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机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2

1 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9%,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及法律法规等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其融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我国“十三五”规划倡导的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普惠金融,正迎合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以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在物流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供应链管理日益成熟的今天,从供应链融资人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成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2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2.1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中,首先,一批商业银行率先开展供应链融资实践,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其次,核心企业(物产集团、商业集团、国贸集团、中国移动等)、物流企业(中储、中远物流等)、监管公司(浙江言信诚有限公司)、电商(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等主体也在相关领域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但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供应链融资应用不够广泛。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的大多是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钢铁、化工和石油等资产密集型行业。(2)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停留在信贷层面,未能成为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手段和方案。(3)第三方供应链融资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积极有效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需要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机构在战略理念、资信水平、业务规模、推广力度方面,都不足于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开展。(4)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国内金融行业的高壁垒性等限制了供应链融资的扩展空间。

2.2 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现对我国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首先,关于法律法规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尽快完善,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积极探索,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准则。其次,关于第三方机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可以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配套的支撑企业、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可以为供应链融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关于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供应链融资产品是由银行推出的,主导者是银行,仍然不能实时全面了解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供应链融资很难触及到供应链日常经营活动,故只能停留在信贷层面。第四,关于供应链融资应用范畴不够广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未能触及商业本质,未能发挥它的巨大的整合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金融机构仍然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因此被迫选择一些资产规模大的核心企业。

由上所述,我国供应链融资开展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深度和广度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它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未能惠及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产业集群能为供应链融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拟在产业集群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供应链融资的深度,并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视角,剖析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机制和其实施路径。

3 供应链融资研究综述

随着供应链融资实践的开展,关于供应链融资理论也日趋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到供应链融资意义、现状、运作模式、供应链融资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绩效评价、融资外部环境等;研究视角有银行、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政府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现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且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3.1 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理念

Richard(2004)提出如何在企业中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协调一致。GonzaloGuillen等(2006)提出将企业融资计划与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体。ManMohan S.Sodhi等(2009)提出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将自身生产和融资方式结合,可以完善资金融通机制,同时增加企业整体收益。

3.2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及控制

Barsky&Catanach(2005)认为在与供应链融资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中,应该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王灵彬(2006)提出基于信息共享体制的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杨光(2007)针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的融资渠道。弯红地(2008)指出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新型合作的关系,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达到供应链融资期望实现的效果。

3.3 供应链融资决策

Xu&Birge(2004)创建了在需求不确定和市场不完美情况下同时考虑生产运营和资金决策的模型。Ding Qing等(2007)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Mickael Comelli等(2008)把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与基于固定资产和动产抵质押的融资结合起来,考察了基于资产融资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管理其现金、存货以及如何制定利率、贷款最高限额等信贷政策。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发挥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陈建中,肖甲山(2008)探讨了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下的最优商业信用融资决策问题,并建立了利益共享模型以促使实现的成本节约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理分配。

4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

基于以上供应链融资相关研究成果,现针对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运作理念:将供应链融资作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一种方案和手段,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打造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资金从供应方流向需求方这一资金流与供应链内的资金流、物流有效对接,使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经营活动相统一,供应链融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融合,实现供应链财务最优化。

在此战略理念下,供应链融资相关主体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运作。产业集群内供应链融资涉及以下主体:供应链(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供应方)、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提供商流及物流信息),此外还依赖于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相关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为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开展,相关主体需要遵循以下运作机制。

4.1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供应链、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构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融资良好运作的基础保障。基于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资金供应方可以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并实时跟踪资金流向,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资金回收率,大大降低信贷风险;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内外的资金流,并实现供应链内资金流、商流、物流的有效对接。

4.2 利益分享机制

多方共赢是供应链融资的天然属性:对于中小企业,能增强其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对于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能为其提供整体融资方案,盘活整条供应链的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并通过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可提供延伸服务,开创新的业务领域;对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可使其业务领域延伸至金融领域,开拓新的业务空间。最终,实现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一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统一,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但为了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开展,还需建立利益共享模型,促使相关收益或成本节约在相关主体间合理分配。

4.3 风险共担机制

供应链融资,基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风险共担,将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承担风险,不再由银行独自承担;二是从整体上降低风险,在信息共享机制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可以实时跟踪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使供应链融资活动与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接,将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前移至企业的交易、生产、采购甚至研发环节,由此动态监测、联手控制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信息共享机制是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基础,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是供应链融资持续运作的保障。同时,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信息共享是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前提;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是信息共享的推动力;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是融为一体的,即各个主体获得的利益需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5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路径探讨

5.1 构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

在集群内,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创建由供应链、银行、物流企业等构成的长期稳定的融资战略联盟。

(1)确定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实现融资主体共赢;实现供应链内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优化;实现融资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统一;实现集群内的自发式融资,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

(2)建立供应链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针对融资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相互了解,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评价指标需能较好地反映融资战略目标,侧重于对相关主体的战略理念、信息化水平、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不同的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

(3)主导者选择战略伙伴,形成融资战略联盟。

5.2 创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基础

供应链融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基于前面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研究,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有效运作基础是:高度信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构建电子信息平台,促进供应链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融资效率和效果,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但考虑到信息共享的成本、风险等问题,需要明确各个融资方案开展过程中共享信息的内容、对象、形式、时间,并制定信息共享激励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创建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供应链层面、融资战略联盟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需要将融资相关信息与各主体日常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2)优化供应链融资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社会诚信状况、中介服务体系等,供应链融资需要与融资生态环境相适应,同时通过优化改良可控融资生态环境,促进融资主体间的信任、风险防范和共担。

5.3 供应链融资方案合理设计及有效决策

(1)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目标和机制,以企业的业务活动为主线,针对企业不同业务活动下的资金需求,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融资方案的设计内容包括:融资相关主体、融资主导者(一般是核心企业)、运作模式、实施条件、操作流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控制点及手段。

(2)供应链融资方案决策:构建定量化的供应链融资决策模型,决策内容与目标如下:第一,从多个可行融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目标是确保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确定合理的融资利率、质押率、相关费用等,其决策目标是实现融资相关收益、成本、风险在战略联盟中的合理分配和分担。

基于决策目标,构建相应的决策变量和决策目标函数;对于第一个决策目标,需站在整个融资战略联盟角度建立决策模型,对于第二个决策目标,需对各个融资主体分别建立决策模型;确保融资决策与融资主体经营决策相统一;模型的求解过程即融资决策过程,融资决策过程即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模型求解不是一步到位的,需经过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一旦决策主体利益有冲突时,主导者(由融资方式决定)需要进行协调,确保融资方案的最优化。

6 结语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 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 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 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 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 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 结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作用,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以实现。实践已经表明,只有那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合作竞争”。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差异,如何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进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仍然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文铭,朱慧.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j]. 化工管理,2005,(12).

[2] 黄梦醒,潘泉,齐洁,张洪才.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矿山机械,2006,(6).

[3] 陈志祥.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4] 彭兴,杜跃平,曹铿,杨玲. 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 情报杂志,2004,(12).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识别 风险估计与评价 供应链决策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运营中存在大量的诸如需求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随机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供应链风险及供应链风险管理应运而生。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评述我们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首先介绍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整体的研究,其次是按照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展开各个主题的研究。

(一)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供应链中出现意外事件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就我们看到的文献而言,供应链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有一般风险管理理论,也有供应链管理理论,更准确地说,供应链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是一般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交叉。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tah,j,和can,v。(2001)分析了构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也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cranfield(2002)提出了一个4阶段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供应链范围和构成要素描绘一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识别一供应链风险评价一供应链风险管理,同时强调对供应链风险范围和构成要素的鉴定。

de/oitte管理咨询公司(2004)将scrm(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也归结为4个阶段,但其内容与cranfield的4阶段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有区别,它们是:识别风险、决定scrm战略和行动、执行和实施行动、监控scrm过程和结果。j,hallika(2004)提出了供应商网络风险管理的一般结构,提出了复杂网络环境下供应商网络风险管理的方法,论证了供应商网络合作给供应链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供应链成员企业越多,供应链风险水平就越高的研究结论。

倪海燕等(2004)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相同的程序,即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不同。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与其他管理职能一同平行发生作用,同时起到综合调节作用;而供应链风险管理强调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风险的了解和沟通,通过对潜在意外事件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调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与高效。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供应链伙伴关系、合作关系的管理、监督与控制。

熊淑丽等(2005)和杨文等(2006)就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的选择问题进行了阐述。他们将供应链风险分为方差风险、中断风险与毁灭性风险,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供应商选择模型。张存禄、黄培清(2007)提出,供应链风险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供应链上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与评价,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可能影响供应链的各种风险因素实行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保证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工作过程。赵林度(2008)从供应链风险评估、分析、响应、规避以及供应链的弹性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与阐述,引入供应链保险,提供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方法以及实施从风险中获得风险发展战略的途径。

(二)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风险识别是发现潜在风险,分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找出可能影响供应链的风险因素,掌握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来源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目前,关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多数是关于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国内外对风险的类别都有相关的总结与归纳。

ai-bahar和crandall(2002)认为,“风险识别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对风险相关事件进行挖掘与分类的过程”。harland(2003)把供应链视为供应网络,归纳出对供应网络运作及其环境有现实影响的九大类风险,它们涉及到:战略、作业、供应、客户、制度、竞争、信誉、税收、资产和法律。李晓英、陈维政(2003)从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及市场风险4个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马士华(2003)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ernst和young(2003)的供应链风险调查表明,供应链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供应链风险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运作低效率和高成本,供应链核心企业被其他企业所取代。他们根据对10个国家50家零售企业和家电生产企业供应链风险调查的结果指出,供应链存在八大风险:持续经营计划风险、数据完整性风险、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企业治理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劳动力风险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企业治理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劳动力风险和税收风险。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节约成本,获取战略优势。

martin bailey(2004)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与运作风险三大类,并且归纳出包括全球、政府、经济、火灾、客户、安全等在内的21个风险形成因素。p,j,agrell(2004)通过建立一个3层两期供应链模型论证了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成员协调和供应链合同的影响。田会等(2005)认为供应链的风险是由于各环节的博弈与合作造成的,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信息风险、管理风险与技术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并且指出利用“木桶原理”防范系统约束风险以及利用文化支撑体系防范系统内耗风险等措施来防范风险的思路。周艳菊等(2006) 提出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牛鞭效应使供应链风险被放大;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因此,他们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吴军等(2006)认为风险可以根据其发生的概率和事后危害性这两个维度进行简单地划分,提出两类典型的风险:日常风险,即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环节的供需不平衡而产生的风险;第二类风险为供应链管理的突发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环节中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风险。宁钟、王雅青(2007)提出,供应链风险识别可借鉴在金融服务业中广泛使用的风险识别和测量工具,如情景分析、历史分析和流程计划等。其中,情景分析法不是传统的强调概率的计算,而是通过对运营环境的发散性的思考,强调对于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突发情景建立思想上的准备和相应的措施。

(三)关于供应链风险估计与评价

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在单个风险水平估计的基础上确定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的过程,是估计单个风险的性质,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时间及其后果影响的大小,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供应链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风险能否被接受的过程。风险估计与评价是为风险管理者拟定风险管理对策,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的重要阶段。目前,综合评估方法较多,这些评估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许志端(2003)对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一种系统的战略规划框架,调查和评估供应链战略联盟中存在的7种风险因素,并统计分析一些公开披露的案例,为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理解并识别供应链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来源提供了依据。丁伟东等(2003)提出了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具体有4个步骤:选定评估因素,构成评估因素集;根据评估要求,划分等级,确定评估标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独立评估,得出评估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每个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定义企业的可靠性。这也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其缺陷是没考虑到风险的概率。

hallikas(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半定量化地研究供应链风险评估,主要是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到一些非物质结果,例如信任、荣誉、知识的退化等一些难以货币化的因素。这种评估能加强企业对内外环境的理解。hallikas的半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和思路。付玉等人(2005)在“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中,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stansmith(2005)将供应链风险从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两个方面将风险划分为5个级别,从而形成一个共25个方格的风险评价方阵。然后将企业识别出的风险逐个归类,并建议根据评价结果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吴军等(2006)综合国外文献的研究,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有一些学者从马氏决策角度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模型进行了大量的风险分析。其中,代表性的文献有:white(1988)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马氏决策问题风险敏感准则分析的主要结果;sobel(1994)对于一般性的非折扣形式、折扣形式的马氏决策问题进行的风险分析;chung(1994)采用高均值低方差的判定准则研究的一个不考虑折扣的平稳分布单一链马氏决策问题,并给出了pareto最优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于瑞峰等(2007)从供应链风险管理角度研究企业信贷风险,指出信贷风险研究方法有:数量统计方法中的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t法以及近邻法等,在给定的时间概率条件下,投资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价值的var(value atrisk)法,基于公司的破产概率,衡量单个项目信贷风险的credit monitor模型和衡量信贷组合风险的portfolio manager模型;以及注重信用组合风险评估的组合风险评估方法。他们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全面地评估贷款申请企业的偿贷能力的方法。刘俊娥等(2007)利用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项目风险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风险矩阵,对供应链风险构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主要由风险矩阵设计、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指标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总体风险水平等组成。

(四)关于供应链风险决策过程

企业要对已识别的风险加以处理,关于风险处理方案的优选就是风险决策。风险决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状态发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能通过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其概率分布。风险决策有多种方法,如最大的最小值法、最大的最大值法、乐观系数法、假设等概率法、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bayes分析法、熵度量法和马尔可夫法等。文献中对于供应链风险决策的研究为数甚少。

马林(2004)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及在此基础上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并从生产运作与经营风险两方面构建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的结构模型,以及实施评价的步骤。马林、沈祖志(2004)认为,随着供应链成员分布范围的扩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管理风险大大增加。这些不确定性和管理风险包括运输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汇率变化和价格风险,等等。因而,他们将汇率风险纳入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决策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汇率变化对制造商采购决策的影响。李志等(2005)按风险的属性分类。方法将其中的成本进行分析,基于属性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影模型的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设计出决策矩阵,从而建立供应链成本型风险的决策模型,并结合实例求出最优解。

 

梁祺等(2006)认为,组合风险决策的目的,就是要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上,实现风险最小;或者在任何给定风险水平上,期望收益最大化。其中,期望收益通常是以收入和资本增损的总额占初期投入的百分比来表示,即期望收益率。在未来状态不确定的情况下,期望收益率是通过结果的概率分布来表明的,这种概率分布的方差或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风险。在供应链中,对于多个供货源企业的组合,期望收益应该等于组合中各个供货源企业的期望收益之和。在考虑到不同供货源企业在供应链中相对份额的情况下,企业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等于各个企业期望收益率乘以其相对权重之和。而对于面临多个供货源企业的组合风险,则不仅考虑各自的风险大小,还必须考虑到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从数学方法上来说,不仅考虑各自的方差大小,还必须考虑到协方差的大小。作者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组合风险决策问题,建立了类似markowits均值一方差模型,实现了在不同期望收益率水平下的多供货源企业的优化组合。吴军等(2006)指出,近年来,在假定供应链决策者为风险厌恶型决策者基础上来研究风险厌恶对于供应链系统性能和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问题也逐渐为供应链风险研究者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刚刚兴起,lau h和lau a(1999)研究了一个制造商、一个销售商的两阶段供应链模型,即制造商决定批发价格和返还价格,销售商决定定货量。假定两个决策者都是风险厌恶型决策者,作者证明了最优返还策略依赖于两个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制造商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返还策略获得更大的利润。明确提出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定义并给出系统化的描述主要是gan,sethi和yan(2004)的工作,他们基于决策理论中的pa reto最优概念研究了具有风险厌恶型决策者的供应链协调问题。首先,他们给出了具有风险厌恶决策者的供应链合同的协调定义以及达到供应链协调获得pareto最优解的基本步骤;其次,以一个供应商、一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为例,分别采用下方风险、均值方差和效益函数作为度量工具来说明如何设计供应链系统参数从而达到协调;另外,还研究了由一个风险中性供应商和一个风险厌恶型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协调的协调问题,并设计了一个易于操作的风险分担合同来达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评价及对未来研究的前瞻

尽管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在按主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这里我们试图对其再做进一步的评价与展望。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评价

从整体上看,我们发现有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有以下3个特点。

1、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是面向实际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供应链还是一个新兴交叉的应用领域。供应链风险管理更是一个稚嫩的交叉应用领域。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源于实践,因而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所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控制措施等是面向实际的、问题导向的,这是我们发现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风险矩阵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汇率变化对制造商采购决策的影响、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期权机制、仓单质押运作风险的优化、供应链管理中的组合风险决策问题,等等。

2、研究中有应用模型进行描述的趋势。供应链运作中所存在的大量随机因素使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现象的发生成为常态。为了减少和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供应链风险的模型描述和应对方式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特点,比如,供应链风险管理下供应商选择评价决策的结构模型、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数量柔性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框架,等等。

3、总体上对各个主题及其涉及的行业研究的力度不均衡。从主体上看,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供应链风险估计与评价、供应链风险决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制造业、零售业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它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矿产品、农产品与下游制造加工业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从而产生了相应的风险,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却不够。

(二)对未来研究的前瞻

1、模型的实用性方面的改进。如上所述,应用模型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描述是目前供应链风险研究中的一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讲存在模型的适用性需要改进的状况,多数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模拟、验证。例如,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各项资金流出入量,拓宽了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方向,然而,其模型尚未进行模拟,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进一步探讨的另一个方面(王勇、常凯,2007);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克服了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只对申贷企业孤立评判的不足,但正如作者所言“要使之更具普遍性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完善”(于瑞峰等,2007),因此,我们认为,模型的模拟、验证以及实用性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是供应链分险管理研究的一个方向。

2、研究的关注点会应需求有所改变。近年来,矿产品、农产品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加工业之间摩擦的增多与加剧,正在引起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因而,对该类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同时,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影响程度日益增强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的担忧,将供应链风险与金融风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已经开始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吴军、李健、汪寿阳,2006)。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商选择; 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当前市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商选择逐渐成为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如何评价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同供应商如何建立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关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已将其提升到关系企业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本文试图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将DSS技术运用到供应商选择的决策上,开发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议,并对其总体设计思想予以说明,已明确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1供应商选择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同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选择不同,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的目标评价指标均有极大的差别。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关系,而不是互斥关系。因而,首先让我们深刻把握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这样有利于对研究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深层次分析。

1.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内涵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包括信息流在内的从原材料阶段到最终用户的商品流通和传递的所有活动。物料和信息贯穿于供应链始终。供应链包括管理系统、操作和组装、采购、生产计划、订单加工、库存管理、运输、储存和客户服务。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基础。同时每个客户依次是其下游企业的供应商,直到最终产品到最终用户。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完善供应链联系,将所有活动整合的过程,以此取得稳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伙伴间的合作关系与利益共享的关系。其特点是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取得“共赢”。供应链管理追求的不是单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一体化精细管理的思想,其本质是协同作战,高度互动的过程。供应链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动态优化管理的要求。

1.2供应商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供应商(Supplier)在供应链系统中的位置,在图1中较好的体现出来。在供应链思想未形成以前,供应商同制造商是敌对关系,供应商期望制造商以较高的价格、大批量采购,制造商则愿意采购价格越低越好。实行供应链管理思想以后,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共同利润最大化。

不同行业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供应商选择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意识到供应商的优劣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原因如下:(1)供应商在供应链系统结构中“源头”的位置,直接决定了产品单位成本的高低。(2)供应商的选择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需要。(3)供应商选择同时是提高最终产品质量的需要。(4)制造商要求供应商的需求数量的减少,而对供应商质量的要求提高的需要。

2决策支持系统的兴起和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实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它能为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基对话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有益帮助。

DSS技术应用于供应商选择,是计算机技术同供应链管理结合的产物。目前,DSS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还未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这是目前应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3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3.1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分析

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如图2所示,过程中个阶段的主要功能如下:

(1)供应商选择目标。针对本企业原材料或配件的需求,明确供应商的选择目标,满足企业的生产或主营业务的需要,保证供应链的顺利实施。

(2)限制供应商范围。从众多的提供相同服务的供应商中间,根据主观直接的粗略判断,选择有一定实力的有限数量的供应商,进行下一步的重点评价和选择。

(3)收集供应商的数据。对备选的供应商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重点是当前数据的收集整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都应具备,如有条件的话,可以亲自对备选供应商进行调研,取得完备准确地一手资料。

(4)选择供应商。该阶段在掌握被选供应商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备选供应商进行科学的排序。将结果反馈给第一阶段,如果评价结果同现实情况相差较大,可能对供应商选择目标的确定不合理或收集的数据不准确。

(5)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最优的供应商或几个供应商的组合。

3.2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情报阶段、设计阶段、选择阶段和实现阶段。

在情报阶段,寻求要解决决策的条件。该阶段需要面对现实,即对决策者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考察。找出要求做出决策的情况,即对问题进行确认和定义。这是决策者需要获取、处理、检查数据,以便确认存在的问题和发现机会。

在设计阶段,要创立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该阶段涉及到建立、开发和分析各种可能的可行方案,其中包括理解问题、产生方案、测试方案的可行性等活动。

在选择阶段,要从那些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行动方案,对于不同的选择原则或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两种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描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力图在允许的条件内选择一个最优的或是局部最优的方案;而描述性原则是强调能否得到一个足够好的或者说是满意的方案。

实现阶段就是对一个推荐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我们采用快速原型法来进行开发,然后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改进、扩展、修改此系统。对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基本采用层次型DSS,结构方案如图3所示。

针对供应商选择活动,下面重点谈下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中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的具体实现和管理过程。

(1)数据库

DSS中的数据和决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一切数据都要进行适当的加工浓缩。一定要强调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面向模型,面向模型的生成与决策来设计数据库。由于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一般面向高层管理者,所以对供应商调研的数据不仅包含有供应商内部数据,如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能力、供应商的财务状况等数据,还要有供应商外部数据,如供应商外部环境的数据。由于我们强调的是对供应商的激励和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因而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要并存。

(2)模型库

当前对供应商评价的方法很多,不仅有定性模型,还有大量的定量模型。如直接判断法、综合评分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采购成本比较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供应商评价最终结果可能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供应商的选择结果。因而定性模型要和定量模型相结合,模型中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运用相结合。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一定要强调每个模型运行时都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和参数值,同时要讲运行结果送回数据库。当数据库发生足够大的变化时,模型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修改。

(3)知识库

由于供应商和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多变性,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强调知识库的运用。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知识库主要用来存放供应商选择策略、物流专家的建议、成功企业的供应商选择的经验。

结合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基本采用模块化方式,即先按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开发出各个专用的DSS,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扩展到整个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这种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过程,其优点是整个系统易于理解和实现。

结合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现给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和各自的功能模块如下:

A.备选供应商现状的各自分析

a.供应商的定性分析

b.供应商的定量分析

c.供应商——企业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析

B.开发供应商

a.备选供应商的综合评价分析

b.备选供应商的选择策略

c.供应商选择的最终结果

C.优化供应商

a.供应链管理专家建议

b.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价

4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及前景展望

通过对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个建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1)为了增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适用性,比较完备的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该系统除了提供决策方案以外,还应当有其他支持功能,例如决策咨询、信息服务和科学的计算,能支持企业中上层管理者进行决策。

(2)由于供应商选择工作环境的多变性,面对突发的内外部环境,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应当能够提供意向决策支持的功能。

(3)该系统应能提供友好统一的人机交互界面,强调在决策过程中中上层企业管理者的介入,实现民主的决策过程和真正的人机交互系统。

(4)在目前开发的DSS中,许多系统都过分的关注与定量模型的运用,并且这类模型较为复杂而且不实用,因此在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中应当突出模型的实用性和对定性模型的运用。

供应商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很多领域,是不同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在供应链管理思想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初步分析、设计了供应商选择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更为具体的问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边旭,田厚平,郭亚军.具有激励特征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

[3] 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供应链企业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本刊记者 吴姣

物流企业除了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改变粗放经营,力求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之外,进行可行性规划咨询也至关重要。上海知行智融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融科技”)以提升中国物流及供应链领域智能、协同为己任,通过自主开发、与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机构合作,以及在软件、咨询、教育培训方面与资本的嫁接,实现了包括生产贸易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内的多方共赢。近日,记者采访了智融科技首席顾问符振东先生,听他谈了的关于物流企业战略咨询、供应链优化和企业并购等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优化与行业并购专家

“物流是个大产业,不同子产业有不同竞争特点和发展机遇,物流企业耍立足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匹配外部的发展趋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必要时候要借助外脑智库。智融科技已经帮助过多家中大型物流企业成功进行转型升级,包括合同物流公司、国际物流公司和铁路物流公司。我们支持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在战略层面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战术层面帮助物流企业有效管理变革,如并购和整合管理、运营体系优化、融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优秀高管引荐等。”符振东说。

符振东表示,物流供应链优化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但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被中国生产分销企业和物流企业忽略了,现在由于经济下滑企业开始逐渐重视。以前国内物流供应链重点主要在运营管理层面,对物流供应链优化重视不够,也缺乏专业的咨询机构和人才以及工具来优化物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优化的价值是可以被衡量的,对于没有系统规划过的企业,物流供应链优化有巨大的价值发掘空间。由于物流供应链规划设计不等导致的失败案例很多,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并与专业的机构合作。智融科技创办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院,并与多家国外知名协会和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如美国物流与运输协会、MIT、安特卫普大学等)。

“智融科技在物流供应链优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括开发出物流供应链优化的工具方法,并成功为多家优秀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优化咨询服务。智融科技物流供应链优化服务主要包括物流网络设计、园区规划、仓库布局与设备集成、运输优化、物流外包优化、库存优化、精益物流、采购优化等。集成供应链资深咨询专家和国际公认的领先优化软件,以客户收益结果为导向、协助客户落地实施、众多成功优化案例积累、收费模式多样选择、可依据优化的节省与客户分享利润而无需先期投入,是智融科技供应链优化服务的优势所在。”符振东补充道。

符振东认为,不考虑并购付款方式和行为、从行业的角度,并购包括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有很多的动因,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物流企业成功并购一定要在战略和财物层面实现1+1>2的效果。由于并购从战略决策到整合有不同阶段的风险,全球大约70%的中大型并购是失败的,国内外物流行业并购的失败案例也很多,所以物流企业在并购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公司协助。智融科技在物流并购方面研发出业内首个成功并购模型,结合物流行业的资深专家经验,能有效为企业规避并购和整合的风险。此外,智融科技能为出让方提供:制定推介报告、加强公司治理、寻找和选择收购方、设计交易方案、与并购方沟通并协助谈判、协助实施交易方案以保证出让方收益的服务。智融为并购方提供服务包括:协助制定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制定并购目的和标准、搜寻目标、协助尽职调查、设计并购方式和交易结构、协助与出让方沟通和谈判、制定整合方案并协助实施等服务。

一站式系统顾问服务受追捧

智融科技针对物流企业设计了360度的专业顾问服务。区别于其他顾问公司,智融的团队有丰富的物流行业标杆企业高管经验并对物流企业和行业有深入的研究,顾问服务涵盖了物流企业战略和运营的各个方面,能实现一站式系统顾问辅导服务。

“智融科技的客户涵盖了物流领域的代表企业,例如铁龙、众品、中外运、中远、远成集团、武汉铁路、有信达、顺丰等。铁龙物流是铁路第一个上市的物流公司,是中国铁路特种箱领域的领导者。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有效切入冷链领域,智融科技与铁龙物流达成战略合作,为铁龙提供依托冷链特种箱和物流园区食品冷链的战略定位规划、商业模式规划、园区布局规划、冷链物流运营规划等系统顾问服务。众品集团是国内领先的肉类屠宰和加工企业,为实现公司的两业联动以及再打造一个中国领先的冷链供应链服务企业,智融帮助客户制定供应链服务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体系。此外,智融科技也为多家中大型物流企业提供过并购和整合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符振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