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传播形式

媒体传播形式

媒体传播形式

媒体传播形式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一)传统的平面新闻媒体转向数字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新闻的传播形式也由平面新闻向数字化新闻转变、据调查显示,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读者对报纸的浏览量在逐年递减,而网络和电视等数字媒体的使用量却在不断上升。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相比,数字化的新闻浏览起来更加的方便,且新闻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读者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

(二)动新闻的出现

所谓“动新闻”就是在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向新闻中加入一些视频或音频来给读者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动态新闻属于整合性的媒体,即集多种形式的媒体于一体。动新闻的出现也饱受争议。部分政府认为动新闻很可能会对读者带来二度伤害,并要求媒体在使用动新闻的形式报道时,要对暴力、性侵等敏感内容加以标识,以防止未成年人阅读。而一些国外的学者认为,政府不应该对其约束过多,媒体应自行把关所报道的新闻尺度。虽然动新闻的出现饱受争议,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新闻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未来一定会得到传媒受众的广泛认同。动新闻一旦得到普遍认同,其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以后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

(三)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在新闻的传播中占主导地位

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博和微信在新闻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公众人物、公司、机构和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并且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上会及时自己的动态信息。其他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很多都是通过截取微博和微信截图来进行报道的。微信和微博之所以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其可以通过手机来和浏览新闻,给新闻工作者和读者都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更加的平民化,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账号来和转发各种信息;还有就是微博可以将所有的时事热点很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并且热点会二十四小时不断更新,有利于读者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一)新闻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

于传统媒体下新闻的传播形式相比,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形式具有着其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其新闻传播的信息量巨大,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而且媒体可以随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信息,将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其次,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速度十分迅速。读者可以随时在线转载,其传播速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成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

(二)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的全面

上文已经提到过,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读者在浏览完新闻之后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新闻的编辑工作只是通过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所以,新闻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都只代表了参与者的态度。读者浏览完之后,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浏览其他读者的评论。有了读者的评论和看法,整篇新闻就更加的全面和具有代表性。

(三)对新闻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高

首先,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分析和评估新闻的价值量,这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编辑人员要想具备以上素质和能力,就必须从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文化、法律法规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来学习和培养。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编辑人员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有更高层次的排版和作图能力以满足读者对视觉效果的需求。最后,还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创新和质疑的意识。创新要求编辑人员编辑出内容和格式新颖的新闻来吸引读者的兴趣,而质疑意识要求编辑人员可以准确找出新闻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新闻的质量。因此,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应当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使新闻传播行业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媒体传播形式范文第2篇

《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一书是由张成禄和范松华教授针对高等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而编写的,以讲解分析数字媒体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为主要内容,适用于我国国内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教材。该书以Adobe Photoshop软件为载体平台,对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以及各类图层和路径知识、抠图方法、字体设计等平面设计中的实用性内容进行了讨论和讲解,并辅助以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可以说,《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一书不但能够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教材使用,还能够作为图书、期刊等出版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参考书目。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类书籍,《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更多地以实际应用以及特定的平面设计软件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解。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书籍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不但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较为细致,还由每一个知识点引申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相关知识的学习更为形象具体。

《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一书指出,数字媒体或多或少与平面设计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因为数字多媒体的发展,平面设计在媒介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持续革新,为平面设计与数字多媒体等媒介的交互和融合提供了广泛而深远的机遇。相较于包括电视和纸质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数字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空间上的多样化以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快速在平面设计领域占领了空间。由于平面设计事实上是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提炼以及再提供,因此,不同性质的媒介所展现给人们的信息类型也各不相同、人们获取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也正是如此,数字多媒体技术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其次,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得益于计算机在数字多媒体技术上的贡献,数字多媒体这一媒介的表现力和图像的加工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在平面设计上也有了发展的空间。《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一书指出,数字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平面设计工作带来变化和影响的。第一,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创作手段和过程上给平面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平面设计工作中,大多以手工绘制或借助操作界面使用复杂的软件进行设计工作。但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融合,涌现出了大量操作简单便捷的平面设计软件。这类软件的应用使得人们进行平面设计工作时更加有效率、立体效果的展现更为逼真化、像素的呈现效果也更加明显。第二,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平面设计工作的领域日益拓宽。人们可以在各种场合开展平面设计工作,然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所设计的作品进行交流。而且,在各类平面设计软件的辅助下,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尝试各类修改效果。这缩短了人们进行平面设计工作的时间周期、简化了流程,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第三,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在传统的媒体广告制作和信息表达过程中,平面设计工作受媒介形态的限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软件使得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文字、图形和音频等可以在软件之中进行统一化处理。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只需要利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创作,而后就可以将作品应用到不同性质的媒介之中,进而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第四,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交互式传播在平面设计工作中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平面设计工作中,设计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如何与受众展开互动,进而了解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的困扰。但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难以有效完成这一要求。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在设计者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交互的桥梁,使得受众能够将体验反馈给设计者,进而保证了设计者之后的设计工作开展。

《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一书是将理论知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而从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应用的角度对数字多媒体技术和平面设计工作进行了分析,它有助于提高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质量。该书通过分析数字多媒体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也再一次说明了新时期各类平面设计软件在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刘媛妹/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崔悦/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媒体传播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辽宁形象;融媒体;塑造;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26-01

近年来,“融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整合,越来越频繁地被大众所接受。在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媒体交互的融媒体时代,人们对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载体的互补性,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等方面的共融”。各方面信息的信息量庞大,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越来越重要,对国家及各个地区的形象塑造、传播与完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宁形象通常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理念、行为、视觉形象等,这些都作为公众对其总体的主观印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辽宁省快速发展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舆论导向作用。因此,不仅依靠媒介的培育力量,去塑造公众的社会文化风貌;还要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来展现区域形象,塑造并传播独特鲜明的区域形象观,促进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更快速地发展。

在融媒体时代,一方面,需要综合新媒体渠道,结合多种传播手段,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整合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平台,使得信息得以互动性的流通,以海量信息和多媒体手段完成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全方位塑造与传播辽宁形象,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手机互联网所具有查询便捷、资源海量等特点,受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关于辽宁形象丰富的信息;新媒体使用的广泛,还可以作为传统媒媒体的有益补充,在传统报刊、报纸等媒体具有的强大公信力基础上,建立相关微博、微信账号,对辽宁形象的塑造及传播进行多元的推广,既具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又可以获得全面及多角度的资讯,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体,对辽宁形象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分类,使受众更为便捷地搜索相应的内容。植入式传播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将市民喜爱的城市形象元素植入影视公益性广告或者旅游宣传标语中,通过数字影视植入城市理念,利用影视的特殊魅力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手机媒介发展较为迅速的有微博、微信等平台,这类平台也可以与之整合起来,最终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表现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这些都是辽宁形象传播的改进有效途径。

新闻传播作为辽宁形象传播的重要形式,能够直观而形象地增强辽宁形象传播的力度。传统报刊媒体对辽宁形象进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新闻的形式对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民生等进行系统化、持续性地传播。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娱乐文化新闻是辽宁形象进行新闻传播的主要体现。针对辽宁形象的新闻传播,还可以利用《辽沈晚报》、《华商晨报》、《辽宁商报》、辽宁卫视等当地新闻媒体,对受众增强辽宁形象的深度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新闻传播能提高辽宁形象传播的影响力、渗透力,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引发政府、传媒和公众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指导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改变辽宁形象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够的现状。

媒体传播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传媒

S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网络逐步连接成整体,形成了地球村,“去中心化”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结构的最大特点。当前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背景下,以云传播、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体系,渐渐演变为“全形态”的交流传播平台,反馈性与互动性成为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新服务理念。这样为大众传播的经营及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媒介,有利于促进传播产业机构与传播形态的重构。

一、新媒体传播形态分析

新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主要是以通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据,在信息传播中融入数字化通讯技术,具有互动性与信息化的特点,属于互动式与数字化的新兴传播媒介。从传播角度而言,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反馈性与互动性;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新媒体是将信息字节变为数字化的形态。只有对受众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将信息的人文化与个性化加以展现,在媒体经济运营中融入信息传播服务的理念,才能实现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多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据,借助局域网、无线网和互联网等方式来传播信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数字电视、手机和电脑等媒介传播影音图。用户能够自行选择所需的信息资料,传播者能将受众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加强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与角色互动。

新媒体传播结构是以拓扑结构而存在,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即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不需借助中心节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与者,便于社会公民角色的转换,实现面、线、点相结合的信息互动交流传播。而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无法实现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其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趋于缓慢。

当前大众传媒媒介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各种资源加以收集,如信贷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商务资源等,并将其整合在传播中介平台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确保信息反馈、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与民众的生活及工作相贴近。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能够利用MSN、微信和微博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及娱乐方式,保证信息传播交流的趣味性、情景化与个性化,吸引民众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二、新媒体传播运营产业结构的重构

网络属于虚拟世界,其与现实世界具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媒体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往往会策划一系列活动来引起受众的关注,将网络宣传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以此打响自身的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人性化是网络平台中私人空间的重要特点,而信息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具有无限量性与无限性的特征,因此媒体企业需要牢牢抓住虚拟空间营销的特征,在网络交流平台上汇聚海量的信息字符,形成资讯产业价值链,合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此满足经济市场的竞争需要以及人们的信息需求。

媒体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媒体内容的事先准备、策划与设计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传播媒体能否策划新颖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媒体的成功与否。对于网络媒体策划人而言,在策划活动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策划意识,以媒体品牌的整体设计风格以及媒体企业的定位为依据,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结合语言特点、形象定位和内容风格进行策划与设计。目前新媒体传播企业的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大,如凤凰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但是这些网站在排版编辑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其中凤凰网相较于人民网而言,其用户言论相对自由,而新浪网和腾讯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总之,网站类型的不同,其不仅对内容的要求不同,如大众性、消费性和娱乐性等,对网络引擎、语言风格、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综艺类板块的编辑需要将活泼的语言风格以及一定的艺术修养加以体现;经济与社教类板块的主编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新闻类板块的网络编辑则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新闻素质,能够及时在网络上更新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在传统的网络媒体中,网络搜索引擎与信息资讯网站大多分开,但是新媒体传播产业的经营模式将两者整合与一个网站中,并在新媒体结构中融入个性化与人文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了网络销售和传播一体化的格局。同时在传统的媒介中,媒体不仅是信息资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传播的操作者,主要是将信息贩卖给受众和企业,将广告投放在网站上,单纯依靠自身的影响力与品牌力来吸引投资商,以此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目前,网络媒体在实际发展中逐渐转变自身的营销模式,不断向VIP会员费、服务费和广告资费的新理念转变,而且成熟网站的广告投放价值与影响力由用户的注册数量所决定。随着网络信息模式的带来,将信息转变为下载模式,成为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全新的媒介生态。

三、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经济发展中开始引进开放性、特殊性、互动性的营销模式以及电子数字传播技术,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的开放性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市场进行信息的交易与传播,及时相关的信息资讯,有效收集、整理与组合信息资源,实现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的重新构建,促进媒体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冰.全媒体背景下传媒和传媒人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1):34-35.

[2]莫智勇.新媒体传播形态及产业化传媒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52-156.

媒体传播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民俗图形;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31-02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媒介的发展状况会受这段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制约和影响。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下的新型传播媒介,其媒介生态基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较为稳定的政治局势,其也必将作用于新时代经济的转型和再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

1.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随着受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分析,广大的人民受众已经从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进一步的精神需求。人们在文化选择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追求求异心理,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喜好厌恶,对信息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现实中,新媒体的产生就迎合了问题的解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信息喜好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仅仅成为了一个简单的标签,通过标签,新媒体的运营者可以私人订制地将不同受众所需要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而这种信息筛选和传递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几近于零。

2.降低了媒介使用费用。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的使用是传播过程的主要成本开销。而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下,媒体的传播依托于受众的各种移动存储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智能手表等,这些智能设备无需传者代为购买和租赁,受众分担了这部分的使用费用。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传者仅需对内容进行编辑并对受众的用户群进行筛选进行定向传播。而依托于此的广告投放更为精准,因此广告的收入也较为可观。随着新媒体时代下的传者对不同媒介的组合使用和管理,媒介的使用费用大大降低,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的研发费用和设备的更新费用。而这种费用的成本本身,又通过新媒体发展中定向传播的附带广告传播所实现成本自负或是盈利增收,这就大大减弱了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费用。

3.转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时代,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者直接将符号借助媒介传递给受众,受众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单向性的传播限制了受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分享。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对信息拥有了选择权,受众可以凭借主观意愿对所想要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随着社会主流形式的演变,分享和交流成为了当今时代下传播的主要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和他人对相关信息进行分享,这种分享式的传播取代了传统的点对点传播,而是形成了面对面的传播新模式。随着新媒体发展中的分享性传播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已经实现了传播的多维度辐射,传播的实效性大大增强,因此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加的高。同时,新媒体的传播也使受众拥有了对于接受信息的话语权,受众可以对接受的信息进行个人意愿的表述,并且这种表述可以直接传递于传者,转变了传播的单向性。

二、民俗图形发展现状

民俗图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指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展现,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民俗图形的消逝趋势愈发强烈,对其保护迫在眉睫。

1.传承和保护不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取代了旧,而这种新的改变往往并没有根植于旧的基础,仅仅依托于现阶段的受众需求。民俗图形依托于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内的受众生活习惯的代表。对于民俗的保护工作,我国政府还有待于改进。很多优秀的传统民俗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仅仅在其展露其经济利用价值后才得到政府的重视,开辟成为旅游景点或保护点、博物馆。或者是依托于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执政理念,仅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传统民俗进行保护是微不足道的,对传统民俗和民俗图形的保护应该是常态化和长效机制下的。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民俗图形的使用和保o主要集中于某个社会组织或特定地区的政府部门,这种传承和保护过多地受多种因素制约,限制了民俗图形的再发展,也有可能会形成文化垄断的现象。同时,由于时代的变化,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迫使依靠传统民俗文化和民俗图形维生的传承人和保护人不得不转业,从事其他职业,而长时间和长时期的遗忘使得对其的传承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缺乏创新和转变,与社会发展相矛盾。当今时展下的经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这种理念和方式是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依赖的。正如传统的民俗图形是源自于传统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如果不加改变和创新的直接将传统民俗图形取之、用之,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矛盾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图形并不是都可以在当今时代下使用和传播的,需要在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下进行创新和融合,对不符合的进行剔除和转变。只有通过这种良效的方式才可以将之在当今时代下进行传播。

3.用途单一,难以形成系统式传播。当下对传统民俗图形的使用往往集中于工业设计和服装设计中,并没有形成系统式利用。这种使用方式往往难以拓展较大的受众面且受众较为单一,力量单薄,并不能形成一种潮流,营造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单一化的传播也与当今时代下受众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相排斥。系统式传播探索的是在多种媒体融合模式下对媒体进行经营和管理,寻求对媒介的统合,是在全媒体传播的实际下寻求定向、定性、定量的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单个传播媒介的辐射最大化,从而实现媒介的系统式传播。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民俗图形保护策略

对于民俗图形的保护和发展要基于当今时代的发展特征,结合当下的生态环境寻找民俗图形和新媒体媒介传播的契合点,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的民俗图形保护。

1.打造民俗图形品牌。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的条件下,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分散化和碎片化阅读,使传播的效果大大减弱。在新媒体条件下去传播民俗图形这一特殊文化形式,应该立足于传统习俗这一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的理念去影响受众,并紧密结合这一核心点,树立品牌的理念。同时利用传统民俗这一品牌的建立去创造独属于传统民俗中传统民俗图形的元素,挂靠于民间组织或政府机构,实行品牌化管理,营造价值理念,增强品牌的价值度,从而实现经济的独立,更好地服务于民俗图形的良性发展,并增强品牌的持续度。

2.利用新技术增强传播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拓展,配合于新媒体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传统民俗图形较为抽象,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才可理解,并不能较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但是图形具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传统民俗图形可以与VR和AR技术手段结合,放置于特殊文化架构中或小视频中,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使受众对民俗图形的认识更为主观和具体,并辅助品牌的二次构建。

3.结合新媒体营造文化氛围。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最直观的就是营造网络话题,使关心此话题的受众加入话题讨论,共同对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传统民俗图形也可以结合新媒体的多种传播方式,依托于品牌,结合微信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民俗图形的微信网络阵地,有计划、有连贯的推送相关信息和资源,为关注的人们提供网络平台。积极建设微博话题,利用微博粉丝通等推广软件对微博话题进行传播,增强微博话题的影响力。通过微博话题的运营引导相关受众回归微信公众平台的架构下,形成信息传播环,并辅之以其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切实营造网络的文化氛围,推动民俗图形的传承。

4.融合新媒体教育破解困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对于新媒体视域下的民俗图形保护也不能忽视在教育条件下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高中和大学的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课程,将传统元素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将民俗图形这一传统元素在新媒体的媒介素养课程中加以烘托,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植入传统民俗图形的概念,加深了传播的可能,更为直接地突破了传播的瓶颈。

5.结合大数据定向传播寻求可能。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各种媒介利用信息的收集构建专属的大数据。利用多样化的媒介结合对应数据,依据网络状态、阅读习惯、信息喜好等多样化的渠道去为对应的用户进行标签依附。对不同的受众进行忠诚度可能性划分,通过腾讯社交媒体、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对特殊人群进行指向性传播,突破了传播的受众广泛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民俗图形提供了可能。

6.超级IP构建传播突破点。当今的消费模式已经过渡到随机消费时代,用户群和传播的受众都具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民俗图形的传播需要搭建特定平台下的IP,即在加速时代下的知识产权。随着网络传媒的文字内容表达的泛文字化结合受众的浅阅读习惯,民俗图形的传播在构建需要坚持从新连接的角度,构建与受众沟通的独特沟通元,通过对沟通元的建立,充分结合实际搭建IP平台,定义新的内容生产方式,进行UGC和PGC的双向结合模式,注重对受众层面的探索,以受众角度传播民俗图形。

只有政府从国家的层面真正提升对传统民俗图形的重视,为民俗图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济保障。民俗图形保护者积极利用新媒体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民俗图形的固有优势,辅之大数据和新技术手段准确定位目标受众,并以此为基础营造网络阵地和文化氛围,民俗图形的保护才能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 陈楚桥,张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复州皮影戏为例[J].今传媒,2016(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