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1篇

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近年来,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但如果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要想做到这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我们就得充分利用教学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内在激励作用。

1 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对美术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得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就并非如此,反应显得迟钝些,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表扬性评价,提高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现家,他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表现一次就成长一些,当他们得到赞美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会更喜欢这项活动,表现的更好。

孩子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创造出许多图式表现自我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不是很像,有时很不像,但象征性十分明显,它表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对于这种创造性、表现能力,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加以肯定和赞美。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自认为的不合适严厉的让孩子纠正,那么将很大的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但也并非不改,而是要给他讲明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认识孩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有益的评价,适当的给孩子以赞美的评价,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效的学习,大胆的表现自我有很大的作用。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赞美的评价,使他们多一份自信。

2 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美术能力与水平只有在美术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特别适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活动评价方式: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术、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我也会让学生在作业后边写上自己这样画的设想,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作业,了解他的想法及创作过程,将作业结果与这些联系起来进行评价,正确地、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对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3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表明: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美术评价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业,枯燥冰冷的分数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因为美术不同于一般学科,学生作业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活动产品,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美术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美术,为学生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肯定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评价标准,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同时引导学生从纵向来比较自己的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评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加强自评与互评,使学生逐步成为评价的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中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教学中,我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

自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通过自评方式,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育;玩教具;创造力

一、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美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不仅是使其掌握大量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保护其想象力,锻炼其思维能力,开发其创造力,以此增强其综合素质美育课程可以通过感情表达和自主创新,让学龄前儿童主动认知美、感受美与创造美,使其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美育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美术创作是儿童美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文章中的美育课程主要指儿童美术创意类的教育课程[2]。目前,我国的儿童美育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导者,内容以临摹作品为主,儿童自主创作的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中,教师应根据学龄前儿童的总体发展需求及其在3~6岁各阶段的发展需求、不同阶段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敏感期,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如,想象力丰富是学龄前儿童在美育课程中最大的优势。在美育课程中,教师应在保护学龄前儿童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与锻炼其思维能力,通过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培养其创造力。3~6岁是儿童智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儿童能力培养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3]。在学龄前阶段,儿童接受的教育类型和学习方式都会影响其未来的行为发展,因此,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的课程应该成为学龄前儿童美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二、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玩教具设计

1.玩教具的作用

玩教具作为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中重要的媒介,既可以适应学龄前儿童爱玩的天性,在动手过程中促进其手、眼、脑协调发育,又可以通过发挥寓教于乐作用,让学龄前儿童更加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升相关认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乐于为子女作教育投资,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兴趣发展和精神需求。儿童玩教具的设计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玩教具使用下的教学情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2.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中玩教具的现状与需求

目前,儿童美育课程玩教具的类型有积木拼搭类、画板画架类、拆装组合模块类等,产品设计多以智能、交互、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但通常作用于课程的某个阶段进行教学辅助,功能相对单一。学龄前儿童美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儿童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学龄前美育课程中的玩教具除了具有基础的娱乐与教育功能,还需要具有引导功能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能力发展的功能。在目前的市场上,针对整个课程的导学、教学、能力养成等系统性教学功能开发的玩教具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首先,引导型美育玩教具的导学需求。不论是用图片教具导学、手工教具导学还是以多媒体形式导学,引导型美育玩教具的导学都能吸引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美的认知,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如,在巧虎品牌系列教具产品中,每一套产品都有相应的动画引导视频,通过有趣的动画和故事渲染背景,可以激发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其次,引导型美育玩教具的教学需求。在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名学龄前儿童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认知,通过使用玩教具产品,引导学龄前儿童对相同玩教具套装展开自主创作。如儿童毛毡布画,教师可使用不同组合的小卡片中的图形引导和配套毛毡布上蚂蚁线的裁剪引导,让学龄前儿童通过9种基本图形的自由组合创造完成独一无二的作品。在引导型美育玩教具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更为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重点关注学龄前儿童如何使用引导型玩教具完成自主创作,在过程中感受美育课程中的色彩、结构、空间等要素,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使用玩教具,学龄前儿童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因此,引导型玩教具在教学环节中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注意力提升、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最后,引导型美育玩教具的综合能力培养需求。在整个课程的玩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龄前儿童动手、动脑,运用发散性思维,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与玩教具交互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能够提升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增强创造美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龄前儿童的感官也能进一步得到锻炼。课后,教师还要引导学龄前儿童与同伴不断交流,形成尊重、友善、关怀、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型玩教具可以在导学、课程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龄前儿童认知课程内容。教师应通过玩教具的使用,引导学龄前儿童自主创造,手、脑协调配合,提升综合能力。将引导型玩教具融入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由教具引导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创造,不仅可以增强其创造性,而且可以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想象力、专注力,使其能更加专注,沉浸于美育课程,享受美育的过程。

三、引导型玩教具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创新设计学龄前儿童玩教具时,需要遵循以下4个基本设计原则:引导性原则、多元性原则、系统科学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1.引导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对美的理解与发想有别于成人,在教学内容的输出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护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玩教具的引导而非说教,做好美育中的审美引导。在课程教学中,玩教具产品需要具备引导功能,教师应引导学龄前儿童掌握和利用玩教具,通过切身体验、观察、操作创作美术作品。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引导,玩教具还需要在课程中引导学龄前儿童视听、表达、动手等,使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多元性原则

在学龄前儿童的美术创作中,玩教具的使用方式应具有多元性,如,通过线条、平面、空间、形状、色彩等的组合创造,增强学龄前儿童的画面感知和空间想象能力。针对不同的美育课程主题、内容,玩教具需要具有多元性。如,美育课程涉及绘画、剪纸、雕塑、陶艺、建筑等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在引导型玩教具的作用下,教师通过不同美育内容的交织、启发,可以激发学龄前儿童对于美育课程的兴趣与探究欲望[4]。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加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元形式,增强学龄前儿童的交流、表达能力。

3.系统科学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龄前儿童在3~6岁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不同程度、不同内容方向的玩教具,并且使玩教具之间有联系性与系统性,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做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从易到难,从而在系统的学习中,使学龄前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体现。在不同阶段的美育课程中,教师应激发学龄前儿童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因此,引导型玩教具需要根据学龄前儿童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逻辑性、阶段性、系统性的设计。在引导型玩教具的作用下,通过系统性美育课程的训练,学龄前儿童可以建构起对于美育课程的认知结构、思维系统和经验体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可持续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引导型玩教具时,除了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可持续性,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材料、可降解材料,还应注重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在结构的可持续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模块化玩教具。与普通玩教具相比,模块化玩教具的使用周期会长很多,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可以更新其中的组件,提高不需要替换的组件的使用率。功能的可持续指在玩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其功能可以加深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满足其能力增长的需求。

四、以引导型玩教具为核心的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的作用

1.感知能力增长

通过使用引导型玩教具,儿童的手部肌肉、感官、身体协调性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运用引导型玩教具的美育课程中,学龄前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拓展,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相应提高,对美育课程中的材料、色彩、造型、空间等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思维能力与自主创造能力也得到提高。

2.自主思维能力养成

在美育课程中,引导型玩教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龄前儿童的主体地位,按照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不断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育课程中,通过引导型玩教具的使用,教师可以减少讲解,减少角的主观说教,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自主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龄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其自主思维能力的养成。学龄前儿童在课程中可自我发现、探索,并潜移默化地理解与吸收课程知识。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学龄前儿童发挥自主创造力的根基。

3.自信心的培养

以引导型玩教具为核心的美育课程,鼓励学龄前儿童通过对相同玩教具的不同使用和创作,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大胆表达自身的想法、抒感。在家长、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下,学龄前儿童可以更加自信地开展自主创作。如此良性循环,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树立自信是人们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的建立能更好地激发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

结语

以引导型玩教具为核心的学龄前儿童美育课程,除了能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美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玩教具的引导,增强学龄前儿童对于美的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保护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其通过自主思维和自主创新创作美术作品。以引导型玩教具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对处于学龄前这一关键时期的儿童的创造力作出了阶段性、系统性的培养,促进了其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在学龄前阶段形成创造型人格,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共产党关于教师和教师教育思想的百年发展和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1):9-17.

[2]游万玲.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美育课程研究——以幼儿创意戏剧游戏课程实践研究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18(1):31-33,40.

[3]王瑞明,陈红敏,佟秀丽,等.用微观发生法培养幼儿科学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41-45.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3篇

每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刚画好的作品给你看时,你可能会十分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涂色是否均匀,造型感强不强。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扶着孩子的小手,开始在纸上这里添一笔,那里加一道……如此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绘画创作是不利的,它会抹煞孩子的创意和灵感,令孩子的画缺乏真实和生动。久而久之,也磨灭了孩子画画的兴趣。

2009年初,有幸参观了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那是一家以美学教育为灵魂的儿童美术馆,短短一天的徜徉使我对儿童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亮点1:尊重作品的原创性

从苏荷儿童美术馆陈列的几百幅作品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作品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每幅都有大师级的风范,画面夸张,线条流畅、自然,极具表现力,丝毫没有成人指导的印痕。

原来,这里的老师极其重视孩子的原创作品,他们教孩子画画不出示范例,更不会随意在孩子的作品上作任何修改。其体现的是对孩子作品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孩子作品的认可。

亮点2:处处都有巧心思

在美术馆里,你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美的场景,不是通过机械传授的方式,而是将“玩美术”的理念很好地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老师们利用废旧的CD片和CD盒,在上面涂上薄薄的颜料,一个小男孩拿着红色的CD片放在黄色的CD盒里,原本黄色的CD盒立即变成了橙色,孩子发现了颜色的变化,反复地试验,开心极了。

通过装CD的游戏,孩子认识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其它颜色的属性和混色的效果。在游戏中,孩子感受到了冷暖色调的不同,懂得了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明暗对比,绝对是“玩美”体验。

亮点3:多样化的体验方式

同样画静物,美术馆的老师会很用心地布置情境:

有不同的教具让孩子用手去摸,感受物体的纹理,感受不同块面的变化。

鼓励孩子观察整体和细部,甚至让孩子多挪动脚步,以不同的角度:仰角、侧角、俯角来观察和作画。

事先,老师从不同角度取景(往前看、往后看、往左看、往右看、往上看、往下看等),将静物的照片先拍摄下来。然后,让孩子按照喜欢的角度安排画稿。

美术课上,孩子学到了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做、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多样化的体验方式。要培养孩子整体的艺术观,只在教室里练习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带孩子走进生活是最自然的教育手法,将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非凡的心眼手的配合,就是这样练成的。

亮点4:小手玩创作,体验团队协作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60-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广大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该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陪伴和呵护,所以在身心健康、人身安全、性格发展及启蒙教育等方而均存在着问题。有鉴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将在一定的时期内长期存在,所以,需要全社会对此予以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

根据调查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如下:其一,自卑心理。孩童与父母之间的长期离别,致使留守孩童形成了不自信、不合群和自我封闭的性格,即自卑心理。其二,逆反心理。一般而言,留守儿童都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对抗情绪。其二,任性与暴力。留守儿童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以及欲望盲目满足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基于留守儿童一般具有上述心理特征,所以,这个群体在行为方而则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两类个性:“攻击型”和“畏缩型”。一方而是强烈的外向性格,“天不怕地不怕”,爱出风头,到处惹祸;另一方而则是内向,不善言谈,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其行为被发现。诚然,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大,这样不完整的性格若不被发现和及时纠正,那么就会影响其行为,对社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阶段发挥美教的积极作用,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完善情感和塑造性格。

二、留守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美术教育首先能够引导他们获得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审美体验。其次,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可以在接触美的事物过程中,让留守儿童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树立起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和信念。而且,根据笔者长期观察,留守儿童大多比较喜欢美术课,在绘制作品方而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但是,留守儿童的作品却流露出明显的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情感 更加渴望安全感,更加夸张和更具消极因素。如果这个群体的孩童在作品中画出大房子,这反映出他对家的渴望,渴望稳定。如果孩童在画作中画出大大的人物,然后将自己置于人物的中间,或者画了一个大大的爱心,然后再把自己和亲人置于其中,这表明他对父母亲有了思念之情。

三、小学美教对留守儿童的作用

1.完善情感。完善情感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让孩童有情感宣泄的渠道,而美术课堂是则完善儿童情感的重要场所。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必要的情感关爱,因此,遇到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正常的疏导,心理方而有着很大的阴影,往往表现为内心封闭,与人交流没有主动性;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经常虐待小动物或者同学;白卑懦弱,行为孤僻,一些活动难以被人所理解;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对此,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却因为诸多因素问题,无法觉察和解决,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尽力去矫正之。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能够以暗示等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善儿童的情感。譬如,可以在手工课时,让学生分组制作,这样,儿童必须和同伴交流,沟通,以便完成任务。借此,能够让孩子克服与人交往的恐惧感,从而走出封闭的内心。在实践中,很多孩子在配合中完成一项任务后,会非常有成就感,并意识到和同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一些孩子因此结为好友,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帮助。

2.塑造性格。儿童应该具备基本的自制力、独立性和勇敢精神等,但是,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在美术课中儿童应该有机会通过他们的创作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即他们的心愿、期待甚至包括恐惧在内的负而情绪等等。此外,儿童也需要对他们的感受作出比较具体的区分和解释。所以,留守儿童的美术专业课也不应只是局限于单一的美术领域,而应该强调整体的体验。譬如,可以让孩童去搜集生活中与美相关的物品,例如书籍封而,小的饰品,甚至是孩童自己制作的物品。孩童通过收集物品,可以对这些东西有新的发现。更进一步,通过对不同的质料和材料的感受区分,以及通过比较个人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其压抑的情感会被释放,性格也会被塑造。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R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