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6

导学案设计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进行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将导学案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去,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同时小学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今后的语文学习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导学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使导学案更好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更加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辅助教学成为该门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正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应该及时发现和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认识和理解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加深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认识,并且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导学案的设计和有效应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导学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起始,同时还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指南针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的重要体现。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和包含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和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心中对课程的进程和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为课程的展开进行一个必要而合理的铺垫,这种对于学习心理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加自然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部分,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不仅如此,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还可以在课堂伊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和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应有的学习状态,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

由此可见,导学案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上,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了导学案部分,直接进入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这种对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忽视,往往是来自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进行导学案设计和在课堂上进行导学案引入,完全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和无效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影响,将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纳入到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的范围中去,使导学案能够发乎它自身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教学功能,更好的辅助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理解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无法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字和语言。因此,面对小学生的这种语文课程学习实际以及认知实际,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和语言认知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和领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着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者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和反作用力,如果教师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的话,不仅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导学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丧失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排斥和厌恶心理,对于学生现阶段和以后的语文课程学习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

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的现状,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反思,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语言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选择适合学生、便于学生去进行理解的语言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拉近学生和导学案之间的距离,使导学案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第2篇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案例教学法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5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the case as a teaching tool to carry out teaching methods, its essenc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This teaching mode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choice of the case, the steps of teaching, the discussion and summary of the cas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on learning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向体现,每一种语言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人的价值取向、世界观等。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构成的综合能力(毕继万2005)。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把培养学生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放在了首位,注重作为工具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模式的成功结合,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起初试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广为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与教育各个领域,但是案例教学法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结果。

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是理论与实务间的桥梁。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合作与分享,实践与反思。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义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模拟真实语境强调交际过程,并大力提倡课堂互动。

2 案例的选用标准

2.1 连贯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案例的选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于案例的编排选择,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为指导。因此在收集、建设案例库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案例的编排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近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接受能力,从简到难,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因素。比如对于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储备,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与任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输入,实现学生从接触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转化。

2.2 内容的趣味性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案例的选用除了具有代表性以外,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所选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或学生们所熟知的环境,通过案例设置情景,比如选取以大学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案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介绍为辅,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比理论更丰富、更有意义。像《刮痧》等适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片,集中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差异。又如200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的中国人“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对日本人而言死是一种悲哀的美。结合电影,可以让学生更立体地感受中日文化意识层面的差异。

另外,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的是双向的,像《功夫熊猫》系列就是中国文化元素通过美国式幽默体现出来的,被视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的典范。动画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与美国人的“励志”“英雄崇拜主义”完美结合,但揭示但主题是中美文化中都推崇的“正义战胜邪恶”。课堂上采取类似的具有代表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案例,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形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案例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动画、电影片段等有声有形的资料。尤其是语言的课堂教学,语言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得体的语言交际,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进行视觉记忆。比如商务英语的教学,需注意妆容以及着装的应景等,即对体距、身势语、接触语、外表语和目光语的习得等。

3案例教学步骤

课堂上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的编写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形式和手段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来完成主要任务,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来提高学习效率。

大体按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第一步,前期知识储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点进行操练;第二步,创设情景。创设一个与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景环境,换言之找到一个能激发知识储备的切入点,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个语言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第三步,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建议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学生分组后,根据他们自身对主题的了解,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然后通过借助各种资源和信息渠道,查阅信息解决问题;第四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直接由学生们完成任务情况来衡量的,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3 案例的总结分析

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讨论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具体到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们的结论进行点评或补充。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意见以及独到新颖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出讨论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例如争论的气氛是否热烈,发言是否积极,问题分析是否透彻,参与是否充分等,以此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选用的案例是否得当,亦或是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这些将有助于教师更新补充案例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此外,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并选出认可度最高的最佳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答案或存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继续思考,这样一来让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4 与其他外语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在跨文话交际外语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被动地知识输入转化为知识输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双重制约。语言规则指的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而交际规则指的是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指导的是包括语言交际在内的一切交际行为,强烈的文化特性是交际规则的显著特点(毕继万 2005)。案例教学法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文化冲突、文化摩擦现象时,能够寓教于具体案例,对学生而言更具实感容易接受,对教师而言,避免了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理论讲解的空洞与枯燥。

案例教学法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到后期的总结分析,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在具体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像一些具体语言知识的讲解,需要结合其他外语教学手段,比如场景教学、语块教学、词汇教学等。

5 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以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为例,选取合适的案例,从语法规则和文化规 则两个层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语法体系的同时,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声资 料和节选合乎教学目标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填充缺乏目的语语境的空白,提示学生在具体场景或语境下去理解目的语,增加学生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另外可以帮助教师收集教学实例,尤其是学生的误用例,为教学研究提供一线资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运用案例教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可以督促和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目的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4] 毕继万.第二语言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第4篇

“学案”只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案”并不等同于“教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既然如此,那么学案就不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尤其是语文教学。但是,在如今的大面积采用“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又有多少老师因为对“学案”煮得半生不熟而实际上已被“学案”倒腾得消化不良了?

“课前发学案,课上讲学案,课后做学案”可能是目前学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不久之前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上的张洁的《我的四季》,采用的教学形式正是时下流行的“学案教学法”。教学伊始,执教教师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作家作品介绍、对文中“四季”内涵的理解、多读多体会。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依次展开:近10分钟的时间介绍张洁其人其作;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概括“四季”的内涵,以及每个季节的生命特征和作者的态度;最后的10分钟让学生谈文中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的理解,来感悟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不可否认,这节课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也应当承认,这节的重点也比较明确。但是我依然十分惊讶,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课后,我和这位老师也进行了沟通交流。我问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是“学案”;我又问是如何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答案依然是“学案”。至于教学的思路的确定,已无须再问,估计非“学案”莫属。果不其然,当我从学生手里拿到学案,我才发现这节课的所有安排均“事出有因”,因为学案上就是这么安排和要求的,教师仅仅是学案的执行者。执教教师也坦言,左右为难,如果教学过程完全抛弃学案,就不仅不合“潮流”,而且也于学案教学“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完全依照学案,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教学则又显得支离破碎,无异于练习讲评。这是实情,我无意指责。但是,联想到以前听过的一些采用“学案教学法”的语文公开课,才忽然发现,这样的现象可能绝非个案!

不禁要问,这样的课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真的可以这样上吗?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语文教学所有的整体美、艺术美、结构美、流程美、节奏美、情感美等等必将荡然无存;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也将不再是一门艺术,而会沦落为单一的技术;如果可以这样实施教学,那么,教师也就用不着煞费苦心,精心选择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精心安排教学的环节了。所以,面对学案,语文教学不能“我的眼里只有你”,不能被学案捆住了手脚。

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多“煮一煮”自己的“学案”,就是写好学案后,反反复复地钻研,仔仔细细地跟纸上的那个“学案”对话,品味出学案中所蕴含的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煮”,力争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通过学案导出灵性和悟性来。而且,在实施学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激励者,还要唤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交流。如果不做一番课前的“煮”功,学案又怎能“熟”得蕴味无穷?

我们常常佩服一些老师学案教学的精彩精美,常常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吸纳并运用这些“精彩”。其实精彩的来源却在课前的“煮”案研磨上。所以,教学过程中,如果写在纸上的叫学案,那么,将纸上设计的学案变为嘴上的学案,“煮”就显得十分必要。纸上“煮”出来的学案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思考,而嘴上“煮”出来的学案则是从“自我”走向“现实”的一个过程,是在“煮”出自己对学案的理解,“煮”出自己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煮”出自己的教与学的方法,“煮”出自己的设计学案所依据的理念。如果说纸上“煮”较多的带有个人的纸上谈兵的经验和情感,那么,嘴上“煮”则多了一份现实操作的理智和冷静,多了一份深入选择和细致的二度调整。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案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

2001年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8月,教育部又进一步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通知》,并指出从2007~2010年间共支持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了响应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十年来,学生的反映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都充分显示了双语教学的优势。2011年底,本人参加了中南大学第六届“三十佳”教学竞赛,《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最终入选了“十佳教案”。通过这次比赛,本人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写有了如下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案是课堂的蓝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多的教师选择计算机、投影仪等一系列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特别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是教学水平和能力却往往不是很高。由于PPT课件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动画和图片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便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备课时,更倾向于精心准备课件,而忽略了教案的编写。这说明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教学专家郑重指出,讲课、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制高点”,一个思路清晰、内容简明、结构合理、要求具体的教案可用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脚本。

首先,教案是实现课本知识转化的必需环节。一般认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读懂教材,而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案就是连接这两个步骤的关键节点。教师读懂教材后,必须将自己领悟的知识点、讲授方法、重点、难点等关键部分归纳总结到教案中来,然后再在课堂上按照教案的记录和描述,将知识点完整有序地讲授给学生。正因如此,授课能力的高低和授课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反映在教案中,这也是我校举办“十佳教案”比赛的评分依据所在。

其次,教案可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教学经验不能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根本保证,要想使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就需要教师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全面性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博览群书、搜寻最新的教学材料,更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有目的性,而这些内容就需要详细地编写在教案上。所以教案设计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可能对设计的教案熟记于心,可以将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不仅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还可以防止教师上课时思维短路导致的时间浪费。

第三,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编写教案不仅给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蓝本,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写作表达能力。搜寻资料,归纳总结还可以间接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质。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而教师的责任心,首先表现在是否能够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而且,教案可以积累起来,成为科研第一手材料。编写教案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特点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伊始,教育界就存在两种看法或观点”:狭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讲授学科内容的教育,广义的“双语教学”那就是指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是适应新时期的教学体制要求。《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是为了配合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而专门编撰的。但是《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撰又因课程本身的诸多特征而体现一些独特之处。

(一)双语教案的前瞻性。

《分子生物学》是面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科学等生物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理论尚在研究阶段,许多重要的结论还需要从更多的,最新的学术论文中总结和挖掘。但一些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存在单一性,在编写双语教案的时候,觉得只选一本英文教材就完全可以满足备课需要了,其实课堂还可以接纳更多重要的新知识。“我所讲授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案,是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引进英文教材《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第三版(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P.C.Turner著)基础上”,同时摘录《分子生物学精要》第二版(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GeorgeM Mlaacinski等著)、《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Lodish等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Gerald Karp著)等多部国外优秀教材的重点章节以及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编撰而成。为了使双语教案更为完整,教案中所提到的摘录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都在该教案的下方备注部分注明相应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更详细地查阅新知识,也使得双语教案的编撰更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

(二)双语教案的简明性。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不是英语笔记,更不是简单的中文教案的翻译,教案必须要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简明性。有些教师的教案一个知识点写了七八页,甚至十多页,这样一来,一学期仅课程教案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其实,从教案编写的本身来看,它只是教师教学之前设计的一个蓝本,不必要的赘述只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在本人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中,每一节课的教案简单地分成七个部分:教学时间(Time)、具体教学目标(Goal)、教学方法(Method)、教学方式(Teaching aid)、教学大纲(Outline)、重点和难点(Emphasis and Difficulty)以及问题(Questions)等。需要指出的是,重点和难点是课堂的精髓,没有重点和难点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案中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特别列出。此外还要配有课堂讲解重点和难点时所使用的关键图片及相应文字说明,以便备课时反复揣摩,认真准备,力争用朴实的语言阐述重点和难点中包含的深刻理论,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双语教案不是课堂的讲稿,但是它必须涵盖课堂讲稿的全部内容,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双语教案的简明性,还体现了它精炼的特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章节教案中,还得根据该章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一些具有点睛意义的问题(Questions),这些问题既可以用做课堂提问以及学术交流,也可用做课后作业题,同时还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备选题目,这部分更是该教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集中体现。图1为该教案的基本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案列出问题部分与重点难点部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这样就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而有效的把握。

(三)双语教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案的真正目的是服务于课堂,双语教案固然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双语课堂相对于普通课堂来讲,第二语言的作用显得十分关键。英语是中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很多学生更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一举两得。如果教师要想抓住这一点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必须有一个适应学生的授课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双语教案中是必须要体现的,因为备课不是简单的撰写教案,而是将自己将要讲述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提前用教案记录下来,这更是教案的关键性所在。“本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编撰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课堂不只是讲,关键是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双语教案的教学方法章节中,以主要的篇幅写出了课堂提问与练习的部分”。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讲解问题的机会是该《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特色的体现。在本次教案的编撰中,教学方式的部分简单写出了下一节课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在本节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是整个教案的关键,它不仅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课外学生研学之中,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三、对编写《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几点思考

(一)取长补短,写好双语教案。

目前高校中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老师认为双语教学就是选一本英文教材,将汉语版教案直接翻译成英语版本,在课堂上用两种语言讲课就可以了。事实上,双语教案的编撰更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继承汉语教案的优点,补充双语教学所需的部分。如果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将汉语换成英语,那么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会变得成绩更加下滑,因为课堂上原来汉语能懂的课程现在也不能理解了。所以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保证了之前汉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英文授课(伴有部分的中文解析)和英文教材,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为将来的专业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二)抛砖引玉,鼓励学生思考。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灵魂——教案更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意义。在双语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各部分章节必须有所侧重。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从教师输入的角度来描述教师想在这节课中做什么,而学生学习目标则是从学生输出的角度来描述希望学生能获得什么。如果教案像备课笔记一样,只记录教师需要讲什么,讲到哪里,这就完全丧失了教案的含义。那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中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抛砖引玉”,如前所述,《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需要列出问题部分,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提出的,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具体的引导方式也应该编写在教案上,如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前期作业布置等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是双语教案编写的一条重要思路。

(三)提升自我,丰富教案,升华课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科学。教师是教案的编写人,更是执行人,写好教案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升华课堂内容。在面对分子生物学这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的学科时,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保证分子生物学的课堂上永远充实着新的生命力。教师提升自我应该是多方面的,因为授课方法总是灵活多变的,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兴致勃勃,精力充沛,但前提是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条件。所以面对结构简明的教案,教师应能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活跃课堂。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难以获得的文献,最好是内容新、难度适中的外文文献,这样还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和专业素质,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改革是我国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这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南大学资源生物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的显示了较高的优越性,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双语教案的编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教案的编写更应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丰富和完善教案,从而升华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志新,刘旺玉,林颖.我国现行双语教材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5-88.

[2]李煜.关于双语教案设计的几点看法——以国际商务谈判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01-204.

[3]杨宇,夏金兰,柳建设,邱冠周.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4]关玉霞,姜昕,丁家玲.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实施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