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危机管理

供应链危机管理

供应链危机管理

供应链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当前,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若干因素中,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凸显出了重要性。正如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Martin Christopher所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积极探索能够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供应链创新模式,日益成为了理论界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2 危机管理与学习型供应链

供应链是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的供需网络,供应链上的各个结点存在着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带来供应链上的突发事件,对各结点所具有的功能带来极大破坏,并且随着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激增。要有效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笔者认为运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可以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优化企业决策,对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在危机管理的思想下,供应链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更新、学习的过程,也即建设新型的基于危机管理思想的学习型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基本体现了三个核心思想:合作思想、集成思想、双赢思想。上述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后的商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还应该加上“危机管理”的思想,建立一种能动态、敏捷地从危机事件中学习并能对危机进行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学习型供应链[1]。有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L<C=D。其中L代表的是学习速度,C代表的是变化速度,而D代表的是死亡。该公式表明,如果一条供应链的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或环境的变化速度的话,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死亡[2]。学习型供应链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学习,可以完善各结点及整个链条的应急预案建设、事故处理和事后完善环结,可以减少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竞争的损失,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保证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学习——提升——再学习——再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3],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使供应链成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如图1所示。

3 建设思路

3.1 供应链危机预警建设

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实际发生之前对事件的预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的重要机制。尽管供应链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重大事故的危机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危机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危机管理思想,将这种思想运用于供应链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安全性。

首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指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对供应链各结点及整体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管、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不断学习,相互交流,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提高各结点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使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结点时刻敏锐关注运作过程,及早地觉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后面的处理做好准备。

其次,要做好危机预警工作。指出现危机征兆后,危机大规模爆发前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确认信息和信息。信息处理是危机预警的前提条件,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型的供应链中,在供应链层面上各结点的信息是共享的,任何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内的个体、团体及企业不同层次的相关单位相互交流传递,如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顾客偏好的变化等,某一信息可能主要对某一结点产生较大影响,该结点通过对该信息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并信息处理报告,其它结点可根据该报告决定自身的应对措施。这个过程经多次循环后,供应链的学习性可以进一步加强各结点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危机预警的及时性、科学性。

再次,做好危机预控工作。指发现和确认危机征兆后所采取的旨在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的实质性措施。这要求供应链上各结点必须结合各自特点,结合发生过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可行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完善更新,这样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消灭危机或限制危机的升级。

3.2 供应链危机处理建设

尽管建立的危机预警机制,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率,但由于供应链自身的高复杂性,我们不能完全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到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正确及时处理,减少其损失。笔者认为结合危机管理的思想,这一阶段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快速反应机制、指挥协调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

快速反应是学习型供应链的基本属性,对于时间的合理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处理的成败。在危机发生后由于反应迟缓,采取措施不及时导致供应链断裂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实现如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所说的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面[4],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会使团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大大提升各结点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指挥协调是指在组织中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领导团队来进行具体的指挥及组织内外的协调工作,这是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这项工作的好坏自然也决定了危机处理的结果。在供应链中的指挥协调不仅指某个结点也包括相邻结点间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因为各个结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供应链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危机管理需要一是改变原有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各自分立、各行其是的低水平经营模式,创造更加紧密的功能体系,实现连续的、无缝的管理;二是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壁垒,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发挥合力,协同作战,提高战胜危机的效率和效益。

人才储备是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指具有较高素质结构的专业人员及稳定的人员团队。学习型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知识的共享、学习、转移、创造,不断丰富作为组织内的知识。各个环节的人员通过吸收知识、提高技能、实现彼得·圣吉所说的改善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学习虽然是人的学习,但最终体现为整个供应链能力的提升。只有拥有这些处于生产实践前沿,掌握丰富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人员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危机问题,这些人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建立学习型供应链,要明确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并合理利用人才。

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是供应链危机处理的基本保证。

3.3 供应链危机事后完善建设

事后完善是所有突发事件处理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供应链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一环。按照危机管理的思想,笔者认为学习型供应链危机事件善后处理主要应包括三方面:第一,供应链的修复重建。危机事件结束后,会对供应链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结点进行修复完善甚至完全重建。在修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恢复原貌,必须学习吸取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使自身灵活多变,增强抗干扰能力;第二,危机的总结。这是学习型供应链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学习循环的基础。要明确什么类别的事件应该由哪一级部门和人员进行总结,总结要有针对性,要有指导意义,以便有更大的学习价值;第三,对相关人员和机构的奖励与问责。一个公正公平的问责与奖励机制即是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化、体制化、长期化的保证,也是促使学习型供应链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学习循环的保证[5]。

4 结论

将危机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型供应链的建设,能够明显提升供应链内各个结点及供应链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使供应链内各个结点由于原材料、价格、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危机事件通过预警、事故处理、事故完善等环节进行科学及时处理,从而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使整个供应链成为一个高可靠性系统,使各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长远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领,王立存.供应链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系统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4):78-81.

[2] 王天琪.戴尔独特的供应链及危机管理体系分析[J].现代商业,2014(1):182-183.

[3] 邱灵,黄慧敏.供应链节能减排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13(22):39-40.

[4] MARTIN C,CARLOS M,OMERA K.Approaches to managing global sourcing risk].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Interna-

tional Journal,2011,16(2):67-81.

[5] TUMMALA R,SCHOENHER T.Assessing and managing risks using the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Process(SCRMP)[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6(6):474-48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项目(GZ13D110

供应链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可靠性分配 业务流程重组 危机管理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是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高效率和效益,供应链必须要有高可靠性作保证。FedEx Freight公司CEO和总裁Douglas G Duncan先生认为,供应链可靠性就是向客户交付货物的可靠性。

有人说, 2 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增强,如何有效而又可靠地保证最终用户的需求,增强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供应链可靠性保障策略进行探讨。

供应链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分配是保障工程技术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应链可靠性分配就是要借鉴工程技术领域的可靠性分配的做法,将规定的供应链系统可靠性指标, 按一定的方法分解细化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从而可以确定供应链每一个成员企业各自要达到的可靠性目标。可见,供应链可靠性分配实际上是一种目标管理的方式。

供应链可靠性分配考虑的因素包括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的重要程度、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参加该供应链时间的长短等。

若有某个成员企业不能达到对其要求的可靠性目标,则可以采取如下的办法:限期达到,否则将其淘汰出供应链,并选择能达到可靠性目标的同类型的其它企业代替它;不将其淘汰,而是对其同类型的其它企业进行考察后,择优录取其它企业进入供应链,在该环节与其组成并联分系统,从而达到可靠性目标。

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往往是单一的供应商机制,整个供应链缺乏可靠性和柔性。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 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 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 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使整条供应链变成一条危机链。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解决供应链瓶颈的重要措施, 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

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

在供应链环境下, 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范围扩大到整条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基础,应该先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之后才能进行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因此,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企业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许多企业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通过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将大多数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至尾只有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例如,宝钢实行的纵向结构集中管理就是企业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一种体现。按纵向划分,宝钢有总厂、二级厂、分厂、车间、作业区五个层次。在1990年底的深化改革中,宝钢将专业管理集中到总厂,二级厂及以下层级取消全部职能机构,使职能机构扁平化,做到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增强了企业运营的可靠性和应变能力。

第二步,企业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这是指在企业范围内,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例如,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的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标,组织集设计、工艺、生产、供应、检验人员为一体的承包组,打破部门的界限,实行团队管理,以及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的作业管理等。这种组织结构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将各部门人员组织在一起,使许多工作可平行处理,从而可大幅度地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企业运营的可靠性。

第三步,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对各企业采购、制造、营销和物流等过程采取跨企业的平行管理,消除多余的交接工作等弊病,加强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将不可靠性和延误降到最低。目前,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Internet 方便的获得需求方生产进度的实时信息,从而可以主动的做好供应或出货工作。通用汽车公司(GM)与SATURN轿车配件供应商之间的购销协作关系就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典型例子。通用公司采用共享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配件供应商的经营活动连接起来。配件供应商通过通用公司的数据库了解其生产进度,拟定自己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同时通过计算机将发货信息传给通用公司。通用公司的收货员在扫描条形码确认收到货物的同时,自动向供应商付款。这样,使通用公司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运转像一个公司,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简化了业务流程,缩短了订货周期、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减少了非生产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可靠性。

引入供应链危机管理机制

供应链危机管理是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行,提高供应链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应链同时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结构非常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

供应链危机管理是指供应链在陷入危机时, 为摆脱危机维持供应链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危机的行动与对策。供应链危机管理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协作性。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企业,它强调每一个成员企业都要去和其他成员企业进行合作。二是紧迫性。供应链的很大一部分危机都是突发的, 如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流动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受到大规模的投诉等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 可能导致供应链部分或整体停止运行、甚至解体。三是普遍性。过去,供应链一直是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才能采用的运作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互联网规模日益扩大,众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也可利用网络参加跨国供应链,供应链愈来愈普遍。四是灵活性。由于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导致各种供应链危机的原因不同, 很难找到处理危机的统一方法与固定模式, 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应对供应链危机。五是预防性。设计供应链危机管理系统时,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危机预防。

首先,要建立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为应付或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供应链应设置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危机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存在,由核心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担当委员会主席,其它各个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担当委员会的委员,定期召开会议。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可视需要设立企业级的专门或兼职的危机管理机构。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要建立包括危机管理委员会管理体系、危机管理会议制度、危机管理信息管理制度、危机管理培训制度、危机管理应急方案与评审、危机管理的评价与改善制度、委员会委员的职责与权力、危机管理手册、危机公关宣传、危机公关调查、危机公关效应评审等规范的制度和程序。

其次,要建立供应链危机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要从服从供应链战略出发,识别各个成员企业内部、外部潜在的危机,捕捉危机前的征兆性的信号,将归纳的潜在的导致危机产生的信息归类编号,建立供应链危机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并定期对以往国内外产生危机的现象进行多渠道、多方向、多性质的判别诊断,形成系统的危机信息,并以前者的经验建立相关的管理方案,加入并补充到危机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中。目前国内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还停留在静态文本管理阶段。有少数建立起预案信息系统的,也多是基于规则推理的系统,系统建立和维护困难,并且不具有自动的学习能力。而基于案例推理与基于规则推理两种技术相结合,来建立智能高效的紧急预案信息系统,这不仅使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较以往变得容易,更使得系统的运行效率得以较大提高,呈现出更强的智能化特征。根据供应链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供应链成员企业就可以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提早预测各种不可靠性的损失程度,制订应对危机事件的应变措施。可见,供应链危机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起到培训和预警的作用,对供应链危机管理的顺利实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后,危机发生后要正确应对,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危机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正确应对危机,就能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危机事件出现后,要运用各种工具,对损失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促使其尽快恢复,使供应链免遭解体。

参考文献:

供应链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1.1提高企业形象。

当企业出现市场营销危机时,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则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机进行处理,这样能够维持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如果对营销危机处理得当,甚至还能够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形象。

1.2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在市场营销背景下,企业不仅面临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将危机管理应用在市场营销中,能够准确的判断各个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工作,当危机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处理。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企业实施危机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营销战略以及目标根据市场作出实时的调整,进而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2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的企业危机管理方法

2.1树立危机管理理念。

企业想要科学的处理危机和提高管理效率,就应该时刻做好应对巨大危机的准备工作,其前提就是树立危机管理理念,不仅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形成危机意识,还要求企业的所有人员都形成危机管理意识,这样企业在发生突发危机时,通过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因此,企业在平时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培养,员工自身也应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才能够从容应对,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2.2增强企业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目前,市场竞争已经逐渐的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有的企业都在供应链之间,企业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竞争者的挑战以及供应商的背离等,都可能成为企业营销危机的来源,针对该种现象,企业应该加强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消除可能存在的营销危机。同时,企业在与供应链成员进行合作时,应该对供应商的选择、材料质量的检查、物流、售后服务等众多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然后与供应链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尽可能的将营销危机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2.3利用媒体处理市场营销危机。

在处理市场营销危机时,企业必须重视危机公关,合理的利用媒体进行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媒体是新闻或者信息的平台,具有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当企业出现市场营销危机时,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始终保持企业内部口径的一致性,始终保持主动性,实时的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进一步的扩大企业的正面宣传,在必要时作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媒体将不利因素转换成有利因素,将一些正面思想以及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做好公关,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应对营销危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息传播的途径不断的增加,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趋势,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帮助企业应对营销危机。

2.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将会导致企业的内部出现许多战略问题、营销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或者危机。因此,企业应该创建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将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差错,还能够消除营销危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由此可见,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3结束语

供应链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张双喜

8月12 日23 时20 分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后所造成的伤亡、损失惨重,举国震惊。据新华社消息,爆炸喷发火球同时引发了周边多家企业二次爆炸,方圆数公里有强烈震感。为伤亡者(截至26 日下午4 时,爆炸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39 人)悲痛的同时,我们需要拷问的是,如何确保石化物流的安全?!

近年来,国内石化产品供应链物流环节的重大事故此起彼伏,根据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公布的事故信息,2011—2013 年我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569起,累计死亡 638 人,其中58% 死于危险品爆炸。显然,中国目前的石化物流行业一直徘徊在操作安全之门外!

产能过剩的脆弱供应链

据初步统计,在这次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核心产品是硝酸铵800吨左右、硝酸钾500 吨左右,危险化学品总计有3000 吨左右,另有700 吨未爆炸的氰化钠。而天津瑞海物流公司“经营”的危化品分别储存在仓库的“重箱区”“运抵库”“中转仓库”“危化品库一”和“危化品库二”,但这几个区域危化品存放混乱。

根据海关统计资料,天津港是硝酸铵、硝酸钾、电石、氰化钠等工业用或军用原料的出口首选口岸,一直以来都是石化供应链上重要的物流节点。然而有数据显示,硝酸钾、硝酸铵、电石产业在国内是产能严重过剩无序发展状态,不合理的中转仓巨量存货就成了本次事故的核心爆炸源。在天津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天津瑞海物流员工曹海军事后回忆称,当时在起火的位置大约有二三十个硝酸盐类的箱子,每个箱子重达二十吨。硝酸铵有10来个集装箱,硝酸钾和硝酸钙的集装箱各有七八个。这四十多个箱子就是一个炸药包!

2008 年到2015 年,中国氰化钠产业呈现爆发式无序增长,中国迅速从一个进口国转身为产能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氰化钠出口量达到5.08 万吨,出口金额1.23 亿美元,其中以安徽曙光化工股份、河北诚信公司为主要提供商,都是年生产能力超过10 万吨的企业,显然天津港、上海港都是氰化钠出口大港。但在产能爆发式成长过程中,氰化钠的物流服务体系却没有跟随成长,天津瑞海、河北诚信在氰化钠物流服务实际操作中,根本就没有达到剧毒品操作要求,河北诚信就是这次事故中的700 吨氰化钠生产者。

事故发生后,河北诚信相关负责人说,氰化钠的实际运输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诚信公司的运输队或者客户指定的物流公司将货安全运送到瑞海物流,另一部分则由瑞海全权负责。“我们的司机把货送到后都不能停留,后续包括存储、报关、运输、装船具体过程和时间我们都无从知晓。”瑞海公司副总证实,他说瑞海货场中确实有氰化钠,但并没有在危品库中存放,而是存放在露天堆场中。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生产商、物流商都没有按照国家《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77 号)》对剧毒品的管理要求执行生产、销售、转运、储存规范操作。生产商懒得去掌握每天产品的进出存数据,物流商顺便到把剧毒品丢在露天堆场,足见氰化钠供应链管理何等粗糙、脆弱。生产商河北诚信根本就没有评估过物流商瑞海的从业资质、存储环境及操作能力,更没有对物流商瑞海进行安全培训、流程梳理,日常操作也就没有实时信息交流、动态跟踪检查。河北诚信作为氰化钠供应链链主在货物外包的同时,连安全管理责任也一并外放,这就是一个失控的供应链!

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就是实现安全与创造利润,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供应链链主对供应链安全负有全程责任,没有利润就没有安全保障,供应链链主要整合一条全程盈利的供应链,否则就没有办法参与供应链竞争!安全是手段,利润是目的。有人说供应链管理就是缩短供应链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采购价格,压缩供应链成本。但效率与利润会随着供应链安全管理缺位而流失。

低投入粗放的管理

为什么危险品的物流处置环节往往是事故多发地带?因为危险品生产工厂大多数是专业产品制造,工厂安全管理措施比较有针对性,而物流处理场所,特别是大型港口堆场,往往货物来源众多、数量巨大、品种复杂、特性各异、进出迅速,大多数物流操作人员根本不了解危险品的相关特性、安全操作规范,大多数物流操作是基于历史经验,因为昨天没有出事故,所以今天也不会有事!也就无所谓安全管理了。

而且,石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是需要投资的,有研究表明,当石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投资增加1%,相应的安全事故损失将减少7%。当安全管理投资作为企业供应链有机组成部分并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安全管理为企业赚取利润就变得非常简单,且能够严格有效地在供应链管理中贯彻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

这些措施就是立体式的安全保障,譬如“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瑞海物流公司不仅具有危险品封闭库房,也有危险品露天堆场,同时据其员工表述,甚至还有危险品气体压力罐、冷冻柜堆场,对于这些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货物的安全操作规程要取得共同的平衡,本身就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投入。以露天堆场来看,气体压力罐要考虑夏天高温曝晒泄漏的风险、而冷冻柜则要考虑供电插座火花的风险,当不小心产生的火花遇到不小心泄漏的气体,灾害就发生了。显然,如果瑞海物流一定要承接如此复杂的业务,就必须将气体压力罐置放进入至少搭建凉棚的库区,而冷冻柜则必须与其他货物远距隔离存放,也就是要做库区重划、投资新增隔离墙!

这些措施必须基于统一的“红线”原则。坚持红线原则就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譬如石化供应链物流采购成本绝对不能低于安全的基准费率。按照中国目前物流费用占GDP 的比例是18%,如果石化企业总体物流费率低于10%,或者一个产品行业平均值,那么这个物流服务链将是极端脆弱的。“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的瑞海物流,初始注册资金1000 万,后追加到1 亿,瑞海使用510 万/年租用4.6 万平方米的物业,然后投入810 万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员工70 人, 外用工20 人。年货运吞吐量100 万吨, 年营业收入达3000 万元以上。从这组数据来看,瑞海物流的整体收费是极低的,有石化物流业内人士称,在天津港保税区危险品仓库租金如果低于30 元/ 平方米/ 月,就是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按此计算瑞海租金收入应该是4.6×30×12=1656 万元/ 年;货物吞吐量100 万吨,在这里的装卸费用如果低于30 元/ 吨,也是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按此计算瑞海操作费用收入就应该是100×30=3000 万元/ 年。

而瑞海员工事后描述,直到8 月12 日居然没有拿到6、7 月份的工资,此外,至少有工作2个月的叉车员工没有“危险品装卸管理员从业资格证”,一个存放如此复杂品种如此高爆炸当量的货物,还需要直接在现场操作装箱,这“外用工”又是否具有危险品相关岗位从业资格证?这都表明瑞海物流公司在野蛮杀低人工成本,疯狂突破石化物流行业管理规范,绑架无知的基层操作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去挑起市场恶性竞争,突破“安全成本”红线是其一贯经营策略,而没有利润的服务,根本就不会有安全保障。

危化品“链”外监管无济于事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销售、物流行业门槛一直很高,国家、地方对危险品经营的企业资质审查一直要求严格,但有些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为了赚取不当利润,故意减少各种必要的安全投入,而相关主管机构的持续监管也只是供应链外“表面”作业,这也是危险品事故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危险化学品供应链安全管理史上,欧美有约早于中国50年的发展史,可以成为中国危险化学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前车之鉴。

供应链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课题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A2FC35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

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

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