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前景化,偏离,古语翻译

 

一、引言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所用的语言【1】。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古白话。文言作品在我国现存古代作品中所占比例极大。古代汉语有个特点,那就是愈为古老的典范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就愈大【2】

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词原用于绘画,意为让需要突出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其他的人或物就构成背景【3】。语言的前景化是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语言可看作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而突出是违反这套规则,是处于艺术目的的偏离【4】。一些文体学家认为文体的特征是对常规的偏离(deviation)。最原始的思想可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说“有偏离常规用途的熟悉化可拔高词语,而保留部分常规形式可维持词汇的清晰。但对偏离现象在理论上作高度概括的应数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的肖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ij)和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JanMukarovsky),英国的利奇对偏离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5】。Mukarovsky认为前景化与自动化(automatization)相对。本文将结合前景化对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古语的翻译进行探析。

自动化是某个交际行为活动具有规律人文历史论文,而前景化则意味着违反这个规律【6】。Havránek认为,自动化是指语言机制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只具普通的交际目的,交际是以常规的语言形式进行的,表达方式本身并不引起特别的注意【7】。前景化指语言机制在使用过程中被非自动化,表达方法偏离了常规的语言形式会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8】。

国内外学者对前景化的研究主要是一种语言内进行的。美国学者叶子南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利用到翻译上来【9】。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古代翻译要遵循准确性,规范性,准确性与规范性结合的准则【10】。 就翻译而言,偏离常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目的语语言体系都有一个可包容的范围,就如同一个圆,越是靠近圆心的部分越符合这个语言体系的常规。在翻译中,由于文化传统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译文偏离圆心的情况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一般说来这种偏离不会绝对超出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范围。译者总会想方设法在目的语语言体系的许可范围内作出调整,尽可能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接受,至少先被某一群体的人接受。

下面,本文作者将结合前景化中偏离理论对2010年两会中张璐对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使用的古语翻译进行前景化探析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前景化探析

(一)方言偏离及翻译——行百里者半九十

温家宝在2010年3月14日答记者问见面会的开场白中对记者们说: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意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张璐译文: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

不同的方言代表着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人文历史论文,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修养等等。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方言偏离现象体现前景化效果需要译者不但掌握原语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知识,还要掌握目的语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知识。译文中张璐把“半九十”译成“fall by the way side”,用英语中的成语来翻译中国古语,对接的很巧妙,充分体现了张璐和以张璐为代表的中国翻译者对英语和汉语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充分了解。体现了她们的高度文化涵养,同时也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的旁征博引。

(二) 语域偏离及其翻译——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中国总理温家宝14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再度以诗明志。他表示,解决当前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中国自身的努力。

华山以险峻著称。从唐朝开始,道教信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出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寓意困难再大,也会有迎刃而解的办法。温总理在此引用,表明了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彻底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直达胜利的坚定信心。

张璐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译文直译:无论山有多高,我们都能登到顶峰。

祖利军在其论文《偏离与翻译》中认为“语域偏离是一种可预见性的偏离。所谓可预见性偏离是指某一语域必然涉及与该语域相关的高频词汇。”【11】此次张璐所在的是全国两会现场对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的翻译,而面对的观众是全世界的观众。作为代表温家宝总理和中国人的翻译,属于新闻英语。翻译中使用口语中经常使用的“always”表现出誓要登顶的坚定信念,把温家宝总理和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中国人团结一致,坚定信心。这种语域偏离的前景化效果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 语义偏离及其翻译

1. 夸张偏离及其翻译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以古诗明志,表示要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温家宝原话: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亦余心之所向兮人文历史论文,虽九死其尤未悔”出自:《离骚》。《离骚》,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成为千古绝唱。

张璐译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thousand times to die.

译文直译: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总理有关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问题:您两会之前和网民交流的时候提到说在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候,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还有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利益,大陆这边可以让利,那能不能请您向我们透露一下大陆让利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回答: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出自《左氏传》。富辰曰: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唐 赵璘 《因话录?角》:“ 卢子严説,早年随其懿亲 郑常侍 东之 同游 宣州 、 当涂 。” 清 龚自珍 《寒月吟》:“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意为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

张璐译文: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

译文直译:兄弟之间的分歧人文历史论文,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情的。

“九死”翻译成 “a thousand times to die”采用夸大的修辞手法。很地道。“小忿”有愤恨的意思,用differences (分歧),而不是用angry等表示愤怒的词,采用缩小的修辞手法,比较得体。

语义偏离常出现于修辞性的语言里。两句中不管是夸大还是缩小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描写对象的形状,数量,容量,作用,程度等说的特别大或者特别小,产生强大的感染力【12】。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对原文和译文印象深刻。充分反映了张璐翻译的地道和温家宝总理服务人民,坚持自己理念的坚定信心。

2.类比修辞及其翻译

当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 有美国官员、分析家以及媒体认为,在去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温家宝总理您本人甚至拒绝参加一个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若干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的重要会议,这令与会各方感到失望和吃惊。您对此作何回应?您如何看待哥本哈根进程? 温家宝回答: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出自:《子刘子自传》意为既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人文历史论文,可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

张璐译文: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the outside.

译文直译: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把“心”译成“conscience”显示了类比的修辞效果。通过类比,以小见大,显示了温家宝总理豁达的胸襟和对自己的坚持。译文中把“心”译成“my conscience”如果能译成“one’s conscience”会显得更客观一点,但是总体来说用词非常的好,把握的恰到好处。

(四) 时代偏离及其翻译

五句古语的使用都显示了时代偏离的前景化特点。不同时代的语言会有差异。温家宝总理在现代两会答记者问中多次使用古语名言,经过张璐的翻译而广为人知。不仅反映了温家宝总理的博学多才,通古至今。也反映了张璐作为一名译员的高素质。同时向外国友人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时代偏离的前景化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认为前景化也可叫为突出或者偏离。本文作者结合利奇对偏离作出的划分方法对张璐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答记者问中使用过的古语的翻译进行探析。充分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的博学睿智豁达和对人民服务信念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译者的高翻译素质水平。也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了前景化在中国古语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铎.古汉语标点与翻译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89.

[2]古汉语教学小组编.古汉语通论上[M].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教务处出版科 , 1964.

[3]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S1).

[4]郭鸿。英语文体分析[M].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 1998.

[5]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0.

[6]Mukarovsky, J. Standard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A]. In Garvin P. L.,ed. A Prague SchoolReader on Esthetics,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M].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 Press,reprinted 1964.

[7]Havránek, B.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tandard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第2篇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

1 查字典或阅读注解,掌握下列生词的读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ò)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ó)

2 熟读课文,借助字典和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摘录出疑难词句。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 导入

教师:请大家看屏幕,一起读题目,完成名句填空。(出示幻灯片)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教师:这些名句都出自我们高一时学过的课文《离骚》(学生集体回答),通过《离骚》的学习我们对屈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顾印象中的屈原,重温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请大家看屏幕,请一位同学读题并完成填空。(出示幻灯片)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但仍心系楚国。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教师:才能杰出的屈原,屡遭楚王流放,可是当楚国濒临灭亡时,他却毅然赴死,这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那么屈原为何在楚国濒临灭亡时,要毅然赴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请大家把课本翻到77页《渔父》。

(二) 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

1 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 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生死抉择。

二、 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一) 齐读课文,检查预习字音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板书出其中读音有误的字。

教师:评价朗读,并要求重读有读音错误的句子。

(二)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疑难词句。

教师:课前预习,大家还摘录出了翻译有困难的词句。从了解的情况看,我发现大家翻译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中间两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先看第一段:(出示幻灯片)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①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②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③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问题:1 这一段中第①个“而”是表并列还是表转折?第②、③个“而”的用法是否相同?“推移”、“为”该怎样翻译?

1 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

而 表转折:“而”前后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并列:“而”前后词或句子,位序可以互换,即换了位序意思也不会改变。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顺承:“而”前后的词语有先后顺序,位序不能互换。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表修饰:“而”前面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如,朝而往,暮而归。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第三个“而”也表并列。“推”就是“移”,“推移”就是“改变”的意思。“为”是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教师:“为”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翻译时一定要译出疑问语气。“为”在古汉语中一般做动词、介词用,做疑问语气助词用的情况我们接触得较少,要特别注意。

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后明确:圣明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随社会一同变化。世间人都混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教师:提示句3中“高举”的词义,“高举”即“行为高出世俗”,古今词义不同,文中这样的词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颜色”、“形容”,“至于”凝滞”、“可以”。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研究第二段:(出示幻灯片)

吾闻之①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②察察,受物之③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④腹中。安能以皓皓之⑤白,而蒙世俗之⑥尘埃乎?

问题:1 这一段中第②③⑤个“之”的用法是否相同?“皓皓之白”该怎样翻译?

2 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

学生回答后明确:三个“之”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第②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用翻译,“身之察察”即为“察察之身”。第③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⑤“之”也是结构助词。“皓皓”是“洁白的样子”,“白”是“纯净”的意思,这里翻译成“纯净的东西”,属于形容词作名词用。“皓皓之白”就是“洁白纯净的东西”的意思。

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后明确:怎么能拿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玷污呢?怎么能让洁白纯洁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教师:现在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能翻译的词句了。

(三) 检查课文词句掌握情况

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出示幻灯片)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指名完成第1小题后明确:全社会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是干净的,全社会的人都昏醉,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这里的“见”表被动,是“被”的意思。

教师:文中的被动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三个:1 屈原既放;2 圣人不凝滞于物;3 自令放为。

教师:被动句的形式较多,课后请大家完成相关练习,总结一下被动句有哪些常见形式。

指名完成第2小题后明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使你到了这地步?与:通“欤”,句末疑问语气助词。斯:代词,这。

(四) 探究文中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教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文意,课前要求大家对照译文阅读了屈原《离骚》全诗,现在请大家结合《离骚》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中“举世皆浊”和“众人皆醉”分别指的是什么?

2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中“世俗之尘埃”比喻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举世皆浊”指官场浑浊,满朝官员为了自己的名利,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互相排挤或勾结,中伤贤良,不顾社稷之安危。“众人皆醉”是说人们都只顾自身的利益,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却浑然不知。“世俗之尘埃”就是指世俗的那种只有私利,没有是非,为了私利甚至不惜排挤、陷害忠良的恶劣风气。

三、 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舍身择死的坚定抉择

(一) 朗读课文,探究屈原、渔父形象。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本文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文中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渔父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渔父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吗?(出示幻灯片)

学生回答后明确:屈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惜舍生取义,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的高尚形象。

教师: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节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屈原的这种人格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教师板书)

教师:渔父又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从渔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的人。

教师:如果渔父的人生态度也用八个字来概括,可以用哪八个字?

学生:与时推移,随遇而安。(教师板书)

教师: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他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他不是主要人物,塑造渔父的形象主要是为了用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对比衬托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对比

教师:文中渔父、屈原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体现出来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渔父,一人扮演屈原,一人读旁白。

教师:引导学生评判三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注意通过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和语气语调来体现自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二) 结合《离骚》、《渔父》思考屈原面临国亡毅然赴死的坚定抉择。

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大家看屏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可见司马迁对屈原毅然赴死,也深感困惑,学了《离骚》和《楚辞·渔父》后,你能理解屈原为何会毅然赴死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 从《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可以看出他是以死来表现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作彻底的决裂。(教师概括:愤世,并用幻灯片呈现)

2 从《渔父》中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离骚》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见屈原毅然赴死是为了保持高洁。(教师概括:洁身,并用幻灯片呈现)

3 屈原虽然才能杰出,但效命于他国这条路,他走不通。从《离骚》可知,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他热爱的是自己的国家,他的政治抱负是要辅佐楚王,复兴楚国,统一天下。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面对楚国即将灭亡,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他毅然赴死,是以身殉国。(教师概括:殉国,并用幻灯片呈现)

4 从《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可知,屈原即使因为谗言遭到楚王放逐,但他心里担忧的仍是人民和楚国;希望楚王能够醒悟,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朝廷辅佐楚王挽救楚国,可是事实正好与之相反,楚王依旧昏聩,“党人”依然横行,自己再遭放逐。国家面临灭亡,像渔父一样的国民也感到无所谓,随波逐流,想到也只是如何保全自己,对此他感到非常的痛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执着于理想的人,但是他知道靠语言已难以唤醒国君和国人了;所以他想以死来刺激国君和国人,来唤醒他们。(教师概括:尸谏,并用幻灯片呈现)

教师:请大家看幻灯片,了解屈原毅然赴死的原因。

屈原毅然赴死愤世洁身殉国尸谏

教师:从大家的分析可知,屈原毅然赴死,他是以死来与黑暗的社会抗争,以死来坚守自己高洁的节操,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想以死来唤醒昏聩的国君和沉醉的国民,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三) 拓展延伸。结合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投海自沉的事例,了解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对屈原的理解。

教师:屈原的死,虽然没能唤醒昏聩的国君,没能挽救濒临灭亡的楚国,但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远的不说,就说近代辛亥革命先驱者陈天华。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纷纷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祖国,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宣传革命,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得不到民众的响应,都失败了。为了腐朽的封建统治,1905年,流亡日本的革命者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在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留学生纷纷参加。消息传到国内,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要求日本政府取缔革命组织,驱逐参加革命的中国留学生。在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面前,一些向往革命的留学生又开始退缩。面对风雨如磐的祖国,为了唤醒国民,激励同志,陈天华毅然跳海自沉。他在《绝命辞》中说:“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生而皆放纵卑鄙,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鄙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用幻灯片呈现)像屈原一样,陈天华为救国而自沉。他的壮举不仅深深地刺激了那些良知未泯的留学生和国民,而且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秋瑾从容走向古轩亭口的刑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甘死如饴,千百万抗日军民在枪林弹雨中舍身忘死。为了挽救祖国,一代代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终于催生了新中国。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屈原舍生择死所体现出的高尚节操和爱国情怀,不仅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教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一段录音,再一次感受屈原那巍巍人格。

教师: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也许不会面临生死抉择,但面对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诗人,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应该怎样地活?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境;翻译;关系

语境,简单来说就是“言语环境”,是指“言说者生存与活动的现实环境,它决定着言说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意义”。据索振羽在其所编《语用学教程》一书所归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场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翻译与语境的关系

1.上下文语境

话语方式是语言交际的形式,或者语言活动的媒介,有语言学家称它为“渠道”。语言表达方式不外是口语和书面两种,译者翻译时应加以区别。例如戏剧。口语化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不同角色因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特质等影响具有不同语言含义。如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剧作《玻璃动物园》中一段对话的两种译文:

LAURA (rising):Mother, let me clear the table.

AMANDA:No, dear, you go in front and study your typewriter chart. Or practice your shorthand a little.

a. 罗拉(站起来):母亲,让我来收拾桌子。

阿曼达:亲爱的, 你到前面去研究你的打字机键盘吧。或是练习一会儿速记。

b. 罗拉(站起身来):妈,让我拾掇桌子。

阿曼达:不,亲爱的,你到前面去学打字机键盘图,要不就练一会速记。

显然译文更符合戏剧的口语体风格,利于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此例表明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话语方式决定语篇意义(textual meaning)的范围。所以,译者应当注重与语言相关联的媒介, 即源语用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的方式。

2.场景语境

场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方面,这要求译者在拥有双语能力之外还需了解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如杨益宪夫妇《红楼梦》译文中一段:

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 ......”。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鸩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照祖德,锺于一人,幸及政夫妇 。...... 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 。

With tears she told him, “Simple farmers...”.

With tears too he replied, “Your Subject, poor and obscure. Little dreamed that our flock of common pigeons and crows would even be blessed with a phoenix. Thanks to the Imperial favor and the virtue of our ancestors, your Noble Highness embodies the finest essences of nature and the accumulated merit of our forbears---such fortune has attended my wife and my self…. Your Noble Highness must not grieve your precious heart in concern for your aging parents. We beg you to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 own health...”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深谙当时社会的尊卑贵贱。所以以当时场合,他在自己的女儿即元妃面前称自己和夫人为 “臣”, “鸩群鸦属”, 和 “政夫妇”,称其女儿为“贵人”, “贵妃” 和 “凤”,译者相应地译成“Your Subject”, “Our flock of common pigeons and crows”, “my wife and myself”, “Your Noble Highness” 和 “phoenix”。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汉语中说“一贫如洗”,英语中是“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水”和“教堂老鼠”的使用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如“蟋蟀”在汉语中常表达哀婉与凄凉的情绪:“独申旦而不寂兮, 哀蟋蟀之宵征”,而英语中“cricket”却象征温馨、快乐:“as merry as a cricket , from the stove there t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这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差异所致。再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语境,页18,21,28

[2]杨宪益等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象;比;兴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3-02

赋、比、兴是《诗经》中主要运用到的艺术手法。就《诗经》三部分《风》、《雅》、《颂》来看,赋在《雅》、《颂》中使用较多,在《国风》中相对要少,而比兴在《国风》中使用较多,在《雅》、《颂》中则要少。按照人们一般对比兴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但《国风》中的比兴,其意义决不限于比喻或定调的作用,而是对于诗人情感的传达、诗歌意境的生成及诗歌画面感的形成都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也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国风》中的比兴其意义在它作品当中的具体体现。

一、物象的运用在诗歌中的意义

诗歌是十分讲求艺境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古典抒情诗歌更是如此。在一首诗中,需是有物,有情,有境。“情”就是所要表达的情感,“物”就是诗歌中所描写到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很多时候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联的,甚或它们就是一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境”就是诗歌的艺术境界,诗之所以叫诗,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叙述性议论性文章,而是一种含蓄的意义表达方式。诗人的情感一般不能用直白的语言把它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要通过一些物象,由这些物象来构成一种意境,而让这样一种意境来传达。它一方面能够使诗歌具有诗歌艺术的特性,具有一种朦胧美,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诗歌的情感容量,毕竟它是一种最为简短的文学体裁,如果单纯靠文字来达意,它所能表达的意义肯定是十分有限的。

这里来看两首盛唐时期的诗歌。一首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①孤独的诗人在傍晚时分把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水中沙地上,太阳渐渐落下去,天色越来越暗淡,不觉心头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惆怅。四野十分空阔,在天边能够看到几棵大树,江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月亮似乎要靠近了人。人、孤舟、水中沙地、天边树木、江水、月亮,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清淡幽远的傍晚泊舟图。

另一首是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②与上一首相比,这首诗歌的画面显得更有灵气,因它不仅有景物,并且有些景物还是处于动态之中,而且还有声音。诗人是要用这一首诗歌来表达一种空明无滞,宁静淡远的心境。而从诗歌句子上来看,不管是新雨后的空山,秋天的傍晚;照在松间的明月,从石上流过的泉水。还是竹林中说笑着回家的浣女,荷叶下的鱼舟。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一种自然清明,无滞无碍,原初鲜活的景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地吻合。诗中没有一句提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这些情感完全是由这些物象,由这些物象所组合成的画面传达出来的。字字都是写景,而字字都在言情,情与境已经成为了一体。它就由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情都是靠这些景物来传达的,而不是用另外的语言。它既是诗也是画,难怪人称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不是虚名。这些情与物所构造出的意境是非常之美的。

二、兴在《国风》中的特殊作用

与以上两首盛唐时期相距久远的《诗经》作品,其在诗歌艺术水平上肯定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它就是在属于诗歌的基本要求如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还很欠缺,也就更不用说像这样圆融通透的诗歌意境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使《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有了诗歌的艺味,有了作为诗歌所应该具备的一定的艺术境界。尤其是《国风》,因它多半是抒情类的作品,比兴手法也用得非常之多,前面说到物象对于诗歌艺术生成的作用,而这些比兴也基本上是对一些物象的引用。

先来看“兴”。《国风》中用到兴的作品有很多,如《周南·桃夭》,这首诗是祝贺女子出嫁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姑娘要出嫁了,家庭的生活一定美好。其中的兴为每章的开头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贲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臻臻。”翻译为白话就是桃树长得真娇好,红红的花朵真明耀。桃树长得真娇好,红红的花朵多饱满。桃树长得真娇好,绿绿的树叶多繁茂。在这首诗中,这些兴句通过联想是可以配合所要抒发的内容的。桃树长得娇好,桃花长得娇媚,正可以用来象征新婚女子美丽的容颜。而满树红红的桃花正和新婚这一喜庆的场面相联系,具有热闹、吉祥、美满的含义。同时与繁茂的枝叶一起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出嫁女子能够给家庭多添子孙的祝愿。

但这些兴句在这首诗当中却不仅仅是起这样一种象征暗示的作用,而是对诗歌的意境生成有很大的功用。如果没有这两句兴句,每一章所说的就是姑娘要出嫁了,家庭的生活一定美好,形同一般的陈述句,而不像是诗歌。但加上这两句兴句之后,就会顿觉有了不少诗歌的味道。桃树桃花这一物象的引入,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画面感,这是景。而它与表达新婚祝愿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则是情与物的交融。桃树是实,女子出嫁是实。

《郑风·野有蔓草》,这是一首描写渴望见到情人的诗歌。诗歌共两章,每一章的头两句是兴句,“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地里蔓延着青草,露珠儿圆圆的呢!野地里长满了青草,露珠儿浓浓的呢!这两句兴句大致看去好象与下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们仍然是相关联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说有个美丽的人儿,眼睛多么明媚!能够碰巧见到她,真是遂了我的心愿。野地似乎可以看成是情人相遇的地方,这是在一个春意浓浓的季节,到处充满了生机,野地上的青草长得非常之嫩绿,上面还布满了晶莹的露珠。就是在这样一个时节,一对情人在这长满青草的野地里邂逅相遇。这样一些情感、事物的结合,不就正是构成了一种诗歌的意境。而读者通过这一意境也就体会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那种纯美的向往之情。

在《国风》当中,还有一首用兴用得非常好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这首诗的意境是很美的,不需要把它翻译为白话,看其内容到底说的是什么,只要单从阅读感觉上就能体会得到,它的诗味很浓。这除了得力于它每一章在字数上的对称和压韵外,恐怕就在于它当中兴与赋这两种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首先,这首诗是按重章复踏的形式来抒写的,各章的用字除了几个之外,大都相同,而兴与赋的完美结合就体现在这几个不同的字上。从诗中可以看到,每一章兴句用字的变化都是跟随赋句的变化,赋中人物处于不同的时空位置,而兴中的物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兴与赋的结合非常紧密,彼此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的这一配合,使得诗歌读起来非常具有节奏感,而且使文章具有一种动态美。

再者,这是一首表现相思之苦的作品,作者渴望见到自己的意中人,可是由于现实的阻隔,让他迟迟不能见到,从而陷入极度的伤感与无奈之中,心情十分地压抑,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很凄婉。兴也同样如此,它的色调也是比较凄冷的,露水结成了霜布满在深秋的芦花上,其色调之冷正好配合主人公凄迷的心境。同时,露珠不同的状态也与主人公思念梦中情人在时间上的推进相配合,能够显现出主人公感情的越发浓烈。因而不光是在用字的变化上,在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上,彼此都是融合无间的。其所构造出来的诗歌意境即使与后来的诗歌作品相比,也相差不远了。

三、比在《国风》作品中的意义

“比”在《国风》中的使用,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③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有两个比喻句,“有女如云,”、“有女如荼”,意为女孩多得像云一样,好多像茅花一样的女孩。这两句用到了两个物象“云”和“茅花”。东门之外,如云如荼的一群女孩,顿时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形象性和画面感,形成了特定的艺术场景,使得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得以在这一场景中生成,而不是仅仅通过直白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而使诗歌形成了一定的意境。

另外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④

这首诗歌是用来赞美卫武公品德与文采的。三章诗中共有五个比喻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会牟如星”,“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它们都是用来比喻卫武公的风采的。说其像切磋过的角牙,像雕琢过的玉石;头上镶着的玉像星星一样明亮;像金锡般精粹,像圭璧般纯美。诗中几乎没有直接的赞美性的语言,而通过这样几个比喻句,不仅很好地塑造了卫武公的形象,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不直接说他多么地有风度气质,多么地品德纯美,而这样的情感在这一系列的比喻当中也就自然的流露出来了。这些事物对于诗歌的形象性、诗歌蕴味的生成都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物象的使用,诗歌的整体意境也就变得平淡了。

这首诗在《国风》中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在它当中都有运用。第一、三章用的是赋,第二章用的是比,第四章用的是兴。由于这三种艺术手法的组合构造,使得这首诗具有比较完美的诗歌意境。像这样的作品在《国风》当中还有《卫风·燕燕》、《邶风·简兮》、《王风·黍离》等。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实《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的特殊效用的。比它的功用不单是找一种事物来比喻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兴也不单是为了给一首诗歌开头,起个定调的作用。它们的功用是使《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因此而具备了形象性和画面感,具有了诗歌的艺味,使许多本来有些显得平淡板滞的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诗歌意境。

注释:

①黄秋肃选,陈新注.唐人绝句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页.

②张风波选注.王维诗三百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③余冠英注译.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93页.

④陈子展.国风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

[1]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

[2]元江著.风类诗新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陈铁民选注.王维 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居秋暝》英文译本空白美意美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英译:许渊冲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

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

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他最著名的田园诗为《山居秋暝》,其中的诗句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堪称诗画双绝的典范之作。许多名家对于这首名篇进行了英译,本文主要品评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一、标题

许先生对标题处理的独特之处是没有将“居”字专门译出。诗人是隐居在山中,可将该字译出,会让人联想到全诗应描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包括其平时生活琐细和所见所闻,而本诗偏重的则是山中景色。此外,这也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白美。“居”字的虚化处理和其他三字的直译,空白与实境,一虚一实,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在有限的篇幅内海纳百川,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许先生如此处理,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首联

首联写初秋山雨后青葱凉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疏淡的笔墨点染时间、地点、节令。既巧妙地导出“山居秋暝”的主题,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前半句点出“山居”。“空山”,指幽深静谧得有些朦朦胧胧的山。唐人爱用“空”字作山林的定语,而王维尤甚,这大概出于诗人“晚年唯好静”的性格。“空”字无疑最能烘托那种幽静空寂。许先生译为“bare”,意思是“without the usual covering or protection”,给人的印象是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这显然与颔联中的“松间”产生了矛盾。但我们不难猜测译者这样处理的理由:那就是要与其译文的后三句形成押韵。后半句点出“秋暝”。“晚来秋”,是说新雨过后,晚风吹拂,秋意更凉。“秋”字,既点明题意,又表现出晚来秋寒袭人的感觉。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秋意在山林中弥散开来,晚风似乎因为阵阵秋意而变得更加清新怡人。“permeate”此词极富诗意:在不知不觉中,秋意降临,虽然有些清冷,但却始终不失温柔。

三、颔联

颔联承上进一步描写山中阵雨刚过、明月初升的景色。前半句从目中所见着笔,是仰看。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洒遍松林,给洗涤过的山林打上了片片亮色。许先生将此句译成“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即明亮的月光在松树林中张望,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其中“moonbeams”和“peer”两词用得贴切。“moonbeam”意为“a beam of light from the moon”,即“一道月光”。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枝,一部分被挡住,而诗人看到的就只是一束束的月光;月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枝叶,仿佛是要克服极大困难才能看到山里真正发生了什么。月光也不忍打扰这样的寂静,生怕弄出了什么声响,只好小心翼翼。如果将这个惟妙惟肖的 “peer”换成“fall”,的确有“to move downwards from a higher position to a lower position”,表达了月光从天空中的月亮照射到地面上的松树林中,可是“fall”给人以“坠落”、“坠跌”之感,与原诗静谧悠远的意境不同。下句从耳中所闻表现,是俯闻。许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译出“泉”字,但是他通过“crystal stones”和“water clear”来向我们表达。原诗中并没有提到石头是像水晶一般透明,但是用了这个“crystal”,能够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更加明净清澈的画面,同时,也衬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如果月光不够明亮,那么被流水冲击的石头怎么看上去是透明的呢?词句短小精炼,和淙淙流泉的细小但不失生机和美感却也相得益彰。

四、颈联

颈联写山居的幽趣,承上从写景转入人物。上句写岸上,未睹其人,先闻其声,是有声动景;“竹喧”,指竹林中的笑语喧哗,点染洗衣妇女的喜悦心情。许先生将“喧”字译成了“whisper”,虽然承接了前文静谧悠远的气氛,可是并不能表达洗衣女子们说说笑笑的喜悦之情。况且洗衣女子也定非深阁中的秀气小姐,男子不在,便大可毫无顾忌地相互讲笑,交流一天的经历,甚至打打闹闹也未尝不可。下句写水中,但见莲动,不闻水响,是无声动景。“下渔舟”,指渔舟下水。湖面波起浪涌,荷叶摇荡,原来是一只只小小的渔舟从莲塘中轻轻驶过。许先生把“下”字译作“wade”。“wade”的意思是“to walk through water that is not deep”。显然渔舟并不是“蹚”过水去,而是有人在水上划渔舟。他之所以这样处理,也一定是与上句的“maids”形成押韵。曾经看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他们将其译为“cast off”,意思是“to untie the rope that fastens your boat to the shore so that you can sail away”。原本安静的河塘,因为突然有小船下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沉睡的莲花仿佛被惊动。小船划过,周围莲花便开始摇曳。诗水陆兼顾,以动显静,构织成了一种静而不孤寂阴森、动而不喧嚣聒噪的深幽宁静而又清新活泼的生活场景。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法也不失巧妙之处。

五、尾联

尾联诗人自道其乐,以美景留人作结。前半句中的“随意”是唐人口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许渊冲先生对于古代诗词用语研究十分透彻,非常清楚地将其译成“尽管”,即“though”;但如果没有经过深刻理解和求证,就容易把“随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以致错译。显然,仅仅按照字面翻译,而未对诗歌进行深究,是万万不可取的。后半句中的“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山居的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刘安《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原是淮南王刘安写的招隐士之词,诗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决意归隐秋山的希望。对于“王孙”一词的翻译,许先生将其译成“you”,表达了泛指的含义。仿佛整首诗是在对“你”这个聆听着讲述一幅美妙的画卷,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这样一派寂静幽谧的好山好水,有识之士自然懂得欣赏。而懂得欣赏的人,必定和诗人一样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拥有一个切近自然的平和之心,这样的人,就是诗人心灵上的伙伴。“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尽管春光已逝,但别有一番情趣的秋天也可以吸引有识之士,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尽管放弃了官场的“芳菲”,但从隐居的“秋意”中寻找到了乐趣。

六、总结

纵观全诗,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夫等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写空山雨后的秋晚景象,清雅喜人,构成一幅中国古典山水写意画。从总体上说,许先生的译本除了个别为了韵律而未能完全表达原诗意义之外,其他均忠于原作,用英文为我们完整、真实地再现了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它文字简洁,用词准确而富有美感,精心处理的押韵使译文琅琅上口,是古诗翻译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更多

金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玉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

上海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