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博物馆;文明;嘉兴电力局

作者简介:杨晓(1981-),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嘉兴电力局,经济师;戴振国(1965-),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嘉兴电力局,助理政工师。(浙江嘉兴31403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18-02

一、嘉兴电力博物馆建设的背景

嘉兴是党的诞生地之一,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服务历史名城的供电企业,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二是如何建设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

一是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需要新载体。嘉兴自1912年有电以来,电力发展已经历了一个世纪。随着市政改革的进程,记载电力发展的建筑和实物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少数遗产被收录档案馆和地方博物馆,更多的文史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保护和搜集史料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专门的载体。

二是记载和宣传嘉兴电力局文明历史需要有效的宣传阵地。精神文明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完善的过程。嘉兴电力局的精神财富涵盖了安全、生产、营销、党建、廉政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展示和继承宝贵财富、宣传嘉兴电力企业形象、教育新一代的电力职工,需要有形的平台和宣传阵地。

二、实施内容和过程

1.建馆起因

从文化研究工程来说,创建电力博物馆是企业文明成果的积淀。博物馆的特点是可以突破书籍、档案的某些局限,以展示实物取胜,让人们在观赏实物的过程中,更加信服地感知文化、感知历史、感知科学。

创建嘉兴电力博物馆另一个重要起因是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1999年12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及开展文化发展“六项工程”的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的规划。2004年11月13日,原嘉兴市长陈德荣亲自签发了“建议嘉兴电力局建设电力博物馆”的983号市长批示。嘉兴电力局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

2.筹备过程

2005年10月14日,嘉兴电力局发出《关于成立嘉兴电力史陈列室筹建组织机构的通知》(嘉电办[2005]518号),开始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2006年10月25日,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嘉文[2006]135号文批复,同意建立嘉兴电力博物馆。博物馆建设纳入《嘉兴电力局“十一五”规划纲要》,成立电力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筹建办公室下设:综合、实物、文史三个小组,设专职人员6人。

为挖掘和抢救电力史料,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市博物馆联合在《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发表征集电力实物、文献资料启事。并与市电力行业协会联合行文《关于嘉兴电力博物馆征集电力志的函》,发往全国101个电力行业协会。同时在嘉兴电力信息网、《嘉兴电力报》、《嘉兴电力行协通讯》上信息和征集文物启事,并走访嘉兴相关电力企业、市档案局、市博物馆等,收集相关文史资料和实物。

经过积极筹备,博物馆文史资料已初具规模,随后,嘉兴电力局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建设的经验,编写了4万余字的电力博物馆陈列大纲,并开始展厅的布展和装饰,为2008年初,嘉兴电力博物馆正式开馆做好准备。

3.建设情况

嘉兴电力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600多平米,一期于2008年1月8日正式开馆。展厅包括序厅、中国与电力、嘉兴与电力、电力与科技四个厅,其中嘉兴与电力展厅记录了从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创立至今的嘉兴电力发展历程。展厅内新科技应用最多的是电力与科技厅,展示了电是如何产生的,静电、电磁的发生等一批模型。至一期开馆时,共收集各类文史资料、电力设备、实物等“电力文物”1000多件。征集到1949年前的重要实物,史料100多件。

在博物馆一期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嘉兴电力局又成立二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博物馆的扩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展示内容,拓宽展示范围。电力博物馆二期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展示面积200平方米,截止二期建成时,又搜集到实物、文史资料184件。展厅设置展板50块,展柜15个,展示内容以“电与文明”为基调,以时间为顺序,分探索发展 曲折前进、改革开放 迅猛发展、深化改革 再铸辉煌、励精图治 开拓奋进四个部分,展示嘉兴电力局自1962年建局以来的历史。嘉兴电力局把博物馆打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2010年6月,嘉兴电力博物馆第二展厅如期竣工,向党的生日献礼。

4.制度保证

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推进,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也相应出台。主要有《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和《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两套管理机制。《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旨在抢救、保护电力史料、文物,规范电力博物馆史料、实物征集管理工作。章程分为征集范围、征集办法、入库管理方法、库房安全保卫制度、展厅安全和管理制度、火灾应急方案六个部分,明确了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在《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中,明确了由嘉兴电力局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博物馆业务管理和经费预算。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主要的管理部门,负责博物馆改造、布展计划的编制、文史资料的采购、年度经费预算、博物馆布展内容、资料提供、各项制度的制定等职责。两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参观、来人来访的日常接待工作、博物馆安全保卫、水电设施、环境卫生等。

三、结果成效

“一个企业能够办出这样一座博物馆真是不易,你们把嘉兴民营电业创业过程都能完整保存下来了。这是一份可贵的电力工业遗产。现代电力工业的文明史。”2008年1月3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一行在视察嘉兴电力博物馆时作如上表示。

1.文史资料呈现文明内涵

嘉兴电力博物馆馆藏文史资料、实物1000多件,其中:1917年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发行的《嘉兴城市全图》是目前发现的嘉兴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嘉兴地图;1948年的《中国电网分布图》是中国电力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全国电力分布图。在博物馆正式开馆后,嘉兴电力局组织人员对所有馆藏实物进行了清理,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藏品半数以上来自电力后人的捐赠,收录的厂徽、早期任命文件、早期电力建设图片、行政会议记录等,呈现出嘉兴电力百年发展历史,深刻展现了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内涵。

2.电力名人彰显文化底蕴

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嘉兴籍电力名人钱正英为“嘉兴电力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嘉兴籍电力名人还有水利电力工程专家汪胡桢、电机制造专家褚应璜、海宁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徐申如、原嘉兴电厂副厂长陆与可等。1939年3月30日,在绍兴接见了5位电力工人,并亲笔题写带有“光明”二字的5幅条幅。为陆与可的题词是“前途光明”成为当年5幅题词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幅。电力名人后人捐赠的印章、信件等资料再一次还原历史,彰显了嘉兴电力浓厚的文化底蕴。

3.职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嘉兴电力博物馆紧邻教育培训中心,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又一阵地。博物馆建成后,上万名电力职工参观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每年新进单位职工都会到博物馆接受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嘉兴电力局的历史,以更好地融入企业。在嘉兴电力博物馆,职工可以学习各专业条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亲身体验嘉兴电力的发展变革。嘉兴电力博物馆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嘉兴电力人的文化素质。

4.科普教育宣传电力文化

嘉兴电力局在每年的社会开放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博物馆。同时,电力博物馆也被市科技协会、栅堰小学、三水湾小学等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电力博物馆成为传播电力科学知识,宣传嘉兴电力文明的有效载体。

5.信息共享传播文明成果

嘉兴电力博物馆目前免费对外开放,除本单位职工外,接待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系统兄弟单位等。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原市委书记陈德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原核电工业部办公厅主任、二弹一星顾问李鹰翔等先后来到嘉兴电力博物馆参观,陕西汉中供电局、西安供电局等系统内多家单位也曾来到电力博物馆参观学习。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嘉兴电力局档案室合作编写《永明》嘉兴百年电力(1908-2008年),嘉兴电力工业丛书一册,并专门制作了明信片、信封,免费对外发放。嘉兴电力博物馆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成为嘉兴电力企业文化的交流传播平台。

四、总结思考

嘉兴电力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被批准的电力行业博物馆,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电力博物馆。博物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作为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实体展现,立足嘉兴,面向浙江,放眼全国,是传播电力文化,集博物、展览于一体的现代行业科普博物馆。博物馆继承了江南历史文化底蕴,以嘉兴电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全面揭示嘉兴地区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的演变进程,充分展示电力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嘉兴电力百年文化的积淀,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展示基地、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也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第2篇

一、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概况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同职业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支持那些具备相关法定条件的学校,同时也是为了给广大求职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从2004年9月开始,所有第四核心技能阶段学生就读学校必须开设职业相关课程在英国成为一种法律规定。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从直接工作经验中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实习、兼职或校企活动进行相关科目职业内容的学习。二是为学生提供扩充知识以及了解工作和企业的机会,例如:开设职业课程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三是通过发展企业和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来实现为了职业而学习的目的,例如:进行企业实践或是模拟面试活动等。[2]

(一)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种类及课程内容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以工作为导向,开设多种多样的资格证书课程,其内容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包含有丰富的行业知识,是一种在英国深受学习者喜爱的资格证书课程。1.证书种类BTEC初级课程是一种内容详细、针对性强的资格证书课程类型,它针对市场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资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动物保健、鱼类饲养、花卉栽培、马匹护理、园艺、应用科学、商业学、运动学、零售、酒店、旅游观光、物流、建筑,电子学、制造工程、操作维护、艺术设计、表演艺术、传媒以及IT工程等课程。[3]这些课程基本上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学习者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2.课程内容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既包括同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与其相联系的行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入职而进行的特备学习,而行业知识则有助于学习者工作以后的继续发展。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的内容一般都包括:行业经验、商业组织、行业信息等基本课程内容,属于行业知识范畴。为了更好的应对职业准备,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又依据具体的证书类型而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例如BTEC农业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除基本的行业内容之外,还设置有栖息地的构建与维护、机械原理、农作物生产、牧草修剪以及动物饲料生产、农业多样化和动物养殖等专业内容。而BTEC制造工程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则相应设置有工程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测量与控制、计算机辅助基础、电子学原理等专业内容。[4]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度高,有助于学习者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面对职业要求,从而助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目标及达成方式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设置有详细的课程技能目标,为了达到相应的技能目标,学生必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下面就其课程技能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行分析:

1.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目标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从知识技能、实用技能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具体提出了以下九个技能目标:(1)在企业中确认、发展以及使用专业技能(2)从实践中获得直接或是间接的知识经验(3)理解商业观念,应对商业挑战(4)通过工作经验(全职或是兼职工作的经验)来扩展对工作的理解(5)对商业运作模式、职业角色、职业环境以及在工作地的权利与职责进行学习(6)完成与工作内容相关的任务或活动(7)培养全面意识,促进国家以及地方的多样化发展(8)将能力、特性和成就同职业意向联系起来,让学习者基于全面理解而做出职业抉择(9)获得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技能。

2.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技能目标达成方式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强调学习者的实践,要求学习者能够从工作练习中获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知识经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也要求学习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商业理念,通过工作经验来扩展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对其在工作中具有的权利以及应该履行的职责进行学习,同时也要了解商业运作模式、职业角色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学习者参与以下技能活动来实现:

(1)社会实践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多是根据所学课程而进行参与对应的实践活动。首先学习者可以自己创办微型企业,在创办的企业中通过承担各种职业角色来获得体验。学习者可以承担设计和售卖相应产品的任务,邀请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对其产品设计以及质量进行评价,最后将所得利润用于慈善活动或进一步的社会实践之中。其次学习者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锻炼自我,如可以学习开据发票、模拟从地方供应商那里订购物品、进行动物饲养记录或是相关法律文件(护照或行动表格)的填写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公司的管理或各种行业服务以及企业的顾客需求,在模拟操作中获得行业经验。此外在当地商业组织创办的工作机构中,学习者可以提升自己的进取心以及发展自己的可用性技能,获得相关的行业知识以及进行相应的行业安全训练。学习者也可以参观当地的展销会或是营销商的商品展,获取相关行业的信息与知识。最后,学习者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自我制作一个由其实践机构开据证明的文件夹,利用文件夹对其体验工作进行记录和说明。在从实践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完成有关的技能目标。

(2)技能指导学习者同他们的导师、指导教师以及个人顾问一起讨论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和技能,并且由这些人员对学习者进行实习安置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在获得正式工作之前,学习者必须参加由个人顾问和当地商业者组织的模拟面试,面试主要是为了获得求职经验,而学习者将在面试中反映他们的各项职业技能。同时,学习者可以参与当地的培训团体或培训机构的培训,在这些技能培训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培训机构获取用人单位需要的特定课程的训练。

(3)商务挑战学习者可以对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方企业的数目以及交易活动,最后再将调查工作的数据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应的数据模型。学习者也可以对课程单元里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知识调查,并向同伴通报其调查的结果。同时,学习者通过网站对当地一些公司在欧洲的总公司进行调查访问,还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一些非商业的组织,如英国的行业组织或交易网站等。学习者可以为地方产业的商品设计广告,也可以为地方产业公司设计宣传海报等。这些商务调查或商务活动都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实践的目的,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观念应对商业挑战。

(4)合作学习学习者达成技能目标的方式多种多样,合作学习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模式多为任务解决模式,即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或是操作要求。而在具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对农业机械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需要对其在各种环境中的安全使用进行讨论。其次学习者可以参与跟随学习,即在正式工作之前,学习者跟随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习,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技能锻炼。此外,也可以参加同所学知识有关的兼职工作,利用兼职机会来扩展对工作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之余,还必须以书面或是口头形式的形式向指导教师以及班级同学报告其对工作的认识。除以上几种主要的技能目标达成方式之外,实地考察、社团学习、参观访问等活动也被用于BTEC课程教学之中。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同学习者可以依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调试,找出最适合课程内容的技能目标达成方式。

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特点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指向就业,是一种基于工作经验的学历教育证书类型,在英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5]在这里,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学习者主动参与解决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动手实践等多个环节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练习,以经验学习与任务解决的方式使自己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对其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帮助。例如在实地考察旅行中,学习者应对当地的动植物情况进行主动调查,依据调查得到的动植物分布数据和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流动模型,同时也应针对调查以及动物保护计划进行商业广告的设计。

(二)实践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职业课程知识内容,而且要参与实习实践,从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练习机会中获得经验掌握知识,而且工作实习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在自主创办的微型手工企业中,学习者可以承担管理者或职员的角色,获得相关的经验知识。而在模拟办公室以及财务管理中,学习者可以学习到记录表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填写,同时也能获取财务核算与规划方面的知识。而在模拟面试中,通过指导教师和地方企业招聘职能部门的人员的面试,学习者可以掌握面试技巧,掌握相应职业的具体要求,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展示自我技能,获得从业机会。

(三)实用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而实用,是针对学习者今后的求职与就业而设计的一种职业课程。首先,从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上来讲,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划分细化,课程设有动物保健、鱼类饲养、花卉栽培、马匹护理等资格证书课程,这些课程大都实用而具体,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次,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出发点来看,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以职业为导向,所以它必须考虑学习者今后将要求职公司的特点,让学习者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实践活动,积累与职业相联系的实用性工作经验,从而使其具有可雇用性,在以后的求职以及就职中获得优胜。此外,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也讲究对学习者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自我管理和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人际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以及解决问题、数字信息运用、设计和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不仅着眼于眼前,更有助于以后职业前景的规划,体现出全面发展以及终生学习的要求。[6]

(四)广泛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涉及面广,社会参与度高,技能训练形式多样化,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学习者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同职业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经验,提升其职业课程知识。例如在适用性工作室中获得安全知识,在地方技能培训中心学习特定课程,如营销简报的设计,活动企划以及海报宣传等,课程任务形式多种多样,收效明显。其次是社会参与度。在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教学中,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紧密联系,企业为学习者提供实践机会并且提供部门人员协助学校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在职业趋势以及职业要求方面提供帮助。再次,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形式多样,通过参观访问、社团实习、辩论、商务模拟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训练。

三、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启示

英国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是一种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它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实践对职业的指导作用,使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培养其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对学习者跨入职业之后的职业发展与提升都有着帮助。结合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强调学生在职业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构建其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过程。由于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所以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以及融会贯通。因此,在日常的职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促进其职业技能的形成。

(二)增加职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职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多的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职业相关知识和获得职业操作技能。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职业课程应以职业为导向,在促进学生就职的前提下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上都获得发展。现在都在强调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职业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针对于职业,同时也要为学生以后在职业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步提供可能。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轻松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挑战。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管理;措施;规划

引言: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个有力的推进,同时对商品所带来的必然趋势将会是普遍降价,这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一、当下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后,我国物流行业目前也是处在稳定发展的状态。而历观古今,物流行业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经历了开始创造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开放阶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其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二、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行业服务及管理意识体系有待提高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但仍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首先在服务方面,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总是让消费者无法满意。而在物流技术方面,由于受物流基础设备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当前物流设备都很简易、甚至落后,影响了我国物流行业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其次在物流管理方面,我国到目前为止,适应物流业务活动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都还未建立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二)物流社会专业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物流经营管理模式已深入企业经营当中,想要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现代物流模式更是难上加难,我国各地物流企业普遍运用的都是低效率、低技术的运营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物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对物流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

(一)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物流创新模式的创新应先从企业管理理念开始,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树立一种顾客至上的理念,表现在应要彻底清晰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标准。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加强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管理体系,也是迫在眉睫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尤其应完善物流技术及装备等薄弱的区域。

(二)积极教育和发掘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就是物流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加强培养适应社会物流发展潮流的人才也至关重要。首先应让相关教育部门增强培养人才的意识,能够重视发展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能够有一批敢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用于建立现代的物流思想观念。其次就是针对与一些企业的在职机构职工。应培养他们的业务熟练能力及进行选拔,找出真正具备能力的人才。

结束语:

物流行业也是我国生产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因此加快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到未雨绸缪,能够充分的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做好准备,提前预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于物流企业,应全方面对本行业做到了解,实现物流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人才的充分挖掘。相信我国的物流业将在未来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做出不可轻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义.现代物流实务[Z].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第4篇

当前,不少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古村老镇废弃不用,落后于时代,物质性衰败,人口外迁,造成村镇历史文化灵魂和场所感的日益缺失,使本应有的历史文化村镇成了“衰落”镇、“空心”村,人气不存、灵气不再。因此,立足解决困境难题,直面社会现实,顺应发展大势,通过经济开发活化古村老镇,就等于活化了历史文化村镇存量,实现了增量性保护。保护了历史文化村镇,就等于记住了乡愁,保存了历史记忆,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历史文化村镇的吸引力源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魅力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古迹、完整的历史风貌[1],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再利用资源,可以借助再利用带动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及相关产品的发展。在许多现实情况下,历史文化村镇独具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可能正在趋向消失,发展村镇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客观上可促使它们得以保存,成为地方比较优势,赋予其时代精神意蕴,使古村老镇焕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意义,进而在“经济”与“社会”之间实现人与人的合理物质变换,在“社会”与“生活”之间实现人自身的合理物质变换,在“生活”与“精神”之间实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2]。

(一)经济功能意义

一是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启动与发展,有利于古村老镇过时元素的有机更新、历史功能与现代需求的对接,使历史文化及其载体能够延续。这种历史文化型旅游业,旨在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凸显并带动社会综合价值,达成经济、社会、文化三重价值增量,实现多重功能意义。非逐利性单纯型地方比较优势的打造与营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村镇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助益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良性循环。二是有利于振兴村镇经济活力。旅游是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表象的综合体,具有经济带动作用。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不仅直接带动自身餐饮、住宿、商业、交通运输业、景区和娱乐等多个行业水平的提升,还间接带动其他相关的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推动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进步,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这种历史文化型产业活力以及不断涌入的游客,形成新的合力,经过人流带动与传播,便于大众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再认识。而且,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以刺激外界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投资兴趣,推动村镇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使村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谋得一席之地避免衰退,而且给村镇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有利于村镇乡情的进一步培育。

(二)社会功能意义

一是促进物质环境更新。历史文化村镇要发挥重要经济作用,需要优先改造现有设施、相关配套。这其中,最关键的出发点是考虑游客的观光体验,如购物、餐饮、住宿、交通、体验场所设施等的改造。所有这些环节的改造、整修、新建,均是物质环境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助益于历史文化村镇物质环境的更新。二是打造地方比较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可以形成相关地理区位的特殊或特定产业。某一村镇的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树立地方名牌、形成区域品牌,为村镇所在地区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形成地方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开发,必须是基于经济规律、历史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开发。特别是旅游业的开发,通过海量游客及相关服务,可以有效地宣传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使村镇引起更多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以展开、保护措施得以落实与实施。

(三)文化功能意义

一是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增量。历史文化村镇之所以能成为旅游景点,物质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历史文化资源,才使它与普通村镇不同而得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因此,历史文化资源的存留与保护,是村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前提。反过来,良性适度的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活化并促使这种历史文化资源递延拓展。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可增加乡村就业岗位,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经济开发可使村镇过时的历史功能得以转变,进而得到再利用,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同时,旅游开发同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有利于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的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一定程度上实现其文化功能。二是促使历史文化遗产资产化和确立产权,防止资源衰变。在村镇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先转化为文化资本,再转化为经济资本使村镇居民从中直接获益,如此,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村镇居民谋生的根本。在这个可持续再利用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发生了使用价值的转化,具有了资产和价值属性,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会涉及所有权、管理经营权、收益分配权、让渡权等权属。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及各种权益关系的理顺,可以促使历史文化遗产资产化和确立产权。这将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在被持续不断利用中避免减损衰变。

二、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开发要领

(一)坚守“保护第一”原则

历史文化村镇承载着人类文明、凝结着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记录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脉络,是传承文明的宝贵遗产、构筑城市的重要资源、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显然,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村镇的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明史和精神底蕴。因此,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历史文化村镇这一共同财富乃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使命。l997年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私营团体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关于文化产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其中着重指出“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3],这对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大量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均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尊重固有文化传统,是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首要要约;保护性再利用,需要确立“保护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更需要坚守“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4]。

(二)突出经营特色和个性“独特性”

是历史文化村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历史文化村镇的吸引力、竞争力、价值潜力就越大,增值空间也越大。没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就如同没有个性的人,必然缺乏魅力。历史文化村镇特色的消失或减少,会使游客的文化感受和文化期望产生较大偏差,影响来客对当地的感知和评价,降低村镇吸引力。因此,村镇经营历史文化型旅游业,要突出特色和个性。无论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彰显特色是共同主题。唯有准确把握历史文化村镇特色,才能真正确保遗产的原汁原味,维护和谐的历史景观环境,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村镇居民对村镇产生持久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自觉参与村镇景观风貌保护,吸引和引导顾客去欣赏历史建筑空间群体和村镇环境并体会其中文脉,真真正正有的放矢地做到保护性再利用[4]。

(三)优势与非优势资源互补

优势资源指富有较高价值和代表性的资源,是构成村镇核心吸引力和形成拳头产品的主导因素,是旅游发展的重心。这类资源,若能成功再利用,将会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对于资源总量丰富、景观完整、造型独特,但缺少精品景点景区的村镇,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是其可持续再利用和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关键。例如,广东中山翠亨村,作为伟人孙中山故居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虽然伟人已逝,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也远去百年,但此村诸多革命故事却未见褪色,后人敬仰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当然,因历史文化村镇内涵丰富多彩,有些方面虽然并非特色与优势所在,但仍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类非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助于平添村镇活力,缓解主景区压力,确保村镇可持续发展。这里所及的优势与非优势资源,只是相对而言;二者互补,既能突出村镇特色,又能确保村镇可持续良性发展。

(四)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并举

历史文化村镇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二者均是宝贵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与历史长河中共生,理应与现实发展中共繁荣。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并举经营,才是村镇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持续绵延的源泉,在可持续再利用中应齐抓并举。只是物质资源是显性资源,相对而言受到普遍重视,而非物质资源是隐性资源易被忽略。但事实上,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节庆礼仪、逸事名人等非物质资源,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与物质资源相互依存彼此烘托,共同折射着历史文化积淀。而且,由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参与体验性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利用或开发非物质资源可以直接满足这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因为村镇毕竟是一个抽象与整体、人文与景观、历史与现代相交汇的聚落概念,仅存的历史遗迹不足以反映昔日的盛况和文化特征,更凸显借用非物质资源营造村镇文化氛围的重要。

三、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切入点策略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分布广泛,文物古迹众多,但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因此,村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要考虑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地域资源特色,需要结合各自的产业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情况,需要优化山水自然环境、建筑人文环境等,尔后可以采取若干策略。

(一)历史民俗策略

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丰富,但也应兴利节用,宜在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同时,加强宣传与弘扬历史民俗,既满足迅猛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鉴赏与心灵慰藉需求,又丰富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精髓与内涵。这里的历史民俗,泛指历史积淀下来的民间风俗。历史民俗多存于民间,是居于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在特定时代下,自己创造自己享用并自己世代光大相传而承继下来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它深藏于民心,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力量,潜在统一规范着特定民族的行为、语言、心理。不少历史文化村镇,都有自己的历史民俗。这些历史民俗,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经久不衰生机无限,参与性鉴赏性均高,因而富有高度认可度。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有效宣传,并配以相应的服务细节与环节,可以产生很好的认同效果,达成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特色风貌策略

“古”是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价值,若能古为今用,则物尽所用而价值连城。众多散落于各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或附近的历史文化村镇,拥有广阔的范围和原生自然生态,充满神奇魅力。其间,古建筑、古街道、古桥、古树、古木、古宗祠、古寺庙,或隐于千仞万峰森林丛中,或现于祟山峻岭河溪源头,景致独特极为幽美。这种原始到令人不禁敬畏的自然聚落生态环境,对于久居闹市的人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而具有很大的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这类村镇,或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或青山古树碧水相映成趣。这类村镇可以定位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风貌旅游组团之一,纳入景区旅游系统,发挥其朴素与天然并重的旅游优势,聚集人气,保持现代活力。还有一些历史文化村镇,独立即是一道古朴原生的、或大或小的、精致完整的风景。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中国画里乡村”安徽黟县宏村、“桃花园里人家”安徽黄山西递村、“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村等,均风貌特色独特且地域特色浓厚,是今人吊古寻幽的胜地。

(三)商旅交通策略

历史上,伴随海上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兴起,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不少古村镇凭借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便利的水陆路条件,日渐兴盛发展起来。这类历史文化村镇,在经年的发展积结下,物产资源愈益丰富也愈益集中和突出,由于与外界和周边的商贸关系密切,逐步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交易集散地,或所在地区的商业中心。这类的古村老镇,交通便利,商贸基础好,发展商旅的优势与潜力巨大。比如,位于浙江兰溪、建德、龙游三市(县)交界处的诸葛村,是我国历史上古村落由农转商的典型,在形成之初,即临河兴起时间性和周期性较强的集市、庙会,至今已以中药业称雄江南市场七百年。再比如,川滇藏延至鄂东南的茶马古道沿线古村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普洱即是这条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普洱茶也因之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这类因交通便利随商贸兴起的古村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它们所独具的古已有之的商贸特色,并优化其产品品牌打造商旅交通新要地,既能聚集人气又能发展经济,因商机无限而文化增值前景无限。可以预见,若能适度良性发展村镇商旅业,将会让这类古村老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传统工艺策略

许多历史文化村镇拥有独具特殊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产业,如剪纸、风筝、木雕、萧笛、刺绣、彩绘、竹编、美食等。它们寄托着人类的精神家园,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价值,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但却远没有发挥应有的规模效应与作用,甚至仍藏于民间鲜为人知,需要人们去发掘利用发扬光大。比如,温州苍南和河北蔚县的剪纸、山东潍坊和北京沙燕的风筝、贵州铜仁玉屏的萧笛,还有粤绣、苏绣、湘绣、蜀绣、汴锈、陇绣等各式各派刺绣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传统工艺、美食产品的开发与规模经营,既有利于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村镇传统工艺与美食文化特色,又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拥有这类传统的历史文化村镇,可以以本地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拳头工艺或美食产品。

四、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环节

(一)寻求政府扶持

出于文化价值增量性保护的目的将旅游业引入历史文化村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村镇内有现存景点以及一定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然而,以保护性再利用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往往正是起因于这些显现的有限的景点利用,才有对隐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的认可、投资与投入。无论是纯政策或官方引导,还是缘于投资开发项目,均取决于相关方对同一目标的共同认可。通常情况下,旅游业最初的启动源于投资者的资本投机。但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型旅游,则非常需要官方战略参与及指导。这一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和必要。投资者一旦涉足竞争市场,就会设法谋益,就有可能违背合作战略。相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来说,这种逐利可能会使村镇历史文化受损、过度使用,甚至不可逆地被破坏。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一般都要寻求政府在改善基础设施、确定旅游策略、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给予扶持或扮演关键角色。政府扶持需要本着增量性保护的思路,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中,政府给予多种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具体而言,首先,改善或提供公共设施,增强地方自信心和幸福感;其次,承担起物质和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重任;再次,也是更重要的,要构建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专业而长远的科学规划。

(二)达成自力经营

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很广,譬如语言文学、诗歌、戏曲、曲艺、衣冠服饰、民俗风情、土特名产、风味饮食、工艺美术等。它们作为村镇的文化构成,有巨大开发潜力[4]。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潜力,将地方特产转化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分类经营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服务,通过自力经营商业化求得市场价值和商业利润。在旅游服务时,不能仅仅着眼于为一般游客服务。应当利用历史文化村镇优势,大力发挥贸易中心作用,做到远购深销,大购大销;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业服务业,借商业服务业促进旅游业,做到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商业服务是“历史文化村镇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绝大多数热门村镇在发展旅游业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客房拥挤、购物不便、服务设施简陋等问题。但发展商业服务业,不仅仅要解决吃住行、游、娱这些问题,还要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发展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讯、保险、物流等产业。

五、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目标

(一)双赢产业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目标就是在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的同时也把经济建设搞好,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既能发展当地经济又不破坏历史文化传统;换言之,村镇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以增值的同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改善,村镇所在地区区域经济也获得提升。“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二者彼此借力又互为助力,既达成“保护”民族历史文化,又借“开发”促进经济利益,从而达成双赢状态。1.国外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的双赢经验国际上,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激烈竞争,各地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旅游业服务体系,不断开发旅游品种,注重特色发展旅游。举凡美丽江河湖山、人文建筑遗迹等,都是游客必到之处,这一点已被国外的保护实践所证实。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古镇、中东的耶路撒冷旧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遗址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三座古镇,均立足并发扬各自特色,斯特拉斯堡古镇侧重历史遗迹,耶路撒冷旧城侧重宗教文化,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侧重建筑艺术。三座古镇,均适度引入经济手段,或分离式开发或融合式开发,解决保护持续资金问题;均注重将再利用与传统价值永续传承融于一体,既维护各自的历史文化艺术辉煌,又永续性助推地方经济。还有一些经营利用双赢的典型。比如,法国,年均游客人数8000万,远超该国常住人口(6000万),它的做法是借文化活动提升历史遗产潜在价值并使之增值。伦敦,每年旅游创汇高达2亿多英磅,这种高收益的背后是英国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历史环境建筑保护,这种保护一直被置于与保持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2.我国村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历史文化型旅游不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唯一形式。村镇经济发展以文化为支撑,村镇遗产保护以经济为保障,两者相辅相成,这是市场经济体系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正迎来旅游业发展的许多机遇:一是当今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村镇旅游发展营造了有利宏观环境;二是各级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地方比较优势的作用;三是特色旅游深入人心,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重新审视,为村镇旅游创造了契机。然而,早期的特色旅游由于数量型扩张和价格竞争,甚至以降低服务质量和侵害消费者利益来维持经营,难以融入现代内容,过分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长期发展。相对于早期的特色旅游,历史文化型旅游更注重对历史资源稀缺性价值的充分分析,适度发掘并深度利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渐次扩大规模和促进产业升级,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为游客带来更多旅游体验、更全面的优质服务。而且,运行质量评价也不再限于内在效益,而是兼顾外部效益、连带效益、注重增量。

(二)双赢谋略

1.我国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树立增量性保护理念古村老镇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历史人文价值,依托这种独特资源,合理进行相关产业经营是推动村镇经济文化进步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镇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受旅游、商业、娱乐、服务等行业影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并加强各项服务设施与配套建设,村镇居民资本投入普遍不足。因而,在这类开发中,经常发生外来投资者为赚取利润不惜损坏村镇历史文化的情况,致使保护性再利用基本呈失控或亚失控状态。要避免这种失控或亚失控,就需要树立优先保护从容发展、增量性保护理念。这种增量性保护理念,不唯迎合市场而肆意拆除或建造仿古景点,不唯建造规模体量宏大的新建筑而人为降低历史情趣,不唯发展将原居民整体或部分外迁而使生息主人换成外来人导致村镇古韵不存。相反,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增量性保护理念的核心内涵,它力求避免商业餐饮呈量的畸形、质的低下而导致历史文化村镇时空特色难以维继。简言之,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地域性”是重要地方媒介之一,失去地方特色,无论是生态还是旅游视域,都非增量性保护。2.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经营谋划双赢举措其一,认真研究各种观光游览体验需求。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关注,历史文化村镇应突出个性及地域识别性,适度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自力经营。这种经营包括强化地方特色、保护历史遗产及文化景观、开发新景点、优化旧景区,配以与历史环境匹配的广告形式,打造新的或优化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调整“产品”的物质条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使之形象清晰内涵丰富,进而支撑起旅游文化活动,是自力经营的首要任务。但是,仅仅通过市场行销来“改善形象”还不足够,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需要具备特殊吸引力,以同时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社团的不同需要。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得以保存的根本,它有别于其他景观形态,是在于它体现着一种粗放性的村镇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田园生活。村镇独有的亲和力与文化生活氛围;人与人交往密切、对邻居间帮助与支持的依赖、共享信息等这些行为方式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城市景观相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而,在不受城市化影响的条件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保护和延续,可减少城市化的行为方式误导乡村环境建设,使乡村景观具有更为实质性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具有地域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5]。景致和吸引力是吸引游客的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但景区还需要具有:相对可达性,满足舒适旅游需求的配套设施、保证安全与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匹配品牌形象的标识系统等支撑。所有这些,既是必然的旅游消费支出,又是根本的旅游收益。旅游的对接经济,更具增值效应,游客消费会有效利用现有服务设施,这会刺激投资者开发更好的设施,反过来惠益和吸引更多游客。其二,适度调整4A标准。乡镇景观意境首先要满足于景观美学的评价标准,即空间中的景观要素、设计符号和组成形式都要符合景观美学的原则,由于其独特的景观元素,自然的组合方式和不同的隐喻内容又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景观形式。村镇景观中独有的水体、地貌、植被、自然结构(色彩、肌理、形式等)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自然空间、居住空间和农作空间,这些场所和景观正是现代人向往和追求的体验环境[6]。现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4A标准为例)划定各项评价指标分值,总分为1000分,而遗产保护质量仅有50分,仅占总分的5%。即使它不合格,甚至全部为0,只要其他各项为“优秀”或“良好”,历史文化村镇依然能晋升4A。也因此,不能体现“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原则。这个4A标准的各项条件,如交通好坏、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年接待游客人数等,都与遗产无关。如果按照这个4A标准,每一处文物建筑还需配以新建筑、新设施。这不仅不经济,也有违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显然,这个4A标准,主要着眼于开发建设,没有把遗产资源作为质量评定的核心。一方面,使得许多价值很高的遗产资源,得不到相应认可;另一方面,某种意义上,遗产资源不纳入质量评价,也就意味着不关注其保护,可能会加剧其破坏。因此,建议考虑适度调整4A标准,补充设定包含历史资源自身的旅游质量评价标准。村镇景观综合性审美感受的营造,源于审美要素的合理配置,设计应该以审美主体观赏所伴随的心理因素为基础,追寻审美要素与审美主体美感的心理流程相契合[7]。其三,设定适量文化游程容量。从开发角度讲,游程容量越大越好。然而,从保护角度看,则需限制游程容量。游程容量,通常指保持地方环境质量和宜人风景前提下,旅游目的地可以容纳的游客行程和数量,其隐含真义就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维持无限的增长。虽然难以界定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最佳游客数量,但显然可以要求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数量设定“门槛”或“指标”。不少热门旅游区的游程容量概念,通常多关注供水、道路、排污基础设施系统等约束条件,强调基于维持游客增长的大前提。这一点,若直接对接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则明显不宜。毕竟,相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来说,适量游程容量很重要,为此特别需要关注游客喜好、游览时间、旅游周期,以避免对文化村镇造成难以复原式损伤。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之隅,社会经济水平较低,落后于时代。社会发展长时间停滞,客观上有利于村镇中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但是,贫穷落后不是历史文化村镇的代名词,历史文化村镇要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的历史文化村镇尤其要发展,而文化遗产保护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物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第5篇

⒈做好文化课题调研,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做好我市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召集对我市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有关人员召开我市历史文化研讨会,畅谈我市历史文化主题。拟定了个与古道文化相关的调研课题,由有关人员担任课题调研,并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做好申遗相关工作积极向省文物局争取将仙霞古道申遗项目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做好仙霞古道历史遗迹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来江指导申遗工作,与福建浦城交流申遗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料整合,做好申遗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为申遗工作营造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做好《文化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挖掘、梳理、整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我市文化特色,打造我市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融入我市城市建设,文化融入我市旅游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和发展我市文化。做好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组织专业干部和全市乡镇文化站干部深入到农村家家户户普查、登记和整理民间艺术资源。

⒉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大剧院建设,完成大剧院的景观设计,并着手扩初设计。完成市博物馆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和安装并试运行。启动市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建设,完成设备、软件采购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启动坛石、风林、须江等乡镇的省东海明珠工程、××金走廊工程和特色文化村建设。

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我市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卿口碗厂、峡口大公殿、茅坂兰坞祠堂、大陈汪氏祠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完善省保单位三卿口碗厂的“四有”工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清湖镇古街区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制订保护方案,向省文物局申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完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沿线的文保点调查和勘察工作。对廿八都文昌宫维修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指导督促上余大夫第、礼贤城隍庙等文物维修工程。制订凤林塔、王氏宗祠等文保点的维修方案。

⒋举办和承办下列重大文化活动。与市委宣传部成功承办了五彩我市·元宵大型巡游活动。本次活动由大型巡游、焰火晚会、灯展三部分组成。其中,“万众一心、兴工强市”、深入实施“六六”产业工程为主题的大型巡游活动,共制作了辆彩车,组织了支民间传统艺术和现代文体表演队伍。有名演职人员参加巡游,观众达万余人。巡游结束后,彩车在鹿溪广场展览了一个星期,共有万多人观看了展出;与市纪委监察局组织新编廉政教育历史剧《我市本色》公演活动,在市电影院公演了场,观众万多人;组织市婺剧团外出演出了场,演出收入达万元;引进了海陆野生动物、恐龙科普知识展览,共接待观众万人次;创作、排练音乐、舞蹈、小品等五个节目参加××市“钱江源之春”群众文艺会演,并获金奖个、银奖个;参加××建市周年文艺晚会演出;配合全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好主旋律影片《郑培民》和纪念抗战胜利周年影片的放映工作。抓好中国(我市)蜜蜂文化节暨“兴工强市”广场文化活动周、第届三山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筹备工作。

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继续实施小时受理举报电话,面向社会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发挥网吧监控平台和网吧义务监督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成立文化经营行业协会印刷行业、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分会。制订并实施文化市场星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节日期间文化市场稽查力度,共查处了家网吧的违规行为。

⒍完成下列几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要求,完成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多万元;制订了局机关工作人员及下属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奖励办法;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制度;制订了××年公益性文化活动、文物维修项目推介方案;做好第四届政府文艺奖评选的准备工作。

二、××年工作思路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以及《中共我市委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建议》精神,我市文化工作以争创“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县)”,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面对接全省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阵地、文化产业、文化精品、文化研究、文化保护和文化人才建设,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逐步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建设主要指标居××市各县(市、区)前列。

⒈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加强城市与农村文化基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我市大剧院、文化广场两大文化设施工程建设的同时,将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以整体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品位和档次。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争取每年建成个省“东海明珠”工程,个×ד金走廊”工程和个特色文化村(社区)。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

⒉以仙霞古道申遗为契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全力抓好海上丝绸之路我市段——仙霞古道的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争取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意见》,为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争取尽早启动双塔主题文化公园和其它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规划和建设,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做好古瓷村、杨氏宗祠、汪氏宗祠、大公殿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夫第”、双塔、“凤林塔”、王氏宗祠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积极做好三卿口古瓷村全国第六批文保单位、廿八都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清湖古码头古街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申报工作。有效地利用好博物馆的阵地和设施,组织好经常性的文物展览展示,发挥馆藏文物应有的作用。继续做好以我市传统制瓷工艺、民歌、剪纸、壁画、手狮、古乐等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建立廿八都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打造个我市民间艺术品牌。

⒊以挖掘古道文化积淀为重点,广泛开展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我市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仙霞古道为主线,深入开展古代军事、古代工商业、古道诗文、古县城和古村落、我市方言、我市民俗、我市民间艺术、我市民风和我市人精神、我市历史名人、姓氏及族谱、我市船帮等课题研究,明确我市历史文化定位,探索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建立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争取出版我市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开展我市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代文化名人评选活动。

⒋以打造我市特色文化为目标,加强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挖掘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打造我市特色品牌。继续挖掘整理诸如我市手狮、舞龙、迎抬阁、跑旱船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样式,推进富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创作。恢复中断多年的政府文艺奖的评选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争取推出一批体现我市创作水准和具有全省影响的文艺作品,一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一批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文艺成果,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潜质的文化项目。以元宵节和中国蜜蜂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做好配合中心的文化宣传活动和服务经济主体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送文化进企和边界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