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00:53:38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1篇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 nbsp; 江苏 湖北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 7 2526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nb sp;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 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 3462 17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nbs p;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nbs p; 38 229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 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其他 139 125 100 724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2篇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 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3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先进的文明形式,其建设和发展是以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为基础的,依赖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重要功能支撑。通过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认识论、方法论和生产力功能,旨在解决中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的新中国。
的关键词: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美丽的新中国。
的科技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超越科学技术本身,与人类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是科学技术理论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本身属于知识的范畴。因此,它必须具有认识论的功能。同时,科技文化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也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手段。因此,它还具有方法论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科技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具有生产力的功能。它的生产力功能一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也是人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激发科技文化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生产功能,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用的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认知功能,就是依托科技文化不断拓宽和深化对“最后一餐”制度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类能否持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从本质上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自然的运行机制也非常复杂,科技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科技文化的中介,人们很难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对自然做多少。我们还应该看到,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已经超过了过去我们必须为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付出巨大代价的局面。人类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观念,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这是因为人类在进行发展实践活动时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击,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对人类的回击使人类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态度,遵守自然发展规律,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实践活动规律是不能改变和违背的。此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认识论功能。要依靠科技文化来认识和掌握规律尊重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和全人类。另一方面,
认为,我们社会面临的严重的新矛盾是,现阶段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许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劣局面。但严格来说,现阶段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们环保意识的危机,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忧患意识淡薄的危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再把人类视为至高无上,摒弃利益最大化和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彻底告别传统的“反自然”发展模式,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经济社会与绿色文明社会的双向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认识论"功能,使科技文化能够激发人们提高生态意识,扩大对生态的理解,传播生态知识和自觉的生态行为,,将新的发展理念融入人们心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运用生态价值观,最终实现共同的、更大的生态效益。将生态科技文化理念融入群众喜爱的日常文化文艺实践,更新群众环保活动内容。比如社区环保艺术节、乡村生态科技文化节等文化项目实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的渗透,让人们亲自参与实践,深度陶冶,最终实现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素质的提高。并派出有关科技文化生态工作者到社区进行宣传和技术指导,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态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能力。
。它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科技文化的“方法论”功能,实现科技生态化,从而更好地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在科技史上,早期传统的科技运作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这种操作模式生产工艺单一,生产产品单一,浪费量大。这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最后一顿饭”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功能改变这种落后的科技运作模式,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的新运作模式。我们要以强者的决心和勇气,扭断手腕,毫不动摇地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扭转供求结构不匹配的被动局面。以科技文化创新为根本动力,开放发展,推动国内企业结构调整,协调各项功能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构建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换代,,在这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新环境面临的问题,它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科技文化来发挥方法论的作用,而科技文化方法论的作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引人注目。我们要依靠科技文化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方法,依靠科技文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不断实现我国社会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相融合的过程。科技文化在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文化的发展,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内核进行发掘、整合和转化。如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和等思想融入科技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新的生态伦理思想。换言之,科技文化赋予人性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人类不仅要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要认识到自然生物生命来之不易,值得尊重。也就是说,科技文化不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弘扬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注重技术伦理,发展绿色科技,更好地开发利用一些无污染、高利用率的新能源、新材料。同时,实现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这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人类对于自然也强调生态伦理,尊重其他生命。例如,高科技工程、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的应用突破了自然生命和人类发展的新模式。它是科学、技术和文化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自然和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尊重他人生活,协调自然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方法论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曾指出,“资本是建立在现有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的,科学也包括在这些生产力中。”]“一种不需要资本的生产力,是科学的力量”1[p168]。“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固有属性,它”不仅包括科学的力量,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组合,最后是从直接劳动向机器生产力转移的技能。上述论述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然而,马克思也表明,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种直接生产力,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水平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直接生产力,因此,社会生活过程本身的条件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和转化。它表明了社会生产力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以知识的形式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它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而产生,对邓小平、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的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江泽民和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生产力功能,并根据当时的国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
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作为一种精神的东西,它也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换句话说,文化和科学技术一样,是生产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技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特殊文化,自然成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成为文化生产力的加速器和教育家。科技文化生产力体现在科技文化软实力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促进经济效益的科技文化生产力,二是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三是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 作为促进经济效益的科技文化生产力,意味着科技文化也是生产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生产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同时,在获得有形物质和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和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中国。这就需要积极调整过去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产业结构,建立新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科技文化的生产力功能来提升经济效益,开发和发展绿色技术、清清洁洁技技术,严格控制技术的使用过程,在保护自然生态之前实现绿色生产,在清理洁生生产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发展和发展的质与量,为明建的生态文化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物质保障。。作为一种软实力功能科学、技术和文化以智力为支撑,
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之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外,还需要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生态技术的应用支持,科技文化就是不断培养和提供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人才,提供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高科技。发挥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持软实力功能,不断传播和弘扬生态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建立适应生态建设需要的大规模高素质人才队伍。
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方面,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扩大,为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科技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动力,使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美丽的新中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大力发挥弘扬科技文化精神力量软实力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总体而言,
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生活,甚至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全人类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建设科技文化,广泛弘扬科技文化,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认识功能,方法功能和生产力功能,,加强基础,夯实基础,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共处、和谐共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建设美丽的新中国。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地区(第4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孙波。科技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J]。国家软科学,2009,(10)。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一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但将《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目的进行规范化管理仍然是不全面的。本文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最后一顿饭的内容,分析将生态文明纳入法律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而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最后一顿饭的基本内容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完美的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以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自生态文明出现以来,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与生态文明相比,
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主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经济和时代的追求中,政府为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牺牲了环境和环境带来的利益,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甚至生态的行为。随着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日益强烈,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大。它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破坏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污染,甚至导致自然灾害、气候变异等灾害频发,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活动。面对一系列威胁,社会必须逐步正视和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
的生态文明结合了物质和精神的目标和发展状态。生态文明是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彻底改变了工业文明时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理念。同时,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转折阶段,《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不仅保证了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在环境法制建设过程中追求价值的指导思想和决心。其中,“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公害污染等”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目的。“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其间接目的,也是其价值目的和间接目的的重要依据。在中国,生态文明的建立为《环境保护法》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基础。其背景主要包括背景和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两个圈子提出了这一建议,并在最近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是我国的主要建设目标。在法律层面,《环境保护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被确定为各种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在完善《环境保护法》的过程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立法的目的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建设和实施生态文明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现阶段保护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法治社会中,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根本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环境保护法》的根本决策和重要依据。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注重生态维护,完善相关法律。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法》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我们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不恶化和民主原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文明是我们社会所有人的责任。因此,《环境保护法》应贯彻执行责任制原则。破坏环境的集体或个人需要承担全部责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应与相关配套制度相结合,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实施效果。法律的完善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完善,也是法制建设的基本依据。建立防止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制度,确保生态不受破坏。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生态破坏和污染程度、生态破坏和污染后生态环境恢复制度,制定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完善和高效利用。
。完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引用了
[1]邓楠。在挑战中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J]。《追求真理》,2010(03)。
[2]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4篇
引言。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正文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and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
结果(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文章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474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讨论(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等废话。结论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评价,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与有关文献比较(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致谢致谢位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试验工作是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论文。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张颖工作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高校科技人员整体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8387人上升至2009年976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从2007年的98.22%到2009年的97.93%下降了0.29个百分点。这一组数字表明,天津高校中,科技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从事科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总体比重上并没有上升,而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高校的科研整体实力趋于减弱,这一数据的背后也反映出,天津市高校在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中隐藏着弱化的危机。2、科技经费投入2007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495776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7.57%,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4.53%,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89%,2008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885954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60.23%,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3.40%,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6.36%,2009年拨入经费总额为2114392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4.89%,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7.45%,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66%,天津高校2007年到2009年三年间经费总额呈纵向递增趋势。政府拨款是天津市高校科技经费最主要的来源,虽然从绝对量上政府的投入在每年增加,但相对比例上,2009年较前两年有了大幅缩水;而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例基本处于上升状态,但2008年略有下降,仅占比政府投入一半多一点。这说明天津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未走上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发展之路,地方企业对高校科研的认可度不高。随着我市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此项经费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我市高校各种收入中转化为科技经费额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天津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务等比较少,因此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的额度少。
1、科技论文及专著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77部,99920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6024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2.16%。2008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3部,92111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5969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1.72%。2009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8部,60182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4700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8.18%。自2007年以来,天津市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然而天津高校近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并且比例达到了30%之多,这说明我市高校的科学技术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步扩大。高校出版科技著作虽然提升数量有限,但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科技成果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22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0项。2008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31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市级奖励101项。2009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6项。对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说,天津市高校所获得的国家三大—50—奖数量少,而获得的市级奖励每年都有百项左右,说明我市高校科技水平和实力函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即对高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全部活动和过程。1、专利授权2007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66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7项,合同金额462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53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24项,合同金额10125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611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50项,合同金额6986千元。天津高校专利授权数总体数量仍然不多,2009年相对于2007和2008年度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与高校科技成果数量相距甚远。因此,强化高校科技人员专利意识,加快专利申请步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天津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和出售金额却一直表现不佳,2007年度只到达了个位数,三年间只有2009年专利出售合同数达到最高,出售合同金额数波动性也很大,2009年50项专利出售却只有6986千元的合同金额。2、技术转让2007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33项,成交金额为7855千元,实际收入为373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48项,成交金额为12955千元,实际收入为8528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222项,成交金额为47077千元,实际收入为34552千元。天津市高校科技产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技术转让指标,近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无论是技术转让合同数还是实际收入总额都达到三年间的最高峰值,分别为222项和34552千元。然而技术转让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天津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距离较大,经济结合度差,转化困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于天津市高校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天津市高校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逐步提升,较北京、上海等地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较而言,天津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准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