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营管理系统前期设计项目前期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的运营管理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项目预选,前期设计,项目前期,项目管理和交付使用五个阶段(详见附图),这五个阶段既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所以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技术管控模式和控制标准作为该阶段的工作规范。接下来将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一个阶段是项目预选阶段。这个阶段是拍到土地之前的初步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需要企业的成本部门和设计研发部门配合市场开发部门做好市场调研,做好详细的调研报告,对多个方案进行预选,同事针对主要目标做好成本预测,为拿到土地之后各阶段的工作提供一份初步参考方案。

拿到土地之后,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前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将是整个开发项目过程中的“风向标”,是对第一个阶段的细化,也是以后三个阶段的工作标准。在这个阶段里需要完成产品策划,成本,方案设计,营销策划,前期征询几个部分的工作。其中,产品策划部分要完成产品体系(商业、住宅、别墅)和产品结构(比例)的确定。成本部分要完成设计配置标准和项目目标成本(不得高于项目方案阶段的目标成本)。方案设计部分要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和交付标准,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建筑、房型、室内装修、绿化景观、智能化科技、示范区、样板房、售楼处、物业管理模式等内容。营销策划部分要完成销售目标、销售计划和物业管理标准。前期征询部分要完成节能报告、方案批复、配套征询等工作。前期设计阶段各项工作将通过产品类型组合,户型面积组合,得房率,可售比,车位比,建筑高度、高宽比、建筑体型,地下室、埋深、面积、层数、层高,地面及地下停车方式和车位数量,土建与机械车库技术经济比较,电梯、空调配置,土方平衡、基础形式、主体结构形式、挡墙形式,人防工程决策,供水供电方式等技术控制模式和设计任务书、项目责任书、专家及内部评审制度等控制标准进行规范。

待第二阶段完成方案批复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项目前期阶段。这个阶段是对第二个阶段的细化,并且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的项目进度。该阶段需要完成成本,销售,施工设计,采购,前期征询,项目准备几个部分的工作。其中,成本部分要完成产品配置细目、样品确认和项目目标成本(不得高于项目方案阶段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里则要做好成本敏感点分析、主材占项目比例和主材限额设计数据三个方面的分析。销售部分要完成销售目标及计划和市场敏感点分析,市场敏感点主要包括价格、位置、小区环境、户型设计、物业管理、社区配套设施、建筑美观度、开发商品牌、智能科技等内容。施工设计部分要完成项目美誉度分析、方案设计伸入、指标控制和专项设计,项目美誉度分析主要包括产品档次、区域优势、产品优势,方案设计伸入主要指设计图纸的深化和BIM分析,而指标控制主要包括限额设计、结构选型、建筑结构优化和方案内审计划。采购部分要完成采购分类、采购计划和样品保管(含样品间、材料库)。前期征询部分要完成各类证照的办理和各类专项方案的审批。项目准备部分要完成工程难点分析和施工现场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工程难点分析不要忽略项目周边环境分析和应急预案。前期设计阶段各项工作将通过户型及公摊率控制、成本与节能控制、建筑与景观细致控制、建筑与室内装修细致控制、地下室顶板与景观设计控制、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控制、设计指标控制(限额设计)、施工方案预审等技术管控模式和设计任务书、项目责任书、专家及内部评审制度、项目管理标准、OA管理系统、管控目标、项目周、月报、半年度、年度考核等控制标准进行规范。

第三阶段完成,取得施工许可证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项目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前几个阶段进行现场执行的阶段。该阶段需要完成计划,成本,销售,施工设计,采购,现场管理几个部分的工作。其中,计划部分要完成运营、资金、回款、合约、采购、销售几个方面的计划。成本部分主要是做好项目目标成本及其优化的执行,主要有目标成本的执行、设计优化的执行、签证管控、技术核定单管控和施工技术优化。销售部分要完成销售目标计划的执行、售楼处布置和相关证照(主要包括预搭楼盘、物业公司选择、预售许可证、预售合同)的办理。施工设计部分主要做好施工方案优化和品质控制,施工方案优化包括BIM施工节点、施工图纸控制、技术核定单初控、设计图纸交底、产品效果交底,品质控制包括设计方案执行、材料样品确认、材料样品施工方案(不参加材料采购评定)。采购部分要完成采购计划、样品保存、材料采购、成本委员会的建立,这里需要特殊说明一下,采购人员没有材料决定权,最终决标将由成本委员会完成。现场管理部分不仅要做好现场进度、质量、安全文明、工程配套、周边环境处理、档案资料归档、突发事件处理、示范区施工等各项工作,还要做好目标成本、设计方案、产品效果、重大节点计划、证照办理(中间验收)等各项计划的执行。项目管理阶段各项工作将通过设计(实测面积分析、设计指标执行、设计方案执行)、工程(施工方案执行、施工技术标准)两个方面的技术管控模式和设计任务书、项目责任书、专家及内部评审制度、项目管理标准、OA管理系统、项目周、月报、半年度、年度考核、项目月度巡检等控制标准进行规范。

第四阶段完成,取得施工许可证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交付使用阶段。该阶段需要完成计划,成本,销售,采购,现场管理几个部分的工作。其中,计划部分要完成交付计划。销售部分主要包括客服和证照(大、小产证)办理,客服包含交房体验、整体交付和客户后期服务。采购部分主要做好供应商的后评估工作。现场管理部分主要落实好交付证照和入住许可证的办理,以及最后的物业验收。交付使用阶段各项工作将通过设计后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等技术管控模式和设计任务书、项目责任书、专家及内部评审制度、项目管理标准、OA管理系统、项目周、月报、项目后总评估(含经济效果分析)等控制标准进行规范。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成本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计划阶段,主要是为实施IT会计做准备,制定IT会计系统及核算体系计划,并对实施IT会计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一般耗时3-6个月,IT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复杂,基础数据的获得越容易,所耗时间越短。二是IT会计系统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准备数据;选择、安装、测试软件;调试系统、监测系统运行等工作。一般耗时6个月或更多时间,这主要决定于实施所需的数据及工具,如果信息容易取得、实施工具先进、适当,则需要时间就会短。三是IT会计系统的实际运行使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核算提供IT服务的成本及相应的收费,检查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分析,修正IT会计系统。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IT过程的成本管理分析论文,内容如下: IT实施过程的成本管理分析 计划阶段 团队组建及组织关系 在计划阶段要首先组建好IT会计系统团队。整个团队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织的信息系统总经理 财务部门高级经理 IT服务的收费客户 IT服务管理人员 IT财务管理部门,是IT服务管理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常设部门,负责建设、运行及维护IT会计系统(包括预算、会计核算、收费),与IT服务的其他流程的管理层有同等的地位。IT财务经理直接向IT服务管理层汇报。如果组织规模较小时,不单设IT财务部门,IT成本管理工作一般由组织的财务部门与IT服务部门共同负担。无论怎样,IT会计核算工作由IT部门负责,因为这是保证IT部门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也就是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IT服务实行成本管理是否必要、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实行成本管理是否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是计划阶段应该回答的问题。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实行成本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 界定与组织其他部门的财务界限; 定量分析实行IT成本管理的成本与效益,评价其合理性; 提出收费政策建议方案; 提出初步的实施计划,计划应该包括:成本分析、IT会计核算收费系统设计、实施与实施后评价; 评价实行IT会计的工具(包括各种账册、计算、存储设备); 风险分析,对可能影响成功实行IT会计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敏感因素,加以控制防范。 实施 成本管理的实施可以在一个会计年度的任意时间进行。但是这不意味着建立IT会计系统使用的成本数据也可以是任意时段的,一般均要求用一年的成本数据来估算每个成本单位的成本价值。当无法得到一年的数据时,一般我们要通过预测补全数据,但要注意对预测数据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的数据才可以利用,否则风险会比较大。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成本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计划阶段,主要是为实施IT会计做准备,制定IT会计系统及核算体系计划,并对实施IT会计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一般耗时3-6个月,IT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复杂,基础数据的获得越容易,所耗时间越短。二是IT会计系统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准备数据;选择、安装、测试软件;调试系统、监测系统运行等工作。一般耗时6个月或更多时间,这主要决定于实施所需的数据及工具,如果信息容易取得、实施工具先进、适当,则需要时间就会短。三是IT会计系统的实际运行使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核算提供IT服务的成本及相应的收费,检查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分析,修正IT会计系统。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IT过程的成本管理分析论文,内容如下: IT实施过程的成本管理分析 计划阶段 团队组建及组织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选择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正确的选择生命周期模型是软件开发成功的第一步。 软件项目经理在对项目进行策划时,首先需要考虑选择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合适的项目周期模型使得项目开发过程流程化、易于管理,同时能够提高开发速度和产品质量,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

1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介绍

1.1标准生命周期模型

1.1.1标准生命周期模型将项目分成5个阶段,分别为构思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稳定阶段和部署阶段,每个阶段定义了主要的工作目标和活动,每个阶段的结束以完成各自的里程碑为标记。

1.1.2模型图

图 1 标准生命周期模型图

通过使用分阶段和里程碑驱动的方式,使整个项目过程的可预见性和可管理性增强,项目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提高。每个阶段的结束包括一个里程碑,里程碑表示某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应该完成一组预先指定的交付成果。里程碑的设立,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定期同步工作成果;产物经过正式评审,还可以确保项目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保证不偏离预定的业务目标。

在模型图中定义的里程碑为阶段里程碑(也称为主里程碑),在每个阶段的进行中,也可以在阶段内部定义其他中间里程碑(也称为次里程碑),如完成系统架构设计的里程碑等。中间里程碑将一个阶段内的工作分成便于管理的几部分,由项目组根据项目情况制定,生命周期模型中对中间里程碑不做硬性要求。

此外,标准生命周期模型还是一个迭代方法,通过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几个版本将风险减至最小。

在软件项目开发中,一般可先开发、测试和部署那些核心的、基本的功能,然后在后续的版本中添加其他功能。使用多版本的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大项目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项目,使它们更便于管理。由于缩短了交付时间,使项目组能更快地从用户那里得到产品的反馈,并在该产品的下一个版本中做及时地更正,能更早地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业务利润。由于项目组有不断的功能增加和持续的产品推出,使项目组员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可以鼓舞团队士气。

1.1.3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里程碑产物等内容见下表:

阶段

名称 主要

目标 里程碑

名称 主要

驱动角色

构思

阶段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前景,在限定条件下定义项目范围 前景/

范围确定 产品

经理

计划

阶段 给出详细需求和设计方案,以及构建和部署的计划、与各项任务和资源相关的进度表 项目

计划确定 程序

经理

开发

阶段 构建项目中所要求的各种功能和交付成果,其中包括代码、组件、基础架构以及和用户及运营相关的文档等交付成果。 完成

产品范围开发 开发组长、

用户教育组长

稳定

阶段 提高项目质量,使产品达到稳定,满足到生产环境的质量标准

就绪认可 测试组长、

部署组长

部署

阶段 把产品实施到生产环境之中 部署

完成 部署

组长

1.1.4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组建项目团队,建立项目前景,确定项目范围,开始风险评估。

当项目产生时,应及时确定项目的涉众,确定所需的团队技能,组建项目团队,并制定初始的项目计划。项目团队除了项目各角色成员外,还应包括质量保证人员。

为使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前景,应在本阶段确定业务问题和机会,收集项目需求,开发项目的前景,并在给定的假设和限定条件下,确定项目范围。

在本阶段,还应完成初步的风险评估。

此外,还应在本阶段建立配置和变更管理。

重要里程碑产物都必须经过相应的评审,以保证产物的质量。

构思阶段的主里程碑为“前景/范围确定”,要求前景和范围文档经过评审,得到关键涉众的认可。

1.1.5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发详细的软件需求、进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制定主项目计划和其他附属计划,并准备开发和测试环境等。

为制定出一个高效的计划以降低项目风险,项目组必须仔细分析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定义系统的详细需求。在基本确定需求时,项目组可以进行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在计划阶段应将目标和初始计划转变为项目计划,并使每个角色对项目计划负责,注意项目计划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时间进度表,它应该包括一个主项目计划和一系列附属计划,如培训计划、测试计划、沟通计划等。

此外,在计划阶段还应按照开发和测试计划中设置的标准配置来建立环境,为开发和测试做好准备。

计划阶段的主里程碑为“项目计划确定”,要求关键涉众对要交付的组件、主要项目里程碑日期及如何构建达到一致意见。

1.1.6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写代码、创建文档和培训课程、进行测试等。

通过每日构建实现内部,可以帮助团队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解为多个易于管理的任务。

开发阶段的里程碑为“完成产品范围开发”,表示所有功能和交付成果都已完成。

1.1.7稳定阶段

稳定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发现的问题,使产品稳定运行,提高项目质量,并完成项目。

为达到产品稳定,应进行有效的测试和试运行,进行每日构建和测试。

在稳定阶段的后期,项目组应开发候选版本,准备相关文档,并完成。

稳定阶段的里程碑为“就绪认可”,表明项目代码和文档的产物通过评审,可以正式。

1.1.8部署阶段

部署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产品部署到用户环境中,最终交付运营,项目组进行总结收尾。

要将产品平稳地部署到用户环境中,部署完成得到用户认可后,要将项目交付给用户进行运营,同时相关产物应交给技术支持部门进行后续维护工作。

在合同项目中还应得到客户的确认,进行客户验收。

此时,项目组可以进行项目回顾和总结,将项目数据、经验和教训存放在过程财富库中。

部署阶段的里程碑为“完成部署”,表明产品在客户环境中已能稳定运行,项目得到客户认可,项目团队的工作基本结束。

1.1.9在项目中运用标准生命周期模型时,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裁剪。

1.2原型生命周期模型

1.2.1原型是指为需求调研和演示使用的软件产品,原型生命周期模型是指为这些产品而定义的过程模型,它对过程的要求比标准生命周期模型简单,并且由于不是提交给用户的产品,因此,基本上都不包括稳定和部署的阶段。

1.2.2模型图

图表 3 原型生命周期模型图

原型生命周期模型和标准生命周期模型类似,都是采用分阶段和里程碑驱动的方式,但它通常只包含三个阶段,同时,对每个阶段的流程控制要求也相对较少一些。但原型生命周期并不表示稳定和部署阶段肯定不存在,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这两个阶段或其中之一。

同样,原型生命周期模型也是可以迭代的,如下图所示。

1.2.3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里程碑产物等内容见下表:

阶段

名称 主要

目标 里程碑

名称 主要

驱动角色

构思

阶段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前景,在限定条件下定义项目范围 前景

/范围确定 产品

经理

计划

阶段 分析需求,制定出项目进度计划表 项目

计划确定 程序

经理

开发

阶段 构建解决方案中所要求的各种功能和交付成果,其中包括代码、组件、基础架构以及和用户及运营相关的文档等交付成果。 完成产品

范围开发 开发组长、

用户教育组长

1.2.4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组建项目团队,建立项目前景,确定项目范围。

当项目产生时,应及时确定项目的涉众,确定所需的团队技能,组建项目团队,并制定初始的项目计划。

为使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前景,应在本阶段确定业务问题和机会,收集项目需求,开发项目的前景,并在给定的假设和限定条件下,确定项目范围。

此外,还应在本阶段建立配置和变更管理。

构思阶段的主里程碑为“前景/范围确定”,要求前景和范围文档经过评审,得到关键涉众的认可。

1.2.5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发详细的软件需求、制定主项目计划和其他附属计划,并准备开发环境等。

为制定出一个高效的计划以降低项目风险,项目组必须仔细分析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定义系统的详细需求。在有些原型项目中,项目组还应该进行系统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在计划阶段应将目标和初始计划转变为项目计划,并使每个角色对项目计划负责。

此外,在计划阶段还应建立好开发环境。

计划阶段的主里程碑为“项目计划确定”,要求关键涉众对要交付的组件、主要项目里程碑日期及如何构建达到一致意见。

1.2.6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写代码、创建文档等。

原型项目也应采用每日构建的方式来实现内部构建和测试。

开发完成后,产品就可以提供进行需求调研和演示使用,有些特殊的原型产品可能还包括稳定阶段或部署阶段的相关工作。

开发阶段的里程碑为“完成产品范围开发”,表示所有功能和交付成果都已完成。

1.2.7原型生命周期模型也是可以裁剪的。

2 两种模型比较

3模型选择

4定义项目特征

在项目立项后,程序经理要组织项目组组员、质量保证人员等人员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定义项目特征,并填写在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确认表中。

5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

根据项目特征和生命周期模型特点的比较,选择相应的生命周期模型、裁减项目过程并确定项目的产物。程序经理将选择的结果和原因记录在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确认表中。

6确认结果

程序经理将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确认表提交给EPG进行审核。EPG审核通过后,项目按照相应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开发;如果审核不通过,则程序经理应组织重新进行选择。

注:EPG全称为Engineering Process Group,即工程过程组,是软件行业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重大改进活动的组织;

7结果归档

EPG审核通过后将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确认表归档到过程财富库中。

结语

项目生命周期确定了将项目的开始和结束连接起来的阶段,目前还没有确定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好办法。本文引用行业的通用做法和约定俗成的项目生命周期,阐述软件行业项目生命周期的两种模型和选择要点,有助于项目经理有效选择和对项目进行管控。

参考文献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IPS;核电厂;装料前计划;一个计划;计划管理

1概述

调试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调试计划要根据工作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也是根据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调试计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管理:(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4)热试阶段;(5)装料前阶段;(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装料许可是在国家核安全局对电站状态进行全面评审后才释放的控制点,所以装料前计划的涉及面最广,包括五大管理领域:(1)现场调试试验领域;(2)承包方设计设备领域;(3)承包方建安和采购领域;(4)业主生产计划领域;(5)业主生产部门工作领域。因为这五大领域的存在,所以本文没有把装料前的计划称作“调试计划”。但是基于“一个计划”管理理念,各个领域的工作必须整合到一个计划中,形成一体化项目管理计划(IPS),使现场工作统一指挥,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声音”。如何进行整合,形成IPS,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建立评审导向计划

不同阶段调试计划管理的特点:(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重在管理接口计划,特别是水、电、气的协调;(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重在推动核岛系统单体调试快速完成,支持一回路水压试验;(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重在以在役前检查为关键路径,其他冷试后尾项消缺结合,系统可全面启动支持热试为目标;(4)热试阶段,重点以热试顺序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热试项目;(5)装料前阶段,重点以核安全检查专篇为导向,全面消除电站缺陷,完成调试大纲要求的装料前的试验项目,编制试验报告,此阶段是调试计划中涉及面最广的;(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此阶段由生产计划为主导,以装料及装料后顺序试验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试验项目。既然装料前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装料,那就应以需要提交核安全局审查批准的13个专篇为最终指导做计划。

2.1建立调试试验报告导向

装料前工作量最大的是“A1/A2阶段调试试验报告”专篇,此专篇应包含《三门核电调试大纲》中所列的装料前应完成的试验项目报告。A1阶段是冷态功能试验和冷态水压试验阶段,A2阶段是热试阶段。有些A1阶段应完成的试验,因为设计或设备原因到热试后才能完成,比如设备冷却水系统的安全壳隔离阀,A1阶段发现的电动头故障,新的部件到A2阶段才到货,而在A2阶段没有时间窗口停下系统进行部件更换,所以要到热试后才能更换部件,再做试验,然后完成试验报告;再比如仪用压缩空气系统,热试前本来已完成所有试验项目,并且完成了向生产移交,但在热试期间设计方了变更,需要更换母管上的减压阀,等热试结束后才能实施,再做试验验证,然后完成试验报告的升版。有些在热试期进行的试验,因为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或设备原因未完成,需要等到热试后处理完缺陷,再进行试验,完成试验报告。这些缺陷在热试结束前即经过分析,可以在热试结束后执行,否则会影响热试的结束。比如核岛废液系统真空泵入口阀门的变更,因为在热试过程中根据发现的缺陷的设计变更,设备采购周期长,要到热试后才能到货,经调试队分析,可以在热试后独立执行此变更的试验验证。还有一些系统尾项影响试验报告的完成。比如爆破阀试验,现场不允许在试验过程中安装爆破阀的点火装置,所以将此项工作作为尾项放到热试后执行。这个系统A1阶段的试验报告已了A版,等点火装置安装后要进行试验,补充进系统试验报告,不带开口项的0版试验报告。系统上所有的问题都有文件跟踪。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备问题通过SQOR(调试质量观察报告)发给供货方,供货方通过FCN(现场变更通知)或FDR(现场偏差报告)进行现场问题处理,处理后给调试验证关闭SQOR,处理问题前一般会关联到设备或部件的重新供货及安装,也有些SQOR经供方评估不需要实体更换,则直接关闭。发给施工管理方的SQOR,施工管理方NCR进行处理。试验完成后或文件关闭后完成调试试验报告的编制。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计问题通过SRFI(调试设计澄清单)发给设计方。如果不涉及文件修改,则直接根据设计方的回复关闭SRFI,如果涉及文件修改,则设计方E&DCR(设计变更单),如果E&DCR关系到现场变更,则需要根据E&DCR准备材料,执行现场变更后,做试验验证合格,编制试验报告。设计方在设计复核时发现了问题,则会DCP(设计变更方案),再由DCP衍生出用于现场执行的文件E&DCR。还有设计方主动发出的FCN、FDR等。调试试验报告根据存在的开口项情况A版,再进一步可以升版到B版,没有开口项时可以0版,0版后再发生系统变更的,则根据变更实施后试验,升版试验报告到1版。根据以上描述,在IPS中建立系统缺陷、变更、尾项与试验项目的逻辑关系,再将试验项目作为试验报告0版编制的前项。这样就在IPS中建立起了调试试验报告导向的驱控关系(如图1所示)。

2.2建立建安进展报告导向

建安进展报告是另一个核安全局装料前审查的专篇,全面审查现场施工情况可以支持电站装料。在上面提到的建安尾项,还有系统或土建结构的E&DCR(设计变更单),还有建安方面产生的NCR(不符合项),都是建安进展报告完整性的支持性文件,建这些项目作为建安进展报告的前置项,驱控最终报告的完成。

2.3其他专篇导向

比如役前检查专篇,其前提是现场所有役前检查完成,然后完成役前检查报告。在计划中列出了所有役前检查项目,并且挂接上逻辑关系,比如RV(反应堆压办容器)的役前检查,作为RV开盖的后项,开盖工作驱动RV役前检查,再驱动报告编制。因为异物防护要求高,此项工作与中子盒更换不能同时进行,又因为中子盒采购因素不确定,还有RV役前检查后还要编制报告以及核安全局审查报告的时间,考虑开盖后先执行RV役前检查,然后再盖上临时顶盖,开始中子盒更换工作。环评、应急、运行规程、最终安全分析报告、核燃料许可证、操纵员合格证明等专篇与相应部门的针对性工作建立逻辑关系。

3分类建立作业层级

按以上所列项目建立计划作业结构,包括:FCD/FDR;NCR;SQOR;SRFI;E&DCR(已需现场执行的);Punchlist(尾项);PSI(在役前检查);设计释放(DCP和E&DCR);调试试验;试验报告;定期试验;各部门专篇支持工作;13个核安全局审查专篇;装料调试程序。其中调试试验项目在冷态功能试验计划和热态功能试验计划中,将这些活动条目与缺陷、尾项和试验报告加上逻辑关系,再通过加作业分类码的方式显示在装料前阶段计划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的各个项目都有相关责任方在用Excel清单进行跟踪,记录每天的进展,非常详细,大家认为再用计划统一管理浪费时间,不需要再录入P6用计划统一跟踪了,这是错误的观点。各个领域的清单式跟踪推进工作是各领域的职责,他们管理的详细程度是非常深的,但是各领域之间就缺乏交流。每个领域内部可以细到当天对某个问题的交流情况,但向其他领域传递的信息只是某个问题的计划完成时间,把这个信息传递到IPS中即可形成全局共享。通过计划统一管理,(1)可以形成枢纽,将相关信息统一关联起来,形成各领域间的联动,计划更新后各方可看到一个活动的项目,可以看到自己的相关工作在其他工作变动后的进度调整;(2)有助于计划员合理安排全局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最新的信息看到计划的调整,周计划、日计划,直接指导现场工作;(3)有全局观,一个计划包含所有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看到最终装料时间的变动,再向上游找到引起节点目标变动的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协调,通过计划能对全局进行撑控。统一的计划管理并没有影响或干涉各领域的独立管理,每个领域独立进行管理,只是将信息输入计划,又从计划得到统一的信息。比如建安进展报告专篇导向计划,工程管理处和SPMO(国核工程公司现场项目部)对内部各个项目进行管理,但最终现场工作的执行要通过计划统一协调,同时管理方也可以从计划中得到上游条件的释放信息。这样各方就不是只向计划输入信息,而是会从计划得到回馈。

4建立关键路径专项

针对一些大型的现场施工活动或区域、系统作业交叉多的活动,作为专项列出。比如:(1)内置换料水箱(IRWST)内的工作,包括222颗结构模块螺栓更换、热交换器变更、热试温升仪表拆除、检漏、加强板施工等等,作业环境是密闭空间,安全管理要求高,是热试后工作的关键路径,所以单独列出;(2)换料水池内的工作,包括反应堆开盖、反应堆压力容器役前检查、中子盒更换、流致振动探头拆除、装换料机试验等,也是热试后的关键路径,并且是在核心部件上的工作;(3)PMS(核级仪控系统)专项,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升级、回归测试、调试试验、机柜增加防火板、IDS(核级电气系统)试验、主控室电缆变更。工作关联面广、工期长,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要求每个专项都有项目负责人,提前组织项目成员单位进行交流准备,开工后要求每日对现场工作进行跟踪协调。另外还要有安全负责人、异物防护负责人。这些项目在计划中作为专项列出,可以为项目负责人提供直接的计划支持,每天重点关注。

5计划

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需要开工单到现场执行的工作,录入IPS中,在工作开始前可以检查工单情况,以检查工作准备状态;不需要开工单的工作比如设计文件、文件修改工作、各领域专篇的离线工作,也在计划中跟踪。当前西屋相关的设计设备工作已纳入IPS统一管理,施工管理方相关的工作也已纳入计划管理,公司内各部门的支持性工作也已录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计划的工作还没有纳入IPS。生产计划处作为独立的部门,管理已移交生产的系统和构筑物。但在装料前由调试计划和生产计划两个计划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在调试向生产移交方面,作为管理的需要,需要尽早完成系统向生产移交,使运行人员完成对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控制,这样在移交生产时带了较多的开口项。这些开口项转到生产计划处进行管理,有些试验开口项需要上游设计设备问题处理后才能解决,这些上游条件在生产计划中是缺失的;(2)涉及到停水、停电、停气的工作协调,还没有移交生产的系统在调试计划管理,而水、电、气等系统已移交生产,由生产计划进行管理,对这些公用资源的使用和隔离在计划安排上需要协调;(3)计划管理以向生产移交作为分水岭,移交后马上进入生产计划管理,参与方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装料前的紧张工作计划推进;(4)移交前现场的变更工作生产计划处没有介入,调试计划在前期的跟踪中对这些现场变更的内部工序和逻辑关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一旦转入生产计划管理,不能马上进行全面了解前期信息,以满足装料前快速、大量安排处理现场工作的计划要求。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建议将装料前生产计划项目全部录入调试IPS,统一安排计划,调试计划与生产计划合署办公,共同开计划会,共同计划。在大部分现场工作完成后再将一号机计划转入生产计划管理。

6计划报告

计划管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1)计划协调和优化;(2)计划偏差管理。偏差管理包括计划信息的更新、计划协调完成之后的状态变化,计划报告重在根据计划更新后的状况发现偏差,找到关键路径偏差、潜在关键偏差,提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管理层进行协调,对偏差进行管理,使项目进展按可控的方向发展。关于计划偏差的理解。计划管理首先应遵守INPO原则“MakeaRealisticSchedule”。我们在P6中确定了装料开始时间是12月20日,则按此时间设定的原始计划即为BaselineSchedule(基准计划)。计划每天都在更新,P6软件会将更新后的计划与原基准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偏差时间,我们从计划中找到是哪些偏差推动了最终节点目标,哪些偏差扩展成为了潜在的关注对象,再对这些偏差进行优先级管理,由领导层进行协调,缩短偏差。所以不管是管理层还是计划员都应关注实际的偏差,而不应只看更新后被移动的节点目标,不能看到更新后节点目标的变动就以为是重新定义了节点时间。基于以上说明,装料前需要两种计划报告:(1)IPS周报;(2)IPS日偏差报告。在热试结束前只《装料前计划IPS周报》,日偏差报告的内容是《热试IPS偏差报告》。6.1IPS周报内容本周关键路径变化;本周关键路径偏差分析;本周需关注事项;本周计划执行总体情况。6.2IPS日偏差报告内容当天计划偏差项、责任方、原因分析;当天的重要工作内容;需关注事项。

7结语

会计下阶段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一、 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的意义

给排水工程进度控制管理是指对给排水工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执行该计划的施工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并将其与计划进度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分析原因并找出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的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按预定的时间动用或提前交付使用。控制和管理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要求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不盲目的赶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按期交工,避免给承包商自己带来经济损失。

二、 我国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现状

国内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度管理虽然近年来在不断完善,但是与国外的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控制相比,我国的进度控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建筑工程在项目计划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完善。目前许多的工程项目实施中,没有制度化、明确化的东西,施工人员并不能了解到具体的项目进展。当前,国内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度管理计划上基本上都是横道图或者在编制网络计划时用双代号网络图,这都不能是计划得到很好的优化和更好的实行。其次,我国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面还存一些问题。下面因素也会影响工程进度。比如:编制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不科学、给排水工程进度计划管理不合理以及施工环境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对工程施工工期造成影响,而且会对给排水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三、 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的措施

(一)编制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

在进行给排水工程计划编制的过程中,明确进度计划编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设置合理的详细设计周期。设置合理的详细设计周期,是进度计划编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给排水工程计划编制的过程中,详细设计阶段一般与布置阶段同步进行,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各专业图纸也是分批分期出版完成。因此在编制设计计划时可根据总体计划要求,对重点单元或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工艺复杂的单元做重点督促控制。

(二)加强给排水工程进度计划管理

加强进度计划管理,对于我国给排水施工阶段给排水工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进度计划管理可以采用分级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分级计划管理体系就是在进度计划管理过程中,针对工程进展阶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一般采用先粗后细的方式,按一、二、三、四级的层级将计划层层分解和细化,直至达到最基础的作业(active)。优点是能够满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不同需要。

(1)在对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中,一级计划即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是按照业主的工期目标制定的,包括建设项目起始时间,机械完工时间、投产时间、主要工程完成时间等关键时间节点,是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一般由业主方编制,其它各级计划编制均应以保证一级计划实现为前提。

(2)在对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中,二级计划又称为里程碑节点计划,由总包方在一级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包括项目施工图设计、采办、施工、机械完工、投产试运行等阶段的各主要环节时间节点。

(3)在对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中,三级计划即项目控制性计划,是在二级计划的基础上按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 三级计划各内容工期节点均应符合二级计划要求,若不能满足,则应进行工期优化,压缩关键路径或进行工作搭接。

(4)在对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中,四级计划也即项目具体的实施计划,是在三级计划基础上将工作内容继续分解、细化到每项具体的活动作业上,以指导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各阶段具体工作实施。四级计划可以进行各类资源加载和平衡,达到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

(三)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良好的施工生产管理,对于优化我国给排水施工给排水工程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工程的施工都多是户外和机械化作业,工程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工作人员多且复杂。因此,良好的施工生产管理对整个工程的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的生产管理不仅包括施工进度管理,还包括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其中进度管理按照工艺要求和业主提出的变更计划以及施工过程中与原计划出现的偏差,不断调整新的进度计划,充分利用工时,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并保质保量的完成整个给排水工程的施工。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所需的物资设备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保障等。只有做好良好的施工生产管理,才能使整个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顺利进行,也是承包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

四、结论

总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我国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和管理工作,提高给排水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对于提高承包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国内的给排水工程管理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进度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要在给排水工程管理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程管理技术,优化管理过程中的人员组织。此外,我们还要在保证自己已有的水平上进一步考虑到所有可能影响因素,从而科学、有效的完善控制和管理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制度,使我国的给排水工程施工水平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志伟. 浅谈给排水施工中的进度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