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创建活动,切实推进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丰富群众生活,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现代村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的“双建设”,逐步形成整洁、文明、有序,具有良好社会风气、丰富文化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现代农村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依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创造条件、梯度推进的工作原则,确定安全文明创建工作目标是:2004年建成县级安全文明林区和乡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2005年建成省级安全文明林区和市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

三、创建标准

l、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村级领导班子团结,有一名副职负责综治工作;村级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2、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创安纳入村工作规划,人、财、物基本有保障;村治安室、联防站、报警亭相应配套;重点仓库、财会室和村民住宅防盗设施齐全;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五种人”监改工作落实;以防激化为重点的各类民间矛盾及时化解,一般矛盾基本不出村。

3、村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辖区内、封建迷信有所减少,得到遏制,活动、宗族势力、群体性械斗、闹丧基本消除,村风、民风好转。

4、辖区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村内不发生杀人、抢劫、、纵火等重大暴力案件,无称霸一方的地方邪恶势力,无涉毒犯罪;全村环境整洁,服务网络健全,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对创安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60%和80%。

四、工作步骤

㈠宣传发动和准备阶段。时间为2003年一季度。主要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制订工作方案,成立专班,加快文明创建工作的协调运转。

㈡具体组织和实施阶段。时间为2003年二、三季度。主要是对照年初工作安排和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的要求,一件一件抓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㈢自检和评比验收阶段。时间为2003年四季度,主要是对照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的验收标准,积极开展自检、自纠自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同时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特成立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乡创建联络员: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氛围。村委会和村小学要开设专题专栏,对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对不良行为予以曝光。

(三)明确任务,各尽其责

1、各村、支两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组织实施。

2、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对全村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和指导。

3、村治保会、调委会、治安护林队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负责创安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2008年,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市对此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市档案局、市民政局、市农委联合转发了《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并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我市村级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在2010年又印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我市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按照要求,确定了昌平区、平谷区作为我市示范县活动的试点单位,同时以示范县验收标准为工作标准,全面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开展。经过努力,昌平区已于2011年通过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我市第一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平谷区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他涉农区县也以创建工作为契机,以示范县验收标准为目标,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档案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保障。市和区县档案局被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档案工作被列入市和部分区县的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等文件,昌平、平谷、门头沟区委和延庆县委将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村的检查、考核内容,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昌平、海淀、大兴、延庆、密云等区县政府为农村档案工作拨付资金或配备设施设备,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尤其是昌平,在2010-2011年度,区委、区政府投资415万元为全区17个镇街、304个村配备了数码相机、计算机、空调等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镇、村档案室的办公条件。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农村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职,农村档案工作指导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市和区县档案局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开展。通过制定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农村档案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统一指导、检查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开通网络语音、视频指导,将档案培训课件、业务标准规范上传网络共享等方式创新农村档案工作指导方式;通过组织农村档案员集中培训、到各乡镇村进行按需培训、开展专项工作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有效提高村级档案员业务水平,2008年以来全市涉农区县培训档案员共计约1.5万人次。

针对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开展档案服务工作。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等区县档案局加强对50个市级挂账村档案工作的指导并对拆迁情况进行拍摄,其他区县档案局也开展了对拆迁村的主动记录工作,完整留存城乡一体化建设历史记忆;房山、平谷、通州、怀柔、密云等区县档案局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工作的指导;平谷区档案局指导乡镇开展“一乡一品”试点,建立乡镇特色档案;朝阳区档案局加强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储备等工作档案管理的指导。

大力丰富馆藏资源,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确定涉农专业档案接收范围,全面接收各类涉农档案。至2011年底,各涉农区县档案馆已接收宅基地、个人建房、农业普查、农业区划、土地承包等十余类共计75万余卷件涉农档案进馆,为农民利用档案提供了资源保障;昌平、海淀区档案局建立了“三农信息”专栏,上传涉农的政策文件、技术信息、开放档案目录等内容,平谷区档案局开发了“平谷区农村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开放档案目录及全文检索、预约查档等内容,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三)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农村档案工作呈现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市、区县农委、民政局等涉农部门与档案部门积极配合,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务公开、农村“两委”换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工作中,都对文件材料收集、保管、移交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共同制定相关工作档案管理办法;对土地承包档案清查、集体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农村换届选举等工作中形成的专项档案进行联合指导和检查。房山区农委、经管站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分细则与标准》中明确了档案管理的要求;昌平区经管站以档案为依据开发工作系统,既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三级联动抓规范,村级档案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市档案局提出行政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各区县档案局认真贯彻市档案局要求,结合本区县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落实目标要求。各区县的乡镇档案部门加强对土地承包、产改、林改、宅基地等涉农档案的收集、管理,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网络指导、组织观摩、检查评比等方式对村级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加大对村档案员的培训力度,把目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市农村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村级档案工作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村级档案工作是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必须下力气抓实抓好。在三级联动的推动下,村级档案工作有了明显变化。各行政村档案室加强了对村民、流动人口、新农村建设、社保、换届选举等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部分行政村还留存了房地契、户籍、村账等上世纪60年代的档案。至2011年底,全市各行政村共保存了246万卷件档案;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利用档案,利用互联网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信息;一些行政村编写了大事记、组织沿革、村志等材料,并举办了展览。村级档案在产权制度改革、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区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部分涉农部门、乡镇对农村档案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乡镇档案员兼职过多(平均兼职5项),对村级档案工作监督指导还不够到位;村级档案室建设存在一定差异,有10%的村还使用木柜、塑料盒保管档案,约50%的村档案室没有安装防盗门,缺少灭火器等设施设备,不具备安全的档案保管条件;村级档案人员存在兼职多、不稳定的情况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宣传和推广我市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好做法、好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服务民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级档案部门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认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涉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档案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巩固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村档案工作科学发展

各级档案部门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要再接再厉,继续加强监督指导,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第一,坚持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区县、乡镇三级档案部门要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档案部门要继续加强与农业、民政、林业、水务、社保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保证档案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步开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要指导涉农部门、乡镇、村随着工作的发展,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村“两委”换届档案交接制度等。要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保证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执行。

第三,加强涉农档案的收集工作。要指导涉农部门、乡镇、村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资产管理、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集中管理。要按时接收乡镇和涉农部门重要涉农档案进馆,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第四,加强村级档案的安全管理。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大力加强村级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数量充足的柜架和装具,完善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

第五,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档案服务意识,通过网络服务、送档上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指导乡镇、村做好档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在行使政府职能和维护农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第六,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新方式。要结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乡镇、村、各类经济组织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推动农村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局与市农委、市民政局研究决定,将以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为契机,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制发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办法和标准,联合印发《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测评办法》(以下简称《测评办法》)。这个《测评办法》借鉴了国家档案局创建工作的测评标准,采取了市档案局主要牵头,区县互评互验的方式,目的是使各区县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检查、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在思想上重视创建,把村庄环境整治和创建工作相结合

通过学习创建标准,我们村里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创建省级文明村是一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村级经济,推动全村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始终把创建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做到各项创建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从而保证了各项措施的落实。

村民既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创建工作需要他们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大力宣传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正确处理长效管理和集中管理的定位。

二、组织上保证创建,做到领导到位、责任明确,运作规范

切实加强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每月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调整充实村级组织,村创建办的主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及时成立了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创建组织网络。具体负责日常事务,配备了10名专兼职人员。同时建立调整了健康教育、环境食品卫生、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治调组织、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经济建设、社区卫生和资料等9个专业性小组,强化对各项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力度,村创建办多次召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强化标准意识,明确目标任务,并抽调工作骨干充实创建工作班子,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效运作。同时按照创建计划要求,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明确、联绩奖惩。

三、措施上加快创建,做到主动进位,狠抓落实,提升层次

(一)广泛开展创建教育,居民素质日益提高。我们主动建立健全育教网络,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人员。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固定宣传栏和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文明教育宣传,广泛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每个村民小组有兼职教员,组织学习、宣传。我村积极开展“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健康知识入户率达9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评“三户”增强村民文明创建意识,全村文明户达8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村容环境更加优美。我们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优最美”的指导思想,聘请规划设计院编制详细规划,对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公共设施、人文景观进行了统筹安排。加强对村交通秩序和户外广告等村容秩序管理,实行集中整治,无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现象,对个别违章建筑坚决给予拆除,保证村庄建设的整齐。强化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提高全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定期检查各施工单位,建筑单位全部设立施工围墙(隔离护栏)和安全防护网,所有建材按指定地点堆放,无乱堆现象,坚持做到卫生、文明施工。

(三)围绕工作重点,开展重点整治

1、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严格审批、建设有序、村容美观的要求,我们委托泰州规划设计院XX分院编制了《XX市XX镇XX村新村建设规划》,该规划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遵循生产生活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与自认趋向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的原则,实施了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形成居住向小高层公寓、工业向园区的显示理念,通过规划控制,逐步衰减村庄原有住宅区组团数量,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方便村民生活。依托现有自然环境和水系,形成由南向北依次为村庄入口、滨河绿地景观点。在小区中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农民休闲广场,实施河道桥梁驳岸、绿化建设,以替身村景观形象,此规划已经XX镇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清理村庄生产生活垃圾。按照村容整洁、人居舒心、规范管理、长效受益的要求对村庄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本村清理了各种杂物及生活垃圾1700多吨,并投资了24万元,在各条街道放置了120只垃圾箱,新建了10座垃圾池,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专职保洁队伍,实施道路保洁及河面打捞漂浮物的长效管理,签订好承包责任制,做到了垃圾集中倾倒及时清运,达到日日清,清运率100%。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和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严格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

3、大力推进改厕。按照文明、卫生、科学的要求,加快户厕改造力度,对露天粪缸进行整治取缔。一是新建了80座卫生户厕,实现粪坑封闭化和三格化无公害处理,改厕率90%以上;二是投资了28万元,新建景观、水冲式无害公测5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卫生环境。

4、整治村庄河沟。按照“三清一建”要求(即清淤泥、浚深河道、疏浚水系、改善水质;清除水面水生植物,清除杂草,改善环境,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巩固整治成果),对村庄四周河道全面进行了整治。权年整治疏浚村庄河道8条,土方4000方,并投入资金168万元建设河道驳岸1860米。达到水系畅通,水面清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全村改水率达100%。

5、加快村庄绿化和田园绿化。按照绿化覆盖率的要求,制订村庄绿化规划方案。一是投入资金36万元,建成生态果园58亩和35亩景观林;二是对村庄主干道两侧,沿河隙地全部实行了绿化,栽有各类树木8000株,建好四角广场,绿化率达25%,圩堤绿化率达100%。

(四)抓好综合治理,坚持群防群治。维护村民利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首要任务,我们能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首位,着重加大投资。村成立了五人的辅警队伍,夜间在本村范围内巡逻,对外来人员全部情况量化在册,掌握好资料。村干部轮流值班,对群众来访随时接待,对矛盾纠纷及时解决,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对实在解决不了的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几年来未发生越级上访和恶性事故发生。

四、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不断推进村级各项管理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具有时代紧迫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主题。农村档案工作是农业系统行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基层政府制定农村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凭证,要遵循“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为现实服务”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利用高效的农村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科学规范管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档案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创新,档案建设深入到农村社区的时机已经成熟,档案工作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乃至未来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基层政府则扮演着农业农村档案建设责任者、受益者和推手的代表性角色。

农业农村档案概念的外延甚广,一般认为包括四个方面:即乡镇及其机关档案工作,县、乡(镇)、村农科档案信息网络工作,乡镇企业档案工作和村级建档工作。在此仅就乡村档案管理予以重点讨论。

已有借鉴。2007年以来,国家档案局等职能机构开始着力于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并取得系列典型性效果。甘肃省徽县创新提出按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人性化关怀”的思路建设“三农”档案,湖南省双峰县普遍建立乡级档案馆、山东省胶州市建立乡镇“档案信息中心”、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把乡级档案馆建成市档案馆的分馆、湖南省怀化市实施“村档乡管”农村建档模式等;江苏省张家港市推进“文明农村、和谐农村、实力农村和魅力农村”的农村建档

“四部曲”。甘肃省华亭县注重农村档案开发利用,在“提供各级依据和指导、传播农科知识和技术、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安定、编史修志、招商引资服务、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以及治安案件侦破等方面取得成效。

前述经验为开展新农村建档实践提供了可鉴之处。

创新实践。由于现行相关制度对农村档案机构建立与运转、档案人员配备、村委会职责以及档案利用服务等方面尚无明确要求,调研与创新成为新农村建档的基要条件。2011年年初,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档“1+N”模式,取得有效效果。

1 调研

设计与数据综合。2011年4月河北省将衡水市桃城区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县)”,新农村档案管理从调研开始。调研围绕农村基本概况、村委班子情况、办公信息化情况、档案室情况等相关问题设计;范围涉及全区现有7个乡(镇)、办事处所辖350个村;方式采用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内容包括乡村档案人员、档案存量、档案保管、档案利用等数量型指标与基本资源状况、村“两委”构成及运行、文化建设等质量性状指标,共5类22项,收发问卷7x350份。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有:农村档案管理机制缺失,制度虚设,档案管理无人员、无责任、无接续等。进一步分析得出,78.8%的农村居民有查阅档案意愿;99.2%的村干部有记载和澄清经济社会活动事实的档案需求;71%的农村纠纷与档案无查相关,但88.6%的村此类档案缺失或极不完备,经济热点问题村上述情况更加明显。

问题归类。归为三类:一是责任者重视不足,这是一种带有长期性和普遍性的制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档案在基层的“弱势地位”和被“漠视”程度;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机制问题制约着农村档案工作持续稳定开展,在乡镇及以下,没有确定岗位制度、学习渠道和考核约束等,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基层缺乏对档案设施、用品的基本投入,建档不及时,不规范、不完整,农村社区无档案室、无安全保管、无设备用具、无投入等成为制度。一些档案专业人士曾把农村档案管理问题归为“六个不到位”,即认识、宣点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收集整理、服务指导,认为其缘于“认识不清,意识淡泊;管理分散,节奏散漫;流于形式,徒于应付”。类似观点在此亦可得到进一步解释与补充。

2 衡水市桃城区探索实践

衡水市桃城区为典型“一市一区”建制,桃城区作为主城区引领着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全区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万人,区内工业发达、第三产业兴旺、农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活跃,带有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也成为衡水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带头兵”,新农村档案管理颇具代表意义。

新农村建档“1+N”模型解释。2009年,河北省档案局把“一镇加—村”(简称为“1+1”模式)作为实践起点,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衡水市桃城区作为试点区之一,在郑家河沿镇及其种(音:虫chong)高村取得成功并向省、市推广“1+1”农村档案管理模式在当地政府议程、机制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档案规范化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经验。在此基础上,2011年衡水市桃城区作为全省示范县(区),确立了“行政主导、点面结合、建管并重、有序推进”的思路,并完成向“一镇加多村”的“1+N”模式过渡。即:确立一个乡(邓家庄乡)及其全部村,其他乡镇及其2-3个村。以乡镇档案室核心功能建设(资源整合、基础设施配套、人员素质提高)为中心,以N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书屋或展室为依托,建成相对独立的村级档案室,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其实质是:乡镇档案管理在机制上由单一档案员充实为机构-档案管理由随机性提高为制度化;档案功能由保存提升为应用服务;档案工作运行管理由阶段性转变为持续性。有效避免了一些地方“建档一阵风、过后一场空”等重建轻管倾向。

实践效果。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档试点遵循“试点创优、点面结合”原则,实现乡、村两级档案资源整合,达到规范化统一管理。第一,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区级作保障,乡镇是动力,农村为基础;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档案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乡镇统筹上下联系,理顺工作体制,同步提升乡、村两级建档水平,村级负责资料收集、整理,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第二,财政补贴。区级财政补贴试点乡村配置档案装具;区、乡两级各补贴50%资金用于购置村级档案橱柜;村级负责整修档案室,前提是,乡级档案体系与设施设备得到规范。第三,整合资源。按照“应归尽归”原则,把档案资料收集齐全,确保价值资源尽数归档。村级档案材料最早为1954年,归档材料至2010年,并将乡村两级目录录入微机管理。第四,农村家庭建档一体进行。结合村级建档,在邓家庄乡北苏闸、

留种等6个村、郑家河沿镇的种高村等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家庭建档,使农民档案保存与利用意识提高,与村级建档工作相辅相成。这一阶段,衡水市桃城区完成建档村36个,其中示范乡邓家庄乡已完成建档村25个,其他5个乡镇办事处完成试点村11个。共整理各类档案4809卷88件,其中文书档案1268卷、会计档案3334卷、实物档案88件、户籍档案119卷。通过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修订实施方案,为来年全面推进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3 创新点

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档特点归纳为:政府支持、广收集、重管理、促利用。

政府督促落实。衡水市桃城区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立新农村建档试点(县)工作,并下发《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档工作实施方案》,主管领导亲自动员并指导方案落实,重点是基层行政力量和资金的落实方面。

精选试点乡、村。试点必须经过合理选择。邓家庄乡的乡、村班子健全、资金保障有力、交通便利、人文历史厚重、档案资源丰富,首批6个试点村具有代表性。

突出“以利用为目标、以资料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在广收集上,把失散零乱、具保存价值的文件寻找、集中起来,形成“材料库”,并通过“密收集、勤指导、同步分类”保证质量与效率,以专业规范分类为文书、会计、户籍、产权合同、个人家庭、声像、实物档案等。在重管理上,使乡级档案管理由档案员上升为领导小组,并向档案管理站过渡,以实现乡级基层的档案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基层《档案人员管理网络体制》、《立卷归档制度》、《档案收集整理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利用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定期检查考核》等制度。在促利用上,利用档案特点,结合多部门开展的“送知识下乡”,政务、村务公开栏、科技广播宣传等方式唤起农民对档案的了解与兴趣,相得益彰。

农村档案规范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农村“新文化运动”,是档案事业向纵深发展的标志与必然趋势。农村建档“1+N”管理模式反映出农村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缩影,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对满足民生需求、改善政府管理的思想。通过创新实践可以看出:

欲善于村,首善于乡。即,实现村级社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着力点与关键在于乡级。乡级是新农村档案管理的动力所在、是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农村社区档案体系建设的“总纲”。村级建档从乡做起,从制度化人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村级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强化领导,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镇党委、政府对创建新农村新家庭活动高度重视,坚持把计划生育与新农村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安排、一同考核,并把创建活动作为今年计划生育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一切服从于创建,一切服务于创建。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班子成员任成员的组织机构。抽调了4名素质较高、业务较强的同志组成工作组,专门负责开展惠家沟村试点工作。

三是安排部署到位。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将创建活动划分为三大阶段,即20*年为试点阶段,重点在条件较好的惠家沟村开展试点工作;20*-2009年为推广阶段,重点在300人以上的17个村开展创建活动;2009年为提高阶段,逐步将创建活动向300人以下的村延伸。试点村结合实施方案进一步制定出实施办法,使创建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工作机制到位。镇村签订了《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目标责任书》,村上也同创建户签订了《村级计划生育新家庭目标责任书》,层层夯实责任。镇上还制定出台了《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建设奖励扶持办法》,除市县有关优惠政策外,还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对维修改造、绿化美化住宅的每户扶持70%的建设资金,对每年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每户奖励500—1000元,将“两户”(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在全镇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二、夯实基础,狠抓“三个规范”

一是规范自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群众自治组织,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新机制,规范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实行村务公开,不断提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规范管理。在“三查”服务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方面,进一步扛实了包片驻村干部责任,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落实措施及时到人,提高了节育措施落实的有效率和及时率,有效消除了低生育水弹隐患。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认真落实“四个一”措施,即向流动人员发一张慰问信,办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一份合同,向流入地发一份委托调查函,以此加强信息交换,强化双向管理。在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方面,建立了跟踪管理档案,做到盯户、盯人、盯诊所,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三是规范档案。做到村有“一卡(育龄妇女档案卡)一表(计划生育统计报表)一牌(计生管理挂牌)一册(已婚育龄妇女三查摸底登记册),确保卡、表、牌、册资料数据相一致。

三、搞好结合,实现“四个变化”

一是以宣传教育为切入点,使计划生育有新观念。结合农村正在开展的四教育活动,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卫生知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采取刷写标语,办板报,宣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识。

二是以倡导文明为切入点,使家风文明有新面貌。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扎实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让有文化的村干部、党员与群众结成对子,帮助他们掌握政策、转变观念,建设和谐家庭,促进村风民风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