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概念

新农村建设概念

新农村建设概念

新农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篇

1我国农村人口安全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传统的安全观以外,国家的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因此,农村人口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问题除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流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在“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农村人口安全是在人口安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关系到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的非传统安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一系列的人口安全问题。即农村生育率问题、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积极意义

2.1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稳定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维护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城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村人口控制和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同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随着城乡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通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向流动,为农村人口安全提供了合理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的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建设新农村,既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又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对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相差很多。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使农村人口安全得到保障,这对扩大农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3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

随着农村人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达8.69亿,其中60岁以上农村人口大约有6083万人,其绝对数是城镇老年人口的两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广大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所以除了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关系方式功能外,还要运用社会养老制度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途径。

3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规划;村庄;发展空间;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90 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 “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最早的实践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代表。

2概念规划及其发展态势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概念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它更加强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诊断,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经营的建议等,以作为城市法定总体规划制定或修编的前期准备。这种新型规划较法定规划更少形式和内容上的约束,赋予规划师更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规划愿景

安吉县鹤鹿溪、六庄村地区及其周边是安吉县内一片非常完整的黄浦江源头区域的近郊农耕区,其间风景优美、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非常适合农耕文化系列的旅游开发。该区块既可以填补安吉平原地区旅游开发欠缺的空白,又可以优化提升安吉旅游产业。

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问题,保护及有效利用农田,并在保护乡村地区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安吉旅游新的增长点以及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4安吉美丽乡村―鹤鹿溪、六庄村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与村庄详细设计

4.1基地现状

本规划区处在安吉县县城西部边缘,距县城递铺镇约8公里,距孝丰镇约4.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黄浦江源头的南溪、西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区内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皆较为丰富,鹤鹿溪是一条具有观光、休闲、游览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鹤鹿溪漂流项目在经营;鹤鹿溪村周围分布着诸乐三、胡宗南旧居。

4.2规划目标

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高新农业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的安吉县平原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落。

4.3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理念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等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2)“珠落玉盘”状田园村落布局理念

现状六庄村的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无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规划依托这种散落形态形成“珠落玉盘”状的村落布局,每个村落形成8―10户左右的小型聚落,每个聚落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村落周边为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样散步在大片的农田中间,形成宛如画卷的田园村落布局。

3)农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单元村落设计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历来文人墨客欣赏、描述的对象,是田园美景的点睛之处,规划认为单个村落的形态、内容、环境、建筑等均应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塑造农村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特征和古朴的农村地域风貌。

4)“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规划对现有的田埂、机耕路等进行梳理,形成“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采用小断面、高密度的形式,强化田园风格,强调低速慢行,营造宜人尺度。

4.4总体规划(见图1)

4.4.1功能分区

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三大职能区域,五个功能分区。三大职能区域分别为生产、旅游、生活职能;五个功能分区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为:

A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水上运动项目及优美的自然水岸风光展示,为主要旅游项目之一。

B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黄浦江源漂流景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之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未来鹤鹿溪、六庄及其自然村农居拆迁安置地。

C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用地全为基本农田,规划确定为保护区块。

D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刘庄村及其周边区块规划确定为展示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以及安吉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区块。

E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该分区主要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果蔬基地,不仅解决安吉县城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还尽可能做到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图1总体形态示意

4.4.2开发控制要求

本规划区域是有别于城市建设区、风景旅游区、纯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区域,结合旅游、生态、生活三大职能,借用生态区敏感等级划分理念,将本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敏感区为绝对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极好,本无建设的区域,如南溪滨水区、基本农田区、果蔬种植区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0%。二级敏感区为相对保护区,即原来有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区块来说建设量的比重较小,仍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界定与控制较模糊和困难,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无依据性,规划从现状建设用地量和生态敏感次级控制区的经验规定将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15%。三级敏感区为村庄建设区,该区域为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现状建设了大量的农民住宅,规划利用这一特征,将其划为建设区。通过现状实测已建建设用地比重和农户户数数据,规划建设用地比例确定为40%。

4.5 鹤鹿溪、浦前“特色小镇”

鹤鹿溪、浦前村是本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村落,达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个郊区小镇的规模,但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不全,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商业设施仅为小杂货铺,医疗设施不全等等,配套设施及村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规划立足本区旅游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意在将鹤鹿溪、浦前村规划成为堪比欧洲、美洲风情小镇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为:

古朴、典雅的胡宗南、诸氏故居;

充满生活气息的鹤鹿溪古溪;

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

优美的鹤鹿溪景观带和充满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闲和村民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医疗、体育、娱乐、教育等。

4.6 村落农耕文化展示区

针对农耕文化展示区,采用示范点详细设计的方法,选择了三个较有特色、有一定规模、乡村气息较为浓厚的村落,即六庄村、南庄村和十庄村。(见图2)

图2 农耕村落示范点指标与控制

5结语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急剧演替的过程中,规划面临着新的现实要求和变革压力。概念规划走向微观化的尝试过程可能预示着理性规划,这需要众多规划界人士、更多的规划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魏清泉,吴超.概念规划的特点、原则和方法[J].规划师,2003,8(19):20-24.

新农村建设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比较

一、新农村体育的内涵

根据现阶段理论研究,新农村体育这一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新农村体育是针对以往农村体育的改造、开拓与发展的体育,也是对以往农村体育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新农村体育的概念是大众体育的下位概念。它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所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娱乐活动。它也是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农村体育是由农村竟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是指农村群众体育,本文所涉及的新农村体育主要是指狭义上的。

二、新农村体育与以往农村体育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从概念上看,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的大众性体育活动。新农村体育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所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两者从概念上可以看出,新农村体育与农村体育从性质上看均属于大众体育,只是所处的发展时期和背景不同而已。

②目的相同:他们都是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

2.不同点

①硬件设施: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不强,领导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比较短缺。我国农村人口占70%,仅有20.2%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属于农业系统的体育场地占10.68%,在西北农村,52.9%的村子虽有篮球场(基本上是村子小学的),但场地不标准和不规范,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篮架大部分残缺不全,而47.1%的村子连一块篮球场也没有,其它场地就更不用说了。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区都在努力建设体育基础设施。

②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由于农村居民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格、道德等传统实力的影响较大,使得他们对体育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封闭性和被动性。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这种体育价值观念与当时所处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对在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颇感兴趣并且还积极地参与其中。这足以说明当代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

③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经济与消费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体育需求。经济的繁荣会推动体育消费的增长,经济的落后则会制约体育消费的增长。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农民每年除了参加屈指可数的几次传统体育活动外,对体育几乎做“壁上观”,更不用说体育消费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越来越关注“健康”这一话题,并且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所以他们会配备必要的体育器材与服装,并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一方面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另一方面推动了体育消费的增长。

④农民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目前,由于农村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较多的依赖基层政府,民间体育社团、经营性体育场所和晨晚练点等农村体育组织较少,部分农村体育基本上还是处于无人组织与管理状态。据朱建民对河南省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属于自发的、非组织化的。其中,个人锻炼的占参与者的47%,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占20%,与朋友一起锻炼的占25%,参加有组织的锻炼人数占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领导。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农村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新农村体育组织将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余暇时间也明显增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体育锻炼精神逐渐被居民认可接受;农民参与体育的价值观念态度积极,农村教育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整洁优雅,这些都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27.

[2]李力研.中国人口健康状况与大众体育对策.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柳若松,郑文海,雷福民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2):18-20.

新农村建设概念范文第4篇

1我国农村人口安全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传统的安全观以外,国家的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因此,农村人口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问题除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流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在“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农村人口安全是在人口安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关系到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的非传统安全。133229.Com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一系列的人口安全问题。即农村生育率问题、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积极意义

2.1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稳定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维护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城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村人口控制和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同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随着城乡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通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向流动,为农村人口安全提供了合理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的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建设新农村,既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又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对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相差很多。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使农村人口安全得到保障,这对扩大农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3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

随着农村人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达8.69亿,其中60岁以上农村人口大约有6083万人,其绝对数是城镇老年人口的两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广大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所以除了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关系方式功能外,还要运用社会养老制度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途径。

3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

农村人口安全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以及制度变迁等变化的基础。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培育新农民来建设新农村。为了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使农村人口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全面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农民的自身作为开端。不管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还是建设新农村,都要以确保农村人口安全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自身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农村问题制定的总方针和总路线,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农村人口安全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建没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都是城市建设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更是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智力资源,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智力资源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仅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还能为新农村的今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先进的智力资源,也为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新的理念和举措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3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高峰。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6.42%,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已达7.5%。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将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人口安全将为我国农村地区解决人口方面的诸多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4对策与建议

(1)把建设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1980年代以来,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问题主要表现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内陆农村自然条件差,城乡社会经济差别较大。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非农化产业转移和地域转换。农村人口安全是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人口非农化过程、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使城市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未来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2)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奋斗的目标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保证城市与乡村地区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在提高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巩固和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安全,实现农村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3)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资源。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即基础教育水平。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更要加强农村人口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受基础教育的年限,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其次是对农村人口的文化技能进行培训;此外,还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在法律常识、生活美学、道德概论等方面的教育;并且同时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吸引投资,为农村地区引进各种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4)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以人为本的农村软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新民居;扎根理论;农民居住意愿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46-05

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新民居建设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及农村生活环境,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居住舒适、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发挥促进作用。在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建设的效率、质量和公益性,而且要特别关注农民的居住意愿。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直接影响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供需均衡。本文旨在从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双层维度,探索影响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调查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构建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框架。

本研究针对受访农民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与农民一对一的访谈获得资料。由于考虑到年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对问卷结果的影响,本研究要求受访对象的最低文化程度是初中或以上学历,年龄是30~60岁的已婚农民。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全面性和研究广度,也访问了三位20~30岁的未婚青年农民和三位60岁以上老年农民。样本数的确定按照理论饱和原则,最终共选择30个受访农民。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如果有农民不愿意入住新民居,您认为为什么没有人住?没有入住新民居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第二,您认为怎样才能使农民从“传统民居”向“农村新民居”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第三,您认为政府应制定哪些政策来推动农民人住新民居?第四,您及您的家人是否愿意入住新民居?您觉得入住新民居存在哪些主要障碍?第五,您觉得如何通过宣传才能更有效转变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和行为?第六,如何才能让农民人住新民居收到实效?在调查方式上,采用面对面访谈为主、电话访谈为辅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技术处理上采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 jet Mind managerPr07.0)进行开放性译码和选择性译码编码处理,形成编码图基本结构,进而构建影响因素模型。

二、影响因素和概念框架

(一)开放式译码

开放式译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所记录的任何可以译码的事件给予概念化。首先,尽可能减弱研究者的定型效应和个人偏好,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始访谈记录,从中发掘初始概念,共获得420余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其次,完成概念范畴化。本文剔除频次低于三次的初始概念,保留频次出现四次以上的初始概念。表1对每个范畴只节选了三条原始语句。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连接一个范畴和它的副范畴,把资料重新整合,通过把独立范畴整合和连接起来,找出并构建独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实质上就是发展范畴,使范畴更严密。根据不同独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不同独立范畴进行重新归类,归纳出农民个体感知、社会参照规范、新民居沟通宣传和外部环境变化等4个轴心范畴。(见表2)

(三)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是以阐明“故事线”的方式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之间的关联。本文用搜集来的资料以及由此开发出的范畴、关系等发掘一个可以扼要说明全部现象的核心,即故事线。根据资料所呈现的因果条件、脉络、策略及结果等译码,选择核心范畴,将其系统地和其他范畴进行联系,验证之间的关系。(见表3)基于确定的核心范畴,构建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框架。(见图1)

根据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影响因素框架可以看出,农民个体自我心理意识、农民群体比照两个主范畴是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心理因素。其中,农民个体自我心理意识是内部心理因素,农民群体比照是社会心理因素。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是农民自我心理意识和外部的农民群体比照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新民居建设政策宣传和外部环境两个主范畴是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政策引导因素。其中,新民居建设信息和政策信息宣传沟通会影响农民自身个体心理意识和农民群体比照,从而影响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外部环境变化则通过影响农民居住新民居行为的消费成本、便捷性等外部条件,进而影响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此外,新民居建设宣传沟通与外部环境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二者结合起来影响农民对农村新民居的居住意愿。而农村新民居外部环境变化同样对农民个体的心理认识和农民群体比照产生影响。

三、提高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建议

(一)提升农民个体心理意识,实现农民个体意识和新民居居住行为的有效关联

农民个体心理意识是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内部心理影响因素,它通过影响个体对新民居的心理偏好从而促进行为发生。通过访谈和实证研究,农民对新民居的认识、知识了解、感知效果等因素对新民居居住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民入住新民居的个体心理意识,对促进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会产生正效应。反映到政策引导上,就是从农民对新民居的个体心理意识出发,对农民多做调查研究,把农民的心理意识嵌入到新民居建设中,分类区分和整合,对新民居的规划、建设、分配和消费等各环节制定符合农民心理意识的政策措施。

(二)通过农民群体比照的示范效应增进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

本文中新民居居住习惯、政府对新民居的态度、新民居入住标杆等群体比照会改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对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农民的信息渠道狭窄,自身诉求能力较弱,对新民居建设的重大工程自我认知和参与均较匮乏,其意愿容易受到周边各种参照群体的意识或行为的影响。当周边参照群体对农村新民居的正向信息被其作为有用的借鉴信息予以参考时,农民群体比照就会对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产生影响。二是农村乡土社会具有高外部影响特征,农村面子文化、农民比照其他农民群体的压力、政府舆论导向对农民个体消费行为影响比较显著。当农村新民居成为农民比照群体的主流生活住宅和生活方式时,农民个体由于从众心理和自我收益比较,一般趋向满足农民比照群体的主导意愿,即“随大流”。因此,农村新民居政策引导应积极通过农民群体比照的新民居居住示范效应引导农民增进居住意愿。

(三)通过宣传和外部环境调整共同影响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

新民居建设宣传的引导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贴近农民的心理意识;沟通宣传要及时、主动、持续、广泛,宣传沟通手段避免说教式空洞的沟通,应多采用激发农民对新民居认识的真情实感沟通或采用更多的样板房形式的新民居体验式沟通。利用新民居建设宣传和外部环境调整共同影响农民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在调查中,发现外部环境变化往往间接影响农民的居住意愿,新民居建设宣传和外部环境变化需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并共同作用于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选择诉求。因此,在政策引导上,新民居建设宣传应结合本地农村实际,采取的措施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