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建议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概述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之时,审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涵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同的认知将会导致不同的战略部署。总体上来看,在我国特有的转型期社会特征下,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涵义:

首先,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看作是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动态过程进行的评价,这种过程即包括对电子政务硬件建设的评价,也包括对在电子政务硬件基础上的政务活动进行的评价.

其次,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当作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孤立系统。要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框架中去思考,明确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地位。

再次,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互动的关系。

二、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平衡制约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和完善

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中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时期,其绩效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以及引导方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推进”[1]。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评估过程中依然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其实,电子政务,关键在政务,即利用电子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公众互动,而不仅仅在于政府部门单方面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看,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分流出不同着眼点的多种绩效评估体系,“其中包括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平台系统、信息安全系统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等要素的绩效评估体系,但大多数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仍然停留在围绕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2],严重阻碍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二)、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脱节以至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不科学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的定性评估主要包括两部分:基于政务的评估和基于网站建设的评估。对政务评估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机构、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益产生的重要影响;对政府内部的运作效率、政府外部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宏观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网站的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该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定性评估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固然占有重要地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叧一重要手段—--定量评估也不应被我们忽略。所谓的定量评估即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项目投资决策前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就是权衡项目启动开始到最终结束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总收益与花费的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电子政务所具有的高投资、高收益及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估测电子政务实施的经济效益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综上,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是电子政务绩效率评估最理想的方式,也是获得科学的评估结果的最理想方式。然而,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要么以定性评估为获得评估结果的唯一手段,要么以定量评估为获得评估结果的唯一手段,使得电子政务成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科学化与法制化程度不高

首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科学化程度不高。这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主体构成不科学,相关评估主体的缺失。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社会组织还没有成为评估的主体。客观地说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其往往是为了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有时甚至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或公众的呼吁,为了树立表面的形象。其评估的结果往往具有欠客观、欠公正、欠科学的特点。影响我国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制化程度不高。我国在实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的过程中,虽也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条款大都零星分散于其它法律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自成系统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和框架。从而使得“有法可依”相对来讲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领域成为空谈,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制化程度的提高。

三、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几点建议

(一)、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制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统一规划和标准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飞速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与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吻合的绩效评估的规划和标准。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已陆续都建立起来后,这一问题将会严重障碍电子政务的发展。因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这不仅会引发条块利益之争,而且会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发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国家要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评估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实际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决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而是强调其在未来的可连续性和整体布局,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前瞻性,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电子政务进行比较、相接轨的因素。总的来讲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有计量性和可操作性

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将难以测量的电子政务状况转换成为可以量度、计量和比较的符号、数字和数据,它是电子政务状况与规律的一种具体而明确的再现,并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同时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

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有导向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体现电子政务各方面的具体状况,指示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差别,引导政府清楚认识自身建设的情况,与其他政府的差距,未来发展的目标,甚至发出预警信息。可见,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将对电子政务实施起到导向作用。所以,我国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以便更好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综合性和全面性

首先,要求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电子政务的情况,而不是局限于局部或某些具体方面;其次,应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

(三)、坚持内评估与外评估相结合,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以及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理念的提出,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注重民意,并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纳入群众评价政府绩效的内容。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开展的网上评价政府绩效、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实施的电子政务环境评价、政府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评议等等。客观地说,这对树立以顾客为导向、推动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仍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往往是为了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有时甚至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或公众的呼吁,为了树立形象。然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往往是由民间自发进行,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或媒体来组织进行。而政府往往只是对由其提供经费支持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社会自发成立的评估机构的作用在于,一方面,由于其具有独立性,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而客观、公正是评估结果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今后我国还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社会评估机构,既可以鼓励大学、科研机构成立评估研究中心,也可以鼓励社会成立非营利性的评估机构,从而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四)、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健康发展

“加强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想适应的行政法律建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将与之想适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应用于电子政务绩效率评估,将极大地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健康有序发展。所谓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行政法律体系,就是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所必须的一些外部条件和环境,包括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进行立法。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立法工作:一是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化建设步伐。但从实际情况看,单独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比较困难,因为民众呼声高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完善与颁布都步履维艰。所以要使“政府信息公开”获得法制化保障,应例外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以考虑地方层面在不违反地方规定的前提下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其次,在其他新颁布的有关法律中加入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规定。二是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有关立法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立法捆绑起来,以加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晓鹏,陈海鹏.《绩效评估‘电子’与‘政务’一个不能少》[J].塞迪网-中国计算机网

[2]塞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2-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年度报告》[R].2003

[3]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 2005.2

[4]王键等.《电子政务与行政法律建设》[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绩效评估 指标体系 电子政务 发展导向

一、外部绩效评估对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判断

从1993年启动“三金”工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金税”、“金关”等纵向业务系统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网站正式开通,到2006年,我国政府网站总体拥有率达到了85.6%。有10多个部委建立了专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部分投入了使用。从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政府网站三个方面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一些机构从不同角度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测评,引起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在联合国的评价体系中,2005年中国电子政务准备度得分为0.5078,居世界第57位。在联合国的评价指标中,将电子政务的网站建设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加强阶段、交互阶段、处理事务阶段和无缝隙阶段,我国总体上处在第二阶段。2005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进行了“2005年中国特色政府网站测评”,通过对国家行政学院部分学员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水平。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我国政府网站做的最新绩效评价报告表明,目前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正在由技术导向阶段向内容导向阶段过渡,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国内外机构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所做的评测属于外评估,而由政府部门自己组织的内评估现在还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内评估能更多地了解和发现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许多由外评估所发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是由于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所致,内评估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与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子政务的实际效果经常受到批评。人们诘问电子政务到底产生了哪些效果,与巨大的投入相比,其产出究竟有多少。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各地通过财政投资和其他手段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数额很大,如果对电子政务不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必然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浪费,甚至还会产生其他不良社会影响。

二、从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对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有许多的研究,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重“电子”,轻“政务”,或者有“电子”,无“政务”,设备利用率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二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政务信息公开阻隔重重,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展缓慢。第一类问题源自一种无约束无风险意识的投资冲动;第二类则与传统行政体制的刚性有关,各自为政,满足于自给自足,使信息资源共享这个信息化最大的优势无法体现,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⒈投资冲动

在电子政务的早期和刚刚开始电子政务建设的单位,投资冲动的情况比较多见。所谓投资冲动,就是由于财政预算软约束,建设单位片面追求业务系统的规模,结果投资常常超预算,而一旦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的电子政务管理就无人过问,结果造成系统利用率很低,达不到目标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巨大的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就可能已过时了。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政府搞电子政务往往缺乏“成本控制”,只要花钱的手续完备,个人不贪污,花多少钱都可以,做成什么样的结果都是正确的。做成了事是成绩,做不成事算是交学费。

事实上,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过去几年中仍然沿用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对其后的运营和实际成效缺乏连续性的投资,同时对建成的电子政务项目事后的评估也几乎是空白。这样做的结果是,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冲动高涨,对电子政务如何应用于政府管理则缺乏紧迫性和必要的监管约束机制。显然,没有事后的评估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败,所以我们很少看到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说法。因为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对项目所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如何度量缺少严格的要求,对电子政务需求的分析缺少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检验指标,所以从一开始,电子政务项目的需求和可以达到的目标就是模糊不清的。此状导致项目建成后的评估工作难以下手,或者只是走走过场。

⒉部门自足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呈现出“纵强横弱”的局面。许多纵向的业务系统,比如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审计等业务系统已比较完备,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其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些部门内部,纵向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跨部门、横向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则面临诸多难题,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比如同一个地区的工商、税务、公安、审计等业务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经常是各用各的,重复开发。同一类数据,不同部门可能各有一套,相互间常常又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部门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资源。因此,在这些部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作为一项任务目标,在项目建设中明确与其他部门间信息共享的需求,能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有哪些跨部门的业务需求,能提供哪些信息和业务服务给其他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开发而不利用,就无效益可谈。这些问题首先不是技术方面的,更多的是由于缺少体制、机制和法律方面的保障。

⒊目标模糊

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上述两种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电子政务建设一开始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楚。研究中国的国情,在不同阶段提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电子政务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对电子政务这种涉及到政府行政、信息技术和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复杂系统,明确我们建设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什么,社会对其需求如何,建设电子政务的资源条件如何,人员素质和数量能否满足项目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这些问题十分重要,回答起来有时也十分困难。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内容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需求分析中大都涉及到,但为什么项目完成后,许多目标仍然无法实现呢,问题在于缺少绩效评估的硬约束,加之部门利益、盲目攀比、追求“政绩”在背后起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这并不是目标模糊的问题,而是以其他目标取代了电子政务本来的目标。

既然电子政务中的关键问题都与绩效评估的缺失有很大的关联,为此以绩效评价作为切入点,促进电子政务尽快实现从投资冲动到绩效规范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转型的几个关键环节

经过了10多年的探索,面对存在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认为,应当“从单纯投入建设期进入到深度功能应用期;从单纯网上门户发展期进入到重塑网下政府流程的后台重组期”。重视应用,就是要注重实效,注重用规范的方法管理电子政务、引导电子政务建设,而从门户网站到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既是提高门户网站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政府内部绩效的体制机制保证。现在主要基于对政府网站进行的外评估,并不能全面反映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的行政效率、业务流程、公共服务和行政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虽然内评估的实施难度非常大,但个别省市和部门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具体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初步设想:

⒈绩效评价导向与电子政务发展目标设定

在目前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按照行政层级进行,还是按业务系统的主要职能进行,或就其中某一主题在特定范围内进行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明确绩效目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具体的指标和权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其结果也才可能更有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成为政府绩效的一部分,成为衡量政府绩效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安徽省淮南市政府在评估政府各部门绩效的时候,就把电子政务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在总分1000分的测评体系中占15分,虽然力度还不大,但却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国电子政务的近期目标,一方面要解决电子政务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时也要对今后的工作有导向作用。具体说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内部行政成本;二是提高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有效程度,堵塞监管漏洞;三是助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总体看,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递进的关系,由内到外,由监管到服务,先满足业务需要,再满足公共服务。具体到特定的电子政务项目,不可能针对上述所有目标,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某个方面的其中一部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目标首先意味着有限目标。

鉴于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性,电子政务目标的多样性,绩效评估也要分层次。比如,以行政层级划分,可以分为中央一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地(市)电子政务评估等;也可依据政府职能分为:市场监管类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社会管理类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公共服务类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从目前电子政务的实际看,从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估入手具有更多的可行性和针对性。所谓绩效引导或绩效监督,指的是用实际的效益效果来评估电子政务的成败得失,而不是用简单的需求来论证电子政务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说,一个有绩效的电子政务项目才是有必要的。以绩效评估作为目前规范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电子政务成功率、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手段,使电子政务逐步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动力。

⒉评估主体和评估内容选择

⑴评估主体的选择

电子政务项目的绩效评估一般可由政府内部自查和其上级政府部门外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使评估公平合理,最好由上级综合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当然在必要的时候,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

⑵评估内容的界定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技术与工程指标

工程项目层面通常包括其投资收益情况、进度、应用新系统的效能情况等,更关注作为工程系统的问题,通常是交付使用前的评价。

②组织发展能力指标

电子政务是否引发了政府内部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政府服务转变?组织机构是否因电子政务而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公共价值与宏观效益指标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长远和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政治、社会、文化价值,应当在指标设定上综合考虑。

④应用与用户指标

运行效果更多是从实际应用状况来评价:考察项目和系统降低了多少政务成本,节约了多少人力和费用;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情况;为公众提供了多少项服务,用户的满意度等。

在确定了上述主要的评估内容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其落实到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⒊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内容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

总的原则是,将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立项中的硬性约束,从电子政务的目标中分解出某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以界定电子政务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规范电子政务,以避免粗放式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目标要具体、有可量化的内容,有些内容要能够进行项目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

在投资立项阶段,必须有绩效评估的相关内容,与需求分析和可行性一样,绩效预期应当成为项目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相关的内容中必须有部分是通过测量和调查可以得到的定量指标。最好还能明确本项目将采用哪一种测量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估。另外,在这个阶段,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其适应性和经济性如何也需要有相关的说明。

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前后,行政效率可资比较的具体指标有哪些?关键是要看行政效率提高了没有,提高了多少;服务功能具备了没有,具备了多少。目前阶段电子政务绩效的关键是应用,系统的设备资源、软件资源利用率有多大,各级公务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的比例有多大,有多少行政业务是完全通过电子政务实现的,有多少业务是部分依靠电子政务实现的。如果一个业务系统只有10%的人在用,设备的利用率也才10%,那么可以肯定这个项目的绩效是不高的。至少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是有问题的,或对公务员信息能力或工作方式的判断与实际出入较大。

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的组织、领导和人员要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政府而言是一种管理创新,领导者需要从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看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尽管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源自一把手的重视,但也必须承认,这也使电子政务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化、规范化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推进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构十分必要,中国每年将几百亿元的资金投入到电子政务项目之中,却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评估,这对政府的投资效益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都可能造成损害。目前中国电子政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应用、实效将是衡量电子政务的最重要因素,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电子政务的纵深发展,对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在绩效评估中,技术评测相对容易,指标也比较多,而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是否适应电子政务项目的需要却由于各种原因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公务人员的信息技能的高低是决定电子政务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项目有好的规划建设、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无称职的业务人员,这个项目一般很难成功,其绩效往往不会好。因此,从项目的规划建设阶段开始,就应将公务员的信息素质纳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而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有经常性的绩效管理方法考查公务员日常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的信息能力既是电子政务绩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电子政务业务活动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锐昕,吴江,杨国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6(4):26-30

[2] 加强电子政务测评工作,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J].电子政务,2007(1/2):93-97

[3] 郭励弘. 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绩效测评制度的构想[EB/OL]. [2007-06-25]. business.省略/20050329/n224918919.shtml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随着我国逐步走入信息化社会,电子政务在我国也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面对电子政务在建设发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从认识到操作各层面深入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在建设中的问题,在认真和分析我国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和效果,进行综合比较之后发现,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虽然各有地方特色,但是都会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有很多是共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进程。

一、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不了建设发展的合力

对于电子政务建设,虽然能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问题认识不统一,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上的差异,对于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得并不十分清楚。有的领导只是将电子政务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体系,并不重视对于电子政务软件的开发,认为只是在用计算机系统,去替代传统的手工处理政务的模式,将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只是当成了高级的打字工具,没有真正地发挥出电子政务应有的作用,使电子政务一直处于弱化的状态。有的地方部门领导甚至将电子政务,只是简单地当成政府上网,将一些政府的政策、法规、条例应用到网络,就认为是在利用电子政务进行工作,没有把传统的手工政务工作,同网络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电子政务所具有的系统性,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各级领导应该认识到电子政务,在建设中应用的重要性。此外应该认识到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应该在建设中围绕“政务”开展工作,由于一些领导对于地方政府行政理念的认识不清晰、不明确,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中,对于所存在的政府服务缺位、职能交叉的现象,需要通过电子政务进行调整。

二、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机制的流通不够顺畅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基本上都在所管辖的区域内成立了领导小组,一般都以地区的行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由于各部门都有专门的信息办,用于指导本地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有些地方政府组织还专门成立了专家电子政务的咨询委员会,应该说各个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机构上都比较健全,但是由于工作机制不顺畅,电子政务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这种建设体制项目不顺,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本来应该进行统一领导,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担负不起这个任务的能力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都是由多部门的参予,还存在职能交接不清,甚至有些机构进行重复设置,职能交叉严重。每个部门的管理权责的边界并产部分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于工作的标准的制订并没有具体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矛盾,使电子政务应用难以顺畅开展,对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对于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改革的融合度不够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创新工程,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信息技术了解得十分有限,不少领导只是将电子政务管理工作当成一种新技术,认为只要进行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做保障,就可以建成电子政务。至于如何才能将电子政务的“电子”技术与“政务”管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的改造,在优化电子政务的结构的工作流程中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地理解到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技术,而更多的是在于对于政府工作管理问题,这种不合理的行为,使得电子政务建设跟行政体制的改革,两者之间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件事,不能很好地促进和发展。

四、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始终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为了能够不断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的不健全,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还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即使各级政府为了规范本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出台了一些地方法规,由于没有得到上位法很法规的有力支撑,使得地方政府所制订出的电子政务建设规规定,在执行起来所面临的难度很大。

五、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稳定的技术队伍

我国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在技术支撑方面需要稳定的专业人才的技术队伍,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却缺乏固定的队伍进行支撑,很多地方政府对这样的研究团队存在着养不起和养不好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电子政务的承担部门一般只是在采取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片面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不能使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安心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而使得专业人才的效率发挥得不大。还有就是政府公务员普遍应用水平不高,由于电子政务的建设部门,因为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待遇方面的也难以保持稳定的技术队伍。对于新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一般还比较好说,可以对于一次性的对外合作,由于市场在主体运行实施,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在培训、运行、维护、升级方面都成了十分麻烦的事情,在为政府服务的一些外包机制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对于电子政务稳定队伍的需求,成为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总之,对于当前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里只是抓住一些关键问题简单地进行剖析,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和研究,对于我国各级的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地认识和了解,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创新适合于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模式,对于电子政务的能够真正地给予重视,能够将电子政务的应用真正在发挥出其功用。

参考文献:

[1]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05

[2]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3]沈祥群.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0引言: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政务信息系统,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四个部分,即“三网一库”。我国早在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6年进一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战略,实现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电子政务上升到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其带给政府的意义在于不断促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随着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据CNCERT/CC监测显示, 2010年中国大陆有近3.5万个网站被黑客篡改,数量较2009年下降21.5%,但其中被篡改的政府网站高达4635个,比2009年上升67.6%。政府网站及其政务平台安全防护的薄弱性,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还给不法分子虚假信息或植入网页木马以可乘之机。因此,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如何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既能创新政府公务服务实现服务性政府职能,又能保障其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其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保障政务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具有机密性、完整性、不可修改性、可用性,能够抵御各种威胁,并在信息安全管理上保持良好的可控性,已成为政府在建设其电子政务平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分析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构建框架。

1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矛盾

2004年2月,交通部在其制定的《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交通政务内网、交通政务外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架构。为进一步规范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交通部于2008年12月出台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已经凸显规模,部(交通运输部)省(各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20多个省(区、市)运政系统与部联网,纵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模式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部先后制订颁布了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主要业务领域的公路、港口、航道、船舶、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船员、建设项目、交通统计、船舶检验、船载客货、收费公路等10多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业务分类和元数据标准以及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等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交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在我国交通电子政务的信息化进程中,实现部、省交通部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建立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网等信息化建设,是交通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这些重点建设内容均与信息技术相关,离不开网络的支撑。网络的“开放性”与政务的“安全性”、网络的“可访问性”与政务的“稳定性”成为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

1.1平台的安全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