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战略报告

健康战略报告

健康战略报告

健康战略报告范文第1篇

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健身意识薄弱,各群体亚健康状况堪忧,由疾患造成的整体疾病经济负担沉重。报告据此以2020年为限,设定了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提出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如人均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均作出了量化要求。

大部制想象美丽并渺茫着

报告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构想和措施,其中,建议涉及人民健康的若干职能相近的部门,如卫生、医疗保障、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体育运动等部门,可以考虑逐步合并,建立国家健康福利部或国家健康委员会。

这一建议涉及国务院部委的行政改革,事关重大,构想宏伟,涉及面广泛,故而得到了舆论的重视。据相关报道,虽然有报告撰述者透露,此构想有望在十八大后拉开帷幕的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付诸实施,但也有消息说,构想尚停留在专家建议层面,并未上升至中央议事日程。更有学者评论称,基于现实种种条件的限制,此建议短期内实行的可能性渺茫。

与上述专家学者的谨慎甚而不乏悲观色彩的看法迥异,一些媒体评论则以相当乐观态度积极回应了这一建议,认为这是国家部委职能转型—走向服务型政府的契机—并强调这样的职能转型具有为“大健康部”改革正名的功效。也有评论指出,要实现“2020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打破制度障碍势在必行,但前提一是不能将其寄望于单一部门,必须有卫生、医保、社保、环保、体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避免国家战略沦为部门战略,落下播撒龙种却只收获跳蚤的结果。二是合作机制的最终成形,有赖于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统合各部门围绕“健康”这一核心展开工作,才能避免国家战略与部门职责发生矛盾甚至背离的现象。

怨气弥漫一触即爆

事实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已经为整合全社会的卫生和福利管理机制,设立国家健康福利部或国家健康委员会,以数据和实证为依据罗列了充分的理由,阐述了这一改革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简要而言,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凸显。具体而言,国民健康在服务和管理层面涉及多个部委,但由于政出多门,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不利于问责制的落实。例如农村妇幼保健实际涉及计划生育、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教育、环境等多个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之间并没有合作的机制。再如,目前医改面临的困境,即主要是医保、医药和医疗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三个体系内部协调不够,尤其是其中的医保管理,更是数种机制交织,叠床架屋,程序繁琐重复,相互掣肘。

在宏观数据上,国民健康福利体系的改革也呈刻不容缓之势。该报告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的年患病人次数由1993年的43.6亿增加到2008年的52.5亿,15年间增加了20%。巨大的患病人数带来相应的经济负担,根据第三次国际卫生服务调查等研究测算,2005年全国疾病总的经济负担为23968亿元,相当于GDP的13.1%,经济负担沉重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国民运动健身意识极为淡薄,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显示,18岁以上公民83.8%从不参加业余锻炼,而仅有11.9%的公民经常锻炼,全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十分低下。

实际上,具体到社会层面和民生现状,国民医疗健康的问题不但问题突出,而且由来已久。种种因观念造就和体制落后导致的矛盾不仅丛生而且尖锐,凸显了更为迫切的改革意愿和要求。一个应该承认的事实是,诸如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非但长期未获改善,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医疗资源配置失衡以及服务分配的不公平因素,即是导致医患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其恶劣后果是,患者、医务从业人员、行业管理乃至全社会,几乎无一幸免受到了损害。这些弊端,均不难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个案中得以折射和反映。

路径探索各地试水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的以及健康福利部或国家健康委员会的设想,说明锐意革新,突破观念的桎梏,改良医疗公共服务的现状,不仅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也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看,短期内的机会渺茫并不能否定对长期予以寄望。正如希望有待于贯彻实现,据报道,由深圳市政府投资35亿元兴建、深港双方共同组建团队管理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经正式试业。这家新型医院将坚持公立属性,保障医疗服务的公益效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简而言之,基本复制香港公立医院模式。考虑到以国内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环境为背景,曾经前往香港接受过当地医疗服务的内地人,对香港公共医疗服务的赞誉几乎是众口一词,这样的尝试显然极为有益,与“健康中国2020”战略一样让人充满期望。

此外,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近日审议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大病保障制度,要把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业界人士从中解读到的信息是,此前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的“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保险,作为大病补充保险”的模式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广东的“湛江模式”、“番禺模式”,江苏的“江阴模式”、“太仓模式”等,都为解决因病致贫探索出了新路。具体而言,“番禺模式”将三大基本医保基金由商业保险机构托管,管理费由财政买单,而“湛江模式”则是当地政府授权商业保险机构提取三大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的15%作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以此提高医保报销水平。

健康战略报告范文第2篇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任国荃,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曹荣桂等领导出席论坛。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部分省区市卫生厅局长及医院协会会长,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国外的来自英国、爱尔兰、伊朗、厄瓜多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多国及国际组织的卫生行政官员,专家、教授和医院管理工作者3300余人与会。

《健康中国2020》

8月17日~18日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由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承办。论坛以“深化医改,加强慢病防控,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主题,通过主论坛、专题论坛和圆桌会议形式,围绕医改和慢病防控工作的形势、挑战和突破,关注全球卫生改革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基层探索,交流研讨,寻求共识,以期抓住机遇,协调行动,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8月1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状况仍需改善,“不同人群之间健康水平差异显著,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模式快速转变,健康危险因素影响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疾病负担日益沉重,而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相关公共政策也不适应健康需求的快速转型。”报告设定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陈竺介绍,《“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以及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药物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医学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以及中医学研究等6个分报告。总报告主要阐述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了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等。

为保护和促进国民健康,报告共提出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等。

颁奖表彰活动

8月16日的2012中国医院论坛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主题为“重在内涵建设,持续改进管理”。围绕论坛主题,安排了12场专题活动,内容包括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等级评审、质量安全、能力提升、数字化医院、精益医疗、医院文化、和谐医患关系和两岸四地医院管理经验分享等。论坛还为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优秀院长、医院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颁奖,并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进行授牌。

马柏林、王杉、王国斌、易学明、温浩等5人荣获“2012年度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丁强等100名院长荣获“优秀医院院长”荣誉称号。《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2项科研成果获一等奖。

表彰会上,中国人民总医院等137家医院被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称号,北京航天总医院等146家新创建医院被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中日友好医院等575家医院通过动态管理第三周期考核评价,李松林等149位同志被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称号。同时,河南省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0家医院未通过动态管理第三周期考核评价,给予缓评,限期进行整改。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等24家医院因违反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管理相关规定,被撤销“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荣誉称号。

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们已经提前实现。”8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做了名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报告。

侯岩指出,我国居民健康不断提高,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城乡及地区间卫生发展状况差距逐渐缩小,卫生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她透露: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病床使用率88.5%,平均住院日为10.3天。

侯岩在向参会者介绍我国基本卫生状况的同时,也介绍了医改的相关情况。她表示,2009年中国全面启动深化医改,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病有所依”,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夯实,“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初步实现;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

CHIMA换届选举

8月16日,CHIMA第四届委员会换届会议举行,会议由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梁铭会主持。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宝库出席了换届会议。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包罗向大会作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本届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并总结了工作中所取得经验教训。

健康战略报告范文第3篇

特征一:全面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目标的规定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六个更加”从一般的规定性上清晰地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江泽民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前两步。10年走一步,10年又走一 步,20年走头两步,解决温饱问题和总体达小康,在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可预见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头两步,第三步则不同,50年走第三步,则是预期,是展望,是设 想。现在开始走第三步。面对第三步,必须把它具体化,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完成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设计,提出了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 立10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后30年的战略设想,这就是党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中第一步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的建设》已经进行了战略布署;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则 是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战略布署。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承上”,承接现代化发展 战略第一步、第二步战略步骤,“启下”,开启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步骤。正如 “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分阶段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战略特征一样,比照“三步走”设 计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同样体现了分阶段推进、循序推进和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

健康战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群众体育

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

1.1 群体性格局初步形成。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三纳入”的要求。即要求把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13年底,地市级“三纳入”总体覆盖率高达97%,在县级市“三纳入”的总体覆盖率达93%,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1个百分点。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已经普遍成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重断发展,全民健身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这是为我国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1.2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截至2014年,我国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28.2%,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方式。以各级政府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突出标志的法规制度日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加快改善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粽体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机制和要求,积极推动《“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推进基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2013年,投入总局本级体育公益金约13.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万个,“雪炭工程”190个,采购符合新国际的健身路径器材1192套。为支持各试点单位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群体司在2013年支持20个试点单位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示范工程”,每个试点单位有10套《新国标》生产安装的路径器材,集中安装在1-2个公园(广场)或大的社区等对外开放,便于群众使用的公共场所。并对“示范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努力将“示范工程”场所打造成宣传科学健身的新阵地。

2.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

2.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符合客观规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1)个人层面的意义。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个长远的,重大的,有建设性的策略。那么对于个人层面来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的,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扩大社交,锻炼意志,提高自己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和社会素养,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运动对其成长的积极意义非常重大。“现代文明病”的出现,更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求尽快建立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更加文明、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 因此,开展全民健身,使大众树立“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力量”的全新健康理念 ,走出“食物进补、药物保健”误区,提高大众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 形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并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有效途径。

(2)社会层面的意义。全民健身的开展,可以使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积极意义得到很大的体现,如:规则意义,团队合作,顽强拼搏,公平公正等充分的发挥,同时,全民健身也具有体育的固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塑造人格的健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国家层面的意义。对于国家而言,体育是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国家文化宣传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是建设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

2.2 推动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截止2013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1万亿元,中国体育产业年度总产值占 GDP 的 0.6%,而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体育产业总产值大致占到GDP的2%,与此相比,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我国目前的体育人口还达不到美国上个世纪80 年代的水平。美国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8亿。基于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预计在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万亿,是目前规模的5倍,其专家预测增加值将占到GDP总量的1.3%。全民健身的开展可以优化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使其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体育产业总比重中大幅提高。

2.3 能够稳步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培养群众体育意识,促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发展全民健身,本质上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可以激励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促使群众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推进体育社会化。同时,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言传身教,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随着体育人口的增加和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推广,群众对体育基本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将促使体育知识在大众中迅速普及,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4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提升老年人身体素质,为广大老年群体造福。根据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有超过10%的人口超过60岁,及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5.5%。根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届时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在此情况下,老年人的身体与否特别关键,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推广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届时运动养生康复运动需求将大幅提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推进以舒缓亚健康及自然生态休闲为主体特色的,将健康监测、健康评价、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将社会交往、医疗康复等元素与体育健康相结合的健身养生康复产业势在必行。

3.结语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发展,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贯彻实施,也为我国全民健身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定会使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建设的环境与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另外,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财力保障、以及制度和政策保障,必然会使我国全民健身进入到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平台,为实现全民健身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也为全民健身事业的腾飞提供了保障。(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A].体育科学,2011,31(2).

[2]阮伟,钟秉枢. 2014年体育健身业格局与市场前景分析[C].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P90-91.

健康战略报告范文第5篇

垃圾食品的入侵和体育锻炼的缺乏导致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日渐堪忧。“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力资源的质量也面临严重挑战。上世纪50年代美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不仅化解了青少年体能危机,还让健身成为美利坚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中国应当取其精华,展开一场跨学科、跨行业的人力资源革命。

央视3·15晚会曝光麦当劳双重“标准”,出售过期食物,原本已是“罪状一箩筐”的垃圾食品又添新罪名,招来骂声一片。殊不知,在洋垃圾食品的全面入侵之下,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体育锻炼如同虚设,中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整体下降,让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源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俄少年足球队比赛引起的辩论

2011年10月下旬,来华访问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足球队“横扫”北京,在六场交流比赛中不但保持不败纪录,而且以大比分大胜两支小学的大龄队,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争论。既有认为中俄之间的悬殊比分颇为正常的,也有为中国少年鸣冤叫不平的;既有认为输了几场足球不过疥癞之疾无需多虑的,也有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一切围着高考转提出质疑和批评的。

可喜的是中国老百姓非常关心青少年足球,尚没有像对国家队那样心灰意懒;可忧的是一个更大的隐患—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不济并没有在这次讨论中被放在应有的地位,毕竟输球归输球,踢球的中国青少年个个也是体魄强健、奔驰如飞的好男儿,他们驰骋球场的矫健身影遮掩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中国青少年作为人力资源不堪胜任中华民族崛起之重任,而且这种资源受到的破坏正在加速。

其实,对中国未来人力资源的“摧残”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远远大于我们对自然环境恣意破坏带来的后果。笔者无意贬低公众和社会对保护自然资源所作的贡献,事实是经过多年努力,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相比较之下,对人力资源的“摧残”常常还处在无知的状态,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由于这本身就大大超越了卫生部、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各自分管的范畴,因此也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从“人口红利”到“未富先老”

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当中,人力作为资源甚至作为资本已经成为共识。人力资源俗称劳动力,是指可以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虽然是社会生产必要的先决条件,但是人口本身就是把双刃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经历了两个极端阶段:改革开放前,跨度长达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得中国经济长期受到蹂躏,人口成为负担,整个国家都在为让人民能吃饱饭忙碌;改革开放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帮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人口第一次作为资源为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人口红利”于是从经济学的术语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而且必将越来越明显地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电视剧《中国家庭421》所描写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夫妻两人上要孝顺双方四位父母,下要抚养一个孩子的故事,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中国家庭的“4”已经或者正在退出劳动力的范畴,中国家庭的“2”正在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和工作挑战。而整个家庭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那个“1”字上。这部电视剧的题目画龙点睛地概括了中国社会的一个趋势: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中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和挑战。

青少年体能下降 =

未来人力资源质量下滑

相比人力资源的数量,人力资源的质量概念相对比较新,界定并不那么清晰。但没有争议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高质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要素。毫不夸张地说,今后的世界之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之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政府和企业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不光是个数量问题,更有质量的问题。人力资源质量和自然资源质量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先天生就的,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但与此同时,在如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上,仍然还缺乏战略高度的认识和跨学科、跨行业的协作。

要提高自然先要评估,最通俗的方法就是评估人力资源的基本体能、智商和情商。显而易见,人力资源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体能。体能为皮,其余皆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这最重要的要素恰恰是中国人力资源的一个软肋,也是代表中国之未来的“1”—青少年最令人担忧的弱项。

中国民间素有把日本人称作“小日本”的习惯,日本人个子矮小恐怕是其中原因之一。然而,对比中国与日本学生体质体能,差距明显:2000年中国中学生身高、体重与日本同龄学生比,除高中17岁女生高于日本外,其余均低于日本。到2005年也仅14岁、17岁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其余均低于日本学生。比较两国大、中、小学生的握力和50米跑成绩,中国学生均低于日本学生。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蒋效愚指出了中国青少年面临的窘境,一方面学生体能下降,另一方面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同样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2005年学生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此外,小学生近视率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在蒋效愚看来,造成青少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垃圾食品外,中国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足是主要因素。全社会应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到操场上去、到大自然中去。

心平气和地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无论是课程性质,还是其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笔者儿时“放羊式”的体育课有了本质变化。但是,从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迄今已经9年过去了,为什么标准越来越国际化,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恶化呢?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没有用跨学科、跨行业的模式从根本上纠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以中华民族人力资源质量这样一个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青少年健康时,可以看一看美国是怎样认识青少年健康的。

美国如何化解青少年体能危机

195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从一位参议员那里得知了一项关于美国青少年“最低肌肉能力”的体能检测研究报告结果(kraus-weber test items for minimum muscular fitness)。该项测试起源于1953年的朝鲜战争时,有很强的国防意识。让艾森豪威尔大吃一惊是:一半以上的美国青少年不能通过测试。更令人沮丧的是,在欧洲,90%的学生都能轻松通过同样的测试。

将军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向来把国民的体能作为国家安全和强盛的重要要素,震惊之余,他把消除美国青少年与欧洲青少年的体能差别上升到战略高度,于1956年成立了内阁级别的“美国总统青少年体能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youth fitness),由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领衔挂帅,指导社区和学校开展更多有组织、安全的户外活动。该委员会只有提高青少年体能“一个目标”,第一届委员会将自己定位为提高青少年体能的“公共意识”催化剂和代言人。

恰恰是因为这种基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强盛的战略意识,由高规格专门机构主抓、进行跨行业协调和侧重全民教育的手段,让美国青少年的体能突飞猛进,美国不仅成为世界青少年体能大国和强国,也为二战后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锻炼健身和大众体育成为美利坚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价值观中。在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因为要参加孩子学校的体育活动而提早下班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在这样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下,健身从个人生活习惯成为民族文化。前不久,笔者一位回到国内某著名企业任职的海归朋友谈起一个有趣的现象:早上在公司运动场上跑步健身的除了几个老外专家以外,其他的黑头发跑步者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海龟”。

回头看中国。蒋效愚提出,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从明年起,在全国高考中统一增加体育考试,选择速度、力量、耐力三项,计入高考总分,择优录取。他并不像很多批评者只是简单地把中国青少年体能下滑归咎于以数理化为核心的高考指挥棒的失误,而是别出心裁地提出利用高考指挥棒来有效地纠错。美国虽然没有类似的高考指挥棒,但是美国青少年体质全面的提高,恰恰在于由总统倡导的国家战略大计在实施过程中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在美国总统青少年体能委员会的催化和之后各届总统的大力倡导下,各种测试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美国商界有一句流行语“测试什么,什么就成”(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用在这里特别合适,也算是支“测试指挥棒”。

经过大浪淘沙,现在美国青少年体能测试最具权威性、被广泛采用的是由斯特林博士创建的“体能测试报告” (fitnessgram)。它与国内的“成绩报告单”截然不同,在中国,体育成绩往往只是体育技能的平均分数,侧重的是竞技的表现,体育课的分数虽然也在成绩报告单占据一席之地,但根本就不为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能测试报告”则是从健康和体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测试,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和家长各出一份报告,指出学生在体能方面的现状和需要努力改善的方面。不要小看了这份报告,它及时有效地提醒学生在课堂学到东西的同时,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善孩子健康的活动中来。作为家长,我们未必关心孩子手榴弹扔多远,一百米跑多少秒,或是跳高跳远的高度和距离是多少,但是当“体能测试报告”把孩子与事业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体能结果呈现在家长面前时,所唤起的热忱和支持不可估量。

可以这么说,总统重视、设立高级别的主管机构、专注大众教育和科学的测试与报告,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根本上化解了美国人力资源质量面临的一场危机。虽然笔者对美国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他们蔚然成风的健身习惯和良好的体能,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垃圾食品全面入侵

笔者最近作了一个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调查,初衷是分析这些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成败,未曾想却得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同为百胜集团旗下品牌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在650个中国城市开设了3200家炸鸡店和500家比萨饼店,并且还在以每天一到两家新店的速度飞速扩展;麦当劳在华餐厅2013年将突破2000家;可口可乐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市场增资40亿美元;百事逆市举兵,追加10亿美元“押宝”中国;星巴克计划在2015年把在华商店数量增至1500家。

惊叹美国零售业同行在中国营销战略大获成功的同时,笔者对中国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如入无人之境的“垃圾食品”全面入侵,其范围之大,渗透之深和对中国青少年健康的负面影响都堪比甚至远远超过当年的鸦片战争。

前不久,笔者朋友的女儿欲请教到美国留学的情况,地点恰选在上海的一家麦当劳。如果不是当时正在做市场调研,我肯定会建议改换地点。朋友如约而至,还带来了正在上初二的女儿。身高不过1.5米左右的小女孩,体重却已经150多斤。朋友告知,每逢孩子考了满分,奖励便是到麦当劳美餐一顿。我诧异陪伴而来的朋友何以保持消瘦的身材,他苦笑着说,麦当劳对他们这样的工薪阶层还是很贵的,所以每逢来享受麦当劳,他或是太太只是在一边看着而已。这着实让我非常震惊,以中国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如果面对一瓶剧毒的农药只能抉择一生一死,相信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抢过农药一饮而尽。可是,无知的父母给孩子的奖励却是在父母爱怜的眼光下大嚼垃圾食品,畅饮可乐。于是,我给朋友讲了《让我长胖》的故事。

《让我长胖》(super size me)是美国2004年的一部记录片,片名取自麦当劳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该片由美国独立制品人摩根·斯珀劳克自导自演,在30天的时间里,摩根一日三餐只吃麦当劳,平均每天9.26个巨无霸。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大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当时32岁的他,增重11.1公斤,身体脂肪增加 13%,胆固醇升高到230,情绪不稳定,性功能失调并发现脂肪肝。摩根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在于调查和揭露美国快餐业如何利用公司和品牌的影响力大力推行“垃圾食物”。

要说“从娃娃抓起”,麦当劳可以说是做到了淋漓尽致、登峰造极,通过“开心乐园餐”(happy meal)免费赠送的玩具数量,已经足以让麦当劳超越沃尔玛和toys r u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经销商。虽然麦当劳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都遭到了抵制,但在中国,麦当劳和其他垃圾食品的伙伴们却在地方政府官员的频频举杯和不断剪彩中,在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下,在小朋友们的雀跃中堂而皇之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的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健康。

对中国而言,垃圾食品全面入侵的威胁远胜于俄罗斯少年足球队“入侵”,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鸦片战争”。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症患者愈来愈多,虽然绿茵场上不见他们笨拙的身影,但是看台上和球场外的小胖子却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曾指出,中国城市现在0-6岁的儿童,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8%,7岁-17岁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经达到了21%。如果不及早注意和改善的话,将成为民族的灾难。王陇德直截了当地指出,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饮用含糖软饮料和吃垃圾食品。

《让我长胖》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句结束:你希望谁先完蛋?你自己还是麦当劳(who do you want to see go first, you or them)? 伴随问句的是一幅漫画,墓碑上写着:麦当劳 1954 -2012。讽刺的是,步入2012年,麦当劳非但没有完蛋,而且愈战愈勇。在interbrand的全球最佳品牌榜上保持了2011年排名第六的宝座,光是品牌价值就高达356亿美元,比上年增值6%。而含糖软饮料大王可口可乐则排在了全球最佳品牌榜首。

美国立法保护青少年饮食健康收效甚微

其实,早在《让我长胖》上映前多年,各种形式的反垃圾食品运动就已经蓬勃发展,核心都是唤醒大众意识。但即使在美国,面对“垃圾食品王国”卓越的品牌力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功的市场策划,保护青少年饮食健康的努力依然给人杯水车薪和隔靴搔痒的感觉。我常常感叹,美国人如果没有健身的习惯,光是吃垃圾食品就会亡国。

在美国,6-19岁的青少http://

年20%患有肥胖症。一年半以前,美国政府就在努力推进食品行业制定新的行业规则,让企业自愿遵循某些针对儿童做广告的限制,以控制肥胖症。在美国,6-19岁的青少年20%患有肥胖症。另外,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出任儿童健康的代言人,阵容不可谓不强。可是垃圾食品业动用所有资源进行反击,2011年12月美国国会屈服于垃圾食品工业强大的压力,不得不推迟执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广告限制,理由是执行限制的“费用和利益分析”缺失。国会的决定引起了公愤,网上的评论多达几万则,其中手写在一张不干胶便笺的抗议广为流传:“停止对我们的孩子做垃圾食品广告!让他们喘口气!让美国人更健康!节省医疗费用!”

同一个月,美国农业部“关于更改学校午餐的规定”也在国会碰壁。最有意思的是,焦点放到了本平淡无奇的比萨上。这一建议主张,把比萨表面的番茄酱用量从两匙增加到半杯,从而算作是一份蔬菜,当然,蔬菜是健康食品(本人从来不把番茄酱这类加工过的东西看作健康食品),但是向学校供应午餐的公司可不愿意这么做,表示太多的番茄酱会降低比萨的口味。他们为什么担心口味呢?因为口味不好会影响生意。他们关心的是销售额和利润,甚至极力辩护说炸薯条是孩子们所爱,至于青少年的健康,那可不是他们的责任。

说实话,笔者虽然对在学校禁止销售垃圾食品的种种尝试表示赞同,但是对立法后所能起到的作用表示怀疑。加利福尼亚州早在2003年就率先禁止在学校销售含糖软饮料,截至到2011年底,全美共有24个州颁布同样法令。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孩子含糖饮料的消耗并不见减少。禁售和不禁售的州之间,含糖饮料的消耗也没有显著的差别。为什么?因为在学校不喝回家还可以畅饮。很多家长本身就是软饮料的“瘾君子”,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一罐可乐。不但家里的冰箱里有,车库里常常还堆着几箱打折时抢购回来的可乐。所以,笔者对美国用立法的方式保护青少年健康的评价是:精神可嘉,收效甚微,略有进步,任重道远。

跨学科、跨行业的中国人力资源革命

2010年两会期间,蒋效愚就做了《将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的提案,他建议: 把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固定下来,把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三个素质并列;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全国高考中统一增加体育考试,选择速度、力量、耐力三项,计入高考总分,择优录取;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规定,组派有关部门到各地检查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落实情况;对各地学校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规定的“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进行督导,确保落实;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专版等,加大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报道力度,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

笔者完全赞同上述提案中的内容,青少年的健康决不能只是学校的事。然而,在中国当今的社会氛围里,青少年健康根本没有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蒋效愚坦承:“目前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非常令人担忧。”以笔者的观点,以现有的体制和认识,想要在根本上扭转中国青少年健康恶化的趋势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