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范文精选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影响

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地比较分析,从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要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使会计政策的具体方法存在多个备选方案,以便管理当局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的这种灵活性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二是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的委托关系,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成为不可避免。会计政策的选择实质上是保护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

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的主要理论有三类:一是有效市场假说,二是实证会计理论,三是经济后果理论。

(一)有效市场假说

简森1978年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一组信息,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1)、在次强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市场能够无任何偏好地对包括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息做出反应。(2)、由于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了解一家公司是否存在现金流动问题。一家公司绝不可能依靠会计来做为欺诈手段,长期隐瞒现金流动问题。一旦为外界发现,那么,次强式以上的股票市场就会对会计收益中隐含的未来现金流动问题做出大致正确的评估并通过当期股票价格反映出来。总之,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无关紧要,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效资本市场将形成不偏倚的股票价格。

(二)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的考察,推导出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有关的三项假设:(1)分红计划即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2)负债权益率即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3)规模假设即企业的规模愈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三项假设。总而言之,实证会计理论认为确实存在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

(三)经济后果理论

史蒂芬·杰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所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分类

按照会计政策选择与信息披露的后果可以把会计政策选择分为技术型和交易型两类。

(一)技术型选择

技术型会计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最终信息后果将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管理当局交易特别性的地位体现了对技术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导地位。由于改变公司内在价值会给企业契约的各订约人带来较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当局进行机会主义的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比较小。再加上逐渐规范的会计政策框架使得这部分以技术性为特征的会计政策选择只具有了很可限的可塑性,这说明了管理当局对于这部分会计政策选择操纵空间越来越小。

(二)交易型选择

交易型的会计政策选择是最终信息后果不会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会计政策选择,这部分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形成信息屏障而让某些利益集团从信息交易中获利,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可塑性,也就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导致最大程度的机会主义。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的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都签有一定的奖酬计划,主要包括管理报酬计划、分红计划和业绩计划。这些计划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制定的,管理人员的报酬是随着报告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报告收益的现值可提高管理人员报酬的现值。如果收益低于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则管理层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即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以增加本来的期望利润和分红;如果管理者的分红计划中包括了认股权,那么管理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是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的企业立场。

(二)对企业股东的影响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中的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行动的情况,而造成的一方对另一方有关行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的另一种类型,是指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逆向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隐瞒不利信息,因为不利信息会损害他们的名誉,继而降低他们在经理人市场的价值。

(三)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

为了降低风险,债权人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的条款。限制性条款一般都是依据会计信息订立的,对条款的监督,也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这样就使会计程序方法与违约的可能性大小直接相关,从而为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企业管理当局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前的会计政策;如果企业在某种情况下将发生违约行为,管理当局总是会通过变更会计程序或者改变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信息的限制性条款联系紧密,管理当局越是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逃避违约的惩罚。会计政策的选择增加了债权人的契约成本。

(四)对政府的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自己手中。由于会计信息是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法规或政策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在特定的环境中代表的是特定集团的利益,目的是在全社会达到资源配置最优。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引起政治机构的注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企业的利益。管理当局的这些选择行为会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从而增加了政治成本。

(五)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首先,当会计政策改变了观察的数据,它可能影响股票价格;其次,管理者的报酬可能依赖于股票价格,而股票价格则依赖于管理者的行为。对管理者自身业绩

的评价也可能部分地依赖于这些股票的价格。由于股票市场对管理当局利益的直接影响,管理当局可能会用会计政策选择这种特殊的方式操纵收益。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参考文献

[1]周华明,成本创新[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泉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政策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3]龚光明,李晚金,会计政策选择:理论逻辑与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04(7).

会计政策范文第2篇

一、有效市场假说(EMH)

简森1978年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一组信息Qt,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是有效的。1

EMH理论认为,在次强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市场能够无任何偏好地对包括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息作出反应。税收是会计变动唯一可引起的现金流量效应。在没有税收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EMH预测不论股票价格如何随着会计收益的变动而波动,最终的股票价格肯定是对股票未来价值的无偏倚计量。

EMH认为,由于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了解一家公司是否存在现金流动问题。一家公司绝不可能依靠会计来作为欺诈手段,长期隐瞒现金流动问题。一旦为外界发现,那么,次强式以上的股票市场就会对会计收益中隐含的未来现金流动问题作出大致正确的评估并通过当期股票价格反映出来。证券市场不会总是被会计收益引入歧途,而会作出对股票未来价值的不偏不倚的估计。甚至在某企业特定的会计程序不为外界所知时,有效的证券市场仍将对该企业运用的会计程序作出无偏见的预测,并对该会计程序将产生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程序作出不偏倚的评估。

总之,EMH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无关紧要,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效资本市场将形成不偏倚的股票价格。

二、实证会计理论(PAT)

PAT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的考察,推导出有关的三大假设。2

1.分红计划

假设在做出“管理人员在某个分红计划下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若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

2.负债权益率

假设在做出“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企业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的假定之后提出该假设:假定其它条件保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

3.规模假设

在做出“大企业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财富转移额(政治成本)均大于小企业”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愈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三大假设。简言之,PAT认为确实存在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

三、经济后果理论(ECT)

史蒂芬·杰夫在其197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经济后果’的兴起》文章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所产生的影响。”3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所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威廉姆·斯考特(Scotc,WR.)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如何,会计政策选择能够影响企业价值”这一观念。即从本质上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确有影响(matter)。4

经济后果的出现,照斯考特的观点,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扼要地说,它们源自企业签订的契约,特别是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影响,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管理人员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的可靠信号披露内幕信息,缓解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斯考特认为,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甚至会引发政治家们的兴趣。他强调指出,这里的会计政策指的是任何一项会计政策,并非专指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那一些。由于许多重大的会计政策的变更都与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相关,并且经济后果观念与现实情况相符。

总之,ECT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四、评述

一般认为,EMH与ECT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是两大对立学派。EMH理论认为,会计政策选择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证券市场能自发调节形成洞悉一切的无偏见的股票价格;而ECT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影响企业价值。而实证会计研究结果更倾向于ECT。笔者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内幕信息等问题的存在,信息成本不为零,故而股票市场尚未具备看穿企业价值的能力。

五、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EMH理论认为,既然会计政策选择并不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给企业管理人员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必过分限制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提供数个备选方案。

PAT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使得企业的契约成本最小化的整体需求,不是坏事情,准则的统一性不应太强,应保留一定的余地,避免日后重复签约的巨额成本。

ECT认为,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所以会出现“第三者干预”现象,并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复杂化了。准则制定机构对这些干预会作出相应反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扩大对自身信息的披露;二是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的制定,为他们提供对未来的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评论的机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困境,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进行政治上的考虑。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是两方面权衡的结果。

而今,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各方的代表组成,制定过程中多采用充分程序(dueprocess)提供给社会各界发表意见的机会。准则中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不大,多是一项基准处理方法和一项至多两项备选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范文第3篇

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才能发挥作用。按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四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中对会计主体会计政策影响最大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资料要成为有用,必须具有可靠性。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可见,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就没有价值可言。

同时,资料还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了相关性。同样,离开了相关性,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来说也是毫无用处。

会计工作者的目标就是为信息使用者尽可能地提供具有高度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依靠会计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但事实上可靠性与相关性难以达到统一,因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一定质和一定量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斗争与相互妥协的结果,相关性的加强会导致可靠性的削弱,而可靠性的提高又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极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果不相关或极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可靠,对于决策都毫无意义,所以信息提供者必须既考虑相关性,又要考虑可靠性,同时由于两者之间难以统一,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也只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同程度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对同一会计事项会计处理的不同会计政策。

二、两者的矛盾对会计政策的影响

会计政策制定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同重视程度,导致了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某一会计政策,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是重信息的相关性还是更重信息的可靠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论证:

1.利润的计量

一般有两种利润概念,一是会计利润,依据交易观,通过对报告期内每笔交易进行确认计量而综合得出的利润,由于报告期内的各笔交易已发生,交易事实客观,交易结果是确定或相对确定的,因此对交易进行的确认计量过程是客观并可验证的,据此得出的利润即会计利润也是客观可靠的。但会计利润的相关性却值得探讨,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依据交易观确定的会计利润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对资产计价的影响部分,它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为其所有者赚取的真实财富,因而它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相关性较差。为了提高利润信息的相关性,就应剔除会计利润中包含的物价变动对资产计价影响的因素,但相关性的提高并不是靠会计工作者的努力就能达到,它必须以降低信息可靠性为代价,以可靠性换取相关性,得到具有较低可靠性和较高相关性的另一种利润概念,即经济利润的概念。经济利润以实物资本维持观为基础,是会计主体在其实物资本得到维持后取得的利润,这样的利润概念就剔除了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为所有者赚取的真实财富。这样的利润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无疑是非常相关的,但要确定会计主体的资本维持相对比较困难,要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影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因素很多,会计人员很难准确确定,因而经济利润的可靠性较差。以上分析可见,无论采用何种利润概念,都不能同时很好地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虽然目前会计上普遍采用会计利润,但今后计量手段提高能使经济利润的可靠性得到加强,也可能强调利润信息的相关性而采用经济利润。2.资产的计价

资产计价可分为历史成本计价和现行成本计价两种。这两种资产计价政策也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矛盾斗争的结果,历史成本计价政策是较高可靠性和较低相关性的结合,而现行成本计价政策则相反。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是客观的、可计量的,也是可验证的,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过去的成本与决策是不相关的,会计上的历史成本,只因在物价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其偏离现行成本较小而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由于以资产的现行价值计价,使得成本信息与决策者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实力以及将来的现金流量非常相关,故其相关性要强于历史成本。采用现行成本的弊端是可靠性较差,因资产的价值只有在其被购买或被销售的完整交易中才能被准确确定,而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是被会计主体持有的,不能用这种方法确定,而只能用其他替代方法合理确定,因此资产的现行价值被认为是主观的,且易于被操纵,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这里再一次看到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作用。

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或有事项是指这样一种状况或处境,其最终结果是收益或亏损,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证实。根据稳健原则,对或有事项引起的或有收益是不在财务报表中列入应计收入的。对或有负债的处理有两种会计政策即披露与不披露。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的会计政策,是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有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或有负债项目很有可能发生,且金额确定或能合理估计的情况下,才予估计入帐,其结果无疑使负债信息更能满足相关性的要求,但或有负债最终是否发生,其金额又是估计的,因而所提供的负债信息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靠性较差。如追求负债信息的可靠性,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信息的相关性会大大降低。可见披露与不披露或有负债这两种会计政策在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有不同的方法,前者强调相关性,降低了可靠性;后者则强调可靠性,降低了相关性。

以上仅从利润计量、资产计价和或有负债处理三方面,分析了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对制定会计政策的影响,如果用矛盾的观点重新审视现行会计政策,会发现会计政策的制定过程,无不渗透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一对矛盾的相互对立与斗争。在是否对应收帐款采用计提坏帐准备的会计政策时,在是否对存货和有价证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会计政策时,甚至在对固定资产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政策时,都明显地感到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对会计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

会计政策范文第4篇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翟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会计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政策选择;若干问题

Abstract:Hasthefollowingthreekindswiththeaccountingpolicychoicerelatedmaintheory:First,effectivemarkethypothesis;second,realdiagnosisaccountingtheory;third,economicconsequencestheory.Theaccountingpolicychoice''''stheoryquestionalsorelatestheaccountingstandardstheformulation.

keyword:Accountingpolicy;Policychoice;Certainquestions

一、有效市场假说(EMH)

简森1978年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一组信息Qt,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是有效的。1

EMH理论认为,在次强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市场能够无任何偏好地对包括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息作出反应。税收是会计变动唯一可引起的现金流量效应。在没有税收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EMH预测不论股票价格如何随着会计收益的变动而波动,最终的股票价格肯定是对股票未来价值的无偏倚计量。

EMH认为,由于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了解一家公司是否存在现金流动问题。一家公司绝不可能依靠会计来作为欺诈手段,长期隐瞒现金流动问题。一旦为外界发现,那么,次强式以上的股票市场就会对会计收益中隐含的未来现金流动问题作出大致正确的评估并通过当期股票价格反映出来。证券市场不会总是被会计收益引入歧途,而会作出对股票未来价值的不偏不倚的估计。甚至在某企业特定的会计程序不为外界所知时,有效的证券市场仍将对该企业运用的会计程序作出无偏见的预测,并对该会计程序将产生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程序作出不偏倚的评估。

总之,EMH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无关紧要,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效资本市场将形成不偏倚的股票价格。

二、实证会计理论(PAT)

PAT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的考察,推导出有关的三大假设。2

1.分红计划假设在做出“管理人员在某个分红计划下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若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

2.负债权益率假设在做出“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企业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的假定之后提出该假设:假定其它条件保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

3.规模假设在做出“大企业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财富转移额(政治成本)均大于小企业”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愈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三大假设。简言之,PAT认为确实存在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

三、评述

一般认为,EMH与ECT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是两大对立学派。EMH理论认为,会计政策选择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证券市场能自发调节形成洞悉一切的无偏见的股票价格;而ECT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影响企业价值。而实证会计研究结果更倾向于ECT。笔者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内幕信息等问题的存在,信息成本不为零,故而股票市场尚未具备看穿企业价值的能力。

四、经济后果理论(ECT)

史蒂芬·杰夫在其197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经济后果’的兴起》文章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所产生的影响。”3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所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威廉姆·斯考特(Scotc,WR.)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如何,会计政策选择能够影响企业价值”这一观念。即从本质上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确有影响(matter)。4

经济后果的出现,照斯考特的观点,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扼要地说,它们源自企业签订的契约,特别是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影响,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管理人员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的可靠信号披露内幕信息,缓解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斯考特认为,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甚至会引发政治家们的兴趣。他强调指出,这里的会计政策指的是任何一项会计政策,并非专指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那一些。由于许多重大的会计政策的变更都与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相关,并且经济后果观念与现实情况相符。

总之,ECT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五、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EMH理论认为,既然会计政策选择并不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给企业管理人员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必过分限制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提供数个备选方案。

PAT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使得企业的契约成本最小化的整体需求,不是坏事情,准则的统一性不应太强,应保留一定的余地,避免日后重复签约的巨额成本。

ECT认为,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所以会出现“第三者干预”现象,并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复杂化了。准则制定机构对这些干预会作出相应反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扩大对自身信息的披露;二是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的制定,为他们提供对未来的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评论的机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困境,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进行政治上的考虑。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是两方面权衡的结果。

而今,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各方的代表组成,制定过程中多采用充分程序(dueprocess)提供给社会各界发表意见的机会。准则中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不大,多是一项基准处理方法和一项至多两项备选处理方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