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媒体的感想

对新媒体的感想

对新媒体的感想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对策

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和体悟人间恩情,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处处感知人间恩情,时刻做到施恩和报恩。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方式相对传统落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理论教育和道德灌输,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思想触动和道德震撼。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接受了太多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很多理论已经不能再对他们起到更多的作用。理论说教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悟,更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也就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感恩教育重在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恩情,才能学会感激和回报,才会在生活中学会施恩。2.感恩的对象过于狭隘。传统的感恩教育更多是对父母的感恩,对教师的感恩,这样的感恩能够让学生直接感知恩情的存在。但是,很多时候都是限制在这样的对象,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到高职大学,都是对他们进行的感恩教育对象都是父母和教师。其实,感恩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和工作中每个方面感受到恩情的存在,体会到人间处处是恩情。从生活点滴感受,从细节琐事做起,感激和回报身边的每个人。3.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提升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引导,能够从身边的琐事感知。现在的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不能对做到连贯性和全面性。感恩教育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碎片化,这样的教育不能对学生产生深入的影响,也就不能对真正改变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同时,零散的感恩教育很快就会被现代新媒体的各种负面思想和信息所消解,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差。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改进对策分析

1.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理念,坚持传统教育和线上教育融合。新时期高职院校感恩教育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方式,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手段,确保教育方式更能符合时展,更能够适应学生学习习惯。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固然有着其重要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是经历了实践的反复检验的。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新媒体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职大学生,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新媒体,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新媒体,对他们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大的也是新媒体。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传统教育和线上教育相结合,充分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构建新媒体感恩教育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更加灵活丰富的感恩教育。现在高职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新媒体客户端,是各种基于即时通讯的移动应用APP,QQ、微信和微博是他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更是相互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平台。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内容的推送,让学生借助新媒体获得更多的感恩教育。针对学生关注的各种新闻和热点话题,做好感恩方面的引申,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平时的生活细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2.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新媒体在高职大学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他们的影响全面而又深远。新媒体资源异常丰富,能够从中找到更多的现成材料,更能从中找到更具时代性的新鲜素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和传播优势,能够达到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效果。新媒体资源是基于网络应用的资源,感恩主题的资源非常丰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找到更多的新鲜内容,而不是传统的重复无数遍的内容,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更为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从这些现象和热点问题着手,做好资源的发掘,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更具有时效性。以新媒体为平台,还能让学生相互评价和推送,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强互动性,更有利于深化感恩教育。3.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优势,鼓励学生的报恩和施恩行为。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交流更加方便,人与人联系也更为快捷,学生有了较强的感恩意识,能能从生活中处处感知人间恩情,也就会懂得报恩,学会施恩。报恩、施恩的方式很多中,形式也非常丰富,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利用新媒体在重要的节日对有恩于自己的所有人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祝福,在平时生活中多联系、问候和提醒,表达自己的关心和体贴。

总之,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崇高的道德思想境界。感恩教育是一种唤醒人性的生命教育,更好地展现人性光辉的重要体现。

作者:王维燕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君.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立体化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34).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85-03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QQ、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新媒体发展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对其起到阻碍作用,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环境,有效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不仅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与载体,增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把握新媒体的特征,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首先,新媒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当前,新媒体创设的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学习、交流、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新载体,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第二空间。也就是说,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范围之外,新媒体能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教育范围: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推送各种理论知识、视频、音频及图像等信息,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正确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QQ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理论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显然,新媒体已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

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相比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载体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携、丰富等特点,它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和生活资讯的渠道与容量,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而且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迅速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案件等主要是由媒体首先发现的,其中很大部分是由新媒体首次曝光的,比如“郭美美”事件、“吴英非法集资”案、“魏则西”事件等。可以说,新媒体在舆论监督、社会温暖传递、反腐败以及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能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同时,新媒体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是个性丰富、各具特点的鲜活生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更要关注个体的具体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以往,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受时间、空间、情境、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开展。新媒体的个性化、同步化和交互性,为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了良好沟通的桥梁。通过微信、QQ、微博、社交网络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构建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的多层次网络交流模式,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尤其关注那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对于一些家庭相对贫困、性格较内向、人际交流困难的学生,应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做到更精准、有效。此外,网络交流的虚拟性能保护大学生的隐私,有助于消除他们交往的压力和恐惧,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也就是说,通过与大学生开展多元、便捷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内心的困惑、诉求,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学生开展更科学的理论教育和言行疏导,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就是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1]。

第一,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以课堂讲授、榜样激励和感染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理想化的空洞说教和相对陈旧的内容,很难获得当前大学生的认同。由于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被忽略,学生很难运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与思考,从而真正感受鲜活而深刻的社会生活。这种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条式教育模式,必然受到新媒w的巨大冲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强的大学生时刻受到海量信息的“轰炸”。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过度使用网络、手机等,论文靠剪贴、学习靠课件,导致学习态度的偏离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第二,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新媒体不单纯是传播工具,它也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作用。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信息的表达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思想观念混乱,其真实性也无法保证。可以说,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对媚俗文化、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潮流、时尚,心态日益浮躁和功利;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拜网红、恶搞,生活缺乏追求;有的大学生过分喜欢攀比,注重物质享受。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互联网优势,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及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企图实现全球的政治霸权,这就是所谓“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尚未形成理性的辨识力和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出现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尤其是面对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流行,一些大学生成为这些价值观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混乱和法制观念淡化,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

第三,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险性。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往的强行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力已失去了优势,其引导和规范的难度日益增大。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打破了高校的“围墙”,各种思想、文化和诱惑纷纷涌入,高校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此外,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可以极大激发网民生产信息的潜力,使它成为舆论的集散地和舆论引导的先发场所,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稳的难度。其二,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有导致行为主体冷漠、极端的倾向。在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的、非面对面的,这一方面使很多大学生摆脱了物理空间交往中的礼治秩序,变得极端甚至暴力;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人际距离疏远,同学关系淡薄,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苦闷等情绪,诱发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其三,新媒体不仅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批评发泄的平台,而且也可能成为多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的土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事件传播的影响,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三、新媒体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开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3],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精神健全、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爱的教育,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以权威者、说教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情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关心和激励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消除他们对教育者的偏见。同时,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建立真实、丰富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一些教师家里聊天,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真实生活中的教师。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教师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又不同于单纯的网上交流,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其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凸显社会实践的作用。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当代大学生。第一,接地气。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善于从他们丰富的生活世界挖掘新鲜的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高大上”走向生动活泼的“接地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问题意识,从当前大学生现实生活遭遇的问题出发,围绕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微信、QQ群、微博等载体及时为大学生释疑解惑,让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体悟紧密契合。第二,请进来。定期请一些创业者、心理咨询师、律师、警察等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给大学生讲述专业知识、人生经历、职业技能以及生活经验。当前的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投机心理。这些不同从业者的亲身讲述,让大学生在别人的实践经验里感悟自己的人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走出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学生与社会间的开放性互动,定期组织学生进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高校可以与一些社区、医院等合作建成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做义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病人,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实际了解,切身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威慑力,培养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再次,积极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长效协同机制,不断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有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风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以高校为主阵地,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乃至家庭的协同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这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其一,政府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引导与监督,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治建设。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新媒体信息资源,用科学、健康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构建起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测与跟踪、信息过滤、安全防护等系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效管控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二,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在信息膨胀和信息污染的新媒体时代,常常是真伪难辨,作为网民都面临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问题。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判断力、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其三,学生家庭应主动配合学校,积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状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校的任务;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和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诱惑更多,他们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父母要对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主动承担起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

最后,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国内外思潮,观点多且杂,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鹇远力,正如所说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4]。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新媒体,但不能一味依赖新媒体,新媒体是手段而非目的。即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为了提升接受度和关注度,不加选择地把网络段子当作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庸俗化和娱乐化;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清理一些违背事实甚至是抹黑国家的信息,掌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盘”。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新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针对新媒体的虚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融注感情,突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线上到线下、由有限的理论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社会课堂,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化。

参考文献:

[1].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08-06-2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跨文化、跨地域开放性等特征,如QQ、邮箱、MSN、BBS、微博、博客、手机报、主体网站、微信等媒体形态都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但是新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好新媒体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好处和不良影响,之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一、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利之处

(一)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媒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代,手机报、微博、博客、微信、飞信等都属于新媒体形式。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时效性、网络性、交互性、集成性等,在教育界具有人性化、互动性强、信息共享、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尊重个性等特点。大学生比较喜欢追逐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结合多种网络工具,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载体和横向载体,比如QQ、邮箱、MSN、BBS、微博、博客、手机报、主体网站、微信等,以时下流行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到大学生中,最终形成完整的开阔的信息共享平台①。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跨文化和跨地域,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或者媒体联动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播给学生,使手机网络、电脑网络以及各种阅读器相互连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大学生都喜欢通过微信、微博、QQ等接收信息和知识,并且能够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掌握时下热门话题和社会新闻,熟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象。总而言之,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充分发挥,且具备可信度和时代感。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于传统的媒体,QQ、BBS、MSN、微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实时交互性,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广大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分别是信息的者、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获得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教学活动需要互动,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话、交流以及沟通,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沟通交流,用多向互动取代了单向传授知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网络属于一种虚拟的环境,很多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喜欢用昵称,这样,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使他们宣泄压力、排忧解难、传递情感、交流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起来,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及思想动态,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②。

二、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新媒体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微信、MSN、邮箱、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甚至跨国界的,具有开放性,这也导致传播的信息多而繁,且杂乱无章,使得学生不知该选择什么信息来阅读。而且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发挥着构建观念和塑造思想的作用,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容易在繁多的信息中失去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长时间受到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就会逐渐迷失信念,颠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法律道德意识。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③。

(二)新媒体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新媒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但是,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责任意识弱化,甚至出现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大学生为了不愿面对现实,固步自封,和社会人际关系淡漠,出现孤僻的心理,最终造成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做出犯罪行为,危害他人及社会。

(三)新媒体传播多元化的信息,弱化了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源的管理难度。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学生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特别是那些低俗文化、快餐文化,甚至有些信息已经超出社会道德底线,这些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他们情感、观念、态度、理想追求、生活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判断、解读,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实际上就是培养高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养成优良的媒体素养,使他们能够对复杂多变的媒体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遵循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在吸取传统优秀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打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并将媒介素养引进高校课程中,从道德、审美、情感、认知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学生进入媒介传播的世界,让他们熟悉媒介环境,最终成为优秀的媒介使用者。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想结合。比如学生的心理问题、创业问题、就业问题、感情问题等。特别是就业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飞信、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传播招聘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播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④。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另外,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纷乱繁杂的信息面前,教师首先是一位普通的受众,接收这些信息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理解才将其传播出去,但是任何人理解事物或者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与人的知识背景有关,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做好充分准备。

(三)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制度

以前,学校媒体宣传的主要工作都是由学生会、学生社团、党支部完成,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选择方式的多样化,高校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校园媒体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因此高校要结合外部环境,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新媒体的出现,为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信息量的激增造成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难度,需要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增强网络监管力度。另外,传统的观念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但是由于社会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在提高媒体传播者职业道德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将问责制度落实到底,使信息的质量和导向性得到有效提高。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首先要创新教育的载体,将教育的阵地进行扩展,这需要教育者尽可能挖掘更多的资源来充实教育的载体。例如,可以建设校园网,利用微博、微信、QQ、飞信等新媒体工具开阔教育阵地。在这些新媒体工具中,微博的使用较为广泛,再加上参与方式的立体化和交互化,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微博能够从侧面反映用户的思想、情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它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具有开放性,传播的信息繁而杂,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尽可能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制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注释:

①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导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3):555-556.

②代金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04):366-367.

③王焕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04):957-958.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第4篇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媒体遭遇了亘古未有的竞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振奋采编人员士气、稳定人心,凝心聚力寻求又好又快发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针对现状克服各种制约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瓶颈,纯洁心灵,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步调一致地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融合资源、建立尽职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激发活力、明确主体;强化政工定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嘘寒问暖,关心采编人员和创新载体,寓教于乐,不断给新闻采编人员精神高地“增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迎战挑战,应该是各级各类新闻单位着重考虑的范畴。

1 新闻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几年间,我国广播电视与报纸等传统型的媒体资源被户外多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侵蚀并瓜分,因此传统的媒体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度越来越弱,面对着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强劲对手,例如:网络媒体、户外及手机多媒体等,具有很强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传统型的媒体广告营业额度下降,资源被其他形式的多媒体瓜分,这其中的各种缘由和从业人员的工作劲头弱、缺乏信心以及无士气、无谋略等有极大的关联,这一项内因在最大限度上阻碍了新闻媒体的发展。

进入2012年下半年,全国大多数省和省级以下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对媒体融合时代特别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户外多媒体分食传统媒体广告资源的危机感、紧迫感愈来愈强,深切感受到“狼?砹恕钡奈O铡S捎诰赫?对手多,发展压力大,无暇顾及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在思政工作的日常开展中,所蕴含的经济效益无法被直接看出,但在其他媒体经济效益的充斥下,相关从业者有着很强的追逐经济效益的观念,在压力的逼迫下,紧跟“经济效益”的步伐,忽视了思政工作的开展,更忽视了思政工作的执行力以及工作计划等予以考核以及问责、奖惩。许多新闻采编人员视思政工作为“无意义的工作”,对其所的关心力度以及兴趣力度、学习力度都非常少,培训方式无趣,思想政治工作乏味,无吸引力。此外,工作量不均,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无明显的针对性,由于不同采编人员的认知差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中的松紧度不合理,再加上无骨干人员,职责分配不明确,因此缺乏坚强而有力的思政工作的队伍。

媒体从业人员心理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焦虑情绪和强迫行为。对于媒体采编人员来说,有两种压力如影随形,一种是创优,另一种是创收。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既要在新闻和节目上不断创新,还要在有限的新闻资源下,抓到好选题,做出好节目,记者和主持人每天都处在飞快的节奏中,赶时间发稿,保持良好直播状态等等。另外,节目和新闻直接面向受众,出不得差错,这就要求他们一丝不苟,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反复检查,久而久之会把工作中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出现一些强迫检查症状;二是签约人员归属感的缺失。目前,许多媒体都有签约人员,这部分人员因劳动用工性质与正式在编人员不同,工资福利待遇也不一样,所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或多或少有些存在,而他们还往往承担着媒体的重要采编及节目主持工作,是媒体的主要和中间力量。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的不确定感也在不断加重,对于自己所服务的单位,缺乏集体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内心枯竭引发职业危机。新闻职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职业,但是繁忙的量化工作任务,使他们无暇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积累,更易陷入职业倦怠,引发惶恐心理,怀疑自己无法胜任,由此对个人职业发展产生困惑和矛盾;四是疾病导致心理失衡。媒体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和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导致工作量大于自身能承受的范围,以至出现各种躯体化症状,很多编辑、记者、主持人长期受颈椎病的困扰。由于采编人员紧张,这类职业病往往没有时间认真治疗,已影响很多采编人员正常工作和生活。对健康的担忧由此引发了消极的情绪,产生付出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心理失衡。

2 创新、优化新闻媒体思政工作的策略分析

当前,改变全媒体时代多媒体行业的瓶颈局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使工作团队可以凝心聚力、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身心地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变困境为机遇,推动新闻媒体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并谋求长久地发展。

2.1 创新思政工作载体,使思政工作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内

从事新闻采编人员一般都具有很快的生活节奏与很大的工作压力,且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思政工作不可继续实施老模式,必需进行创新,例如:实施摄影作品展览会、知识竞赛活动、心得交流活动以及文艺节目等。当前,新闻采编人员几乎都具备上网的能力,因此也可借助网络的力量开拓、落实思政工作,通过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的形式,使思政工作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内。

2.2 给予采编人员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强化思政工作团队的向心力

在当前的思政工作中,要多给予新闻采编人员关怀与爱护,使其感知到团队的温暖,进而强化思政工作团队的向心力,例如:对记者、编辑的家庭问题多给予关怀、对采编人员的子女以及父母多予以问候与关心等,进而使其积极性得以调动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凝聚力以及在群众中的美誉度。

2.3 加强思政工作实践,落实并完善相关学教活动

在经过历年的整合后,新闻媒体有着极为繁杂的工作岗位,例如:事业技术、播音主持、后勤保障以及广告经营等,这些岗位间的任务、工作内容与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等都不统一,最终造成各岗位间的工作量不均匀,忙闲程度不一,单靠相关人员隔三差五地做几次思政报告,灌输一些大道理以及工作准则等,很难将实际问题圆满解决,因此这样的思政工作无明显的针对性,意义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务必加强思政工作的实践性,落实并完善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走基层活动、实施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十八大精神活动等,通过活动提升相关从业者的思想觉悟,进而取信于民,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

2.4 对思政工作的实施机制及工作环境予以优化

面对着内因的困扰,必需开展、创新、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改变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劲头弱、缺乏信心以及无士气、无谋略的局面,使得从事传统型的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在困境中寻求机遇,士气大增,进而敢于面对挑战,通过团队的凝聚力促进新闻媒体的“最好、最快、最强”发展。所以要重视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洗礼,要及时予以精神方面的鞭策与鼓劲,使新闻媒体得以有一个好的内在发展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务必要对思政工作的实施机制以及工作环境予以优化,用硬件条件吸引广大人才的参与,例如:可落实明确的晋升制度、工作环境优化制度等。

2.5 深化对资源的融合力度,加强团队建设

在新闻媒体业的思政工作中,缺乏专职的领导人员与部门,各部门都未将思政工作作为己任。这种无骨干人员,职责分配不明确的情况,突显了坚强而有力的思政工作的队伍十分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务必要深化对资源的融合力度,加强思政团队建设。例如,将责任划分到细节处,建设思政部门,优化思政团队的构架,进而制定思政工作计划,逐步逐条完成。

2.6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做好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一是设立心理帮助计划。针对新闻采编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帮助计划。目的是让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帮助计划能够知道自身的心理状况,对职业和健康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平衡心理,宣泄情绪,管理压力的具体方法;二是注重个性化关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就要学会根据采编人员性情、性格差异,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和尽可能满足每个采编人员带有个性特征的正当需求,让采编人员自我寻找和发现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从中感受到组织人性关怀的温暖,学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把握管理的弹性;三是激发自我实现的动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为媒体发展的催化剂,就要激发出编辑、记者、主持人自我实现的动能。一要设计激发编辑、记者、主持人兴趣和热情的组织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大家积极地工作,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二要实行岗位交流制度。通过岗位交流,条口调整,可以丰富编辑、记者、主持人工作经历和内容,防止出现职业枯竭心理和职业病问题。三要注重改善新闻采编人员工作环境。良好的办公环境、先进的设备状况、团结和谐的气氛,都有利于新闻采编人员增加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技术

1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定义

新媒体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新媒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从媒体统治的时代来划分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也可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上来区分,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式媒体形态。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随之产生不断变化,并且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广泛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一部分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对自己的艺术进行阐述和表达。这种新媒体艺术借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试图从传统媒体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从简单的叙事变为叙情,从单一的感官感受变成综合性的体验,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新媒体艺术,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 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新技术赋予艺术家新的手段,艺术形式不再是单纯的平面画面或者是立体作品,而是各式各样新式的表现形式,并且大多具有交互体验。这种体验给受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艺术家传达的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其中,能够更深刻的体验,这种追求即时效果和互动感受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新的表现特点,作为一种结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广阔的视角。作为不停探索人类新想法、不停突破现有界限、走在大众思维前端的艺术家,将电脑科技等新媒体技术与现有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谈到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就需要先了解新媒体所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成本低,制作流程比较简单。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制作相比传统媒体更加低成本高效率。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环节十分复杂,先由记者进行前期采集编辑,然后由媒体公司进行后善总结,再通过各种渠道发送出去。新媒体却节省了其中很多环节,信息大多借助网络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传统媒体需要依靠纸质的大量印刷或电视广告的大量播放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传统媒体人们更倾向于免费的新渠道。

二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传达比传统媒体顺畅。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的传播可以依靠自由发达的网络和受众随身携带的客户端来实现,相比依赖纸张的平面媒体、依赖电视的电视媒体、依赖收音机的广播媒体,新媒体可以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为一身,打破媒体自身的界限,将各种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使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随着互联网及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信息爆炸的现象,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同于以往,更加简洁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

三是受众体验更良好,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交流互动的优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输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和受众交流互动,即使有也不能实时互动,不具有时效性,而新媒体技术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还有双方互相交流的互动,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活跃度、新鲜感。

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艺术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相比以往艺术行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从大工业社会量产的精神需求逐渐转变为强调个体突出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这一前提下,能够进行交互的艺术应运而生。人类不再是生硬地单方面接收,而是富有个人情感的交流互动,每个受众个体的不同都会对信息传达的这个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相比过去,人们更乐意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人的感受,展现不同的样态。

一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主观层面上受众也更乐于接触新媒体。

艺术家在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信息传播的优势,综合各种渠道,在更多的媒体媒介上进行艺术表达,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人们日新月异的感受。

3 对新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代也不断的推进,当下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就是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艺术的运用更加广泛更加专业,新媒体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影响,从事艺术行业应当更加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积极主动对现有的生活进行提升和改变,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成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逐渐倡导,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机器也会越来越像人类,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人与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发分离不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 结语

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审美观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在客观上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也要在主观上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统一、简单的平面角度变为多样、复杂的立体角度。在对新媒体艺术不断开发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与新技术相依相生的艺术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新媒体艺术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