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穿跨越 涉路工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37-01

公路安全评价是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公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逐步开展安全评价。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是以高速公路使用者安全为中心,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度入手,对准备修建的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影响现有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评价,以保障现有高速通行安全。

1 涉路工程对高速公路通行安全性的影响

穿跨越式涉路工程主要是指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线路、石油燃气管道、水利设施等从高速公路上跨或下穿的建筑工程。在已经运营高速公路上设置穿跨越式涉路工程,一般都会影响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降低高速公路服务能力;会影响现有高速公路的路基稳定性、公路边坡、排水系统等设施完好性;施工过程可能会产生交通拥挤、堵塞或交通事故,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部分路段可以因涉路工程设计不合理,导致该路段成为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 涉路工程评价要点

(1)现场踏勘。安全评价人员在开始评价前,应先踏勘现场,了解拟穿跨越点的高速公路路基的形式、排水系统、交通标志等设施以及地形、地貌等周边的实际现场环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核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书面材料,查看是否与现场相符,是否存在相矛盾的地方。

(2)设计图纸的评价。涉路工程评价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与高速公路相关的详细设计图纸。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设计图纸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设计单位设计;设计应考虑高速公路的改扩建的需求;涉路工程在高速公路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满足《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应考虑高速公路的交通量、交通安全等因素;不得影响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摄像头和情报板等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维护;设计应考虑减少视线障碍,确保高速公路通行的安全、快速和便捷。

(3)施工方案的评价。施工方案一般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组织措施、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措施、穿跨越点施工的平面示意图等内容。施工方案评价注意以下方面: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写施工方案;应符合工期的要求,尽量缩短涉路部分的施工工期;施工方案中提出的要求、条件和措施应是切实可行的,力求与客观的物质供应条件和现场施工需要相适应,能真正的发挥指导施工的作用;要体现一定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签章、签名应齐全。

(4)交通安全组织方案的评价。在运营高速公路上进行涉路施工,不论采取何种交通组织方案,都不可避免地对社会过往车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安全组织方案评价应包括:应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施工路段交通管制的长度应包括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和终止区,管制长度应在满足工作面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交通管制的长度,以减少对高速公路通行的影响;应有施工机械及安全设施在工作面完成后阶段转换的交通组织形式,现场应确定专门的安全人员,必要时请交警现场指挥协调,涉及到高速公路封闭施工时,必须有交警部门实施;应事先向社会相关公告信息,并在沿线各出入口及施工路段前方适当位置设置公告信息牌,使过往的社会车辆提前选择通行路线;施工路段的各种标志、标牌等交通安全设施齐全,并且保证摆放位置准确合理,夜间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电子警示牌、警示灯等。

(5)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急预案一般包括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应急交通等方面。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注意 以下方面:应急预案应根据现场实际可能出现的隐患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应急预案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应急预案应建立较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和职能小组,分工细致、措施到位;现场应配备相关的应急材料和相应的设备,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在紧急情况出现时真正发挥作用。

3 应用案例分析

(1)工程概况。××铁路跨越××高速公路,铁路与高速公路斜交角度为38°,××铁路跨越××高速公路特大桥全长2200米,跨越点处上部结构设置60+10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主跨连续梁采用封闭式挂篮法施工。

(2)现场踏勘。与会专家进行了现场踏勘,认真听取了涉路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关于涉路情况汇报。

(3)设计符合性评价。设计图纸由××单位设计,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并提供了有资质单位编写的《涉路安全评价报告》,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

(4)施工方案的评价。施工方案基本合理,但应补充以下材料进一步完善后,可以指导下阶段施工:明确挂篮的几何尺寸及挂篮底部距公路路面净高;补充提供铁路桥桩基施工、承台开挖期间及铁路运营期间对高速公路影响的计算报告书;挂篮每次前移结束及6级以上大风吹刮后,应派专人对挂篮的焊缝及锚栓等构件进行检查的方式,以确保构件的安全,避免构件的坠落。利用交通广播电台、高速公路动态情报板等方式,及时施工路段信息。五级以上大风、暴雨、雾等恶劣天气禁止施工。

(5)交通安全组织方案的评价。在高速公路相应路面上采取压缩车道部分封闭通行的交通安全控制方式,该方案基本合理,可以指导施工。同时应委托有资质单位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布置现场交通安全设施,阶段转换均应由交警现场确认同意后投入使用,并做好过程养护。

(6)应急预案的评价。应急预案应全面细化并增强针对性,报送辖区安监、交警、公路和高速公路经营单位等部门备案;成立由高速交警、高速路政、经营单位、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组成的施工现场安全协调小组,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 结语

高速公路穿跨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是为公众出行、公共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是满足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对涉路工程进行安全评价,以减少涉路工程对现有高速公路通行安全、公路结构产生的影响,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S].2008.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2020年,在支队坚强领导下,在辖区高速公路营运公司及下属管理处配合下,大队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高速公路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辖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推辖区高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现将大队2020年度辖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为扎实有效做好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大队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大队长为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并职责分工如下:

一是办公室组织召开月度安全生产会议,传达部署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制定相应工作措施,并制定2020年度各项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方案制定、文件传达、会议部署;

二是内业结合大队工作实际传达学习支队当月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各类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的数据上报、月度总结、活动总结,并整理归档;

三是外勤中队负责具体活动的开展,安全上级文件精神进行活动的宣传、隐患的排查,并及时报内业存档。

在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全面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零责任事故、零伤害;职业病危害事故为零;突发环境事件为零;全员安全生产教育率100%;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

二、全面宣贯,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实现月度安全会议无遗漏。大队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及时传达支队有关当月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及部署安排,分析本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形式,传达部署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对安全工作进行安排和总结。会议实行参会人员签到制,保留会议原始记录、影像资料及会议纪要、简报等工作痕迹。

(二)实现月度安全生产学习教育全覆盖。根据支队印发2020年度安全生产培训学习计划安排,大队结合实际制定2020年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要涵盖法律法规、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等内容,并做好相应记录。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安全知识及技能水平,消除安全隐患。

(三)全面处突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落地落实。一是督促川东公司达州管理处,达陕公司达州管理处、万源管理处与各养护施工单位、各收费站、路巡中队、清障班、服务区签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从业人员承诺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从业人员。二是大队外勤中队按规定组织安全大检查和日常安全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建档登记,并督促营运公司限期完成整改。三是根据支队要求开展好“路政宣传月”、“安全生产月”、“12.2全国交通宣传日”等一系列安全宣传活动,联合营运公司、高速交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工作,利用媒体、QQ群、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收费站展板等进行安全宣传活动。四是督促川东公司达州管理处,达陕公司达州管理处、万源管理处将按照相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各收费站、服务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应急演练,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实战能力。五是根据大队制定的2020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对川东公司达州管理处,达陕公司达州管理处、万源管理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高速公路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大队进一步完善辖区高速公路应急保障预案,定期检查川东公司达州管理处,达陕公司达州管理处、万源管理处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督促其配足配齐各项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交警、公安、医院、消防的联系,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相关方及时支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全面加强涉路施工监管。大队进一步加强涉路施工单位管理,有力保障施工安全。一是加强了施工路段的巡查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执行施工作业有关技术规程及安全要求,全面规范施工区域布设、安全警示标志摆放、现场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严禁超越许可范围、擅自扩大施工作业时间类型区域等行为。二是加强了对绿化保洁、路面养护、设施维修等安全管理,保障过往车辆顺畅通行。三是强化了施工路段信息,对已取得许可或完成备案的施工项目,督促施工单位提前施工信息和安全行车注意事项,及时向社会公众路况通阻信息,引导公众安全有序出行。

(六)圆满完成重大节假日安全保通保畅任务。大队加强了“两会”、“五一”、“国庆”、“春运”等重大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制定节假日缓堵保畅工作预案,提前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确保重大节假日期间我辖区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七)实现安全生产档案标准化制作,规范化管理。按照支队关于大队安全生产档案的要求,对2020度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开展资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收集归档,并装订成册。

(八)圆满完成局总队、支队各项年度专项行动。一是按照第七支队印发的《高速公路行业平安交通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大队辖区实际情况,制定落实方案,并按照方案做好深化改革发展、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双重预防体系、突出重特大事故防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相关工作,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七支队安全监督科。二是按照局(总队)《进一步提升全省高速公路安全保障水平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督促营运公司制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台账、落实具体责任人员,按照时间节点,逐点逐段制定整治计划并逐项销号,按季度在每季度末报送《工作任务季度推进表》和工作总结至七支队安全监督科。三是按照《第七支队辖区高速公路行业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刻汲取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和江苏宜兴“9.28”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教训,坚决整治落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整治责任不到位、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到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不扎实、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利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和突出问题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四是持续推进“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秋冬季节安全生产工作、今冬明春疫情防控等专项行动。

五、2021年度重点工作要点

一月份重点检查元旦节期间缓堵保畅工作措施、春运前安全生产准备工作;

二月份重点开展“情满旅途、暖冬行动”、春运安全生产工作;

三月份重点开展涉路施工、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

四月份重点开展“五一”节前“情满旅途”暖冬行动、重点检查“清明”、“五一”期间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节假日期间缓堵保畅应急措施等;

五月份重点开展汛期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建筑控制区专项整治行动;

六月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月”、“执法开放日”等活动;

七月份至九月份重点开展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及汛期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行动;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一、云南省高等级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预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少对不熟悉云南省道路条件的外省籍车辆驾驶员的安全预警。资料显示,在G85渝昆高速K544至K564共20公里连续下坡路段上,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4起,其中:本省车辆116起,占总数的44%;外省车辆148起,占总数的56%。由于云南省境内高等级公路多长下坡路段,很多外省籍驾驶员,特别是平原地区驾驶员对高原丘陵地区高等级公路的车辆安全驾驶没有提起足够的警觉,也没有安装高原地区大、中型车辆普遍装有的刹车淋水装置等相应设施。因此,容易导致刹车失效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如:2013年2月15日,广东籍驾驶员张某某驾驶粤A90530号大型普通客车,经广昆高速公路线往广东省深圳市方向行驶,行至广昆高速公路G80下行线K947+800米处时,车辆先与道路中央金属防护栏相刮擦后,车辆右侧中后部与水泥隔离墩相撞,造成乘车人6人死亡,7人受伤,车辆及道路设施受损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人张某某在长下坡路段行驶时,车辆行驶时速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所致。2.对危险路段的预警信息不够明显。虽然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相对于其他道路而言,交通设施较为齐全完善,但普遍存在危险路段的预警信息不够明显的问题。危险路段往往只设立了不分春夏秋冬都有的“易滑”、“事故多发路段”、“连续下坡××公里”等固定标志,不易引起驾驶人的足够注意。而诸如“连续下坡××公里”等标志也多无建议性速度提醒,导致驾驶人往往是凭感觉和经验控制车速,一旦判断失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另外,对于一些在高等级公路上临时发生的车辆缓行和停车排队等情况,由于缺少足够的预警,极易使驾驶人错过最佳操作时机而引发交通事故。例如:2013年2月3日,蒋某某驾驶云A0193F号“五十铃”牌轻型普通货车,沿嵩待高速公路由昆明向东川方向行驶至K46+900M下坡路段时,遇前方交通拥堵车辆缓慢通行,多车停于车道内等候。蒋某某见前方情况后减速避让不及,车辆左侧碰擦道路中心金属护栏后,车头前部又碰撞停于前方同车道内雷某所驾微型普通客车尾部,致微型普通客车前部与同向停放的“解放”牌重型半挂牵引车尾部相碰撞,造成微型普通客车驾乘人员9人现场死亡,3车不同程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驾驶人蒋某某事前对前方路段交通情况不明,以致临近才采取措施处置不当所致。3.对不良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预警不到位。据云南省交警总队高支队对近5年来(2010—2014年)辖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显示,突然遇到天气较大变化时,驾驶人由于一时难以适应而采取应急操作措施不当,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较高。特别是当大雾弥漫时,由于高等级公路车速快,交通量大,异常低的能见度极易引发多车连环追尾的一系列灾难通事故。例如:2005年11月5日凌晨,昆楚高速公路因大雾发生9车连环相撞的交通事故,导致1人当场死亡,19人不同程度受伤。根据公安部《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当恶劣天气发生时,交管部门要迅速上报路况信息,包括雾、雨、雪、冰等恶劣天气的区域范围及变化趋势等,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交通。由于云南省气候兼有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全省垂直方向上1公里的气温变化,相当于全国水平方向上1400~2500公里的变化。气温变化剧烈导致路面分段结冰、湿滑、山区道路多雾且来去迅速。使交管部门很难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出预警。同时,云南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在现有警力、监控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多发导致存在预警盲区。

(二)在事发应对、事中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措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规范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高速公路救援列为有偿服务,而不是公共服务范畴,应急救援主要靠社会力量,因此出现应急救援的装备层次低、性能差、数量不足等,不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多数情况下,只有在高等级公路发生突发事件时,才由辖区交警大队根据报警情况,临时抽调民警并协调其他部门进行救援。由于应急救援涉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卫生、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医疗急救、抢险救援等单位之间缺乏配合,工作效率低。此外,在抢救伤员中,由于先期到达现场人员缺乏有效的救护设备与技能,只能等待医护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由于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普遍离医院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事故中的受伤者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有关资料表明,交通事故中的伤者能在事故发生后的三十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就有机会存活。2.处置预案较难发挥作用。目前,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多由各辖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一般在具体预案中对各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相互配合协调关系等均有明确规定。由于应急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在人员和设施调集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种种原因,预案内容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加之平时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培训要求没有落实到位①,因此导致处置预案较难发挥作用。

(三)在善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完成善后恢复所必需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受限于云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高等级公路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事故造成道路设施、交通设施和路面损坏后,往往得不到及时修复。路面破损及交通设施的缺损,势必为后期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安全隐患。而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延长了善后恢复时间,也就增加了因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及二次连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云南省高等级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管理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强事故预警工作1.加强对外籍重点车辆驾驶员重特大事故的预警工作。针对外籍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发生,并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处置,减少损失。如:云南省交警总队建立了“云南省重点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在高等级公路省际入口处,设置重点车辆管理点,在外籍重点车辆上安装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其行驶线路、速度及停放等,通过对其违法行驶行为的及时报警纠正来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此系统在高等级公路省际出口处拆除并可重复使用,以减少使用成本。2.加强对危险路段的预警工作。云南省高速公路多为混合等级,如:嵩待高速公路,里程数为120.3公里,除嵩明至寻甸功山56.63公里是路宽24.5米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外,功山至会泽待补64公里路段都是二级公路。仅在57公里至78公里这段长21公里,无中心隔离设施的长坡道路上,就已发生多起货车失控坠崖和由于强超抢会而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为了减少货车长时间下坡,导致制动失效情况的发生,交警嵩功大队专门在白泥井2号隧道外(长下坡起始点)加派警力,增设值勤点,发放事故多发路段警示卡,强制要求车辆检查淋水装置,并提供加水便民服务。同时,通过增设交通预警设施。如:在“连续下坡XX公里”的标志下,增加“建议车速”辅助标志;在从有隔离带道路变为无隔离带道路处,增设“双向通行”标志;在道路中心线处设立假警察、埋设突起物、道钉等,以引起驾驶人足够的警觉,防止交通事故发生。3.加强对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针对云南省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应该在浓雾易发处、地质灾害多发处等特殊地点加装监控设备、声光报警装置和可变交通标志。实时调整交通标志显示内容或发出报警提醒驾驶人,必要时可及时赶赴现场组织疏导交通,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二)建立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当高等级公路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时,专家组根据事故具体情况,可提供现场的调查与管理方案;应急救援技术方案与装备;救援线路;交通的分流诱导与控制管理方案;关联区域道路网的紧急管理方案;事故处置完毕后的清障方案等决策建议。

(三)重视预案编制工作,落实预案演练与培训1.重视预案编制工作,使预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据了解,目前云南省各级政府或相关部门都按照规定编制有《道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高速公路应急预案》等,但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预案内容多流于形式,多为条框性、指导性意见,缺少细化内容及具体要求,不具有实战操作性,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低。因此,在编制专项预案时,应尽可能详实地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细化各相关部门必须提供的人员、装备数量的最低保障值,并将责任追究和奖惩内容纳入其中,达到在救援过程中各个部门紧密配合高效救援的目的。2.要根据相关规定落实预案演练与培训工作。通过预案演练与培训,不仅可以发现预案内容的不完善处并加以改进,而且可以使相关部门人员对各种突况处置流程清楚,确保在发生高等级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时各项工作预案启动有序,有利于规范处置工作,提高处置工作效率。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一、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

近年来,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我市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从无到有,逐渐加强,尤其是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升。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到“十一五”末,全市共编制各级各类预案万余件,基本形成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专项、部门和县区预案为依托,基层单位预案为基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各部门组织了多次各类应急演练,基层各类演练活动广泛开展。预案编制、演练、管理和评估工作针对性、操作性不断增强,应急预案体系已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2.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2006年2月,市应急委员会成立,全面开启了我市应急管理工作。2008年1月,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作为市应急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级有关部门强化了防汛抗旱、森林消防、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10县1区均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初步形成了市县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快速响应、应急联动、善后处置等机制,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和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3.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市应急救援支队,7个县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环境污染、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医疗救护、道路交通、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4.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始终把应急值守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要务和最基础的工作,认真执行《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处置突发事件工作规范》、《应急值守工作差错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四进”、“五有”,连续5年在我市创建5批20个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及时制定《示范点建设管理办法》,促进示范点建设上水平。随着基层应急示范点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

5.科普宣教广泛开展。积极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座谈会,举办全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班、信息员培训班、三级值守管理系统培训班,大力开展应急知识竞赛,有序推进《省公众应急指南》组织发行。以“5.12”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等活动月、活动日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大力宣传普及《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和应急防护知识、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

6.突发事件处置有力。“十一五”时期,我市各类突发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较大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逐渐减少。成功处置了2007年“3·15”特大交通事故,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5·12”大地震强余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2009年H1N1流感疫情和因冰雪灾害造成的108国道川陕交界路段严重交通堵塞事件,2010年“5·12”南郑圣水恶性案件和强降雨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2011年“7.5”略阳柳树坝崩塌灾害等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和成功处置,全面检验了近几年来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

部分县区及有关部门依然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基层应急管理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缺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未能有效推广。

2.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然薄弱。

专业应急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偏少、人力不足、资金不足、装备不足等问题;专业培训演练不够,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遇险人员的救援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率偏高,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应急队伍的现状与应对处置要求很不适应。

3.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各级政府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应急基础设施、应急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市县区和部门没有应急管理专项工作经费,应急管理工作难有突破性进展。

4.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尚未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应急装备储备的主动性不强,针对性、实用性较差。储备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造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滞后,应急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调用所需物资,容易延误时机,影响救援,缺乏第一时间的保障能力。

5.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公众的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科普宣教的渠道不畅,范围不广,手段单一。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以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为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构建安全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公共环境。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县区、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各县区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全市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加大投入、有力保障。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将应急管理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健全完善经济保障、科普宣教等有关政策,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三)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需要。

1.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平台体系、应急队伍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公共报警服务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

2.完成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和处置机制、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和指挥系统、应急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系统、通信保障系统、恢复重建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应急管理基础项目建设。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体系。

一是着力健全市政府应急办内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的职能。二是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市、县救灾减灾委员会及办公室,整合资源,发挥职能;加强民政、安监、卫生、公安等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职能;完善城建规划、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城市管理、地震、消防、食品药品、供电、铁路、民航、通信等各专业应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协调指挥职能,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积极抓好各县区应急管理办公室的规范管理,切实做到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职责落实到岗、工作开展有序。四是完善乡镇(街道)应急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其应急管理责任,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提升“第一时间”应急处置能力。五是整合社区、乡村、居委会等基层人力资源,赋予其应急工作职能,切实加强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不断强化其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2.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十二五”期间,市县区及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健全和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同时,对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应急预案库,真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做好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工作,实现基层单位应急预案100%全覆盖,重点加强车站、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强化应急演练,在加强各专项和部门预案演练的同时,大力开展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联动演练,2012年全市拟举行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013年拟举行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014年拟举行防汛抢险应急演练,2015年拟举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由牵头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深入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我市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由市民政局(减灾办)负责,国土、气象、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涉灾部门分灾种编制市级和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1:5万灾害风险图。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重点进行略阳、宁强、镇巴等县地质环境调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由市水利局负责,完成汉江、嘉陵江等河流重点堤防、中型水库及重点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调查。由市林业局负责,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由市住房和城市管理局、地震局牵头,对城市危旧房屋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修建的重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及时消除隐患。

建立和完善事故灾难风险隐患数据库。由市安监局负责,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由市质监局负责,完成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市县两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由市环保局负责,开展环境污染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重点放射源和环境敏感资源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

建立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由市卫生局负责,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公共卫生类风险隐患数据库。由市公安局负责,完成全市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多发地区等社会案例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推进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逐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健全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特别是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各级政府依托并完善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开展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为山洪灾害威胁区的城镇、居民点提供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建设突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及预警系统、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城市渍涝气象服务系统、突发事件及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高速公路恶劣天气信息系统,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进城乡应急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内主要道路和重要干线公路通行情况信息系统。建设预警数字强震观测台站;改造现有模拟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加快地震预警紧急处置系统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完善乡镇“震情网、灾情网、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市地震预警紧急处置基础平台。以气象、防汛网络为骨干,建立市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和专业骨干监测网,参照勉县、略阳、宁强县建设标准,建立市、县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运行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加强扑火机具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级扑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全市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企业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完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自动预警监控体系,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

3.推进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市、县两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的预警信息、更改、解除程序,并制定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有关网络,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重点提高主要灾种的预警能力,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及时、准确预警信息。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立与新闻机构、兄弟地市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筛选、统计、分析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能力和预测预警水平。做好基层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提高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安全的能力。继续完善开设公共安全电视、电台频道,各级政府门户网建设公共安全网站,建立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在城市大型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要道口、公交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手段建设,完善预警信息机制,做好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信息工作,重点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等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快专业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大力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到“十二五”末,形成以市应急救援支队、各县区应急救援大队为核心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加强全市应急专业队伍建设。

依托公安消防部队中坚力量,2012年6月底前各县区全部组建应急救援大队,并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抢险救灾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建设和联动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电信、移动、联通等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研究探讨应急通信保障从业人员岗位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支高精尖、快速反应的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防大震、抗巨灾的能力。建立以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路政执法部门、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公路养护工程企业为主体的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重点提高禽流感、外来危险性生物入侵和农业重大病虫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突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健全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组建11支专业防火队伍。依托车务段建设铁路行车事故区域救援队伍,提高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市级污染监测机动队伍,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监测评估能力。加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和扩充现有医疗救援队。配合省上建立我市医疗紧急救助队伍。

2.强化公安、武警和军队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

以市应急救援支队(公安消防)为主要力量,新建市级陆地(与水上)搜寻与救护队。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实现市有消防特勤中队,各县区消防大(中)队有特勤班,形成消防特勤和应急救援力量的网络化格局。公安机关要尽快建立应急处突专业队伍(特勤支队)。加强武警机动部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充实武警部队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装备,形成处置森林火灾、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的攻坚队伍。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林业、水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危企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加强基层防汛应急队伍建设,以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为主,组建县、乡级防汛抢险队伍。在防汛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以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为主,组建村防汛抢险队伍。配合省上完成防汛机动抢险队装备更新。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市政府应急办负责市级应急专家库的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

依托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红十字会以及其它非政府组织,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救援、防洪抢险等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15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应急志愿者抚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合理规划布局现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资源,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重点建设市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完善现有部门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到2015年形成以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有关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开拓代储等多种渠道,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更新、替换及损耗的财政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对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及专业队伍装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布局合理、种类比较完整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改造现有民政、水利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物资储备种类,新建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7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丰富救灾物资数量和品种,达到转移安置8—10万受灾群众所需救灾物资仓储能力,12小时内使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依托防汛储备库和其它仓储设施,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强化森林防灭火、减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为市、县森林防火配备专用设备。建立市、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卫生防疫物资储备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县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市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

(五)紧急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1.组建全市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管理机构和完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交警支队、公路局、火车站、机场公司等有关单位参加组成的突发事件紧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行使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指挥、调度、组织、保障及沟通的职责。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依法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军、地密切配合应对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协作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点设施、重大危险源、物资和生命抢救需交通运输保障的通达能力。

2.提高公路、铁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公路、铁路以及民航线路运输系统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应急运输体系,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运输线路与运营监测、薄弱环节改造、重点枢纽控制、GPS定位系统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综合治理机制;增大运输线路运能运力、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增大主要运输线路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消障、修复,确保通畅能力。

(六)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全面实施市县区政府系统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加大市、县两级应急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市县应急值守管理系统的部署工作,提升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水平;2013年底,完成市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与省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2015年底,基本完成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辅助决策和数据采集等功能。加快推进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移动平台建设,构建全市应急移动平台网络。不断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向基层单位的延伸。

2.完善专业应急平台建设。

在各部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完善指挥功能,强化专业应用系统建设。依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完善水利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建立农业应急指挥平台,确保农业灾害信息及时;建设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速报系统、地震专业信息网络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防震减灾服务。建设市、县和企业三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体系;建设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提高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环境应急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辅助决策功能;建立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加强卫星、无线、传输等多种应急设备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疾病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建设,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联防联控。

(七)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全面推广以“四进”、“五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继续夯实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基层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实现“四进”、“五有”标准化和全覆盖。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各基层单位全面实现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保障、有科普宣教,逐年扩大基层单位覆盖面,到2015年基本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全覆盖。不断深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工作,科学制定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示范点建设质量。到“十二五”末,各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占基层单位的20%,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2.努力夯实基层应急基础设施。

在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移民搬迁过程中,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避让隐患区域,提高设防标准。加快建设消防、避难场所、医疗救护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基层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到2012年全面达到安全标准。科学制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积极开展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增设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形成避难场所的基本功能。中心市区至少建成3个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应急避难场所,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积极组织演练,提高使用效率。

(八)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加强恢复重建机制建设。

健全灾后恢复机制,加强部门、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尽快恢复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和社会正常秩序。切实加强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征用补偿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应急产品制度,保障受灾地区食品、药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快速供应。加强对救灾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稳定灾民情绪。

2.加强灾情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完善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建立事件总结和责任评估机制。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的基础上,编制恢复重建方案。将灾后恢复重建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恢复重建的规划、相关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的监督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重建工作机制。

(九)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加强对应急预案、法律法规和常用应急知识的宣传。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教育部门将应急防护常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稳定安全和应急科普常识宣传教育,切实把应急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推动应急管理常识进校园,并积极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效果,建立我市学校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教育的长效机制。

2.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日、防灾减灾日、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媒体,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形式多样、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继续做好以《省公众应急指南》为主的应急科普资料的发行发放工作,大力普及公众应急知识。

3.加强专业从业人员应急管理培训。

将应急管理纳入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安全产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度,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广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加强重点岗位人员和高危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应急技能、熟悉企业应急预案、掌握本岗位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4.建立及时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机制。

建立以新闻宣传部门和政府新闻发言机构为主,事件主管单位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应急处置预案与新闻预案同步启动的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和分阶段向公众公共事件信息。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注意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舆情,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1.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先考虑农村和部分县,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重点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冰雹、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烟花爆竹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疫病疫情、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2.推动建设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

“十二五”期间,市县区要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4个,对照6项创建标准,全面提升基层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广大社区群众和基层单位应对自然灾害的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关心、支持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灾后重建、征地安置等项目,选择3—5个村镇分别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等建设。

四、重点项目支撑和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5个方面的17个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承接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是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了涉及全局、提高我市突发事件综合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初步匡算,这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1554万元,其中,争取中省投资13858万元,市财政投资6845万元,县区配套851万元。

(一)监测预警建设项目

1.建设市级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预警信息平台分中心)。由市气象局牵头负责。依托市气象局现有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通过改造和升级,运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扩建其通信网络系统、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收集传输渠道等,开发与之配套的预警信息收集、处理、等管理软件,最终形成功能齐备、系统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增加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人工专家答询子系统、电话自动答询子系统、智能手机子系统、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子系统、农村无线大喇叭预警子系统、卫星预警接收机子系统,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游飞字幕和专题节目预警子系统。

2.市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和通信保障系统建设。由市林业局牵头负责。“十二五”期间,新建瞭望塔20座及配套设施20套,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设备22套。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1.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项目。由市政府应急办牵头负责。“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级和县区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与省、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平台对接,配合省政府应急办完成在市级电子政务网站安装应急指挥软件系统,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信息共享等功能。

2.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由市安监局牵头负责。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补充和完善,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善、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符合实际的市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负责指挥协调陆地与水上搜寻与救护队、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应急救援队及全市各专业救援队的培训、演练指导,以及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建立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调度,承担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的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非煤矿山救护队和危化品救护队2支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3.市救灾应急指挥系统项目。由市民政局牵头负责。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由救灾指挥系统、电子演示系统、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系统四部分组成。建成后具备救灾应急指挥、预警预报、灾害评估、灾情上报、资料管理等多项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救灾信息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化、网络化管理。

4.市餐饮药械安全应急处置项目建设。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建立餐饮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全市餐饮药械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餐饮药械突发事件预警率、直报率和现场应急检测覆盖率达到三个100%。

(三)应急队伍建设项目

1.市应急救援支队建设。由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牵头负责。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承担全市范围内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加强经费、设备和队伍保障,强化业务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和处置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

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市安监局牵头负责。配套完善市级应急救援中心装备,扩充训练内容,提高救援技术水平。依托略阳县政府和嘉陵矿业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市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以汉江药业和理想化工集团现有的危化品救护队为基础,由市、区政府以及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服务全市的危险化学品救护队,配备相应的救援器材和物资。

3.组建一支水上搜寻救护队。由市交通运输局、市海事局牵头负责。组建一支陆地与水上搜寻救护队,加强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4.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市地震局牵头负责。依托军分区、消防支队和预备役,组建一支200人左右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依托市地震局和各县区地震工作人员,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市、县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满足震后快速奔赴现场开展工作。

5.市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依托市区医疗卫生条件,整合资源,组建一支医术精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四)应急物资保障建设项目

1.建设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建设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市商务局、工信委、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建成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等。

2.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由市民政局牵头负责。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步建设室外堆放场,购置装卸、技防、物资保管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以满足我市救灾物资仓储需要,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和能力。

(五)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项目

1.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平台建设。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为地质灾害预防和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建立集地质灾害信息监测、信息分析处理、网络化信息传输、信息于一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

2.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由市地震局牵头负责。在中心城区、大河坎建设具有指挥、医疗、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功能的避难场所4个,满足30%市区人口应急避险需求,有效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至少达到15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示范项目。

3.市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项目。由市民政局牵头负责。面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新建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综合楼及附属配套设施,设置展览区、灾害体验区、灾害演示放映区、心理恢复区、室外活动区、拓展训练区和实践演练区等多个功能区。

4.市中心城区消防站建设。由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牵头负责。按照中心城市规划区消防站布局和消防单位接警后迅速到达责任边缘的原则,“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消防站5座,其勤消防站1座,普通消防站4座。

五、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全市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须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三)制定相关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的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相关产品制度。

(四)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

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规划的管理和审批。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状态;应急初始条件;应急行动水平

引言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法,田湾核电站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是基于对田湾核电站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起来的,其中针对田湾核电站核反应堆建立制定的核事故应急预案是《田湾核电站场内应急计划》(简称场内应急计划),其他制定的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场内应急计划未覆盖的领域。电站可因非核突发事件进入核应急状态,说明核事故与非核突发事件存在着必然联系,但场内应急计划与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未明确确定相应关联关系。文章主要汇总归纳了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汇总归纳了应急初始条件(简称IC)中的应急行动水平,由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1 应急状态

1.1 应急状态的等级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的规定,核电站的应急状态分为四级: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及场外应急(又称总体应急)。

1.2 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

为了迅速且恰当地确定应急状态等级,基于核电站的设计和厂址特征,核电厂需制定确定应急状态等级的应急初始条件以及应急行动水平。

应急初始条件(IC)系指预先确定的、触发核电厂进入某种应急状态的一类应急行动水平的征兆或指示。应急初始条件可以是超出电站运行技术规范书限值的参数数值或征兆,如过高的一回路温度;也可以是某个事件或现象,如火灾或过高的海水水位;也可以是包容放射性屏障的失效,如一回路破口。

应急行动水平(EAL)系指对应于某一应急初始条件,对指定核电站所确定的某个可测量参数的阈值或可界定的状态。应急行动水平可以是电站仪表的读数、场内外可测量的参数值、某个设备的状态、可确认的事件或自然现象、分析计算结果、应急运行规程的启用和其他应进入应急状态的情况。

根据《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核电站各应急状态的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分为下列四种识别类型(文章主要涉及H类别):

(1)基于电厂系统或设备故障或其安全功能丧失类――S类别;

(2)基于裂变产物屏障类――F类别;

(3)基于辐射水平异常和放射性流出物异常类――A类别;

(4)基于影响电厂安全的灾害和意外事件类――H类别。

2 田湾核电站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1 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田湾核电站共有20份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如表1所示。

2.2 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1)《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当田湾核电站内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疑似病例一例及以上或国家、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预警信息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2)《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启动本应急预案。

(3)《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接到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消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4)《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对预案》:若突发公共事件将会或已经引起媒体关注,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5)《田湾核电站泄密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泄密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6)《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收到热带气旋在加强并可能在48小时内影响电站的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7)《防汛应急预案》:收到防汛预警信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8)《防雨雪冰冻应急预案》:当生产设备因冰冻损坏、停运,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或当接到雨雪冰冻天气预报时(日平均气温≤-5℃,或日最低气温≤-10℃),启动本应急预案。

(9)《防大雾应急预案》:根据大雾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10)《防地震应急预案》:收到48小时“临震预报”,启动应急本预案。

(11)《人身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1人死亡,或(和)≥3人重伤(中毒)的人身伤害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2)《田湾核电站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1号机组或(和)2号机组发生失去厂外电源时的事故,启动本应急预案。

(13)《田湾核电站涉网电力设备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当涉网电力设备故障时,进一步引发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14)《电力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的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5)《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火灾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6)《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当至少发生较大(Ⅲ级)道路交通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7)《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a.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流出物非

计划排放事件;b.因电站所在区域发生波及电厂环境;c.因自然灾害造成电厂屏蔽可能丧失;d.因环境问题引发一般性。

(18)《燃料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在核燃料运输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异常情况包括货包与托架发生位移,车辆发生火灾,车辆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燃料组件货包被盗、被抢;铁路运输时,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

(19)《辐射事件和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发生辐射异常事件/事故;发生放射源相关事件/事故;发生核燃料厂内运输相关的事件/事故。

3 田湾核电站能够触发进入核应急状态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通过对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田湾核电站应急行动水平的研究,当非核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时,可满足相应EAL的条件,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请详见表2(仅列出了应急待命状态)。

根据表2所示,当发生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时,如果事件进一步恶化就可能导致核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可通过2012年田湾核电站防抗第10号台风“达维”的事例进一步说明。

2012年8月1日上午获知台风预报后,田湾核电站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防汛抗台工作进行了部署;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30分,田湾核电站启动《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各主要岗位实施24小时现场待命制度,随时做好台风来袭的防范和缓解工作;2012年8月2日至3日,第10号台风“达维”从江苏连云港过境,田湾核电站在台风中心半径80公里范围内。在台风经过期间,现场气象站测得10m高处10分钟最大平均风速为20.4m/s(风级8级),8级风速持续约148分钟(分别是2日22:05时-23:22时,3日1:10时-2:16时)。

本次抗台过程中,因现场实时气象站10m高处10分钟平均风速未超过24.5m/s并且电站未出现其他事件或事故,电站仅启动了《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假设台风过境时,现场气象站实测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则田湾核电站按照田湾核电站应急状态分级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判断后需要进入核应急状态(应急待命)。如此时在此假设的气象条件(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下启动应急组织存在人员安全风险,会导致电站应急组织无法按要求立即启动,不利于应急响应。

4 后续工作建议

4.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方面

建议电站分析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水平,分析出可能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相关预案中增加进入应急状态的指向条件,以便使电站及时进入应急状态,及早启动应急组织。

4.2 应急演习方面

在进行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时,增加突发事件应急状态向核应急状态演变的内容,锻炼电站应急组织。

4.3 应急体系管理方面

对于这种电站已经启动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要有可能进行核应急状态但又未进入应急状态的状态进行定义,可以称为触发应急状态。

(1)特征:一些事件正在进展或已经发生,核电站安全水平未下降,这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极有可能继续恶化或已经恶化,恶化后的事件导致或可能会导致核电站安全水平下降,在这类事件中,预期不会出现需要采取任何核应急响应行动;

(2)目的:使电站运行人员重点关注相关事件,电站可以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并使电站应急组织了解事件信息,针对事情启动电站部分应急组织。当事件恶化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后,立即或较短时间内就有应急专业人员对事件或事故进行应急响应,可以快速缓解事件或事故。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Z].2007.

[3]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 [Z].2012.

[4]田湾核电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编[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