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信息化建设

环保信息化建设

环保信息化建设

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当前,随着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及监督力度的加大,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对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在初步阶段,信息化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信息化程度与管理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客观需求。

1.1上下联动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能力还较薄弱,信息系统建设远远落后于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上下级管理部门之间、业务支撑机构之间、以及管理部门与业务支撑机构之间信息交互方式还比较落后;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数据,分散于各级管理部门和各个业务支撑单位;同时,与数据对应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互不连通的现象,不利于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有的海洋环境护数据报送手段、机制、制度尚不健全,各单位对数据报送制度的执行力度得不到有效监控和管理,造成报送数据时效性较差、缺项多。

1.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软硬件环境明显不足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周期短,如果没有持续性的投入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行能力。近年来,部分管理部门和业务支撑机构依托其它专项或科研项目资金,初步形成了一定能力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运行环境,然而结合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需求以及海量海洋监测数据的传输、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未完全建立覆盖国家、海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四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监测机构、信息支撑机构间的互连互通的网络传输环境,省级以下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无法通过专用的传输网进行数据传输;大部分单位尚未配制硬件或配制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海量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数据的存储、管理、加工需要;专业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处理GIS软件尚未配备等。

1.3缺乏可操作的技术标准目前,从国家到海区、再到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内容,开发、推广并应用了很多单项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在开发时使用了不同的建库方案和技术平台,特别是系统运行的后台数据库,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建库标准与编码方案,缺乏针对性的建设指南,导致各级管理机构、各业务支撑单位间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封闭,形成“信息孤岛”。以目前执行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为例,由于缺少全国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建库标准,各级监测单位或数据管理机构没有建立、或只是建立了基于自己需求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库,造成了各单位间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无法直接交换,更谈不上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1.4海洋环境保护信息资源未有效利用与共享各级管理机构和业务支撑单位运行的海洋环境保护业务系统是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根据各单位当时的需要,独立进行开发,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运行平台,没有考虑与其它业务系统的优化整合和数据共享问题,造成上下级之间管理业务数据存在不一致,如我中心每年统计的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平台数据,与各分局各自统计的数据对应不上。与此同时,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共享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的规范文件,包括以海洋环境保护基础地理信息、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在内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影响了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的共享与服务。

1.5海洋环境保护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相对独立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滞后,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缺少统一的技术框架和体系架构的设计,海洋环境保护各业务系统的顶层设计尚未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各单位的海洋环境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此外,多年来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管理业务数据,但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比较分散,缺乏规范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仅限于数据的查询与简单的统计分析,未能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将信息全面有效地转化为可用信息资源,造成信息与决策脱节。

1.6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经费不足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各级管理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中组织领导职责不够明确,信息化经费的渠道有限等问题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级管理部门少量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都是依托其它项目支撑,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它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已建设成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项目基本都是建设投资多,运行、维护、升级改造投资少或基本没有,造成系统部署完成后,成为摆设,没有真正行成业务化运行。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对策

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实施,实现整体构建;要充分整合国家、海区和地方各有关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系统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效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各级管理业务部门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数据库技术,围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核心工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标准、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运行软硬件环境以及信息化安全建设,强化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审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以及指挥办公、决策会商、公众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建设,构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要让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更深入、更直接、更紧密,要缩短时间、缩小空间、消除边界,实现信息资源零距离、快捷使用。

2.1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加强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建立和完善各级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业务支撑机构,在国家海洋信息化总体要求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信息化运行约束机制,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开发,资源共享。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难度大、创新要求高,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工作。

2.2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做好信息资源规划,是建设信息化的第一步。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部门或单位的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其核心是利用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方法,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合理规划和快速调用。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全面实现各级海洋环境保护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奠定全国统一的信息资源,确保各级海洋环境保护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

2.3抓好信息化标准建设信息化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数据库标准,是规范数据资源、统一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的根本要求。要在充分吸收借鉴环保、林业、渔业等相关领域已出台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处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系统建设标准和信息编码规则,规范监测数据中的监测任务、监测方法、区域名称、监测站位的命名规则,规范监测要素的存储单位等。各级业务支撑单位要依托全国统一的标准和编码规则对海洋环境保护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建立标准统一的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这样以前建立的各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进行集成,以后开发的系统通过唯一代码进行融合,确保数据在各级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中的共享和互动。

2.4加快系统开发应用各级业务支撑单位要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业务流程和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为主线,加快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数据传输系统、监测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动态评价系统、管理审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以及基础地理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平台等,扭转当前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存储和传输方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共享程度和服务水平。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一要加强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获取管理机构的支持;二要加强与系统用户的深系,把需求调研工作做深做透;三要注重借鉴,对环保、林业、农业以及海洋领域中其它业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要认真学习、借鉴和消化;四要应用完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包括系统功能、响应速度、版面布局、操作流程等,只有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系统才能走向成熟和发展。

2.5增强运行的软硬件与安全环境建设一是加强传输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国家、海区、省、市四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信息支撑业务机构的网络体系,形成宽带高速、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传输网络,二是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软硬件设备,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处理、传输,综合系统的应用部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三是完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安全体系,积极应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检测、数据备份等技术,保证网络环境下用户身份的可靠性,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2.6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是《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之一。本文研究指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实施,实现整体构建;要充分整合国家、海区和地方各有关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系统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效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各级管理业务部门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数据库技术,围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核心工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标准、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运行软硬件环境以及信息化安全建设,强化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审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以及指挥办公、决策会商、公众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建设,构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建设框架;要让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更深入、更直接、更紧密,要缩短时间、缩小空间、消除边界,实现信息资源零距离、快捷使用。为此,本文进一步研究指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应用。在系统部署阶段要搞好应用培训,要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和信息支撑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应用氛围;在系统应用阶段,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使用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细化考核细则和指标,实现对数据资料产生、传输、审核、处理、存储及业务系统使用全过程考核,并将考核成果纳入年终海洋环境保护评优活动中,通过考核以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3结语

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职能的研究 基于政府职能变革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探讨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和谐价格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分析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政府职能改革 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职能诠释 环保信息化建设 关于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稽查有效探讨 从公路交通建设看政府职能转变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对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定量评价 上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展和思考 政府职能转型的必由之路 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研究 论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浅谈政府职能的转变 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论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4-03.

[2]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官网.市辐射站职责[EB/OL].http:///jigou. jsp,2015-03-17.

[3]李伟刚,周淼.环保信息化建设[J].信息科技,2011(19):186-187.

[4]陆继根,蒋云平,范磊.放射源实时监管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1:224-225.

[5]苗地,商晓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分析[J].现代情报,2009,29(1):42-45.

[6]徐勇.电子政务中信息孤岛问题的对策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3):87-89.

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信息基础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通过环境信息化,建立监测管理、地理信息、污染源(视频)监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上办事服务窗口、污染投诉、建设项目审批、核与辐射管理及MAS汽车尾气监控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有利于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推行环保系统化、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关键词:环境 信息化 建设 思考

1、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全国环境信息化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可分为准备期、基础期、成长期和发展期的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环境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要求,环境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将建立在“三体系、四平台、五应用”规划框架基础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信息运行管理体系、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环境信息应用支撑平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及环境监测管理、污染监控管理、生态保护管理、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环境应急管理和环境政务管理,并在应用支撑平台上建立包含饮用水源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污染源监督执法管理、污染总量控制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危险废物管理、核设施监控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九大类业务应用系统。

回顾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十几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环保部门从事环境信息化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全国环保新道路对环境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不断增强环境信息化意识,努力提高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环境信息化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中的促进作用,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地环境保护部门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部署为指导,以实现“十一五”期间重点污染物减排的目标指标为紧要任务,围绕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的要求,加强数据传输、共享和应用能力、业务应用支撑能力、统计基础能力等环保信息化能力的建设,积极配合“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的实施,全面建立各节点(各省)独自运行的一个四级三层网络体系平台,包括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配套硬件设备。

同时,各地环境保护部门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开发部分业务管理软件及在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购置一些硬件,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与整个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硬轻软”现象和缺乏地方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工作薄弱,重投资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使建设好的系统亦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环境信息化提出了“信息强环保”的理念,在发展规划与思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相比较,仍有比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环境信息化水平与环境保护工作不相适应,环境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信息共享程度不畅,资金投入又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应急反应不灵,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不强,服务社会和群众意识尚需加强,技术支撑、产业支撑能力需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为实现环境管理信息化,提高环境决策能力,实施“数字环保”体系建设,硬件、软件、信息和技术是四大支柱,缺一不可,要建设好环境信息化,就必须立足高标准、高起点,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培训、规章制度建设等问题,不断探索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快环境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实现环境管理、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

(一)明确信息机构的定位和任务

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化建设阶段信息机构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设计方案、主持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建设技术监督及正常运转维护、组织协调等,而应用软件开发编程、局域网网络布线工程等需要与外单位(公司)合作,更好的摆正自身的位置。

(二)探索环境信息化人才、基础能力建设

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体系,强化“信息强环保”战略,制定人才队伍发展战略,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的努力和依靠重大项目的带动,推进市、县信息机构建设,完善信息机构职能,为环境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能力保障。

(三)加快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

多年来环保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库区域环境信息的采集、存贮、修改、编辑、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等功能比较分散,缺乏规范化,仅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环境基础信息尚未能全面有效转化为可用信息资源。

(四)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推广环保政务信息公开领域

各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开通政府与公众互动平台,不断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内容,提高了环保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及办事效率。通过“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带动,全面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和县的四级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业务数据通过环境业务专网进行传输,确保环境信息资源运行安全。

(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促进环境信息化健康发展

环境信息机构管理着计算机、外设等大量设备,为保障信息机构管理的计算机、外设等大量设备完好率,提高其利用率,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积极应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检测、数据备份、双路供电等技术,保证网络环境下用户身份的可靠性,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可信任网络体系。同时必须在机构成立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体系,为环境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强化环境信息资源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扩大环境质量自动监控范围

进一步加大省级及重点城市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和环境信息化方面的研发能力。利用环保“物联网”监控平台,新建、扩建并整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借助“3S”、“云计算”,全面建设高精度遥感影像和电子地图数据服务,实现监测预警与污染防控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七)认清环境信息化工作内容

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监测;信息化监;应用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143-02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峻,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开展环保事业的重要保证。只有所有的环境监测站都保持良好的监测能力,才能促进监测工作的不断进步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应用能够实现对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还能够提升环境治理的能力,所以说,基层站的信息化应用对环境工作至关重要。

1 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虽然大部分基层站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对于监测的需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很多基层监测站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导致基层站在建设信息化的工作中进展缓慢,现在来说,基层站在计算机等硬件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但是专业的业务软件却十分缺乏。很多基层监测站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局限,只有少数的基层监测站进行了环境监测系统(LIMS)的建设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监测能力。因为部分基层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滞后,所以造成了很多监测站存储的大量环境方面的资料得不到广泛的分享和利用,不利于环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造成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有很多种,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基层监测站在资源方面相对不足,在监测信息化的设备上面投入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的艰难。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点是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给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点建设资金的不足,很多基层的环境监测站不愿意主动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第三点是绝大部分的基层工作站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且由于重视度的不足,很难使优秀的专业人员留下来进行长期的信息化工作,导致基层站的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不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经验。第四点是对于基层监测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往往认为一次性的投入就能完成信息化的建设,只有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使信息化建设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2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策略

要想进行良好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监测体系不仅能够保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报告,同时能够使监测工作在水平以及效率方面得到提升。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建设方面的工作还包括管理方面的因素。只有相关的部门和领导真正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才能为信息体系的顺利建设提供保证。

任何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基层站不仅要向上级单位积极争取资金的支持,还要在工作中加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制定出良好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计划,再向上级单位进行项目的申报以及资金的申请,能够使申请工作更加的顺利。

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 需要有科学的项目计划作为保证,一般来说,建设采用的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选用已有的成熟系统,引用进来完成建设,第二是进行自主的研发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第三是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新系统的开发。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选用成熟的产品,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较多的专业人员准备,直接买进相关公司的软件即可,但是也存在着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对于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开发,在资金的投入上会比较大,同时也存在着适应性方面的缺陷。进行自主研发能够保证信息化产品适应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技术人员的要求上比较高,需要一定的人员、资金以及时间上的投入,相对来说进行起来比较复杂。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用性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的过度先进和全面是没有好处的,过多的不符合实际的建设,只能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定位能够指导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基层工作站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当的技术和方式,是进行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项目开发的完成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对于系统的维护、管理以及合理应用才是建设的重点。项目的成功运作需要很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每个工作站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对系统的使用测试和维护等环节进行管理,基层信息站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才首先要有设备和资源上的保障,让他们实际的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以达到对系统的熟悉,可以更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为技术人员职称的申报工作提供便利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困难是很多计算机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站的原因之一,基层站应该进行人才服务机制的完善,让更多的技术人员愿意留在基层,为基层的环境监测工作贡献力量。

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环境监测工作服务,在实际的使用中,操作者一般是基层站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不是工作站的所有人员都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大部分人信息化应用的能力不足,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实际使用的情况,尽量让管理系统深入浅出、便于操作。相反的如果软件设置太过复杂,会打消大家使用的积极性,没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系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结论

事实证明,基层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对于基层站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采用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投入到建设中来,其次,要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工程,加大在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系统建设的易操作性,方便工作人员的实际应用,保证信息化建设更好的为环境监测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小龙.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

[2]赫元萍,王合生,喻义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LIMS)建设实践[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

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污染减排,提出了“全力攻坚,全面推进”的环保攻坚战略,通过实施综合减排措施,完成约束性指标的减排任务;强化监管,严格落实省政府189号令,加快重点行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严格执法,动真碰硬,集中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克难攻坚,全力拼搏,促进了全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比去年同期减排4.9万吨,完成2007年任务的54.44%;化学需氧量比去年同期减排6800吨,完成全年任务的53.9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6.6%和3.5%。11个重点城市累计实现二级以上天数1538天,比去年同期增长21.68%,完成全年任务的54.62%,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促进了全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增长较快,污染物总量下降,环境质量好转”的目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环境信息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就是要围绕污染减排,研究部署当前的环境信息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强化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手段、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全省污染减排工作。下面,我就这两方面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

自20*年我省第一次全省环境信息工作座谈会以来,全省各级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按照《山西省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标准》和《山西省环境信息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大力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机构建设、人员到位、经费保障、网络建设、网站建设以及环保政务电子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目前状况

1、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得到加强

20*年以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省环境信息系统的机构建设更加完善。目前,省和11个市中,有10个建⒘硕懒⒒梗?0*年增加3个。其中有9个是全额事业单位编制,比20*年增加4个。专职环境信息工作人员92人,比20*年增加27人。机构的健全和人员的到位,为全面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环境信息化建设经费有了初步保障

20*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基本运行经费得以保障。同时,各级环保部门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积极争取、多方筹措环境信息化建设专项业务经费,为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费保障。其中省环境信息中心于20*年争取到310万元的省长基金用于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试点工程建设;阳泉市一次性投入520万用于环境信息化建设;长治市环保局累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250万元,用于大规模提升改造建设;临汾市积极申请用于全市环保广域网建设资金,目前第一期建设资金220万,2007年又申请到400万的经费用于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

3、环境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20*年以来,全省环境信息系统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和基础网络的建设,为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吕梁外,全省各级环境信息系统机房面积基本达标,配有后备电源,空调和通风系统,安装了防雷装置,两台以上专门服务器,外设齐全,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GPS,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大部分局机关能做到人均一台电脑。

基础网络建设方面,20*年以来,省、市环境信息局域网、广域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环保专业网络的建设发展迅速。省、市环保系统基本都建立了本级局域网,除阳泉和吕梁外,网速基本都达到或大于100M。广域网络系统建设太原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太原市环境广域网络系统以市环保局为中心,由6个直属分局、7个直属单位、11家重点企业和清徐、阳曲县等4县市环保局域网组成,全局网络系统现有终端设备近400台,网络服务器25台。临汾市环保局20*年编制完成了全市环保广域网建设设计方案,第一期建设资金已到位,实施完成后将与全市17个县级环保局实现互联。网络安全也逐步受到各级环境信息中心的重视:省信息中心全网安装了网络版杀毒软件、漏洞扫描装置以及网络管理软件等;太原市全网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长治市采用内外网物理隔离;临汾市配备防火墙,保证了网络的安全顺畅运行。全省环境信息系统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积极配合“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积极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4、环保政府网站建设得到加强

20*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政府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作为政务公开的平台、各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造势的工具、褒扬先进环保行为和鞭挞违法企业的阵地、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行为的通道的作用。

“山西省环境保护网”经过不断改版升级,网站开辟了包括政务公开、行政办公、局长信箱、监督举报、公示栏、企业黑名单、“蓝天碧水”及各“专项行动”专栏等40多个大栏目。每天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按时全省空气质量日报和山西水质周报信息。准确的报道、及时的反馈、典型的宣传、无情的曝光,使网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仅20*年一年访问量就超过了300万人次。

太原、晋城、临汾、*、运城的环保政府网站建设比较突出;尤其是20*年5月正式开通的晋城市环境保护网,在全市一百余个网站的评比中,排名第十二,得到了市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的充分肯定。目前,全省各市除阳泉、朔州和吕梁外,都建有各自的环保政府网站,正在为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环保宣传发挥正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5、环保政务电子化建设速度加快

20*年以来,全省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始终坚持以环境信息化建设以服务于环境管理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为提高环境管理工作效能,积极开展电子政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为提高省局环境管理工作效能,省环境信息中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山西省环境保护局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工作。经过两期开发、半年多的试运行,作为省局机关日常办公的公文审批流转平台——《山西省环境保护局电子政务系统》于20*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至目前,在省信息中心的精心维护和不断完善下,《山西省环境保护局电子政务系统》已经成为省局公务人员的工作伴友,有效提高了省局公文审批管理的效能。太原市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具有公文审批流转功能,部分行政审批业务也逐步走向电子化,而且覆盖了市县(区)两级环保机关。

目前,晋城市、临汾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建立,应用范围覆盖了局机关所有业务科室和下属事业单位,正在试运行中。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环境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国家和我省对环境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以及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网络覆盖面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信息与统计传输的需要

我省各级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现有环境信息传输网络覆盖范围十分有限,除太原市的网络覆盖到所有辖县(区)和部分企业外,其余各市网络都仅仅覆盖局机关和直属单位。随着环境管理的信息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污染减排”工作的步步深入,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就目前的网络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迫切需要扩大覆盖面、提高网络质量。

2、应用软件开发仍停留在条块分割中,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环境管理业务与业务之间,环境保护部门的上下级之间,都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目前,我省的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软件的开发仍停留在条块分割的水平上,单一业务开发独立的应用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往往无法对接,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不能相互共享,从而使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我们有必要强化综合平台开发的规划工作,有必要加强独立应用系统间的中间对接软件的开发工作。

3、环境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仍显不足,硬、软件投资比例不尽合理

目前,由于环境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硬、软件投资比例不尽合理,导致环保部门许多核心业务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受到制约。环境信息化的投资建设中还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从而造成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应用的脱节。

4、县级环境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目前,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程度极不均衡,县级环境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严重影响全省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县(区)作为最基层的环保机构,对本辖区内的排污单位的有关信息掌握的最为清楚,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也最为方便直接,我们有必要将信息的采集源头伸向县(区)环保机构,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县(区)级环保机构的环境信息化建设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省的环境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全面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体系,近期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努力扩大基本网络覆盖面,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的环境信息与统计网络建设任务

要努力扩大环境信息基础网络覆盖面,重点建设全省环境信息与统计网络系统,真正将省、市、县环保局联成一个有机的办公整体,网络建成后能够承载各种数据传输,如: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同网办公的电子政务公文数据传输、全省环境统计数据传输、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全省环保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的实时声像数据传输以及其它各类环境管理应用平台的数据传输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网络系统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安全的管理,坚持建设与整合并举,建立体系先进、宽带高速、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2、努力争取投资,加快应用软件开发步伐

要进一步寻求投资渠道,努力争取各种投资,加快开发我省《环境保护综合办公信息化平台》,整合现有环境管理应用系统;要重点进行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环境管理信息数据库、自然环境状况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等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环保系统信息与信息交换平台,最大程度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水平。

3、进一步强化网站建设,提高环境信息服务水平

网站是我们各级环保部门门户,要本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人民、要继续加大环境信息服务力度,以局机关内部网络全省环保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和环境信息与统计网络为依托,开发和集成各类应用系统,建立内部信息门户;以外网《山西环境保护网》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在线办公功能,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环境信息服务,开展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推进环境保护的政务公开和社会监督。

二、关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立环境生态质量监测信息网络,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为扎实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推进全省环境保护数字化进程,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于20*年启动了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试点建设工作。

(一)目前状况

根据省长的指示精神和省环保局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试点工作。首先对太钢热电厂和焦化厂实施试点监控,在太原市环保局、太原罗克佳华公司、山西环信科技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和太原中绿环保公司的大力协助和配合下,系统于2007年1月1日投入试运行。系统试运行以来,各项监控功能运行正常稳定,并且都已达到预期效果,试点工作圆满成功。系统试运行的结果表明,实施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可以开始逐步推广实施。

太原市环保局从2001年开始建设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现已联网的监测点位有气污染源78套,水13套。20*年以来,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截止20*年10月20日,太原市环保局已全部完成78台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和13套水在线系统数据传输和后台管理软件的改造工作。

大同市监控中心,由12块背投显示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可分实时图像、报表等形式直观准确的表现监测点状况,目前有39个自动在线监测点。辖区环境质量监测网运行正常。

晋城市投资900余万元建立监控中心,专门负责污染源视频远程监视、污染源在线监测、噪声监测、地表水自动监测。目前,联入的水、气在线监测点位有40多个。

朔州市监控中心,由背投显示数据,目前有5个自动在线监测点。辖区环境质量监测网运行正常。

忻州市监控中心,目前有6个自动在线监测点,9台监测设备。辖区环境质量监测网运行正常,有32个空气质量监测点。

*市监控中心,目前有8个自动在线监测点。辖区环境质量监测网运行正常。

临汾市于20*年9月启动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目前为止,已有11家企业安装19台套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监控平台已搭建完成,正在实施与各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联网工作。

运城市也开展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在汾河、涑水河16家水污染源重点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测仪,对3家电力行业污染源安装了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测仪。

(二)存在的问题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运行管理严重滞后,无效投资严重。历年来我省大多数市都在按照有关法规或行政要求,积极建设本市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由于事前整体规划工作不到位,建设目标不够明确,仪器设备性能难以把握,安装调试的规范性较差,运行管理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模式,排污单位抵触情绪严重,致使绝大多数在线监测装置不能正常运转、经常闲置或已损坏,即使少数在运行也很少联网,由于仪器供货商或运营单位帮排污单位作假数据的情况很普遍,采集回来的数据在质量上也难以甄别,因而这样的数据也无法使用,所以多数投资就目前状态而言变成了无效投资。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提高认识

山西污染问题除了重型工业结构、不利的扩散地形等原因外,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和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全省重点污染企业2800多家,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种类多、数量大,污染源排污监测任务十分繁重,目前,监督性监测都是人工手段,监测成本高、反应速度慢,受仪器水平、监测手段、频次、人员等因素限制,落后的监督管理手段,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监测。致使违法排污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

30多年来,我省虽先后投资700多亿元,建设了15万多台套污染治理设施,但由于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企业很难自觉主动地去治理污染。现有监管手段只靠人工现场检查,必然顾此失彼。因此,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经常不能保证正常运行,或者白天开晚上关、或者检查人员一来就开,一走就关,偷排暗排现象十分普遍,治理设施很难全面发挥效益,这样不仅加重了环境污染,也造成巨大投资浪费。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乐观估计也仅有50%-60%,若通过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迫使企业必须保证污染治理设施全天候运行,所能发挥的效益经专家估算相当于在现有污染基础上减轻20-30%。因此,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是目前利用较少投资,实现较大环境收益的手段之一。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利用现代监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全程监督控制的管理系统。从去年底至今年初,我局与太原市环保局共同研究决定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的电厂、焦化厂进行试点,组织省环境信息中心、太原市环保局、太原罗克佳华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太原中绿公司等单位具体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工程基本取得成功并得到了省长的肯定。试点方案中设计的污染源现场检测数据的流转路线及技术路线基本可行;《山西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平台》功能齐全、可靠;软件与现场污染物排放浓度检测装置、污染物净化设施运行状态检测装置、现场数据采集及无线传输装置与排污生产控制系统可以顺利对接;排污浓度超标、污染物净化设施运行不正常时自动及手动对排污生产单位进行分级断电控制准确。基本实现污染源监控设备对排污单位进行既监又控的目标。按照于省长指示,今年在全省范围首先选择了80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中强制推广自动监控系统。

省政府统一部署的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既是我国环境管理领域的一次创新,也是完全顺应我省环境管理工作改革方向和环境信息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的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内容。“既监又控”的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是解决环保问题的一个有力出发点。同时,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全省污染物减排任务、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蓝天碧水工程目标和“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改变目前重环保设施建设、轻环保设施管理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对今年我省污染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张宝顺书记和省长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我省今年要完成800家重点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明年要完成2000家,并对该项工作有多次重要批示。

因此,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准确、实时地掌握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源排放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对于强化环境监管措施与手段、有力查处环境违法、监督落实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确保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建成后对全省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将产生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作用,有效提高环保部门监管能力和手段,提高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该800余家企业的污染负荷约占全省污染负荷的60%以上。

2、认真做好项目实施

省环保局自今年3月起,启动并组织了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我局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及相关机构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由规划财务处、省环境信息中心、省监测中心站、省监察总队密切配合完成。我局于今年3月选择了809家重点污染企业(含国控污染企业和部分省控污染企业),制定了《关于2007年在全省重点污染企业推广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实施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以晋政办发[2007]62号文件于5月21日下发。组建专门队伍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摸底,着手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与测算建设方案。局党组高度重视,局务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项目建设内容与目标,对项目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各地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六月正式形成项目建设方案报财政厅,目前财政厅已批复下达资金计划。

当前,关键是要明确目标与任务,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一要认真解读项目建设方案和实施意见,落实目标与任务。实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对重点污染源实施既监又控。项目建成后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实时地掌握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将推动环境监管工作更加严密化、规范化,管理更加便捷、高效,环境监管能力将会得到显著增强。

工作目标是:截止2007年底,今年要在全省范围内的809个重点污染企业的1112个废气排放口和549个废水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省和11个省辖市完成或完善监控中心(平台)建设。实施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异地报警、多级控制和信息传输,形成统一的监控网络,提供实时准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信息,为环境执法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奠定基础。

建设内容为:国控重点污染源和部分省控污染源共809家全面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按照省市两级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并联网。从而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二级监控中心。该项目共需资金8.01亿元。建设资金以企业筹措为主,省级政府补助20%,各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项目的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建设方案充分考虑到与环境信息统计等项目的对接,强调了全省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

二要精心组织,切实有效完成项目实施工作。各地市要按程序、按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全面实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为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执法任务提供能力保障。

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各市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明确部门分工,确保在省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主要负责人总负责。各地市要组织环境监察、规划财务、信息中心、监测站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领导和工作班子,建立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各地市要将项目领导和工作机构组成情况报省环保局。

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由省环保局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市、县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组织落实,企业实施建设。省环保局将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指导和检查考核、验收工作,负责省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指导地市污染源监控中心及监控企业现场端的建设,组织各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查和验收。各市县按照省环保局的安排组织本地项目实施工作。市、县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各重点排污企业承担本企业监控设施建设任务。

同时,各地要按职能明确规划财务、环境监察、信息中心、监测站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各地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总局28号令《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和我省出台的相关规定,落实各部门间分工负责制,以一套完善、有力的管理措施促进项目建设,做到政策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分明。

认真制定和落实项目设施方案。各地市要结合省环保局的项目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结合实施,会同本级财政部门认真研究项目实施的有关问题,落实好项目配套资金,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规范项目实施的招标、采购工作。省环保局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颁发《污染源连续监测系统山西市场准入管理办法》,把好监控设备选型关,并对企业现场端监控设备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安装标准、统一监管,按程序、按要求、保质量、保进度,规范高效地做好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其他设备由各市自行确定招标采购工作。

抓好项目的验收和总结。各市要将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加强检查与督促。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和要求,明确项目实施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配合省局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省环保局将建立奖罚制度,根据各地项目实施情况和省局检查验收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地市给予通报,并采取停止环保治理资金、“三停”、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等处理措施,对项目执行好、实施好的地市将优先安排项目与资金。

要做好同污染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环境保护监管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具体体现,环境保护有着内部不经济性。在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无异于给自己头上加紧箍咒,装上“眼睛”来帮政府盯住自己,排污单位不可能自缚手脚,大多都持不情愿态度。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污染企业的积极配合,当前一些企业对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理解、不支持。针对污染企业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担忧和困惑,各地市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正面引导,同时要将各地市在重点企业已开展的前期工作的经验总结好、用好。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实施的效果,对于环境监管执法和污染减排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各级环保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务求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效果。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项目的实施,是我省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和环境执法能力的重要机遇,也是对环保部门项目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等行政执行能力的考验。各地环保部门务必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负其责,监管到位;务必确保项目取得实效,项目实施目标、实施进度、实施效果都要一一落实;要严格规范运作,严格程序管理,严格管理权限,强化监察,强化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确保项目科学实施、廉政实施,确保项目如期、保质完成,发挥效益。

二要规范项目建设,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升环境监管水平,是解决当前环境执法难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通过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提高环境执法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让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成为环境监管执法、环境应急预警、响应与指挥中心。各地要抓住机遇,结合项目实施,加快环境能力建设步伐。目前总局和省局逐步出台了相关的环境标准和规范,作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撑。随着项目实施,省局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各地要结合项目实施,加强自动监控系统运行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三要结合项目实施,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工作。自动监控系统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在线监控问题,要上升至推进污染物减排、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的高度。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实时、准确掌握排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为核算污染减排、环境执法提供可靠数据;通过重点污染源异常排污报警和分级分层控制,为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分析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动态实时的在线监测数据能跟踪突发环境时间的进展,评估处置结果,提升环境应急能力。除利用在线监控的数据实现“环保电子警察”的执法功能外,今后将进一步考虑污染源排放数据的综合利用,提升其合法性,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我们随后还要召开分管市长会议,同时要针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召集各地市直属单位召开相关技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