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 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学术和教学领域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目前,学者们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观念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另一种观念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这两种观念的模棱两可使得人们对其定义与关系疑惑丛生,由于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只能盲从于现有的文献和教材,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确切、教学概念不清晰、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确,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及使会计信息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认真的剖析意义重大。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观点比较一致。吴水澎教授对会计中“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这两者的概念及作用极为相似可以“合二为一”。李树林指出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上对“三论”的实施条件全部符合,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并兼具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中南财经大学的郭道扬教授运用“三论”的理念,在其会计控制论一文中指出会计是为人类实现控制社会经济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2008 年,杨时展教授对会计信息控制论和反映论相互关系的评论被《会计之友》杂志转载。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需求内容之间的矛盾,建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理念中建立“需求决定型”概念。程宏伟等(2007)基于系统模块角度研究价值链会计,深刻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曾爱民和南星恒(2009)从广义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它集“三论”中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人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并统一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争论。

三、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化的自身含义和外延含义都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关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哲学的观点看,概念即为人类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概括。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一般用简明的语句说明其内涵。概念的逻辑方法是对其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进行揭示。用一般定义概念的公式进行如下概念定义: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为一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因此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AIS)。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最优,会计信息系统按模块讨论其集成性,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各模块间的层次结构等;将物流、资金流、人员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网,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存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通过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会计信息的来源、会计信 息的提供、会计数据的处理及利用过程;控制论主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并进行反馈,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映,必要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处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开发监审会计信息系统者等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为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被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会计业务,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以及加工,对会计利益相关者输出会计信息并实时反馈,指导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以及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杨周南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书中对计算机会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对数据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因此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以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定义公式和演绎推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定义。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三论”角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这四个方面,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过程。首先,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即为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会计的各要素都产生了影响,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建。其次,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会计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要素,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再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利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辅助建议,以此来反映、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审等会计功能。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提高。最后,不断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还有加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实现最大的组织经济利息等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通过会计信息提高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层次都有应用,会计信息一般被我们划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以及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2. 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了信息论的特点,会计工作不仅是生成、供应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管理的一项活动。会计管理具有对自动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活动的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所以会计核算层的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重新建造会计管理模式,使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了使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开发,以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 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对会计决策和预测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决策信息系统中。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运用会计核算数据参与企业决策并综合分析企业所在领域内其他企业经营和竞争状况、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国内外大环境的经营数据,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认清其核心竞争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决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电子商务会计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来界定电子商务会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了包含电子商务会计为主题的论文并查阅相关书本及资料,发现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概念的论文少之又少。宿静和苏亚民在《论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描述电子商务会计是关于电子商务与会计学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种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的监督和审计非常及时,是为在线理财和电子商务事项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一步,我们从被定义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方面来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

根据普通意义上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公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该公式中的“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义概念为电子商务会计,而本 文中对电子商务会计所应用到的邻近属概念即为会计学。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属性还是会计学,可以说是会计学大类的一个细分学科;而电子商务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种差,以区别于会计学大类下的其他细分学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会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会计。但是倘若从另外一种角度剖析被定义概念,即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方面来看,上述的被定义概念没有科学性,如何对上述的被定义概念进行界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从以下这种角度出发,假设电子商务会计是一种对会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集和加工以及处理,则电子商务按理来说是临近属概念。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还是电子商务,那么会计就成了上述被定义概念公式中的种差。如果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电子商务,而会计是种差,则对应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服务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劳务。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则分别与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对应,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买卖信息来进行交易,即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易。根据汉语的主语以及定语的语法规则,会计电子商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被定义概念。但是该被定义概念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宿静和苏亚民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先定义技术基础,即“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接着定义基本内容,即“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最后定义目的,属于一种为电子商务事项以及在线理财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宿静和苏亚民关于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可是该定义仍然没有将基本内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逻辑思维要素表达清楚,不能够清楚地界定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临近属概念。同时,笔者也对其他关键词为电子商务会计的文献认真研读,从中得知大部分文献是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献研究电子商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电子商务会计这一概念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电子商务会计由于是新产生的学科,目前对于其概念的定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从教学的视角来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种多样,比较为大家熟知的有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名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名称和概念太多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无法适应,会产生教学概念模糊,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会计信息化相关教材名称的第一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其从“三论”的角度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符合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命名为会计电算化,如果把以电算化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为会计信息化,会使教材有名无实。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 [J].会计研究,2003(10).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范文第2篇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EC)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预测表明,2009年全球电子商贸的总量将超过18000亿美元。伴随电子商贸的蓬勃发展,EC模式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新趋势。而传统基于HTML的EC平台缺乏语义信息,无法将显示信息与数据分离,难以满足EC新需要。Web元信息处理和语义化发展,特别是AI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对EC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电子商务平台是使交易双方的需求及供给信息都可以良好交流和交换的地方,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首要的要求就是交易双方的信息可以充分地交换和互用。但是,由于交易双方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等一些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互用性问题,特别是通过Internet进行商业活动时。计算机系统相互作用时存在的问题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系统异构、语法层异构、结构层异构和语义层异构。系统异构包括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不相容;语法异构指的是不同语言和不同的数据表示;结构层异构指使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语义层异构指系统间交换信息时所用术语的含义不同,如同义词。其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前三种类型的问题已逐渐得到更好的解决,如使用CORBA,DCOM和不同的中间件产品。XML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类问题。XML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为电子商务特别是B2B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XML持国际语言编码标准Unicode,把业务规则和数据内容、结构分离开来,用户只需协商数据内容和结构,从而可以自由定义和实现各自的业务规则,企业之间可以灵活方便地建立多对多的连接等。

本文着重描述数据内容和结构的元语言XML[1],凭借其强大的定义和表示标记语言能力,正成为互联网信息表示与交换的标准格式。采用XML作为表示语法,W3C开发了在Web上进行元数据处理和交换的标准RDF(S)[2],RDF(S)的出现使得本体建模技术可以应用于EC内容定义和信息交换,使得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和移动化的EC平台成为可能。然而,XML虽然在定义数据结构和语义方面提供了标准的语法,但它并没有提供描述商业过程和商品交换的标准的数据结构和术语。因此,使用XML进行交易方之间的数据交换时,首先必须在使用的词汇,以及用法和语义方面达成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商务特别是B2B的跨领域、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扩展性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语义异构问题,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Ontology(本体)技术。它是不同领域、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流、协定的可以共享理解的表示。这种协定有助于对内容意义的精确、高效通信,同时又反过来促使系统的交互式操作、重用和共享等一系列的性能得以提高[3]。

二、Ontology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Ontology在人工智能领域用于知识的共享,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Ontology就已成为许多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如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表示的研究主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Ontology在智能信息集成、协作信息系统(CooperativeInformationSystems)、信息检索、知识管理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主要原因就是Ontology提供了对某一领域(Domain)可共享的、通用的理解,从而使不同人员、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因为Ontology针对的是领域中达成一致的知识,所以它的发展也常常是参与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组织(可能分布在不同地方)之间的协作过程。

(一)Ontology的概念

Ontology作为从哲学领域借鉴过来的术语,在哲学中它是一种存在的系统化解释。Ontology的概念有很多,但是目前基本上得到认同并能够较好表明它的本质的概念是:Ontology是对一个共享的概念化的形式的、显式的规格说明。“概念化”指的是世界上某些现象的抽象模型,该模型能够识别现象的相关概念。“显示的”指所使用概念的类型及这些概念在使用上的约束要显式定义。“形式的”指Ontology是机器可以处理的。当然,这种形式化的程度可以不同,例如WordNet提供了超过100000的使用自然语言解释的术语,而CYC提供了常识知识许多方面的形式化、公理化理论。“共享”说明Ontology表明的是达成一致的知识,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局限于某几个个体而是被整体所接受。

1、Ontology的语言

有许多语言可用于表示Ontology,其中一些语言是基于XML语法并用于语义Web的,如:OXL(OntologyeXchangeLanguage),SHOE(SimpleHTMLOntologyExtension,最初基于HTML),OML(OntologyMarkupLanguage),以及由W3C工作组创建的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与RDFSchema。最后,还有建立在RDF与RDF之上的、较为完善的Ontology语言OIL(OntologyInferenceLayer)和DAML+OIL(图1)。当然,还有其它创建Ontology的语言如传统的OKBC,OCML等。选择何种语言表示,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定。

2、RDF框架的概念

本体需要某种语言来说明,该语言应能以机器可理解的方式准确地定义概念以及概念之间丰富的关系。

RDF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

①RDFDataModel。其形成对资源的形式描述。它包括三个对象类型:资源、属性、陈述。任何可以通过URI(UniversalResourceIdentifier)来表示的对象都是RDF资源,它的属性由属性类型来标识,每一个属性类型都有对应的属性值。RDF采用对象-属性-值的三元组来描述资源间的相互关系,记为A(O,V),分别对应上面的资源、属性和属性值,或者称为主题、谓词和对象,意为对象O拥有值为V的属性A。

②RDFSchema。定义描述资源时需要的属性类及其意义、特性。RDFSchema使用一种机器可以理解的体系来定义描述资源的词汇。如:rdfs:Resource、rdfs:Class和rdfs:Property类,rdfs:subClassof和rdfs:subPropertyof属性关系,以及rdfs:domain和rdfs:range的属性约束关系。该词汇集构成了一种基本类型系统及该系统的基础类,这些基础类包括了定义新类必需的元对象类型,因此RDF具有扩展特性,适合于EC本体建模。

③RDFSyntax。尽管RDFDataModel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框架来描述资源,Schema定义和声明了一些属性类,但要形成人机可读的具体文件,还需要一个具体的语法体系来完成。RDFSyntax借助其宿主语言XML,把形式化描述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文件。

(二)Ontology在B2B电子商务信息集成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中的B2B[4]主要从事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线进行商业合作的交易,Internet和基于Web的电子商务为优化商业关系提供了较高水平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些电子商务B2B平台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帮助客户不需要通过大量的通讯渠道,就可以联系到许多潜在的商业伙伴。譬如中国的阿里巴巴以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和利润。当然,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在带来优于传统商务交易的许多特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成指数增加的交易方提供的大量产品描述、目录和文档等,由它们带来的异构问题成为了B2B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而对这些不同类型描述信息的有效管理成为B2B电子商务的主要任务。B2B电子商务中包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

(1)描述像购买合同等可交换商业文档的不同标准(如:XMLCommonBusinessLibraryxCBLandCommerceXMLcXML)。

(2)使用产品种类等级和每一种类的属性对产品进行详细说明的内容标准(如:UN/SPSC,ecl@ss4和UCEC)。

(3)根据某个内容标准对产品进行详细说明的产品目录,它可以被可交换商业文档引用(如:Ariba和CommerceOne)。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B2B的信息集成任务,它主要包括两种:商业文档的集成和内容标准管理。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基于本体(Ontology)来实现的。

1、B2B文档集成

随着XML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多数进行B2B电子商务的企业使用XML编码的文档,从而产生了许多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标准。如:CommerceOne提出的xCBL(XMLCommonBusinessLibrary)标准,包含了B2B中进行交互使用的约600种不同文档类型。虽然在一定应用范围内,这些文档具有一致性,可以进行互操作,但是它们在文档的结构、信息分解、复杂性和应用背景上不同。传统的转换技术在效率和应用范围上均不能满足要求,但使用具有发展前景的Ontology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这一问题。以Ontology为中介的信息集成提供了进行文档集成、将概念结构引入文档和对基于知识的文档查询、检索进一步集成的良好架构。XSL-T与Xpath结合使用可以转换任意XML文件,但由于进行的是直接映射,所以规则比较复杂,程序编写困难、复杂,维护起来不容易,而且实现的映射重用性差。基于Ontology的多层次集成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该方法中将信息的表示分为三个层次:语法层、数据模型层和Ontology层。

(1)语法层对应使用XML序列化表示的文档实例,该序列化主要说明使用到的XML元素和属性以及它们的顺序。

(2)数据模型层可以看作是语法层与Ontology层之间的桥梁,该层将在语法层中的差异抽取出来进行表示,并用对象—属性—值对产品进行描述。标准化(Normalization)的进行是根据相应的Ontology进行的,因为在Ontology中表明了按所要求粒度进行元素分解后的元素的语义。该层使用的术语由相应的Ontology进行定义,并且通常必须与在语法层使用到的相符合。然而,前者比后者要详细得多,如在XML文件描述中,街道名称与门牌号可以作为一个元素,而在Ontology中,两者肯定是分开的。该层次可以使用RDF进行描述,也可使用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

(3)Ontology层包含每一种文档类型通用的文档Ontology,如产品目录Ontology、购买合同的Ontology等。这些Ontology提供了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到的术语及术语的形式化语义。如地址在运输文档中可能是指运输地址,而在财务文档中可能是指账单地址,在Ontology层这两种类型的地址必须明确地分开。另外,Ontology中还包含了在一些文档标准中可选或忽略的元素。按照上述层次描述,可实现电子商务B2B中的较复杂的文档集成,结构如图2所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步:①按照从语法层到数据模型层的转换要求,从XML描述中抽象出源文档的RDF数据模型,这样解决了由于XML语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的转换规则的复杂性。②把文档的数据模型转化为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的术语,并在相应的文档Ontology中详细说明。在该步骤中,数据模型的粒度水平需要与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的粒度水平平齐。这意味着可能需要进行一对多的转化。③电子商务B2B的按照目标文档标准的术语生成一个相应的文档,其中由于原子概念的粒度水平的不一致,需要对该文档进行多对一的到RDF表示的转换。

2、内容管理

内容标准提供了产品描述的等级,并定义了产品类别之间的Subclass-of关系。产品目录中的每一个产品链接到某一特定产品类别,该产品类别对产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内容标准可以分类为“水平型”标准和“垂直型”标准。“水平型”标准提供了高层次的所有可能产品的分类并覆盖了多个领域。每一个“垂直型”标准提供了某一领域的深入和细致的分类。通常“,垂直型”一个“水平型”标准的几个低层次种类的扩展。较著名的“水平型”内容标准UNSPSC,具有超过12000种类的五层分类模式,但它不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说,它不包含产品的属性描述,仅仅只有产品名称的层次描述。该标准的层次是从产品供应方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如打印纸与书写纸均属于印刷产品一类,笔则属于办公用品这一类,因为从供应方的角度考虑它们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别。另一“水平型”内容标准ecl@ss,支持工业企业供应链的产品和信息流,是德国企业中主要使用的标准。它根据工业用户及供应商的需要,提供了约为12700以上的种类,层次的划分是按照购货方的需要进行的,如书写纸与笔都归于办公用品供应方一类。ISO,RosettaNe(t主要是为IT产品)是“垂直型”标准的典型例子。从本质上说,内容标准也就是产品Ontology,它们提品分类层次和相关产品属性。因此,电子集市需要进行的内容管理任务实际上是Ontology的管理任务。它包括:①产品分类。按产品Ontology中的类别,对产品进行分类。②产品再分类。由于不同企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因此,往往会造成不同的产品分类,因此这就要求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具有根据新的分类模式再分类的能力,根据新的产品Ontology将新类型分配给某一产品。在该任务中需要解决水平型标准之间、垂直型标准之间,以及水平型标准与垂直型标准之间的映射问题。③产品描述层次的个性化并根据不同产品Ontology产生视图。不同的用户希望得到不同的产品分类视图,根据用户的描述,内容管理过程可半自动化地产生用户需要的产品目录视图。为了更好地实现面向用户,需要设计和实现两个产品Ontologies:客观的与主观的产品Ontology。客观的Ontology用于描述被讨论域内典型产品目录中的元素,如打印机重量;主观Ontology描述有关用户喜好的产品信息元素,如打印机的打印分辨率。分类规则可以发展成为根据一定主观的类别对产品信息进行分类,如便宜的家用打印机。Ontologies可以用于模仿(Model)每一产品特性的协商。④不同版本Ontology的维护,确保Ontology的一致性。这主要是由于内容标准的经常变化,如UNSPSC每两个星期需要进行一次更新。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特点与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初学者了解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及初步应用,认识什么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哪些领域的知识以及未来商务的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社会信息交流的热点,各高校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一些没有条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将《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在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中开设。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大多旨在培养既具备技术能力又拥有商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从笔者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学习《电子商务概论》,必须了解《电子商务概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特点

1、电子与商务的教学定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任何形式的商务运作、管理或信息交换,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电子方式和商务活动。企业以商务活动为核心,通过现代化电子工具实现商务活动,因此,电子商务有“三分电子,七分商务”之说。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要以商务为主,电子技术为辅。然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尴尬:商务讲得过多,会与其他课程重复;侧重于电子技术,学生则难以消化和掌握。因此,《电子商务概论》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把握好本门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2、内容多,难度大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在一、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完全搭建起来。而电子商务概论虽然是入学课程,却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学、市场营销、物流、网站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课程覆盖范围广,而且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太大。学生们在学习时一下子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往往觉得电子商务概论太抽象,摸不着门道,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现有的电子商务教育中,在理论上阐述电子商务的实施与运作的较多,而对电子商务的运作模拟和实际操作则较少。为更加逼真地模拟电子贸易协定、电子商务往来,体会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新的方式下企业的成本与收益,提供一个网络环境下,由贸易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构成的多边贸易网操作平台,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必然,其目的是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模拟环境下实际操作,深刻理解电子商务。

4、教材内容滞后

电子商务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很多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都处于探索之中。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已经出现了滞后性,不能及时介绍学科最新、最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书中某些网站的实例运用部分经常因为过时而出现无法打开或已完全改版的现象,对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二、对高职《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与信息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使得该课程既有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征。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把握《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理论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的。如在电子商务概述中,要对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的异同、电子商务的定义与分类进行详细讲解,由此分析学好本门课程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1)案例教学法。

贯穿于《电子商务概论》学习的始终,各个章节都需要使用此方法。如在介绍电子商务概述时采用DELL公司的电子商务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和“商务”的关系;在EDI商务教学中采用“EDI在商检中的应用”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EDI,并对EDI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把“易购365”作为重点案例向学生传授,该案例讲述了传统企业如何走向电子商务企业,对于新接触电子商务的学生来说,既通俗易懂又有重点。笔者还收集了《中国青年报》中的“师生联合打造校园送礼网——我们赚的是人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案例向学生介绍,该案例激发了学生创业的热情,有学生还提出了“能否在经济落后地区也采用易购365的模式和送礼网的模式进行创业”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法。为了能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在《电子商务概论》上课之初就给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书,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公司的名称、产品信息、B2B或B2C等形式、与物流公司的联系以及售后服务等,详细地进行叙述和说明,并把此项任务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在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针对核心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实践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教学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应该采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我院购买了一套模拟电子商务软件,在每一章理论课后,教师都会安排相应的辅助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试验,以商场管理员、物流、企业的身份进入系统,了解电子商务各个模块的功能,尤其是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考核法。

(1)演示法。电子商务模拟试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为了让学生更快了解和掌握模拟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先采取演示法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详尽和重复演示,再安排学生操作,多次训练后,再给学生分组、交换角色进行操作,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在实践教学后期,可采用教师少讲、学生多做、巡回辅导、随时纠错、提高技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随时记录。

(2)考核法。电子商务模拟试验软件一般都配套设置了相应的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并以此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知识。

3、网络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仅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远远不够,必须辅之以互联网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加工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1)利用互联网资源,要求学生对B2B、B2C网站以及知名网站多看、多对比、多参与。多看网上书店与网络购物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申请博客空间;多对比知名网站的网站特色,对比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的差异,对比企业调研、采购、销售、促销、反馈、招聘等在网上实现的形式;多参与有益话题在网上论坛的讨论,参与网上拍卖——在多看多对比多参与中体会互联网对传统商务和现代生活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开通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进行小额购物,在购物过程中体会卖家与物流的优劣,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尝试在淘宝网中免费开设店铺。学生在开店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包括如何采购合适的商品和组织货源、店面装修、网站的推广、后台的管理等,当学生一一解决问题时,也就掌握了真实电子商务的交易操作流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简单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网店平台、产品选择、照片上传、店面设计等网上开店基本知识,提供一系列成功案例,并给予学生一系列参考书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查阅相关书籍自行解决的能力。

(3)借助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商务信息,提高学生对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更好地收集消费者反馈意见”、“电子商务赢利模式有哪些”、“电子商务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寻找工作”等题目,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撰写分析材料。

参考文献

1、侯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2)。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走进了技校课堂,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微课教学研究,能够揭示微课教学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提升电商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促进电商微课资源建设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认识微课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微型课程的特点可以描述为“短、小、精、悍”:微课教学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精练、课程资源应用面广,适合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使用。微课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形成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促使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能力,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融合。

二、“电子商务概论”实施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1.传统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电子商务概论”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理论学时为40学时。目前,技校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还停留在教师主讲的模式上,学生学习枯燥,学习兴趣不高,进而难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生。

2.微课模式的引入具有现实基础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已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工具,微课也正是借助移动设备供学习者进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选取电子商务概论中有深度、内容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设计了系列微课,同时包括与学习相配套的扩展性学习资源,支持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此建立起集趣味性、情景化为一体的数字化电子商务微课学习资源。

三、基于微课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流程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枯燥,无心学习。而微课通过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将过去枯燥乏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教材并结合电子商务考证理论鉴定考点,我从中选取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为例,开展微课的教学活动。

1.课前微课设计

对新课中概念性的电商知识点,通过网络先以微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以便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预习。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微视频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2.课堂微课教学

由于电子商务的定义较多且叙述较长,在讲述其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电子商务相关发展过程的视频,将冗长乏味的文字描述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化讲解,便于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案例:教学内容为电子商务概述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播放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现状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用视频方式给出下列问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3)教师讲解:①电子商务的定义,②电子商务的技术内涵和经济内涵,③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影响。

(4)学生分组讨论:全班同学分成6个人小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人数平均8人,允许同学自由搭配。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共同提高,小组成员以协作式进行讨论,并把相关结论做好登记。

(5)教师巡视:教师认真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对各小组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6)学生结果展示:小组组员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7)学生相互评价: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且打分。

(8)教师评价: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部分,进行分析、讨论和讲解,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给出解题的参考过程,接着通过针对性强的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这样会更加容易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各小组成果进行点评。

3.课后提升阶段

由于微课的视频时间有限,单纯依靠微视频学习,学生难以深入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需要课后继续学习,消化相关知识。此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等平台上传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视频。这些微视频可以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介绍等,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应用能力。

四、微课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对微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我们找了电子商务专141与电子商务专142两个平行班级,电子商务专14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电子商务专142班则采用微课教学。经过半个学期后,我们对两个班进行了电子商务概论测试,考试成绩按照分数段人数统计,电子商务专142比电子商务专141平均分高2分,微课教学有一定的效果,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其竞争意识。

五、结束语

将微课引入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肯定能促进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所需的专业课程知识。在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研究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强化微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功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化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陈姝,胡冰新,王娜,林莹.“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微课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5.

[3]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范文第5篇

从1993年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首次提出ERP概念开始发展至今,ERP不仅能够覆盖整个供需链的信息集成,而且不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已经能够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约束理论等诸多内容[1]。与此同时,关于ERP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更为迅猛,随着各大媒体广泛报到,各种研讨会大量召开,出现了大量ERP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各具特色的应用软件产品,ERP的概念和应用也以企业信息化领域为核心,逐渐深入到了政府、商贸等其他相关行业。

2001年,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7号文件的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具体而言,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就是依托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的基础网络设施,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四大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十二金工程,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息化建设稳定和有序发展[2]。“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积极应对电子政务的挑战,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没有先进的理念,电子政务建设就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划,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就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国家干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各种形态的国有资产、军队等各种政府资源的优势,为公民及相关组织提供优异的管理和服务。

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艰巨性、深刻性和重要性,北京用友政务公司于2000年结合ERP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政府信息化领域,首次创造性地提出GRP(政府资源规划)理念,并以此指导公司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实践[3]。2002年,上海iVisions技术有限公司也在解决方案蓝图册中提交了IGRP方案[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5]、大连理工大学[6]等都相继阐述了自己关于对GRP的认知和实践。

本文将在GRP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就GRP中的政府资源问题进行阐述。本文第二节将简要介绍GRP基本概念以及三个层次;第三节将在GRP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人”、“财”、“物”、“信息”四个方面,说明GRP政府资源的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第四节将就如何有效地利用政府资源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最后给出结论。

2.ERP与GRP基本基本概念比较

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参照ERP的定义方法,我们也将从管理思想、应用软件和管理系统三个层次对GRP概念进行定义。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图1:GRP概念层次图

从管理思想层次上,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和政府资源集成。无论对于实际的政务工作,还是电子化的政务工作而言,流程化是政务工作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GRP中的政府流程是一个端到端(End to End)的请求响应链条(Request-Response Chain)。端到端是指任何一个政府流程都会有开始节点和结束节点,也即政府流程在运作过程中肯定会终止;请求响应链条是指在任何一个政府流程中,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方式,无论是基于事件驱动的方式,还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该流程都将会通过请求响应的方式进行运作,并最终到达结束节点。在请求响应链条中的每一个节点中,都将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并附加或限定政府资源所进行的操作或者对于这些资源所进行的操作。因此可以说,政府流程管理就是以政府资源合理配置、政府流程不断优化为目标,通过政府流程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或公众的自身迭代过程。从宏观上讲,政府流程管理本身就是对政府资源进行集成的管理,在政府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上,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政府资源的参与和运作才能够完成,政府流程将政府资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协同工作,合理配置并发挥其最大效力。反过来,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促进了政府流程的优化,简化政府工作步骤,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从微观上讲,政府资源的集成可以通过门户、数据库接口、格式文件等工具或方式进行,具体也可能表现为很多形式,比如一个政府工作人员参与某一个流程做一项具体的工作、政府流程中某一个活动需要从某一个已有系统中提取某一个数据或者通过某一个已有系统发送邮件、即时通知等。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政府资源集成主要表现在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方面。

从应用软件层次上,GRP应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综合使用C/S或B/S架构、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网络通信技术、商业智能理论和工具、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面向电子政务领域提供的采集、整理、管理、交换、查询、统计、汇总、分析、报表或相关智能应用的软件工具。GRP应用软件从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很多种,比如从软件功能上划分,可以包括政府人事管理软件、政府物资管理软件、政府财务管理软件、政府资产管理软件、政府工资管理软件、政府绩效管理软件、政府采购软件、政府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从应用行业划分,可以包括财政管理软件、审计管理软件、税务管理软件、国资管理软件、国库集中管理软件等;从软件应用模式上划分,可以分为B/S结构软件、C/S结构软件,其中B/S结构软件又可以分为大集中式应用软件、分布集中式应用软件或者实时集中软件和定期集中软件。

从管理系统层次上,GRP管理系统则是整合GRP应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利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应用或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覆盖范围角度,GRP管理系统涵盖了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关GRP应用软件、政府各项工作流程、政府各种资源以及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工具等。

ERP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理解[1]。从管理思想上,ERP是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 II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从软件产品角度,ERP是综合应用了C/S、B/S体系、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网络通信技术等,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从管理系统角度,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概念中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供应链管理和信息集成。ERP从供应链的概念出发,着眼于供应链上物料的增值过程,保持信息、物料和资金的快速流动,处理各个环节的供需矛盾,以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应对市场竞争和机遇,要求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短的生产周期产生最大的市场价值和利润。信息集成体现为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就是要集成供应链上所有流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信息集成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集成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这也是精益生产和敏捷生成的主要精神。信息集成也有助于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实时响应的需求。

可以说,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即面向政府领域,提供政府资源规划,有些为了强调GRP与ERP的紧密关系,甚至将GRP称为GERP。从最宽泛的管理系统角度,GRP是指建立在现在通信技术之上,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标的管理系统。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优化决定于政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源于政务信息的共享程度和政务资源的整合程度。下面我们在对ERP和GRP进行比较分析时,也将主要从管理系统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说明。

GRP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思想为政务流程管理和信息集成。政务流程管理不但需要涵盖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工作流程,还需要包括本单位的上下级管理机构的相关流程,在这点上,与ERP的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思想是非常类似的。信息集成包括了应用集成、数据共享、资源整合。首先,GRP需要集成政府部门已经存在的应用系统,消除应用碎片和信息孤岛;其次,GRP也要求在整个政务流程中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政务工作复杂度,同时也能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最后,资源整合是指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强化政府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GRP可以从管理思想、应用软件、管理系统三个层次进行定义:

·GRP管理思想以政务流程管理和政府资源集成为核心;

 

·GRP应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综合采用信息通信技术,面向政务领域所提供的标准GRP应用产品平台和相关开发工具(组件)的总称。

 

·GRP管理系统是整合GRP应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利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应用或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GRP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和优化政府业务流程。

3.GRP中的政府资源

目前,关于GRP以及GRP政府资源相关的研究文章较少。在政府资源方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政府资源是GRP分析、研究、规划和管理的对象。政府资源包括物资资源管理(如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空间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等)、人力资源(包括民族宗教、教育与培训、就业与失业、福利与社保、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涉及人的社会事务)、金融资源(包括财政税收、期货证券、储蓄国债等)、公共安全(包括国家安全、社会治安、行为规范)、信息资源(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公众舆论、外事新闻等等)[6]。

我们所提出的GRP政府资源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凡是电子政务中涉及到的各类实体我们均称之为政府资源。归结起来,政府资源主要分为四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财”、“物”,再加上“信息”。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图2:GRP政府资源组成部分及关系示意图

如上面图2所示,GRP政府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人”是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中的主体,“财”、“物”则对应于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的客体,“信息”一方面作为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中对“人”、“财”、“物”的描述实体而存在,另一方面,通过在“人”、“财”、“物”之间的传递或流动,完成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所要求的复杂功能。因此,任何一个电子政务应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都是由“人”、“财”、“物”、“信息”(或者“人”、“财”、“物”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构成,是通过信息将“人”、“财”、“物”(或者“人”、“财”、“物”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有机连接所构成的整体。

GRP政府资源中的“人”是一个广义、泛化的概念。“人”是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的主体,凡是能够对GRP政府资源中的财、物以及信息进行操作的实体,均可以看作属于“人”的范畴。因此,GRP政府资源中的“人”既可能是参与政务工作的实实在在的人员,也可能是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一个软件、一个系统或者一个Web服务等。

相对于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而言,GRP政府资源中的“财”和“物”是相对狭义、具体化的概念。“财”和“物”是GRP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的客体,针对“财”和“物”之上的操作由“人”来完成。在电子政务中,凡是与“收”或“支”相关的实体,均可以看作属于“财”的范畴;凡是作为“收”或“支”的表现形式的客体,均可以看作属于“物”的范畴。

关于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财”、“物”和“信息”,下面我们将通过如下一个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图3:GRP政府资源之“人”示例图

由上面图3,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由系统的用户、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国有资产信息门户、房屋建筑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构成。其中,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需要接收用户的请求,同时与房屋建筑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交互,获取国有资产相关数据并与本地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等操作,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产生的信息一部分直接反馈给用户,一部分需要通过国有资产信息门户展现给用户。

对于上图虚线内的GRP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而言,政府资源中的“财”与“收”或“支”相关,对应于国有资产相关的预算、购置、调配、出租、出借、转让、联营等所对应的财政拨款、资产收益和资产支出;政府资源中的“物”作为“财”的表现形式,对应于由财政拨款、资产收益或资产支出所形成的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这里限制于具体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还可能包括特殊设备、仪器仪表、车辆等资产。

政府资源中的“人”一方面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用户,同时还包括GRP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GRP房屋建筑管理系统、GRP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和GRP国有资产信息门户,这四个对象能够操作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范围内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国有资产以及相关信息,因此应属于“人”的范畴。

政府资源中的“信息”则是对上述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的描述,以及在三者之间传递或交换的数据,比如国有资产购置审批流程信息、到国有资产信息门户上的数据、用户输入的请求数据、国有资产管理应用软件与房屋建筑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等。

4.如何有效利用GRP政府资源?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规划,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依托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的基础网络设施,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四大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十二金工程,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息化建设稳定和有序发展。无论是从基础数据库来看,还是从十二金工程和政府门户网站来看,政府资源具有覆盖范围广、数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应用模式复杂等特点,因此政府资源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电子政务建设核心地位。

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政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和不断改善的主题。下面我们将基于GRP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利用GRP政府资源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1) 对政府资源要加强管理、全面设计,注重标准化

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为例,根据财政部2002年年底的统计数字,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18299.2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约76937.8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约41361.4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超过30406.1亿元,约占25.7%,比去年增加4242.6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6.2%[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有资产存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也暴露出执法力度不够,法律监督不到位,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责任不落实、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处置随意以及资产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内的政府资源进行有效、科学地监督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和迫在眉睫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内的政府资源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的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包括车辆、房屋、土地、建筑物、无形资产等在内的国有专项资产以及上述资产通过出租、出借、转让、联营等相关的收支等等。因此对上述种种政府资源,首先应加强管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同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要全面设计,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

(2)对政府资源要整合优化、加强共享,注重可用性

从GRP概念的管理思想层次上来看,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和政府资源集成,政府资源集成具体表现在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方面。可以说,没有经过整合的政府资源是松散的、无序的,也是不可用的或者可用性不强的。因此如果希望政府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而提高政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还需要整合政府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政府资源,将松散的政府资源转换成为高度集成的、有序的政府资源的集合然后提供给用户使用。另外,在进行政府资源整合优服务于共享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可用性。没有可用性或者可用性不好的政府资源最终将不会被用户所接受。如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只有整合来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源、房屋管理局的房屋、建筑物资源、车辆管理局的车辆资源、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等,在权限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共享,才能够真正使得政府资源为用户所用。

(3) 对政府资源要应用主导、提高利用率,注重易用性

有了整合、共享、可用的政府资源,如何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也是应该重视的问题,这就是政府资源的易用性问题。政府资源易用性的加强自然会带来政府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如何提高政府资源的易用性呢?我们认为对政府资源的使用要以应用为主导,将方便、易用的应用软件作为政府资源的工具或载体,使得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更有效的、更高效地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政府资源,才能够真正提高政府资源的利用率。

(4) 使用政府资源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注重实效

政府资源中的“财”、“物”和“信息”,最终要提供给政府资源中的“人”所使用,加强政府资源的可用性、易用性和利用率也部分取决于应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用户的素质和水平,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用户在如何更好、更有效、更高效的使用政府资源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水平。

5. 结论

本文在GRP基本概念基础上,通过对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财”、“物”、“信息”四个方面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GRP政府资源的范围,并对如何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更有效地利用GRP政府资源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业务需求、产品模式、系统架构、市场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ERP和GRP进行界定,理清关系,找出异同,以期对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