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教师流动问题高度关注,199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实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这意味着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在我国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如何建立,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实践困境及其解析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对于城乡教师的这两种流动方式,笔者对宁夏不同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和座谈,发现在实践操作和现实效果上,这两种流动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困境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以特殊政策为主导进行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轮岗、支教、挂职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较长期的,以特岗教师为代表。这两种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性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被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被迫流动,从调查结果看,这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大多并非出自内心的需要去帮助农村学校,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到农村学校进行一定时期的任教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挂钩,迫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结果是这部分教师把到农村任教看作是敷衍应付的差事。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流动到农村的教师无归属感和幸福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学校中去,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是“客人”,只管上课,对学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发表见解。调查还发现,流动到农村的城市教师面临着家庭生活的极大困难,城市教师交流到交通不便的农村,很难照顾家人和孩子,无法安心在农村执教。其次,从派出学校来看,有相当部分城市学校因为害怕自己学校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在选派教师方面重形式轻质量,只做表面文章。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学校总是想方设法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闲置人员交流到农村学校,甚至有的学校用按人头排序的办法来确定要流动的教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流动到农村去的教师,派出学校在流动期间一般是不管不问,认为既然该教师不在岗,就无法也无需对其进行考核。第三,从农村接受学校来看,对从城市流动来的教师很难管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认为这些城市来的教师是来帮扶的,自然是优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农村执教,不能和本校教师一样进行管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调查还发现,交流到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一项负担,并且派到农村的教师都是短期执教,教师更换频繁,使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特岗教师是一种较为长期性的向农村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措施。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问题。虽然在数量上,特岗教师暂时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特岗教师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生竟有87名之多,占总人数的55%,本科学历的仅有37名,占总人数的23%,非师范生充斥,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岗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有143名表达了在任期内有离职的可能性。而且,农村的特岗教师在满三年服务期后,绝大部分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学校就是特岗教师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结果都调到城市学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岗教师,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困境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大致有两种,一是政策性的流动,二是市场性的流动。政策性的流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选调政策是一种常见的选拔方式。对宁夏不同地区15位农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农村教师到城市是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途径。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经过多年培养,打造出了物理、英语两个较强的学科,不料去年县里把这两个学科最优秀的教师全部选调走,不但造成这两个学科教师的突然短缺,而且使这两个学科出现了巨大滑坡,至今难以弥补,数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有校长指出,县里为了集中办一两所优质学校,三年内将本校业务强、潜力大的老师几乎全部选调走,使本来就缺乏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进城,虽然能为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却人为地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加重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培养一位农村优秀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却被选调到城市中去,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感情。随着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市场化机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性流动也成为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性流动以趋利为根本原则,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市场性驱动的城乡教师流动只能是农村教师向城市进行单项流动,流动到城市的大多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位校长在访谈中谈到,我们现在不敢让学校的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的公开课,因为一些城市学校的校长经常在公开课上发现优秀的教师后,直接把这些老师带走。市场性流动还带来了教师的隐性流动需求,即受利益的诱惑,随时可能找机会流向城市的教师,据对15所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为74%的教师有流动到城市的倾向。市场性流动直接威胁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现实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问题,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权宜之计的对策措施所能从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制度化的长效解决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教师流动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目标是使命、依据和指南,明确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建构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等,由于城乡师资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质量上的差距,而师资质量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所追求的公平就是一种结果公平。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首要的就是师资质量公平。但是,师资质量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城乡教师质量绝对等同化,达致城乡师资绝对公平。因为师资质量公平还要以效率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乡师资质量公平只能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另一目标。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之下,还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是指在城乡教师流动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流动选择,为教师个体追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机会。社会价值是指城乡教师流动必须以满足整个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和对整个城乡教育进步的促进。社会价值是以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教师流动要服从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个体价值具有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流动主要以能否满足个人切身需要和体现自己生存意义作为选择。在城乡教育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必然会导致农村优秀教师选择向城市流动,社会价值又要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尽管从长远看,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但从局部和暂时来看,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出现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协调、兼顾和融通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主导,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要积极找寻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我乡党委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群众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作风进一步好转、热点问题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的五大目标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以开展“四群”教育为抓手,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干部联系群众工作。

(一)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县动员培训会后,我乡于2012年X月X日召开了“四群”教育工作会,认真传达了省、州、县“四群”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会上乡党委副书记对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派出X支由党政领导为组长,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为成员的挂钩包村工作队驻村协助村级开展好中心工作和“四群”教育工作。为“四群”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强化学习培训,重视警示教育。认真组织领导班子集中学习活动,组织观看孟连经验专题片《巨变》,组织召开乡党政领导班子“四群”教育专题学习生活会。到目前为止,我乡召开乡村两级干部、村民代表、部分党员参加的学习培训会X场次,培训人数XX人;领导班子共开展“四群”教育集中学习会X次,参会人员X人次;召开领导班子“四群”教育专题学习民主生活会X场次,参会人数X人次;乡级各单位召开“四群”教育专题学习生活会X次,参会人数达X人次;乡党委组织观看孟连经验专题片《巨变》X场次,观看人次XX场次。通过在在全乡干部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四群”教育的理论学习活动,使全乡干部职工深该领会到“四群”教育的精髓,将“四群”教育的目的意义牢记在心,为全乡干部职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加强基层工作、直接联系群众,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开展好群众走访和摸底调研

为进一步摸清各村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各村下派工作队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紧紧围绕“五访五问”和“四百活动”深入到各村组走亲串户、访民情、听民意,向群众宣传“四群”教育的方针政策,实际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上最近切、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走访农户XX户,听取群众对“四群”教育工作的意见XX条,梳理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XX条,重点反映在危房改造、生活生产用水、道路硬化、合作医疗、养老社保、学生上学、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驻村工作组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进行了民情分析,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XX件。

(四)全乡领导干部职工重心下移,抓实干部直接群众群众制度

1、深入群众直接联系。我乡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挂钩村,按照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四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求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原则上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就地就近原则,在本单位挂钩村内结对直接联系群众。没有安排挂钩村的单位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就地就近原则,联系工作服务对象和所属单位基层群众。按照乡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职工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XX天,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X户的要求,我乡已将全乡XX名干部职工全部结对联系到全乡XX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的XX户农户,并将干部职工结对联户安排表上报县“四群”办。截止X月XX日,全乡干部职工已深入到各挂钩联系点开展民情恳谈会议展X场次。

2、建卡经常联系。建立《民情登记卡》注明干部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邮箱及承诺事项,送达所联系群众,方便经常联系。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的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情况以及基层组织和群众评价,并以单位和村为单位整理保存,为便于掌握各农户的情况,避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走过场、流于形势,要求每名干部职工每个季度至少与联系农户进行一次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的交流。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每名领导干部每年要提出1至2条有价值的工作建议,帮助所联系的基层单位和群众解决1至2个实际困难。截止X月X日,全乡干部职工建立民情登记卡XX套,接待群众来访XX件,收到意见建议XX条。

3、求真务实,积极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干部职工积极为联系困难群众排解难、出实招、办实事,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全乡干部职工为贫困群众捐款XXX元,捐棉被X张,慰问困难XX户,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一颗籽种购买问题。二是借上级部门挂钩包村这股力量,多方协调,争取资金XX万元,建成道路硬化、小型农田水利、香菇、甜柿种植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促进民生问题有效解决。三是各级挂钩包村单位为村争取工作经费XXX元。

(四)协助各村党支部做好“两澄清”工作。

澄清全乡痴聋憨哑、孤寡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户数XX户,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农户数XXX户。

(五)抓好示范点建设

紧紧围绕“六个走在前”切实抓好XX、XX村级示范点建设。我乡XX、XX两个村被列为“四群”教育示范点,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将“四群”教育工作列入村党支部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实,坚持“六个走在前”(即:集中学习走在前、进村入户走在前、专题学习生活会走在前、分析检查报告撰写走在前、整改落实走在前、落实收入倍增走在前),在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确保示范点树得起、立得住、叫得响、出亮点。

(六)统筹兼顾,做好当前的中心工作

结合当前实际,乡党委切实抓实当前的春耕生产和抗旱防火工作。我乡是烤烟生产大乡,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挂钩包村工作人员全部下派到各村,帮助各村抓好烤烟预整地建设,做好烤烟抗旱移栽工作,确保5月15日前栽完最后一棵。切实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XX、XX、XX村三个省级重点村项目的实施。

二、主要做法

“四群”教育工作促进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乡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四群”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我乡党委对“四群”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在县召开培训会后,及时召开了班子会议,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人大主席、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乡级机关党支部书记、乡级各中心、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下发了《XX乡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四群”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措施和工作要求,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结合中心工作,及时将工作重心下移,听民心、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增进群众感情,增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安排工作经费XXX元,为开展四群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会议、简报、标语、宣传栏等方式大力宣传“四群”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四群”教育的社会感染力和影响力,为“四群”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县委召开 “四群”教育动员培训会后,我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学习《论党的群众工作主要论述摘编》和《云南省“四群”教育学习读本》,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州第七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县委十届三次全委会和省、州、县主要领导关于深入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委开展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个专题培训内容,上级下发相关“四群”教育文件,组织观看孟连经验专题片《巨变》。为乡村干部征订了“四群”教育干部读本XX本。粘贴宣传标语XX条,出宣传栏X期,举办“四群”教育专题简报XX期。各村党支部也召开了动员培训会,成立了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

(三)围绕中心,统筹推进

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处理好与当前中心工作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党代会精神,确实抓好全乡当前的抗旱、防火,春耕备耕工作,处理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量力而为,扎扎实实办好几件实事,处理好与开展创先争优,向杨善州同志学习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做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

(四)严格要求,强化考核

乡党委把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内容,严格工作要求,注重求正务实,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势主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五)健全民情督查制度

健全民情督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民情督查工作,检查民情责任落实情况。

三、取得的成效

“四群”教育启动以来,全乡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推动工作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干部的群众观点有了新转变,作风进一步好转。干部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学习群众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提高了,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二是机关作风有新的转变。干部纪律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能明显提高。三是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吸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策略

学前教育是幼儿进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必备阶段,它对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智商和情商、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农村学前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让农村适龄儿童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目前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目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资金不足、机构少、条件差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前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是关乎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为国家义务教育提供支撑的基础性教育。目前,学前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农村,学前教育依然存在资金不足、机构少、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偏远欠发达的农村,这类问题尤其突出。很多农村只有乡镇有幼儿园、没有村幼儿园。很多地方学前班为小学附设。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完全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或者适龄入园的需求,其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也完全和城市没法相比。

2.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学历较低,且未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在幼儿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上缺乏经验,基本功不蛟实,道德感和责任心有待提高。这些,都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学前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几大原因。例如:农村幼儿园待遇差,很多有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其次,农村幼儿园条件差,在大城市经历过正规教育的教师,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是农村。总之,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一大障碍。

3.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空白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家长甚至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打算。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适龄儿童没有能够及时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和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思想观念问题。

4.学前教学小学化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目前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城市学前教育还是农村,都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直接教孩子学习本应小学阶段才该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丧失了学前教育的实际意义。国家教学体制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不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容易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幼儿硬件设施不足,没有相应的游乐设施,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识字,算术,别无他法;其次,农村幼儿教师资质不足,缺乏幼儿教育的资历。

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

1.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要有明确的思路

如何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怎样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有明确的思路。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这个契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让农村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结合农村人口现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体制上,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可以政府出资建立公立幼儿园,在政府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加快推进幼儿园建设。对于民间资本设立的幼儿园,政府的监管不可缺位。

2.完善学前教育可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前面我们谈到,目前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在于学前教育机构少,条件差,资金不足。存在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和国家的教育资金拨付有关,另一方面和政府的管理体制有关。就城市来讲,无论公立幼儿园是否足够,适龄儿童均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的民办幼儿园数量多,条件好。因此,农村学前教育也可以采用城市教育方式,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幼儿园,采用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来完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对于民间资本参与的幼儿园应当重点扶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

3.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严格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在人才选拔上均采取凡进必考的制度,这对于严格人才准入是比较有用的。因此,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选拔,国家也应采取凡进必考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层层筛选,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其次,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考核培训。在职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开设讲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采用交流培训的机制,让教师到其他优秀的幼儿园交流学习,以获取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思路,为推进幼儿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

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伊始,农村适龄儿童才有了适龄入学的机会。这是国家强制性措施取得的成果。但是,目前国家对于适龄儿童幼儿园教育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要让农村家长积极主动地将适龄儿童送到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学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家长传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深刻了解学前教育对于幼儿今后成长的意义,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学前教育。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学校都不应当忽视其作用。农村学前教育应当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使农村适龄儿童拥有平等的入学权利,享受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体制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

晏阳初与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他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结果,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等问题以儒家的理性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寻求中国现代化的生长点。1921年,他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该书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历史考察,构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根据这一文化观,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复兴为理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起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从此拉开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序幕。

乡村教育的内容不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内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实施两类课程,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尤其得到重视;另一类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成立农民自卫武装组织进行自卫训练等。

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是“三大方式”,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同时还设立了儿童实验学校、妇女平民学校教师训练班等,以此弥补农村普及教育的不足;二是社会式教育,是对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自助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三是家庭式教育,是针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以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幼童会、主妇会等。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是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指成年农民。乡农学校分村学与乡学两类,文盲和半文盲学众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

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20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晏阳初与梁漱溟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晏阳初与梁漱溟的共同信念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农村”。当前,振兴农村教育依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拓展与延伸。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教育内容上,培养新型农民应强调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可资借鉴。但是在强调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对农民进行精神陶冶,梁漱溟提倡的“精神陶冶”,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政治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农民技能培训要结合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学校式教育”、梁漱溟的“知识教育和精神陶冶”;非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梁漱溟的“生产劳动和自卫训练”等都可以借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突破传统的体力训练的束缚,而代之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科普知识宣传、文化宣传等现代方式,对农民来说既简单,又实用。

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很少看到适合农村教育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这显然不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仍然要回到农村,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脱节,使这些青年不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建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当前,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看到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读书只为升学的应试教育观导致传统教育观念的恶性循环,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越多,离开农村的人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因此,使农村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变革阻碍农村教育创新的落后观念,是对当前新农村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4,(3).

[3]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4]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教育一体化 城乡外语教育 均衡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语教育的发展同样令人鼓舞,但在现实中,在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城乡外语教育发展的差异依然存在。而且,外语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整个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切实找出其问题所在并探索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

一、城乡外语教育发展中所凸显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在城乡外语教育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中学师资结构呈现“两低,一少”现象

对城乡中学师资结构的差异研究由来已久。过去,许多研究发现,农村中学教师结构的突出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呈老龄化趋势,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亟待提高。但此次研究笔者发现,由于政府部门的努力,特别是由于实施“特岗教师”和“支教”政策,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趋于年轻化,但突出问题却是学历低、职称低、名师少的“两低,一少”现象。城市中学教师队伍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而农村中学教师大专学历者占总数的39.4%,中、高级职称比例之和比城市中学低了33.5个百分点,城市教师中的名师比例比农村的高出一倍。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名师的快速成长、实现职称结构分布合理化已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农村的生源少、差,造成新的城乡外语教育发展非均衡

通过问卷和访谈获知,80名农村英语教师教授102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人均为50人,而城市110名教师教授212个教学班,每班学生都是55人以上。也就是说,农村每名教师的平均授课班级为1.28个班,班额是50人,城市教师每人平均教授1.93个班,班额为55人,农村中学班级少、班额小,大量的生源涌入了城市中学,城乡中学生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教育质量落后,“很多农村家长不惜血本把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去读书”。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出现较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就不支持孩子读书,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辍学。农村学校生源较少,加之城市学校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明显高于农村,造成新的城乡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村中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农村学校与教师对此十分担忧。在开放性访谈问题“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回答中,70%的农村中学教师关注的不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是加快师资培训,也不是校舍维修,而是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太差的现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英语学习过于滞后和学习资源的缺乏。如上述调查所示,农村学生实际上初中一年级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小学要么不开英语课,要么开了不重视,基本上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多数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兼教英语,使学生前学后忘,缺乏必要的英语基础。

3.农村教学设备、课程或学习资源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城乡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分别为50︰ 1和80︰ 1,图书生均占有量仅一本或不足一本。城乡中学教学设备、课程或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但是农村中学的情况更加严峻。因为即便是在学校无法获得的设备与资源,城市学生可以借助于校外众多的书店、图书馆、网吧、MP3等播放器、光盘与CD/VCD机、家庭电脑或学习机等获取丰富的课程或学习资源;但是由于城乡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差异,农村学生无法像城市学生那样方便快捷的接触到校外资源,特别是想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显得非常困难。

4.农村中学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仍不给力

此次调查发现,城市中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获得培训的机会也比农村教师多很多,城市教师中的名师比例比农村的高出一倍。这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在参加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城市中学英语教师比乡镇中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且参加培训的级别较高,培训多为地市级以上,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参加的培训多为县市级或学校内部的培训;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接受在职继续教育困难很大。

二、促进河南省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本次调研反映出了河南省城乡外语教育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之以前有了相当的改观,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城乡外语教育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中学师资结构呈现“两低,一少”现象;农村的生源少、差;农村教学设备和课程资源紧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受挫。这些问题反映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要想促进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更快地推进城乡外语教育一体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

缩小城乡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全力支持与配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国家应遵循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资源向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倾斜。这符合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潮流;这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城乡外语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促进河南省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城乡外语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全面提高农村外语教师的素质,在师资培训和中、高级职称比例上对农村学校采取倾斜政策和扶持机制。政府要加大“特岗教师”和“支教”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为广大农村学校输送学历高、知识结构与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制定优惠政策留住教期期满的合格“特岗”和“支教”教师,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在职外语教师的培训,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师资培训工程,力求实现“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修养、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的外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政府还要在农村中学外语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评定上给予指标倾斜,这有利于促使农村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更能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教育设施投入保障机制。如针对农村学校划拨购买外语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与设备专款,用来购买外语图书资料、外语影视等影像资料、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装备,尤其要给各个农村中学配备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农村外语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备课资料和更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也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有趣的外语学习资源和更适合他们口味的学习外语的方式。只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可能使他们学好外语。尤其有了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声音、影像资料,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其学习质量,尤其是可以促进农村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见,政府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加大教育设施投入既能很好的解决农村课程资源紧缺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农村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学校吸引、留住更多的学生以及培养更好的学生创造条件,农村中学生源少、差的问题就有能较好地解决了。

第三,要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倡“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充当城市和农村学校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推行城乡教师切磋沟通的机制,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带动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陈旧,也少有专家指导。因此,应积极鼓励优秀的学科骨干组建名师团到农村学校讲课并参与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通过当面指导,开专题讲座,或教学示范等形式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迅速有效地帮助农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城市学校亦可定期选派抽调综合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帮扶,定期组织城市与农村骨干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逐渐建立健全城市中小学教师若要提升职称需要到乡村任教服务的制度。

第四,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当今社会,物价疯涨,房价偏高,然而教师的工资却增幅微小,尤其那些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靠着一千多的月工资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贷款买房,紧衣缩食,因此政府应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工资的积极性。

令人欣慰的是,在最新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地规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1年3月,河南省政府又做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细化了《纲要》中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要达到的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职称比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和改善教师待遇的具体路径。这对于有效解决城乡外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村外语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外语教育差距都能起到政策保障作用。

2.学校和教师应各尽其责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除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具体的工作是由广大农村中学的校领导和外语教师来完成的。

首先,农村中学校领导要担当起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学校要执行省政府的规定将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师范生实习的方式来顶本校教师的岗位,让农村外语教师有机会积极参与脱产进修、培训。在学校内部形成讲学习的良好风气,组织外语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校领导要为本校外语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通过外语教学上的频繁交流可以促使本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取长补短、快速成长。

其次,农村外语中学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要学习政策、法规,维护学校、学生和自身利益。外语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利用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自己的外语知识结构更完整、自己的外语教学方法更丰富。另外,广大外语教师还不能仅仅等、靠学校或上级的外援,更要通过自己读书或使用网络来学习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理念、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以政府为后盾,以法规政策为依据,关心国家及省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如本校的基础实施建设、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的配备标准、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及教师自身的培训、工资、职称评定等,因为只有本校的软硬件都跟上,才能真正地促进城乡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结束语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目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的的城乡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任务还相当艰巨,亟需包括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方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6.

[2]蒋笃君.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8.

[3]刘慧,.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1):67.

[4]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9-20.

[5]朱迎春.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2011-03-10.

[7]张静茹,苑淑娇.保定市唐县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现状调查[J].保定学院学报,2011,(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