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传播方式

媒体传播方式

媒体传播方式

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适传播 社会网络媒体 社会媒体 新媒体

一、普适传播的概念和由来

人类社会产生至今,新技术的产生和变革总是能够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其中从未缺席的是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到报刊广电的大众传播,再到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拥有至少一台小型移动电脑;同时,互联网络尤其是各种无线网络的发展,例如wifi、zigbee、3G、4G的出现,使得访问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普通人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

在上述背景下,1999年,IBM提出普适计算(IBM称之为pervasive computing)的概念,即为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只要需要,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的信息①。社会网络媒体②应运而生,诞生之初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大有取代传统传播方式之趋③。社会网络媒体是通过新兴的网络社会模式进行信息、信息获取、信息交换的传播方式,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内的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

在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普适传播是必然的传播方式,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交换信息等,在普适传播中任何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普适传播是建立在两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一是主我与客我意识④,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这个理论说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断之下的。人们渴望认识客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二是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 年)于1967年所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⑤,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正是SNS网站的理论模型,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就是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被不断放大后形成的大型网络,而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则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二、社会网络媒体现状

目前,社会网络媒体在国内外的发展都呈现爆炸之势,以主流社会网络媒体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为例来说明:

1、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2004年2月上线

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8亿。2011年10月8日加拿大社交媒体推广公司Gopopcorn的最新数据显示,Facebook用户每分钟50多万条评论、超过29万条状态更新和将近14万张图片。Facebook用户15分钟的图片就相当于纽约公共照片档案馆的图片总量。这些数据还在以指数级的趋势在上升。图1是花旗集团分析师马克・马汉尼(Mark Mahaney)于2011年9月26日公布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报告,可以看出Facebook的发展趋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互联网巨头。

2、Twitter是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于2006年6月上线

它利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目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达1亿,每天发送上亿条信息并不断被转发和共享,其信息转播速度和范围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

3、新浪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消息或上传图,2009年上线

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2011年6月该数据已上升至2亿),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图2是新浪微博的运行数据。

4、人人网,2009年由校内网发展而来,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

通过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研究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中,人人网占到25.1%,开心网占到19.4%,腾讯朋友占到18.1%,分别占据了市场前三位。

这些只是社会网络媒体的突出部分,就此能够管窥到社会网络媒体发展之迅猛,图3显示了截至2011年上半年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信息量,前者的力量不言而喻。

三、普适传播的特征

1.时效性

基于社会网络媒体的普适传播,由于传播信息的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是“零等待”的现场,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大,实现了传播的高时效。

2、对称性

在普适传播中,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没有集中管理的环节,无需专门从业者,大众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接收者。信息和反馈呈现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又刺激了信息量的增加。

3、人际性

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各个小团体、小组织、小圈层,从微观上看,普适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征。

4、大众性

在社会网络媒体中,各个小团体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放射成无远弗届的传播区域,从宏观上看,普适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的效果。

四、普适传播面临的问题

普适传播在极速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爆炸

根据Gopopcorn统计,目前社会主流媒体在60秒内的信息量如下:Twitter上有12万条Tweets、1475张照片被;Foursquare上有2083次签到;Flickr上有3500张照片被上传;Facebook上有51万条评论、29.3万次状态更新、13.6万张照片被上传;Instagram上有1350张照片被上传;Tumblr上发表了1080条帖子。如何有效保存、组织、管理这些信息对普适传播的参与者是巨大的挑战。

2、信息淹没

普适传播的信息呈爆炸状态,因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淹没;普适传播的对称性又导致了信息传播和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处于无序状态;人际性导致了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的寻找目的信息、如何使信息取得目标受众的关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传播不可控

传播的对称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所以如何有效鉴别信息、引导和控制传播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4、信任危机

由于传播不可控,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私密信息,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会出现人人自危集体沉默的结果。

5、如何与传统媒体共生

社会网络媒体固然有着无法比肩的传播优势,但是它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媒体,因此如何实现两种传播模式的有效共生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五、展望

基于社会网络媒体的普适传播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取得的效果令人震惊,不管是传播方式本身的发展变化,还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令人惊异不断。例如,2011年10月28日互联网监测机构comScore的第三季度美国广告市场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占据了该季度15%的在线显示广告支出,而谷歌和雅虎均为10%。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基于普适传播方式的社交模式、营销模式、学习模式、游戏模式等都将发生变革,也会出现许多未曾料想到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传播系统的不断磨合与调整。

参考文献

①Satyanarayanan,M,Pervasive computing:Vision and challenges,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vol.8,no.4,pp.10-17,2001

②Kaplan,AM,Haenlein,M,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

NESS HORIZONS vol.53,no.1,pp.59-68, 2010

③孙庚,《美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新闻与写作》,2010(12)

④[美]米德(Mead,G.H.)著,赵月琴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6-01

⑤S Milgram,The small world pr-oblem,Psychology Today,Volume:2,Is-sue:1,Publisher:New York,Pages:60-67

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形式;媒体发展形式;问题研究

一、科学文化普及的意义

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源,不管是信息数量还是信息质量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传播水平之上。社会科学文化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广泛的国内社会社交市场,可以代表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的信息文化发展情况,于此同时,科学文化也是众多社会文化的代表,尤其是社会科学文化的积极性、传播方式、文化传媒等项目处于国内较高发展水平,对于其他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风险,亟待解决。通过对社会科学文化的总结预估可以窥见其发展劣势,为我国的科学文化普及找到一条适合之路。

二、新时期发展中科学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机制可谓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不仅表现在信息传播横向跨度的增强还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将全社会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社会群众信息共享化的需要。虽然新时期的科学信息传播形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高效的传播机制,但是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科学信息的媒体化传播还是缺少必要的信息传输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信息传播形式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彼此对媒体信息的实时交互,来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但是在媒体信息的实际传输的过程当中,信息传输机制与其传播形式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无法与信息传播形式进行有效的配套,另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高效率的传播科学信息,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共享化的需要。

三、新时期中科学知识的知识的自媒体普及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之下,众多的媒体形式都进行了信息服务创新,结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信息传播体系下的自媒体发展趋势来塑造自身发展的内涵。当然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之下,打造知识移动信息终端还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数据库资源和信息数字资源进行融合,主要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让人们来安装信息客户端,如何通过信息客户端来塑造自身的知识媒体内容要结合不同的信息发展趋势来预测信息发展的方向,组合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来打造信息移动化平台,满足于人们的信息及时化共享。当然,在时代媒体影响之下,信息化新媒体主要得到特点是依托用户的信息移动客户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知识性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共享频率高,信息更新速度快,空间跨度大,信息的交流共享性强等。同时,知识性媒体的信息近乎零费用,广大用户享受的也是免费的信息服务,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知识性自媒体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集中性的信息,及时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网上流量的大范围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移动便捷化的信息共享更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实现了资源信息对接。传统的知识媒体以单向化方式传播信息,而新兴电子媒体可以及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拉近了媒体信息资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的自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发表自己的言论,留下自己的访问足迹,还可以对知识新闻信息进行打赏和投票等,充分发了观众的评判能力,丰富媒体的内容,使其结构更加合理,人们根据信息事件及时报道的新闻内容,在自定义的平台上自己的动态和感想,有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提升了现代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

四、科学文化信息传播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具有潮流化和时尚化,并能及时更新的科学新媒体特色节目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特色化的信息编排模式充分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提高了媒体的关注度。但是科学性媒体与之相比在不变换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导致信息价值链的中断,公众的收视兴趣下降,严重降低了科学媒体的品牌价值。所以作为科学新媒体要想充分的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就要集合社会的热点文化,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赢得广大的观众的喜爱。满足于新闻编辑的基础上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提高新闻更新的频率,同时要结合于社会的潮流文化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醒目的标题,特色化的编辑内容,多渠道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价值的属性,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总而言之;新媒体作为信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固化的传媒属性很难被社会的青年群体所接受,所以新媒体结合新思想,新潮流,转变媒体编辑的风格是势在必行的,只有结合于正能量的社会文化进行信息报道,才能提高收视率,扩大阅览量。

五、新媒体科学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趋势之必然,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促进了媒体信息质地飞跃,就新媒体的本身行业属性来看,其进入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无论是个人亦或是小型发展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通过微信、QQ、博客等社交媒体工具,打造自身的新闻品牌;以互联网+形式的思维进行构造,从而丰富新媒体的发展渠道。信息渠道的整合平台包括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生产优质的内容是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传统报纸行业依据互联网信息时刻共享化的特点;以互联网为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对及时发生的信息进行报道。传统报纸品牌也应该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的信息作为巨大的财富,传统媒体应向新媒体学习,不断收集包括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在内的用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精确推送信息,将最适合的产品迅速传递到用户的手中,共创价值,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打造自身的信息传播的特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主创新性是极高的,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瞬息万变,新媒体要依据用户的体验进行新闻风格的转变,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信息交流互动的需要。

六、结语

新时期内科学信息媒体的传播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满足信息及时化共享的前提下,科技信息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但也造成了信息传播质量的下降,导致社会信息共享环境的质量也是在不断地降低,因此要想提升科学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就要认清媒体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根据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来做出调整,保障科学信息的合理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梁芷铭.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新闻界. 2014(03)

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第3篇

你还在邮局订报纸、杂志吗?

你还在节日的时候发短信来送出祝福吗?

你还在看电视广告决定要买什么品牌的商品吗?

你还在犹豫是不是要换一部大屏智能手机吗?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都是“不”,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实现传播需求。

身边的自媒体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已经使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推出,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最便捷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

借助微博和微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出版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媒体,由用户自己生成内容的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的管制特性和权威化倾向不同,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主要扎根于普通公众,在传播的内容、时效性、媒体开放性、交互性等各方面也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不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带有更明显的新技术和草根化特征。其理念是观点自由、平等对话、信息共享,更推崇用户间的自主交叉互播。

平民化、个性化的观点自由

个性表达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由于出身不同而产生的最大差异,从传统媒体时代被动传播的“旁观者”,到不用仰望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当事人”,只要你想,我们谁都可以自主筛选主题、创造内容,成为新闻、信息、观点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门槛低、易操作的平等对话

传统媒体对于信息一直都有严格的准入资格和内容审查要求,广播、电视更是缺少媒体开放性,都是稀缺的传播资源。自媒体的门槛则相对低很多,既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自己就可以直接获取想要的内容。

交互强、传播快的信息共享

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内容的时效性也很差,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受众很难与媒体有平等的互动和参与。自媒体恰恰满足了受众自己、自己用拇指投票、自己相互推荐的潜在需求。

以上是自媒体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因。鉴于自媒体的主体是普通民众,更强调信息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对专业性要求并不高,使用的成本也非常低。与自媒体庞大群体基数和海量信息伴生的,是内容公信力不强、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端。

玩转自媒体

智能手机和PAD终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也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每天从起床到睡觉、从工作到生活,随时随地都在把玩手机或PAD终端,最初是打发碎片时间,现在已经形成对获取外界信息和沟通交流的路径依赖。

2009年才推出的新浪微博,截至2012年末注册用户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而借助QQ的强大用户渗透率,腾讯微博2012年底注册账户数也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

腾讯2011年初推出微信后,势不可挡的微信在2012年横扫整个中国,不到两年时间用户数一举突破3亿。微信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第一大手机应用,简单却人性化的设计颠覆了之前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从此,自媒体进入微信时代。

2012年末,马云和王健林有一场关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能否超过50%的亿元豪赌。不论谁输谁赢,这个赌约直观反映出移动互联网将带给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颠覆式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线购物,在微博和微信上主动信息,并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分享观点与感受。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传统的软文、硬广已经无法覆盖所有的潜在用户,传统的直销、商超终端、商渠道的营销成本越来越高,效率却越来越低。在企业营销提升和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营销手段和品牌推广模式势必被移动互联网重构,传统媒体与自媒体需要有效嫁接和融合。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影响,没有企业可以置身度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企业在了解自媒体的特点后,要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势不可当,快速掌握其游戏规则,大胆尝试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与营销模式。其实,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成为一家自媒体。

构建企业自媒体平台

企业单纯依靠一种媒体资源,已经很难获得期望的传播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整合公司的各种媒体资源,借助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与用户沟通,构建创新的企业自媒体平台。

内刊文化式宣导

企业内刊往往被视作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沉淀文化基因。通过定期经营信息、管理动态、行业观察、专业观点,展示企业形象,加强品牌沟通。

企业在编辑内刊时,可以同期发行电子版和纸质版,有助于更广泛地展示企业形象,在内刊中还可以加入公司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二维码,加强平面纸媒与自媒体的相互推荐和关联度。

官网正规式宣传

官网是企业的电子名片,通过集成公司介绍、业务展示、在线交易、论坛服务等模块,同时承载品牌推广和营服一体化的功能。

企业不妨多学习三星等知名品牌的官网运营:用户登录官网,不但能看到常规的企业网站内容,还有网上商城、新浪微博、三星APPs、腾讯微博、人人网等媒体链接,将官网建成自媒体平台的一个入口,配合清新简洁的网站风格、友好的用户界面设计,加强了官网的易用性和先进性。

微博社会化营销

微博是博客的升级版,具有极强的媒体属性。微博上发消息的数量没有限制,受众群体是弱关系、强兴趣聚集的人群,生产、传播、分享的成本低,大量转发还能造成事实上的“权威”印象,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万的用户在微博吐槽,高质量的粉丝多少也成为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可口可乐、宝洁、阿迪达斯、杜蕾斯等国际品牌非常重视与消费者的互动,很值得企业学习。

企业可以按其不同业务单元和营销、服务职能分别建立官方微博,坚持信息,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用户更多的关注时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而且能处理好危机公关,通过引导消费群体的舆论倾向和品牌感知,因势利导建立良好的口碑效应,不断增强品牌信任感。彼此互粉的官方微博,做到与用户有关注、有互动、有口碑,可以构成集团化的微博矩阵,加强对目标用户群的广度和深度覆盖,提升企业的社会化营销能力。

微信定向性推广

微信是一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的自媒体工具,传播受众以强关系的熟人圈和行业圈为主。由于微信公众账号每天信息的数量受限,传播力看似较弱,但其沟通属性更强于媒体属性,用户订阅某一个公众账号的前提是对内容的认同,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和运营公众账号的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如果信息内容的可读性强,就会获得用户订阅,与用户的交互性最强,非常适合进行定向营销和品牌推广。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借助微博的品牌影响力,吸引用户加入微信平台,再提供更隐私、更深入的沟通服务。南航、海航等航空公司已经借助微信平台,为验证后的用户提供机票预订、航班查询、登记手续办理、积分查询服务;招商银行也已开通微信平台为持卡人提供账单查询、提前还款等服务,不但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短信查询和办理业务的功能,还增加了更多原来短信未能支持的互动服务。

自建独立新媒体

实力强大、业内地位比较高的企业,可以尝试自建独立的新媒体。自建新媒体与内刊相似,但从根本上超越了内刊。首先,从形式上看,内刊是静态的,更多是平面形式。而企业自建新媒体是实时动态的,采用了视频、网站等新形式。其次,从内容上看,内刊内容更多地与企业相关,企业自建新媒体则在企业资讯之余,更多地涉及产业、人文等更有深度的层面。

企业自建新媒体,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公众影响力,更好地与公众沟通。目前,谷歌、英特尔、思科、尼桑等著名企业已经在自建新媒体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例如,IT产业巨头英特尔创办了Intel Free Press。这是一个独立的“科技网站”,致力于报道那些被忽略的科技和创新故事,更注重新闻背景和深度报道。Free Press的目标在于提供英特尔未来发展的观察视角,由点及面审视整个科技行业。

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第4篇

传播学上,“碎片化”一词常见于和后现代主义有关的研究文献中,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媒体越来越多,信息全面爆炸,传播模式正由“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碎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信息社会最显著的传播特征之一。①

心理学上,信息的碎片化主要源于思维活动的无边界。面对未知,很多人易陷入慌乱的无意识中。弗洛伊德称遗忘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机制,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主动遗忘”事件则可以帮助人们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他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碎片化思维的心理成因可以从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状态分析。在有意识状态下,即当思维过度沉溺于某种状态中,人的心理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抑制当前的意识活动,不自觉地探求外在对象,于是连续的思维就断裂成碎片化状态;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易造成“看山不是山”的心理困惑。现代社会信息量呈几何级的增长,作为个体的人类有限的认识已经无法承载太多的未知,信息过载对受众接收信息给予无形压力,遗忘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便会启动,致使有限的认知能力更显碎片化。

正是因为信息的碎片化尤其是快节奏生活“浅阅读”已成为习惯,所以探究受众信息接收时的心理碎片化才具有现实意义。“碎片化”既是指受众信息接受时的心理碎片化,也是指传播者在信息生产时的碎片化,也可以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损耗造成的碎片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1、广义层面上的“碎片化”

社会不断前进发展,人类的认知视野也不断扩大。重新认识“碎片化”离不开探索人类传播发展史和认知规律。

从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看,“碎片化”的特征从原始的口头传播时代到现代信息时代就已存在于传播的基因里,碎片化特征根植于信息选择中。在前信息时代,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意味着至少存在这样的两重选择,第一重选择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者“把关”作用,第二重选择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者的选择心理。经过多重选择之后,传送与接收的信息量不一定对等,传播控制会使悲观者发出“交流的无奈”。当然,这种信息的选择正当又必要,既降低信息超载的压力,又缓解噪声的焦虑,且被选择后的信息完全满足了个人对信息的需求。

信息的碎片化从微观上看,一方面主要体现在选择主体或把关人对信息内容、数量、价值、形式等方面的重组,将导致信息的遗漏与缺失,使得事实不全面惹人质疑;另一方面思维定势促成了伪新知,习惯于传统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误以为接收的信息是完整的,可见大众传播麻醉作用存在于无意识心理。当新媒体时代到来时,文本的微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海量信息的同步生成就促成了“新媒体时代是碎片化时代”的伪新知。因此,从信息整体而言,几乎所有时代的信息传播始终呈现出零碎化、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应是信息传播的固有基因。

从认知规律上看,古代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是归纳总结,即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获得真理,但这忽视了复杂性。而现代传媒专业操作形成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的意识,极易成为路径思维。另外,人类认知活动存在一种类似“返祖”心理,随着认知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会质疑与反思既有规则,重新回归起始状态。随着新的传播技术与通讯工具的出现,人类对传播的认知日渐深入,“返祖”机制迅速被激活,原来完整的信息开始碎片化了。所以,“碎片化”的提出是人的认知发展的结果。

2、狭义层面上的“碎片化”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文本呈现形式的微型化两个方面。

第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加强了对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刻板认识。智能设备与社交工具的出现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得被动接受的受众反转为传播者,这种反转也契合了web2.0时代倡导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理念。“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时代,掌握一定的媒介素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

第二,文本呈现形式的微型化。微博140字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微博只能抓住事件的一点进行放大,而抓住哪一点又是极具个性化的,所以很难将事实阐释清楚,往往只是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沉默式的扩散到微博海洋之中。微博字数的限制,与以往报纸长篇幅的报道、电视新闻报道等相比,无论是文本篇幅上还是内容深度上,都明显的体现出“碎片化”的特征。②

三、信息传播碎片化现状下的媒体官方微博

在碎片化时代下,主流媒体也纷纷建立官方微博账号,转战新媒体;传统媒体纷纷开办官微,是新旧媒介的融合,更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机遇。

2009年9月7日,@杭州日报上线新浪微博,成为第一个报纸的官方微博。随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两家都市报先后进驻新浪微博,传统媒体开通微博逐渐成为潮流。截至2012年底,媒体官方微博数突破11万个,集中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领域。

微博凭借短小精悍的形式、及时互动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某些不足。然而,微博上的海量信息大多沦为垃圾信息,有的甚至成为谣言。微博的泛化不禁让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担忧,而假新闻、假消息的不断出现蒙蔽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使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准确的,但是这些碎片化的、没有实质意义的信息也将错误地引导舆论。③

四、真相或谣言:官方微博的运作

可以说,“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信息传播与接收体系。随着大量个性化传播主体的涌入,网络成为了一个无疆界、身份模糊的充满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电子乌托邦。④在这个电子乌托邦里,“每一次信息的接收都需要一次智力思考和判断真假”。

海量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背景下,140字的表达往往做不到深度,难以解释深层原因,而当微博与社会敏感事件、热门话题等联系起来,一些不 实的信息乃至阴谋论、谣言也随之产生并泛滥。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得“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背景下,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媒体官微在运作中该如何分辨谣言和传播真相?

1、加强把关,确保真实

媒体的权威来源于真实报道,这是媒体寻求发展的资本。然而,一些官微只追求转发量和关注度,盲目转发无根据的微博。比如,北京京温商城一女子遭性侵后坠楼身亡的“谣言”集煽情、性感以及舆论价值于一身,很容易就让某些媒体“上钩”。

新闻从业者是传播消息的专业人士,必须要发挥“把关”作用。大众传播拥有“蝴蝶效应”,面对新闻价值丰富的消息时,新闻从业者一定要克制,谨慎判断其真实性。

2、避免情绪化表达

继复旦投毒事件后对“朱令案”热烈的探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网友的同情。

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往往是情绪化表达的结果。博爱、互助、怜悯等本是人性基本的价值共识,也是常识,但这些价值共识易被情绪所感染,在群体意识中引起共鸣,引发群体盲动。

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环境下,“谣言倒逼真相”盛行,在情绪化浪潮下,网友往往对官方的新闻存疑。比如陈永洲事件,不信任感激发着草根阶层发挥质疑精神,使得现阶段民间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议程设置官方舆论的议题。

碎片化的语境下,微博曾被视为集体的吐槽地,但媒体官微要核实信息,准确,坚持理性发声,既能上接正气,又能下接地气。最重要的是,不去迎合广大粉丝的情感而发声,在情绪化的波浪中沉浮。

3、谨慎转发其他信源的信息

微博既是公共空间,又是私人空间。“京温少女坠楼事件”、朱令案、陈永洲事件等,大V情绪化的表达绑架了舆论,可能成为谣言助推器,也可能成为群体极化的导火索。而媒体官微社会公器的属性要求有社会效果的考量,不容忍情绪化表达与无意识行为。因此,媒体官微要谨慎转发大V微博,不转发毫无根据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媒体同仁的联系,关注微博动态。

结语

微博活跃度的持续,是处于快节奏生活的受众对碎片化信息的认可。这种信息传播的简洁性、及时性与互动性,扩大了用户的视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越来越接近于自然分布,但人们始终无法逃离大众传播营造[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的“拟态环境”。

面对驳杂的信息碎片,人类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提升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媒体的信息是公众信任度最高的,这源自媒体的权威。媒体官微不传谣,坚持真实传播真相,才能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信息联结,建立起更有意义的信息传播。

传统纸媒向新媒体的转型之路很艰辛,但仍需要探索。“当一种新技术铺天盖地而来时,如果你不能成为压路机的一部分,就只能做路基的一部分了。”斯图尔特·布兰德如是说。

参考文献

①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与隐忧》[J].《新闻爱好者》,2011(12)

②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4)

③秦胜南,《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J].《新闻爱好者》,2011(6)

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G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01-0055-04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对体育传媒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旺盛,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那些掌握了新媒体特点和规律的体育传媒人才更是各大媒体的宠儿。乐视体育CEO雷振剑表示人才是自己最看重的:“在我看来,文化产业,特别是像体育产业最重要的就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1]对于体育院校而言,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媒体需求的体育传媒人才成为摆在体育院校新闻传播教学人员面前一道紧迫的课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要改善教学环境、加快师资力量建设,也要转变观念,对现有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新媒体给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带来的变革

(一)新媒体为体育传媒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土壤

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传媒行业的竞争,也为体育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让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传媒人才与其他新闻院校相比并无太大优势,“体育”没有成为他们就业的特色反而成为累赘。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很多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了“香饽饽”,有的甚至在上学期间就已经进入新媒体实习或工作。例如,中国最大的原创体育直播平台――章鱼TV,就曾经吸纳众多体育传媒专业的在校学生去作节目的解说员或主持人。腾讯体育这个被称为“人气最旺的体育门户”,在2015年就以5亿美元正式成为未来五年NBA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这折射出视频网站在体育赛事报道上的崛起,也预示着能够服务于这些体育赛事报道的体育传媒人才将不可或缺。

(二)新媒体改变原有的体育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

在传统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内容设置都是以传统媒体为主要对象,授课内容也以适应传统媒体岗位需要为主,很少涉及新媒体。然而,近几年来新媒体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已经开始改变传媒格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习惯。研究数据表明,在拥有6.68亿网民的中国,有着5.94亿的手机用户,而其中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不低于1小时的用户占比大约是89.4%。54.9%的受访者会选择用移动新闻应用来获取新闻,相比下用PC端新闻网站来获取新闻的用户只有16.9%,同比电视只占13.5%。[2]因此,在体育新闻传播学教学中,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教学转变将是大势所趋。在新一轮的教改计划中,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都纷纷增加了新媒体的课时比例。

(三)新媒体可以实现学生“毕业能就业,上班即上手”

“毕业能就业,上班即上手”是我国台湾世新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作为所有新闻院校培养人才的第一步目标。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各院校教学认知的滞后与实习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往往到了媒体单位之后还要进行“二次培养”,不能马上投入工作。新媒体降低了学生的实习门槛,网站、微博、微信个人公众号、网络直播等这些平台都可以加以利用,从而可为实现“毕业能就业,上班即上手”的第一步目标夯实基础。

二、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3]教学方式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在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方式占的比重最大,实践活动式比重较小。此外,还存在授课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学需求等问题。

(一)课堂授课方式单一,以“讲授式”为主

“讲授式”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起到授业解惑作用的教学方式。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3]因此,它也是比较常用和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就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来说,其本身要比一般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任务重,新闻传播知识和体育新闻传播知识的协调和统一,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反映在课堂上,讲授式就成为一种更为高效系统的,也是更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整堂课都采用讲授式教学,缺少和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主动求知的激情,失去了获取知识、质疑知识的能力,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

(二)授课内容仍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教学匮乏

体育新闻传播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教师不仅要上好理论课,更要上好实践课。这已经成为各大体育院校新闻传播学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始终存在不足。从硬件设施来说,进行实践课需要有相关的配套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例如《新闻编辑学》课程,需要准备编辑软件才能实现,而这一点个别院校并不能满足实践需求,有的虽然也有编辑软件,但早已是媒体采编人员弃之不用的,无法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从课程设置来说,有些院校虽然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中有实践课的学时,但是也基本上形同虚设。“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4]从教师自身能力来说,担任体育新闻传播课程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对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和安排存在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性教学。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无法与时代接轨

时代在发展,世界传媒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两年,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遭遇到来自新媒体的严峻冲击。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等联合的《传媒蓝皮书》显示,“2015年传统报业的‘断崖式’下跌仍在持续,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41.14%,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已达到50.8%。”[5]然而,尽管外面“局势动荡”,但高校这座象牙塔似乎“风平浪静”。大多数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主干课程的教材内容仍然还停留在“以纸媒为中心”的时代,教材内容少有更新。这导致教师没有太多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多数仍以纸媒为主讲方向,对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描述,学生也只能了解到皮毛。以笔者所授《新闻编辑》课程为例,该课程所用教材《新闻编辑学》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教材,属于比较新的教材。该教材在推出新版本时,加入了新媒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和观点,但从总体内容结构来看,仍然是以报纸编辑学为重点讲述对象的,这并不能适应当下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对于经常接触新媒体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改革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也给受众搭建了更便捷的社交平台。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分享互动,这一优势应该在体育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加师生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同时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承载了知识传播的功能。尤其是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公众号上,如“体育产业生态圈”“刺猬公社”“传媒学术网”等公众号上经常会一些最新的跟体育新闻传播有关的文章、话题或是学者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领悟一些独到的见解很有帮助。在新媒体出现之前,跟专业相关的文章或观点只能依靠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来进行传播,传播途径单一,学生获取不便。在新媒体时代,这些都迎刃而解,只要建立课程的班级微信群,那么关于该课程的所有有用的文章及信息都将同时被班级的所有人分享。例如,有些内容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但是作檠生又有了解的必要,相关课程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转发到微信群跟学生分享。这样以来,最新的观点、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都能及时分享给学生。这就弥补了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让学生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去了解体育传媒事业,去和体育传媒事业接轨。如果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关注或掌握该文章的效果,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考察。在平时,相关课程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和学生互动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改进。

(二)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增添课堂教学活力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许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都是最先通过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他们通过这些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热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并试图寻找认同感和存在感。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热词、网络热点话题及热点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如果讲课期间适逢NBA球星科比的退役赛,采访课堂就可以适当增加这样的问题:“此刻,如果你有机会见到科比,你会向他提问什么问题?”;编辑课堂则可以以“假如你是某报编辑,你打算如何安排科比退役赛新闻的版面”来提问学生了。网络热点话题因为传播速度快、受关注度高,所以要比书本上的一些陈旧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也能够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热点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让授课方式多样化。

(三)利用新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和考查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出勤率的保证、分组讨论问题的讨论效果、小组作业的个体参与度等等,都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教学组织有很大的漏洞。例如,小组作业本来要求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结果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一人承担而其他小组成员坐享其成的情况。这些现象遇到了新媒体时代的课堂管理,就有可能得到改观。例如,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蓝墨云班课”的APP软件来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该平台是专门为课堂教学研发设计的,里面包括“签到”“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测验”等非常实用的课堂教学工具。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传递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还会让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此外,一些专门的网络调查工具、投票工具也可以跟平时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微信平台设计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对课程的感受、掌握的情况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中,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对2013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开设的《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的结课考查,代课老师就利用“问卷星”提供的平台来制作投票问卷并投放在微信朋友圈,最后通过学生互相投票的方式给出成绩。这种新颖的结课考查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获得了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