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层次 朗读法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新课标》在“阅读和鉴赏”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呢?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朗读仅仅作为一个教学步骤浅尝辄止甚至蜻蜓点水地体现出来,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即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由易到难地诵读课文。为了达到这一诵读的目的,我认为文言文朗读要讲究层次,整篇文言文教学大致可分四个朗读层次。

1.试读

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在教授《离骚》时,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一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就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地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以便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更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可以派上用场。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得要好。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范读

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读出文章节奏感。好的范读往往会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前面试读的基础上,老师再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句读停顿、逻辑重音、节奏韵律、语气声调等。教师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模仿的样本。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说:“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而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

3.精读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就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所以我们要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进行揣摩、分析,以读代悟,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在《离骚》的教学中,经过范读这一环节后,我先设定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字比较有特色?有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兮”的作用,因为本文每句中都有一“兮”字,“兮”字使文章通顺,增强了文章的抒彩,使诗歌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作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让学生带着对“兮”字的理解再读课文,也不妨去掉“兮”字试试,再讨论归纳。学生情绪高昂,大声诵读,沉浸在审美境界里。整个课堂学生自始至终读得兴味盎然,读出了“兮”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可以说学生从诵读中得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

4.背读

通过朗读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寓意之后,就戛然而止地结束教学,其实也不是最理想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在全体同学深刻领悟了文本之后,再次回到朗读上来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读文本,则既能与初读首尾相呼应,又能进一步巩固朗读指导的成果,真正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

采用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反复诵读,并且要层次分明地去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吟诵中琢磨、感知、体察,最终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3).

[3]杨学军主编.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5(11).

[4]徐永平主编.语文教学通讯[J].语文报社,2006(1).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2篇

2014年3月12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

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 “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3篇

“夜读春秋寻大义,醉向伯牙觅知己……辞慕屈子追司马,武尊卫青霍骠骑……五千年来日月明,大江东去长空碧!”在碗碟杯盆的敲击声中,楚风楚韵楚辞古调且吟且唱的祭哭悲鸣,这是著名诗人柳忠秧在?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端午诗会上的演出,拒绝现代乐器,而选用民间祭祀常用的日用品,演绎了一曲原汁原味的“鼓盆而歌”。

现代视听的诗词盛宴

在屈原故里秭归,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盛会,也是诗歌的盛会。这里几乎每年都会举办民间端午赛诗会。6月20日,“诗在民间——湖北秭归2012端午诗会,在秭归影剧院举行。这是自2011年秭归成功申报“中国诗歌之乡”之后,举办的最为隆重的端午诗会。

屈原投水汨罗江,神鱼托身回故乡。自屈原投水的那年端午开始,屈乡人民就在召唤一个民族的伟大诗魂、一位兄长的不死灵魂,一曲婉转深情的《我哥回》拉开当晚诗会的序幕。以纪念屈原为主题,诗会上篇为相约端午,下篇为诗意秭归。26首诗歌作品有的是诗人们的原创作品,有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名家写秭归的诗章。三峡希望小学一群诗社学生用合唱的方式来展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魅力,几个声部演唱,清晰而明朗,配合手中的竹简,犹如数十个屈原站在台上。灵动的舞蹈《天问》、诙谐的情景剧《渔父》以及一琴一箫间名人秭归诗篇的吟诵,无不展现出历代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他们以诗歌的名义来这里拜谒,怀揣着梦想走进了诗意的秭归。此次诗会让诗歌回到民间,走向大众。来自三闾骚坛、九歌诗社、兰蕙诗社、树蕙诗社、涉江诗社、萤火虫诗社、杏林诗社、天问诗社、宜昌新诗学会等十多家诗社的100多位诗人、香港客人、湖北非遗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屈氏宗亲会成员等1000多位观众到场品味了这场荡气回肠的诗歌盛宴。

超越宗族的诗人情怀

“你投江的刹那,激起中华民族永远的悲壮。你流放的岁月,铸成中国诗魂傲岸的脊梁。你让诗歌,成为中国美丽的宗教。你使美政,成为人类永恒的理想……我和你同一个DNA,下同子孙,上同炎黄。我和《楚辞》同一个血脉,上联长江,下通太平洋……”屈氏宗亲会的代表屈金星朗诵的《我和屈原同一个DNA》将现场观众拉入对屈原的缅怀中,民族的忧患、人性的善美、浪漫诗性的相通,远远超越了宗族意义上的同根同源。

“近些年,诗歌日益趋于边缘化,也很少受到大众关注。许多人对诗歌没有了80年代那样的热衷,民众对诗歌的热情也在消减,这是我们诗人的责任,要是能多出现几个北岛、舒婷、欧阳江河、顾城那样的诗人,多出些撼动心灵、经久不衰的作品,诗歌还是会再次扬起风帆的。随着物质生活渐渐单调,会有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优秀的创作才是关键。”来自河南省屈氏宗亲会的屈金星表示,现在教育上诗歌阅读比较薄弱,人们坐地铁捧着的大都是小说或者杂志,很难看到有人会捧着诗集。而真正好的诗歌作品不但能够给人以抚慰,还能帮助你找回自己,具有恢复人信心的力量。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作为媒体策划人屈金星感到,“对屈原的敬仰,源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求索精神、民本精神、创新精神,而这些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千年传颂的屈子品格

“……轻云淡淡说旧事,子归声声诉忠魂呐……龙舟粽子兰与蕙呀……古韵今歌骚坛人哝……”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三闾骚坛现年87岁的农民诗人李国杰登台吟唱原创诗歌《骚坛新韵》,将原汁原味的自由唱诗展现了出来。 “吟诗,没的平仄。”这是老人家对于吟诗的概括。在乐平里的乡间,骚坛的农民诗人们都是吟诗,后一位诗人要跟着前面诗人唱和的韵律对诗。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新思路

在职高学生看来,语文课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不重要,考试下来差不多。这种肤浅而又幼稚想法,导致语文课上得稀里糊涂,很没劲!

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语文,愉快学习语文,夯实基础,切实提高素养,是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前引导重趣味,挖掘语文之“趣”

职高学生上课睡觉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我的语文课堂,我不断地变换着花样,让学生兴味盎然,由“信其道”而“亲其师”。

在欣赏“回文”的修辞格时,我以秦观写给苏轼的回环诗导入,我只说了一句话:你只用七个字可以做一首诗吗?学生摇头,感觉不可思议,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暮 赏

已 花

时 归

醒 去

微 马

力 如

酒 飞

学生马上情味盎然,兴奋地大声试读,我默不作声。学生读来读去,有人发现了奥秘,恍然大悟,惊喜不已,有人搔首挠足,还在云里雾里。最后请学生探讨交流如下: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由此,再引到回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积极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二、深入浅出重探究,明晰语文之“理”

读书明理、知书达理。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中包含的“理”,对于学生求学、做人很有指导意义。而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神圣使命,尤其对职业高中的学生,德育为首,至关重要。比如,高一上册《文艺随笔两篇》中,两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咬文嚼字》一文从“炼字”的角度强调做学问用语言须持严谨慎取的态度,而《不求甚解》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只有先“不求甚解”,然后再反复读,才会由浅入深,并且每次都会开卷有益。

在学习本文后,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读书到底该采取哪种方法:不求甚解,草草而过?咬文嚼字,锱铢必较?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通过争辩,自然越辩越明。

三、纵横开阖重品鉴,弘扬语文之“美”

语文,本最具魅力,学语文,本最有风情。但如果被“俗人”研习,被考试肢解,那必然会索然无味。

所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打破教材常规,根据学科特点与教材编排,任意整合设计,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感受人性之美,经历故事之曲,赏析景物之特,品味语言之妙。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悲剧英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武,感慨他“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壮。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感慨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中不乏帝王之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阴柔中萦绕愁绪万端。在我的课堂,师生吟读着诗经楚辞,朗诵着唐诗宋词,品评着元曲明剧清小说。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

提高。

四、背诵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之“基”

语文之“基”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两大块。语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能力的训练我会渗透于日常的课堂品鉴中,这里不做赘述。我仅从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做个探讨。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几大块。职业高中语文对口升学考试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核,忽视不得。

1.背诵默写名篇名句

对于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段落、文学常识等必须硬过关。在讲课时,面对这些名段,教师需引导学生梳理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然后再试背。且规定时限,限时完成,并不定期抽查检点。

在默写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不写错别字。对于写错的字词,必须修改三遍,强化记忆。

2.语言语法积累及运用

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修辞、标点等。

比如:多音多义字、同音异形字、常见的易错字、近义词的辨析、容易解错的成语等等,属于积累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分小组,每天专组专人负责,利用网络资源、电教设备等搜集整理一些内

容,并讲解给大家。一方面,锻炼了负责人的搜集、整理、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诵读 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

诵读,就是朗诵阅读,是将只在脑中进行的阅读口语化,用语言再现文章的情境,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对此,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到,高中生应“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5条也提到,高中生应“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而,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小组讨论多了,个人思考少了;表达见解的声音高了,琅琅书声低了。语文课堂的诵读,似乎正与新课标渐行渐远。高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在长期的课堂诵读教学中形成了一些思考、见解和方法。

一、课文理解

有关课文理解的教学方法论,他人已有较多深刻见解,笔者不再赘言,此处只浅谈一些与诵读教学相关的内容。

1、教师授课要导向明确。

课文理解,尤其是一些重点词句、文本主题应在诵读教学前尽量讲透,使学生有个明确的认识。

2、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予以鼓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一些合理的、独特的、具有新意的文本理解,教师要予以保护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才不会千人一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引文《采莲赋》和《西洲曲》,此处究竟作何理解,各家理解千差万别。但也不能对学生的理解一味地说好,不能没有辨别。

二、加强教师良好的诵读示范

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其诵读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不管读得好不好,首先得读,敢读就已经展示了教师的一种风采和气韵。当然,光有胆识是不够的,教师更要磨练自己的诵读能力,提升自己的诵读水平。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篇。

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拿来诵读,因而诵读不可盲目进行,课堂上不能上到哪篇就读哪篇、上到哪段就读哪段。应精心挑选课本中适合口语表达的文章分不同的方式来诵读:一些文字优美、句式整齐的文章可通篇全读,如《故都的秋》、《阿房宫赋》、《归去来兮辞》等;一些人物鲜明、形象生动的文章可邀请学生配合来读,如《荷花淀》、《雷雨》等;一些言辞犀利、议论充分的文章可节选着读,如《记念刘和珍君》、《道士塔》等。总之,选篇要精而全,让学生能全面感受不同文字的不同口语表现形式。

2、语言。

普通话要标准,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要练就标准的普通话,笔者建议首先多听新闻广播,多看新闻联播,以播音主持人的发音作为标准;其次,借用录音工具,日常语言训练时可录下来,自听自纠;再者,日常与同事、学生的交流,都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语音语貌。

每个人的声音质量各有不同,对此教师在诵读时应根据自己的语音语貌来挑选文章、文段:悦耳动听的,可读轻快的文本,如《我的空中楼阁》;沙哑低沉的,可读情感压抑的文本,如《我与地坛》;纤细绵长的,可读缠绵的文本,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深沉醇厚,可读意境开阔的文本,如《登高》。碰上一些不适合自己语音语貌的课文,可反复听名家诵读,进行模仿,尽量做到语音语貌和文本相契合。

4、技巧。

诵读有很多技巧,教师课堂范读并非是参加朗诵比赛,要求不必过于严苛,着重注意下面三点即可:

一是重读。

可在要重读的字词下加着重号表示。内容上强调的字词应予以重读,不同的地方重读,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你吃了吗?”重读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你吃了吗?”表示不问别人,就问你;“你吃了吗?”表示不问别的,就问你吃没吃;“你吃了吗?”表示提问人语带不耐。 转贴于

二是停顿。短停顿可用斜杠号“/”表示,长停顿可用双斜杠“//”表示。一些句子过长,不可能一口气读完,应在句中适当停顿;一些看似短小的句子,采用停顿的技巧,则可以表达出诵读者个人对文本的理解。

三是升调降调。可在要升调的文字上用符号“ ”表示,在要降调的文字上用“ ”表示。一般来说,升调可表达疑惑语气、昂扬语气、轻快语气等,而降调可表达肯定语气、沉郁语气、压抑语气等。

5、表情神态动作。

诵读时表情应配合文本,或微笑,或蹙眉,或凝神;神态应轻松自然,尤其是不可眼神涣散、眼睛到处乱瞟,应跟随文本内容,或凝视,或扫视,以期与听众交流;动作应大方得体,举手投足应与文本保持一致,不可忽放忽收。平时可对着镜子练习,自查自纠。最好是使用摄像工具拍下来,这样一来表情、神态、动作可综合检查,尤其是眼神不像照镜子时受到影响。

6、配乐。

配乐一般使用纯音乐,不带人声,与文本相契合。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1、改变读书的单一模式。

①早读可沿用过去的全班齐读;也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也可学生各自诵读,不求整齐,但求有感情。古诗文强调学生读慢些。教师应巡堂做好督促和检查。

②利用从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三分钟,让学生读书,形成课前三分钟诵读的习惯。

2、在班级中设置诵读小组。

这样便于在课堂诵读时能快速地组成团队,或分角色诵读,或在课堂上举行小型的诵读PK,更可推举组中合适的同学进行课堂诵读。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小组不断更换被推举的同学,争取一学期里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表现一次。

3、开至少两节系统的诵读教学课。

教学内容以前文第二部分为主,也可以将诵读方法融会贯通到各课的教学中,以课文作为诵读方法的实例。

4、关注诵读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由学生范读,起到培养和榜样作用。

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的诵读学习后,一个班中能涌现出几个诵读领悟能力较高、诵读较好的学生,这时由这些学生来范读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的进取心。要注意的是,要不断更换范读的学生,一些能力不是最强但是进步较大的学生也应当让他们在课堂上范读。

5、举行一些与诵读相关的比赛。

可在课上进行小型的比赛,让两个学生都读相同的内容,再让其他学生来评点;也可在年级、全校中举行大型的诵读比赛,安排学生评委评选优秀作品。

6、组织欣赏一些名家诵读的音频、视频。

相关期刊更多

金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玉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

上海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