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媒体论坛

网络媒体论坛

网络媒体论坛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第1篇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胡正荣、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中国科学院原秘书长、通信技术专家侯自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分别以《网媒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构建舆论新环境》《重点新闻网站需搭建好网络议政问政平台》《网络新媒体的演进从三网融合到三屏归一》《媒体融合趋势下现代新闻业需要高端专业人才》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中央及地方宣传部门的相关领导,国内传播学界的精英,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的负责人等。论坛的话题涉及到网络媒体的方方面面,与会的演讲者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均有新的突破,嘉宾发言也很踊跃,论坛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给业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在此次论坛当中人民网还同时推出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彝文、壮文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网页和人民网藏文手机报、维文手机报。

政府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

《政府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助理杜骏飞在这次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杜教授在其中就民生、自然灾害、法制、官员腐败、社会冲突等方面,阐述了网络传播的作用以及政府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危机事件,并提出网络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应该注意的十个关键词:公开策略、首因策略、公信策略、类型策略、议程策略、思想策略、博弈策略、发展策略、公关策略和体制策略。

记者特别注意到杜教授在分析这十大关键词时,深入到近几年的一些典型案例当中,层层抽丝剥茧。如在公开策略上,他强调要严守新闻的公开性;在首因策略上要把握及时性;在议程策略上他反复提到媒体人一定要学会教会公众思考什么,而不是塞给他们某一个观点;在发展策略上媒体要特别注意学会做善意的新闻,即使舆论监督也要是善意的,并且让你监督的那一方面也感觉到你的善意。

在这几点上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体会和感想,这几年有些地方官员正是因为对一些并不算严重的突发事件或者官民之间的纠纷处理不及时,或者有偏颇,尤其是对事件的真相遮遮掩掩,未能很好地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而延误了和谐解决的时机,最后酿成严重的现实中或网络上的,甚至暴力事件,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和媒体公信力严重受损。如“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和最近的“石首事件”等均因缺乏及时和透明而导致事件升级。

人民日报在评论“石首事件”时说:“湖北石首市一名酒店青年厨师的命案,在种种传言的发酵下酿成冲突。与此前发生的一些相比,石首的局面更为复杂,但背景似曾相识。

石首案的起因同样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在当今网络监督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果不在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没有到群众中去聆听群众的呼声,然后通过媒体向外通报,对涉案人员没有及时进行处置。那么事态就有可能急转直下,网上网下一呼百万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大量群众对政府的看法发生某种根本性的改变。官员们如果在处置影响巨大的中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透明,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也将大打折扣。

杜骏飞说,任何新闻事件都是冰山的一角,藏在新闻背后的内部其实是冰山的大部分,周久耕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看上去他就是说错了一句话,抽错了一根烟,其实他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的官员贪腐。

杭州飚车案,如果把其中几个关键词“富家子”“三菱跑车”“浙大毕业生”去掉,杭州飚车案就只能算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可是因为这几个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相对敏感的关键词,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交通案件刑罚界限的含糊不清使这起交通案件被异化为公共事件。在受害者家庭接受114万人民币的民事赔偿并离开杭州后,这件案件就成为了政府与公众、专家、媒体联盟之间面对面的博弈,舆论的新焦点落在巨额民事赔偿会否影响刑事判罚,还是直接淡化刑事判罚,本案到了这个阶段才是政府信任机制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只要有任何的信息隐瞒,或任何的判罚不公,都会大大加剧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

新闻本身有它的规律,那就是及时性、真实性和平衡性。新闻执政力实际上基于一个词――自信,一个强大的政府一定是一个自信的政府,一个强大的新闻媒体也是一个自信的新闻媒体。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它的自信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舆论引导的好坏,取决于媒体的公信力,受众只要认可你,相信你,他才会听你的,否则他会自己去寻找事实的真相。

国际事件报道中的技巧和策略

在国际事件的报道中杜骏飞认为中国媒体既应监督国内,又应倾听国际。他具体分析了“毒饺子”事件。列举了一串数据:“毒饺子’事件对中国食品以及国家形象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了一项全国民意调查,问题是‘你还会吃中国食品吗?’结果显示,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针对‘是否买中国食品?’的提问,回答‘此前买,今后也会买’的占21.6%,‘此前买,今后不会买’的占36.3%,而回答‘此前从不买,今后也不会’的占39.6%。事件发生后,买中国食品的人从57.9%锐减到21.6%。”

由此看来,在事件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国内媒体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不要激化矛盾,要善于倾听,争取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在谈到去年4月发生的“网友抵制家乐福事件”时,杜骏飞说:“这是一起涉及到民族感情的国际事件。在这起事件中,中国政府遭受的危机并不严重。让全世界人民关注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的传递过程中,虽然遭遇到了分子的袭击,但是顽强的残疾火炬手勇敢地用手臂保护了火炬。事后,金晶的形象出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上,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都对金晶进行了大幅的采访和报道。金晶的精神被当做是一种中国精神在传播。在处理这一类的事件中,政府的这次作为无疑为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提供了一个范式。在民族感情事件方面,虽然很 多时候在表面上看来是中国受到了外国或者是其他势力的攻击,但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利用媒体的报道感染民众,形成民族凝聚力。”

尤其是在这个事件的后续报道中,国内网络媒体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民网和新华网的评论功不可没,

当时国内情况相当复杂,因为部分官员腐败严重,各地时有发生,加上股市暴跌,民怨四起,由于奥运会的临近,大家都在克制。这时网上有人提出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要给海外的分子和支持的人一点颜色,爱国热情是好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不确定因素很多的关键时刻大规模集会,极有可能使一些缺乏理智的人跟着起哄,乘机发泄私愤,甚至被国内外的不法分子利用,给外国媒体提供口实。

就在4月中旬,武汉、徐州、西安、昆明、郑州、北京、青岛等地家乐福门前出现抗议标语和小规模的抗议行动时,4月18日合肥家乐福门前聚集了上万名示威群众,还有大量的车辆,事态明显有升级的迹象。这时网上的讨论也很多,有一部分比较理智的网民已经开始发贴呼吁冷静,小心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公民的爱国热情制造动乱,乘机破坏奥运会。4月19日新华时评《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最大的爱国》上了新华网首页,当日,人民网也在首页转载了新华网的时评,接着人民网和新华网推出了一系列时评,如《人民时评:怎样做才算理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国热情须纳入理性轨道》《爱国,首先要从做好自己的事情开始!》《爱国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等等,中央和地方的新闻网站陆续转载人民网和新华网的评论,国人立刻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这件事情记者印象很深,这是国内新闻网站在处理国际事件中舆论引导最成功的案例,不仅收放自如,而且时间和度把握的都恰到好处。

网络媒体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论坛演讲者都是目前国内传播学界的精英,演讲内容亮点突出,精彩纷呈。

胡正荣提出联动和融合才能够真正建构一个舆论的新环境。他说,我们现在实际上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舆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分化的还是非常厉害的。新媒体的舆论呈现的是多样性和自发性,但情绪性也非常明显。传统媒体引导力很强,但是往往显得很正统,我们怎么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在构建舆论新环境上能够有更多的联动和融合,可能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闵大洪建议,中国网络媒体应该不断做大网络议政、问政平台,发挥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作用,强有力地吸引广大网民和各级领导的参与,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网络议政、问政平台只有得到党政部门和主要领导的支持,才能真正建设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高钢重点阐述了媒体融合趋势下现代新闻业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他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经深刻地提示了我们,信息环境已经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信息传播,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深层环境的建造。”

侯自强从技术的角度讲到网络新媒体的演进。崔保国则分析了党报网站经营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模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向与会者介绍党报网站舆论引导技巧及其思考时说,党报网站要勇于抢旗帜和学会切割战术。抢旗帜是抢以人为本的旗帜、社会公正的旗帜。切割是指中央和地方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祝华新建议,突发事件处理的三要素应该依次为:公布事实真相;惩戒官员;第三才是惩戒违法民众。现在惩戒官员往往落后到惩戒违法民众后面。如“邓玉娇案”,如果我们把三个到色情场所耍流氓的官员及时处理,网上的意见和不满可能会少很多。

举办方人民网为这次论坛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服务也很周到。总裁何加正在演讲中总结了网络媒体主流化的四个标志性转变:

首先是从去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民在线交流,到今年2月28日,温总理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上和网友直接作交流,两件事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网络媒体认可度大大提升。

第二是社会认可度大大增强。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很多人对网络不是很了解,还有很多人不认可网络媒体。但这一两年,情况在不断改变。现在国内网民已超过3亿,互联网被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显然已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

第三个标志是独立媒体人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现在主要的网络媒体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很多情况下都是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现在已经拥有很多独家的、原创的内容,大量原创新闻被广泛转载,一些重点新闻网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一信息源。

第四个标志是网络媒体自身逐步成熟,责任感在逐步增强。前几年,人们一说到互联网,都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和网络自身责任感不强大有关系。但现在已明显改变,公信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去年许多大事、喜事、悲事发生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和整个互联网业界以自己的责任感、爱国心,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报网融合 新媒体 报网互动

报纸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网络是新兴的信息载体。两者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有关两者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作为一份地方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于2007年12月,率先在全省平面媒体中推出网络专版《铜都网事》。虽然这个横空出世的版面在一年零一个月共出版50多期后半途夭折,但这一创新实践却为地方平面媒体加强与网络新兴媒体的交融与合作,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思考。

一、《铜都网事》的来龙去脉

加强与网络的联系,是《铜陵日报》近年来的重要经营和运作理念之一。2007年11月8日记者节前后,《铜陵日报》开始积极策划《铜都网事》专版,并于当年12月试刊。

《铜都网事》以铜陵新闻网及其论坛“铜都论坛”为主要阵地和稿源,这一专版是连接传统媒体《铜陵日报》与新兴网络媒体铜陵新闻网的桥梁和纽带,重点关注铜陵新闻网及铜都论坛的在线交流,倡导报网互动,连线民声民情,选发网友佳作,版面稿件短小精悍,内容体裁不拘一格。

《铜都网事》的定位是网络生活专版。它不是纯粹的新闻版,但侧重于与网络论坛有关的新闻性稿件和动态报道;它不是专门的文学版块,但兼顾与网络论坛有关的文学活动和作品。其版面主要栏目及内容为《精华原创主帖推荐》:向读者推介几个精华原创主帖;《有话QQ聊――铜都论坛群》:整理几节记者与网友在论坛群里的聊天内容;《连线民声》:根据网友在网络论坛“采编交流”等版块提供的线索,进行采访报道;《网友贴图》:选发网友上传到论坛的有特色的原创照片;《网友茶吧》:选发网友发在论坛的原创小言论,内容主要侧重于生活类、休闲类和一般性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特色版块》:介绍论坛人气较高、有特色的版块;《缤纷网事》:与网络或论坛有关的原创小品、段子和故事;《趣味短信》:格调不低俗的搞笑短信;《网友原创》:选发论坛上的优秀原创作品;《网友动态》:报道论坛网友开展的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网站和论坛开展的各类活动等。所有稿件必须先上传到论坛有关版块,报社责任编辑直接从网上选稿或寻找线索。专版每周一期,周五下午发稿,周日下午签发付印样,周一见报。

由于该版面有其独特的定位和特色,对于凝聚论坛人气、加强报网互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铜都网事》的得与失

作为一次创新探索,《铜都网事》的推出本身就具有了重要的导向性意义,那就是传统媒体要主动出击,与网络等新媒体交融、合作,直至打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全媒体”,以在日益激烈的传播战中掌握主动,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同时,《铜都网事》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编辑、传播的流程,不是简单把专版变成报纸的“电子版”,也不是把报纸变成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论坛,而是更加注重两者的“融合”与“互动交流”,开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媒介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有了《铜都网事》的有益探索,《铜陵日报》更加注重网络宣传与经营工作,而后成立了全新的网络传媒公司,开辟了网络直播视频业务,一批“在线访谈”、网友互动类栏目步入正轨,成为常规化工作。

《铜都网事》尽管具其价值得到借鉴,但终究没有长久坚持下去,它的半途夭折值得思考。

经济价值定位不清晰。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任何媒体都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它的经济属性,媒体实现经济效益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广告业务收入,不能想象毫无经济实力的新闻传媒能顺利地担当起“守望者”的社会责任。就当前我省地方报的版面价值计算,一个版面的广告费用多则十数万、少的也要数万元。由于《铜都网事》受众对象以网民为主,又需考虑版面的完整性,这就导致此类专版,既缺乏市场投资的主体,又限制了刊登广告的版面空间。《铜都网事》运作一年多的实践也证明,在直接经济贡献这一块,几乎是空白。广告商投放广告,总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广告,但就目前而言,大多仍是报纸、网络各自为政,没有做到共享互通。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各类媒体的优势,不仅在内容上实现“融合”,也要在经济效益上互相交融,通过盘活版面、科学设置栏目,提高广告的互动性,为广告主提供更广泛的创意空间,形成报纸、网络的合作共赢。

受众对象范围不广泛。作为大众传媒,没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再新颖、独特的版面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铜都网事》以铜陵新闻网及其论坛“铜都论坛”为主要阵地和稿源,这就限制了版面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也难以持续保证较高的版面质量。目前,铜陵市本地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市民论坛、听风阁等一批网站论坛拥有相当规模的“忠实”网民。其中,截至2010年12月25日,仅市民论坛累计访问量已达到121857685人次、日均访问量达20多万人次。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得不说是《铜都网事》的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扩展,受众不再只是过去传统的那种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单一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在介入媒体的过程中具有了“主动性”。对媒体来说,这种“主动性”就是“认同感”,而对于一个新生的版面和宣传报道模式,这种“认同感”往往决定着它的兴与衰。

运行机制机构不完善。任何一家媒体、一张报纸、一个版面,都必须有其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机构。作为新生事物,《铜都网事》从组织策划到试刊,前后不过一个多月,时间紧促。同时,由于正常版面的工作量繁重,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去负责这个专版,采编力量也相对单薄。此外,有关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稿酬问题,也没有作专门的核定和进一步的细化。以至于专版在坚持一年多时间后,相关移交、衔接工作不到位,没有哪个部门和编辑愿意接手这个版面的采编工作,这也是《铜都网事》停发的直接原因。令人欣慰的是,《铜陵日报》积极吸取了《铜都网事》的经验与教训,在集中力量办好《铜陵日报》铜陵新闻网、《铜陵手机报》等工作中,成立了力量雄厚的专门采、编、播及主持人队伍,并已将《铜陵日报》铜陵新闻网打造成了铜陵地区的门户新闻网站。而随着业务质量得到保证,在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经营创收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报纸与网络媒体都是信息的提供者,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只要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利用受众忠诚度和公信力进行信息和服务延伸,报纸在数字时代仍有巨大的发展机会。报纸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结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第3篇

网民是论坛的创造者

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创造者,所以全世界千万人的创造才能,因为互联网平台而得以释放。2009年,论坛中网民产生的内容达到11.3亿条,平均每天300多万条,比2008年增长314%。网民使用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浏览信息”、“分享生活及情感经验”等。

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够读书、写字。但现在不够了,伴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有文化者”永远是与“沟通”连在一起的。创新思想是互联网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创新的思想就是关于人际沟通方式的创新思路。要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也就是传播理论,这方面有创新,才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创新,是发生在工程科技与社会应用的交界面上,它不是说做好了大家用就行了,而是网络在应用当中得到发展的。人充分参与其中。

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要素是: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有了好照相机,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能不能把这幅好照片尽快发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CNNIC研究发现,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就越发达。我国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技术力量较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率较高,因而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我国网络论坛的网民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传媒业、金融业等群体。此外,大量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我国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大多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占比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68.8%)。

论坛网民的构成与网站论坛的类型、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华网论坛定位为专业的军事论坛,该网站90%用户是男性,发言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重点新闻网站论坛的网民多为成熟理性的公职和退休人员,其言论相对理性;行业类网站论坛的网民言论多围绕专业话题。我国网络论坛中的言论以社会民生类话题为主,大约占网络论坛所有话题的2/3。在社会民生类话题中,环境保护、就业、高考、房价、养老等位居前列。虽然论坛总体言论比较理性,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以及论坛网民的低龄化、低收入等特征,容易出现“仇官”、“仇腐”、“仇警”、“仇富”等非理性言论比较突出。网络对话的间接性和隐秘性既使网络言论更加自由,也让网民对自己言论承担的风险责任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言论出现偏执、极端化的走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论坛影响日趋增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多媒体”优势无可比拟。网站在每天的信息中,不仅有文字、图片,还配有音视频以及相关链接,给网民提供丰富而全方位的信息体验,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网民的需求,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内容的及时性、海量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受众的高度互动性等特点,发挥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时代。

其中互动能力最强的版块之一是论坛。

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论坛多为时政性论坛,致力于打造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的便利平台,其规模和影响力均在不断扩大。例如,新华网有33个分论坛版面,其中发展论坛注册用户达250万,日均PV量1500万,UV量230万,发帖量10万。门户型网站论坛的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都较大,其中,仅新浪网就有1241个分论坛版面,论坛注册用户数为1200万,日均PV量2500万,UV量220万,发帖量15万。论坛型网站以论坛为基础的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虚拟商店、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这类网站的论坛为全网站贡献着50%至100%的流量。行业类网站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行业资讯交流的平台,例如,DoNews社区主要是面向IT行业人士及喜欢IT产品的网民;爱卡汽车社区专注于汽车领域,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俱乐部。小区业主论坛的用户90%以上是本社区居民,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邻里互助的平台。其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均相对较少。

境内网络论坛的演变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竞争逐步激烈以及我国上网人群的进一步扩大,网络论坛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用户发帖积极性非常高。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网民发言的匿名性,大量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论坛源发、扩散和炒作。这一炒作过程通常表现为,社会事件发生后通过社区、博客、微博等首发,然后通过社区发酵,再通过大型传统媒体定性,最后通过门户级网站转发、多家有影响力大媒体参与而成为网络热点乃至社会热点。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确实推动了众多冤情、错案的公正处理,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是直接利益人选择互联网进行事件曝光的最基本动力。

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论坛的转型和提升开辟了新的前景,目前我国网络论坛已逐步向贴吧、微博客等新形式演变。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引擎紧密结合,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这使得贴吧凭借其最广泛的讨论主题,聚集起了庞大的兴趣群体,具有极大的话题入口影响力和用户粘合度。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邓玉娇案 网络舆论 议题互动

一、研究缘起

2009年5月12日,《三峡晚报》刊登了一则题为《镇招商办主任命殒娱乐场所》的新闻,报道了10日晚湖北省巴东县的一起命案:该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某宾馆消费时,与女员工邓玉娇发生争端,争执中邓玉娇用随身携带的修脚刀将镇招商办公室主任邓贵大的喉部刺伤。致其不治身亡,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德志被刺伤。13日,《三峡晚报》继续刊载新闻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新京报》等各地媒体对案件予以关注。更多传统媒体的介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有网民将其转载到网络社区,拉开了“邓玉娇案”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中互动的序幕。

在网络论坛中,网友们纷纷对邓玉娇表示同情与支持。网络舆论在“邓玉娇案”的调查进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督促巴东警方公正办案,最终将邓玉娇“蓄意杀人”改判为“防卫过当”。

本文通过对“邓玉娇案”中传统媒体的报道及网络舆论的分析探讨几个问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论坛中如何起作用?网民们如何通过在网络论坛中发表言论而影响案情调查结果?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之间是否存在议题互动并产生相互作用?

二、分析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以强国论坛的深入讨论区(俗称深水区)中的主帖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其一,强国论坛是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论坛之一,且要求主帖在1000字以上,因此网友发表的言论完全能够代表其对待该事件的看法;其二,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内帖文数量相对于其他讨论区而言较小,便于分析,且该区的所有内容由于-审核程序严谨,事后极少删帖,搜索的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网上舆论的原始状态。笔者通过在强国论坛的深水区搜索“标题/包含/邓玉娇”,“标签/包含/修脚女或邓玉娇”的方法,检索到12日29日问的主帖721个。

在纸质媒体的选择上,由于《南都》对案件的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跟踪报道,且刊登了媒体人士和读者对此事的评论,内容翔实。故以其报道为研究对象,共得到12日-29日间的27篇报道样本。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与“邓玉娇案”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和网络帖文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互动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政治议题之间互动性的增强,“谁设置了媒介议题”逐渐成为媒介议程研究领域的新话题。研究发现,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源于其他媒介的内容,这种影响被称为“媒介间议程设置”。

学者Noelle-Neu-mann&Mathes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一些主流媒体对某些新闻进行报道后。其他媒体会相继跟进,形成一股连锁反应,即所谓的“共鸣效果”。而1991年。学者Mathes和Pfetsh在德国进行的“反对议题”研究则证明了媒体议题可以由非主流媒体流向主流媒体,即议题互动的“溢散效果”。

案件调查过程中议题在网络论坛和传统媒体间的互动:

(1)议题在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中发展的时间架构。图1和图2分别是《南都》每日有关“邓玉娇案“的报道数量和强国论坛深水区网民每日针对此事发表的主帖数量。

《南都》的报道可分为四个阶段:平稳期(13日-15日):案发及事实细节报道阶段;首次波动期(19日-20日):警方初次公布调查结果并引起网民强烈不满阶段;二次波动期(22日-24日):采访巴东警方负责人、律师发现犯证据到被毁、邓母与原律师解约阶段:衰减期(26日-29日):律师提交控告书、案件结果渐明朗阶段。

而强国论坛深水区的讨论则是一直处于热议状态,而后衰减。案件12日首次进入强国论坛时,就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但当天并未引起较大舆论呼声。13日-27日,除16日外,其余日期的主帖量均在30个以上。直到28日以后,讨论的势头才减弱。

图1《南方都市报》每日对“邓玉娇案”报道及评论的文章数量。

图2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每日发表的主帖数量。

(2)案件初次公开阶段。13日-15日,《南都》连续3天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且以事实性报道为主。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强化了议题在网络舆论中的关注度,因此,这三天强国论坛深水区内迎来了讨论的第一个小高潮,网民们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于:邓玉娇杀人是正当防卫,呼吁司法机关从轻处理或无罪释放;谴责邓、黄二人的行为:质疑警方有关邓玉娇患有精神疾病的鉴定。这一阶段,议题基本上是从报纸流向网络社区,以共鸣效果为主。

(3)警方修改通告导致案情转折阶段。19日,巴东警方修改案情通告,一是将“特殊服务”改为“异性洗浴服务”,二是将邓贵大把邓玉娇“按倒在沙发上”改为“推坐在沙发上”。且警方认为:“邓玉娇有主动投案情节,但自首是否成立,应经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法作出认定。”由此,巴东警方认为,邓玉娇是蓄意杀人而非“正当防卫”。

这一认定与网民期望的结果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网民们开始质疑警方的调查,从各种角度分析案情,为邓玉娇辩护。强国论坛深水区的主帖量由18日的54篇激增到75篇。

网络舆论的不满促使《南都》继续对“邓玉娇案”进行采访报道,并刊载读者和媒体人士的评论,进行有意识的议题强化,以期引导社会舆论。19日20日,《南都》就“邓玉娇案”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4篇是有关案件事实的新闻,两篇是读者和媒体人士供稿。

这一过程是由传统媒体对案件调查最新进展的报道而引起网络社区中讨论的。而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质疑又促进了传统媒体对其的关注度,继续跟踪报道。所以,议题互动是共鸣与溢散效果兼有,但以溢散效果为主。

(4)证据披露导致案情再次转折阶段。22日,《南都》刊登了对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专访,同一天,邓玉娇的律师找到邓玉娇遭到犯的证据。23日,律师表示担忧证据被毁,而后邓母清洗了证据衣物。接着,邓母与律师之间发生嫌隙,导致解约,双方均通过媒体表达不满。传统媒体的报道继续促进网民对案情的关注,推动网络舆论对案件讨论的进程。有网友针对案件的本身进行分析,预

测判定结果;有网友将讨论的话题延伸至鞭笞社会黑暗面,提议完善对公职人员的监管与惩治;有网友找出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言论和警方通告中的漏洞进行抨击。《南都》不仅加大对案件事实报道的力度,而且刊登了读者及媒体人士的言论,让更多理性的声音见诸报端,希望通过引导网络舆论保持中立而不致影响到警方办案和法院判决。

这一阶段,由于传统媒体有意识地跟踪案件调查,议题的互动是由传统媒体流向网络论坛的,以共鸣效果为主。

(5)议题衰弱阶段。25日之后,邓母聘请了新律师,新律师对“邓玉娇案”发表声明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书,使形势向有利于邓玉娇的方向发展。网民们得知该信息后,心理得到了满足。对该事件的讨论慢慢减弱。

这一阶段,网民讨论减少的行为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引起的,因此议题的互动仍以共鸣效果为主。

网络舆论与案件调查的推进。

笔者对强国论坛深水区的721个主帖进行内容分析并归类,主要划分为7个类别。

①事实类:转帖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

②评论类:就“邓玉娇案”发表个人意见,援引法律条款及以前的案例对案件进行分析及结果预测。

③评论延伸类:由“邓玉娇案”延伸开来。讨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监督制度的完善。

④质疑类:针对其他网友发表的意见提出质疑。

⑤情绪类:用诗歌、古文等文艺题材表现对“邓玉娇案”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⑥传言类:通过其他网民的言论及非官方或非媒体报道的信息对案件的过程进行猜测。

⑦其他类:不能归入上述6类的帖子均属于此类。

在“邓玉娇案”的报道过程中,网民对案件本身的评论、预测(评论类主帖)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探讨(评论延伸类主帖)占所有主帖总数的70.58%。且其中绝大多数帖子都认定邓玉娇是正当防卫,并希望以此鞭挞官员的不端行为。这两类帖子是网络舆论的主旋律,贯穿整个案件发展始终,推动着事件调查的进程。当警方公布的结果不利于邓玉娇、与网民的意愿相悖时,舆论的呼声便加强,网民们期望通过舆论的压力改变警方判决。在721个主帖中,仅有3帖呼吁应相信警方办案,但并未引起网民们的共鸣,而是受到反驳,回帖量也不多。

总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舆论对“邓玉娇案”的关注最初源自传统媒体,且关注度随着案件调查的推进和新闻事实的披露呈现波动态势。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第5篇

在社区论坛、新闻跟贴留言等互动版块中,网民参与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滚雪球放大效应。这种网民参与构成的互动式传播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最活跃的版块,也是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最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的版块。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始终要按照坚持正面宣传的要求来管理。

网络媒体管理的好坏与否,社区论坛和新闻跟帖是最有效果的检验版块。引导好了,新闻(话题)事件的传播效果有利于提高认识,化解矛盾;引导不好或者没有引导,就会出现混乱,激化矛盾等不良局面。

加强论坛和新闻跟帖的管理,提高网站从业人员和网民的网络传播素质,才能杜绝假新闻的传播扩散.避免有害信息的社会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

重视互动报道

网络媒体的内容把关要从传统媒体的内部控制延伸到受众的配合。通过制度督促从总编辑到各级编采人员都能够深入参与互动报道。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决定了审稿的重要性,但是网络媒体除了重视审稿环节之外,也要重视来自网民的互动传播,因为通过网民的帖文可以了解网民对网站的新闻的反映,以及网民阅读之后想表达的内容。

建立严格的帖文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网络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及时参与网民的互动传播,便于及时加强引导和管理。

参与互动传播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传播环节基本上都可以控制,而且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可以熟练地管理传播过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兴媒体,最明显特点是媒体受众可互动参与传播,并且网民的言论已经成为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各家网络媒体已经初步制订了一套措施来参与互动传播。比如,协调管理员、版主话题设置,话题讨论以及讨论范围的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引导互动传播

为使社区论坛内留言跟帖的气氛良好,格调健康,管理员和版主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设置话题。在互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把热点新闻事件引发的话题以及网民自发讨论的话题形成的热点话题,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尽量要把握好争论性,网友可以就这个话题发表正面支持、反面反对或中立观点。持各派观点的网友互相争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在争论的过程中,版主可组织网友撰写帖文,引导大家的争论。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必须有普遍性,让大部分网民觉得这个话题与自己的经历感觉“似曾相识”,能引起共鸣,激起参与发言的念头。

论坛管理员和版主设置的话题必须具有新奇性,这个话题要超出一些社会常识、历史范畴和科技领域的范围,满足广大网民的好奇心。

话题讨论一般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完成,这些文字和图片尽量是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表现,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或思想激荡。

在论坛的话题设置中,有些话题往往是以公告的形式展开讨论,而且还会配合某项活动的组织实施。这类话题往往具有行政组织的权威性或者民间活动的公益色彩性。

当论坛发起某个话题的讨论之后,管理员和斑竹要根据引导和管理的要求,随时参加话题讨论,引导讨论方向,让网友发言不偏离主题。

论坛的话题讨论处于一个开放的虚拟环境,参与的网民可以匿名参与,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自由的倾向。管理员和版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把与讨论主题无关的内容删除,并限制某些影响话题讨论的发言行为。

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已经呈现出有别传统媒体和现实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对于这种网民之间已经在网络上普遍适用的语言体系,应该引导和管理,这样更有利于达到传播效果。

管理互动传播

参与论坛BBS发言讨论的网友五花八门,以及参与动机的千差万别,就会使论坛BBS上产生一些有害信息。管理员和版主就要通过判断来删除哪些有害的信息,这是一家负责任的论坛BBS必须具备的素质。当然管理员在判断信息时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管理员和版主要熟悉法律体系中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关的内容条款,对论坛上出现的明显违背法律的内容要及时删除。

管理员和版主还要熟悉当前我们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论坛上出现的违背这些方针政策帖文内容及时删除。

道德可以在社会现实中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同样在网络上也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来调整和约束网民的行为。管理员和版主也要用这些道德标准去判别论坛上的话题讨论,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讨论交流要及时控制或删除。

根据有害信息的危害程度,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内容危害严重的,及时对发言者作出处理和删除内容;内容危害一般的,可以阻止作者再次发言和控制这个话题讨论下去。

管理员和主要定期编辑整理删除有害信息,并分析研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分析研究报告,总结出规律性倾向来指导以后工作,便于引导和控制论坛BBS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