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数学 自主学习

一 、 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以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在这里用来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的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显示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所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的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

,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学数学学习策略

在设计自主学习数学策略时,主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是指知识内容的特征,它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中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数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采用随机进入学习策略。主观方面则指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问题学习;策略

随着网络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日益深入,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这一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习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一理念服务于现代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意义建构的几大要素对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进行探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R.Piaget)于1966年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看来,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解决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在不断的发展,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解除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这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

建构主义倡导的“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商讨、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无论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样,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事实上,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强加在学生身上,从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问的激发,这势必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助于主体性的发展。以往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大多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尽管也注重问题引路、以疑激趣,但课堂语言交往行为相当程度上存在对象上的选择性,教师对课堂参与机会的控制一方面造成被动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还造成不同程度的“阶层分化”,教室里存在着被教师遗忘的“角落”。这样,学生是难以形成独立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更强调对问题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获知答案;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仪是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强调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而不仅仅是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为此,开展基于问题学习,需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DavidNunan(1999)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替学生获取意义,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学生自己获取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能力和态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ogers)认为有三大核心的教师特征有助于创造有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尊重、移情、真实。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和态度;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情感;真实就是真正表现自我。如果一个教师具备这三个特征,将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

(二)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问题是这种学习的组织中心,它能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学生一直为问题而努力,力求发现关键之所在,不断加深理解,努力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最后学生成为了一个自我指导的、会学习的学生。”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这是学习活动的导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兴趣和关注。教师不仅要重视“变异式”(即从不同角度提问)情境的创设,还应注意“矛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巧妙设计、揭露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在这里,“协作”主要指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其中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立等。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这种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代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与通过他人的帮助或指导下所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加强师生对话,把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到最大限度。让学生通过合作性的学习,对自己有更好地评估,从同学、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反馈,从而进行更多的元认知学习活动。

(四)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凡事有了解决的门路和程序,办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便事倍功半,甚至会没有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教师应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专业英语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 common topic in discussion. At present, most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for the purpose of serving for the special industry. How to learn and teach vocabulary of ESP is a bottleneck that perplexes most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effects that constructivist theory ha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SP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Key words】Constructivist Theory;Vocabul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ESP

0 前言

高职英语教育现在成了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目前大部分院系从服务于行业的角度出发,大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说到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谈到专业英语大量生僻而且难记的专业词汇。可以说专业英语词汇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英语基础相当较差的高职生中展开专业英语词汇教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是目前学术界颇为推崇的一种理论。它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细化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由于建构主义者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化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协作学习,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共同体所共享,来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词汇学习策略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以下我们专门论述几种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突出效果的策略:

1 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

1.1 词根词缀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对他们学习内容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即,知识的建构)。许多高职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构词法的基本知识。而构词法对于专业英语词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词汇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词根和词缀所构成。根据词缀词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前缀和后缀。许多专业词汇都可以根据词根词缀法来方便和加强记忆,因此,掌握一个单词的词根和词缀是提高专业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的专业英语单词就像化合物一样,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所构成。专业词汇的前后缀一般来说专业性都较强,如:medic-(医治、医学),ax-(轴),pharma-(制药、药剂的),ferri-(正铁、三价铁),ferro-(亚铁、二价铁),hydro-(水的),-ethyl(乙基),kine-(运动)。如果在记忆这些专业词汇的时候,我们能先分析单词的结构,特别是记住其词根的意义,然后再综合分析其词的基本含义,便能很快地对单词进行理解和科学的记忆。因此,对专业词汇进行结构分析,尤其是通过词根的意义来记忆专业词汇,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情景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化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我们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而营造这个环境的有效教学手段就是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来到校园内开发上课,学生们可以进行英语的景点介绍,或者分角色进行导游和游客间的对话演练等。在自然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的刺激下,大脑会搜索专业词汇从而产生反应,对于专业词汇的记忆自然会更有效。又如药剂英语中涉及的药房情况口语,教师可以示范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互动,互相扮演导购员和顾客的角色,通过症状描述,疾病判断,推荐药品和介绍服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趣味活动中,学会实用的英语表达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情景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英语要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未来工作所用专业英语内容为情景素材,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创新能力。这种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 重组语篇策略

许多专业的文章会使学生感到无法理解,因为其中有太多的不熟悉的单词。而重组语篇也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是一种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者坚持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相对的点,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增长,帮助学生构建活动和重新组织。在语篇重组的过程中,学生扫描自己的大脑用已知的适当的词汇来描述新学的段落,用较为常见的同义词替换生僻复杂的专业词汇,这一过程正是他们理解新词汇的过程。通过语篇重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新词汇的含义,这是词汇学习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Although drugs are intended to have a selective action, this is rarely achieved. There is always a risk of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y drug. No drug is without side effects, although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these will vary from drug to drug and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ose who are pron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include:

学生重组后变成:People expect the drugs to have a selective action , that is to say, the good parts of the drugs can be left and act on people; the bad part can be missed. But it is impossible. All drugs have side effects as long as you have them.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reaction after take the same drug. Some people may be O.K, but other people may be very sick. Different drugs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eople too. These people are easily to be affected by drugs, they include:

通过语篇重组,学生通过把新词汇用已知的常用词汇替代了解了新词汇的含义,如:“ intend” 意思是意图,打算; “rare” 代表罕见的; “adverse effect” 和 “side effect”一样,都表示副作用; “severity”表示严重程度; “frequency”意思是频繁性; “be prone to” 表示倾向于。

1.4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者可以探索自主地学习知识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本材料,书籍,音频和视频材料,CAI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词汇教学中不可能明确的教给学生所有可用词汇,所以借助其他媒介进行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仪器成为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样,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记忆的一种常见途径。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提供了各种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更好的记忆词汇,多媒体环境下的词汇习得对于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以及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直觉。

2 词汇教学策略应用对比实验

为了了解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笔者在自己任教的两个大二的班级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实验。在实验组的班级学生中积极采用以上几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努力尝试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提高词汇教学效果。而对照组的班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背诵来记忆词汇。通过前测和后测,笔者得到以下的数据。

从上述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词汇学习策略对于专业英语的词汇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实验组同学的成绩无论在词汇获得方面还是在阅读理解上在后测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通过积极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3 总结

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很难理解阅读专业文献。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有正确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的引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词汇学习策略无疑是专业词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二语习得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智慧.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作家杂志,2007,11.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辉.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J].外语教学,2001,6.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网络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令禁止加重学生负担,在这个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推动下,高中普遍存在的暑假学校补课的现象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出现,而且平时双休日、晚自习教师都不能上课,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复习的科学性,杜绝复习的随意性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脑吸收知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知识以网状的结构储存在头脑中,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建构网络。我们可以将上述的理论充分运用到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中去,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这要求广大教师要讲科学,合理安排复习。

一、学生读教材呼唤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思考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温教材,通过重新复习教材,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由于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等级的学校学生的情况是有分别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全体角度考虑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安排。教师应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提纲展现出来,或用多媒体,或用黑板,或用讲义,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有引导和有目的的读书,能够查漏补缺,把原有知识体系加以完善和补充构建。同时通过“读”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进行知识的再梳理理清网络

新授课也好、复习课也好,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改革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精讲,面面俱到的做法效果肯定不好,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越是机械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越是不能集中。所以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所谓重点一般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它们的能级要求在理解以上,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点更是重中之重。所谓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点,可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或一个具体的思想性要求。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建构了知识网络,而且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也离不开教师生动的课堂讲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应该是以网状的形式把知识呈现出来,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用传统线性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立体建构比传统的平面结构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

三、学生进行织网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同时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应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新旧经验进行充分的同化和顺应,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检查,校正错误,知识得以重新建构,掌握知识的程度大大加深,知识之网更加紧密。这也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教师的强调并不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且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并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是复习课,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尤其是临近高考的二轮复习。

四、典型示范加固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复习课中,知识的复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网编织起来,至于这个网能不能网到“鱼”,学生在考试中能不能有一个理想的发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当然需要教师把好关,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设置情境把网加固,通过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例题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对网络进行维护和完善。

五、当堂练习检验网络

教师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题型根据高考的题型来安排,并不一定要所有的题型都具备,而是根据复习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跨度更大的内容可以按高考的题型来安排。通过练习,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会有一个更好的体会,对自己的知识之网的情况会有更明确的认识,需要完善的地方会得到完善。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同样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去大胆地进行尝试,敢为人先,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是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09).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知识观的视角出发,着重论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化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实现动态生成的途径呢?本文试图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实现动态生成的途径作了肤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动态生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理论根基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简言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问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

二、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把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性发挥出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运用研究性学习法,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教学结果,而更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不仅要注意如何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用图2表示为:

三、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对事物发展目标时空方位的规定与确定。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推进优质教育达成研究性学习根本目标的主渠道。我们认为,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创新教学、探究性发展教学、自主性选择教学。其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是把课堂变大、变活、变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这种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至少有自身发展的四个衡量标准,具体如下: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批判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问难;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时空想象力、独立的自主判断力和鲜活的思维发散力;

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困难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耐挫品质,勇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阶段,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以学科教学为基本形式来推进的,因此每门学科都要依据学科教学整体目标,定位好每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并设计好相应的教学目标行为。现在以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为例略举如表1:

四、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案例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教学系统,而对“问题”的提出是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引课对化学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略作分析。

1.“镁的化学性质”引课。

实验导入法: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点燃一段镁条放人该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二氧化碳不是具有灭火作用吗?为什么镁条能继续在其中燃烧?②瓶内壁黑色物质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在本节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燃烧的概念,从有氧参加的燃烧已经过渡到了无氧的燃烧现象(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叫燃烧)。例如,发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等,也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中已有了燃烧的科学概念。但是学生头脑中还有一个更定势的原有认知是:二氧化碳不能助燃,而只能用来灭火。在这两种已有的原有认知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正确的,但又是相互不能同时成立的。在实验面前,学生头脑中自身就会提出许多疑问。此时,学生感到大惑不解,非常兴奋。在求知心切的气氛中,老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二氧化碳不是具有灭火作用吗?为什么镁条能继续在其中燃烧?②瓶内壁黑色物质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此时学’生“认非认”、“懂非懂”、“能非能”的心理体验的情境已经建构。即学生已经处于适度矛盾关系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必然有很强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从而就很自然地形成学习动机,学习活动随即发生。见下图示:

2.“盐类的水解”引课。

“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是在“水的电离平衡”学习之后,运用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以及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平衡等相关知识,继续深化对“电离平衡”的内容知识的重要章节。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历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师们各有个各的方法。在当前有不少教师是借助实验来引出新课。例如,在以往教师们大多首先让学生测量几种盐溶液的pH,提出问题:为什么盐溶液会显示一定的酸碱性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

从以上的做法看,表面上似乎可以解释为:让学生活动并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把盐溶液的酸碱性直接给出来或由教师演示实验,确实掩盖了学生的发现过程,当然不好。不过从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真正命意上理解,这种做法并不可能真正得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如果如下这样设计,是否更妥当些。例如设置这样的问题:

(1)纯水中加入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后,对水的电离平衡是否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