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30―02

建构主义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活动。一个时期以来,建构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越来越引人注目: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对学习的认识是教学理论的前提,有什么样学习论就有什么样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过程。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由自己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仰是不同且有差异的,因而也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知识结构。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不是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互动过程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十分强调“意义建构”、“情境”、“协作”、“对话”等。所谓“意义建构”是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新知以意义,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指的是学习方式,它要求在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检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的最终建构等过程中进行合作,以便相互启发;“对话”则是指通过会话、讨论等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对话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并体现互动交流,以达到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促进对新知内容意义的全面建构。这种学习思想与当前我国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学习论是教学论的前提与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论以其学习论为基础,超越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其基本思想为:

(一)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它不是绝对正确的终结性答案,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其特异性。因此,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规律,而需要把握在不同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书本知识只能说是一些信息、符号,是不具有全部意义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才能获得意义。所以,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尤为重要。

(二)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包括建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相互作用原则。建构性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启发学生自主地建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应按照学生认知建构图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应注意设计教学情境和认知冲突。主体性原则指教学中应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要创设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原则是指要将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为此,教师应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展协作学习,增进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论要求摈弃教师中心,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此,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是1982年提出的。该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变异过程的教学上。其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自我评价和深化学习等环节。它着眼于师生的对话。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于1989年提出的。认知学徒教学模式非常重视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为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提出了三种策略,即增加内容的复杂程度、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首先传授最高水平的技能。为刺激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六种策略,包括模仿、辅导、提供一逐渐拆除一重新组合“脚手架”、提供学生表达新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思和鼓励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促使个体学习的社会化,又提出了五种策略,即情境学习、模拟、专家实践的文化群体、内在动机、利用合作。当前,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3.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于1992年创建的l_它强调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应在实际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具体情境中评估等。这种模式中的“锚”是指一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教师的任务就足设计锚,以便学生能够借助于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去,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活动的参与性等。教学过程一般为:设计锚一围绕锚组织教学一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一超越具体的锚,促进学习迁移一自主进行效果评价。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早于1996年提出。它强调让学生理解认知方式,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去探索问题,解决认知冲突。其基本策略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图式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如作为范式之一的课题式教学,主张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单元,每个课题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学科内容的学习与教学,而且还适用于职业或实际生活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问题解决,并且还可以与情境性学习联系起来,它不仅为学生新旧经验的同化与顺应提供理想的平台,而且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原有的经验,从而主动地学习。所以,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建构主义的青睐,处于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此,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包括:分析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一设计信息资源一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方案一设计协作学习环境一设计学习效果评价,通过以上内容与步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建构教学的效果。

三、建构主义教学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实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悖于时代的需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此方面的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关系,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教材、媒体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要在实践中而不是口头上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动学生自觉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导”字上,即引导、指导,要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师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教师要发挥“催化剂”和“助产士”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开发潜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己。

(二)确立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变更。在“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和填鸭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要将“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抛弃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而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互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讨论式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其含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协作学习”基本一致,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讨论或辩论,交流看法,发表不同意见,补充、修正观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启发式或讲座式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得以协调,学生能主动思考,探求未知,能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学习;学生;教学模式

追根溯源,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真正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有认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的建构主义之分,认知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社会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据说还有一种是激进的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对于知识、学习、学生的相关观点

1.对于知识: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对于学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对于学生: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

解释。

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二、在教学中,教师提炼出的教学原理

1.教学的过程在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不在于也不可能传输学生知识。

2.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考和了解,不在于记背知识与技巧。

3.学生的学习是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

三、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来建构课堂的教学模式

1.贴近生活的“三部曲”

第一步:“来自生活的报告”(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启动学生思维。)

第二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探寻课程目标的意义。)

第三步:“走进生活,判断运用”(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问题探究、共同提升”的层次化教学

这种课是“三部曲”式的深化。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来自学生观察生活后的深入思考。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一步比一步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力求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尤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实现理论上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1)课前自主学习

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尽自己所能获取学科知识;②以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搜集、调查与本课主要内容有关的行为、案例、资料等,并尝试性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仍然困惑的问题;③为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做出准备,或照片、图表、漫画,或做出课件等。

(2)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①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案例,交流自己对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②教学互动,现场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提出问题讨论;④教师既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又注重评价学生活动,总结提升,揭示学科知识的联系,挖掘深层次的理论要点,升华情感。必要时教师提供案例性资源,例证观点,加深印象;⑤走进生活,判断运用、体验践行。

3.学案式课堂教学

(1)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学案:学习目标、学习提纲、技能训练、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等。

(2)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利用自习课时间,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获取学科知识;阅读学案提供的材料,思考情境问题,寻求答案。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学校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现在还大行其道。具体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方法。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凡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讨,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当前,教育理论学派林立,异彩纷呈,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迅速崛起。笔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正如皮亚杰在《发生认知论原理》(1981年)一书导言中指出的:“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征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概括起来,建构主义有三个重要观点:①对个人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方式理解。)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③重视小组学习。

建构主义的提出与建立对指导学习过程的研究和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要搞好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要做到“两个结合”,遵循“三项原则”:

1.“两个结合”

“自主”与“创新”结合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和创新的完美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性状态,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2.“三项原则”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二是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遵循活动性原则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性原则

建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教学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第二,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示范,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

第三,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ERP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ERP教学从方兴未艾到遍地开花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有ERP课程,而目前的ERP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虽有许多高校强调沙盘模拟,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构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ERP教学与真实企业环境的差距,依靠目前的ERP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水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求之若渴的贤才之间存在差距。①

ERP教学如果片面强调模拟和操作,没有弄清楚ERP系统实现的内在原理,会造成对ERP掌握不系统,以后在企业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如果在教学时片面强调理论,忽略企业实际与软件操作,则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ERP原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因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重视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希望建立科学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培育有用的ERP人才。

1 目前ERP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ERP实践教学师资短缺

目前高校讲授ERP课程的教师,基本为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的教师,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另外,目前的ERP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施ERP的实践经验,难以将ERP基本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常常采用传统的被动型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ERP课程教学效果。②

1.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

案例研究、沙盘模拟与软件实验等共同构成系统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缺少任一实践教学方式,都会影响ERP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ERP管理知识。目前的ERP实践教学模式及手段有待改进,案例研究大多以PPT演示的形式教学,很少能到企业实地调研;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又缺乏系统性与集成性。

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ERP实践教学,既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也能让学生协同其他角色完成某项业务,体验不同岗位、角色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展ERP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特征,有利于培养理论和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③

2.1 ERP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框架

如图1所示,本文所构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由ERP实践教学目标、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ERP实践教学评价三大模块组成,ERP实践教学目标指导ERP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过程的实现,而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又是ERP实践教学评价的基础;ERP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都是为实现ERP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因而,ERP实践教学目标、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ERP实践教学评价共同构成了ERP实践教学体系,下文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2.2 ERP实践教学目标

如图2所示,ERP理论知识是ERP实践教学的基础,应用ERP理论知识进行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同时巩固了相关理论,在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服务是ERP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2.3 ERP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文所构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等四个方面,理论讲解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掌握ERP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ERP实践教学方法有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理论讲解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主要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2.4 ERP实践教学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的ERP课程实践教学评价应结合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及ERP课程特点,评价内容方面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方面强调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方面主张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转变。因此,ERP实践教学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其中ERP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过程,因而对过程的评价更为重要,占总分的60%;其中课程表现和团队协作各占20%,角色理解和操作过程各占30%。

从2.3的分析可知,ERP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相应的过程评价就应充分注重课程表现、角色理解、操作过程和团队协作等四个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对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难以操作,应进一步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细化,设定更为详细的评价指标,如果角色理解可采用“课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并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按照评价指标打分,既重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保证过程评价客观、公正;并能借助过程评价,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是ERP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都要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过程评价中设定操作过程项,在结果评价中设定操作演示项,了解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ERP操作的掌握情况。ERP实践教学结果评价由理论笔试和操作演示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笔试和操作演示各占50%,从而既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注释

① 申彦等.ERP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目的,想法设法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富有成效。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属于认知理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延伸,然而个体认知的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建构主义能够详细描述人们的学习规律,能够表明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形成等。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理论更加丰富[1]。

(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教”与“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当作中心,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所教内容。在英语课堂上,坚决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最初使用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语言习得”,所以,创设出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在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并且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一)选择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材安排时,每一单元需要设置两篇以上在题材上较为相近的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这些题材的学习既可以增加知识面,又可以积累与题材相关的词汇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特定题材的兴趣。对于这一学习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具有不同文体的文章(包括报道、叙事、议论、描写、文件、说明等)编制在一起,采取统一训练与学习的方法,对与各类文体有关的图式进行全面概括与特定训练,使学生构建起各类文体对应的结构图式,并进一步将其自主应用到后续的写作与阅读过程中。例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教程》中的第三册内容就把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进行集中安排。

(二)课堂教学

1.课题式教学。课题式教学模式体现了“通过问题来学习”的思路。英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学习课题,每个课题都属于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查询资料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掌握了语法,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2]。2.双向传递式的小组活动。此方式和传统英语课堂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其具体的区别在于传统形式的英语课堂活动通常会让不同小组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定下的题目进行主题性讨论,不过对应的弊端也极为明显,那些能力突出的人有很多时候可能会操纵整个活动,对于那些能力欠缺的人而言,他们一直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双向传递形式的教学活动会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信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种形式下的小组可以使得每个学生拥有的信息都是对方以及他人所不知道的,由此小组的学生都需要不断地给予信息和获取信息,然后通过交流以及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而达到最终目的。所以,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们都可以得到语言交流以及实践的机会。3.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创建和英语教材相符的具体情境,并根据所学内容构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尽量使用贴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教学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开发自身潜能并获得新知,促使教学活动从“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问题互动讨论为主”的过程转变。

三、结语

如今,英语既是人们用于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又是国际间竞争的有效手段,这就突显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