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第1篇

一、关于推进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

低碳转型本身就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完成转变发展方式的社会变革,单靠社会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二)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原则

低碳人才具有转型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运营及技术人员,都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特别是对从事碳排放数据统计、报告与核查的人员,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对政策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有较大影响,更关乎碳交易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因此,低碳人才体系建设必须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加强政策及专业指导。

(三)纳入国家人才体系原则

国家对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审批等有统一的政策与管理,低碳人才体系建设首先应符合国家整体人才建设的方针政策,并注意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四)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原则

目前,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缺乏相关标准和框架体系,需结合结合我国教育、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根据低碳转型需求和阶段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便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和国内外资源,推动我国人才体系建设。

二、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初步实施思路与步骤

为确保国内碳交易试点的顺利进行,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尽快组织实施开展应急低碳人才培训计划,为国内碳交易试点的平稳启动与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基于上述基本原则,拟按“三步走”战略思路推进实施我国低碳人才体系建设工作。

(一)以两类试点为切入点,重点突破,积累经验

目前,低碳和碳交易试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国内拟加强对地方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培训,以缓解地方低碳人才短缺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内推动地方进一步培育并增强自主“造血”功能,为国内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做好铺垫。

一是选择试点地区进行重点突破。以满足碳交易试点能力建设需求导向,建议首先选取北京、湖北、深圳作为重点突破地区,进而推广试点经验。

基本需求:试点地区在碳交易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主要为主管政府部门、纳入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及地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培训及能力建设。

培训内容: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和运行原理、政府主要管理职能和相应要求(包括配额分配与拍卖、组织实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核查、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登记注册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企业遵约评估与奖惩、市场监管内容与要求、碳市场数据统计、分析与信息等);企业参与碳交易、进行碳资产管理相关技能、碳排放数据统计与报送的方法和要求,汇总、提交企业碳排放数据和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数据核查的能力。

二是选择典型行业切入具体领域。从行业层面全面梳理碳交易制度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举措,并针对重点行业开展能力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纳入试点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试点外类此行业企业参与碳交易做好充分准备。建议首选电力、石化两个典型行业作为切入点,提高行业参与碳交易的能力和意识,满足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紧迫需求,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做好铺垫。

基本需求:配额总量和分配规则行业影响、行业基准线的确定和重要性、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

培训内容: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运行原理及其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行业参与碳交易、进行碳资产管理相关风险机遇及具体策略,行业技术水平和确定基准线的不同方法及影响,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排放数据统计报送的方法和要求。

(二)总结经验,科学规划,为建立规范化低碳人才体系创造条件

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借鉴国际成熟实践经验,逐步明确低碳人才范围、类别和标准,着眼于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低碳人才培养、技能认定、从业资格审查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低碳人才体系建设,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对行业健康发展及公信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从根本上看,人才体系建设离不开低碳行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国内需在宏观层面加强低碳转型力度,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向企业发出明确信号,旨在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将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纳入国内政策框架。

(三)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成熟、完善的低碳人才体系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的总体思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碳汇造林,为碳汇林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坚持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林分质量相结合。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在进行碳汇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也通过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和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有效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坚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资金为主,自筹资金为辅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4、坚持引进项目层次先简单后复杂、项目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确保项目申报一个实施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三、工作内容

1、培训人员,学习考察

碳汇林业对我市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尽快掌握碳汇林业的有关知识,应加强碳汇林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碳汇林业相关人员。一是邀请上级专家进行碳汇林业知识讲座;二是派出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三是举办各种碳汇林业培训班。

2、启动碳汇造林试点

通过碳汇造林试点,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为测算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不同树种的营造林碳汇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的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碳汇造林积累经验。

3、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碳汇林业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社会公众关注林业碳汇、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的社会责任感与热情。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低碳市场。提高公众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动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捐款,用于营造碳汇林。动员高排碳企业在通过技术手段节能减排的同时,捐资造林增汇,抵消企业碳排放,树立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志愿行动,倡议捐资造林,固碳释氧,造福人类。大力开展碳汇林认养、营造各种类型的碳汇纪念林等活动。将义务植树基地与林业碳汇项目结合,充分利用每年的义务植树节大力宣传碳汇。倡议通过植树建设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公司、低碳企业、低碳城市等,开展“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等活动。

4、大力开展碳汇造林,积极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

各乡(镇、街道)要在二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的土地资源,汇总后,向上级申报项目,以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

5、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碳汇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从造林地选择、施工方法、计量、核证等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为了保障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建立一支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队伍;二是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

6、编制全市碳汇林业发展规划

编制全市碳汇林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政策保障等,以指导全市林业碳汇工作的开展。

7、建立碳汇交易平台

通过市场交易,为有意林业碳汇交易的企业、个人以及森林经营者建立一个交易平台。企业为了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也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还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市场购买碳汇额度,用于列抵企业的减排额度。森林经营者经营的森林,通过相关部门的计算、核证,其碳汇量也可以在碳汇市场上出售,以实现其效益。

四、实施步骤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市的特点,我市的碳汇林业建设分以下几步实施:

1、准备工作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成立管理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考察学习、举办培训班、广泛宣传、项目策划、项目申报。发动木材加工企业捐资用于营造碳汇林。

2、试验示范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争取国内外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积累经验并作示范。启动碳汇造林项目。

3、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1月起)

积极申报林业碳汇项目,广泛宣传林业碳汇,全面发动全社会参与碳汇活动。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建立碳汇交易市场。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对林业碳汇工作的领导,成立林业碳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林业、环保、国土、水利、交通运输、矿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领导小组对有关林业碳汇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着重解决林业碳汇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碳汇项目的申报、碳汇资金的筹措、人员的培训、宣传发动等。

2、政策保障

制定相应的碳汇政策和规定。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企业通过捐资绿色碳汇基金用于碳汇造林,可以获得碳信用,抵消其相应的排放,并可以在其产品上加注标记,以展示绿色企业形象。鼓励企业除通过自身技术手段减排外,也可以通过碳汇市场购买碳汇或捐资碳汇基金用于列抵部分减排指标。对木材加工企业,可以规定每年必须在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营造工业原料性质的碳汇林,或捐资绿色碳汇基金,或在碳汇市场中购买碳汇。对于社会大众,鼓励捐资绿色碳汇基金,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单位与个人拥有汽车的,鼓励捐资碳汇基金,以消除汽车碳足迹,当捐资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发给汽车车贴,以展示其绿色行车理念。企业用于捐资或购买碳汇的资金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资部分可以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参加绿色碳汇基金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将颁发相关证书、出具捐资凭证并给予宣传表彰。

3、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资金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林业碳汇发展基金。通过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踊跃捐资,同时在政策上、制度上保障资金的来源。重点鼓励高耗能、高排碳企业捐资造林,如矿山、交通、物流、木材加工企业等。

加强对碳汇林业项目资金的管理。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规范资金使用,加强监管,建立碳汇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4、技术保障

由于林业碳汇活动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要求严格,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加强林业碳汇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的林业碳汇专业技术队伍。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社会进步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减少消耗,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避免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第二,经济增长与消费能源相分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增加能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创新低碳技术,将此运用在企业发展中,提升企业绿色环保意识,优化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政府部门为了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提出明确的要求。若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碳排放量超过规定的线上,那么该企业需要在碳金融市场购买排放份额。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国家企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将此与自身发展充分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1.技术与资金影响低碳经济更注重低成本、低排放的发展,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经济与技术的问题,使用的生产设备多为能源消耗大的生产设备。在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来讲,资金与技术问题,是当前管理发展中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碳关税压力影响碳关税,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进行征收税的一种行为。该税收的出现,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与运行成本,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出现。该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学科的管理对策,减少因碳关税而造成的经济效益减少问题出现,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自身的运行状态,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自身工作的流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综合运行情况。通过管理创新的方式,提升企业运行管理水平,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代入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一)立足低碳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建立,能够推动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使企业发展状态更符合时代需求。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出企业应有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低碳经济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此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使企业经济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管理者还应将低碳经济融入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中,将此真正的落实在日常管理与生产中,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来讲,明确低碳经营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同时能够促使国家竞争发展,提升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学习,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手段,以此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如国家电网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低碳理念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引入多种新能源技术,优化自身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二)立足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充分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将此融入企业生产工作中,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水平,促使企业低碳运行发展。就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若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需要研究与开发低碳技术,将此作为创新管理的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实际生产工作中,转变传统产品生产开发模式,利用新能源技术进行创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优化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量。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生产链,利用低碳理念与新能源技术升级产业模式,使企业生产模式更符合低碳生产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优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在激烈累市场中脱颖而出,促使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企业产品生产的低碳化,真正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做好企业转型发展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制定创新发展计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此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决落实低碳经济,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转向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明确未来企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道路。自从党的十八大一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清洁能源优先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碳排放量强度大幅降低。因此,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将其与企业发展充分融合,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升企业运行发展水平。通过对市场需求、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以此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实现与时俱进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经济体制发展状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为国家内部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相关的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制定管理创新发展计划,并在国家的政策中发现发展机会,利用低碳经济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果,提高综合竞争力。如,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排放实行配额制度,根据发改委计划,全国碳市场将在2016-2020年期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如,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答应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该内容中要求在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绿色环保建立的重要性,为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政策制度的分析,能够优化内部工作质量,使企业发展做到与实际俱进,真正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

(五)加强科研人才培养,促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若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需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建立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并根据低碳经济要求,引导其对企业内部生产技术进行研发,减少资源的投入,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研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将低碳经济渗透在培训活动中,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每,行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培训活动中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支持,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此外,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交流活动,与同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交流组织活动,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组织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与技术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与方法,以此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促使企业更好的经营生产。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益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机制,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提高意识,强化管理,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二、培训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精神,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容量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学习节能,清洁生产的理念、在控制主要污染排放采取的手段及技术创新、以及在污染治理、节能降耗方面采取的法律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训原则

(一)从理论学习到实例分析的原则

通过对节能知识、清洁生产、低碳生活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既讲授专业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受训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又解决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

(二)基于优秀管理人员必备素质和能力分析的原则

通过对管理人员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素质分析,确定培训对象的岗位能力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通过对管理人员共有的胜任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其岗位职责的共同特点,确定其能力结构,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多种培训形式交互使用的原则

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只有个体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最容易被记住和掌握,因此亲身体验是学习培训的重要原则之一。此次培训注重实务能力的提升,采用实例分析、师生互动、学习交流和个人展示等多种培训形式,实例分析为学员提供参照的对象和标准,教师与学员的双向互动使学员获得切身感受,从而保障学员的培训效果。

四、培训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学时

节能减排

1、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任务

2、污染程度调查、达标评价与节能减排控制

3、工业污染节能减排措施与废物资源化

4、环境保护措施与清洁生产制度构建

5、排污治理与收费及污染排放达标监管

6、工业企业污染控制技术要点与难点解析

7、污染与环境监测及监管、内部控制制度

8、环境污染机械设备应用与维护

x学时

低碳生活

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

2、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3、中国的“无悔技术改进”减排目标

4、技术改进、国际接轨

x学时

清洁生产

1、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2、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推进实践

3、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4、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5、产品的清洁生产

6、生态产业系统

7、清洁生产的政策法律与工具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贸易环境友好趋势加强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面对世界经济体制的低碳与节能转型,我国的工程建设面临抉择,一方面要求工程项目的低碳标准达到国际要求,另一方面要使低碳经济建筑的理念得到广泛接受。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不仅仅需要工程设计的节能考虑,还需要工程建筑的节能考虑,以及建筑选材的绿色化标准的考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与WTO新绿色贸易标准的提出对我国工程造价的影响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WTO 低碳经济 工程造价 标准化

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标志着世界领域的低碳环保大赛正式开始,以美国为首的低碳国家纷纷作出低碳能源的战略规划,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削减自己国家的碳排放量,WTO也出台了新的法规和技术贸易政策用来限制市场中的高碳排放量的产品,用碳排放税的形式限制高排放和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利用合理和科学的限制手段保证世界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维持在一个标准化的空间内,这其中不仅仅针对衣物、食品、资源、汽车等等,甚至还针对建筑和工程。欧洲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建造,美国也是最先提倡工程自主产生新能源可持续使用的国家之一,工程造价受到WTO新标准的要求,也受到低碳经济体发展条件的限制。对于我国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我国应该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WTO技术标准与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的要求

随着国际市场分工的细化及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加强,WTO和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为了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加强工程建筑的低碳标准和节能要求,要强调绿色化建筑和低碳工程的稳定性,要保障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尤其是在工程造价的建设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环节加以改进和优化,在工程的建筑、安装、市政等施工阶段工程预算及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审计与估价、定额编制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注意低碳经济理念的引入,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建设中各种低碳化的投入与维护。

低碳工程的设计要求与标准

低碳排放的标准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近一步降低碳排放量,让原有的污染降低到最小,让排放的污染气体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对待工程类的低碳建设需要不断的增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建设标准,提高建设合理性和科学性,改变以往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理念,采用新型的建设原料和设计理念,以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低碳工程的发展,低碳经济体制的不断提高是对工程项目结构和工程项目建设的新一轮挑战。

在设计低碳工程的结构时,结合成功案例开发新的设计理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参考具有已建或在建该类建筑经验的设计师的理念,可以获得一定的建设标准概念与信息,比如瑞典的冰雪自流建筑、奥林匹克国际办事处的节能建筑中引用的采光设计、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自然通风、巴林银行的自然风力发电,这些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验才可以引用到实际生活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去。

低碳经济工程造价要求与规范性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

工程造价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第二种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的,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程造价的主要建设要求是:节省建造用料,降低用料的碳排放量,选用环保材料、绿色化材料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项目设计的低碳化和绿色化,利用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自身能源的供给与可持续利用及发展;加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化道德性和教育性价值,如果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低碳价值和绿色化教育价值,这样会大幅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加强每一个社会人对绿色化经济的认识。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的规范性

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工程造价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低碳经济时期要发挥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用,其工程造价的建设金额都是非常大的,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特大的工程项目造价可达百亿人民币。第二,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任何一项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和规模,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对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具体的要求,掌握绿色化的工程质量和低碳化的工程选材是关键,节能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每期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第三,低碳经济下工程造价的动态性。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间,在建设期内,往往由于不可控制因素,产生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低碳经济的建设要求也是一样,如建筑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贷款利率、汇率的变化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变动。第四,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取决于工程的层次性,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包含多项能够独立发挥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的单项工程,一个单项工程又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工程造价有三个层次,即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如果专业分工更细,分部分项工程也可以作为承发包的对象,如大型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装饰工程等。第五,工程造价的兼容性。工程造价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工程造价除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外,征用土地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规划设计费用、与一定时期政府政策(产业和税收政策)相关的费用占有相当的份额。

低碳环保理念下我国工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建立健全低碳环保工程的法律制度

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工程的首要任务是要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环保工程法律制度,利用法律作为限制环境保护和工程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限制高排放和高能耗的建筑类企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淘汰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环保工程发展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阻力和影响。发达国家对生态设计指令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容,从耗能产品扩展至能源相关产品,而有关具体用能产品的实施措施也在不断扩充,使我国低碳技能产业发展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欧盟《确立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相继生效了5类产品的实施细则,不仅针对产品能耗进行要求,还对环境冲击的项目予以管制。欧盟对《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也进行了修订,2011年2月3日,欧洲议会通过的WEEE指令修订案,提高了针对碳排放建筑的建筑要求和设计要求。鉴于此,我国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建筑类节能环保型立法,用法律保护我国的绿色建筑业发展,用法律引导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注重低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工程造价与工程项目的发展需要新型的专业化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基础,有全面的和系统化的知识模型,低碳工程的设计、开发、建设都需要这些人才的参与。围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学校优势资源的需求,应寻找结合点,灵活选择合作形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如:BIT-EDS数字化协同与创新技术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美国物理声学公司无损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CSIT-BIT船舶数字化生产系统联合研究室等。这些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实验教学综合水平。低碳环境下我国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人性化地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水平,以及全面的培训工程经济知识和低碳能源的节能环保知识。只有培养好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工程经济相关人员的操作水平,才能更好的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化工程造价标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绿色化工程造价的标准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来制定,如果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经验或许会本末倒置,反而起到阻力作用。从短期目标来看,我国应该提出一些与我国目前状况相符合的标准来评定绿色化工程造价的发展状况是否合理。绿色化工程造价的标准应该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选材预算、绿色建筑人员专业素质、低碳排放量的测定、生态保护性与地区和谐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再生能力等等。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的基本标准,能为未来发展绿色化工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WTO绿色贸易标准对我国工程造价及建设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工程造价相关人员的绿色化和低碳化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相关人员的绿色化意识不足,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不到位,节能环保与生态平衡的打造概念引入不到位,“低碳理念”和“核心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根支柱,同样也是建设低碳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在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的过程中,要实现低碳发展,首先要建立和推行“低碳理念”,投入精力研究低碳工程训练建设的方向,肩负起培养低碳人才的责任。构建专业人员低碳工程训练的思路为:坚持训练规模、训练项目、教学质量、低碳运行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工程训练发展方式转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找到资源优势与低碳工程训练发展的结合点,建立稳固的低碳工程训练体系的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主要特征,促进工程训练内容的创新和训练方式的转变;以科学管理、厉行节约、高效率为关键点,改进工程训练运行和管理模式。

(二)绿色道德指数将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考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绿色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很少。国际发达国家有些环保意识较强的组织和个人对绿色化道德指数的认识较全面,比如荷兰、瑞士、丹麦、美国、日本等,这些国家不光是在国家政策中引入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念,更多的是在教育和个人思想价值观的道德评定标准中引入了绿色化概念。我国需要建立一个道德评判机制,在发展和建设绿色化社会的同时,将个人道德标准与国家发展利益相结合,这样做可以让个人自发的参与到绿色化建设中,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社会化的低碳改进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新霞.浅谈建筑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青春岁月,2011,9

2.张丽红.浅谈工程造价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8

3.潘永东.天津石化20亿元打造低碳工程.石油工程建设,2009,8

4.付继红.探讨建筑工程造价现状及进行有效控制对策.经济观察,2010,6

5.王红兵,胡爱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现状及进行有效控制对策.福建建材,2011,4

6.黎桥.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水利水电工程,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