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1篇

一、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重大革新,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包括组织工作具有全局指导意义。它为组织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为新时期组织工作赋予了全新的工作内容。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核心部门,组工干部作为党员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首要的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练就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本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构筑有组织部门鲜明特色的执政文化。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经济、人才、体制、文化等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作风、执政水平、执政效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执政文化的竞争。执政文化是执政党管理国家的价值取向与执政方式,是文化力竞争的政治体现也是最高级的体现,是一个执政系统中人们的执政行为的取向模式,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和基础,也是决定执政党和国家兴衰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进一步构筑起中国特色的执政文化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而搞好党的建设,组织部门责无旁贷。组织部门必须从构筑中国特色执政文化体系的高度,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组织部门鲜明特色的执政文化。

再次,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建立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长效机制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组织部门大力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得到了极大加强。但按照同志对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提出的“四个必须”、“两个满意”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个能确保巩固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成效的长效机制。文化作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思维理念,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团队及其成员行为的关键。因此,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思维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组工文化,是建立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长效机制的一个治本之策。

二、组工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澧县的初步实践成效

组工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有涵义与内容。首先,这个“文化”是“大文化”概念。从小概念这个角色来看,组工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但作为“大文化”则远远不止这个内涵,它包含了不同于一般的团队文化建设的组织部门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因为组织部门作为执政党的一个重要执政机构,她的文化建设也必然包含执政文化建设这个重要内容。一方面,组工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用文化的角度和思维管理好组工干部这支特殊的团队,从而形成具有组织部门鲜明特色的团队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工作理念;另一方面,组工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站在党执政兴国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建立起与中国特色执政文化相适应又有组织部门特点的执政文化。

澧县县委委组织部近几年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推出了许多创新措施,为构筑地方特色组工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开展“以德治部”活动和“五星创建”活动;组织了每月一次的“读一本好书”学习交流会、每半年一次的“四访四问”活动;建立了部领导与干部谈心制度、文体活动制度,组建了部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基本上做到每周利用工余时间集体练习两次,每月与部门、乡镇开展联谊比赛一次,每年举办一次部全体干部趣味运动会,不定期开展各种登山、长跑活动;开展了创建团结型、学习型、廉洁型、创造型、事业型的“五型支部”和“脑要清”、“心要正”、“眼要明”、“耳要聪”、“口要慎”的“五官端正党员”活动;全面规范了办文、办公、办事制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整个组织系统初步形成了团结的风气、学习的风气、廉洁的风气、创新的风气、干事业的风气;组工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工作斗志旺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组织部门精诚团结、干净干事、公道正派的团队精神进一步凸现。这些都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县委组织部连续几年被省、市评为先进组织部门。所有这些,都为建有澧县特色的组工文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大力弘扬优良党内文化,加强组工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理想讲党性的党委工作部门。带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赋予时代内涵,整理成书面资料发给组工干部学习。结合每年民主生活会、组工干部培训班和每月党支部学习会,经常开展对组工干部特别是年轻组工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使全体组工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党的远大理想统领下的组织工作理想,牢记“两个务必”和求真务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化组工干部的理想教育。

(二)大力弘扬组织部门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纪律讲正气的党委工作部门。总结提炼在组织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组工文化建设成果,深化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成效,把活动转入经常性教育轨道上抓好抓实。把组织部门倡导的“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作为组工文化的核心,把组织部门多年来树立的公道正派形象作为组工文化的外延。切实履行“十坚持十不准”社会公开承诺,将其在网站公布并设置征求意见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组工干部的形象教育。实施聘请组织工作监督员制度,聘请若干名在职或离、退休的科级干部为县委组织部工作监督员,收集和了解各级党组织及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县委组织部工作和县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反映和意见;对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明察暗访;参与调查核实涉及组织部门工作和组工干部工作作风的有关问题。

(三)大力弘扬时代先进文化,加强组工干部的业务理论学习,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知识讲本事的党委工作部门。组织部门担负着为党的事业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职责,组工干部必须有广阔的综合知识、扎实的业务能力,必须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执行者,必须时刻用先进文化武装组工干部。在全面分析组工干部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结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门别类地加强对组工干部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坚持组工干部跟队培训制度和培训心得交流制度,确保每两年把全体组工干部轮训一遍;坚持每年举办全县组工干部培训班,鼓励组工干部参加MPA、MBA等学历学位教育;坚持每年制发一次组工干部读书指导目录,在组织部门营造一种爱读书爱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澧县党建”网站开辟各种培训、读书心得论坛,强化组工干部的能力教育。

(四)大力弘扬制度文化,善于用文化的思维、理念和视角来建立制度规范,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秩序讲诚信的党委工作部门。以强化服务为目标,切实完善服务县委、服务部门、服务基层和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的四级服务体系,建立全县组织系统党员服务热线电话;以明确责任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制度;以增强秩序为目标,建立规范流畅的各项公务处理制度;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年度工作要点、每月工作台账和小结制度,强化组工干部的责任教育。

(五)大力弘扬人本文化,实施人性化管理,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最讲温情讲人性的党委工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尊重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保障好党员的权利,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扰,坚持热情待人、热心服务,为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各类人才建设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另一方面,拓展组织部门多年来坚持的“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优良传统,切实关心好组工干部及其家属的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完善建立组工干部生日慰问、伤病探望、家访谈心、家属团拜等制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强组工干部的身心素质,活跃工作气氛,丰富业余生活,在组织部门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真诚相待、工作融洽、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促进组工干部的全面发展。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组工文化;建设问题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时代性和部门特点的先进文化,凝聚着组工干部广泛认同、自觉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积淀着组工干部对工作的历史认知、实践体悟和精神追求,是组织部门的“精、气、神”。因此,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既是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更是新时期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和有效领导的根本保证。

一、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组工文化植根并发展于长期的组织工作实践,是组织部门工作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组工文化建设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和系统工程,涉及组织部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按照保持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先进性的要求,坚持用文化建设的思维和办法,从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方面入手加以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组工文化体系。

1.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灵魂。新时期的组工精神集中表现为“政治性”,即“对党忠诚、政治坚定”,这是组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原则性”,即为人处事公道正派,这是组工文化建设的“总标尺”;“创新性”,即组工文化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开拓精神。它们既是组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工干部职业操守的价值准则。

2.制度文化建设。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建立“目标管理”、“服务承诺”、“考核评价”、“奖惩激励”、“工作督办”等制度,形成具有组工特点的内部制度体系;在外部监督机制上,健全信息公开、政策宣传、接待等规章制度;在自我约束机制上,制定组工干部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工作高效。

3.组工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组工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组织系统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工作质量、责任感、事业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其具体表现,即组工干部要做学以致用的模范、严谨细致的模范、能干有为的模范。

4.组工环境文化。良好的组工文化有赖于良好的组工环境。良好的机关风气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力量感和幸福感。在工作环境上,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人文环境上,要开展载体建设和文体活动;在干事环境上,要为组工干部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舞台。

二、当前组工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

1.没有正确处理好组工文化与组织工作的关系。对组工文化的概念认识不够准确,建设多停留在表层理念范畴,导致组工文化存在抽象化、框架化倾向,不能真正渗透到各项组织工作中。

2.没有正确处理好组工文化与组工干部的关系。一些组工干部片面认为组织工作才是本职工作,组工文化建设只是额外任务,从而造成组工文化的实际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参与面不够广泛。

3.没有正确处理好组工文化与组织部门的关系。把组工文化建设仅局限于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只强调内部管理制度、组工干部素质等方面,致使组工文化建设缺乏整体合力。

三、加强和改进组工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组工文化建设。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激励性,能够发挥融合、导向、凝聚的作用。它具有思想凝聚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品格砥砺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这对于坚守组织工作的政治理念,激发组工干部的工作热情,塑造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组工文化作为富有时代特色和行业特点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高标准,把党的建设、组织工作中的一切先进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总结,不断传承和发扬。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研究生会 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目标,突出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同志所阐述的“中国梦”概念,则更是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在折射着社会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①

研究生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重点不同,其所对应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对整体校园文化的作用又与本科生有所差异。研究生群体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在学术、就业、毕业等方面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导师和就业单位对其的影响大于班级或学校管理部门,他们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功利心也就更强,个性也更为鲜明。②这就使得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总体来看偏弱并显得单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就亟需一个主体来进行承担。

2 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会是各高校进行研究生思政教育、开展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研究生事务工作、维护研究生权益的群体性学生组织。③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联系研究生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把握好研究生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无疑对于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具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生会是学校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生会可以更为有效地执行学校的相关决策,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生会得到研究生的反馈也更为直接,可以为学校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研究生会代表着研究生,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由研究生会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出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由此所建设的研究生校园文化较能体现当下研究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能为研究生所接受。

(3)研究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更加具有归属感。作为个体的研究生在承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往往会因无归属感、导师或同学的不认同而缺乏积极性。而研究生会是学校官方认可学生组织,通过其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有一个群体的共同认可,研究生将会更具有归属感。

3 当前高校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当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当前高校的研究生会在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人才储备不足,传承性较差。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学生更为注重导师及教研室的人际关系,学生工作氛围减淡,因此研究生会的人才储备相对本科生更加薄弱。④而且研究生多为三年学制,干部任职时间较短,而校园文化建设却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方面传承性较差。

(2)制度建设不到位。通常高校的研究生会均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描述具体工作的常规制度,仅用于约束研究生会成员行为,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少有明确的制度,对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进行说明与规定,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失去了制度保障。

(3)研究生会成员对校园文化建设职能认知不足。研究生加入研究生会时,往往抱着“认识更多人”、“掌握更多资源”、“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等原因,鲜能认识到其所承担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因此在开展研究生会日常工作时,其成员也就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建设意义。

(4)组织关怀不足,开展工作时缺乏集体荣誉感。由于研究生会的干部往往也是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因此在团队文化建设及组织关怀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往往会因成员缺乏集体荣誉感而导致工作成效较低,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4 通过研究生会组织管理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增强研究生会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

研究生干部是研究生会各项工作开展的最为重要的执行者和最为有效的实施者,是研究生会各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加强研究生会干部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业务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干部培训,让他们树立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通过他们的带头表率作用去影响一般的研究生会成员,将校园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通过对研究生会干部的培训,也可以快速有效地让他们从宏观上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方向,从研究生会发展的历史中总结出当下最为重要的工作,这样,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时,就能有效地保证工作稳步、持续地向前推进。

4.2 通过在各职能部门设立共同愿景提升研究生会成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

研究生会通常根据分工不同而设立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情况下这些职能部门将通过开展其对应的科技或文化活动以及部门内部活动,来进行保持团队凝聚力并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但这种建设仅仅是被动地、任务式地进行,无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各职能部门中设立部门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不仅可以增强团凝聚力,保证团队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各成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例如,研究生阶段多以学术科研为重,因此学术科研文化也是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国内高校的研究生会一般也会有负责学术交流活动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学术部”),于是在学术部内设立共同繁荣全校学生学术科研文化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将学术科研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提升全校学生学术科研能力;指引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在全校推广尊重学术、努力科研的精神以及在全校倡导尊崇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诚信的精神共四项具体内容,这样研究生会成员在开展工作时也不会因工作目标太空太大反而失去了工作的方向。将这种愿景注入到学术部所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中,无疑将会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推进了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对已有的部门设立愿景来加强团队文化,并对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对于学校中或者是社会上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或是研究生会原本未涉及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例如,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普通在读的学生也对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及个人就业能力提升有了极大需求,因此研究生会就可以设立一个负责研究生职业生涯文化建设任务的部门(以下简称职业规划部),该部门首先以加强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及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宗旨;在全校倡导科学合理求职,规划人生的理念。设立共同愿景后,再定义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的职能,那么这个新成立的职业规划部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了。

4.3 通过制度建设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当前高校研究生会的工作制度通常是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做出规定和解释,而并没有专门的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在制度中加入文化建设内容,也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

在研究生会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生会作为集体对校园文化的贡献,这一方面的制度也可以根据研究生会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来进行。比如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则对其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做出如下规定:(1)引领研究生先进思想文化;(2)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校研究生会文化;(3)通过研究生校园媒体增加全校学生对于研究生会的认同度;(4)传达学校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有效的价值信息。其他部门类似,通过固化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研究生会内部的团队文化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研究生会整体团队文化建设,可由负责后勤、组织的职能部门承担,对其职责明确规定为:(1)以服务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宗旨;(2)上传下达,团结校研究生会各部门,丰富校研究生会业余生活;(3)倡导一种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校研究生会的精神。而对于各具体职能部门的部门文化,则可以各部门制定相应的会议、组织生活等制度予以保障,从而充分保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这支队伍的生命力与活性。

4.4 以研究生会为主体组织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从研究生会组织建设层面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所产生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作用于研究生会的各个成员而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这种偏于理论的研究必须有实践作为支持,通过实践还可以反观理论的正确性并加以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管理措施的正确性。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可以加强研究生会内部成员的联系,推进研究生会工作,将研究生会的各项制度、愿景以及干部培训的成果付诸实践,将相关工作落实。

注释

① 李钇霖.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2013(3).

② 徐峰.高校研究生会视角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4).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4篇

“法治型”税务文化是法治精神在税务领域的体现,是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特征。首先,“法治型”税务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税务文化建设的要求。相对于人治而言,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国家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成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现代社会,税务实践对法律的需求空前强烈,必然要求将法治文化纳为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目标特征。其次,“法治型”税务文化同样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中找到支撑。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很显然,现代税务文化要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一致性,也必须具备“法治型”特征。最后,税务的自身属性决定了“法治型”税务文化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税收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一种财富分配方式,法律是税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税务活动对法律的这种特殊依赖特征必然要在税务文化中得到体现,而“法治型”税务文化对于提高税务活动的效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治型”税务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依法治税”,其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在行为文化层面上,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

“服务型”税务文化是对税务理念的一次升华,将传统的税务管理理念升华为现代的税务服务理念,也是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特征。首先,“服务型”税务文化是税务实践发展趋势的体现。近年来,在公共行政领域,行政管理正在向行政服务转变,以服务代替管理反映了人们权力理念的根本变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且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税务是一种行政活动,税务部门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干部职工是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使税务管理转变为税务服务是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由此也决定了“服务型”税务文化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服务型”税务文化解决诸多税务实践难题的需要。我国税务实践中长期奉行税务管理理念,作为管理主体的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和作为管理对象的纳税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征纳关系很难协调,同时,税务管理主体的寻租腐败行为和税务管理对象的偷税漏税行为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税务实践的效率,妨碍了税收职能的实现。通过“服务型”税务文化建设,用服务理念代替了管理理念,从逻辑上消除了征纳双方的对立,征税主体主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纳税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社会服务而主动纳税,税务实践的效率大大提高。“服务型”税务文化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在于,在思想理念上将服务纳税人与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和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和谐型”税务文化是和谐思想在税务领域的运用和体现,是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特征。首先,“和谐型”税务文化是现代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对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经过这一系列前后相继的重要决定,和谐文化成为现代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基本特征,而现代税务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必然会加快和强化和谐文化向现代税务文化的蔓延,从而使和谐文化成为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其次,税务实践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的声音强烈呼唤“和谐型”税务文化。无可否认,我国在税务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的税务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源之争愈演愈烈、税务官员的层现象出不穷、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很难在现行框架内得到根本解决,“和谐型”税务文化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思路,按照和谐文化的准则处理各种关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和谐型”税务文化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在于,用和谐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处理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以税务为联结纽带的经济社会系统达到和谐状态。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这四个目标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揭示了我国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四个目标特征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概括:“人本型”税务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明确人在税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人视为税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法治型”税务文化和“服务型”税务文化在过程和目标两个层面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型”税务文化虽然要求在体现人本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其他物种的本性,但是追求这种和谐的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法治型”税务文化和“服务型”税务文化分别强调用法治手段和服务手段来实现提高税务实践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工具层面的税务文化,无论是“人本型”税务文化,还是“和谐型”税务文化都离不开这种工具的支持;“和谐型”税务文化强调用和谐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实现各种目标,无论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人本型”税务文化,还是分别以法治和服务为基础的“法治型”税务文化和“服务型”税务文化,都必须以和谐为最高准则,各种纷繁复杂的目标最终都会在和谐的境界中得以实现。

现代税务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主流的分类方法是将税务文化的内容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我们可以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来分解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内容框架与基本思路,即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1.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思路

税务物态文化是税务文化的表层,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质条件,也是税务文化的有形载体,因而物态文化通常也被视为税务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物态文化之所以会在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到如此礼遇,除了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的理念传统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物态文化建设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见成绩,更容易得到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有关领导者的青睐和支持,而且物态文化建设往往会带来办公条件、工作环境等物质待遇的改善,并不会直接影响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所以受到的阻力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文化建设要小得多。尽管作此评论,但是我们无意否认物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我们也赞同将物态文化建设作为税务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只是坚决反对将物态文化建设作为税务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更加反对用物态文化建设的华丽成就来掩饰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物态文化涉及税务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方式与方法、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极其丰富,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改善税务服务的提供场所、改善税务职工的工作条件、改进税务活动的技术手段、改善税务形象等。综合考虑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将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归结为:第一,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物态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这是进行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第二,科学分析税务物态文化需求,制定科学的规划,所建设的税务物态文化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合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具备可行性,切不可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先进性;第三,开阔视野,发掘新的物态文化载体,不断丰富税务物态文化的内容体系;第四,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物态文化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有助于丰富物态文化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物态文化建设的效率;第五,将物态文化与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避免进行冰冷的物质堆砌,不断提高物态文化的环境效应。

2.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思路

税务制度文化是税务文化的中层支撑,是税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税务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以及税务制度的结合,既是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反映,又是由文字载体等物的形式所构成。税务制度文化是税务部门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对广大税务职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是一种约束税务部门和税务职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是税务部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税务目标的重要保障。税务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中介,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在现实的税务文化建设实践中,税务制度文化也容易受到有关部门的推崇,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税务制度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字载体转化为物化形态,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政绩诉求;另一方面,税务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则是税务管理的基础,因而税务部门在进行制度供给方面也会表现出超强的积极性。税务制度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所有与税务有关的制度规范都可以视为税务制度文化的内容。为分析方便,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税务制度文化。在宏观层面上,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尽管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例如,税收立宪规定的缺陷导致税收立法权混乱,税收立法技术落后使税收执法效能下降、税务司法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税收执法缺少威慑力等。因此,必须在宪法层面明确确立税收法定原则,并以宪法中的税收规定为基础,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驾齐驱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结构严谨、体系科学,与各部门法律基本协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税收法律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税务管理体制。税务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务管理权限的基本制度安排。我国税务管理体制几经改革和变迁,形成了一种集权分权兼顾型的税务管理体制,其典型特征就是分税制。我国现行分税制的税务管理体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发挥了显著功效,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税务管理体制与依法治税、全面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等表现出一系列不适应症。因此,必须深化税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划分合理、机构设置科学、职能发挥高效的税务管理体制,为税务活动提供科学的制度框架。从微观层面来看,税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税务部门制定的针对税务工作和税务部门内部的制度规范。针对税务工作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税收征管制度、税务监管制度、税收制度;针对税务部门内部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税务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税务机关人员培训制度、税务机关办公管理制度、税务机关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制度、办税厅规范化服务管理制度等。当前,我国在微观税务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税务机关都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相应的微观税务制度,但是微观税务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许多微观税务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从微观层面来看,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一方面,积极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为税务工作和税务部门提供完备的微观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制度的配合和协调,不断增强微观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微观税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综合考虑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将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归结为:第一,加快税务制度创新步伐,制定完备的税务制度体系。第二,完备的税务制度体系应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充分的约束力,由不同法律渊源构成的税收法律体系应该具备充分的法律效力,涉及税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各种制度规范必须对相关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二是不同制度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不存在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问题;三是制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征相吻合,能够保证税收职能的充分发挥;四是整个税务制度体系具有创新的品质,能够随着内外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自我演化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第三,税务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单纯停留在制度供给层面,必须提升相关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使制度安排能够对税务活动产生预期的影响,进而推动税务部门和税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走向规范化、职业化道路。第四,在税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强化功能,将税务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用制度形式稳定下来,使得税务文化建设可以长期、持续发展。

3.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思路

税务行为文化是广大税务职工在各类税务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税收征管、教育宣传、人际交往、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税务职工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税务精神、税务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的折射。税务行为文化是税务文化的中层支柱,是税务文化实现由表层向深层转化的关键环节。税务行为文化的直接载体是各类税务主体的行为。按照行为主体的不同,税务行为可以分为领导者的行为、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税务职工的行为。税务部门的领导者是税务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和协调者,是税务实践的主导主体,其行为对于整个税务部门有决定性影响,因为一方面,其决策的偏好、效率、结果决定着整个税务部门的行为方向,会对整个税务部门的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另一方面,其行为对广大税务职工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会影响广大税务职工的预期进而影响其行为。模范人物是税务部门的中坚力量,是税务部门价值观念的人格化,是全体税务干部职工的学习榜样,其行为不仅会被广大干部职工所效仿,而且会成为税务部门整体行为的重要表征。广大税务职工是税务部门的基础力量,其群体行为决定着税务部门整体的精神风貌,对这种群体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是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在税务部门塑造和展现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但是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本身是无形的,其塑造和展现过程必须借助特定的载体才能完成。因此,我们认为,调节和引导各类行为的规范是税务行为文化的直观表现,建立各种行为规范并在整个税务系统推行的过程是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需要指出,这里所谓的行为规范并不完全等同于上文所述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强调借助成为制度的张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提示违规行为将受到的惩罚来警示人们不要采取某类行为,较多地延续了法律的有罪假定,假定规范约束的对象是懒惰、自利的“经济人”,而行为规范则更加强调借助所反映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的感召力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倡导某种行为来鼓励人们追求共赢的行为、放弃对立的行为,假定规范引导的对象是勤劳、利他的“自我实现人”。从税务部门的角度来看,税务行为涉及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行为、税务部门与社区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行为、税务部门内部广大干部职工之间的行为等。因此,税务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和推行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税务部门行为的规范、税务人际关系的规范、税务公共关系的规范等。综合考虑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将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归结为:第一,高度重视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完备的税务行为规范。一方面,税务行为规范应涵盖所有税务相关行为,使每一种税务活动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可以遵循;另一方面,税务行为规范不仅要充分反映税务部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而且要充分反映时展对于税务部门的新要求。第二,认真做好税务行为规范的推行工作,使各种行为规范对税务实践产生积极的预期影响。税务行为规范多种多样,其推行工作也纷繁复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使税务行为规范内化为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第三,要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在税务部门的不同地位,分层次开展税务行为文化建设。领导者在税务部门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成为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模范人物是税务部门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其行为的示范功效,积极宣传和推动税务行为文化建设;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是税务部门的基础力量,也是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群体,应充分调动其参与税务行为文化的积极性,通过扩大群众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将税务部门的核心价值观念贯彻到提倡税务实践当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正确行为,使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按照规范要求行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部门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5篇

党的十以来,在全国上下和全党内全面开展既打老虎又打苍蝇的反腐肃贪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以被查,更是掀起反腐败的高潮。建设一支廉政的国家干部队伍,既要建立防止腐败的制度,也要有打击腐败、腐败必被惩处的行动和结果,同时,建设廉政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从思想上、作风上、源头上和软硬环境上形成有效的防腐、反腐的效果,不敢腐、不能腐、腐不得。高校作为教育行业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属于国家全额拨款,近十年来却是出现腐败问题的较高发场所。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了纪委、监察和审计部门,各自行使相应的职能,在高校预防和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1.以高校纪、监、审部门和高校廉政文化中心为主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近几年来,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在一些高校共建了廉政研究中心,一些检察院也与高校共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从理论上加强了对高校廉政文化的研究,从实践上提高本校、本地的廉政建设的工作效率,与高校纪、监、审各部门一起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有效加强了反腐防腐教育,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强化廉政守法的意识,有效的减少了腐败的发生。2.以高校纪、监、审部门为主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高校纪、监、审部门负责学校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廉政谈话制度的落实,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对党员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情况进行监察和对财务方面进行审计。受理广大师生员工对违法乱纪问题的控告、检举及后续的调查审理、惩诫和结果回复;处理上级纪委交办的涉纪和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高校纪、监、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认真落实各项制度,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廉政氛围。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教师和管理服务的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为国家培养有强烈的廉政意识、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根据高校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知识分子的优势,加强对廉政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建设廉政文化阵地,研究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干部队伍和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热点主要有廉政制度研究、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腐败预防、廉政纪律教育等。4.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中,设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设有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的廉政文化建设,建设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建设不够到位等现象。有的高校存在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的现象,在上级部门进行部署时才有行动,平时缺乏教育、监管,制度成为空文或者明一套暗一套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高校一度成为腐败的高发地。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时代要求腐败作为社会的毒瘤,危害极大,于国家、社会所不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中纪委向党的十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广泛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近几年来,高校出现的腐败现象也不再是稀奇事,如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郭泽深、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索贿案、暨南大学体育部原副主任李兆森、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陕西教育学院原院长高安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良晨等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必须惩处,加强廉政建设,建设廉政文化,从根本上构建预防的机制,从最大限度上减少这类案件的发生,保障高校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并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不断面对反腐的新形势和腐败的新特点开展研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高校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建立校、院(系)两级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主要有:1.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制。由学校党政领导负总责,全面负责建设学校廉政文化建设,既对上级负责,又要对学校负责。2.校、院(系)两级负责制。学校纪委负责人负责在全校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各学院(系)党政领导负责本院(系)的廉政文化建设和落实上级的廉政文化建设任务制度。3.重点部门校级领导负责制。负责学校财物管理和基建、后勤等部门是腐败产生的高发之地,重点监控,落实廉政文化建设,校级领导负责。4.廉政文化建设制度的具体化。根据上部门的部署,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有利于为学校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廉政高校、预防腐败。主要有校级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院(系)廉政文化建设制度、部(处、馆、研究所)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基建(后勤、资产、采购)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制度。

(二)建立廉政文化建设机构廉政文化建设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院(系)和学校其他部门成立的领导机构,另一类是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和实施机构。这两类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成同一机构,履行管理、研究和实施的职能。成立了机构,就要开展正常的运作,正常的运作由制度来保证,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机构职能实施,并要向所负责的部门述职。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形成全校人人参与,深入思考,让廉政深入人心,潜入意识,万事廉政先行。主要有承担上级廉政文化建设的科研、开展本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同时组织本校、院(系)、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实践研究,探讨建设的方法、措施和总结经验以及展示取得的效果。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要有制度的保障和实践的促进,与廉政文化建设相辅相承。主要有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开展廉政文化研究,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等等,在校内形成廉政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

(五)与时俱进,创新手段,丰富载体,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廉政文化建设要有方法、有手段、有载体,避免简单的说教和传统、单一的方法。通过影视、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理论与实践研究、业绩述职、考核等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发挥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如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技术,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提供廉政文化建设精神食粮,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