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第1篇

鞋类造型设计主要涉及到特征部件造型、鞋跟造型以及辅助部件造型设计三方面,而这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楦体造型的制约,因此,统一与变化原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考虑这三方面与楦体造型的统一、变化关系。1特征部件造型与楦体造型的统一与变化鞋类的特征部件主要是指能体现鞋类款式特征的部件,如耳式鞋的鞋耳部件、浅口鞋的口门部件、舌式鞋的鞋舌部件,以及能体现前帮楦体头式的前帮部件如鞋盖部件、包头部件等。在进行这些部件的造型设计时,主要把握大统一下小变化的原则。楦体的头式是指跖趾关节部位之前的楦体的几何形态,一般有方、圆、尖、歪、扁、高等多种,他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基调,这对鞋类特征部件形态设计主要是部件轮廓线条的设计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有如下一些规律:(1)方头这种楦体的头式其基调是方和直,在进行特征部件轮廓处理时,部件轮廓线条应该直一些较好,如包头线、口门轮廓线、前帮围盖轮廓、鞋耳轮廓等等均应该在把握统一直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局部变化。(2)圆头这种楦体的头式其基调是圆弧,在进行特征部件轮廓处理时,部件轮廓线条应该以圆弧线条为基础,对于较宽大的圆弧头式,由于他的跖趾部位楦面比较平坦,所以这种情况下的特点部件轮廓线条,可以采用较直的形态。如包头线、口门轮廓线、前帮围盖轮廓、鞋耳轮廓等等均应该在把握统一圆弧或直弧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局部变化(3)尖头这种楦体的头式其基调是圆、直都有,在进行特征部件轮廓处理时,部件轮廓线条应该纵向直一些,横向圆弧一些较好,尽可能与头式“尖”保持统一。如口门轮廓线、前帮围盖轮廓、鞋耳轮廓等等均应该在把握统一尖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局部变化。(4)扁头这种楦体的头式其基调是扁薄,基调中的圆弧程度很少,在进行特征部件轮廓处理时,部件轮廓线条应该直、方一些较好。如口门轮廓线、前帮围盖轮廓均应该在把握统一直且方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局部变化。(5)高头这种楦体的头式其基调是高而且圆,在进行特征部件轮廓处理时,部件轮廓线条应该圆弧一些较好,如包头线、口门轮廓线、前帮围盖轮廓均应该在把握统圆弧一直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局部变化。如图2所示。另外,楦体造型有肥、瘦之分的,对于瘦型楦体鞋帮特征部件应该安排少一些较好,线条尽可能弯曲一些,这样会给人一种丰满的感觉;对于肥型楦体鞋帮特征部件应该安排多一些较好,线条尽可能直一些,并且把部件安排的靠后一些,这样会给人产生一种瘦的感觉。2鞋跟造型与楦体头式造型的统一与变化由于楦体造型在整个鞋类造型设计中处于支配地位,而鞋跟造型处于配合地位,因此,鞋跟的造型设计应与楦体造型在保持统一的前提下获得变化,主要规律有以下三点:(1)跟柱造型较纤细、跟面造型较小的鞋跟适合安排在小型头势如尖头、小圆头、小方头的低腰满帮楦体或高腰楦体。(2)跟柱造型较粗、跟面造型较大的鞋跟适合安排在头势较大的如方头、大圆头、歪头等满帮低腰楦体或高腰楦体上。(3)一旦楦体后翘高低于30mm的话,此时忌讳搭配跟柱较细、跟面较小的锥型鞋跟。3辅助部件与特征部件的统一与变化辅助部件主要是指与特征部件一道构成鞋类款式的小部件,如中帮的装饰件、横条和后帮的后包跟、后筋条等部件。这些部件的设计主要把握在与特征部件保持统一的前提下获取较大的变化,通常是在轮廓相似的情况获得细部装饰性变化。

2统一与变化原理在鞋类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统一与变化原理在鞋类色彩设计中的应用,从搭配原理和搭配方法上(鞋类色彩设计的依据)分析,不外乎存在两种应用,具体规律如下:1统一原理在鞋类色彩设计中的应用统一原理在鞋类色彩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在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小变化实现的,变化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显得和谐,常见方式规律如下:(1)统一融和法这种色彩搭配规律主要运用整体统一的原理,显得和谐融和。如整鞋采用白色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神圣而纯洁的感觉。(2)深浅衬托法这种色彩搭配主要运用整体两种色彩统一的前提下获得变化的原理。(3)宾主呼应法这种色彩搭配主要运用多种色彩统一前提下的变化对比原理,他是在鞋类的某些部位之间的色彩都含有同一种色素,形成内在统一的联系。例如,鞋盖、鞋耳、鞋口三部件的滚边用同一种色彩的材料。(4)点缀显耀法这种色彩搭配方法是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局部细微变化的原理,他常常在统一色调中或素静的冷色调中,点缀暖色调。2变化原理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变化原理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在变化的前提下实现某种对比,变化的目的是为了生动、活泼,常见方式规律如下:(1)缓冲淡化法在对比较为强烈的色彩搭配中运用缓冲淡化的方法使整个鞋类融和协调,常运用在运动鞋、童鞋中,采用黑、白、灰、金、银色进行强烈对比的缓冲淡化。(2)块面拼接法在对比较为强烈的色彩搭配中运用块面分割或采用几何形状明显的纹理材料达到调和的效果,如运动鞋中色彩搭配常采用此类方法。

3统一与变化原理在系列鞋设计中的应用

系列鞋是指在突破单双鞋表现主题的基础上,通过一组鞋的形体来表现设计主题。因此,这一组鞋形体之间存在着统一与变化原理,这种原理是在统一系列鞋类设计主题的前提下,达到各种鞋款在设计统一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其他设计要素的变化。其规律主要有以下一些:1楦体系列的统一与变化楦体系列的统一与变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规律实现:(1)楦体型号系列。通过改变楦体型号来实现即改变楦体肥瘦来实现。(2)楦体头式系列。通过改变楦体头式的形状来实现。2跟底系列的统一与变化底跟系列的统一与变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规律来实现的:(1)底型系列化。通过改变外底色彩、材料、工艺以及底板花纹来实现。(2)跟型系列化。通过改变鞋跟造型、材料、工艺以及装饰来实现。3部件系列的统一与变化部件系列的统一与变化主要是通过以下规律来实现的:(1)部件轮廓系列化。通过部件轮廓造型的系列变形来实现。(2)部件工艺系列化。通过部件组合工艺、装饰工艺的系列变化来实现。(3)部件材质系列化。通过部件的材料搭配系列变化来实现。4色彩系列的统一与变化色彩部件系列的统一与变化主要是通过以下规律来实现的:(1)单色系列化。通过改变某种色彩的明暗、饱和度来实现,如黄色系列化可以是:谷黄、土黄、金黄等等。(2)多色系列化。通过改变某种或某些色彩的明暗、饱和度和搭配顺序来实现。

4结论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进度管理

设计进度管理是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设计进

度能不能按计划实施,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后续的采购、施工等作业的正常开展。基于此,本文以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为例,对以设计单位为主体的EPC总承包项目如何控制设计进度进行研究。

1 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流程概述

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以设计单位为主体的EPC总承包项目,充分掌握设计的流程对于加快设计、采购、施工的进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其设计工作在项目合同签订后正式实施,首先由主导专业根据项目有关资料向各个专业提出设计条件,然后各个专业向主导专业返条件或各个专业之间互提条件(包括设备供货商返回的资料),最后设计出所需的施工图成品。

2 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进度管理分析

目前在EPC模式下,设计是总承包商工作的主导,引导并直接影响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其他环节的运作,能够有效地保证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实施。尽管以设计单位为主体对工程建设项目采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设计优势,但是,由于设计工作技术复杂、涉及专业多且贯穿于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工程建设的始终,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进度计划不科学、设计进度协调管理不到位、设计条件往返不及时、人力资源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设计进度的向前推进。因此,为了更好控制设计进度,有针对地提出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进度控制措施。

2.1编制合理的设计进度计划

设计进度计划是工作能够顺利、有序进行的指导性文件。设计单位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实施的需要,在设计实施前必须制订一个周密、合理的进度计划。该计划不仅只考虑项目设计工期,还要考虑设计与采购的关系、设计与施工的关系等。只有对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有清晰的掌握与安排,才能做出每一个主项、装置甚至整个项目的详细进度计划。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进度计划体系由总进度计划、分区进度计划和主项进度计划共同组成。其中,下级计划作为上级计划的子项,层层深化、细化到设计的每个具体内容,且下级计划要满足上级计划的要求。与此同时,设计进度计划要根据实际的设计进度做到及时调整、及时。

2.2 提升员工队伍设计能力

项目设计人员在做设计时不仅要按照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或行业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去做,而且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设计出令业主满意的项目设计成品。在保证设计成品质量达到工艺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设计进度计划有序推进,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设计能力是提升设计进度、保证项目高速运转的根本。

(1)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

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画图能力,而是指在充分理解合同内容、工艺包数据、业主具体要求、相关专业提出或返回的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设计出满足施工、符合业主要求的图纸成品。

(2)校审能力

校审是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成品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的过程。为了提高校审能力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校审人选拔制度,同时校审人在校审时要尽职尽责,对图纸的每个细节都能够从项目的全局考虑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2.3 充分收集设计资料信息

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涉及的专业多,各个专业提出条件或接受条件较多,拥有齐全的设计资料便成为开展工程项目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设计单位或每个专业顺利完成设计任务的根本保证。

因此,对于设计单位来说,在项目设计的准备阶段,应充分收集(如经批准的设计文件、与用户签订的合同文件、工程设计基础数据等)资料;对于各个专业,在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项设计的实施阶段,除了接受主导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外,还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出本专业所需要的条件,同时催促(自己催促或协调人员催促)相关专业尽快返回条件,从而保证本专业和别的专业进行完整有序的设计,如在施工图开展之前,主导专业最早提出条件的专业之一是给设备专业,因为非标设备设计周期较长,而从订货、制造到成品运到现场周期更长,最重要的是发电厂装置设计中的其他条件如布置、土建、电气等专业设计条件都建立在设备专业返回的设备总图及设备安装条件的基础之上。

2.4 加强协调管理

团队实力是实现和提升设计进度的基本保证,协调管理是为凝聚团队实力,进而更快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设计任务服务的。协调管理是一种一对多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了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设计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中管理协调人员即为总承包项目中的计划工程师。

(1) 技术协调

在对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时,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通常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专业的接口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因此,为了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引起的设计进度问题,需要专业负责人落实好图纸会签工作,及时找出问题,并作纠正。

(2)管理协调

管理协调是从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总目标的角度出发,要求设计计划工程师要熟悉设计各个阶段的任务,以所编制的设计进度计划为依据,及时更新并告知设计人员具体的设计任务和设计日程,并把与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有关的、新的设计信息向设计人员传达。同时,还要要清晰知道专业之间的接口关系,主要是指不同专业之间提/返条件的具体内容等、了解不同专业之间设计的先后关系,才能对不同专业的条件需求和条件返回时间进行协调,以确保实际设计进度按照设计进度计划执行。

3 结束语

设计进度管理是否有成效是采购、施工能否按期开展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设计流程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设计进度的一些基本措施,希望为以后的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在设计进度控制上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第3篇

目前,环境会计仍处于产生、发展阶段,如何确定其核算范围,对环境资源如何进行计量,如何将会计的核算方法引入环境管理中,有待于人类的正确认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模糊性等特点,在人们对其认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阶梯”,这个阶梯就是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即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基本假设,并且在此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体系。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沿用财务会计提出的一些前提或制约条件,但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依存条件毕竟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借助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来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理论和核算体系,必须建立符合环境会计特点的一些假说和制约条件。

环境资源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但是由于存在着国家,国家凭借其权利对地域进行划分,同时也划分着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环境会计进行核算时有必要划定空间范围,并仅核算本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及其资源。按国界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实际上是把本国环境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降级和保护等作为一个整体,从国家的角度对其进行核算和控制。在整体内部又有各个独立核算的微观经济组织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进行经济活动,并从环境及其资源中享受着利益。本国地域内的环境资源所有权均属于国家,但微观经济组织对其可以有使用权和控制权。因此,环境会计不但要界定国家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而且还要界定微观经济组织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需要拓展代际界限,提出长期延续发展的目标。后代人不仅享受着前代人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并以有形资本形式表现的劳动成果,而且也必须承受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后果。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类,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地球环境,可能会使今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针对这一状况,世界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概念融汇到环境会计核算中来,就是从会计的角度评价本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环境会计核算不但要反映本代人的环境资源利用、开发和环境污染状况,而且还要反映本代人为后代人留下的环境资源情况。

人类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几乎都涉及到对自然世界的改造,而且从目前情况看,人类进行的经济活动往往会导致过分的环境衰退。因为许多自然资源不是劳动的产物,当其被人们分享时,利用环境资源的人类并未就其真实的价值作出偿付。要有效地抑制对环境资源的过分掠夺,必须给环境资源一个适当的价格,即以货币计量其价值,并要求使用者对耗费的环境资源按其价值偿付。环境资源的效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着质的差别,如果能寻找一种效用单位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则环境资源就只有量的差别。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当综合计量尺度的计量单位只有货币。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需要划分范围;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必须确定其便于计量的价值尺度。对这些前提和约束条件进行归类,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环境资源虽然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并有其固有的特点,但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地限制在独立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经济组织内。这样界定的空间范围,称为环境会计主体。环境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源不仅是当代人进行经济活动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产。以环境资源为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时,必然会形成环境资源的耗费,同时也能够从环境资源中获得效用。为了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代人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以保护环境。因此,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实际上是处于环境系统中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当代人利用环境资源所进行生产、消费,并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投资而构成的整体。

环境会计主体带有环境会计的特色,表现为:(1)将环境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界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称为宏观环境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中观环境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微观环境会计主体。(2)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能量交换。(3)体现环境、未来、公平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划定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不同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代际之间的公平合理。这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本同空间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其目的在于寻求代内公平。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假设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环境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生态资源的降级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而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可持续发展假设具有以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相互间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充分条件是环境资本的非减或增值。(2)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过度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不能蚀本;二是后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侵占后代人的环境基础。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两个持续性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3)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保管与被保管的关系。当代人保管后代人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这一划分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代际公平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超量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反映对传送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4)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现代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经济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以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子系统的会计系统当然也建立在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上。

三、货币计量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定量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定量,就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由于过去环境核算没有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致使环境会计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人们头脑中没有环境资源的价值观念,只注意到环境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分析,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分析,环境资源不但具有效用,而且具有效用价值,效用价值也可以计量。效用计量单位可以用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予以反映,也可以用货币计量单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应选择货币计量单位。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物品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表现环境资源的数量成为必要。多种计量表现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此外,环境会计主体内的环境投资、环境费用、部分环境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环境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设计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轨道交通作为目前最为重要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做为大客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既可以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起到城市交通体系的骨架作用。又能提高出行效率,节约时间,方便市民出行。还能响应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理念,对节能减排做出很大贡献。

苏州作为国内第一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已建成的一号线是目前苏州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苏州规模最大的建筑设计企业,参与轨道交通项目设计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战略考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作为突破口和联系纽带,为承接站点、上盖、地下空间等轨道相关项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为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设计做出的付出也得到相应的认可和鼓励。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项目作为特殊的工业建筑类型,有别于以往常规民用、工业建筑设计,对参与设计项目的部门有很多新的要求。对设计人员不管是设计思路、过程管理还是协调配合都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

设计过程管理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设计周期长,从全线方案、项目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备联络配合、施工过程、装修配合、景观市政配合到竣工。每个阶段对设计都有相当多的要求,而且牵涉专业和部门众多,协调工作量巨大。这对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参与过项目总结的经验,在管理上我觉得条理性显得尤为突出,项目经理作为内外沟通的关键节点,对输入设计条件进行归纳分析,下发至各工种负责人,工种根据本专业的要求和统一技术措施协调安排设计人员落实。反馈资料经过工种技术把关,重要节点还需提请本专业校对审核同意,反馈再经项目经理输出。输入输出过程均需留有书面或可追述的依据痕迹。考虑到有些设计过程的特殊性,依据也可灵活处理,传真、公共邮箱、QQ记录或第三方转发都可以采用。

参与过轨道项目就会发现较以往设计项目,轨道项目设计的纯建筑性难度降低了,但技术性逻辑性难度大大提高了。不同于适合建筑师大胆创意,优美表现的公共建筑,轨道项目更体现了团队配合,精密设计以及规范管理的重要。因为参与人员众多,统一个人在项目中的定位,配合项目周期中的各种要求尤为重要,使人主要的是发挥共性而不是个性。制定项目设计的各类各专业措施,为工艺提供很好的配合,协调内部外部各专业的资料则是体现精密设计的要求。要落实以上两方面对管理也提出了高的要求,从项目开始就要有一个全局的策划,小到服务器文件夹建立规则、资料文件归档要求,大到项目时间节点计划、接收或提出条件闭口落实都要有安排。使设计像制作精密零件一样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开展。

设计人员

由于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设计相对其它民用项目来说,对我们还是一个参与过程不长的特殊项目类型,因此设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就显得弥足珍贵。不光是前一个项目参与人员对下一个项目的重要性,同一个项目从前期到施工图也有一个贯穿过程。这在设备众多、工艺复杂和有特殊设备要求的库房就显得更加重要。从项目一开始大大小小的会议就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介入的时间和周期不同,前期商定的一些条件很有可能在后期新因素影响下改变,因此对项目前因后果的了解对避免交接断层有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审计及对变更的严格控制,轨道类项目对正式出图相当重视,首次出图的质量直接影响接下来设计配合工作的顺利性,交接人员过多可能会形成多不管局面,对项目管理也会造成很大困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影响项目建设,造成损失。

与总体及相关部门的配合

在设计中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与以往直接面对业主不同,在设计上还有专业的总包单位,如何与处在上游和强势地位的总包单位配合也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和努力学习的。经过从一号线、二号线到现在四号线的设计过程,我觉得自己也在不断成熟和专业起来。首先在专业上还是要尊重总体的领导地位,不断学习、不断请教是自己提高的最有效方法。其次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建筑师专业精神是获得对方尊重的基本条件。最后是要执行规范的设计流程管理,与以往模糊的专业间配合不同,为应对纷繁复杂的专业条件,不同部门的各色要求,设计条件有依据的输入输出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

另外一点比较特殊的就是审图机构,由于轨道项目的特殊性,所有图纸都是由轨道公司委托的专业轨道咨询单位来审查的。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铁路设计单位,咨询单位同设计总包单位在全国很多项目中其实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这两家单位一家作为设计总包,一家作为咨询单位,对业主来说可以在专业领域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有利于业主对项目的控制平衡。但对其他参与的工点单位来说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时会面对苛刻的审查制度和文件要求,对参与这类项目较少的我们单位来说就会有很大阻力。我想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对内学习提高,对外权责分明。简单说就是认真落实审查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专业上有把握的也不畏同审核人探讨,事实都是越辩越明的,只要有规矩总是能学会掌握的。对外就是分清哪些是配合总体院工艺要求范畴内的,哪些是业主之前讨论落实的,哪些是内部各专业要求的。分类答复落实,对于源头或条件不由我们控制的只能提请其他专业或部门协调,严守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和前期输入条件是协调的准线。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第5篇

延期支付利息条款

延期支付利息的前提条件

巴塞尔协议规定了混合资本工具必须具备的要求之一是“当银行的盈利不敷支付时,应允许推迟支付利息”,但巴塞尔协议对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盈利不敷支付”是相对原则性的,并不十分明确。实践中,各国监管机关对此规定各不同,一般有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经营亏损或未支付普通股股息等情形。

经营亏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执行会计制度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上市银行,均执行了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类是大部分非上市银行,执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三类是少量较为落后的商业银行,仍执行1993年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基于这一现实,我国商业银行当期经营是否亏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会计制度和发行人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容易纵,比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期利润,仅以当期经营亏损作为延期支付利息的唯一条件显然过于容易发生,不利于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因此,作为一种修正,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具体科目,以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类似于“留存收益”的范畴)为负,作为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之一,显然比单纯地规定“经营亏损”更为具体,比规定“当期经营亏损”更切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变更期的实际情况。

未支付普通股股息。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股利支付政策,基本上是视每一年的具体情况“相机决策”的。因此,是否支付普通股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行人的一种主观行为,以此作为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显然容易被人为操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发行人股东获得了分红,而债券持有人利息却被延期支付,这对债权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与混合资本债券受偿顺序先于普通股股东这一原则相违背,因此未支付普通股股息应作为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之一。进一步考虑:普通股股东获取利润分配的形式有送股和现金分红等。送股作为利润分配方式时,股东并未从银行获取实际收益,因而不宜作为限制条件。综合起来看,以“未向普通股股东支付现金股利”作为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之一更为具体,也更为妥当。

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资本充足率监管已成为世界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如果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能达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标准,那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认为这家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出现了问题。银监会对此类银行下发监管意见书,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制其资产增长速度,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严格审批或限制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因此在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时,允许银行延期支付利息,以缓解经营压力是可行的。

强制延期支付利息还是给银行以自主选择权

从各国的监管规定看,除个别国家要求在达到延期支付利息的前提条件时,强制银行延期支付利息外,大多数国家给予银行自主选择的权利。从混合资本债券的本质出发,其之所以可以列入二级资本,且资本属性较长期次级债务更强,最关键的特征在于当银行发生经营困难时,可以借助延期支付利息和暂停索偿权条款帮助银行缓解临时性的困难,以持续经营化解风险,避免过早陷入清算程序。换个角度看,如果银行经营情况尚可,无需动用延期支付利息条款也可正常经营,则无需强制银行延期支付利息。

进一步分析,金融市场上,延期支付利息是一家银行出现经营危机的信号,将严重地影响银行的市场形象,很可能导致金融同业切断向这家银行的融资渠道,同时导致存款人挤兑,进而使该银行陷入支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采取延期支付利息的措施对银行来说是“下策”。如果一家银行的确经营状况很差,那么陷入危机也有其必然性。但是,如果一家银行经营正常,盈利能力尚可,却因为在我国现阶段市场条件下一些比较容易触发的条件(比如在资本补充渠道馈乏的情况下,一级资本充足率某些时点低于4%)而被强制延期支付利息,进而陷入支付危机,那么延期支付利息条款不仅没有帮助这家银行渡过临时的经营困难,反而加剧了其经营的恶化,这显然违背了条款设计的初衷。这样的安排看似保护了债券持有人利益,实际将损害银行的利益,并进而损害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看,也不宜轻易强制银行延期支付利息。

是否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强制”或“可选择”延期支付利息

然而,过度赋予银行决定是否延期支付利息的权力也可能使银行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损害银行自身和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比如在银行经营确已陷入危机,银行延期支付利息确实对其改善经营有一定帮助时,如果银行不愿行使这一权利,使得经营状况继续恶化,那么此时强制延期支付利息看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前文所分析的三个条件来说,仅以其中一项作为强制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可能过于宽泛,相对较容易发生,可能对银行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前提条件很难发生,则条款形同虚设,会影响混合资本债券的资本属性。因此,区分不同情况对银行延期支付利息的选择权做出不同的约定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银监会对延期支付利息的条款这样规定是十分准确、妥当和可操作的,且符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当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时,银行可以延期支付利息;若同时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为负,且最近12个月内未支付普通股现金股利,银行必须延期支付利息。在不满足延期支付利息的条件时,银行应立即支付欠息及欠息产生的利息。银行延期支付利息应取得银监会的批准。

暂停索偿权条款

巴塞尔协议规定混合资本工具的四项要求之二是“必须用于分担损失,而不必同时停止交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暂停索偿权”。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行人有权延期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这一安排可以为银行在亏损或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的持续营运提供支持而无需触发违约事件,从而体现了“分担损失”的特征。这是混合资本工具资本属性的重要体现。那么我国在设计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暂停债券持有人索偿权的时间安排

国内曾有人提出,暂停索偿权作为分担损失的一种形式,其权利的行使时间应贯穿于整个债券的存续期,也就是自债券发行之日起,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对债券持有人暂停索偿权,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债券到期前,本金是不能索偿的,只能暂停利息的索偿权;而这其实就体现为“延期支付利息”,因此“暂停索偿权”其实就是针对债券本金而言的。另外,由于债券到期后仍要支付最后一笔利息以及以前的欠息(如有),因此,“暂停索偿权”可以泛指最后一期所应支付的全部资金,即债券本金和全部应付利息。

关于到期时延期支付本息的前提

从各国的规定看,关于延期支付本息的前提条件主要有经营亏损(比如部分欧洲国家);资产小于负债(比如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发行人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比如韩国等)这三种。我们将这三种前提条件比较如下:

经营亏损。尽管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了很大改善,但相当部分银行历史包袱仍较重,盈利结构仍不合理,在经济放缓形势下信用成本可能面临较大压力,总体来看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会计制度变更等的影响,是否盈利,尤其是当期是否盈利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操纵的,比如准备金的计提等。因此对于暂停索偿权这样的重大事项来说,以某段时期经营亏损作为前提条件显然不够严谨,不符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这样的安排对债券持有人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容易为其所接受。

资产小于负债。在我国当时的现实状况下,对于部分历史包袱较重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小于负债是一种现状,改制上市前一些大型银行也是如此。但是,在国家信用的支持下,这些银行仍然能够持续经营,从未发生支付危机。如果以资产小于负债作为到期时延期支付债券本息的前提条件,那么有的银行在发行之日就已经符合暂停索偿权的条件了。显然,以“资产小于负债”作为暂停索偿权的前提不符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

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流动性是商业银行能否持续经营的关键。资产大于负债的银行可能因为发生流动性危机而无力支付一般债务,而资产小于负债的银行仍可能凭借较强的融资能力,或是国家的信用担保等而继续经营。因此,从商业银行运作的特殊规律出发,选择以流动性危机作为债券到期时银行延期支付本息的前提,十分符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殊性,也避免了前两项前提条件共有的不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缺点。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流动性危机表现为银行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但是,银行的债务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债务可能受偿顺序不同,比如次级债券受偿顺序在一般债务之后、优先股之前;而混合资本债券受偿顺序在次级债券之后、优先股之前,所以笼统地表述为“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不够准确。

因此,银监会对暂停索偿权条款的规定,即“债券到期时,若银行无力支付受偿顺序在本债券之前的银行债务,或支付本债券将导致无力支付受偿顺序在本债券之前的银行债务时,银行可以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显然抓住了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行业特性,也符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并且充分体现了设计暂停索偿权条款的精神实质。银监会同时规定,“一旦上述条件不再满足,发行人应立即支付所欠本金和利息”,防止了索偿权的无限期停止,从另一个角度保护了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发行资质条件解析

在发行的资质条件中,有一项条件值得注意,那就是“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银监会对发行次级债券的资质条件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作为一种风险更高,资本属性更强的资本工具,为什么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条件反而更低呢?这是基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不足和补充渠道匮乏这一现状而设计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资本普遍不足、补充渠道匮乏是当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客观现实。混合资本债券推出当时,国内银行资本仍普遍不足,且融资渠道匮乏。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银行信贷投放的支持,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又直接受制于其资本状况。因此,开拓混合资本债券这样的资本补充新渠道,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不放松资本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确定发行条件。

发行的资质条件定得过高,比如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定为5%无法使真正需要补充资本的银行受益。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的银行,其发行长期次级债务可使资本充足率达到7.5%,再加上一般准备等,一般可以超过8%。也就是说,符合混合资本债券发行条件的银行即使不发行这一创新工具也可以达到8%的最低监管要求,而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满足最低要求的银行却因不满足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资质条件而被拒之门外。显然,这样的发行条件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对于满足国内银行业迫切的资本补充要求意义有限。

发展我国混合资本债券市场的建议

培育混合资本债券的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主要由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持有。但由于持有比例限制20%、100%风险权重的规定,以及无助于提升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这一事实,商业银行互持混合资本债券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当务之急是要培育混合资本债券的投资者队伍,比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邮政储蓄银行等资金实力强大、现金流充裕、资金来源稳定的机构投资者。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保险公司可投资的债券品种采取了“逐一列举”的办法,其中并未规定对混合资本债券的投资要求,因此保险公司购买混合资本债券尚无明确的依据。作为债券市场的主力投资者,保险公司的需求尚待开发。

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提高混合资本债券市场流动性可以扩大潜在投资者群体,从而扩大市场规模,也有助于混合资本债券的价值发现。同时,在流动性增强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对市场交易的监控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如果混合资本债券能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一方面可以提升债券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壮大了投资者群体。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比如对于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上市银行,在交易所进行信息披露的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将相关信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披露,必要时安排债券持有人大会进行交流;非上市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要求与上市银行一样,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比照上市银行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或在上市银行基础上适当简化披露内容。

加强信用评级。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混合资本债券发行应进行信用评级,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跟踪评级;对影响发行人履行债务的重大事件,信用评级机构应及时提供跟踪评级报告;要培育更专业、更中立的评级机构,完善评级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