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以设计为中心 学习环境 问题解决

1.前言

近几年来,建构主义遵循学习环境应该便于知识建构这一原则,对微世界的教学提供了质上不同于以往教导方式的经验。

建构主义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就是设计。无论是一个小孩子用建筑毛料搭建一座房子或者是数学系的毕业生验证一个公理,学习者都是积极地参与到各自领域的基本事件中。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其经验的强化理解,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然而,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习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技术开发方面,将问题解决的重心放在概念研究方面。为任务设计提供建议是一个研究热点。

2.以设计为中心的问题解决

我们为达到目的必然会对问题采取一定的行动,即问题解决。珀利亚(Polya 1981)将问题解决定义为“发现摆脱困难的途径,绕过障碍物的途径,以实现无法在瞬间达到的目标”。以设计为中心的方法可适用于广泛的领域,在每一个领域,以设计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围绕一系列精心安排的设计情景,在设计情景中的问题是被两两定义的(E,L):

――E:环境因素。E1,...,En是设计规则的所组成环境的高阶集,特定的环境可能仅仅指定了E的一个子集。

――L:包含有“建筑毛料”的人工制品组成的库,L被分成了簇L1,...,Lm,在这里每一个Li都包含一个特殊类型的组成,每一个组成又是态度价值对的特征。

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常设一个人工制品A,它是一个由L的对象组合而成的复合物。特别的,A必须能够在E中成功运行。

首先我们给学生一个环境:平均阳光覆盖率,土壤养料量,地下水位高度(如表1)。其次提供学生植物结构组成:根,茎和叶子。

每一种组成都是由它的结构特征定义的,如长度、分枝因素等。使用这些作为它们建筑毛料的构成,学生在“设计工作室”中进行,以便于用图表构建一个能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定制的植物。每一种设计过程的反复都是由检验知识库,收集一种完整的植物,测试它能否在给定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这种植物不能存活,学生就会修改他们的植物组成来提高它的适应性,整个过程也会持续到他们研究出一种适合这种环境的强壮的植物。

人工制品结构的相关环境因素的约束条件,控制了人工制品的组成。比如,一个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可能包括低光照需要大叶子的约束条件。因此,在为各种环境设计人工制品的课程中,学生获得了对(相当复杂)人工制品机能的环境因素的理解。通过持续的设计与重设计人工制品直至他们满意给定的规范,学生渐渐填补了由特殊的环境因素和特殊人工制品组成产生的概念鸿沟。

3.聚焦设计情景

3.1设计情境的一个三方模型

核心机制监控学生发出的信号,即设计活动的子目标和在问题解决的困难。为了确定如何和何时解决问题,核心机制采用设计情景的三方上下文表征:环境情境、人工情境和咨询情境。

3.1.1环境情境。呈现给学生的环境的主要特征。一般指当前环境。

3.1.2人工制品情境。呈现人工制品的主要特征。包括部分解决、中心成分和设计评价。

3.1.3咨询情境,咨询对话的过程,每一项记录由以下内容组成:主题、频度注释、问题解决的无效时间、媒体注释。

3.2前活动核心机制

核心机制不仅能检测环境情境、人工制品情境,以明确设计标准,而且能咨询情境,以确定学生的需求。

3.2.1环境选择。在一系列的设计情景中,核心机制试图获得人工制品组成。核心机制按照环境矩阵进行发展,它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特殊的环境[1],特定专题的环境有相同目的,特定行列的环境有相同的复杂性,而且活动约束的复杂性是相同的。

3.2.2干预。如果学生作出了错误的设计决定,或者问题解决的无效时间超过了阈限,核心机制将会干预。

建议呈现。一旦干预和主题都已明确,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提供适当的建议。这些意见是由选择呈现的“直观性”和智能媒体的选择决定的。

核心机制选择直接余像点来确定呈现媒体。为了选择直接余像,核心机制要衡量以下四个因素:(1)如果建议的主题是环境,那么使用非直接建议;(2)当把学生推向更为复杂的水平时,使用非直接建议;(3)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使用直接建议;(4)如果关于特定主题的建议已经给出的话,使用直接建议。

4.关注设计一种植物中的问题解决

设计一种植物是为中学的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开发的一种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一种植物包括:(1)十六种环境的环境母体;(2)八类根,八类茎和八类叶的人工制品组成库;(3)三十一种约束的领域模型;(4)有关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三十种动画和一百六十种音频剪辑的多媒体库。

为了解释它的行为,设想一下一个学生仅仅完成了为复杂水平为一的第一种环境设计一种植物。选择水平2,是因为第一种环境的完成只出现了一个错误。在这种环境中,根和叶子都需要关注。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低温度和高水位。

生动:相当漂亮。低温和高水位确保茎很厚,而且被很好保护,根和叶子能够控制这种整洁但恶劣的条件。

关注根和叶子,说明仅仅对茎给出了建议。在这一点上,学生点住植物上部的可控部分,开始对叶子进行控制。

学生:花三十秒钟在翻转文本描述和叶子描述之间,不停移动鼠标,却不能作出决定。有三种约束勘测出了低温和叶子特征。因为这是学生在叶子选择上第一次需要建议,三种生动解释依次进行。它们解释低温和叶子大小,叶子厚度和叶子表皮厚度的关系。解释之后,播放叶子解剖学的动画课。

学生:虽然在选择正确的叶子上做出两次以上不成功的尝试,但是已经获得生动解释。因此,学生可以给出简短的直接的口头建议。

生动:为什么你尝试一个又小又厚的叶子有非常厚的表皮呢。

5.结语

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反复地作出决定,评价和重新考虑设计决定,这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保障。一个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能提供选择环境和干预多媒体建议,以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效的测验,并改善他们对复杂关系的假设。

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固然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受许多教学内容与课时等因素的限制,适用面仍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并作出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第2篇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既然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多重教育意义,那么,什么是核心概念,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2]。戴伊(Day)指出,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些知识,但它们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些知识还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费德恩(Feden)等人则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并且强调核心概念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3]。

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人们对某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就是在分析了组成细胞的不同物质分子后,概括出来的本质认识。而蛋白质之所以称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又是在分析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原因和逐渐了解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与蛋白质相关,以及和其他组成物质相比较后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核心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本节内容中属于核心概念,而从整个单元来看却不是核心概念。因此,对某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会因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范围而发生变化。

2.核心概念的特征

当直接甄别和界定核心概念有困难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核心概念有什么特征,我所确定的核心概念具备这些特征吗?

核心概念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因此它可以统摄一般概念,能够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因此,生物学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居于学科知识的中心。蛋白质分子不仅参与构建了细胞这座生命大厦,而且在细胞代谢、分裂、分化、癌变、凋亡、遗传、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各项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了三个必修模块。

第二,是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一旦建立起“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概念,就容易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例如,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之所以发生了稳定性差异,是因为分化细胞中产生了组织特异性蛋白质。

第三,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多样性,使得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多端;而蛋白质只有维持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行使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空间结构的多样性赋予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足以承担起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在许多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需要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策略与程序

1.建构核心概念的策略

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关的一般概念和事实见图1。

(1)事实和感性认识是建构概念的基础

“应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怎样的学习路径?”“哪些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核心概念?”笔者在研读《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寻学生“最近发展区”,决定采取以“肽键”为线索、以实验为先导,围绕“肽键”认识蛋白质多样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尝试对“组成细胞的分子”这类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相关生物学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核心概念。

新课伊始,用什么样的导言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直切主题?思前想后,笔者决定以问题“早晨大家都吃了什么?”(鸡蛋、面包、牛奶)“为什么要吃鸡蛋、喝牛奶?”(含蛋白质多)“怎么能证明鸡蛋和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呢?”导入新课,然后,逐一在装有等量清水、蛋清、牛奶、豆浆和淀粉液的试管中滴加3滴双缩脲试剂,当试管中液体变色后,又问学生“哪个液体含有蛋白质?”学生脱口而出“蛋清、牛奶和豆浆”。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是细致分析,它并不是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的,而是凭借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前概念)判断出来的。教师不能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于是追问“怎么知道蛋清、牛奶、豆浆中还有蛋白质?”(试管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清水和淀粉液与双缩脲试剂结合后也有颜色变化呀!”(学生无语……)

教师利用“蛋白粉溶液+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为“标准”,解释双缩脲试剂能识别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并形成紫色化合物(络合物)。用这支试管的颜色与其他各试管的颜色比较,说明蛋清、牛奶和豆浆中含有蛋白质。随后,紧紧围绕“什么是‘肽键’?

;“‘肽键’在哪儿?”“肽键’和蛋白质是什么关系?”开展后续的教学。

上述教学处理,既能很好地利用感性和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又能体现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的教学特色。

(2)充分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构建相应的概念

生物课程期待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一言堂”比比皆是,且过于关注琐碎的知识内容。其实,学生 不需要记忆那些细枝末节的信息或孤立的事实,而是需要从大量事实和学习的体验中,理解其中的规律,形成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迁移应用于新情境中。

例如:在认识氨基酸结构特点时,先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与淀粉一样,也是由小分子物质构成的多聚体,即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后出示三种氨基酸结构简式(见图2),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概括出氨基酸的通式。随后,让学生辨认四种不同类型氨基酸的氨基、羧基和R基。最后,展示20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明确氨基酸的不同主要是R基不同,R基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氨基酸的特性。

又如:在认识“肽键”时,先让学生观看氨基酸“脱水缩合”课件(动画),然后让他们说出“肽键”是怎样形成的,在哪里形成的以及组成。以此逐渐认识经“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和多肽的概念。

还有,在认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时,先提出问题“20种氨基酸能够合成多少种蛋白质呢?”学生在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形下,出示两种“九肽”的氨基酸组成:①半胱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甘氨酸;②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让学生分析这两种“九肽”的区别,并认识到虽然都是“九肽”,由于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生理功能完全不同,①是催产素,②是加压素。再利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说明由570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血红蛋白,只要有一个氨基酸发生错误,就会造成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发生改变——携氧能力大大下降。在充分的事实面前,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的不同,都是决定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而理解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经历充分的学习体验,可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逐渐体会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生物学原理和本质,进而顺利地建构科学概念。

(3)建构概念的意义在于新情境下的应用

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正确的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把这些概念“束之高阁”也就失去了原本意义。所以,构建概念重在应用。

例如:学生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才能有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后,可继续提问:“生鸡蛋含有蛋白质,煮熟的鸡蛋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答出蛋白质变性问题。教师追问:“蛋白质变性后,是否还属于蛋白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服务]呢?”教师演示:加热试管中的蛋清后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结果为“紫色”,说明熟鸡蛋仍是蛋白质,因为“肽键”还在!继续比较“生蛋清”和“熟蛋清”的“紫色”,发现“熟蛋清”比“生蛋清”深。引导学生分析: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暴露更多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颜色加深。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对“肽键”是蛋白质特有的结构,认识更加深刻。与此同时,还学会了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构核心概念的程序

掌握核心概念需要学生主动建构,而非依靠教师的机械灌输。因此需要一套有效的教学程序。北京教育学院的胡玉华教授以图解的形式作了如下页图3所示说明[4]。

笔者依据上述教学程序对“蛋白质”一节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下页图4所示。

三、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反思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应成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核心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5]在“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虽然涉及了一些生物学事实或事实性的概念,但这还不足以使学生构建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更上位概念“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不同的功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一课时一课时地理解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也是在获得大量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概括和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 核心能力 层次结构 培育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又称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初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并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特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

知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其中最基本的关键维度是“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因素”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内部累积和学习过程,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它具有稳健性和“粘滞性”,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水平,通常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当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也不容易快速地变化。它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非常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软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的反应不仅包括被动的反应,而且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核心能力的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目的是与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它本身也具有不固定性和伸缩性。它的形成方式、所需时间和形成后的形态与水平在不同的企业间有较大差异。与“硬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产品或直观可测的“硬”的成果相比,“软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无形的或难以直观测量的“软”的成果。

有效的核心能力是跨越各部分的、能够灵活适应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集群,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技术、管理三个层次中,因此无论是“硬性”还是“软性”特征,都会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体现出来。

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属于企业最易被感知的外部特征。一个生产成本未必最低但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企业,它们拥有名牌、发达和完善的渠道网络、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等,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一点销售费用,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而缺乏营销能力的企业,则需要很高的销售费用才能销售产品,完成产品从企业向顾客转移需要的全部费用,就可能是营销能力强的企业的数倍。在该层面上,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上。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是市场层面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能力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各种技术、技能、创新观念的和谐融合。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柔性特征上。

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元的开发、处理、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整个企业良好运作最根本的保证。管理元包括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等可称为硬管理元,互相之间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可称为软管理元,融合于企业之中,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文化氛围。因此,核心管理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预见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归纳、积累、存贮、使用、综合和集成 ,使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挖掘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庞大的外部知识环境中挑选出企业发展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鼓励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把员工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等。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寻人数据库”等专家网络系统,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比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票期权制和精神激励等,并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欲和尊重感,以推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营造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可以形成一种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和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存在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Nonaka & Takeuchi (1991)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两种创新模式。“莲花式创新”模型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而“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创新模型。随着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及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将转化为核心技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渐凝练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将由知识创新成果构建的核心技术扩散和渗透到不同产品中,使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信息与资源开放性,充满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是学习,具有以下职能。

激活企业员工的“自我超越”:企业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携带者,对其进行激活,使其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成为具有“自我超越”精神的个体。

改善团队的心智模式:摈弃资源部门拥有、不容共享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资源企业拥有、部门共享的新思维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使命,并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

团队学习:构建富有合作精神的自组织项目团队,加强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

系统思索: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将企业的业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还应当与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者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Knowledge Links),通过合作、流动与转化等,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相融合。

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虽然核心能力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中,但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因为企业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优秀的企业员工拥有企业经营必须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着企业的客户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实践者。同时企业内部员工能够较好地知道企业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价值多大和运用的可能性多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积累,使具有特定知识的员工长期留在本企业。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高水平人才离开本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水平人才是企业探索产生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若高水平人才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中去,企业高水平人才由于掌握本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较多部分,则对方企业效仿的时间会大大降低,难度大大下降,从而给本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态发展的核心能力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基本特征,并且在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微观结构框架。企业要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充分把握核心能力的动态知识特性,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特有知识和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第4篇

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调整,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所谓“开放”指的是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一、党内和谐

党内和谐作为一种良好的状态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党内和谐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在坚持共同的政治目标、价值追求和组织原则的基础上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第二个特征,就是党内和谐不是一团死水,而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状态。第三个特征,就是党内和谐不是对党内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党员个人利益的简单化的否定,而是创造一种机制。第四个特征,就是党内和谐不是党员思想觉悟水平整齐划一的无差别境界。而是广大党员交流互动,相互理解,心心相印,共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场所,是信息集散、思想原发、理论创新的基地,高校肩负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风建设事关全局,意义重大。高校设立的各级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基层中的政治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切实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

一个和谐的党组织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组织。通过学习与培训,让每个成员体会到学习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自身的提高必须与学校的提高同时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结合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好党员干部和教工的政治学习,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平时学习教育活动的考勤考核,保证学习任务、学习人员的落实,以期不断开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路,提高工作创新能力。二是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党员党日活动、科以上干部专题培训、支部书记和总支委员理论学习等形式,组织党员和教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本单位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和谐组织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组织。学习研究型党组织追求工作与学习、研究并重,强调为工作而学习、而研究,学习、研究的宗旨不是为了理论成果的产出,而是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的改善,强调研究工作化,使成员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学习提高;工作研究化,使人更前瞻地工作,使组织在工作中实现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学习研究型组织党员干部真正体会到学习和研究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提高能力与水平,以不断增强的学习力促进组织研究力、创造力的提高,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进取氛围。党组织要支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认真深入地开展工作研究,形成研究型的工作理念,使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变得充满学术意义,不断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

二、党外和谐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创造潜能的释放程度,发展成果的享受程度和整体队伍的稳定程度,对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精神支撑、人际环境和构建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许多校园面临着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等新的任务,这就更加需要通过依靠和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校园管理全面发展,积蓄物质能量,创造校园和谐;更加需要不断增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来维护稳定,保障校园和谐。

大力提高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职业意识和技术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支持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派组织成员学理论、讲政治,提高理论水平和参政水平,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以及根本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保持清醒头脑。在党外知识分子中间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形成强大的合力。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外知识分子,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夯实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以及社会诚信等教育活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着力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6-02

2014年五四青年节,出席北大师生座谈会暨纪念95周年活动时表示,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及建设的中心环节,班级文化指在班级组建及日常共同学习、生活中被大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等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

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通过建立班级特色文化,规范学生自身行为,有利于教师管理,维持n堂秩序。班级文化的构建帮助学生内部树立集体意识,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帮扶。课堂秩序的提高,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也帮助偏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成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改革创新,听取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促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础工作创新,增强工作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践行环节上其中一点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国家栋梁的成长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关系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受教育人群,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教育部冯刚司长在《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中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

三、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保障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宣传和学习工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例如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建设班级文化墙,围绕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创造活泼创新的学习环境,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还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征文活动,任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的几个词语进行,表述自己的理解,题材不限,意在选取每个词语代表性的优秀征文供班级成员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构建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施行奖罚政策,规范课堂秩序,增强学习氛围,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言行都有积极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要求培养集体意识,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拓展训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达给学生拓展训练的实质,树立集体意识。虽然学生是一个个体,但众多个成员组成的班级,就成了一个集体,众多班级组成了一个年级体,这些年级团结在一起,才有了学校,所以要有集体意识,言行不仅代表的是个人,还代表着班级,代表着自己的学校。

深入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生活,将雷锋的行为常态化,而不只是在“雷锋月”这短暂的30天。以城乡的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旨,帮扶困难群众包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支援帮扶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发挥重要节日、传统节日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中的优势。在传统假期或法定假期开始前,传达给学生节日存在的意义及由来,如在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前加强对革命精神宣扬,弘扬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前引导学生感受这类节日中所蕴含的思乡、与家人团聚等情感。抓住近期发生的时事要事及灾害事件,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方式,利用教育典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从线上到线下各个环节来宣传、弘扬爱国主义。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益广告是良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班会课时可通过放映与讲解公益广告传达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培养学生关心公益、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

发挥“四环五步”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班级本话建设环节中的推动作用。将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出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班级文化以及综合性人才。如项目中的五大板块,诗词竞赛、经典晨读、阅读分享、young青春及礼仪之邦的学习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水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修养。“四环”既四个环节,包括树立规章制度、开展系列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规章制度,从学校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和自我约束,提高班级文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讲座,包括讲座人对学生的思想传达以及学生与讲座人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充实学生的思想;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求学生加深自身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及班级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学习,更要深入实践,从实践中出真知。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和学校要及早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易,孙文鸿,王磊.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2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