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七次,但这七次的课改,大都是在原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一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以补充和完善,并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并没有大的转变。2004年以来,教育部以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自治区)为实验基地,提出了“不是换了一本课本,而是换了一种理念”的口号,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方针,从教育观念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课程结构上提出了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新课标体系,对高中课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受到了国家的空前重视,人民的空前关注。

我身为一名宁夏农村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参加了多次新课改的培训学习,积极践行自治区“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换脑工程”,并作为物理学科的带头人,积极参与校本培训,为学校的二级培训竭尽全力。但是,随着新课改条件下一轮又一轮的高考,我亲身体验到了改革的艰难,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举步维艰,人们用“雷声大,雨点小”来比喻如此轰轰烈烈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推进。为什么呢?我仅以物理学科为例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一、新老教材的比较

新课标的具体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的,就这三点而言,新教材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比老教材要注重得多一些,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方面比老教材要逊色得多,新教材较老教材,学生在纯知识、纯技能方面掌握得不如以前。但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注重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这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来看,还是可取的。我认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要占绝对的基础地位,因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有好的过程、方法与价值观的体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项先进的高端的技术,都是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做基石的。

1.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一些欠缺,具体体现为在这方面对学生要求太高,脱离教学实际。

如一节课的内容中安排的知识点太多太杂。如“弹力”一节,知识点有:“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微小形变的演示”、“弹力”、“弹性限度”、“弹性的种类”、“胡克定理”、“劲度系数”,弹簧的“原长”、“总长”、“型变量”,等等。正常情况下,单单一个“胡克定理”就够讲一节课了。现在新教材中,这么多的知识都放在一节课中,教师很难让学生全部掌握。由于知识点太多,教师上课只能将时间放在这些知识点上,不可能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侧重,也就不能体现新课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素养的宗旨。

2.重要的一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安排得不够合理。

如“三角形定则”、“共点力平衡”、“正交分解”等重要的知识点,随一个例子提出,没有相应的课时进行消化、理解。

有些重要的知识新教材中未提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受力分析”,它在力学中起“奠基石”的作用,老教材中虽也未专门安排课时,但专门有一章“共点力的平衡”,在处理这一章时可以同时处理掉“受力分析”这个重要问题。新教材中已将“共点力平衡”安排到了选修2―2模块中,这就使得在必修模块1、2中无法解决“受力分析”这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就谈不上任何层次的力学学习。

3.新教材没有完全处理好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梯度之间的关系。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难度提高了,课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宗旨是好的,但这样无形中加大实验难度,使得“课时紧”这个矛盾更加“雪上加霜”。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不但由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探究性实验,而且将其从高三的内容提前到高一的内容中,由于诸如“平衡摩擦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沙盘和沙子的总重力”等知识未学,再加上高一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极差,事实上,这个试验在高一学习中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新课标在注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具体落实。

4.一些物理情景的设计和一些高新技术的拓展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的“活动建议”,如“通过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地球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试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体验”,“通过查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等都是很好的建议。其对于“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大有益处。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在“课时紧”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变成现实。

新教材的很多地方都提出了一些和新科技、高科技相联系的问题。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磁悬浮力车”等大都由于物理情景太复杂或数据太繁琐,造成了教学“盲点”,难以实现,在农村学校更是没有条件落实。

二、高考的指挥棒仍然眷恋着老教材

1.最近三年的物理高考题型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量化,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对“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少之又少。高考物理试题中唯一出现的变化在于对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三项内容的考查由必修变为选修,试题中表现为每项15分,任选其中一项。

2.新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而大多数课后习题类型少,章节后练习又较难,且梯度大,很多题目都是很典型的高考题型,而且都在高考的范畴之内,使学生感觉到能听懂课,却不会做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如第一章刚学完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在习题中就出现了两道较大难度的追击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教师至少要花费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然后才能做课后的题目。为此,不少教师重操老教材,还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3.新课程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减轻他们的负担,反而有所加重,特别体现在课时紧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上,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育行政部门默许了学校的表面应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较多的新教材、新教法的研讨会、不同层次的新教法讲课大赛,但这都不能阻止具体实施课改的学校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具体实施课改的学校和教师都有两手准备,一手用新教法应付上面的检查、比赛,一手还是老教材、老教法。据调查,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行“学分制”,也没划分行政班,更没有“选课”一说,只是在办公室换算学分,实质走教学班的路子,却报成行政班,课程也由学校安排,上面的培训派个人应付,回去后再搞校本培训,等等。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5-02

从2001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38个部级教改实验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从部级实验区推广到省级实验区,从省级实验推广到市县级实验,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纵观新课改走过的历程,不能否定新改取得的成绩,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与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免存在着诸多矛盾。在宏大的农村中小学生人口面前,在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面前,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中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成为推进课改的瓶颈

当前农村学校严重缺少新学科急需的专任教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新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艺术课、科学课、地方和学校课程。虽然有些教师经过系统学习有些反常资料参考但还是不能完全胜任。这是因为学生入学的高峰期转到初中后,初中教师严重不足,便从小学调任教师到初中任教;而高中教师中的佼佼者流动到发达地区任教后,又从初中调任教师到高中任教。农村小学中的教师大都年龄偏大,而且临时代课人员多,在一些乡镇有50%以上的教师是老民办转正和临时代课教师,他们的身体状况、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很难适应新课改要求。

(二)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仍十分突出

由于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多,又因为教学进度紧,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法,这势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听课的地位,只会被动地听教师讲,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与学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再者,即使实行了开放性教学,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两级分化、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想现象。

(三)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小学采取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奖牌红星激励等惯用的方法,学生四人围坐一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一会儿戴上头饰表演,一会儿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花样层出不穷。而执教者对教材的重点却把握不清,看着学生游离主题而不知引导;有的课堂教师忙于奖励学生“合作星”、“智慧星”、“巧手星”等次数不下几十,跑上跑下很是辛苦,学生桌上也是星光灿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部分教师难以驾驶新教材

有的学科教材难度大,有的学科教材中的题目如“脑筋急转弯”一样灵活,有的学科活动类题目设计较多,教师难以给教师教学带来不少困难,难以处理。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操作而弹性安排课程牵涉面广,加之社会、家长、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理解不够,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体育课增加了课时,但规模小的学校师资和运动场地跟不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材参考资料和辅助资料不按时到位或者缺乏,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或准备教学用具,造成教师备课困难,工作量增加,身心负担重。

(五)校本培训名存实亡

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布局分散,学科专任教师培训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校的设备和资料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校本培训很难使教师的理论层次得到尽快提升。

(六)评价项目过繁、过细,教师难以操作项目

学科期末评价量太大,但大量的工作却在平时,例如学生成长纪录簿这一评价工具,要学生用文字填写项目很多,家长、学生和教师们都感到繁琐,不予积极配合;况且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填写须由家长和教师代替。对教师的长期超工作量的工作如何评价,也是领导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再者,目前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课堂教学,都离不开高考、中考、统考这个指挥棒,这是课改中制约教师教学的最大因素,也是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七)办学条件简陋是阻碍农村推进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

乡村学校由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图书、音像、教学均不能到位,不能正常开展课改实验。

二、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课改培训力度,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校长培训是课改的关键,是课改能否推行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力度。教师的全员培训是学校课改推进的重点,由于教师出外培训毕竟是少数,要加强以校为本的培训力度,并让参加省市级的教学骨干进行二级培训,切实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课改中要努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绩、民以支教为荣、师以安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创新教育提供风险保障。

(三)课改调研要面向农村,教材编写要面向农村

各级调查组要深入农村(特别是村小学),弄清课改实验现状,获取新课改的真实资料。各级教科所和教研室都要定点到基层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程改革。同时,搜集第一手鲜活的实验材料,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四)突现农村特色

新课改的最终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追求。因此,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思想,以全民性和全面性为基点,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基础教育,实现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这要求在新课改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多元智能的课程观来分类分层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五)转变学校职能

要想把学校建设成为“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土,精神的圣殿,成材的摇篮”,就必须转变学校的职能,树立“教育服务”意识,认识到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服务的客体。所以,学校要以服务教师、服务教育和教学为中心,从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设施设备、环境建设、生活保障、心理指导、安全防卫等全方位提供服务,以最优化的服务来激发教师的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空间,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同时,学校和教师要服务学生,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服务理念,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负责。

[参考文献]

[1]史宁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5,(6).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一、作业形式要注重实践的可能性

陈剑华先生在《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中参考西方作业改革类型,从内容、发生的场所角度、承担者角度、时间、兴趣角度等方面考虑,把作业分为书面和口头、制作和表演相结合;课外、课堂和家庭相互结合;短期和长期性专题相结合;个人、小组合作和全班相互结合。还提出录音、课本剧、画示意图、调查采访性、分层,自主型、养成型等作业形式。其中主题性作业把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情境中完成,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分层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标准、模式、分量的作业改为A、B、C三种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这两种是在目前改革中引人关注的作业形式。

按ABC的等级给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时,选择权应该在学生的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业的难度、量度进行自主选择,也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还可以使用作业“套餐”,它既来源于教师和教师集体的精心设计,也来源于学生个人的选择或学生集体和学生家长的出谋划策,形成共同监督,预防和杜绝某些学生的惰性选择。

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问题灵活布置作业,避免随意和重复,才能使作业形式与内容统一。像每篇课文后所留置的问题就是具有开放性的作业,是最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设计提高口语水平的作业,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口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例如编演课本剧、猜谜语、绕口令、找朋友等游戏,对话表演、诗歌朗读会等活动就适合在小学阶段布置,而生活见闻交流会、读书报告会、文学社活动、网络文明交友活动等就适宜“接轨”初高中阶段。

二、作业评价应注重多元的个性化

循环式点评、互评互改等形式可以交叉综合使用,鼓励个人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赞赏而受到激励;否定性评价要顾及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感知教师的真言实语,从而积极解决作业中遗留的问题,激励性评价要注意不能泛滥、贬值。

自我评价可让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而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反思,从而更深刻地发现问题和更有效地改进,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他人评价要组织好评价环节,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让小组成员结合整体状况及升格点进行交流学习;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鼓励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更上一层楼”。

形成性评价要注重过程,减少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唯一性,甚至可以不确定,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结果评价要给学生一个提高的参照。结合每次评点,通过评分传达教师的建议,供学生参考:如果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就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作业评价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鼓励中产生兴趣,增强信心,对其他同学起到启迪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三、教师设计理念要新颖到位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首先就是对教师观念的一种更新。教师应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奉为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尊重学生各种精神要求,给学生以多形式的抒发心灵自由的语文作业。张志公先生曾寄言广大教师:“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育者辛辛苦苦,学习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应当简化头绪,集中目标,少走过场,多务实际。”

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多花时间“诱导”学生作业的志趣,多用心思“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遵循“尊重独特体验”“关注积累运用”“展示个性风采”以及“突出合作探究”的原则,精心设计每一次语文作业练习,摈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设计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作业,注重学科的整合。

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说:“如今,要使学生获得‘无穷水’,就必须教给他们发现和开启‘源头活水’的眼光和能力,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没有阅读习惯、思考习惯的教师,不能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教师,必然遭到新课标、新课程的淘汰。”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延伸至高中阶段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转变,正确认识并实践新课程对高中教师来说已成当务之急,但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更关注对人的培养,更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着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这些都决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势必要求学校教育更应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入手,创设培养能力的环境,培养学生更多些创新精神。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刚刚走进实验区,并没有可供遵循的现成模式,一切要靠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极大、涉及内容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组织成实用性极强的历史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摆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

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二、选择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近段时间兴起了发现法、探究式学习法、分组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民主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成为时下最时髦的教学用语。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拓展的良好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三、善于利用多元评价的激励效应促使学生学习观和习惯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不能仅仅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终极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而是要两者兼而用之。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而且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当然,终极评价性质的学期阶段考试和高考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而历史专业类考生更是需要在每一学习阶段里保持比较稳定的历史考试成绩。毋庸讳言,当前整个社会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的,这一点不可轻觑。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

四、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观念

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了知识架构,又缩短了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首先,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实、史论、史法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学中应该制订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最后,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和学生都会面临能否适应的困难,这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们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肯定能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国琴.克服不良心理投身历史新课程改革[J].网络科技时代,2007,(10).

[2]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06,(15).

[3]张养民.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绩效[J].当代教育科学,2004,(07).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5篇

1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英语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政治观念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与此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铸师魂的核心是师德的培养,只有强烈的责任感存在,才能鞭策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

1.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进步

此外,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多做一些强化口语和听说的训练,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英语教师应多与其他老师交流,互相学习

应经常与学校里的教学实践的带头人进行交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可以使高中英语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的培养对于下一代的英语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可采用全体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评课与集体反思的过程,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体系的深刻思考

2.1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内容的思考

比较而言,过去的英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依靠教材,而旧的教材缺少创新,单调乏味,陈旧落后,脱离了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关联,沿袭过去的习俗而形成的较稳定的封闭型教育,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新的课改条件下,英语教材会更加密切关注社会的问题,追踪社会上的热点,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2.2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的思考

“教学过程的开放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当主角,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然而高中的教育中,还是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如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法。由于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学生缺少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不高,严重地扼制了学生们的独立创新意识。

2.3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式教学强调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教学,如角色扮演练习和小组活动等等。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新课改指出,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地建构英语的语言知识。可以由单科教学向跨学科知识教学改变,也可以由对书本的重视,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要求课堂英语的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旧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也提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从而达到快速而优秀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4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的思考

过去的英语教学对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分的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此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等缺点。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先进的评价思想,因此,可以发展多元性的评价系统的。既可以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评价目的是诊断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评价。

3 新课程改革后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