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法;学校社会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已初步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依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个体恶性事件在媒体上的持续发酵折射出社会对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的担忧,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强化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也是回应社会大众吁请的情势所需。反观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我们发现,其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防护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预防、干预和处置个体心理危机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效用和价值遭遇实践困境。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及其实践困境

从全国高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的。2000年,国家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此为起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普及并不断向纵深发展。[1]《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文件中首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同列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手段。[4]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立足各自实际,构建起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并逐渐完善,民族院校和全国其他高校并无二致。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一般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有两大模块: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和心理咨询(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笔者检索分析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院等10所民族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发现,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格局和工作模式基本一致,主要包含内容:

1.组织管理。以学校党委(行政)名义出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方案、规定或指导意见,从制度层面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组建专项任务领导小组或心理健康工作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相关工作及检查、督查工作活动落实情况。

2.结构设置。学校设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名称各不相同,职能基本一致),一般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处)、思政教育部门或设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医学类等专业的二级院系。学校按照“校级有教育和咨询中心、二级学院有心理辅导员、班级有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组建专兼职工作队伍。

3.活动内容。主要活动包括:为入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问卷等形式进行心理测评;开设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专兼职人员在工作日开展坐班式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开通专门网站提供网络匿名咨询服务;学校党群系统学工部、宣传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及相关大学生社团(如心理学社、社会工作专业社团)等联合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咨询游戏和“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等各类活动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从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整体运作来看,其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学生心理调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实践来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工作主导价值理念的先天缺陷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6]时自然暴露出来,导致其实践功效未能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想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主动性。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普遍采取‘被动等待’的工作形式,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然而,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独立性和闭锁性是青年大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由于闭锁性心理特征的存在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的偏差,许多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困惑和烦恼,往往选择向朋友倾诉而不愿意到心理咨询部门寻求老师的帮助”。[7](p74)一些学生在遇到诸如两性、家庭矛盾等私密性问题的心理困惑时,很少主动向本校“坐班式”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一部分高校开展的网络咨询可缓解此矛盾,但是一旦学生选择沉默,网络咨询模式同样形同虚设。

2.重咨询而轻介入。各高校咨询服务中,一般由专业或兼职咨询人员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方式,通过聆听、引导和启发的方式,结合来访者心理特点同其交流,促使其摆脱不良心理、情绪等。一般来说,此种方式是为寻求咨询学生提供有效服务的不二之选,但是各高校咨询人员轮流排班的工作模式使得此项工作预期成效大打折扣。咨询教师只负责其值班日的咨询任务,对一些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来可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但此种模式面对对一些心理重度和极度不适的个案时收效甚微。

1.缺乏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构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咨询机制,实现对在校学生的全覆盖服务,需搭建统一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现有模式下,“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三支队伍分别承担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部分职能,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对单位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的动态观察监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兼职人员利用专业知识为求助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以化解心理危机。但实际上,各民族高校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彼此无法共享各自掌握的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预警性、动态性信息,因此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一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而出现心理健康状况恶化(重度抑郁症、精神错乱等精神类疾病)的情况,甚者出现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摆脱消极心理情绪为主要目的,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对心理不适学生的辅导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天然缺乏“介入性和干预性”的价值取向,有加其呆板的科层化运作方式,致使其功能有效性衰减。学校社会工作独有的理念和价值恰能弥补传统心理教育咨询工作的上述缺陷。

二、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亲和性和差别

“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学生发掘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8](p195)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具体操作手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的亲和性和互补性为其合作提供了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亲和性

1.两者理论基础的一致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该学科从产生之初就确立了为人类心理健康为目标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同时心理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咨询、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尤为重要的是,“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知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技术。心理学是微观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变异心理学、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理论都指导了社会工作实务”。 [9](p228) 同样,心理学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性理论来源。

2.两者功能目标一致。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其旨为学生养成健康心理意志品质和良好个提供专业支持。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10]二者均着眼于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功能目标取向总体一致。

(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差别

1.问题归因取向不同。学校社会工作将学生心理不适或心理问题归因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结构性压力来源),“坚持社会学取向的科学家认为,在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中,外界环境张的压力源起到了重要的致病作用。也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相关的种种问题,经常使人处于压力状态下,这些压力源极可能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11] “与心理学主要采用疾病和医疗视角不同,社会工作认为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导致了困境”,[12](p35)社会工作认为,常见压力源有: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人际关系的冲突)、社会压力源(生活环境变化较大)、文化性压力源(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等,[13](p261)上述压力源往往交叉叠加作用,而非单一化呈现。“社会学取向强调外在的要求和压力源,心理学强调个体如何评价外在要求”。[14](p59)。

2.作用模式不同。社会工作主张在消除个体面临的结构性压力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学校、社区及社会资源力量帮助案主形成正确认知,帮助案主提高获取用于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激发发展潜能。“心理学家一般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将与工作对象有相当深入的关系,有时变成了心理治疗员”,[15](p147)其倾向于从主体层面单一着力,强调主体性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与案主沟通促使心理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而较少触及其面临客观困境。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人在环境”理念和“助人自助”理念,以“自助”能力提升为核心目的,激发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潜能和其运用资源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是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是运用社会资源化解当事人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把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的能力。[16](p75)

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问题归因和作用路径不同,但其各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二者可相辅相成,合力发挥作用。张大均教授在分析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后提出的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即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思路推进二者结合不无启示意义。

三、民族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在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未来前景时,必须正视的现实是:社会工作尚处在发展阶段,学科体系构建虽已具雏形但其社会影响力有限,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还未能被学术界和决策者所普遍认可和接纳。所以,有学者设想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嵌入”大学生工作体系中,以改造学校学生管理教育生态的尝试尚缺乏实践基础。笔者认为,若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必须坚持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法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融合模式。

(一)初级模式——将社会工作理念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一要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高校学生工作制度的上层设计中,“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的独特理念原则和方法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理念和职能的缺失”。[17] 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理念强调,无论是对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分析还是对其介入手段的选择均以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作为切入点,可有效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法的单一性取向。二要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内容充实进“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额 工干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中,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嵌入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够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健全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还可以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手段”。[18]从一定意义上讲,辅导员“谈心”工作就是在做个案社会工作,在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除了坚持一贯的真诚、尊重原则之外,如若将社会工作中的“接纳、案主(学生)自决、个别化、保密”等交流沟通技巧融入其中,更有助于其工作开展。[19]学校社会工作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格局中,可有效弥补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和方法的缺位,这同时也必然要求学生工作者进行角色重塑和高校学生工作功能拓展和延伸。[20]

(二)融合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并行交叉。

沈黎提出,对于学生问题日趋复杂多元、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老师相互配合可发挥巨大功效,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功能的发挥。[21]学校社会工作要真正发挥作用,需从制度层面确立社会工作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明确地位。笔者认为,需进一步理清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和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工作职责。在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民族院校引入社会工作模块,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中心)”,充分调动教师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力量常态开展社工服务。高校需构建起以学校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三大功能模块作为构建基本支撑的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全面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预警机制,对心理不适学生提供分层次教育咨询服务和社工干预。

1.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强调其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功能,通过通识教育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和心理保健、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技能

2.心理咨询模块。此模块强调对心理不适学生的心理疏导功能,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为求助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咨询服务,并与各教学单位建立动态联系机制。在咨询服务过程中做好咨询日志撰写和建档工作,为分层次咨询服务提供依据,并与社会工作站(中心)建立全天候合作关系,可将已接受心理咨询但收效不佳的重点学生转送至社会工作站。

3.社会工作模块。此模块强调其在个体“问题”解决中的独特功能,特别是对一些出现心理极度不适的学生提供系统支持,根据差别化原则,采取“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提供介入服务,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尽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源,助其自助。

本文从分析相关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现状为切入点,提出将社会工作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体系,并提出了以“三大功能模块”为构件的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这仅是初步设想,对此模式的具体运作机制还须深入思考,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以注[2]、[3]及以下等文件为标志,《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4] 同[2].

[5] 此资料从各高校网站提供信息整理而来,机构具体名称和实际可能有差异.

[6] 社会学术语,主要指复杂社会文化因素对制度的反向约制作用,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7]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74).

[8] 卢谋华. 中国社会工作[M]. 中国图书出版社, 1991(195).

[9] 顾东辉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28).

[10] 文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J].社会,2003(1).

[11] 伍麟、车文博、郭增花.应激的多视角解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

[12] 顾东辉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5).

[13] 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1).

[14] 伍麟、车文博、郭增花.应激的多视角解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

[15] [美]O·威廉姆·法利等著.隋玉杰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7] 林梅,程毅.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重塑与功能构建[J].学理论,2009(24).

[18] 谢一帆.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缺失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9(5).

[19] 马林等.浅议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社会工作,2011(9).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如何让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应用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让心理咨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开展

我们在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之时,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实际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分批次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打造心理咨询平台,获取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情况。我们在将心理咨询活动介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之时,还要注意互动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容,体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维护其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工作,是让大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面交流,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够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的活动。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他们对心理健康往往了解不够深刻,通过大学生亲自与心理健康师共同探讨种种困扰,深刻交流,打开心理郁结[1]。所以,让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肩并肩,直接深入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将是十分奏效的,也是我们值得推广的。

二、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

对于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是不够的。

心理咨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例如,在心理咨询之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测试,例如,让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看其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冲突的时候,需要考验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若心理素质好,他们就会用冷静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化险为夷,化困境为有利优势,完成特定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适时地开展开来。重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我们在开展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学之中,对症下药,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地心理素质准备。

三、做好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倾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馈

对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要达成工作目标,就要强化与心理咨询的互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演讲比赛。心理咨询在准备演讲内容的时候,大量地搜索着相关资料,有意识地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理解,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己以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只言片语”式的理解,一下子立体起来。不仅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精彩、富有趣味的一面,让大学生切身体味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效果。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绝不是教师天天宣传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要听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通过其参加心理咨询的平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他们的一些不当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加以引导和修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增强了师生的全面互动,让本来凝重的交流环境,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良好地开展起来。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多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娱活动,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心理健康影响,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强化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起着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有效开展,也将相得益彰。例如,开展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小品演出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娱自乐中,获得深刻地健康心理引导,增强心理健康素养程度,为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深造等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干劲,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2(34).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3篇

我校自从2001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始,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战略的眼光确定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秉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心育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

一 建立“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在我国及高校是新生事物,无论是社会或学校的学生、教师,包括心理教育工作者本身,有许多人对它有错误或曲解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许多人拒绝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痛苦的、令人恐惧的。主要是外界对一些事件案例的宣传带来一定的暗示和影响。二是许多人认为“有病”的人才去心理咨询(据调查,在大学中超过60-70%的人有这种认识)。其结果导致:有些人出现了心理问题,把痛苦憋在心里,宁肯痛苦,不肯咨询,即使去咨询,也是偷偷摸摸,不让人知道。三是“心理中心是疯人院”。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加入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是“间谍”,不能光明正大地工作。总之,一提到心理健康许多人就将其跟痛苦、疾病、黑暗联系在一起。因此,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的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因而,人的本源之一是快乐,故“以快乐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事实上,一切快乐的教育形式、教育活动都是人们喜欢的、乐于接受和参加的,只有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快乐教育、心理咨询是快乐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快乐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快乐天使的理念,以快乐为出发点,将快乐的观念和实践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中,把心理工作变成人人可接受,大家都参与的快乐教育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高雅的和谐校园,达到培养人格健全、乐观向上的、高素质大学生的目标。

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快乐教育

我们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教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人人可接受,大家都喜爱的快乐教育。

1 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从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到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以及心理电影欣赏、团体辅导、室外心理拓展训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以教学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普及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

2 以人人乐于参与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危机干预

学生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营造一个快乐、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和和谐的校园的重要基础,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模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从2002年开始,我校每年对入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对测查结果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问卷量表上交率、问卷量表真伪度、一类心理问题学生访谈结果等三项指标的统计,在2006年进行“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前后年度比较有明显的统计意义的差别。2006年前这三项指标分别为80.4%,78.3%,85.2%;2006年后分别为95.8%,93.5%,94.6%,表明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快乐教育的认识。

3 开设“开启快乐的大门”专题讲座

快乐可以传递,可以复制,可以训练,认识快乐对生命的意义,打开心扉,让快乐阳光进来。这一讲座成为了我校的一个特色品牌,让每位学生都贴上快乐的商标。你快乐我也快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三 心理咨询是快乐咨询

坚持心理咨询是快乐咨询的理念,我们的方法和措施:一是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样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经过咨询都是可以解决或缓解的,是快乐的咨询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不神秘、不恐惧、不拒绝。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标准复杂的概念简化为人生快乐满意的简单标准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三满意”标准:对自己满意,对别人满意,对生活、学习、环境满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发现和他人发现。三是对所有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以快乐为本的教育,告诉他们心理健康是快乐的源泉,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快乐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疏导和调试。

快乐的理念带来了快乐的结果:一是据对学生咨询平均人数、学生面谈咨询人数、学生咨询满意度三项指标的初步统计,2006年前这三项指标分别为8.6%,62.7%,85.6%;2006年后分别为15.3%,85.2%,92.3%,表明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咨询是快乐咨询的认识。二是我们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做到了“三满意”,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学校满意,达到了心理咨询的工作目标:“三服务一促进”,即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学校的稳定大局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四 心理中心是快乐中心

开展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要坚持心理中心是快乐中心的理念。心理中心的工作重点除了在于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另一重要任务,我们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将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学会人际交流与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团队精神及创新心理,提高就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等纳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工作范围,将心理中心构建成另一个校园文化和工学结合的快乐教育的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加充满活力。

除心理中心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各二级学院(系)大学生心理辅导站,也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活动或竞赛。

特别注重将活动的娱乐性融入到活动中,树立寓教于乐的学习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认识及兴趣,营造出积极、健康、愉快的学习氛围。

据我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或竞赛的参与平均学生人数、兴趣度和学习成效收获率三项指标的初步统计,2006年前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3.3%,80.9%,87.5%;2006年后分别为25.8%,90.2%,94.4%,表明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心理中心是快乐中心的认识。

五 心理工作者是快乐天使

开展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就是要坚持心理工作者是快乐天使的理念,让心理工作者树立我们是快乐的制造者、传播者、宣传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8万,学校给心理中心配备了5名专职教师和4名兼职老师,9名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专兼职结合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高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有两支: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协会。

上述四支队伍是我们开展以快乐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的基本力量。对于这四支队伍我们每年都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他们进行以快乐为本的心理知识、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争当快乐天使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4篇

健康心理多体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学生拥有学习和创造空间的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成长助力。观察分析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便可了解到,中职学校仍旧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与中职学校发展相对比,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基于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应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1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概述与现状

心理咨询本就是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理论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就是采用心理学理论,根据咨询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利用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媒介,为咨询者提供帮助、启发的一种心理疏导措施。心理咨询可促使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并有利于激发其潜能的一种心理辅助性过程。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根据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回答讨论与商量讨论的模式,促使咨询者能够在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认知等各方面方面发生变化,以此协助咨询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对于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咨询运用的时间较短。观察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主要体现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表现于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欠缺,尚未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也未配备专门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格不够[1]。同时,即便有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认识存在错误。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咨询立足于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其并不局限于心理健康调节。在面对及少数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才会发挥心理理疗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职学校就是将心理咨询室与心理理疗馆划为等号,从而抑制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再次,心理咨询人员素质偏低。中职学校安排的心理咨询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与训练,同时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少学校心理咨询咨询人员普遍由帮助人或德育工作人员担任,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最后,咨询方法与形式存在问题。中职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唯有在咨询者求助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

2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经过前文的简单分析就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同时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性。基于此,为做好中职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就应当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2.1 有效促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落实

不少人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化为同一内容,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2]。但是根据本质性目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均是促进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抽象性非常突出,学生很难掌握重点。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心理咨询可有效弥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可充分显示出其独特性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负性心理情绪得以转变。在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心理咨询虽然在形式上脱离学校德育工作,但是从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内容上看,就可了解到心理咨询在促进学校道德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且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心理咨询积极影响学校智育教育

在学校教学中,智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智育主要包括了技能、智力与知识三方面的内容[3]。事实上,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健康联系非常紧密。在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卫生与学习成功之间关系的时候,美国学者就明确指出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从实践中可了解到,消极的情绪状态与低效智力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了解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明白不良健康家庭环境的孩子在成绩表现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的缘由所在。在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就可促使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咨询的时候,了解心理咨询对智育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在智育中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就应重视心理咨询,而这其实就是成功智育的根本性心理条件。

2.3 心理咨询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发展中的中职学生来说,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这两者本就是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事实上,这两者就是身心统一的体现。对个体来说,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本就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从某个方面来看,身体健康必然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疾病,人的情绪就会低落,表现出绝望、焦虑、烦躁等各种负性情绪。而从另外方面来看,生理健康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人长时间情绪处于低落状态,消极情绪饱胀,全身充斥着负能量,这时候就非常容易生病,引发健康问题。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疾病的产生不可归类于某一单独的因素,疾病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存在问题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由此也就可以说,心理因素能够致病的同时,还会防病和治病。因而,中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 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策略

在了解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与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就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3.1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前提就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象牙塔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咨询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而要想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4]。在实际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很少会与学生接触。为解决这一现状,中职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同时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开展的过程中应利用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感悟,促使其在体验中能够解决心理问题。

3.2 掌握心理咨询技巧

受到家庭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均会接受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说教。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心口不服。在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强硬地要求改变学生,也不是单纯地给予学生安慰,而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诉求[5]。在此期间,心理咨询教师应熟练掌握几种技巧。在倾听学生问题后,查找学生问题根源,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咨询教师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咨询,学生更愿意接受。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和特殊教育有关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挑战,不论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对更多的挫折,因此更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如何调适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调查对象二: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由30道封闭式选择题构成。主要内容涉及学生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随机排列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不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三)调查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

调查显示,18.1%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两者合计,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69.8%。由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高,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较关注。

此外,调查还显示35.1%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两者相加,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95.8%。只有1.9%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2.3%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认可度,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明晰

调查表明,在谈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3%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4.0%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17.4%的学生选择朦胧知道一点,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关于心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对于所需心理素质的认知差异较大。数据分析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自我调试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六个因素。学生对这六项素质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前途及就业问题(64.2%)、学习问题(58.1%)、人际关系问题(49.8%)、环境适应问题(44.2%)、经济问题(39.2%)、感情问题(34.3%)、家庭问题(32.5%)和其他(6.8%)。但在面对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对问题,而往往采取一些无助于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中包括:转移(娱乐、游戏、看书等)(70.6%)、诉说(向朋友述说等)(58.1%)、发泄(大叫、哭、倾诉、写日记等)(50.2%)、顺其自然、自然调整(41.1%)、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调试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阅读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方式。学生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认可度都较高,例如94.6%的学生认为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帮助,89.1%的学生认为阅读栏有帮助,86.8%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有帮助,84.5%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帮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最广(76.2%的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学生通过阅读栏看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48.7%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6.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心理咨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但是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问及“你对其他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会表示理解吗?”时,95.8%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以及当问及“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劝对方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吗?”时,70.9%的学生表示会劝对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有一定的认可,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问及“你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吗?”,77.4%的同学表示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呈现出和前面相反的结果。二是心理咨询缺乏持续性。调查显示,有10.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其中参加过1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参加过2-3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6.8%,参加3次以上的学生没有。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转贴于

(一)建立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般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普及与各种异常心理有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识别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是否异常等等各种知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特教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认识还很欠缺,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推广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问题,接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学生对许多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十分感兴趣,包括人际关系技巧(67.9)、情绪管理技巧(60.8%)、学会竞争与合作(55.8%)、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54.7%)、压力与减压(54.3%)、有效学习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1.提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认可度高但覆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盖面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认可度最高,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扩大其覆盖率,使其达到100%。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率,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系科,每个班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一年级新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学习,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技巧这两部分内容更多地强调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以让学生切实地培养出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因此,如何调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泛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阅读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心理调节技能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练习提供基础。其次,紧扣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切实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调节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契合,还需要注重时间上的契合,使理论能够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三)深化心理咨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询的问询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学校的心理咨询问询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仍旧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件丢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因此,如何打破学生的偏见是提高心理咨询问询率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学校组织活动,通过“走出去”扩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愿意选择的咨询方式包括:面谈式心理咨询(39.2%)、网络式心理咨询(35.5%)、电话心理咨询(21.5%)、团体心理咨询(3.8%)。其中网络式心理咨询和电话心理咨询因其匿名性高,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特别是网络式心理咨询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学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尽可能多地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让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