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健康水平 体育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所以健康包涵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能。高中学生随着高考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高中学生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健康观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均获得蓬勃发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在学校健康促进中,体育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要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锻炼在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干预学生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疾病,从而满足“健康促进”的要求。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来达到健康的满足。

1 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生理健康的定义有多种,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疾即是健康”。在医学上,健康相对与疾病提出的,而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

1.1现代生活对生理健康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推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使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觉、听觉、方位觉、灵巧、力量等出现退化,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行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生活方式致病因素就占据了首位。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有八种主要疾病(见表1),发挥致病作用的第一位因素依旧是生活方式。

1.2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现状

学生是现代文明病的高发人群,其脑力劳动强度大,相对的体力劳动少。同时电脑的使用频繁,这些都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发生。但生理健康方面和以往相比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这与当今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营养过剩,最后导致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老年人群才有的疾病。高中学生进入高中校园以后,由于面对高考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忽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文化专业上面,而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

1.2.1男女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不同的差异。由于女生的社会要求是文静、少动,所以她们的生活环境就是相对的安静,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相对比较差。加上女性所特有的生理因素,是她们不能也不愿意经常性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男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能够由于好玩而去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1.2.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农村学生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从小都要帮助家庭作一些农活,在作农活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必要的身体锻炼,这样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扼杀孩子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游戏和玩耍。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们,他们的玩耍时间就相对的少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同学间成绩的压力,加上父母对他们过多的期望,使得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后作业和业余补习班辅导班所占用。在没有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1.3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来实现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健康促进不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的话,那么其作用就极大地受限。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作为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学校社会环境,增进社区关系,但学校必须完善体育健康政策,改善体育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个人健康技能,所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双向互动的。

体育锻炼通过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了能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强度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在剧烈的大强度活动中,机体所被消耗的是糖原,如肌糖原(无氧运动);当长时的运动中,机体所消耗的脂肪等机体所储藏的能量,这种锻炼能够使人体得到彻底的减肥效果,消耗脂肪可以使人变得健美。在体育运动当中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从而得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积极从事身体锻炼可有效降低许多基本的风险性: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提高骨密度。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腰痛病等各种生理上的疾病。

体育教学钟的健康促进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转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促进干预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概念。在疾病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转向“神经病时代”的变化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给学生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现代人格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角色感等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积极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健康危害,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达到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享有健康的人。

2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健康在心理学上为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

2.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表明,在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其中学生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 种。

2.1.1传统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够。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阶段,都是片面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循规蹈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大多数教育者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了种种焦虑,如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希望值过高,现实条件又不尽加人意而感到失望无助,造成种种学习障碍。同时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学生的发展相当单一,在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表现为 “高分低能”(当然“低分低能”也不少见),在心理特征上则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差、缺乏自信及缺乏创造性等等,从而出现焦躁、压抑、敌意、孤独、忧郁等心理。

2.1.2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支持;在生活上,不少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同时他们又感到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从而表现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便成为一个敏感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心理闭销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加上缺少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响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多愁善感心态,严重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心里健康。

2.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尚有一部分心理缺陷者。他们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范围,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最常见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2.2.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ephens(1988)研究指出,身体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即努力进行锻炼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努力者的不安感明显要高。因为长期持续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状态焦虑,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同时运动锻炼中能够体验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所以说体育运动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与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2.2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以达到精神振奋。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那么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

2.2.3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2.2.4体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①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 Ellis,1973)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那些娱乐性强的体育锻炼项目,既能充分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②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加强。③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④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的分心性促进心理健康:分散注意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

3 高中学生的社会健康和体育锻炼

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适应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一种必要性,即对一个社会来说要尽量创造开发健康条件,使该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克服而面临的社会冲突情况。

3.1高中学生社会健康现状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高中生高考竞争压力的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化,并且中学生接触社会机会的减少,其社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1.1高中学生处在走向成人阶段的关键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则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健康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治能力比较差,缺乏良好的集体意识,依赖性强,禁不起挫折,社会健康程度不容乐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环境认识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健康状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社会健康水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文化层次的提高,也会得到提高的。

3.2 体育锻炼对社会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活动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锻炼人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是一种开放式、灵活性的活动,多以个体或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所以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与对方进行较量,开展竞争、服从规则;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相互接触和交往,随时都会结为组合进行合作对抗练习,或给予帮助和保护,并有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师生角色、“组织者”与“被组织者”、“决策者”与“被决策者”,社会角色的预演和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能够学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服从与顺应。这样就能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得到社会健康状况的提高。

3.2.1体育锻炼调节社会健康的具体方法

体育锻炼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节社会健康,下面列举几项方法:①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你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交往。②假如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③如果你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长期锻炼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④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⑤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⑥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这种场合进行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⑦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4 结论

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令人不太满意,不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尤为严重,国家教育部门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的关注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这主要面对是在校的学生,充分为了他们的健康出发。体育锻炼能够充分调节人体的心里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对人的健康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体育锻炼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也没有强制的手段,需要学生的自觉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郑 毅,陈学诗.北京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0-02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呢?这是高中心理教师最迫切研究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最适合、最有成效。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在高中学校的开展有着更加显明的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合高中学校客观环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如一个寝室集体、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其中最基本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高中生年龄相仿,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例如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价值观认同问题、青春期异往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正面成长的机会和有效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共同的心理困扰并取得共同进步。团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学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这对班集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根据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规模分解至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1]而且可以将它纳入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持续性、规范化开展,也有利于心理教师的考评和晋升。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等方式,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活动,掌握以此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情境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特别注重协作性、互动性、实践性,这样可以达到团体间相互帮助、相互治疗、共同成长的目的。“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团体情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重复的辅导中得以巩固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较好。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辅导坚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符合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2]而团体辅导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成长性烦恼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是在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在活动中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全面等。

参考文献:

[1]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素质是人类在智慧、审美和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在受教育或参加社会实践中培养和表现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学生活动是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之外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提高能力、提高素质、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团体活动,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作用。其具体表现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人们的政治方向,对大学生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团委和学生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如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探讨、时政的分析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树立起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由于团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养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集体意识,奠定了集体观念,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时,遵守章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公德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生活舒适,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应该受到关注,如大一刚到的新生信心满满,对自己的估计值过高;入学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极易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失落感。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解决这类心理问题,团体活动这时就表现得较为重要。团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把学生按某种关系组织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给他们一条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新途径。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人际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高校学生的交往情况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性的正式交往,以情感交往为主。学生组织是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成的同辈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同辈群体彼此之间愿意心贴心地去沟通交流,所以非强制性的交往实现了自己对知识和情感的满足。在组织里,存在着大量的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横向交往和会员与团体负责人间的纵向交往。通过社团内多种多样的交往模式,学生的交往需要基本都得到满足,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它是个体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通过社会化,个体可以学习、获得参与社会所必须的价值观念、基本技能、思想和行为,进而顺利地融入到社会实现角色的转变。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化的整体进程。所以,在影响个体社会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方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学生团体,在其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有利于丰富教育载体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教育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随着时展,传统的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高校的需求,必须进行载体的创新研究。高校团学活动的突出特点是活动的自主性、广泛性。团学活动是在高等学校的党委和团委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操作和利用团学活动。团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也有一部分教师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团学组织通过开展团学活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样,就使团学活动能够作为载体被我们所利用,并且它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生动活泼,是团学活动的显著特点。通过活动载体,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从而被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团学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活动中的人和事“活化”起来。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极大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呈现一种潜滋暗长的态势。这种效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效果。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团学活动中,参与各种组织活动的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在受到教育以后,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时,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感召力感染和教育其他学生,这样原来一部分学生就从受教育的客体转变成了主体,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就能够使大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强化。通过实践活动感染和帮助其他社会成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并存的两种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协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团学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把思想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这是教育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同时,学生个体又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鉴别判断,从而不断提高认识,这同时又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外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有利于延伸主渠道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 体育特长生 自信心 培养

体育自信心是个体在体育活动中对自我信任的一种态度,它表现了学生相信自己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一定能够战胜某种困难或达到某种活动目标的情绪状态。体育自信心是个体获得成功的一种良好的心理,这种心理将对一个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特殊性,学生自信心的强弱很容易在教学中表现出来,这为发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体育课对自信心的影响

1.自信心认知

从医学角度讲,中学生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在此基础上,自信心就好比神经系统的动力源,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生活懒散,其根本原因在于神经系统功能差,缺乏自信,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

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多年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具备良好自信心的学生对周边事物的判断是阳光的,而且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增进剂。比如,同样一件事,有自信心的同学完成后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自信力会在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得到释放,特别能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信能够增强意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二、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自信心的因素

1.个人成功的经历

自信心的强度与一个人以往的成功率成正相关。有关材料表明,高中体育特长生对以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设定的目标成功率越高,期望值就越大,自信心就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就越低,自信心就削弱。

2.他人的态度

一般来说,教师对某生的期望值和信任的程度越高,则会增加这个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教师对个体信任度和期望值一般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认识基础上的。反之,教师对某生的期望值和信任度越低,则会削弱这个学生的自信心。

3.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发展速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可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方面明显反映出来。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越好,身体素质越强,体育活动的表现力就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否则,就会降低体育的自信心。

4.自我判断与评价

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自信心的确立与对自己的运动结果进行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密切相关。对一定期限内将要完成的任务分析、判断准确,对自我的能力评价适当,就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反之,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自信心。

二、培养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自信心的对策

1.让学生明确体育自信心的含义及价值

运动信心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运动信心模型”表明,个体在竞技运动中获得成功的能力取决于信念或确信的程度,这种确信的程度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体育的潜力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要想挖掘出来,就必须结合实际,增强自信,不断由一种自信向更高的自信目标迈进。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根据任务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增强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2.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兴趣,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时,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四个基本成分中的成功表现: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可控、个体化、易操作的学习目标,寻找能使学生成功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3.教育学生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点、时间、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生理发育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决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怀疑或否定全部,更不能因为有一定的优势而没有奋斗的目标。

4.用教师的关怀为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的热情期待和关怀对改变学生的行为和培养学生的自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除了正面引导、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外,也需要对学生亲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自信心。

5.通过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学生的自信和受挫是一对矛盾,有时候学生受挫会使自信心受到影响而被削弱,但有时候学生反而会通过耐挫力的提高变得更加自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并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体魄综合素质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85

众所周知,体育从小学以来就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可见学校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上好体育课能让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而这些不仅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健康人才的要求。所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对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他们身体素质、协调能力、意识潜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用心设计体育教学,用心去教,这样高中生就会不自觉地爱上体育课,从而加强体育锻炼,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表面上是为了强身健体,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其实,体育锻炼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开拓思维和视野等。正如,约翰・格霄所言:“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高中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好动、学习任务繁重的阶段,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塑造,还可能会让高中生厌学、恐学,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反过来成绩下降又会使压力更大,如此恶性循环对高中生来说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体育锻炼就达到了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的个性得以塑造

德国体育教育专家海克尔说:“体育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并能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中很好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游戏活动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反复的体育活动,起到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要靠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去发现、去强化、去塑造,教师也要给学生心理暗示,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表扬,让他们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加自信,坚定个性。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个性是我们教师教学目的之一,也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大有裨益。

三、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复习,而把体育锻炼抛在了脑后。其实,这对学习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没有合理的放松、锻炼机会,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不但身体吃不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紧张的备考状态下,不忘锻炼。要让学生明白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提高脑力工作的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塑造高中生良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