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施创新战略

实施创新战略

实施创新战略

实施创新战略范文第1篇

新实力、新跨越,铸就大连自主创新新气象

本网记者:过去的5年间,大连市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87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是上一个五年的3.47倍。其中2007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0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2亿元,分别增长38.8%和43.3%。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请夏市长谈谈在大连是如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

夏德仁:5年来,大连市大连科技工作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瞄准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科技的需求,围绕提升自主创新总体实力、集聚战略高技术产业、构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战略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跨越发展的喜人成绩。

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标志,自主创新总体实力跃上新高度。5年来,大连市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不断培养和凝聚高水平创新人才,超前部署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在若干重大技术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自主创新总体实力跃上了新高度,为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2所,市级以上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32家,国家重点学科17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万人,两院院士22人,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0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30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共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9个,成为大连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科技产出水平明显提高。累计申请专利21596件,年均增长47.8%。获部级科技奖励47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95项。特别是在反映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方面,大连有7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级风电装备;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30万吨超大型油船实现我国超大型油船设计与建造“零”的突破;水稻“连粳2号”等9个品种共计463克成功搭载神州六号,填补辽宁省太空育种空白;大连化物所研制的多种型号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卫星、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的姿态控制等系统;永磁悬浮技术、第3代移动通讯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源利用、纳米材料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从中试转向产业化。

以领军型企业培育为核心,战略高技术产业集群实现新跨越。5年来,大连市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牵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领军型科技企业,抢占技术与产业竞争制高点,构筑战略产业新优势。光电子、数控、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在全球资源配置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在数控系统研发领域,大连形成了以大连机床、光洋科技、大森数控、高金数控和瓦轴集团为代表的、国内整体实力最强的数控机床企业集群。大连数控机床产业已建立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到整机生产和组装的开发与产业化完整链条;大连光洋与清华、哈工大等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2轴6通道5坐标联动高档数控系统研发占领国内制高点,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替代德国西门子840D高档数控系统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大森数控在国内中低档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大连机床集团自主研制出九轴五联动数控机床,填补国内空白。

光电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以路明、长城光电、九久光电、科利德等30多个企业为核心,光电子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外延片、蓝绿光芯片、封装到下游应用产品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条,并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示范基地。路美芯片实现我国高品质半导体发光芯片规模化生产零的突破;在世界竞争中,大连的光电子产品屡屡击败日本、荷兰等强大对手。大连路明研制的全彩显示屏已经矗立在世界杯赛场上;大连长城光电公司的LED全彩显示屏将应用在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上。

软件产业迅速崛起。大连市是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软件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和动画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华信、海辉、大连东软、华畅、锦达数据等一批软件企业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整体形象备受世人瞩目。近年来,大连软件业在继续扩大国际外包市场同时,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转变。大连华信在同美国高勤、德国SAP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一举中标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工程项目,将民族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华畅、连顺等企业通过嵌入式软件产品集成研发,推出一系列“大连研发”自主创新产品;大连还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为软件企业提供从软件产生、确权到维权的“绿色通道”。

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在新材料领域,通发双金属复合导线、裕祥涂料、三科纳米、三环复合材料、盛辉钛镍形状记忆合金等一批新材料领域企业及其创新成果正逐步实现产业化;燃料电池观光示范车开始试运行。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新药研发基地落户大连,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和人工细胞培养珍稀名贵中药材;富生制药公司“水溶性人参皂苷Rg3中间体”等项目快速推进;珍奥集团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心肌肽素”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远大制药研发的“β-揽香烯及其乳注射液”取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以科技孵化网络建设为支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步入新阶段

本网记者: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大连新的支柱产业,大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益于科技孵化器。请夏市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夏德仁:近年来,大连着眼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构筑大连科技企业孵化高地,在国内率先实践一系列超前发展理念,构建起以科技孵化网络为支撑、具有大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科技服务这一新型业态迅猛发展成为大连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组织网络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和“综合孵化与专业孵化互动、一次孵化与二次孵化互补、科技孵化与创业投资互联”的孵化体系,并通过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验收,成为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在推动大连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孵化器建设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是“官助民办”的建设与运营模式。由政府以政策、项目和少量资金进行引导,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创办孵化器。目前已建立成20余个民营科技孵化器,民间投入超过总投入70%以上。二是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的组合模式。将孵化器与技术产权交易进行组合运作,拓展孵化器服务功能。光洋国际工控产品·技术转移中心吸引255家知名院校和工控企业入驻,年技术产品交易额超过2亿元。三是专业化综合化互补的服务模式。通过提供专业化设施与服务,形成创新型企业积聚效应。目前全市已建立了软件、生物等5个领域专业孵化器16个。四是国际化与集团化的拓展模式。充分吸纳国外高端创新资源聚集,提升在孵化企业技术档次;由成功经营者主导的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孵化集团,支撑和丰富城市孵化创新的发展格局。

二次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连市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二次孵化理论,以进一步延长孵化链条,实现孵化器功能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孵化延伸,形成了孵化器功能提升、二次孵化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大连第一家二次孵化基地——大连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孵化面积1.3万平方米,吸引大连光电研发中心等5家单位入驻;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的大连民创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开工建设,将建成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型产业孵化基地。理工大学科技园、旅顺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二次孵化基地正加紧建设。

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建设快速推进。创新园是中国科学院与大连市人民政府院地合作重点项目,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中科院与地方合作共建的创新转化基地。创新园以完善国家创新价值链为使命,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中试中介、孵化转化为主要内容,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创新基地及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成果源和辐射源。目前,已聘请美国BBB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事务所按国际标准完成园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城市设计规划,创新大厦将于年底前封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洁能源等3个项目即将入驻,大连理工大学确定建设占地42公顷的大学科技城项目。

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全市在孵企业达到1332家,在孵企业从业人数54491人,累计孵化企业数2221家,累计毕业企业663家。一大批孵化器毕业企业迅速形成产业规模,三仪动物公司通过在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一年半的孵化,已联合其它企业在香港二板市场成功上市;创思福公司自主研制三大系列、40种偶合器成套设备产品,自主创新的技术及产品数量在国内同行中位居首位。

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为载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呈现新局面

本网记者: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大连是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

夏德仁:大连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不断聚焦知识产权战略,全市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协同提升,为率先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大连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共有31家单位获得国家、省、市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单位称号。2007年申请专利8730件,增长22.8%;专利授权2957件,增长39.6%。

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围绕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大连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政策法规、条件支撑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2005年,成立了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搭建了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2006年,全市10个区市县成立知识产权局;2007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增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处,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同时将科技成果奖励和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整合,使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更加顺畅。设立了专利资助专项资金。建立了以9家专利公司、10家商标机构为主,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为辅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部级专利展示与交易平台初步形成。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辽宁省政府和中国贸促会主办,大连市承办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已成功举办5届。共有来自30个国家、地区的7000余家厂商、5万余件专利项目参展,参观洽谈人员50余万人次。展会期间相继举办了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专利侵权案件公开庭审等系列活动。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案件移交、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联合开展了专项市场检查与执法行动。健全保护知识产权举报制度,成立了大连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通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电话12312,搭建了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于一体的举报投诉平台,提高了行政执法效能。根据近年展览业迅速发展实际,大连加强了展会的知识产权监管力度。建立了知识产权公开制度,定期《大连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广泛开展。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街头普法、知识产权有奖竞赛、万人签名抵制侵权产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活动。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采取举办专业培训班、高层论坛、报告会等集中培训与委派专家到企业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近年来共组织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班6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人次,建立知识产权示范学校5所。

以优势农产品技术开发为先导,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力实现新突破

本网记者: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过程中,大连是如何让创新的成果服务于城乡协调发展?

夏德仁:大连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以优势农产品技术开发为先导,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势农产品技术开发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实施国家和市级星火科技富民工程,推进“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进了2000项左右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建立了13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了19个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先导企业,组建了农业科技转化中心,组织农业优势产业新品种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科技联合攻关,解决了无公害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初步形成海珍品、高档海水鱼、大樱桃及功能水果、优良畜牧及桑蚕等优势产业链条,打造出“棒棰岛”海参、“绿晨”绿色蔬菜、“戴格润”甜樱桃等知名科技品牌。

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吸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进驻,研发功能和示范功能进一步提升。立邦大樱桃生产基地有限公司已建设名特优苗木基地700亩,栽种苗木5万余棵;中农金牛奶牛发展有限公司新建XY种牛繁育中心,年繁育优良奶牛800头。大连农科院普兰店科技成果示范基地、金州金科生态园艺场等示范园区成为带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科技兴海工程进展良好。积极推进“海参工厂化养成及深加工”、“鲍鱼、扇贝育苗及养成”等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中科院沈阳分院、青岛海洋所、大连化物所联合成立大连玉璘海洋生物研究所,推出牡蛎聚糖核酸钙等新产品20多个;“全效能速食海参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研究”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提高了海珍品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獐子岛渔业集团组建的海洋生物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首批聘请1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到驻点村(企业)服务,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由农科院与大农公司开发的“农信之窗”农业信息系集实用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查询等服务于一体,实现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大连市科技局与大连电视台合办的“农科快车”栏目已播出100余期,成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

新定位新举措,打造大连自主创新新优势

本网记者: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大连市政府推出哪些新举措?

夏德仁:几年来,大连市围绕推进自主创新,立足营造良好环境这一基本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使全市科技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和涌流,大连自主创新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积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为根本,优化自主创新软环境。近5年来,大连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十多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范性文件。2006年,贯彻落实国家和辽宁省科技大会精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及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在科技投入、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基地与平台、创新型人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创新激励政策,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07年,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细则文件正在陆续出台。2006年正式颁布的国内第一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在中介机构科技投入,科技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科技孵化和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

以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为关键,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结构,重点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倾斜,2003年以来累计向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投入研发经费2.2亿元,占市本级研发经费总额的60%以上。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全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评审,建立立项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促进的新机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立项等信息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确保科技计划立项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作用,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进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实现国家、省、市研发经费上下联动,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2003—2006年间累计获国家、省研发经费支持超过10亿元,吸引社会各类资金120亿元投入科技产业。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6年我市首次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成立了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大连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共同搭建融资平台,共有180家企业获得资金支持1.5亿元。

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手段,培育自主创新主体。2003年以来,大连市共实施以企业为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项目500余项,每年拿出研发经费的50%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实现企业与院所和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全市由企业牵头组建的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6家,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56%。由大连理工大学、长城光电、路明集团等共同组建成立的大连光电研发中心,为把我市打造成国内重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大连工业大学为核心技术依托,联合獐子岛渔业集团等5家我市优势农(水)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产学研战略联盟”,瞄准农(水)产品深加工前沿技术开展合作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探索优势产业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累了经验。2006年,大连选择冰山、华信等15家科技意识强、创新潜力大、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探索了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为重点,截至2005年底,大连开发类科研机构已全部改制为企业,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活力。

实施创新战略范文第2篇

一、 我国工业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特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在1979~2008年间平均为9.8% ,在2006~2007年,增长率接近12%,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国开始进入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1:45.3:4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达74.2%,城镇化水平为52.6%。参照钱纳里的工业发展阶段的论断,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时,经济发展靠的是要素驱动;3000至5000美元时,靠投资驱动;5000至8000美元是创新驱动;8000美元以上则是财富驱动。因此必须选择恰当的发展驱动力--创新驱动,否则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近30年长期蓄积的工业经济能量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能够确保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结构层次优化、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提升成为现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顺应这一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才能实现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

(二)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特征

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率始终处在40%左右的高位,资本形成率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1年的49.2%,固定资本形成率由从1978年29.8%上升到46.2%。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投资率达到了近年来的高点46.8%,远高于发达国家。但最近10年中,我国规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由8.4 %上升到14.0%, 增加值率却一直徘徊在24%左右, 从上所看,我国在资金投入和经济效益上没有太大的效果,单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已不是很明显。

需求增长带动生产发展,并经乘数效应放大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受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国际需求下降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我国工业造成了很大压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缓解国内经济而实施的贸易保护与产业保护主义、发展中国的产业产业争夺等态势,对我国工业造成了多重“挤压”。与之相伴而生的的是我国国内工业化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要素利用率低、资源环境代价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就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特征而言,我国要想获得更强的经济增长引擎, 关键因素就是要能够做到自主创新,多培养一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能再依赖国外的资源和资金,要让那些高素质的人才和知识产权创新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

(三)工业经济发展突破“瓶颈”的迫切性

我国工业经济的行业结构不优,能源供求矛盾突出。我国工业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小,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以很大冲击。受外需不足的影响,不少加工贸易型的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我国尽管地大物博,但矿产、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矿产资源168种探明储量153种, 虽然种类多, 但资源储量的人均占有量较少; 煤炭基础储量、石油地质储量人均占有量也较少。

二、工业转型升级中创新驱动面临的严峻形势

科技创新是促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能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升级。后金融危机时期,传统发展方式已逐渐式微,无力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向更高水平跨越,另一方面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创新要素供给、创新能力与体制机制环境都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工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

(一)创新驱动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障碍

依据创新驱动战略的的基本内涵,创新驱动对工业转型升级就是通过创新资源的投入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结果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以创新为主线优化与构建我国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国家或区域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创新驱动过程产生影响,不单单是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各种环境,而且还必须将外部环境的影响转换为相应的经济支持政策和科技支持政策,才能将创新驱动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作用、支持作用、鼓励作用和规范作用表现出来。比如政府的科技规划、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等。受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我国在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体系方面的外部环境不完善,体制机制也不健全,改革创新滞后等诸多因素成为阻碍工业转型升级的绊码。比如: 在推进科技创新时,主要是在科技领域,以科研机构为主体进行实施,注重的是技术的自身突破,然后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仍然注重GDP 规模扩张,极力发展能带来较多财税收入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创新驱动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障碍

1.自主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不足

我们的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无论是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还是科技成果转化三个部件仍然存在功能缺失。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从研发投入看,我国研发投入严重不足。1995至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总额从348.7亿元上升到4570亿元,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研发投入强度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240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上,日本光在2006年就达到了3.39%

从企业R&D投入强度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5~4%的投入强度,自主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不足,我国在技术装备和技术保障的能力上都不能满足国家当下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在关键的部分还是要靠从国外的引进,不能做到自主自立。

2.劳动者创新素质与实施创新驱动不适应

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在劳动力的资源上还是比较占有优势的。我国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都不是很高,从2011年来我国的的大学生以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还不能达到我国受教育人员的百分之九,再加上我国现在严重缺乏创新人才,所以在质量和结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成绩。科技领军人才较少。三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总量和结构性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科技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知识老化问题,劳动者创新素质制约了创新驱动力的发挥。

3. 缺乏创新的高投资率不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备条件,但是资源的短缺还是对投资率的提高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投资率若是可以达到了最高的程度,我国在生产方面海华丝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那么我国的经济将会停滞不前,经济会陷入衰退的阶段。尽管在1993年世界银行的《东亚奇迹》研究报告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亚洲高绩效经济时期”,但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克鲁格曼敏锐曾经说过,“这些经济体中的大部分虽然实现了高增长, 但却几乎没有任何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是要靠劳动和资本的提高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发达国家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已经达70~80%,甚至更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因此,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和路径选择。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向

1.制定创新驱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今后我国制定工业规划时,应考虑制定的是一种把知识、经济、人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创新式的驱动战略规划。要把工业经济中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摆在重要位置,并围绕创新项目搭建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以形成创新优势互补。

2.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高技术化。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

3.通过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举措

1.以完善技术创新的国家政策体系、制度为中心, 为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奠定制度基础

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才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大力创新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创新风险基金政策等,做好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与扶持;其次,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引,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实质,做好创新驱动引导行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逐渐突破各类制约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由我国工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最后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保护政策。做好知识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保护。如,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工作等,为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2.以优化工业结构为主线,为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奠定路径基础

工业结构包括内部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优化工业结构从内部行业结构来讲,就是要以原始创新、提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优化工业结构从组织结构来讲,就是以创新要素集聚为中心,帮助一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让他们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要做到这些一定要做到“专、精、特、新”特征才可以。

3.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为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奠定技术基础

以工业经济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抓手,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各大企业都能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金属的创新和企业的提高时紧密连在一起的。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不断推进我国工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变。

实施创新战略范文第3篇

2011年11月3日1时43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千米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这次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1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国家主席指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热点题析】

1.神八天宫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

解析:说明我国航天科技取得辉煌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说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一些科技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说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标志性成果;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神八天宫交会对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神天对接成功的根本保证;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奉献和创新精神等。

3.神八天宫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带来怎样的现实意义?

解析:(1)有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2)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

(4)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有助于带动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培养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回首我国航天工程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尤其是神八天宫交会对接圆满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弥足珍贵的经验?

解析:(1)我们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我们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

(3)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4)我们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创造。

(5)我们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

5.神八天宫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重要启示?

解析:①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增强科技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要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团队精神;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立志成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背景点击二:2011年度最高科技奖励大会和自主创新年会的召开

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为他们颁奖。

2011年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于2011年1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宣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热点题析】

1.最高科技奖励大会的召开说明了什么?

解析:说明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鼓励自主创新、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为什么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或者“为什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宣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析:(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3.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快建设哪两方面的创新?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析:①加快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两方面。②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需要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解析:(1)要树立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努力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创新战略范文第4篇

一、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武钢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2005年组建了科技创新部,2006年适应集团化需要,将技术中心重组为研究院,形成了“一个集中管理,二个委员会支撑,三个创新主体,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部为主,对武钢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集中管理。以技术创新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与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支撑,加强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以研究院和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侧重于原始创新;以技术改造和设备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为技术创新的固化与提升主体,侧重于集成创新;以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为持续改进主体,重点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

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一流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

建立了以研究院(武钢技术中心)为核心,包括国家创新平台、集团内协同研发、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国际合作在内的大研发组织体系。合作建设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部级创新平台。创建了“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冶金工艺模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汽车用钢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与设计院所、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签定技术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技术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产业链合作。与汽车制造企业共建“武钢—奇瑞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武钢—神龙联合实验室”等。海外合作不但拓展,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等5家国外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首个海外合作研发机构“武钢—迪肯汽车材料创新研究中心”。

三、周密制定武钢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制定《武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武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思路,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使武钢成为世界一流的硅钢片供应商,国内一流汽车板供应商,国内最具实力的高性能工程结构钢和精品长材生产基地,逐步确立技术水平世界一流的地位。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机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实施协同创新机制,在鄂钢、昆钢等重组企业,以及江北公司、耐火公司等相关产业设立了研发分支机构或派驻专家,加快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设立“工人科技园”、“蓝领工作室”,大力开展全员自主创新活动。每年召开科技大会,对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文化

通过多渠道、多层面人才引进,着力打造一流的管理、技术、操作人才队伍。技术中心现有的高级专家及人才队伍中,国家“”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家、省市政府津贴中青年专家50余人,博士100多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于全国冶金行业先进行列。武钢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全员创新创效,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实施创新战略范文第5篇

在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曲双石联名发表的《2011年国际金融形势评论》一文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当今世界的金融形势:美国经济――经济复苏、欧洲经济――几乎失控、日本经济――风险潜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区域化已逐渐形成。这意味着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将是长期的。那么,这样的形势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2012年,我国已经走出去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又该将视野投向何处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带着疑问,《经济》记者近期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新生经济研究所所长、新生经济学创始人郭夏。

迎接机遇 正视挑战

当今社会,由于财经传媒主体被发达国家所掌控,舆论所阐述的观点大都来自像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声音较少。郭夏认为:事实上,在现有的新生经济条件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力量不容小觑。所以我国谋求经济的发展,应将视野也着眼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这是因为:首先,新兴经济体和第三世界国家具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其次,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在与其开展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坐拥更多的优势,所以高度关注这些国家对于我国今后的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更为有利。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影响,也会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不利因素。对此,郭夏说:“全球经济的巨大变革,为我国走向世界带来了巨大机遇。但由于全球经济规则是由发达经济国家制定的,所以我国在与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往来以及相关问题的交涉中往往处于劣势、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全球经济规则话语权、更多的全球经贸活动支配权,就必须更加主动的谋划全球经济,认真思考面向未来的全球经济战略。”

提升财智 谋求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的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近千亿元的损失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而这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的大得多。郭夏说:“目前暴露出来的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问题,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国外乱上项目和乱投资造成的。”据郭夏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内一些重大项目投资也曾经出现过决策失误和经营亏损的问题。为此,国家发改委(当时的国家计委)专门成立了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各地和各大系统在上报项目时,要先由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团队进行项目评估论证,为相关部门起到了较好的把关作用。为此,郭夏建议,我国未来的海外投资也应进一步加强咨询机制建设,国家可以考虑成立专门负责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咨询公司,通过加强科学决策堵塞盲目投资的漏洞,有效避免重大损失,减少海外投资风险。

对于我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后出现重大亏损的现象,郭夏表示,不用盲目悲观。他说:“总体来讲‘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我国在加入WTO的十年时间里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任务及战略部署。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亏损和失误也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代价。但是如何减少国际经贸活动中的经济损失,如何提高海外投资经济效益,如何让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成为广受尊重的成功企业,这些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体制改革和经济机制创新来解决。”

为了提高海外投资的经济效益,郭夏认为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海外投资的情报分析和科学研究: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外国政府在华投资促进机构和外国人在华设立的国际经贸咨询机构的作用。这些机构是非常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我国企业应当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帮助企业加强国内外沟通协调,推动我国的海外投资提高投资收益。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国际经贸和全球经济研究的资金投入,甚至设立专项基金促进这一领域的各项研究。国务院应当招募相关专家建立海外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应当成立宇观经济研究院或全球经济研究院,社科院和大专院校也应当设立更多的研究机构加强海外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战略研究。

转变战略 促进创新

针对我国对外经贸领域实施的“走出去”战略,郭夏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他看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外开放阶段,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打开门”。通过“打开门”将外资引入我国,从而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贸易、加快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发展的视角看,“走出去”历经了十年的时间,目前已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眼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第三阶段――如何在“走出去”的基础上“站稳脚”、“谋发展”。我们应放眼国际经贸战略的更高层谈战略提升,在我国未来的国际化进程应形成“打开门”、“走出去”、“谋发展”一体化的对外经贸战略思想。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洞察到了国际经济市场潜在的发展机遇。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冯军曾在名为“中国投资者选择丹麦”的活动上表示:“现在已经到了中国优秀企业反哺国际市场的时刻。”对于这个观点郭夏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我国对外经贸战略不能笼统地谈反哺国际市场,而应当实施有减有增的出口刺激战略。我国的对外经贸战略应当从鼓励普通商品出口转向减少普通商品出口退税补贴,转向加强海外基建项目投资拉动资本品出口和促进创新型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的新生经济经贸战略。改革开放30年实施的普通商品出口退税补贴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实际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目前的出口退税政策都是在消费品领域补贴外国人,经济发达国家还不断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折磨我国的出口企业和我国政府。我们应当尽快放弃这种花钱不落好的外贸政策,利用这笔资金甚至更多的资金加强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通过这些基建项目投资拉动我国资本品出口和相关劳务出口,有效降解由于房地产调控造成的资本品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创新方面,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应当包含与之相应的创新型国际经贸战略和创新型全球战略。为此,我国还应当建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扶持中国的创新型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环球投资速递

俄罗斯六大举措改善经商环境

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在“俄罗斯-2012”国际投资论坛上向众多经济界人士表示,未来十年是面临巨大挑战、风险和变革的时代,而俄罗斯将成为未来全球新的经济中心之一,并且有希望在近期内迈入世界经济前五位。

普京认为,世界经济如果沿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泡沫”经济将被抛弃,全球经济将重返真正实体、有价值的经济模式。为此,普京特别提出要大力改善俄罗斯的经商环境,为俄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英国致力发展绿色能源

英国新任能源和气候大臣爱德华・戴维日前在重申该国的绿色发展目标时称,英国将致力发展风能、潮汐能等绿色能源。

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当天也强调了英国的未来能源发展计划。他说,2011年,全球向新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出现突破性进展,中国、印度、韩国、巴西等国家对新能源的投资给予高度重视,因此英国唯一的选择就是觉醒起来,借助自身优势迎头赶上。

全球汽车产业重心正在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