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德育论文

生态德育论文

生态德育论文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1.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

一是利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垃圾如何分类等。二是邀请环保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激发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定期举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环保创业竞赛、大学生绿色论坛、环保摄影比赛、环保影坛放映等,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绿之行”“绿色环保协会”等形式

多样的环保社团组织,通过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保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学生社团组织还可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使校园芳草如茵,绿树葱茏,成为诗意栖居的生态校园环境。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所有学科,要建立相关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快生态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结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之中。具体途径为:其一,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其二,应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类生态学、环境与资源学等课程,将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的与大自然协调共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生活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沟通”,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其三,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其四,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将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其五,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基础知识。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可有机渗透环境社会科学的内容;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可对一些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经典文章进行解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3.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由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以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生态道德的教育。对于部分专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对于生态保护的课程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态道德层面的教育;对于全校范围的学生,高职院校更是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导致无法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因此,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生态道德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意识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单纯讲授生态保护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指导学生将书面化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保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投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必要的物质条件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为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与生态道德修养,而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普遍存在自身生态环保知识较少、生态道德修养较低以及生态教育能力较差等现象,并没有受到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仅凭自身学习及环保知识难以有效教授。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浪费纸张等小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教师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实践基地、辅助网站、图书馆资料专业性很强,主要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基地、网站、资料少之又少,无法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态道德知识,影响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

4.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较低

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教育体系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知识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很好地将生态道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没有意识到浪费的坏处,在生活中不自主地表现出浪费水资源、浪费电、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行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导致这些不良现状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高职院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没有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压缩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时,无法确保有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生态道德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呆板的理论知识上,单一乏味,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生态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其次,国家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仍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更多倾向于各专业设备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投入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甚至没有相关教材,只能靠教师课上的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的内容,大大缩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同时,由于教学资金投入少,高职院校无法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影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根本目的。最后,教师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自身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投入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加之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不重视的散漫学习态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必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种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焦点、热点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今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第二,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融合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本专业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第三,高职院校应开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第四,高职院校也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或是环保名人来校为学生做生态道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成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机会,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开展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震撼学生心灵,转变观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加强生态道德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生态道德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高职院校还应该利用网络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制作内容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网页,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真正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3.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投资,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完善教学计划,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确保课时充足,同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与专项经费,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1.目前人类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在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自然界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伤害,在19世纪50年代时,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但时至今日,严重的自然危害现象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善。现在看来,生态危机也是生存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众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1.人口问题。生态危机,主要是人口膨胀的速度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的限度。人口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长快,在1999年的时候,世界人口就多达60亿,而地球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只能是100亿,随着人口的增长,据估计,在21世纪末,人口数量将增长到120亿之多,数据表明,这将大大超越了地球的可载量。二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而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

2.资源枯竭。人口在急剧上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在加快,而这所带来的压力就延伸到自然资源上。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就会承受极大的伤害,资源也在面临枯竭。资源枯竭包括耕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水资源缺乏主要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为森林资源缺乏,草场也会跟着退化,紧接着就是水资源流失。中国是贫水国家,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很有限,仅达世界人均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其他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因为开采力度的加大,也在接近耗尽的边缘。环境恶化。环境恶化是指自然环境受到人们的破坏、污染等出现恶化现象。其中主要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两方面。水污染也是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淡水资源的破坏使寄生虫等大量滋生,在没有杀虫剂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化学物质的危害,也会有大量的寄生虫进入人体,造成健康上的严重危害。如今,大气充满了化学气体的危害,工业革命时代,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最大原因是人为造成的。

二、分析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人类道德完善的标志。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从多视角、新思想提出来的新教育,是人类道德教育中的一种新境界。目前,我们一定要重视生态教育,树立人们的生态关怀,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与自然中相互依存、共进退。人类有开发资源的权利,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在地球的自然界中,自然和任何物种都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的权利。任何物种都是平等的,人类有责任去保护好自然,树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理念,保护好自然也是造福人类,建设好这种共识,合理地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维护好生态平衡,主动去改造自然,这是历史和自然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和伟大使命。生态道德教育是基础工程。社会的文明道德建设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抓起,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生态道德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伦理支撑。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一般的文化教育,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迈向道德文明的灵魂,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与途径

1.深刻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环境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教育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后滞性,要培养本世纪的人才,必须要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就是要从现在起,坚持抓好生态道德教育,实施这个生态教育,并不是应急,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态道德教育付诸行动。生态教育是面对全社会的教育,要拓展德育内涵,大学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人群,而学校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平台。同时也要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的教育水平,青少年是主力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在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之外,还要提升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水平,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生态道德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

2.建立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系统。抓住领导者生态道德教育,领导者是党的指导方针、社会经济的重大决策者,在环境教育制度的落实中,领导者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我们重要的任务。各地方的环境质量都要有人负责,各部门也要对本系统的生态环境负责,把责任制落实到各个地方的领导人中,正确把握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在生态环境中,抓好环境教育,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环境道德水平、激发领导者的积极性。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 生态法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6-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3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该通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党的十精神,把十中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中一门,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在此基础上,充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文明观,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公德,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具有较高的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就业观婚恋观教育、法律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章节,但在很多内容中都有所渗透。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中,教材提到,爱国主义首要的基本要求是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要建设美丽的家园,实现山清水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第三章第三节人生环境的内容中,也谈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第五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指出了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在第五章的“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这一内容中,还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觉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不仅是当今全世界的公共道德要求,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科学理性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可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潜在着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发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举措

如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也潜在着许多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针对如何根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开发和利用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建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生态法律法规教育,还要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人类道德,它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道德观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生态道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这种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伦理,其实是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相一致的,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拓展。只有在理论上让学生对生态道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树立生态道德观。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法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遵守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合理消费等生态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教育。法律与道德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强调的是“应该与不应该”,而法律则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规定着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法律的知识,但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的知识却比较少,只有在第五章第三节中讲到“公共领域中的法律规范”时,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七、八章的法律教育中,也很少有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挖掘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资源,进行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重视对资源环境领域进行立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对生态法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的一些知识,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律法规等,通过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样,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所以,除了理论课教学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总课时中,有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1.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内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连续的严寒天气,有些同学开始疑惑“地球是变冷了还是变暖了”,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展开讨论。还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讨论,比如近两年来,广西多地发生地陷灾害,这些地陷灾害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通过设计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2.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活动前要拟好主题,精心准备,明确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另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还可以借助党团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一些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可以以“地球日”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还有“地球一小时”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这些全球性的环保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暑期环保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学校还应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海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0)

[2]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6)

[3]刘江毅.付文杰.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5(11)

[4]王 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89-04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L13AC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生态文明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12YJAZH006)

作者简介:陈文斌(1952-),女,河北乐亭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星(1986-),男,湖南娄底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形成了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新格局。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1]。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问题。大学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维形态,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失衡和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新形势下的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力求通过科学阐述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便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

一、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与精神体现,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生态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品位高境界深的新型文化,它以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为新高度,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新境界,“其核心理念是倡导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3]。生态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生态文化把科学和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通过转变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循环发展,构建绿色人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发展平衡;二是精神层面,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危机”而出现,是“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过渡,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制度层面,生态文化要求建立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倡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风尚。

2.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的新的生存发展方式,这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表现为:首先,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自己,深刻认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存在与价值,指引其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提升其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其次,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行为内化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深刻反思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化为切身实际行动;最后,生态文化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具有积极的指导应用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理论范畴,在性质、主体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内容上涵盖了对社会成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塑造,方法上以隐性教育为主。而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社会公德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教育者(主要是高校教职工),方法上以显性教育为主。

生态文化自出现以来,就与各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生态文化研究最早源于教育生态学。在教育生态学中,生态文化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中,生态理论与方法开始被用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着生态道德教育学科的出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生态文化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生态文化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境界的新型文化,涵盖了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学等理论基础内容和系统论、和谐论、平衡论、内在关联论等生态方法论,这种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中,就形成了具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观。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的教育内涵,并结合生态方法论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撑。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社会活动,着眼于处理大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生态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促进生态文化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严重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物质层面上,不少高校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着盲目扩建新建的现象,而对校园的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的塑造以及校园环境的绿化等方面欠缺合理的考虑,造成物质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片面发展迅速、内涵缺乏;精神层面上,部分院校存在着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的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倾向,以至于出现生态理念模糊、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行为缺乏、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生态文化发展缓慢、品位不足;制度层面上,不少院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制度建设上机械化、形式化问题严重,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制度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水准不高、发展滞后。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2)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生活压力大、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而且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仅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对道德教育的生态价值与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大学生道德素养缺乏,道德境界不足。一是大学生人文道德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变性、真诚度缺失、心灵脆弱、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乏、集体观念不强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学术造假、阳奉阴违、恋爱同居、自杀、中伤等不良道德行为凸显。二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生态道德责任感较弱、能力较差、行为实践活动缺乏,很多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认识、选择和判断,造成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自律性不足,乱吐乱画乱扔、铺张浪费、跟风攀比行为严重,生态环境意识缺乏,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3)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复杂 自然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造成了人类控制、支配和征服自然欲望的膨胀,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物种灭绝等,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思想,增加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往来与联系,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入给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就业压力的扩大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化等问题,给我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思想压力;三是新型传媒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交往方式,大量消极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他们道德思想的蜕变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4)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可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持续性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内外系统功能,以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缺乏,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不足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管理—实施—反馈—评价—保障”的教育结构中存在着系统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权力交叉等问题,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过程中推诿、制约、阻拦等现象不断,严重制约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外部功能不完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道德教育合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与方法不科学;等等。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难以形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实现。

三、新形势下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复杂,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缺乏,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加需要我们充分考量生态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把握道德教育中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构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合力发展的工作体系。

1.注重舆论宣传引导,优化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合力完成。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环境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渠道开发,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空间与氛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介,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唤起人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大对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深度挖掘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鲜活亮点,以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增添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与道德水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与校报在校园层面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生态主题教育、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基地,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与“文明校园”,让生态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感染,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2.加强大学课堂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

学校是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教育的主动权,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建立完善的生态道德课堂教育机制,把生态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道德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培育师生全体的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教育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发展要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培育大学生的公共基础道德,同时适当增调一些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与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形成合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道德观念。其次,要更新课堂教育思想,推动教育者角色转变。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教育者不能一味地把持话语权,把自己当做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要把工作重心从教师施教转为师生体验共享”[4],要积极加强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树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最后,要创新教育方式,树立生态教育方法。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推动由灌输式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坚持教育与批评、鼓励与引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文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生态文化的精神意蕴,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3.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途径与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随着3G网络的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逐渐走入大学生的世界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及时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工具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要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重视网络生态文化的更新与普及,适时监测并清理网络中出现的低俗、萎靡的文化思想,注重网络文化中生态观念与道德意识的融入,用生态化、人文化的语言来规范网络语境,以构建网络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推进“绿色上网”工程建设。通过开设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课程、构建校园绿色网吧、搭建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引导,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并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主要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熏陶与感染,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知识,提升道德境界。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生态实效

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化的实践教育活动。首先,要大力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生态文化、德育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构建生态文化培育道德实践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其次,要积极建立校园实践活动平台。加强校园生态教育基地、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培训,广泛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态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的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最后,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回归生活,增加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趣味性、时效性,不断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5.提高思想认识,培育大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生态文化知识欠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意识复杂等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需要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从内心自觉地进行生态文化和道德品行的学习与修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觉加强对生态文化知识以及德育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不断通过生态文化思想的武装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与道德情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平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生活中培育自己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自觉,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培育健康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的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