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汇风险 外汇远期 内部控制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出口商以短期信贷方式卖出商品,进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买进商品的情况下,从成交到结算这一期间对交易双方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外汇风险。因汇率的波动,出口商的本币收入可能比预期的数额减少,进口商的本币支付可能比预期的数额增加。为了减少外汇风险,有远期外汇收入的出口商可以与银行订立远期外汇合同,一定时期以后,按签约时规定的价格将其外汇收入转让给银行,从而防止汇率下跌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有远期外汇支出的进口商也可与银行签订购买远期外汇合同,一定时期以后,按签约时规定的价格向银行购买规定数额的外汇,从而防止汇率上涨而增加成本负担。此外,由于远期外汇买卖的存在,也便于进出口商核算其进出口成本,确定销售价格,事先计算利润盈亏。然而外汇远期交易也面临风险,除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之外,由内部控制不完善或失效而引起交易失败的例子也不少,特别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如何控制公司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已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和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企业外汇远期交易为例来探讨如何完善并遵循相关内部控制以降低外汇远期操作风险。笔者认为,从整个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上,企业应以成文的方式制定政策和程序,以明确规定其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引。

一、外汇远期内部控制目标

外汇远期交易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货币借贷者以及投资者借助外汇交易来消除汇率变动的风险。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远期外汇交易已同时被广泛地作为国际间的外汇投机和套利的工具,因而其功能也不断扩大。目前国内企业运用外汇远期主要是为了防范外汇风险,因此企业首先要明确外汇远期业务的内部控制目标:规范外汇远期的管理行为,引导企业加强对外汇远期业务的内部控制;提高外汇远期业务风险管理水平,避免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而遭受财产损失风险;防范外汇远期管理中的差错和舞弊;明确职责权限,降低决策风险。

二、外汇远期业务流程控制

外汇远期交易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又依赖于一个良好的业务流程管理控制系统。

(一)汇率风险评估控制

企业利用外汇远期主要是为了规避外汇风险以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而汇率波动是产生外汇风险的决定性因素,把握汇率波动方向,对其波动进行准确的预测,是确定是否使用外汇远期合约的首要工作,离开了准确的汇率预测,外汇远期合约的运用就会失去科学依据,就会走上缘木求鱼的歧途。因此,企业必须十分重视汇率预测工作。当然,对汇率进行预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有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收入水平、政府管制及人们的心理预期,另外还有投机活动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突发因素。如果逐一分析这些因素,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对汇率产生影响的方向和力度,但是,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相关性,一个因素变化时,其他因素会朝相同或者相反方向变化。汇率波动影响因素之间的这种相关性给汇率预测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先找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然后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建立汇率预测模型,以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预测。

(二)外汇远期决策控制

企业对汇率进行预测之后,就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利用外汇远期交易规避汇率风险以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先明白套期保值的真正内涵。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因此,只有当企业面临较大的外汇风险时,才需要利用外汇远期进行套期保值。

(三)套期保值策略控制

选择何种套期保值策略对于企业能否成功实现既定目标也相当关键。远期外汇交易分为保值性远期外汇交易和投机性外汇远期交易,为规避风险,企业通常选择保值性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性外汇远期交易按不同目标分为各种不同的情形,主要有进口商付汇远期外汇交易运作、出口商收汇远期外汇运作和外币借款或投资的套期保值。如何选择套期保值策略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例如,企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公司主要进行外汇远期的空头交易。

(四)外汇远期询价控制

在做出外汇远期决策之后,企业就需要确定拟签约银行,这时报价成为签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银行报价并不一样。以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交易为例,国内商业银行的远期报价一般是根据国内人民币回购、拆借市场等有关的人民币利率、国际外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即期人民币汇率,通过国际通用的利率平价计算公式套算而成。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考虑货币供给、心理预期、NDF市场报价等因素。在引入做市商制度之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远期结售汇报价,特别是同一天的1年期远期结售汇报价(中间价),有时竟相差200个基本点以上。在人民币做市商制度推出之后,远期结售汇市场报价差异明显收窄,但还是有差异。差异的原因主要源自各银行对人民币利率和外币利率的比较、银行敞口成本和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差异。当然,除报价以外,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在选择银行做远期结售汇业务时,有些企业还会同时做国际结算业务、存贷款业务等,所以企业在自身贸易成本的基础上,不仅仅考虑价格因素,还综合考虑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水平、存贷款业务水平、外汇专业水平、服务质量等因素,通过全面衡量后再做出选择。

(五)签约管理控制

进行外汇远期交易时,交易者必须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合同中应详细载明买卖双方的名称、货币种类、金额、约定的汇率、交割期限等。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就必须按照约定,严格履行相应条款,不能随意违约。因此,企业也要重视外汇远期的签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相关部门要对合同条款以及可能的影响比较了解,同时最好聘请法律顾问,如果涉及法律问题,企业可及时寻求法律顾问的协助。

(六)交易函证管理控制

从事外汇远期交易者,通常不在短期内交割,为使交易双方确认交易内容无误,以免日后交割发生争议,交易双方需要相互函证。因此,交易函证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在交易函证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两类风险:未追查函证差异;未收到函证回函。针对第一类风险,企业可指派特定人员处理函证差异,保持处理函证差异状态的记录,并定期交由公司管理当局复核,以确定所有差异均被迅速处理。此外,当发生第二类情况时,企业报告未回函证的交易,并制定追踪函结果的标准程序,对未收到函证回函再次发函或采取其他确认措施。

(七)交割管理控制

交割管理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未察觉外汇远期交割期限、交割规范、资金未预先筹措等因素而导致的企业损失,在此过程中会发生3类风险:未察觉所持有头寸即将到期交割,导致被迫执行;未能符合交割的合约规范而违约;交割所需的资金未预先规划安排,导致违约或临时调借成本偏高的资金。为消除这些风险,企业应对参与交割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专门指派人员定期检查外汇远期合约,发现外汇远期合约即将到期,立即向管理层报告。管理层复核后通知负责调度资金的部门或人员,可能有即将到期交割的头寸需处理,及早安排资金调度。

三、外汇远期的会计控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需要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且主要是会计信息,因而运用会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及时的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列报、套期保值等方面均作出了规定。尤其是企业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对于企业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因衍生工具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而言,无疑是一张苦口的“良方”。因此,企业应遵循准则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外汇远期交易,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业务披露的透明度,有效控制风险。

四、外汇远期信息披露控制

外汇远期披露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外汇远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影响的信息,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合理地估计有关外汇远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和不确定性等决策相关内容。因此,企业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披露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套期关系的描述,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被套期风险的性质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披露,一方面,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可以了解外汇远期业务的整体运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公司股东也可以了解企业外汇远期业务,以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五、监督与检查控制

为确保外汇远期交易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企业须对其有效性进行持续性监督,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具体而言,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对外汇远期业务日常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对外汇远期交易的相关业务记录进行审查,重点是审查外汇远期业务是否依照公司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审计部门根据外汇远期业务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并定期对外汇远期风险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进行审查,重点是审查外汇远期业务是否依照企业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以及存在的内控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年度专项监督检查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结束语

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市场风险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大型跨国企业的稳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当前局势下,如何防范汇率变动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广大企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利用外汇远期套期保值是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一个很好选择,但是外汇远期本身亦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有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国企业在从事外汇远期交易时,应当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以有效管理外汇远期交易带来的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涂永红.外汇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大庆等.风险管理前沿――风险价值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韩复龄等.外汇交易工具与避险操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2008年以来,受美次贷危机影响扩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影响,我国企业面临的出口收汇风险明显加大,部分地区出现进口商拖欠货款、出口企业坏账增加、出口报损案件增长较快的情况。

为指导企业加强出口收汇风险防范,商务部于2008年9月18日了《关于加强企业出口收汇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商财字[2008]133号)。该通知通过以下四项措施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商协会以及企业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多方合力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

一、强化出口收汇风险防范意识。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区企业出口收汇风险情况的跟踪分析,对收汇风险中出现的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做好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宣传引导,重点揭示、披露本地区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的重大政策调整、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等预警信息,提醒企业关注收汇风险变化情况。

二、多方协作,加大对防范收汇风险的支持力度。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行业商协会、金融保险机构的信息沟通,建立和完善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的协作机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掌握外贸风险防范、控制的工具和方法,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的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参保,大力推广风险防范工具。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24-004

一、新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

(一)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与识别

任何损失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风险造成的。大量信贷损失案例表明,信贷损失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人员不尽职、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控不严等造成的。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大了信用风险。既然操作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且又与其他风险交织在一起,那么,准确界定和识别操作风险就成为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

根据对巴塞尔委员会于2003年的《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完善或失灵、人员和系统的操作失误,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国际银行界也有将操作风险界定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风险。我们这里采用的是新资本协议的权威界定。其主要内容详见表1。

(二)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关于给操作风险分配资本的计算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1、基本指标法

根据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金应等于其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α,α为固定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KBIA = 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

GI = 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

a= 15%,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

在公式中,总收入被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

2、标准法

标准法的计量原理是将银行的所有业务划分为八个产品线,对每一个产品线规定不同的风险资本系数,并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对八个产品线的资本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银行总的操作风险资本金。计算各产品线资本金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一个该产品线适用系数(用β值表示)。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总资本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KTSA =(GI1-8 x b1-8)

其中: KTSA = 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GI1-8 = 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年均总收入。

b1-8 = 固定系数,建立各产品线总收入与资本要求的联系。各产品线及其对应的b值详见下表:

3、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包括内部度量法和损失分布法,为国际先进银行所普遍采纳。考虑到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巴塞尔委员会并没有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这赋予商业银行极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构成和对应的各类风险,开发自己的操作风险评估方法。不过,采用高级计量法必须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给出的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且除非监管当局另有规定,一旦批准银行使用较为先进的操作风险计算方法,则不允许银行再使用其他更加简单的计算方法。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故这里对高级计量法不再作详细介绍。

(三)计量方法的选择

这三类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按照基本条件、实施基础等五项指标加以比较,详情参见表3。

考虑到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处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之间作出合理选择。这就需要在如何控制外部监管资本,如何降低资本占用及如何提高经济资本使用效率之间作出权衡,说到底就是要在贯穿于风险文化、风险敏感度和计量成本等三要素之间进行权衡。

对于现阶段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尤其是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银行来说,较有前瞻性地和挑战性地选择,就是标准法或替代标准法。对于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特别是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小银行来说,考虑到操作风险计量成本及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型开发等投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等不利因素,较为现实的选择应该从基本指标法做起,待经验与相关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选择标准法或替代标准法。

二、新资本协议下国际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这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荷兰银行作为个案,了解他们在新资本协议下是如何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

(一)汇丰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1、汇丰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

汇丰银行关于对操作风险的界定与新资本协议基本一致。在他们的定义中,操作风险事件涵盖以下内容:(1)内部员工带来的操作风险,包括“员工盗用公款”、“关键人才流失或缺失”、“没有遵守劳动法”等;(2)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包括“执行、运送和流程管理”、“银行保密法案”及“隐私保密条例”等带来的风险;(3)系统本身带来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系统安全”、“系统容量”和“技术投资风险”等;(4)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事件”、“犯罪”、“外包或供应商风险”。

2、汇丰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程序及目标

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程序包括:一是通过识别并充分了解集团所面临的所有操作风险种类,在已有目标基础上定义集团的风险管理偏好;二是对各种风险和控制手段进行评估,根据成本绩效原则来作出公开的行动,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降低整体业务表现的不确定性;三是将操作风险管理与内控、安保、合规及设施管理等管理部门结合起来,争取更准确地识别出各种风险。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目标包括:一是尽量减少操作损失,降低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告戒;二是增强操作风险透明度,提高管理信息诚信度;三是维护集团信誉和风险评级。

3、汇丰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构架

在各业务部门设置“协调人”专职岗位。其职责包括:支持并协调操作风险管理计划在其部门的推行和提交操作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要求安排各部门业务经理讨论会,对所负责的业务部门风险自评和行动计划结果进行总结并报告;当操作风险发生变化时,负责更新操作风险评分、行动计划和报告;与财务人员协调部门操作风险损失和预期损失报告的提交;与操作风险协调人共同工作,保证集团各公司对操作风险计划需求的及时更新。

在各业务部门之上设置“协调人”专职岗位。其职责包括:建立并维护代表所有业务及内部支持单位、部门的操作风险业务协调人网络,按照要求协助和培训操作风险业务协调人;引导对集团操作风险数据库的使用;向管理人员提供操作风险报告,并充当操作风险管理人同其他部门管理层的沟通中介;按照要求对执行委员会、资产负债委员会、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提交报告,并与集团总部、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及整个行业保持经常联系;向各业务部门主动提供反馈意见,增强风险自评质量。

在大区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大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采取措施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在大区内部各区之间有效持续推行,并符合国有关法规和集团要求;对相关政策、方法、资源和项目计划的时间安排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定期对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进行更新,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与政治环境下考虑主要的风险敞口问题;审阅操作风险评估和损失数据,帮助识别特殊机构或机构层面的操作风险问题;监督、征询和监控重要操作风险的管理,营造适当的风险管理文化。

4、汇丰银行的主要风险指标和损失报告

汇丰银行主要风险指标的设计包括“衡量损失”,“衡量流程”,“环境评价”等。这些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较好地体现其设计原则与管理要求。汇丰银行对损失或近乎损失的报告依照如下程序:一是对于所有损失或近乎损失总额超过1万美元(“近乎损失”=操作出现问题,但很幸运没有造成损失)的,要找出损失事件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学习从中汲取教训,争取在未来降低操作风险;二是由部门总监批准形成正式报告;三是将损失与相关风险、相应评分及缓释风险行动计划联系起来,用于分析、报告及最终进行经济资本计算和分配的数据库。

5、风险监控及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状况

汇丰银行在对操作风险实施监控的主要方式是: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和询问损失及风险评估;分发损失事件的反馈报告来分享学习经验;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集团审计委员会报告。汇丰银行近年来还在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对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科学分类。其中,造成损失的按操作风险种类分布状况是:由业务流程造成损失的占63%;由外部因素造成损失的占19%;由员工造成损失的占18%;由系统因素造成损失的占1%。造成损失的按事件种类分布状况是:执行、传送及流程管理造成损失的占48%;外部欺诈和盗窃造成损失的占33%;内部欺诈和盗窃造成损失的占11%;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造成损失的占5%;实物资产造成损失的占2%;业务中断和系统瘫痪造成损失的占1%。从中可以看出,业务流程因素所带来的损失位居首位,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而由系统因素造成损失的只有1%,表明类似于汇丰这样的国际先进银行在系统方面几乎不会发生什么操作风险。

6、内部审计及审计的责职

汇丰银行的内部审计政策有如下三条:第一,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且客观;第二,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时可以得到任何信息资料;第三,内部审计可以对操作程序以及对操作程序的执行情况提出意见,但不会参与对意见的落实。汇丰银行的内部审计结构包括:集团内部审计总经理直接向集团主席和集团审计委员会报告;独立的审计部门分散于各个主要地理区域;所有地方内部审计部门都有向集团内部审计总经理的独立汇报条线。

7、应急预案

汇丰银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有一份书面计划和联系人名单,能够从一场火灾、地震或恐怖袭击中迅速恢复过来;符合集团标准并每年提供证明,满足内部与外部审计,以及法规监管的要求;演习做一些必须做的事。汇丰银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于为客户提供无缝隙服务;保护股东价值,使财务损失最小化;充分了解各种风险,在损失事件的最初就将发生概率减少到最小;通过事先拟订的反应机制可以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将应急预案融入到计划过程之中,保护集团员工。

汇丰银行应对成本收益的应急预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本应急预案,它包括“人才流失”、“恢复业务运作的高成本”、“长时间的停业”、“法规监管的惩罚及责任”、“极大的压力”、“信誉受到损害”、“不了解业务经营的风险”、“数据丢失”、“保险不充分”等;二是收益应急预案,它包括“生命受到保护”、“股东价值和银行资产受到保护”、“维护了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了经营的恢复能力”、“符合监管要求”、“减少了风险敞口”、“缩短了停业期”等。

(二)荷兰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1、荷兰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荷兰银行在改善和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在同行中遥遥领先。荷兰银行作为新资本协议的起草单位之一,对操作风险的界定与新资本协议保持一致,即将操作风险界定为“因不恰当或失败的内部操作流程、内部员工问题,以及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所引发而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荷兰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范围,与汇丰银行基本一致。

2、荷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开发与运用

早在2000年,荷兰银行就建立起了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并由此实现了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商业客户业务运作在操作失误方面的损失大大降低。商业客户操作是荷兰银行企业客户战略业务单元的子业务,拥有现金、股权衍生产品、固定收益、债权衍生产品、外汇、货币市场和资本运作等多项业务,它通过多边交易、清算人和中央系统,每天同48个国家进行几百万笔交易,这其中极易发生操作风险。2001年,荷兰银行以商业客户业务运作为突破口,成功地开发出了可运用于全球各分支机构的一系列软件系统。这些系统基本能够覆盖全球交易,并能及时检测出极易发生操作风险的异常交易现象。这些系统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商业客户业务操作的同时,能够检测到“近乎损失”和“预测到的”风险事件,系统将识别出这两种操作风险,故它可以更好地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荷兰银行在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和建构操作风险相关模型的同时,还培育出了一支操作风险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在2001年同时实施了一个风险自评和主要风险指标项目。该团队的风险自评过程包括通过自动汇报机制,每月向主要经理和监管人员对操作风险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接下来会进行为期2天的风险自评讨论会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商业客户业务操作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衡量和收集分析数据,该子业务单元将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具体的单项操作的集合,而在于商业客户操作每年二次以“稳定操作风险”为目标进行风险评估测量,而且每月考核风险指标。与此同时,荷兰银行还由此成为操作风险数据交换中心的组成成员,并作为一家瑞典的行业外部数据协会会员,以帮助该协会测评全行业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3、荷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

荷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包括:一是通过总结自身管理经验和管理层的参与,建立起了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这可以被视为该行实现成功的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二是形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即将操作风险管理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以保证新资本协议给出的标准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三是配备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投入了专门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通过组织体系和管理层委托去了解和识别操作风险;四是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工具,开发出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运用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来评估操作风险,使操作风险事件和损失大为减少;五是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通过对高级计量法,即损失分布法的运用,严格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

三、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操作风险意识薄弱

1、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看,属于“操作性风险”的仅包括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中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等引起的对流程执行不严格的情况。显然,“操作性风险”不能等同于操作风险,尽管“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大、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这种将操作风险狭隘地理解为“操作性风险”的做法,往往使得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能覆盖所有的操作风险。

2、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

严格地讲,“金融犯罪”仅是操作风险中的类型之一,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操作风险。根据我国对“金融犯罪”的定义,“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侵害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市场秩序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关系,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对比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金融犯罪”显然不包括那些由于银行自身不完善的流程和系统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会使银行无意识地缩小操作风险的管理范围。

3、认为操作风险是无法计量的,无法为其分配资本

与其他类型的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一旦将这些操作风险事件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同类型的数据中看,这些操作风险往往会以某种稳定的概率在发生。这正是量化操作风险的科学基础,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起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拟合操作损失的概率分布,据此可以计算并为之分配资本。

4、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事

将操作风险等同于“操作性风险”或操作中发生的风险,就会将操作风险管理看成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其实是大错特错。首先,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看,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内部控制机制中的评价与监督机构,而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如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责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就会造成该部门在职责上的冲突。其次,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既需要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也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支持。将操作风险管理单独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并认为与其他部门无关,只能导致很多专业性的风险隐患无法被发现。最后,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的范畴,涉及诸如安全保卫部门、科技部门、后勤事务部门等。这就难免出现部门之间需要协调的情况,这仅靠内部审计部门是不够的。

(二)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1、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本文对以汇丰银行和荷兰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银行业所做的研究显示,外资银行普遍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控,对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流程的编制与修正,以及对操作风险报告系统的设计与执行等。因此,他们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相当健全,且责权较明晰。具体来说,大多数外资银行在集团总部设有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与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列。该机构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中枢机构,是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单独运作的机构,它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授权和日常决策等工作,同时确保操作风险管理过程的正常运行。在集团的主要业务部门,则设有专门独立的操作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从事的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对每项业务的进展都出具风险评估报告,操作风险控制部门根据该项业务所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进行预估并标示出操作风险等级。

2、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与国际银行业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多数商业银行尚未设立专门的部门全面负责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在诸如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与合规部门等部门,普遍缺乏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在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下,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沟通协调不顺畅,管理效率低下,且涵盖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控到报告等各环节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尚未建立。

与外资银行的情况不同,国内商业银行对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比如安全保卫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的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操作性风险,科技部门负责系统方面的操作风险。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了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的整体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三)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综合来看,外资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整个银行的政策层面上;另一个是在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操作规程层面上。整个银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明确了从董事会、高管层到各业务部门、内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制定了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程序,包括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初步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的设计、风险测量、风险监控、风险转移到风险报告等。

国内银行业大多没有建立起全行统一的、标准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主要表现为各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比如,“信贷业务操作规程”、“资金业务操作规程”、“个人按揭贷款管理办法”,等等。这就造成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各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目标也不尽一致,不同部门之间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偏差,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电子化手段缺乏

从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趋势来看,随着电子技术和金融工程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管理的手法也日趋完善,从早先的定性管理到现在的定量管理;从原来的手工管理到现在的电子化运作。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这集中表现在:(1)过分依靠内部审计,忽略外部审计力量。国外很多银行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对银行进行审计。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往往不如外部审计强,而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几乎全部依赖内部审计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因专业人才缺乏和电子化手段跟不上,很难担此重任。(2)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后制定规章制度,从而在引发了大量操作风险之后才注意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此外,制度执行不力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一大难题。制度执行不力就会使制度形同虚设,失去约束力。(3)信息系统装备滞后,电子化手段普遍缺乏。国外先进银行凭借其先进的信息系统装备,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电子化手段。如国际先进银行的金融业务运作大多采用电子化方式,从信贷人员调查资料的录入到信贷经理的审批,再到最终信贷资金的发放等,都是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在对操作性风险的审计监督上,国际先进银行大多也采用了电子审计方式,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五)报告机制尚未形成,量化管理技术运用受到制约

国际先进银行为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以实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大多建立了先进的操作风险报告信息系统,制定了详尽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其操作风险的报送规则十分明确具体,确定了统一的报送模板,模板中对操作风险的种类按起因、业务类型等进行明确分类,便于按各种口径进行统计并建立起数据库,对报送时限、数据确认等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定。

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告制度不够标准化,统一的操作风险事件报送模板缺乏,不能对操作风险种类进行详尽的科学分类,在报送时限、数据确认、例外事项规定、报送人员职责等环节也未能作出统一规定;二是实行逐层报告制度,各部门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事件和控制情况向其上级汇报,上级管理者再对自己管理范围的风险事件与控制情况进行考虑,再向上报告,直到总行,导致报送不及时;三是报告的覆盖面不全,目前国内中小银行对重大案件的报告较为重视,但对日常性的、损失较小的操作风险事件尚未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制约了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

(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制约

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人,而非计算机系统或数学模型。不管计算机系统多么先进,数学模型多么准确,它们都是由人来开发,并由人来选择使用和具体操作的。系统参数设置不当、输入数据不准确或模型选择错误等行为将导致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失效。可见,拥有一批对操作风险有充分了解、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丰富风险管理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是国内商业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国外先进银行大多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起一支专业队伍。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现有的风险人员仍专注于信用风险,对操作风险尚未有深入研究,还不具备专业操作风险管理人员的一般条件。至于说那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金融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更不用说经验丰富的操作风险管理专家。可以预见,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正确理解和准确识别操作风险内涵与事件类型,是国内商业银行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为此,应结合中国银监会、各地监管机构提出的要求各类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尤其是针对操作风险管理出台的具体举措等,并参照汇丰和荷兰银行的某些做法,对照操作风险事件的主要类型、表现形式及风险损失分布状况等在银行内部开展对策性研究,明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着力培养全体员工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为操作风险管理搭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积极研究并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可结合实际情况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纳入现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努力构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量化研究。

3、操作风险管理是建立在操作风险计量基础之上的,而操作风险计量需要银行内部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一致,并为之储备必要的数据。国内商业银行可聘请国际先进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专家介绍风险计量的经验,与他们合作研究与模型开发,尽快使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步入正轨。同时,要积极做好操作风险计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重要的是要为将来的量化管理积累数据和储备数据。

4、走向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对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并为最终走向国际银行业通行的计量方法创造条件。当前情况下,适合国内大多数小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计量管理可以从基本指标法做起。考虑到既要提高风险敏感度和经济资本使用效率,同时又要加快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进程,大中型商业银行则可以从标准法或替代标准法做起,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分配资本。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总体表现复苏乏力、需求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交织,使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买方市场下,外贸企业赊销业务比重增加,出口信用风险不容忽视。据中国信保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出口贸易信用保险覆盖率提升至26.5%,出口信用保险被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应用到出口风险管理中。

出口信用保险,也称出口信贷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其是以商品出口赊销和出口信用放款中的国外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物,在国外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致损失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通常由政府指定机构办理。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保障企业安全收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多元化市场。

一、出口信用保险在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S外贸公司经营概况及信用保险现状

母公司J公司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制造实力,成为多家国际品牌公司的供应商,于2004年因业务拓展需要,成立了S外贸公司。S外贸公司以企业转型改革为契机,创新进取,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经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S外贸公司的品牌贸易伙伴已有426家,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S外贸公司财务数据统计表显示(表1):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1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8亿元人民币。2014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1.92亿元人民币。

2004年S外贸公司成立之初,就与中国信保合作,积极采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新型的保险方式转嫁赊销带来的收汇风险,不断培养客户群,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统计表显示(表2):S外贸公司信用销售额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增幅最为明显,到达27%,2015年全年信用销售额达4亿美金。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外贸出口,调减出口保险费率,2013年S外贸公司升级为中信VIP大客户,保险费率有优惠,因此近年来保费年支出总额波动幅度不大。S外贸公司总体出险不高,仅有4‰,索赔金额于2011年达到峰值333万美金,其他各年年均也就几十万美金。从索赔赔付率来看,2010~2014年索赔申报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

赊销业务盛行的买方市场下,S外贸公司借助出口信用保险不仅仅为了防范出口风险、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更重要的是促进公司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控制水平,激励公司业务人员增强自身风险意识,用全球化的思维评价贸易风险,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公司外贸出口更上一级台阶。

(二)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流程

近年来,随着赊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S外贸公司越来越重视信用交易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全程出口风险管理模式,公司专门设立信管员岗位,加强应收账款事前跟踪管理。

S外贸公司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申报程序的要求,将出口信用保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出口风险管理流程(图1)。

1.筛选客户

业务员结识客户后,订单签订前,根据预计销售额申请信用限额。审批后,信管员向中国信保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中国信保公司经过10~15个工作日的资信调查,给客户批复一定的信用额度。信用限额是由保险公司批复的,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向适保范围内特定买方或特定开证行开立的信用证项下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其具有可循环的、有限的、可调配的及动态的特征。对于未批复限额的客户,S外贸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予接单。

2.签订合同

业务员与买家签订的合同必须经由信管员复核,满足信保要求。同时,信管员还要跟踪限额使用情况,避免超限额出运,如批复的限额不能满足需要,可向中国信保申请追加限额。另外,信管员要审核该买家项下的逾期未收汇情况,如果存在逾期未收汇,需要报经财务科审批已知风险日后买家出运,财务科敦促业务员追讨欠款。

3.申报出运

业务部门根据合同要求备货、发运,并在收到货代提单后,将相关的出运资料录入到外贸ERP系统内。信管员每月定期将外贸ERP系统内信保信息汇总、复核、整理成表,导入信保通①系统“出运申报”模块下。中国信保计征保险费并承担保险责任。按屮国信保公司的规定,外贸公司对特定买家项下的出运必须在货物发运10个工作日内逐笔进行申报,申报必须及时、准确,不能漏报、挑保。

4.确认收汇

在收到国外客户的汇款之后,业务员要在外贸ERP系统的模块中进行收汇确认,逐票拆分水单。信管员在信保通系统下做收汇申报,及时释放被占用的信用限额,逾期未收汇的情况统计成表,向业务员确认。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

员工业务能力建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体现,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S外贸公司可以针对基层业务员定期开展出口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宣传出口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导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培训课程还可以邀请信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专家,向业务员传达国际市场的出口风险信息,分享实用的信保管理案例。培训后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考核培训质量,确保每位业务员都能学有所获。通过反复宣贯和流程监督,切实提高业务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出口风险管理举措全面落实。

(二)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载体,能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现阶段S外贸公司正在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重塑再造,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外贸管理软件进行全面升级。

此次升级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标准的EDI数据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关系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2.拥有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图形化、报表化的市场分析数据,能够对未来的公司业务发展、客户需求发展、市场发展作出预测;3.与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国外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即时下订单,数据能直接传导至外贸管理系统,快速反应成制单信息,实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大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三)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

业务员作为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人,货物交割后应向客户询问本次交易的满意度情况,确认是否能按期支付合同金额,有收汇风险的尽早向信管员备案,收汇时要求客户提供明确的付汇清单,审核确认后,发给财务科进行系统拆分和关账。外贸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之后,对于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也大有裨益。收汇水单拆分后,ERP系统里的收汇信息通过数据交互快速反映给信保通系统,自动进行收汇申报,及时释放信用限额。另外,报关出运的数据准确后,应收账款逾期情况也可以一票票精准跟踪,便于应收汇日前提醒客户付款,如发现客户有故意拖欠的行为,可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四)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

1.客户资信建档

积极与中国信保寻求合作,依据中国信保出具的买家资信调查报告建立客户档案,从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和偿付能力多个方面考量买方实力,对客户的交易价值进行评估。

2.客户信用评级

根据往期的交易记录,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的评级分类管理客户档案,便于业务员调档查阅,为业务洽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筛选信誉良好、竞争力强的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3.客户动态跟踪

与国外买家保持联系,了解客户的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全方位解读信息后,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做好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

(五)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

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对于理赔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外贸公司的业务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理单人员,管理各类单证的存档。在出货当日,业务员将订单相关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发运通知书、报关单、质检报告等相关资料交给理单员归档,理单员做好单证接收记录。每月20日前理单员分类后,交给信管员存档。信管员根据单证资料核对信保申报填写的准确性。每月10日前,业务员将上月与客户重要往来函电(邮件形式)统一打包发给信管员,信管员对相关信息进行电子存档。

四、结论

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企业,非常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都是流程化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的基础环境比较良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出口风险,减少收汇损失,然而出险后理赔的成功率却受到公司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客户限额申请不及时,出运申报错误率高,收汇申报有遗漏,理赔资料提供不全等。通过S外贸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外贸系统老旧,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客户管理过于被动,业务资料未存档是企业出口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保障出口信用保险的高效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外贸企业控制出口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保证了出口企业的收益,也可能增加出口企业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应晓红.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企业出口风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7-79+83.

[2]凌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45-46.

[3]吴婷.分担出口风险保障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J].中国外汇,2014,09:3.

[4]郑云,徐林萍.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11-13.

[5]徐林萍.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对外经贸,2014,07:19-20.

[6]林茵.Y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暨南大学, 2014.

[7]陈有军.出口信用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07.

[8]金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失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汇率风险 企业

1 汇率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使某一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货币价值具有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有对国际收支、物价水平、外汇储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收益、成本等方面的微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汇率风险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根据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影响的不同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1.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由于签约日与履约日之间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收付款项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交易风险是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汇率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

1.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为会计风险、评价风险、转换风险、账面风险等,是指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时,需要将功能货币(主要经济业务环境中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报告货币(母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使用的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在会计报表折算或者重新报告时出现的折算损益。

1.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而导致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汇率对企业将来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生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和市场价值。

2 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汇率风险管理是针对汇率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很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2.1培养和强化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认识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趋势,主动适应这一改革,高度重视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最后,要随时密切注视国际外汇市场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动态,注意研究监视外汇汇率变化信号及其规律,特别要注意我国对外汇的政策管理手段等的变化,及时跟踪、研究和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增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

2.2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外汇风险管理是一项素质要求高、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精通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法律和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来操作。否则,即使有可供灵活运用的方法,也难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或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从而为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3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

汇率变动是不可控因素,但汇率变动的风险和机会是共存的。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应通过预测来防范。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汇率风险的分析、研究以及防范措施的拟订、报批和实施工作。也可考虑聘请一些金融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汇率风险进行专题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2.4把好合同签订关,事前控制交易风险

(1)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必须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

签订合同是进行对外经济交易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视实际情况逐步把汇率风险评价纳入经济评价体系,或者作为重要的决策参照信息,在投标报价过程中把汇率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管理。

(2)合同加列保护性条款

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应争取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上加列保护性条款。例如:

——使用浮动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 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时,则价格条款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

——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即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结算。

(3)在合同签约时应充分考虑币种因素,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宜采用多种计价货币,避免单币种巨幅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按照“付软收硬”的原则,对甲方提供劳务应以签订硬货币结算的合同为宜;对客户采购物资应以签订软货币支付为宜。以此锁定收益避免损失。

——争取使用本币计价,以此与汇率风险绝缘。

——收款或贷款争取使用已经或将要持有的外币,确保资金收支币种匹配。

——分包合同尽量考虑采用与主合同一致的币种,以减少汇率风险。

(4)在充分考虑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 也可通过适当提高报价来规避风险,也就是提高外币投标的价格作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溢价

2.5通过改变操作策略,控制和规避交易风险

(1)控制资金收支节奏,提前(或)延迟资金的收付

首先,必须对各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趋势做出有效预测。然后,在合同和资金运作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提前或滞后”策略控制资金收支的节奏。即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权,应延迟(提前)收回;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务,应提前(延迟)支付。

(2)投保货币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将可能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相对缩小。保险是指通过向有关保险企业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以从保险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3)通过保理提前变现

企业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提前变现规避汇率风险。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款项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银行或财务公司等机构,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

(4)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

企业可以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不应仅仅把外币债务当作是一种融资的手段,还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例如:在外币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低息外币贷款提前进行变相结汇,以相对较小的贷款利息成本换取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较大汇兑损失。

2.6借助金融交易,规避交易和折算风险

金融交易避险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建立某种特定契约或合同转移和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借助金融交易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共同点就是,通过金融交易持有一个与现有受险部分金额和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外汇头寸,把各种外币净头寸变为零,从而控制交易风险。目前可以运用方法有: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合约、货币互换等。

2.7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从内部控制交易和折算风险

(1)实现资金收支的币种匹配

企业应该实行外币资金集中管理,将资金要纳入企业资金的大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资金集中调度的优势,有效控制外币资金的流动,尽量实现同种外币流入和流出的匹配,以减少给企业带来的外汇风险。

(2)适当调整资金结构

根据企业国际业务整体资金流,计算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融资规模,用资金管理的方式来规避折算风险。重点在于必须正确预测出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行“负软正硬”策略,即如果子公司位于硬币的国家,则应减少该种货币的负债;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软币的国家,则应减少以该种货币的资产。

此外,由于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资金移转,因此可以透过改变资金移转的方向、金额及时间来减少换算风险。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商品买卖交易,也可以透过这些商品的买卖来规避部分换算风险。

(3)控制受险的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避险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折算风险管理技术,这种方法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重新安排会计受损额,即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风险资产与外币风险负债相等,会计风险头寸(受险资产和受险负债之间的差额)为零,保证汇率变动不带来任何折算上的损失。例如:通过内部债权债务的对冲、海外利润及时结转上缴回国等措施,统一、合理的调整海外业务资产负债,实现对资产负债受险部分的调控,减少外币净资产的受险额度,减少外汇风险。

2.8通过战略层次上的运作,规避或消除经济风险

(1)生产经营分散化

生产经营分散化是指在汇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包括产品多样化、销售渠道多样化、生产地点多样化和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软、硬币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汇率风险相互冲销。

(2)财务多样化

财务多样化是指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安排资金的去向。多种货币中有的升值,有的贬值,互相抵消,使汇率风险有所下降。另外,多种货币计值的债务与投资之间也可以互相匹配,避免可能遭受的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