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教育管理

工程教育管理

工程教育管理

工程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专业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本专业应设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组,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四个方向。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体系各有偏重,有的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并未做专业方向的细分。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学生,为相关工程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但是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和网络资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在施工现场管理相关的工作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在工程相关领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从课程体系定位的角度来分析,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与相近专业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工程管理专业在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因此,有必要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对课程体系构建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特色定位。

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经济与管理相结合,跨学科性的专业。其理论基础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全面性,还应保证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需两个或多个院系共同承担,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容易造成各类课程自成系统,缺乏联系融合的情况,使原有四大平台课程简单合并,缺乏进一步的系统优化。加之各类课程的内容性质、知识特征、学习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使教学和学习环节增加了障碍和难度,最终对完成培养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3.实践环节教学设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联系融合的必要环节。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就更加突出。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时间较短。由于理论课程设置缺乏优化,理论课程教学重复现象严重,从而压缩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同时,由于有些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限制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2009年3月28日教育部作出新的规定,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较短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相对孤立,系统性不强。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一对一设置,比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课程实训对应《工程经济学》、招标投标文件编制实训对应《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实训对应《装饰装修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在这种情况下,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相互联系被削弱,整体性差,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处于一种事倍功半的状态。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改进建议

1.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优化

(1)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特色定位。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是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路构建的。在此前提下,各个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通过合理调整各个平台课时的比例,对课程体系进行特色定位。工科院校特别是以建筑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应以土木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偏重于土木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即人才定位于土木工程管理;交通类院校可以偏重于道桥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特色院校可偏重于水利工程管理;而一些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则偏重于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等。对于全国及地方各重点院校,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加强基础课程特别是管理类基础课程的比重,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厚实的拓展基础。对于地方性普通院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定位依据,对专业课程进行细分定位,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特色,如造价管理、房地产评估、国际工程管理等。

(2)对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平台课程组进行梳理和优化。

在四个平台课程组中应首先确立工程技术课程的基础地位。工程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工程技术知识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进而实施管理行为的基础,离开基本的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在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三个平台课程的设置中,除需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以及《法律基础》等理论性课程外,大量的课程应是与工程管理紧密相关并带有专业技术性的交叉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经济》、《运筹学》、《建筑法规》等,增加四个平台课程组的横向联系。

从整体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及《工程进度管理》三门课程中均包含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的内容应合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讲授。《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工程定额原理》三门课程中均包含建筑面积计算的内容应合并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中讲授。

(3)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方向性课程进行及时调整。

工程管理工作是建设领域的一个先导性工作,对该领域的转型性和政策性的变革反应也最为敏感。因此,我们在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方面应紧随建筑市场的发展,做出适时性、前瞻性的调整。以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为例,该领域计价模式的变革对整个造价管理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企业迫切的要求建立“企业定额管理体系”,这样就会对定额编制和管理人才有一个趋势性的需求。因此,在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增加《定额原理》、《定额生成软件操作实训》等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对专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2.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机房或专业模拟实验室利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如PrimaveraProjectPlanner、MicrosoftOfficeproject等)、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神机妙算等)对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习来获得感性、直接的认识并获得第一手实践资料。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4个阶段来实现。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构建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工程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和村级终端接收站点负责人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督促检查指导不够、解决具体问题办法少;有的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松动情绪,认为只要设备安装好就可以松一口气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了,没有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没有把它与解决“三农”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教学队伍建设不力。远程教育统计报表显示,远程教育工作队伍存在三个不足。一是结构不优。即兼职多,专职少。济源市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共422名,专职仅有6名,基层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负责人几乎全为兼职,精力不足,业务不熟,工作力量明显薄弱。有的虽有专职人员,但专职没有专用,外行多,内行少。二是素质不高。有半数以上的远程教育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理论水平不高,半路改行的多,参加培训较少,业务知识不熟,敬业精神不强。尤其是村级接收站点的教学管理人员仍是在摸索中操作,简单故障无法自行排除,对设备不能做到有效利用,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三是队伍不稳。整体上看,全市远程教育队伍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调整比较频繁,人员流动性较大,待遇差,基本上是凭觉悟来工作。

教学内容不丰富。主要表现在乡土教材少,中央和省远程教育播出平台节目内容丰富,栏目多,更新及时,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市级远程办专业制作人员少,课件总量较少,有的形式不活,比较呆板,“乡土教材”少、地方内容少、节目更新慢,影响了实用性。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反映上来看,他们希望看到实用性更强、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目。

问题产生的原因

领导认识有偏差。从我们下乡调研和走访座谈中了解的情况看,有部分人认为远程教育目前成效间接、隐性、滞后,是“软”指标,上级考核目标不具体,检查不落实,考核少或分值小,抓了看不见,不抓无所谓。所以在远程教育教学队伍的选配组建上重视不够,要求不严,特别是全市每次组织的培训会,都不能按照要求组织管理员参加培训。还有些领导认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的比较多,在家的党员都是一些年龄大的或妇女同志,学习意义不大,平时组织他们学习时,到会的还比较少,直接影响了学习氛围和效果,所以平时都没有按照要求来开展学习收看活动。

队伍建设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基层人员少,经费少,设立远程教育专职人员目前还不太现实,同时,基层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平时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比较少,他们对远程教育工作也缺乏必要的热情和信心。

教学课件制作有难度。中央、省、市分配的课件制作任务,各成员单位都感到难以完成,原因是没有专项制作经费,同时在摄录编设备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等方面都严重匮乏,导致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法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对策

注重“引导”,扩大远教社会影响力

一是抓“点”,选准典型带全局。我们在全市各乡镇选择了20个高标准站点作为远程教育样板站点,在硬件设施、运行环境、制度规范、活动组织、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完善,打造成远程教育的亮点。通过抓典型创造经验,召开现场会、组团参观等形式观摩、交流,增强远程教育的吸引力。

二是连“线”,围绕中心巧借势。我们把远程教育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结合起来、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中扩充和提升远程教育工作内涵,赋予远程教育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是扩“面”,多条渠道抓宣传。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各种社会宣传媒介的作用,全力造势,组织开展多层次宣传活动。开展制作一部反映党员干部先进事迹的专题片、一部村两委班子先进典型教育片、一部适应本地资源致富的教学片等“三个一竞赛”活动。要求每个站点有两条以上固定标语,先后印发25000多份宣传材料,编发简报20余期,及时总结和推广远程教育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注重“创新”,以办学校的理念来抓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主要采取“分类承包+目标责任”相结合的办法,将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各栏目板块,按照类别分配给远程教育成员单位,以市直各业务单位为责任主体,负责板块内容的充实。采取整合、制片、征集、购买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发整合教学资源,保证课件内容的丰富实用,探索建立市场化整合开发教学资源新机制。

二是组织教学活动。对党员以“规定动作”为主,每月5日、15日、25日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日,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小时,党员参学率不得低于80%。大峪镇桐树岭村把远程教育活动室建在村中心,对村民实行全天开放,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全村男女老少一有时间都走进远程教育活动室,结合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点播式学习。对群众以“自选动作”为主。终端接收站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村生产、生活的规律,制订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张榜公布。

三是建立互动机制。及时收集整理群众在学习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开展下乡辅导活动、公开专用热线技术服务电话、专家做客广播电台声讯答疑等形式,创造载体,形成互动联动机制。春季将至,针对当前广大养殖户普遍出现的防疫问题,市远程办组织市畜牧局有关专家到广播电台做了一期专题讲座,并采取声讯答疑的方式回答广大养殖户提出的问题。

注重“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完善目标责任机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终端接收站点都要根据实际制订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方案,按照远程教育目标责任,将指标逐项分解,明确职责任务,明确具体措施,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规范组织学习机制。建立学习考勤制度,防止学习流于形式;建立学习登记制度,每次学习都要把学习时间、内容、交流讨论等情况做详细记录;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群众需求和反馈意见、建议,由乡镇统一汇总后报市远程办。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市远程办定期、不定期对接收站点开展教学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估,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还通过简报等形式对各乡镇每月教学组织开展情况进行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工程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法律教育;专业平台,缺失

工程管理教育是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工程管理教育中法律教育的培养尤为重要。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法制经济,在法治社会为了能够实现工程管理的高水平管理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要从实际出发来采取措施,这样将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

一、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工程管理人员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进行专业的法律教育将有助于工程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对于工程管理人员的法律教育的培养主要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基础知识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就是相关行业的法律知识的培养。从法律基础知识的培养来看,管理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将会成为衡量高校法律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里指的相关行业的法律培养,主要指的是房地产,土木工程等行业中。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道德感。法律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人才的职业道德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与道德,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法律条文的出台也都是要服从于社会道德的。法律体现了道德。加强法律教育将有助于增强道德。法律教育将有助于抵御社会存在则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的影响。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

二、法律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认识模糊,得不到重视。当前在对法律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上,不少学校还存在着界定不清晰,认识模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这方面情况要不断加强研究。法律教育学科定位不清晰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加强研究。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不少学者对于法律平台的构建也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对于法律平台建设没有较大热情,这个问题是比较典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引起的。一方面是工程管理学科本身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无暇顾及到法律平台的构建,另外一方面就是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都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专门措施来解决之。

(二)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式陈旧。当前的法律法规有着超前性,同时也有着滞后性。超前性主要指的是不少法律都会得到修订,修改。滞后性主要是表现在新情况不断出现,法律没有调整到相关领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法律教材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教材建设一旦滞后就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教材在制定过程中法律可能会出现调整的情况,一旦利用这些教材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同现实情况就会出现较大变化。这样最终将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当前也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当前的教学方式都还比较陈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将会显得机械、呆板。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然是不利的。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必须要采取专门措施。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今后工作中对于这方面情况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师资匮乏,重点没有把握好。在工程管理教育尤其是法律教育过程中,。表现最为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匮乏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不断加强对其研究分析,这样将有助于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当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采取专门措施来解决。

重点没把握好主要指的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学重点没有把握好,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律教育专业往往只有32学时,学时都是非常有限的。建筑行业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虽然都开设有法律交易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改进建议

在今后工作中为了能够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就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从实际出发来采取措施。

(一)科学划分学科,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在今后工作中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管理就应该专门设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通过设立一级学科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来解决学科问题,一级学科的设计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细化,这对于学科界定是有好处的。与此同时,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还应该设立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可以按重点来进行设置,以管理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技术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两种最为典型的方案,对于这两种方案应该结合实际来加强研究。这样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进行自主选择,要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对于法律平台构建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级学科的建立实际上就能够起到平台作用。该学科建立之后将有助于集中学者来讨论法律教育问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专门举办各种会议,通过这种方式来讨论法律教育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工作水平。

(二)教学讲究时效性,创新教学方式。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讲究时效性,要尽量选择那些时效性较强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应用将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修改后的法律来进行讲解。对于修订内容应该有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合作为中心的三大特征。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必须要采取专门措施,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

(三)补充师资,把握重点。在今后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培训制度,要鼓励教师参与法律培训,对于那些专工法律的教师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来多历练一段时间。为了能够了解实际情况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兼职律师来进行讲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握重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重点是要讲解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条例,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则是要重点讲解合同法及招投标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法律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该不断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种缺陷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出有效地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帅传敏,付晓灵,官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120.

工程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情况调查

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上述要求所定的本科教学,显然面临改革的必然。应该承认,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无论就其课程设置或教学组织,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对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对其素质评价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思维模式较单一化、思维方向不甚明确;缺乏对世界性、全球化市场动态的新概念;缺乏预见性、超前观、系统性和动态观,“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2.思维理智的低层面导致了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因循守旧,莫衷一是,缺乏多方案决策思路和和多方案优化抉择的敏锐。

3.缺乏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一体化思维、分析的实作手段,在进行策划方案研究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

4.缺乏现念,生活行为与工作行为不甚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信不足与对团队作用的漠然。

5.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仅仅因循于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缺乏应用开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编程能力。

6.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抓不住主要因素,语言表达贫乏。

7.外语水平较差,其余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欠缺。

8.工程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材的改革

我国的高校统编教材无论就其系统的严密或是规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整理,严密和规范理应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准则。而教材与理论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笔者认为在教材的改革中,我们可选择地把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内容的方式引进到我们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的趣味。

2.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应对WTO市场新格局,调查并掌握市场动向,具备样本组织~数理定型~趋势预测~派生可行决策(往往应为多方案)的能力;创新意识强,善于学术整合,勤于习作,勇于投入,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顾问和企业管理顾问的知名度;理念清晰,懂法律,行为规范,具备直面市场、指导市场的理智心态。

3.互动参与式教学

根据近年来笔者组织的各类诸如“塑造杰出职业经理人”、“塑造杰出地产营销人”、“塑造杰出物业管理人”的岗位素质提升培训,深感这种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应引进到高校的教学中。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与学双方的距离,诸多参与式课程,如团队合作的精神、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现场销售能力演练、即兴式命题演讲的思维联想、沟通技巧、营销策略、礼仪与公共关系等,能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从而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互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类的学生适用,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本科专业。

4.毕业设计(论文)的自由选题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对自己数年来学习进行总结并应用于实践的检阅,而并非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大教学环节是展现本科人才全面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而并非指导教师学术思想的展现。因而,由教师主观命题所设计的大纲,必然出现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事先的设计期望与最终成果的期望内容距离太大;二是教师个人意图所框定的范围将使学生在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观点出发:处于这种被动状态所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者被置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其系统的熵增较大,不利于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教育事业应对WTO的改革尝试,应以试点方式组织开展。日新月异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人才的涌现,教育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产业,理应为市场输出大批理念超群,业务扎实的优秀人才。不失时机地开拓教学思路,及时引进、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启动新型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师应予以深层思考并大力付诸实践的探索课题。可以展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必能不辱使命地开创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舒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工程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工程教育观;实践能力;创新;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44―03

一、“大工程教育观”及其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大工程教育观” 。“大工程教育观”最早于199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大工程教育观与工程集成教育》报告提出。乔尔・莫西斯认为,“大工程教育观”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乔尔・莫西斯针对当时工程教育过分强调科学化和专业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的现象,指出实践性和整体性是“大工程教育观”的本质特点。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该报告集中体现了“大工程教育观”的思想。

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教育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大工程教育观”所倡导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大工程教育观”的“大”指综合性,即把工程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术、能力、方法、条件系统地整合到一起。“大工程教育观”的“工程”指实践性,即工程活动要直接面向应用、满足社会的具体需要。“大工程教育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具有责任感、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大工程教育观”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管理创新层出不穷,经济管理业的变革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经济管理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真正能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人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使用类似工程教学的方法,将工程学的思维引入到经济管理领域。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数学、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等技术相结合,培养富有经济管理理论素养、掌握高级数学工具、具有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广阔人文关怀,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大工程教育观”对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就是要以“大工程思想”为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同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动向,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在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上寻找平衡点。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系统内的知识,注意各门知识间的关联性,做到宽而专。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实践教学,要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角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建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大工程教育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攻关能力等。因此,当前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紧紧依托经济管理行业,以“大工程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系统知识和创新精神,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实习场所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做好“大工程教育观”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

二、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与“大工程教育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大工程教育观”极不适应,其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经济管理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与社会、历史、数学、法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我国的经济管理院校由于受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思想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忽视了知识的相关性问题,明显表现出与“大工程教育观”所要求的系统性特征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划分过细,学分总数有限,相关学科开设课程不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融通性不够。二是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不够,由于中学阶段过早实施文理分科,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全面素质培养不够。

2.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黑板粉笔型”,具体来讲,可将其形象归纳为“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教学方向与人才实际需求的距离越来越大。

3.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没有把增强技术创新意识的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不少院校由于教师教学量的增加和科研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应付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经费和时间去接受进一步的深造和进修“充电”,也没有精力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当前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现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三、基于“大工程教育观”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就是要确立“大工程教育观”,更加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大工程教育观”的实质是人与社会发展、工程技术进步与自然生态繁荣齐头并进的教育观。对经济管理专业而言,贯彻“大工程教育观”,一是要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教育观,打破学科与专业局限,拓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努力开阔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视野,注重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交融与渗透。现代经济管理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跨专业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解决纯技术问题.而且训练学生解决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道德法律问题。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教育,要实现学生的继承学习与创新学习并重,着重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作为前端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一次性地给学生所有专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而使他们受用终身,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职业岗位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四是坚持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要更多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在实践中进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大力推广实验实践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教师中或在经济、经济管理企业工作人员中选拔、培养或聘请一批经济管理技术骨干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实验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师的技术水平。

2.建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建立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划分实验层次,优选实验项目,完善实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实施“大工程教育观”的核心,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重点要处理好较宽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关系,在坚持一定专业性的前提下,拓宽基础教育。在专业课层次上.通过模拟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全面培养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应与职业要求相结合。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即“四一”教学模式),推行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四+”教学模式: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模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3.加大投入,打造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由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历史较短,且人才培养与经济管理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在课堂完全了解经济管理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刻掌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建立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根据经济管理专业体系及其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业务流程和处理经济管理数据,可以有机地整合经济管理实验和业务模拟实验,以解决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为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可以建立统计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电子(下转50页)(上接45页)物流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经济仿真实验室、计量经济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实验室、企业管理实验室等等。根据经济管理领域的需求,不断地完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的功能,在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场所,为教师提供一个实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为产、学、研一体化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9-23.

[2]王春梅.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1,(3):12-15.

[3]张德江.适应市场需求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4]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5]胡建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6]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41-46.

[7]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