创新。传统戏曲舞美有一种简洁之美,不会喧宾夺主,吸引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戏词、神态甚至是妆容,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现代化的舞美技术,整体更加华丽,现代化气息浓烈,应剧情需要,表现场景的作用更加直观。现代化的舞台布置,道具选取,更能实现与人物情感、剧情发展的贴合。装饰化的舞美,既能顾全舞台的形式美,又兼得戏曲人物情感表现。我们真正需要的舞美就是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把时尚融入古典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立足点。(2)推陈出新,顺应潮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应该推陈出新,就传统戏曲而言,关键是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传统舞美较为单一,甚至于有些简陋,丰富舞台美感的作用不甚明显。传统戏曲无论是曲目、舞美还是腔调、动作都甚少变化,一方面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不迎合青年人的偏好,显得不合时宜、迂腐陈旧。戏曲现代化出新,要求词汇现代化,剧情生活化,更贴合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中推陈出新,应配合曲目、演员,综合运用服装设备、舞台灯光、增强舞美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融入现代化的化妆技术、舞台布置等,使得整个曲目的表演中不失经典又充满新鲜感和时代感。戏曲舞美的整个舞台效果很重要,既要搭配得当,又要搭出特色。综上所述,迎合大众口味的戏曲舞美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展现现代艺术之美。将传统舞美的人情合一和现代技术,潮流元素相结合,大力推进传统舞美的现代化发展,共同创造戏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婷.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贾朝军.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分析.戏曲之家,2014(8):120-120

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曲舞台美术;新媒体;创新性;体验感

1 新媒体在戏曲舞台美术中运用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由于观众的美学趣味和欣赏角度发生变化,众多多元化的商业演出用新型舞台技术与效果来吸引观众,对传统的单一化的戏曲舞台美术,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时展,创新演出呈现形式,提升戏曲舞台美术的现代感,是摆在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议题。

国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一直给予了戏曲艺术强大的支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传统戏曲。

新媒体的介入,实际是对传统戏曲舞台艺术的重新解构和编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戏曲舞台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媒体戏曲舞台美术的创新性和艺术性

“作为一种新型艺术语言,新媒体技术的可复制性、交互性、综合性等特点作用于艺术而产生的效应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艺术存在形式、艺术创作手段、艺术欣赏方式、审美经验与批评话语皆因其而转变。 各类集合了图像、影像、 声音、文字等的超文本,不仅可以与其他艺术文本自由链接,且可以由多种路径随意切入,这种迷宫式的艺术形式正带给艺术的发展以无限可能性……”[1]

新媒体作为媒介,可以反过来影响舞台美术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手法。新媒体的运用并不代表反传统和品位低俗。运用到舞台美术中不是要照搬现实场景,也不是利用高科技故弄玄虚。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依附于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新媒体也同样如此。在现代科技、文化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在戏曲极致的程式化和假定性的特征下,新媒体通过高科技手段,结合戏曲文本和演员表演进行设计,为戏曲舞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就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传统。

3 新媒体技术对戏曲舞台美术的深远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发展,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所谓新媒体艺术,其实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新媒体在呈现上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它是网络信息技术、影像技术、数控传感技术,电子编码、数位、全息等技术统称。新媒体技术有自己的视觉效果、造型及空间的特性,具有交互性、综合性等特征。新媒体技术在引起传统戏曲艺术呈现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戏曲舞台美术的审美观念,提高了观众的观赏性和新颖感。笔者认为新媒体的运用,会对戏曲舞台美术的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3.1 解放戏曲舞台空间

通过新媒体技术,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的手绘或喷绘的布景,也不只是单一的程式化的道具。新媒体可以抽离一个戏曲元素或形象种子,利用剪辑或拼贴的方式,使用平面投影静态图片或立w映射动态影像来呈现一个不断变化舞台空间及环境。可以投影在幕布、LED屏幕,甚至直接投射在舞台建筑上。它们既是投影,也是幻象。只要符合戏曲文本设定及导演构思,舞台形象元素与风格不再受到限制,写实、写意皆可。新媒体技术使舞台场景呈现出的流动性,甚至剧场原本的空间大小都可以发生戏剧性的“错觉”,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戏曲舞美的空间感。

3.2 舞台场景融合演员表演,实现交互

利用新媒体的动作相应或实时互动技术,如Isadora、Midi dancer3dmappin软件来达到投影画面与演员交互表演的状态。运用直接投射,或者追踪式投影,辅助表演,演员的动作及舞台调度直接决定了观众所见场景画面的大小、形状和动态趋势。为戏曲演员提供新的表演动作可能,场景与演员共生,共同变化发挥作用。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变化的、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追求新颖的视觉审美需求。

3.3 虚拟技术,为戏曲演出带来无限可能

利用先进的“全息”技术,投射在幕布或者雾幕、水幕,或其他特殊载体上,虚拟数字演员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虚拟人动作表情控制技术,虚拟的数字化演员也会拥有逼真的脸部表情和身形动作,可以让虚拟演员在舞台或屏幕上“动”起来,“虚拟”和“再现”新的情境。新媒体技术让虚拟演员与真实演员同台演出,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及头脑风暴。

4 关于新媒体在戏曲舞台美术运用中的思考

4.1 不能脱离戏曲本质

中国戏曲表演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表演形式。其载歌载舞的特性,决定了舞台美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堆砌技术,而影响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依附于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彻底离弃。新媒体技术也绝非适用于所有的戏曲演出。任何时候都不能一味追求效果和烘托气氛,导致过于追求形式化,脱离观众审美。

4.2 寻求资金支持,并合理使用

新媒体技术往往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戏曲舞台美术创作者们更应该注意这点。寻求最合适的投资,如国家艺术基金、精品工程、商业投资等,或者这些年日益完善的“众筹”方式。不能为了一味追求高科技而铺张浪费,也绝不能为了省钱降低审美,粗制滥造,空挂一个“新媒体”的壳子,欺骗观众,破坏戏曲市场。

4.3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一定要注重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戏曲舞美的技术人员。外请技术人员一方面费用高,另一方面流动性强。这类技术人员不熟悉戏曲舞台特性及演出节奏,无法融合演员表演,也不能与其他各部门完美合作。最终会演变成追求纯粹的感官化的演出,本末倒置。所以,培养了解传统戏曲文化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长期为戏曲演出服务的舞台美术综合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雷.新媒体与艺术[J].艺术评论,2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