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发展管理

区域发展管理

区域发展管理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1篇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来组成一个共同体。从当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上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区域经济加强合作意义重大。而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另外,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更好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多面或一面的公共问题并获得共同利益,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使用调节、协商等方式来对纵向层级与横向部分之间重叠交叉关系实施的管理。如今,在经济一体化日益突出的大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得到加强,不过区域不同,其文化、经济与政治都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活动时,把区域公共管理纳入进来作用重大,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只有把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实施好、执行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才能有效获得,进而确保各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了一系列让利放权的举措。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性。在自主地位日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上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发展本地区经济以及增加地方收入,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障碍来分割市场,于是地方保护主义逐渐盛行。从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发展、获得短期利益的目的,任意借助行政权力来设置不正当的质检标准、销售标准,还通過立法发文的形式抬高当地市场门槛,对外地商品实施歧视和封锁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化。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原材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于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原材料大战,包括烟叶、棉花、粮食、羊毛等在内。此后,在党召开十四大以后,开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各地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争相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并借助优惠政策的实行来吸引外资目光,甚至是一再降低成本、市场门槛和利润空间,因此政策大战又被打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最大程度地招商引资,以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土地对其进行优惠,并且税收也打破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现如今,在一些地区,甚至对地方保护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明文条款来加大行政收费并提高质量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双重税收标准的设置来限制异地商品,从而实现对当地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的目的。这样一来,市场被分割,地区与全国市场之间的交流不能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使得整个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竞争秩序规范性被破坏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恶化,区域间的合作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必然会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区域合作下要求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该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形成区域优势。但是,从我国整体来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不是很到位,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还很严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往往会引入以下科技含量低、投资见效快和规模小的项目,以此造成区域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行政区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即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的工作重点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为根本原因是我国行政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条条”为主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各地方,“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兴起,并呈现出独立和分散化的布局。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和凸显政绩,开始积极发展经济,但其地区本位意识也逐步增强。由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区域利益。权力对微观市场过分干预、金融本地化等问题,更是为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没有制度就没有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地方主义、行政区经济等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首先,由于不同区域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不同,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进而对不同区域的利益造成冲击,很难达成平衡。其次,我国典型的行政区经济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产生短视行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对该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禀赋进行调整,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分工和合作在短期内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通常周期比较长,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为了捞取政绩的官员存在很大的不利。由此,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公共管理机制建设,成为当前破解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缺乏完善的法保障 

行政区经济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过多的地方政府法规干预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法律体系缺失,特别是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和打破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方面的法律还几乎是空白。而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在区域发展中重复建设、资源配置率低等问题严重。 

四、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优化区域公共管理入手,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产业趋同等问题。 

(一)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 

制度是根本,也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好的制度对区域利益进行协调。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转变区域合作意识,树立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设。首先,确立区域合作共同目标机制。所谓的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就是让区域经济参加者根据共同的动因,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区域合作目标,其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为区域合作市场制度提供制度基础和框架,以此弥补市场缺失和失灵带来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针对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以此促进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其次,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并冲突传统的区域内外分割,实现区域內的合理分工,促进市场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因此,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市场化的具体情况,制定共同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针对市场外部性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辅助的规范性法律促使,从而保障区域内的正常交易秩序。 

(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体系 

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通过法律作为其基本的保障,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可对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约束,继而更好地规范区域内的市场行为和秩序。同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区域内各方利益进行保护,防止出现区域内“合作博弈”失败的问题。对此,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界定清楚利益主体和法律协调的范围;第二,制定协调的总规划和进度;第三,明确区域协调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协调的公正和执行效率。 

五、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合作这个必然趋势的加快,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趋同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26-131. 

[2] 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5-16. 

[3] 张辉.加强和完善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J].环渤海经济望,2014,(11):3-8.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2篇

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需要和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融合在一起,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企业管理的作用,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竞争战略机制,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企业竞争过程中受到多种经济技术因素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形成竞争优势,才能形成企业管理差异化战略,保证成本领先战略顺利实现,最终形成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的最核心部分,通过外界辐射,促使企业得到科学发展。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管理、优化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和市场考虑,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做出战略调整,保证企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让战略管理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环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保证企业的发展模式能够和竞争模式结合在一起,发挥企业管理的主导作用,让企业的综合效益能够不断提升。

二、企业战略管理植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企业战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维度分析

决定企业发展因素至少会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宏观,另一方面是中观。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战略,这是决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和其他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战略规划融合在一起,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从宏观经济发展的维度出发,不断优化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环境、用人环境,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优化。

(二)企业战略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关系

企业管理战略与区域经济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契合共生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对企业管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学中区域可以看成是经济上完整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沉淀、自然特点、文化积累、生产活动能力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经济总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专业分工过程中都要完成各自的职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总动力。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走个性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保证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区域经济板块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块,板块经济与企业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区域经济需要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决定区域经济走势的另一个方面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同时需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在企业管理优化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区域内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方改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管理优化的战略要求分析

(一)企业管理优化与区域经济相融共生

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区域与核心定位的融合,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取舍,需要对企业管理做出选择,如果能够选择出正确的路线,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野取冶,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融合的理念,积极融合各种资源,推动企业内在发展。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每个理性经济人都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做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企业集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多方面化解矛盾,提升企业战略发展水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事业。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目标函数的一致化。区域经济发展价值需要和每个区域经济发展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动力。在区域内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发展。企业管理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企业优化管理为基础,逐步推进企业经济协调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自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企业战略管理协同区域经济促使规模经济效应产生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主要是对规模效应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促使区域经济规模效应产生,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获取长期效益。企业发展过程中单纯的竞争与单纯的垄断合谋具有一定的差异,竞争与合作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吸纳竞争的合作优点,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形成企业战略发展的新局面。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创新,有力推进企业进一步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产生才能在各个主体之间形成更大的发展动力,集群效应产生区域的规模效应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与规模经济效益产生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规模效益产生是融合在一起的,需要从多方面经济指标建设入手,积极推动企业的协同区域经济发展。

(三)企业管理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合理要素模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要素,让企业管理的要素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集,从而形成规模化效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的推动,因此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对各生产要素需要产生一种吸引力,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区域共同体形成需要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的几个核心的支柱性产业,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有效的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规模、运营成本三个要素关系问题,发挥三个要素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比较优势得到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企业管理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推进产业政策完善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3篇

(一)毫州市的基本情况

亳州市是安徽省现存16个地级市中最年轻的一个,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是皖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亳州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果蔬、烤娴、畜禽、蚕桑等,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亳州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涡、蒙、利三县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57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20%,仅次于淮南、淮北两市,位列全省第三;煤种也非常优越,其中,焦煤、肥煤、瘦煤这三种稀缺煤种的储量占总储量的80%以上。亳州盛产中药材,道地中药材有“亳芍、毫菊、毫花粉、亳桑皮”等20多个品种。酿酒在亳州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二)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立足于亳州的基础和优势,亳州市委、市政府肩负起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特别是市域“三县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目前,毫州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具体表现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300、400、5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2.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7:37.4:35.9,财政收入42.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粮食总产突破92.1亿斤,连续7年增产。T业化进程显著加快。2010年,二产比重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约9.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30.2%,_T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优势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企业达到552家,比“十五”末增加401家。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城市化水平逐年提升。亳州南部新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涡阳南部新城和涡北新区、蒙城城南新区、利辛滨河新区建设稳步实施,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五个省级开发区扩区工作有序推进,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5%提高到2010年的35%,提升幅度高于全省。2009年,毫州市荣获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蒙城县、涡阳县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三)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安徽省辖市的后起之秀,毫州的县域经济发展与2000年建市之前相比,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综合经济指标还是偏低,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于安徽其他地区。虽然建市以来经济建设成绩斐然,然而,“现在的发展,还是低基础的快发展、低基数的高增长、低水平的惠民生,跨越崛起任重道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仍然薄弱;对外开放不够,大项目引进不多,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仍然不足”。

其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差异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建市之前,现在所属三县一区都是地级阜阳市的组成部分,因为阜阳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这些县区受到区别对待,造成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此外,地理因素也是形成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涡阳县和蒙城县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所以这两个县发展就快于利辛县;体制因素也是造成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涡阳县作为安徽省最早的省直管县的十二个试点城市之一,在财政、政策等诸多方面拥有比其他县区更大的、更自主的优势,这也促使涡阳县的经济发展成为毫州市的佼佼者。

第三,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优。长期以来毫州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其次,第三产业最差。直到2010年,“全市经济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为主体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但转变之迟、转变速度之慢,使得这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比例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毫州市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毫州的县域经济还是滞后于全省其他地区的,主要因为建市仅10多年,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落后于县域经济先发城市,与本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层面的“瓶颈”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级政府部门如何正确的发挥职能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毫州市及其所属县级政府部门的自身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乏力、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亳州市县域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直接参与经济过深,工作着力点还没有切实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环境上来。中央、安徽省都下发了很多文件,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当前毫州市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职能划分不清,交叉执法现象比较严重,过多插手经济工作各个具体环节,见利越位、遇难缺位现象严重,致使有些项目推进受阻。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应该怎么做,值得深思。作为县域经济省辖试点县的涡阳县,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得不错。小政府、大服务是该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行领导班子带头包项目、包企业制度,推出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模式等。谈起政府职能的转变,涡阳县华都精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感触颇深:“从投资建厂到正式投产,我们企业还没有和涡阳县任何一个单位正面接触过,所有事项都是由项目牵头单位外贸局负责办理的。”而笔者在利辛县调研期间,利辛县发改委的一位同志说:利辛县在实际中仍然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政府承担了大量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职责,而行政职能和管理手段却很少。这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做法,加上本地区特殊的区情,改变起来非常困难。政府部门经常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干预,使得县域经济成了“县政府经济”,导致县域内企业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转变县级政府的职能仍然是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政府在发展方面的机遇意识不强、策略不当,吸收外部资源的政策力度不够。毫州市具有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但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发展机遇。例如,如何开发好矿产资源、如何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打好旅游牌、如何打造真正的“中华药都”、如何吸收社会资本打造好古井贡酒、高炉家酒等使之成为民族白酒品牌等等,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政府去做。因为不能利用本地优势的项目吸引投资者,使得本地的优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际中并没有全部得到体现,既浪费了自己的资源优势,又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不能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以发达地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错失发展良机。亳州属于淮海经济圈的成员之一,但是在利用经济罔的优势方面主动性不强,缺乏成熟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的二次转移方面积极性也不够,不能形成产业链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县级政府部门在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方面存在欠缺,投资环境差。在投资软环境方面,政府自身需要进行彻底改变。在实际中,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官本位”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是谁在阻碍我们招商?”一个名为“善思”的网友对毫州招商的思考,在亳州政府网的市民论坛上发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他认为目前影响、干扰毫州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根本原因是少数部门过于追求小团体利益和个别人习惯把部门利益个人化。他还在帖子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服务业项目在我市某县投资,刚进入前期装修阶段,就先后有房产、卫生、建委、消防、税务、工商等数十家单位上门收费、罚款。结果,一个只完成30万元的还没有开工的投资项目,硬是被我们的执法部门吓跑了。此外,发展硬环境也欠优。首先是城市建设和卫生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笔者接触过政府部门的一位领导,他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陪上级领导和投资商考察,沿街的卫生环境实在太差。这与市民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更与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治理力度密不可分。其次,这些年过于强调招商引资丁作,对来投资的企业把关力度不够,为了发展经济将一些发达城市拒绝的环境污染性、资源浪费型企业也招进来了,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如何做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这就需要政府有立足长远的思考。第四,亳州地区长期落后形成的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等陋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阻力。毫州市所属三县一区历来就是安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建国60多年来许多地区多数年份一直是全国贫困县,比如利辛县等,这些地区历来享受国家和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援助。因此,这些经历造成这些县政府的一些领导者思想意识存在着惯性,习惯于国家援助,比较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求发展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要改变这种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需要领导者的观念更新。

三、推动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当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为毫州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遇与压力面前,毫州市的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积极应对,“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信用亳州’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政府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营造公平公正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法律咨询、项目管理、产权交易等投资服务体系,优化投资软环境”,以积极探索和加速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本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更新观念、精简机构、转变作风,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观念、精简机构、转变作风是必然的选择。在更新观念方面,各级政府应扭转以全部精力抓经济的局面,使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等工作都能得到同等重视,政府行使调节、监管、服务、管理职能,并使政府作用得到充挥发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而对于企业的发展,要主动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精简机构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建设精干的政府机关,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大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能备案的实行备案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在转变作风方面,县域各级政府要确立服务意识,摒弃官管意识、官僚作风,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目前亳州市及三县一区政府都已经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在服务质量上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优化服务窗El,推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积极转变县域政府部门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少管理、多服务。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35-02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总量、质量和层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方面预测:

(一)在人才需求总量方面。预计至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2.79%,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4.13%,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二)在人才需求的能级方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快速增长,大学专科学历人才增长相对平稳,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所占比重下降。据预测,201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2%,大学专科学历人才的比重为39.99%,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的比重下降到14.39%。

(三)在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方面。至2015年预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人才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人才比重呈明显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增长则相对平稳。

目前,广西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缺乏发展沿海工业急需的石化、钢铁、电力、金融、旅游等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港口经济急需的规划、建设、物流、海洋产业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策略

(一)招生策略

1.根据教学点每年的招生业绩给予不同比例的管理经费投入,杜绝一刀切,确保管理经费的投入随着学生人数增长而增加,提高管理质量。

2.根据每年招生业绩划分招生区域和范围,避免教学点之间为哄抢生源而降低管理成本,削价竞争。广西师范学院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形式了解教学点教学和管理质量,对口碑好、管理水平能赢得学生好评的教学点,给予较大的招生划分区域,并坚持一个区域只设一个教学点的原则,避免恶性竞争。

3.严查招生过程中欺骗学生的伪宣传,树立广西师范学院“诚信”服务社会的成人高等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加强对教学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国家和地方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对招生宣传简章和宣传资料严格审核,规定只有加盖学校公章的成人高等教育宣传资料才能向社会发放:三是要求教学点能为学生服务的事情尽力做,做不到的事情不乱承诺;四是对管理不规范,管理队伍、教学场地不保证的教学点坚决取缔。

(二)专业定位

1.不断拓展专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2006年以来,广西师范学院积极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在原有的师范类专业基础上,根据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每年均增设非师范类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58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中有近20个非师范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类、环境保护类、国际贸易类、物流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化学化工类,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增设的原则是跟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重点人才的急需专业,增设新专业找准了市场定位便赢得了生源的增长。

2.认真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像产品规格一样必须有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不仅选择专业方向,更注重选择修读专业的课程内涵。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明显的成人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专业规范的前提下,选修课应该有灵活性,开设课程超市供学生根据职业生涯的需求选择;二是要注重课程设置具有应用性。因为成人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使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更高,只有适应学生人生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该专业。所以广西师范学院每年春季均组织教学单位总结历年的教学经验,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每年制定一整套针对该年级新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能与时俱进。

3.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探究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取长补短,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广西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广西教育厅委托的“广西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秘书处”,每年负责广西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熟悉广西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各类专业数量、分布区域的分析,学校在每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新增专业的设置问题上能避开高校重复设置多的专业,选择社会有需求但其他高校还未关注或者较少关注的专业,避免与其他高校为同一专业争夺社会上数量有限的生源,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布局寻找到新的生源增长点。

(三)生源结构

1.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群。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是可以通过衔接成人高等教育大专学历而在学生求学期间提升学历的途径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利用假期或者双休日的业余时间给报考成人高等教育大专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录取后跟踪服务,在学生中职毕业后,区内的学生可以转到区内工作地所在的教学点继续完成学业,这一措施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单位的变化而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

2.面向社会在职从业的行业人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需求:一是来自人们自我发展的进取意识;二是来自行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广西一些地市教育局规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达到教育局规定的学历层次,可以减免部分学费,这样的政策会促动当地教师选择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三是行业入门标准的提高,比如,“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要求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层次,这个行业标准的提高,使得原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师必须进行学历补偿,所以小学教师自然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可挖掘的生源群;四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各类人员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从而选择成人高等教育这种送教上门的学习形式来提升学历。

3.面向普高升学受挫的落榜生。近年来,我国普高报考人数有减少趋势,而高考录取比例在增加,普高升学受挫的学生报考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减少,但是每年总还是有报考普高的落榜生,这些落榜的学生年龄尚小,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求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选择好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

同样能吸引学生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比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明显增长,所以选好专业,报考成人高等教育也是落榜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之一。

(四)管理服务

1.加强管理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广西师范学院不少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比如,为报考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免费的成人高考考前辅导;对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给予免费的学位外语辅导;对需要办理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免费进行普通话测试的语言培训辅导等,优质的管理服务化解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激发了学生报考的热情。

2.严抓管理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广西师范学院制定了十多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学籍、教务、考务、命题、试卷、实习、答辩、毕业、学位等各方面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并通过不断研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修订管理文件,实现科学管理。

3.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规避管理风险。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阵地的前移,广西师范学院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也从校内迁移到了教学点,教学点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管理素质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很大,若不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严格培训,很可能因管理差错造成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工作出现事故,所以学校定期对教学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虽然投入大,但是见效快,规避了管理风险,促进了招生工作。

(五)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是高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承诺。劣质的教学质量只能催生大量真的“假”文凭,即学生拿到了教育部颁发的学历文凭,但是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上却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质量是对社会极大的不负责任。广西师范学院一直以来严格规范教师选聘质量,要求讲师以上(含讲师)的选聘率要达到70%以上,鼓励教学单位对专业核心课程选聘副教授或者教授任教,师资资格和质量的把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广西师范学院坚持聘请已退休的教授担任各学科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员,通过教学督导员到课堂教学第一线随堂听课可以了解教师选聘质量和教学质量,学校定期以信息通报的形式向教学单位发放教学质量监控的简讯,对没有达到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学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3.加强教学质量测评。广西师范学院对在教学点授课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采用的是问卷抽查法。通过给参加教学点面授的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命题质量、评卷公正等问题进行测评,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在选聘上严格把关,坚决不聘。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用来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世界上有四种资源,即“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的定义,业界尚存在对其不同的认知与观点。

二、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中作用

现代经济发展研究中表明,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更能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即是将本没有关系的人与人、人与物在因一个共同目标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统一化的整体,通过系统的指挥、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开发人力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旨在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而开发使用人力资源的能力的过程。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在特定的自然区域内对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做相关策划的全过程。现代区域人力资源研究更侧重对市场化和开放性的研究。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可以做到对自热资源的替换、对自然资源的短缺起到缓解作用,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更彻底的开发,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自然资源的不足。

三、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相互协调

为促使人力资源能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与区域市场化程度相互协调、相互结合。人力资源要素存量与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双向对接问题。其中任何一方在对接过程中出现中断或受阻、对整个区域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与程度都产生巨大影响。两个即可称为一个整体系统,当系统中出现包含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制约的子系统,当系统含有对各目标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参与者,亦或是系统中具有存在利益冲突的多个独立的个体或因素时,都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的协调。系统协调既是指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共同升级进化。系统进行必要调整是系统整体性的内在需求,其目标是对系统产生的负效应做出减少,进而将系统的整体效应与整体能力进行加强提高,最终目的将系统的整体达成协同、和谐的状态。这种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既可以作为调节系统内部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可用之表现出各个子系统内部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结构或是目标之间的并存关系,体现出相互依赖,共同推进发展的目标。

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要素结构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有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系统、人力资源保护与评价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不同子系统所组成的能够体现出区域中人与人、人与事的协调运行状态、能力和发展趋势的复杂动态系统。这些子系统既可以做到相互独立运行,又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系统自身的作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各要素结构和运行状态。因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功能,既决定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组成情况,又需要各个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区域人力开发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功能,即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使本身在参与智力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这种功能通过协调度、有效度和实现度来表现。

五、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内外协调度评价是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由内致外的协调状况。其外部协调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需要和区域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和劳动力市场、法律等互相协调。内部协调重点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其管理系统和企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如财务系统、制造、销售系统等不同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职能之间的互相协调发展。对区域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地评价,能够反映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实际效率。要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活动为主线对人力开发与管理进行有效度的评价,通过数量与质量、时间与空间、成本与收益等资料分析各项活动的有效性。

六、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情况实为一把双刃剑,良好的开发利用存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同样潜伏着部分不可持续性的危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是相对复杂的,研究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估测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推动力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约束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绩效研究相对复杂。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将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相结合、互相协调,从而使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贺秋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1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