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讯工程前景

通讯工程前景

通讯工程前景

通讯工程前景范文第1篇

划水库集水区治理工程管理资讯系统的建置,因考量系统的后续发展性及通用性,为使本系统具备丰富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展示功能,乃将系统建置于MicrosoftWindowsXP作业系统环境中,利用XP作业系统中内建多媒体功能物件,作为程式设计研发基础,主要透过DreamweaverMX2004网页设计环境下,并藉由ActiveServicePage(ASP)物件导向程式语言,透过动态资料交换方式(DDE:DynamicDataExchange)研发主控程式。由于其具有撰写图形式使用者介面(GUI:GraphicUserInterface)的功能,本系统(如表1所示)将提供使用者视窗图形操作介面,用以执行各类工程资讯与其工程基本资料的查询管理,以及工程环境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另外由于地理资讯系统运用层面日趋广泛,藉由网际网路的传输便捷性,使用者可以迅速获得Web-GIS所提供的各类地理资讯,本研究运用ESRI公司新推出的ArcIMS9.1套件软体,使用ArcXML程式语言作为使用端与伺服端的沟通桥梁,其不但具高扩充性,并可提供网际网路GIS标准开发工具,可让以迅速建立Web-GIS网站,适时提供使用者即时的网际网路地图资讯上传下载服务。

二、后端资料库建置

1.多媒体资讯档

本系统提供的多媒体影像资讯档计有环景360度影像浏览的QuickTime环景档(*.mov)、工程现地拍摄的影音档(*.avi),在集水区飞行模拟功能则使用MicrosoftAudioVideoInterleave电影格式(*.avi)、MPEG动画文件(*.mpg)等,另本系统中的各项资料整合管理与存取,资料存取路径均纪录于系统中,并建置资料库查询展示系统的图形链结介面,以利工程资讯的展示。

2.后端工程资讯资料库

工程资料库在本系统中为工程资讯在后端的主要存放管理系统,前端使用者介面藉由链结本资料库读取所需的工程资讯,以提供使用者查询展示。本研究于现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即进行调查资料分类建档,将搜集的工程基本资料与工程调查成果结合,逐笔完成每一件工程纪录,再将工程构造物特性依工程种类区分为:(1)防砂工程;(2)溪流整治;(3)崩塌地治理等三类工程。在各类工程资料库中依各笔资料纪录栏位类别再区分为:(1)工程基本资料;(2)工程现况调查资料;(3)工程环境调查成果等三部分。根据以上资料分类,本资料库使用MicrosoftAccess2003(*.mdb)的阶层式资料模型(HierarchicalDataModel)分三层与五树根的资料结构建置,并据以完成工程构造物后端资料库。另外为有效管理治理工程构造物将各构造物进行编码(CodeEdit),其工程编号的设计共有六码,第一码为水库集水区区别码(水库为J),第二&三码是其所在支流位置,第四码为治理工程种类分类码(防砂工程为D、溪流整治工程为R、崩坍地处理工程为S),第五&六码为工程所在支流上的工程序号。

3.后端工程影像资料库

资料库为工程照片影像的后端存放管理机制,前端使用者介面藉由链结本资料库读取所需的工程影像,以提供使用者查询浏览展示。本研究完成集水区内各类治理工程现地调查工作后,将现地拍摄的工程数位照片,依工程种类分别放置以工程编号为命名的资料夹底下;如大埔防砂坝工程,工程编号为J55D01,其资料夹名称亦即为“Dam”,而往后如有新的影像资料汇入,只需将属于该工程的影像照片上传,系统则可将所有相关影像资料供使用者查询。

4.后端GIS图层资料库

GIS图层资料库系用来支援网际网路地理资讯系统所需的图层资料,本图层资料库系由:(1)空间资料;(2)属性资料,二部分组成。

5.后端工程环景展示资料库

环景展示资料库为环景影像档在系统后端的主要存放管理机制,前端使用者介面藉由链结本资料库读取所需的影像资讯,以提供使用者查询展示,系统管理人员亦在此作资料管理。本研究在对集水区内治理工程进行现地调查工作后,完成工程影像分类建档,进而将现地拍摄的工程影像以Cool360软体进行影像接合处理,并完成档案格式转换工作,由于环景影像建立需要有宽阔的拍摄空间,因此视现地工程环境状况许可。

6.后端3D环境模拟资料库

3D环境模拟资料库为3D工程环境资讯在系统后端的主要存放管理机制,可提供使用者互动的3D实景模拟展示画面,如图1所示。于GIS图层资料库建置完成后,可经由其中读取所需的GIS资料,再运用ArcView9.0地理资讯软体的ArcScene模组建立三度空间的工程环境模拟,并加上工程构造物的向量结构及相关地理资讯辅助,以完成3D环境VRML模拟(*.wrl)。

三、总结

通讯工程前景范文第2篇

2009年,中兴通讯便成立5G预研团队并提出软空口理念,开始5G相关技术研究。进入2014年之后,中兴通讯5G研发进程加速,当年2月,5G技术白皮书,5月,在4G Cloud Radio架构的基础上,率先了基于动态Mesh的全新5G接入网架构,6月,全球首家提出提出Pre5G创新理念,并给出了相关产品的研发路标概念。

到了2015年,中兴通讯正式了基带射频一体化Pre5G基站,并被德国电信列入首批5G创新实验室合作伙伴名单。与此同时,中兴通讯也加入欧盟H2020计划,致力于5G创新研究。

更进一步,中兴通讯明确了5G研发路线。2015年-2018年,聚焦5G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原型验证;2017-2018年,启动5G标准化进程,重点做好5G技术标准化提案准备,积极参加3GPP标准组、中国IMT2020推进组和欧洲5G项目组的5G标准前准备工作。

“5G技术将把人类彻底带入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是M-ICT最重要的基础。中兴通讯将在5G领域持续耕耘,与全球客户共同迎接全联接的M-ICT时代。”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表示。

中兴的5G观点

尽管全球运营商和设备商对于采用统一的5G标准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技术实现上,分歧依旧存在。

中兴认为,5G的驱动力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无处不在的物联网。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视频类业务的开展,现有3G和4G移动互联网无论从覆盖,容量,还是从带宽和性能上均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宽带接入需求,5G研究势在必行。

其次,物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和虚拟现实等。超过500亿的联网设备对传统移动接入网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当前的3G和4G网络无法高效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必须依托5G实现。

对于5G的基本属性,业界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5G网络的单位面积数据流量将是4G网络的1000倍,用户接入速率提升10~100倍(光纤一样的接入体验),接入容量超过500亿。5G技术将把人类彻底带入数字网络社会,除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通讯、5G还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尽管5G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但事实上5G刚刚起步。中兴认为,全球5G技术研发仍处于初始期。截至目前,5G的愿景、应用场景和需求指标已基本梳理清楚,5G的潜在核心技术有些已相对明确,比如Massive MIMO、超密网UDN、新的多址接入技术等,但是其它的潜在核心技术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混沌状态。

为了尽快统一5G标准,3GPP计划于2015年年底举办首次5G讨论会议,标志着5G标准化进程的正式启动。而ITU计划在2017年年底开始候选技术标准的征集与评估工作。“5G核心技术框架将在今后的2-3年内逐步收敛和清晰。”中兴专家向记者表示。

目前,5G研究主要依托区域性的组织,如欧洲的METIS、中国的IMT2020、日本的2020andBeyondAdHoc、韩国的5G Forum等,特征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中兴认为,标准之争的主战场还在3GPP、ITU。中兴将积极向3GPP和ITU提交标准预案。

疾行在5G技术和标准道路之上

对于5G的具体技术,业界还存在很多分歧,每个厂商都提出了不同的技术实现路径。中兴通讯则提出虚拟小区Virtual Cell、多用户共享接入MUSA、软自适应链路SA、软件定义空口SDA等标签技术。

虚拟小区打破了以“蜂窝小区”为中心的传统移动接入网理念,转变为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接入网络。即每个接入网络的用户拥有一个跟用户相关的“虚拟小区”,该小区由用户周边的几个物理小区组成,物理小区之间彼此协作,共同服务于该用户。

当用户在网络中移动时,该虚拟小区包含的物理小区动态变化,但虚拟小区ID保持不变。因而在用户移动过程中没有切换发生,无论用户身在何处,都能得到来自周边多个物理小区的良好信号覆盖和最佳的接入服务。

“虚拟小区是移动接入理念的一次革命,真正实现了从‘用户找网络’到‘网络追用户’的梦想。”中兴专家表示。

多用户共享接入技术MUSA充分利用了远、近用户的发射功率差异,在发射端使用非正交复数扩频序列对数据进行调制,并在接收端使用连续干扰消除算法滤除干扰,恢复每个用户的数据。多用户共享接入允许多个用户复用相同的空口自由度,可显著提升系统的资源复用能力。

另外,由于无需保证用户之间的正交性,多用户共享接入方案无需空口的调度处理机制,非常适用于高密度、大容量的移动接入场景。

理论仿真标明,中兴通讯设计的MUSA算法可以将无线接入网络的过载能力提升到300%以上,从而更好地满足5G时代万物互联的需求。

软链路自适应技术通过引入各种软性技术,可以提高信道预测和反馈方法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开环链路自适应周期较长、干扰突发对性能影响大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了5G各种新场景对QOS的差异化需求(低延迟或超可靠或高吞吐量或高速移动)。

5G时代,多样化的业务对接入网络的性能要求千差万别,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均部署专用的接入系统,势必导致5G网络过于复杂,且运维成本高昂。中兴通讯在业界率先提出软空口SDA理念,即使用一套高性能的移动接入网络基础设施,通过软件定义的空中接口来满足5G时代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从而简化5G接入网络架构,节约网络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在研发核心技术的同时,中兴通讯积极推进5G标准的进程。

中兴已经成为5G全球技术和标准研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作为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核心成员,中兴通讯担任IMT-2020 IEEE工作组主席、IMT-2020网络技术工作组的副主席等重要席位,并牵头了多个子工作组的研究工作,积极投身于5G无线关键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研究工作。

Pre5G:预演5G

值得一提的是,中兴认为,5G愿景虽然美好,但无法解决今后几年的迫切问题。“参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时间计划,5G的规模商用将在2020年以后,LTE网络难以满足今后5年内飞速发展的移动宽带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需求,Pre5G是解决运营商近几年燃眉之急的对症良药。”中兴专家表示。

中兴通讯发现在特定场景下,可以提前把部分5G技术应用到现有的4G产品中来,而不涉及修改标准,这样就使用户能够提前得到类似于5G的用户体验。为此,中兴通讯在业界第一家明确提出Pre5G技术定义,并积极践行Pre5G商用化的公司。这将大大提升运营商4G网络的系统性能,延长运营商4G网络的生命周期,同时助力运营商实现从4G到未来5G时代的平滑衔接。

对于Pre5G,中兴也明确了研发路线。2015-2016年,完成重点Pre5G商用产品研究和工作,如Pre5G Massive MIMO、Pre5G UDN和Pre5G MUSA;2016-2017年,和合作伙伴一起完成Pre5G产品的外场规模商用;2017-2020年,实现Pre5G规模发货,完成5G商用前的4G网络性能改进工作。

从技术层面,Pre5G包含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Pre5G超密网(Pre5G UDN)和多用户共享接入(Multi-User Shared Access)等核心技术。

Massive MIMO是5G的核心技术之一,利用多天线空分复用成倍地提升频谱效率,增强网络覆盖和系统容量。Massive MIMO使用的天线数量超过100个,高出传统基站一个数量级,因而可以在系统和终端之间传输更多独立的数据流,从而成倍地提升频谱效率。仿真表明,128天线(64个独立通道)的Massive MIMO基站,其吞吐率可达到TD-LTE 8 天线基站的4~6倍,帮助运营商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站址和频谱资源满足高速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

中兴通讯采用创新的技术方案,使得商用的4G终端可以在Massive MIMO基站下使用,使用户在不换终端,不等待新的空口标准的情况下,提前体验到接近5G的性能。基站系统的总体容量提升后,在多用户同时接入的典型应用场景下,每个用户的平均速率均有4至6倍的提升,即使现阶段商用的4G终端无法支持更高的峰值速率,Massive MIMO基站也可以通过多用户MIMO的方式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容量。

此外,大规模的天线阵列可以实现精确的立体波束赋型和动态用户追踪,从而显著提升网络覆盖并降低对周边基站的干扰,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无线环境中。

Massive MIMO在提升频谱效率方面成效显著,但仅靠Massive MIMO技术还不足以满足指数增长的数据带宽需求。超密网Ultra Dense Network通过更为密集的小区组网(站间距只有几十米)来进一步提升局部区域的流量密度。

小区密度增加势必会引入严重的干扰问题,Pre5G UDN充分利用中兴通讯成熟的 pico RRU硬件平台和Cloud Radio软件云协同技术,并辅以自适应定向覆盖, 小区智能开启/关闭, 智能功率控制等技术,可高效解决密集组网场景下的干扰问题,使运营商能够将基站部署得更为密集,从而获取更高的系统容量。

在Pre5G的实践方面,中兴通讯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商用进展业界领先。

2014年11月,中兴通讯联合中国移动在深圳完成了全球首个TD-LTE Massive MIMO基站的预商用测试。该测试由中国移动研究院发起和组织,采用中兴通讯最新研制的64端口128天线Massive MIMO的基带射频一体化室外型基站,测试结果超出中移研究院的预期。

中兴通讯的Massive MIMO从设计之初就面向商用考虑,在体积、重量、成本、工程化、安装等方面作了很多周密设计。预商用Massive MIMO产品成功做到一个模块内部集成128天线,但整机迎风面积与普通8天线接近,彰显了中兴通讯在5G领域强大的研发和商用能力。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中兴通讯完成了3D/Massive MIMO预商用外场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无论进度还是结果都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加快了技术商用验证的步伐,深层次地挖掘了TDD网络的技术优势,中国移动将继续与中兴通讯进一步加强3D/Massive MIMO及其他5G技术方面的合作。”

中兴通讯无线CTO向际鹰表示:“3D/Massive MIMO天线数接近甚至超过100根,高出传统基站一个数量级,听起来非常遥远,但中兴通讯通过一系列创新,把看似遥远的5G技术拉近到4G时代。大家普遍担心尺寸,但通过测试表明尺寸与8天线相当。中兴通讯提出的Pre5G理念和大量技术创新,可以使4G终端提前体验到3D/Massive MIMO带来基于5G技术的业务体验。”

2015年1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完成全球首个Pre5G Massive MIMO基站的多用户多流外场预商用测试,成为首个掌握Massive MIMO多流技术的厂家。中兴通讯通过运用Pre5G的多用户多流空分复用技术,基于商用4G终端,创造了频谱效率和单载波容量的新记录,实测峰值达传统基站的3倍以上,平均值预计在5倍以上。

通讯工程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自动化;通信技术;煤炭资源;煤炭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80

1 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以煤炭为核心的化工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以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动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与通信技术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并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找到后续煤矿自动化升级的实践方向,为具体的煤矿相关技术建设与类似的工业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

2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2.1 煤矿自动化功能

煤矿的自动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流程来进行自动化构建,主要可以分为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洗选系统自动化、安全保障自动化等多个环节。

2.1.1 运行与管理自动化:通过远程设备来实现矿区内相关设备的远程操作,并利用集线器与终端计算机等方式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时间、参数等)进行记录与传输,使得企业对于煤矿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并通过此种模式能够集成记录、评价、报警、运行以及维护等多个维度的管理功能,不仅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更能够通过功能拓展来实现更为复杂的管理模式。

2.1.2 运输自动化:所谓的运输自动化与传统的运输线相比具有能够自动识别、自动运输的功能。从其具体构建上进行分析,利用单片机或者集成式PLC控制系统来与传输物理设备进行联动,包括了对传输设备重量检测,自动规划运动频次与时间,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还能够节约煤矿开采中的运输成本。

2.1.3 洗选自动化:在煤炭开采之后所形成的初级产品需要通过洗选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进行分类销售。而洗选过程中是一个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序。通过对自动化体系的引入与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洗选中各个环节的遵从性,提高工作效能,还能够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人为损伤。

2.1.4 安全保障自动化: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井下不遵从操作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保障体系中引入自动化构建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的检测与报警设备能够使得人们实时了解井下环境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另一方面通过安全保障设备的自动化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可能风险与安全事故。

2.2 煤矿自动化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传统的继电器体系结合PLC以及单片机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机电设备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其自动化构建的过程中,管理、讯号传输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是其关键技术。在管理中主要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可视化界面来进行必要的实现。在具体的设备控制过程中,采用母机对子机的讯号控制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该过程则相反,通过PLC现场终端的讯号收集与初步处理达到获取一手数据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在讯号传输方面,讯号传输是可视化管理体系,甚至是煤矿自动化的根本来源,在具体的通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讯号增强与加密设备来保障讯号正常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硬件屏蔽技术来避免讯号传输中的干扰。在系统设置方面,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整合以及对具体的参数设定来达到系统自动管理的目的,并采用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检修表、工作表等系统指标,进而为保障煤矿自动化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3 煤矿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煤矿的通信技术不仅是井上井下工作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自动化体系的必要构建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煤矿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讨论。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式与构建方法,煤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3.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环节

在此类通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相对简单,仅需要通过二进制的相关代码传输简单的操作命令,便可以达到相关的通讯需求。因此,在通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电讯号来完成,而电讯号自身便可以整合相关的讯息,使得此种类别的通讯体系构建相对简单。另外,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在此种条件下,远程控制体系是煤矿该类别通信技术构建的关键。保障线路的畅通以及讯号的准确性是其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体系构建可以从硬件保护层面来进行入手。

3.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环节

人机交互对于通讯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了可视化界面对于相关设备的构建体系,还包括检测、视频传输甚至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等一系列体系构建。

3.2.1 采用集成网络来构建工业环网,进而通过环网的接口技术来整合煤矿的整体信息传输,此种构建模式可以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为后续的相关功能拓展提供接口与平台。

3.2.2 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来构建更为合规的煤矿通讯系统。引入光纤介质构建基础通讯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纤在煤矿井下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其对于震动、外力、牵引等因素的抗性较低,需要完善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予以保障。只有通过上述的建设才能够在整体的一体化设计上保障煤矿相关改造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改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设计的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合规性以及安全性等角度探究了煤矿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企业改进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钟跃.我国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主要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0,(5).

[2] 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9).

[3] 王栋平.煤矿自动化与物联网技术探讨[J].电子世界,2014,(12).

通讯工程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形势;无线电;通讯技术;计量工作;前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N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55-02

在无线电通讯技术应用中往往要涉及到计量技术,计量技术对无线电通讯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针对无线电的在通讯和联系方面的应用往往更加多元化,为了加深对计量技术在无线电通讯技术中应用的了解,本文展开了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与无线电通讯的联系,具体分析了计量标准的建立和无线电通讯中计量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计量工作在无线电及通讯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和企业计量工作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计量在无线电及通讯中的应用有所启发。

1 计量与无线电通讯的联系

1.1 计量标准的建立和无线电通讯中的计量

计量方式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是通讯技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从秦始皇时期的烽火到现代社会的无线电通讯技术,其表现方式都是整个通讯技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无线电的通讯方式不断发展,将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拉的更近,同时,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整个计量方法中的单位表现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尤其是针对时间和长度的表现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国际计量委员会对米的规定方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中米的定义主要是借助在时间法和频率法以及辐射波长法3种长度表现方式,基于光速的传播速度为299 792 458m/s,所以整个米的计量方式主要是在光速传播的基础上实现的。

无线电技术对通讯技术的贡献也是不可小U,在通讯技术中,各种通讯技术的指标都需要借助计量方式来实现,比如功率计、场强计、高斯计以及频率计等多种技术指标,在进行无线电技术使用中,这些计量仪器都是无线电所必须的。同时在进行无线电技术使用中,对其进行的技术检验,比如电压表,都是需要借助无线电检测技术来实现,所以无线电测试技术在通讯工具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检验作用。在计量方式中,各项领域都能够应用到无线电计量技术。比如在交、直流电流电压表、电桥、电阻箱、接地测试仪、光功率计、示波器、频率计等方面的应用。从上文介绍可以看出计量方式与无线电通讯技术上是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关联,并且相互促进发展。

1.2 计量工作中无线电通讯的应用

计量方式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现阶段,对于计量方式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传播标准值和无线电信号来实现的,这种量值传播方式上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仅限于同频率的信号传播。计量工作中的量值传递手段主要包括有发播标准信号传递时间频率标准和电视制式标准,而计量方式中的测量手段主要有激光测距、激光测宽测厚、激光探伤、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光谱分析等方式,计量方式中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有测量数据及控制指令的无线传递、利用工业电视(ITV)测量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传递计量统计数据及化检验报告结果等应用方式。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同波段的进行量值信号的传播方式在通讯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号传播的同时性。

2 未来计量工作中的无线电及通讯

2.1 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

计量方式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现阶段,对于计量方式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传播标准值和无线电信号来实现的,这种量值传播方式上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而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同步卫星发播标准时间频率大大提高了接收信号的同时性。

这种技术方式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地球表面卫星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和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整个信息技术和计量方式的不断变化中,由于整个地球距离的广大性,所以距离的变化对整个计量方式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尤其是针对计量方式的应用来说,整个技术应用更加的具体。由于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距离要远比在大气中的传播距离,所以在进行电波的传输工作中,往往能够更加准确是进行界定时间和频率标准。进行无线电波的技术应用工作,可以优先利用无线电通讯,还可以进行传递标准全面考核(MAP)(Measurement Assurance Program)。尤其是针对电波技术的应用工作,必须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数字处理和问题解决,有效利用多种计量方式和标准,以此来提高整个计量方式的准确应用工作。

2.2 企业计量工作

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更加优秀和高效的计量手段,在进行设备和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实时准确地在线测量对整个产品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产品测量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数据测量的实施性,以此提高整个产品测量的技术和标准。进行产品测量工作,首先要综合考虑到整体的产品生产和作业环境,在有些企业中,作业环境往往比较复杂,针对电波的传输有一定的干扰,所以导致电波传输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对有线传输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计量方式中,应用无线传输可以有效避免作业环境复杂对电波传输的影响,同时可以将数据传输成本有效降低。无线传输技术对整体的传输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其灵活性和实时性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工作的效益,为数据传输工作带来一定的深刻影响。无线传输工作对于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在工业测试中的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结论

总体来说,计量技术对无线电通讯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无线电在通讯和联系方面的应用往往更加多元化,为了更深入了解计量技术在无线电通讯技术中的应用,首先要分析计量与无线电通讯的联系,并对计量工作在无线电及通讯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对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和企业计量工作展开深入分析,以此提高计量在无线电及通讯中的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学成.浅析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74.

[2]何玉婷,毛徐鹏,张超凯.无线电通讯技术对汽车通讯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7(1):91-92.

通讯工程前景范文第5篇

15G网络技术的现状

在我国科学技术的推动下,5G网络技术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不论是以往的2G、3G,还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4G,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网速不够快、性能不够完善、无法被大众广泛使用等。5G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另外,5G作为最前沿的一项通讯技术,自身主要的优势的即信息的传输速度上,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下接收到自身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5G技术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行业应用的过程中,5G技术的出现,为该行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能够充分体现5G技术的灵活性能,将智能化与自动化进行紧密的结合,更好的实现“万物互联”。

25G网络技术的特点

相比于4G技术,5G技术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够真正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为海量信息的传输质量与传输效率提供了保障,是目前全球通讯中关注度最高的一项技术。5G技术共性这一特点,能够将高传输率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相比于2G、3G、4G技术,5G技术能够覆盖更为广泛的信号,当更多的信息采集到后,大数据可以更加精准的帮助人们方便地工作与生活。除此之外,5G技术还能够将网络通讯的灵活性能得以充分发挥,运营商可以结合用户流量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来提升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消耗成本。(什么叫5G网络共性)5G网络主要拥有以下几种特点:即大带宽、广连接、超高可靠与超低时延,其应用场景打破了传统网络的局限性。5G网络的整体架构建立在由计算机以及其他硬件设备构成的网络环境中。5G网络对网络的共性需求体现在无感知服务、资源动态适配、可靠性保障、虚拟化和安全性等方面。借助5G技术,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地去了解自身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与数据,例如通过VR或AR的形式,将直观的信息内容传递给用户,使得代入感不断深入。在此应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

35G无线网络规划

3.1行业应用规划

5G是现阶段全球ICT产业热点,在规划的过程中,将紧跟全球大趋势,抓住5G先发优势,5G基站覆盖范围小于4G、接入点数等缺点,着力打造5G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阶段,人口增长以及使用规模扩大成为了无限通讯技术提升的主要动力,在使用规模与用户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网络规划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正在进行5G网络的建设和一些试点测试,并进行大量的些实验与探索,一些应用于多个行业,比如“VR、AI”近年来,使这些智能通讯设备也成为了一项新兴的通讯媒介。伴随移动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为5G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各个地区的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做好用户的预测规划为5G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网络技术中,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借助动态切片的形式,能够将多种通讯业务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性能的网络切片,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网络资源的高效控制,还能够保证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管理方式,将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这种方式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效果。

3.2新型空口

为能够解决接入网所出现的差异,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用户密集区与边缘地区存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还要全方位考虑静止与移动通讯之间在体验阶段存在的差异。如果是在密集程度较高或者是移动速度较快的环境下,会获取不同的体验效果,这就会导致很多多样化的业务不能在精细的操作下进行QoS场景。因此,要借助最佳应用效果的运营商,利用其内部使用机制,确保用户得到统一的体验。业务发展过程中具有颗粒流动的趋势,只有将其承载网进行丰富,或者构建信道指令,才能够在全新的无限网络平台上,实现多元化的业务体系。

3.3提升5G业务质量

在业务面时延较长的情况下,要将5G业务进行合理的优化,确保5G技术能够与空口波动实现匹配,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业务质量,还能够保证整体跨层效益的稳步增长。在面对5G网络技术快速流动的时代背景下,要提升深度解析的能力,降低设备的复杂性,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额外的时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