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意义

生态修复意义

生态修复意义

生态修复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口腔修复;心理;牙科焦虑症;老年人;全口义齿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1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口腔健康及口腔审美的要求逐渐在提高,为改善咀嚼功能和美观进行烤瓷、种植等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在逐渐增多。牙齿缺失和牙列不齐对患者不再是口腔生理功能上的影响,其已经扩展到精神心理及日常活动执行情况,不同的口腔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焦虑等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两个重要原因。曾俞玉等[1]研究表明,牙体缺失的患者较同龄人更缺乏自信,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所降低。因此许多患者在进行修复治疗前已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面对治疗时又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部分患者在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前后心理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些均会对治疗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医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口腔疾病本身,还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了解不同的患者对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不仅解决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同时要让患者感受到口腔修复治疗后体现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价值。

1 口腔修复治疗中的牙科焦虑症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是指患者在牙科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以及在面对口腔治疗行为上表现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出现逃避治疗的现象。牙科焦虑症在口腔修复治疗中较为常见,其所占比例较进行牙周治疗、牙体牙髓治疗等比例高,全国各地发病率约6.6%~62.4%[2]。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外国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患者产生畏惧的主要原因与既往的医院性创伤体验或个人精神类型及暗示因素有关[3]。潘鑫[4]在近期的研究调查中认为除以上原因,还与医务工作人员的态度、精神面貌以及医院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还因受到个体特质、周边亲友不佳的治疗体验和效果,或者患者自身患有龋病等口腔疾病治疗中的既往史、创伤史而产生畏惧心理,对进一步口腔修复治疗产生焦虑。除了以上较为普遍广泛的原因外,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中,陆英等[5]认为在活动义齿修复中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畏惧疼痛和经济问题,在固定义齿修复中,主要焦虑因素为担心涡轮机磨牙齿有不可复性损伤和对可能出现的疼痛畏惧,调查表明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任何一种原因的焦虑发生,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作为一名当代口腔医生,需要的不仅是关注口腔修复治疗本身所获得的生理恢复效果,也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当面临患者出现相关的心理问题时,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对患者的治疗过程、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以后的口腔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临床研究表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后,在修复前后其畏惧心理会产生一定的缓解。李伟强[6]应用柯氏牙科焦虑症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护理前后的评分研究后,证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后其畏惧的心理表现在治疗前后具有差异性,焦虑的状态有所缓解,且最终口腔修复治疗效果较好。焦虑畏惧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关注患者的本身心理状态及进行正确的处理,是当代口腔医生所应当注意的。

2 老年人口腔修复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最新人口普查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而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人对自身的口腔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需要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中最常伴随的口腔问题主要是牙齿及牙周黏膜方面的问题。牙齿的龋坏、牙列不齐、牙体缺损、牙齿松动、牙周及黏膜出现黏膜变薄、牙龈萎缩等问题,都为口腔修复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易出现因唾液分泌减少而导致口干、咀嚼功能下降等现象,也同样会给修复治疗增加难度。同时,除了老年人的口腔问题较多,年龄较大易多病缠身会造成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时的心理状况同其他人有所不同,主要会表现出固执、较难合作、易情绪化、对医生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能力欠缺、意志力薄弱等特点,这些会导致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出现不同的问题,影响治疗进度。

为了让患者顺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并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作为口腔医生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给予正确的引导。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重要方式,患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对活动义齿的修复疗效可能有重要的影响[7],部分患者对于佩戴活动义齿时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修复治疗后的咀嚼生理功能及心理健康,最终影响到生活质量。面临老年人对活动义齿修复的不接受情况的出现,医生首先应同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以提高最终的治疗效果。多位医生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同时所要考虑的心理治疗应做到以下三点:①提高医生本身素质。口腔医生在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戴整洁得当,言语恰当,给予患者一个舒适轻松的就医环境,并且要表现出过硬的专业医学知识,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产生对治疗成功的信心,对老人所产生的口腔焦虑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助于下一步的修复治疗。②尊重患者意愿,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治疗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医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将修复治疗方案详细地同患者交流,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及想法,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考虑采纳,医患间彼此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③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口腔修复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心理状况、全身健康以及经济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且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治疗过程及修复后使用的细节,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疑虑[8],让患者放心治疗。除了以上三点外,杨艳丽等[9]研究发现在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充分使用心理暗示的技巧,如及时表扬他们在治疗中的良好配合,赞叹技师制作义齿工艺精湛,列举与患者类似的成功病例,用自信的言语鼓励患者,明确告诉他们只要能坚持使用,将达到理想的效果等,这些对患者在进行治疗时的心理都能起到一个缓和紧张、促进健康的作用。陈怡[10]也针对老年人不同类型的义齿采用心理暗示的干预后治疗效果是否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心理暗示能显著提高活动义齿及全口义齿满意率,但固定牙满意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外,作为一名口腔修复医生还必须学习一些老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同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顺利地进行口腔修复治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老年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的就医心理状态同其他年龄层的患者有所不同,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腔修复医生,更应当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案设计,以便使治疗进程顺利,达到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3 影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心理因素

口腔修复除了使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同样会使部分患者因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最终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全口义齿是在患者出现全口牙列缺失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口腔修复治疗,每个人进行该治疗时所处的不同心理状态,均会影响其对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在定义中全口义齿满意度(patient denture satisfaction,PDS)是指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后对义齿使用效果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11]。Kalk W等[12]曾在1990年研究报道过全口义齿的满意度为70%~90%,除了患者自身的口腔环境及身体健康让患者对全口义齿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而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外,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13]。研究显示多方面原因会导致患者相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Fenlon MR等[14]研究认为,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的个性明显相关。特别是具有情绪不稳、抑郁倾向的患者,需要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才可进行相关治疗。此外,患者对口腔义齿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翟浚江等[15]曾研究表明对于口腔义齿具有一定了解的患者其心理情况较好,对治疗的影响小,有益于治疗顺利进行,从而可知患者愈后效果就会相对较好。除此之外,还有患者自身的一些情感因素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心理状况,从而最终影响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满意度。

在口腔修复治疗中,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健康意识等都是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的过程、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患者愈后的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会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修复效果差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修复医生,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是必需的,给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曾俞玉,洪流. 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个性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184-186.

[2] 张建军.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因素探讨[J]. 医学信息,2011,(7):3448-3449.

[3] 吴惟,蔡展文,陈栋. 牙科焦虑症的研究现状及干预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906-1907.

[4] 潘鑫.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2,7(25):140.

[5] 陆英,刘丽,王诗美.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3):185-187.

[6] 李伟强.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192-193.

[7] 钱程辉,李国强. 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8] 崔占琴,赵发银. 老年心理与口腔修复关系的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3):1300.

[9] 杨艳丽,俞雪芳,吴良燕,等.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护理[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6,4(3):168-169.

[10] 陈怡. 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心理暗示的作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3(9):1300-1301.

[11] 曾剑玉,洪流,李国珍. 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3):188-190.

[12] Kalk W,Baat C. Patients’complaints and satisfaction 5 years after complete denture treatment[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1990, 8:27.

[13] 钱程辉,李国强. 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14] Fenlon MR,Sherriff M,Newton JT.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patients’satisfaction with existing and new complete dentures[J]. J Dent,2007,35(9):744-748.

生态修复意义范文第2篇

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也是我国老、少、边、穷人口集中之地,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开展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在生态修复进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道德问题,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文明。因此,对生态修复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对其产生根源以及处理对策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道德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大且老、少、边、穷人口集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突出的人地矛盾,致使石漠化日趋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带领民众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虽初见成效,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任务仍很严峻。经过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广大山区民众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得知,在石漠化地区开展的生态修复进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道德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广大山区民众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获得来自一线的反映民众真实心声和生态道德状况的资料和数据,了解其现有的生态情感状况,对于生态修复的理解与认知水平,从而确定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觉去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从优化生态修复措施入手,针对问题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性建议。

1调查概况

①本调查覆盖了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78个岩溶县。调查以问卷为主,结合调查组成员的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本调查共发放《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民众生态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对有效问卷的946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如下:性别分布:男278人,女668人。年龄分布:18岁以下251人,18~45岁442人,45岁以上的253人。学历分布:高中以下122人,高中或中专180人,大专及大专以上644人。

2贵州石漠化生态恢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现状及其缘由

②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调查问卷的前期数据分析,贵州石漠化生态恢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五点:(1)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低(见图1)。(2)对环境资源及其保护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3)生态环境保护意愿不高,情感不稳定(详见图2)。(4)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不稳定(见图3)。(5)对目前生态修复工程及生态补偿认同度较低(详见图4)。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低。结合大量的资料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在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生以上生态道德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1)民众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明显欠缺;(2)对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意义缺少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民众认为这是政府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事情,意识不到生态修复对于其所在的生活环境有着何其重要的意义。一系列生态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贫穷,在于民众无法从生态修复项目中获得能让其信服的物质上的经济支撑。

3解决生态道德问题的建设性对策

3.1寓生态道德教育于生产、生活中针对当地民众生态道德教育欠缺的问题,传统的文本教育或说教显然缺乏力度,也无法体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必须找到能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有紧密切合点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引导民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绿色生产”、“低碳生活”的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保理念,从而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3.2优化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民众认同度要扭转民众对于生态修复及其重要意义的偏颇认识,亟需改革和调整生态修复措施和方式,要让民众从生态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仅要让其看到生态环境的良好转变,更要让其增加经济收入。因此,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目标必须由扶贫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使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有机耦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综合效益最大。

优化生态修复的措施可归纳如下:因地制宜恢复植被,生态补偿机制立法化:严格依据区域不同的自然气候、土壤等特点及石漠化程度,采用合理科学的植被恢复模式,在物种的选择上也应因地制宜,不可“拿来主义”,照搬“他山之石”。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必须将生态补偿机制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制度保证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利益方和保护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土地整理、水土保持为中心任务。采取坡改梯、中低产田造、兴修小水利、推广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优化沼气建设模式,强化其管护、维修和改造:农村沼气建设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的一项重要的生态举措。目前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大力推广的模式有:(1)“多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④(贵州省贵阳市);(2)“四三二一”沼气配套工程⑤(贵州省正安县)。沼气池需要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新建沼气池的同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和后续服务也很重要。

生态修复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孟子; 新儒学; 生态美学

abstrac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ncius's conception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du weiming intended to continue xu fuguan's investigation in his “chinese spirit of art” to exploit the concer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ence introducing a new subject and means of aesthetic study, that is, ecological aesthetics. du's new understanding deserves a close concern from scholar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key words: moncius;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coincidence; art of hear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日渐成为“显学”。它作为中国较早地进行中西、古今文化融会思考的学派,不仅其价值得到肯定,更成为如今学者探索如何建构中国本土的现代文论、美学、哲学等的典型个案。新儒家学者以儒统庄,以儒统佛,以儒家精神会通西方思想,完成传统文论、美学、哲学某种程度的转型,形成不同于其他学者、学派的阐释。就在这种阐释的重建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当下美学界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三代新儒家学者已经自然而且必然地完成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最早体现在熊十力先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自然活力论,还有梁漱溟强调以调和折中的态度对待自然。再就是后来,台湾、香港、大陆的三位领衔的新儒学思想家钱穆、唐君毅和冯友兰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说,儒家传统为全人类做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注: 参见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这一结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发现,但从他们对于此观念所作的阐释来看,这种发现也不是在复述传统的智慧。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在回归那个他们钟爱的传统,也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来重新理解这个传统。如果说新儒学的生态转向在一开始还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到了杜维明这里,则已完全成为一面明确的旗帜。他接着第一、二代新儒学往下讲,不仅完成了所谓“生态转向”,并且还将这一转向带进对中国美学的全新思考。

一、 中国艺术精神里的人格修养

在现代新儒家三代学者中,第二代台港新儒家的徐复观对艺术和美学探讨较多,并且有着自己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和历史上,《庄子》集中体现了审美主体性在中国的诞生,而儒家思想中所确立起来的道德主体性,同样充满着深刻的美学内容。徐氏主要探讨了庄子与孔子的美学思想,但却很少提及孟子。杜维明先生正是看到了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特撰文接着徐复观往下讲,为《中国艺术精神》补充了一个“续篇”。

杜维明先生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一文中集中考察孟子的修身观念是如何同中国艺术理论相关联的。他开篇即说道:“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儒家和道家都确信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与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去完善道德和精神的品格的陈旧观点恰恰相反。它提出了一条解答艺术本身是什么,而不是解答艺术的功能应当是什么的思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仅成了需要把握的技巧,而且成了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1]280他正是顺着徐先生的这一思路去进一步阐发孟子的修身观念的。

欲了解杜维明的美学思考,先应明确徐复观是如何阐释“修养”与中国美学的关系的。徐复观所说的“修养”,乃是一种“人格修养”,是指“意识地,以某种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2]362。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反省,迫近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纯化,转而又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徐氏认为,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

徐复观强调,人格修养常落实于生活之上,并不一定发而为文章,甚至也不能直接发而为文章。因为就创作动机来说,人格修养并不能直接形成创作的动机;就创作的能力来讲,在人格修养外还另有工夫。同时文学与艺术创作,并非一定有待于人格修养。但人格修养所及于创作时的影响,不像一般所谓思想影响,常是片断的、缘机而发的,它是全面的、由根而发的影响。而当文学艺术修养深厚而趋于成熟时,也便进而为人格修养。另外,作品的价值与人格修养有密切关系。徐复观指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修养。中国较西方,早一千六百年左右,把握到作品与人的不可分的关系,则由提高作品的要求进而提高人自身的要求,因之提出人格修养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的重大意义,乃系自然的发展。”[2]363一言以蔽之,人格修养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上有其自然的结合,具有共生性。儒道两家所成就的人格修养,不止于文学艺术的根基,但也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一旦发而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因素,便对中国艺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主导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为境界的根本,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卷10。因此,徐复观在对传统艺术活动的考察中所发现的人格修养与艺术的这种微妙的关联,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所在。

综观中国古典美学,自孔子始,审美一直与修养有着根本的联系。中国美学讲境界,艺术以境界为最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4](不惟词如此,中国其他艺术皆如此)而修养的归宿即是境界。由修养而达境界,此一境界,既是人生境界,亦是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人那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何以相通?在现代人的生存境域中,世俗的人生何以成为审美的人生?杜维明先生有进一步的挖掘。

二、 孟子修身观念的生态美学精神

徐复观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必须从修养的工夫透进,方能得其三昧。杜维明显然认同这一结论,因而才顺着这种美学研究的方向,去挖掘孟子修身观念中所蕴涵的现代美学精神。那么,杜维明进一步阐发“修身”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修身”的,他对“修身”作了怎样的引申,引申的意图何在呢?

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与道家美学所不同的,或是作为道家美学之补充的儒家美学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想尽量开发这两种传统学说所共有的象征符号资源。他明确指出:“把徐先生的分析推进一步,我认为,把修身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比起人们试图系统地将传统分梳为道家和儒家来说,也许出现得更早些”,[1]296“儒家强调的人文主义,也许初看起来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相冲突。但是,按照他们对自我修养的共同关注,我们不能说儒家坚持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与道家追求个人自由不相容。道家批评儒家的礼仪,儒家批评道家的避世,都体现一种对话式的交互作用,它反映出两家之间存在着更深沉的一致”[1]198。可见,杜维明并不是要论证孟子同中国美学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而是要借孟子思想生发出中国美学整体的特性。再者,他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诠释的重建去发现隐含在孟子思想里的艺术理论,进而指出某种衔接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杜维明所用的“修身”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对于人的形体而言。修身的内容实则比形体的转化要丰富得多。“身”只是一个含意有限的形象说法,非英文“body"可以代替,它其实象征了整个自我,乃儒家文化中极其丰富和庄严的符号。所谓修身,即修己,包含了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比之徐复观所说的“人格修养”,“修身”有着更为广阔的涵义。“人格修养”容易被人们作为纯粹的道德操练来理解。自孔孟以降,后世的一些儒者确有此一倾向。事实是,人们一直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手段”与“目的”的用语来描述艺术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表述却模糊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人格修养扩展为杜维明所说的“修身”来理解,那么它与中国艺术的特殊关联就会变得更加明朗,甚至可以说,“修身”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艺术也由此可以理解为“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这是传统中国所特有的一种“大艺术观”。

孟子的修身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深意:一方面,“大体”与“小体”的和谐发展。在孟子看来,心为“大体”,身体只是“小体”。修身就是要使“大体”而不只是“小体”得到发展。一个向学生传授六艺的儒学大师,必定要认识到六艺既是需要操习的动作,又是应从精神上去掌握的科目。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转化过程中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的身、心结构中,存在着将自我发展为与天地合一的真正潜能。修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大体”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5]《孟子·尽心上》,但它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本真的人性。修身就是要将本真的人性显发出来,而美的实现则需要这种修身的工夫。所以,儒家的修身方法不仅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美学的意义。古人通过修身所实现的人生境界,自然就有审美境界的生成。

进一步引申,修身所体现出的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学精神。生态美学本是一个现代范畴。在21世纪初的中国美学界,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论的就是这个范畴。它作为美学的一种新理论或者方法,更多地凸显出传统与现代衔接和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强调修身体现生态美学精神,其实就是对修身作一种新的现代的理解和转换。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提倡绿色的人生,审美的人生。而孟子的修身观念则明确表示,人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才能与天地合流。生态美学强调整体性,而孟子在关注整体性的同时,还看到了“整体”中的“根本”,那就是人自身的生态和谐。事实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确实依赖于人本身对待外物的态度和方式,此一态度和方式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和精神境界。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是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导向生态平衡,也直指审美的和谐人生。它作为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不仅是孟子所倡导的,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用现代话语来解读中国传统之“修身”理念,其实它就是“精神生态”。由此,它将给予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三、 杜维明给予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在孟子那里,与修身一样,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将修身作为理解美的观念的参照点,因而“美”很难成为一个完全客观化的静态范畴,它与善、与真一样,都是人不断成长中出现的品质,它们作为一种激励人心的鹄的而存在。“充实之谓美”。“当美塑造着我们的充实感时,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原则,而是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自我,和所感知的实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在事物当中看到了美。在描述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形体转向内在的生命力,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精神境界”。[1]297修身包含着主体的自我转化,而这种自我转化无论在美的创造或欣赏中,都是美的真正基础。在主体的自我转化这一环节上,杜维明拈出两个重要概念:“相遇”和“听的艺术”。这更加表明他在有意识地以生态美学的眼光来解读和发现古典。

相遇。杜维明说:“我们欣赏的对象可能是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座大山或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使我们觉得它们并不是毫无生气的对象,而是一种和我们活生生的相遇。确切地说,是一种‘神会’”。[1]297杜维明用“相遇”来指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表征古典美学里物我的神会,正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美学里并没有主客二分,古人不会把自己的人格强加于外在世界,《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并不是一种人类中心论,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旨在表明人的自我转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态度的转变,而人的自我实现则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正像徐复观先生所说的:欲“成己”必需“成物”,而不是“宰物”、“役物”。

20世纪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二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所谓“我—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当作使用对象,当作与我相对立的客体的态度;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做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此时,在者于我不复为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注: 参见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21页。]人置身于二重世界中,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筑居于“它”之世界,但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对“你”的炽热渴念又使人意欲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6]布伯的学说直接针对西方思想史上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他的目的在于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以及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但他对人生态度的两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态美学批评现代人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痛斥他们将“我—它”关系加以绝对化和极端化,着眼于“我—你”关系的和谐建构和扩展,因为只有后者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无间,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如果我们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为主要的三种形态:认知的、实践的和审美的,那么大家就会发现,前两者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布伯所称的“我—它”关系,而审美所呈现的则应该是“我—你”关系。我与你相遇,“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无须有待于他物,我当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生命和本真人性来接近“你”。最终“我”与“你”都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这便是杜维明先生所说的“神会”,亦是孟子修身观念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与“你”的相遇,是审美的相遇,亦是生态精神的呈现。正如杜维明先生在《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心“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既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也不是主体强加于客体,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我融入扩展着的实有”。[1]235“我”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渐渐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你”的体内,以“你”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逍遥游于“我—你”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即是审美化境,是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发现的生态特征。物我合一的境界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杜维明还指出,对于人与自然的这种互通性和亲切性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返回自然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记忆,而且也包括‘绝学’和遗忘。我们能参与自然界生命力内部共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转化"。[1]236这种观点与徐复观先生对“心斋”的修养工夫的解释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以修养为基础和工夫的“相遇”美学,此一“相遇”,则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精神。

听的艺术。艺术感动并影响着我们,古人们相信,它来自人与天地万物共有的灵感之源。讲到听的艺术,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音乐。这当然是没错的。但除此之外,它在这里更蕴涵深一层的隐喻。“听”具有生态层面的重要意义。

听觉的感知作用在先秦儒学中占重要地位。杜维明相信:“如果我们将眼光盯着外部世界,那么,儒家之道是不可得见的;如果仅仅依靠视觉形象化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不能把握宇宙大化的微妙表现的。诚然,像舜这样的圣王,能够通过对自然之微妙征兆的探索来洞察宇宙活动的初几。但是,我们却是通过听的艺术,才学会参与天地万物之节律的。‘耳德’或‘听德’,使我们能够以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欣赏的、相互赞许的方式去领悟自然的过程。”[1]298生态美学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抛弃西方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发掘这种主体对待自然的审美的态度。因为此一审美的态度真正消融了主客二分,体现了物我的平等、和谐、共融。杜维明先生认为先秦儒家是经过身心的修养将自己开放给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通过拓展和深化自己的非判断性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将自己有限的视野投射到事物秩序上,才得以成为宇宙的共同创造者。

听的艺术除了可以表明态度以外,还联系着特殊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听的艺术”里所说的“听觉”,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听力,而是指人的感受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的,要理解音乐,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那么,要听懂自然,就必须具有亲和自然、体悟自然的能力。聆听与倾诉相对,自然之中自有天籁,天籁即是自然生命的倾诉。面对自然的私语,我们只能闭目倾听,用听来交流,用耳来感受。正如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一样,听的艺术正是这种无需言语的心灵默会。所以,庄子也用“听”来描述他的“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7]《庄子·人间世》。此乃庄子的修身之法。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的主体,而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不仅庄子重视“听”,孔子更是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实现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孟子才会选择音乐作为隐喻讨论孔子之圣性:“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5]《孟子·万章下》而代表人格发展至高峰的“圣”字之古体“圣”,即以耳为根。可以这样说,听,体现了生态学的关系原则,“听德”其实是中国艺术共有的特点,因而中国艺术是体现着生态精神的伟大艺术。

更进一步讲,“听”在古人那里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听者无言,无言与有言相对,因此也是表达方式之一种。无言甚至更胜于有言,只有无言才不会咄咄逼人,才会以欣赏的姿态和审美的眼睛“倾听”自然。有言则容易陷入主观,破坏物我的相融、天人的合一。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因为无言就是没有明确的语意,于是也就具有感受的无限可能性。有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艺术的限制,言是表达的媒介和形式,有媒介和形式便是有隔,便是有限,否则便是不隔,便是无限。

无言和听的艺术都是一致的,它们象征着精神的自由和无限,表达了“我”对“你”的尊重,体现了平等和共存。因此,“听”开启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关系原则,听的艺术则呈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

综上,我们通过对杜维明先生关于孟子思想的诠释的分析,可以较显明地看到杜先生通过诠释所要指出的美学研究方法。首先,正如徐复观对人格修养的关注一样,杜先生进一步整理、阐发了先秦儒学、特别是孟子的修身观念,并进而得出结论:从修身、修养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更容易触到中国艺术的本质,此处儒、道艺术精神之分则不显;再者,正如道家学说里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样,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同样开启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精神。修身这一观念本身所包含的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生态美学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状态。这足以表明,生态学的视野和方法必定为中国美学带来更大的言说空间。

在中国大陆学界,生态美学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然而众多生态美学的提倡者们却未曾注意到,杜维明这个海外学者早在90年代就已经提出将生态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来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杜氏观点进行整理和生发,一方面是想引起生态美学研究者们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m]∥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 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m]∥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生态修复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牙本质发育不全;牙合重建;修复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GI)是一种牙本质发育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所致,均具有乳恒牙受累现象[1]。我院对同一家系中存在DGI-Ⅱ的2例患者实施牙合重建治疗,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A,女性,年龄23岁,因牙体颜色及形态异常,发音、咀嚼及美观受影响而就诊,无口腔修复治疗史。患者乳牙萌出后表现为棕黄色,并且逐渐磨损;替换恒牙以后,牙齿颜色仍呈棕黄色并且逐渐磨损,确诊为DGI-Ⅱ。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无其他病史,其父母孕期无服药史以及近亲结婚史。患者知情并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专科检查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全面检查其家系成员口腔情况,并绘制完整、清晰的家系图谱。专科检查显示,患者A的面部结构正常,牙冠及牙列普遍短小,且牙冠露出牙龈外1~2mm左右。牙体均表现为棕黄色,且其表面光滑。下颌双侧的第3磨牙为低位阻生,上颌双侧的第1磨牙为残根,下颌第2磨牙以及上颌双侧的第3磨牙牙釉质呈现淡蓝色。牙体均无叩痛及松动症状,双侧颞下和关节无压痛及弹响,且开口型垂直,开口度为52mm,但发音模糊。经曲面断层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的全口牙冠、牙列以及牙根均明显短小,根管以及髓腔均闭锁;且上颌双侧的第1磨牙残根具有根尖影;经颞下颌关节侧斜位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的双侧关节前间隙明显增宽,髁状突明显后移,而后间隙明显变窄。患者A的叔叔,患者B,年龄43岁,上颌右侧第1磨牙、第1前磨牙,左侧第3磨牙以及下颌双侧第1,2磨牙均缺失;上颌右侧切牙第1,2磨牙以及第2前磨牙,上颌左侧尖牙以及第1、2前磨牙;下颌双侧中切牙侧切,左侧第2前磨牙以及右侧尖牙的第1、2前磨牙均属于残根残冠。且残根呈现半透明的黄色。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压痛开口为垂直型,开口度为49mm。

1.2.2 治疗方法

1.2.2.1 患者A的治疗方法①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并制定治疗方案。常规予以洁齿、拔除残根以及选择打磨尖锐牙体组织等处理。②重建咬合关系:常规进行取模以及模型灌注,并根据静息状态下颞下颌关节以及牙合间隙斜侧位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牙合重建。在静息状态下,测定患者的颌位垂直距离,并以卷舌后舔法进行正中关系位置的确定。详细记录正中颌位置以及面弓转移上的牙合架,常规进行人工牙排列以及试牙。采用热凝塑料进行上下过渡性义齿的制备,待用6个月。定期进行复诊,1次/2w,并视患者的感觉进行义齿调改,直至完成牙合重建。③延长牙冠:因患者A存在严重牙冠磨耗,预测牙冠固位效果不满意,故在过渡义齿戴用期结束后予以牙冠延长术治疗,增加牙冠长度,便于固位。术前应拍摄并记录静止状态下患者的微笑线,并据此实施根向复位瓣手术联合牙合少量骨切除术,以延长牙冠。以外观以及固定效果满意为前牙冠延长度,而后牙冠的延长度则以固定效果为原则,注意牙龈缘位置应适当压低。据牙合重建正中关系以及垂直距离予以佩戴临时冠,戴用时间为3个月,确保牙龈成型并且骨槽骨成功改建。④固定修复:予以局部连冠修复治疗,提高修复体固位效果。对于前牙以及左右两侧的后牙应针对性设计,常规进行全冠牙体预备处理,并根据上述方法进行上下牙合的烤瓷联冠制备以及固定桥修复,即可重建牙合。

1.2.2.2 患者B的治疗方法按照患者A的方法进行术前准备以及牙合重建。过渡性义齿的戴用时间改为3个月,术后第1个月进行1次复诊,此后1次/2w,并酌情调整义齿。然后予以永久性活动义齿修复处理。根据患者的牙合重建垂直距离进行上下颌的局部可摘义齿修复治疗。

1.3 随访患者术后均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并根据临床检查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临床检查主要包括义齿固位效果、牙周组织情况以及咀嚼功能;主观感受主要包括义齿舒适度、是否有疼痛及修复体外观满意度等。

2 结果

本组2例患者经修复治疗后,均接受随访1年,患者均未主诉疼痛,义齿的舒适度好,对于修复体的外观满意。经临床检查显示,患者的义齿故为效果满意,发音清晰,咀嚼功能恢复正常,经牙周探诊未见出血。

3 讨论

GDI-Ⅱ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冠明显变色,多呈乳光色或者半透明琥珀色,并可逐渐发展成为灰色或者棕色,并存在牙釉质淡蓝色反光现象[2]。患者的牙釉质明显缺损或者剥落,并具有明显的牙体磨耗现象,根管以及髓腔明显狭窄甚至闭锁。早期准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时阻断牙体磨损进程,维持其形态、功能以及正常生长,并全面改善牙体美观性能是目前临床治疗GDI-Ⅱ的基本原则[3]。因患者的牙本质极易磨损加之牙釉质容易脱落,且存在根管及髓腔狭窄、闭锁等,可通过制作烤瓷牙进行恒牙列前牙修复处理,以金属冠固定后牙,以防止发生过度磨损。此外,还可利用可摘局部义齿、覆盖义齿以及全口义齿等进行修复[4]。近年来,随着口腔修复技术的发展,套筒冠义齿以及附着体义齿逐渐应用于GDI-Ⅱ的修复治疗;复合树脂贴面等对于GDI也具有美容修复效果[5]。

治疗GDI-Ⅱ的根本目的在于阻止牙体进一步磨损,早期重建牙合关系,促进功能康复并改善其美观性能。进行牙合关系重建主要是确保牙合稳定性[2]。因牙列发生重度磨损后,导致颞下颌关节发生结构形态变化,故在治疗时应充分兼顾关节形态,确保关节与牙合关系的统一性。如磨损程度严重,通过制作牙合板可将其调整至适当位置,待关节改变恢复以后,在予以覆盖义齿或者可摘义齿修复,可获得良好疗效[3]。有学者认为,牙合重建的主要适应证为牙列重度磨耗,故早期治疗并消除因牙列重度磨耗所致颞颌关节异常病变,恢复其生理功能是重建牙合的关键途径。实施牙合重建,实现牙合高度的恢复,并调整颌位正常关系,重建牙合解剖关系和形态,可恢复口颌正常解剖生理形态及功能,重建生理功能正常、结构形态及功能协调统一的整体[5]。本组2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显示无颞下关节病理变化,予以重建牙合以后进行烤瓷固定修复以及可摘义齿局部修复,均获得了满意效果,临床疗效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均恢复满意,与甘红[6]等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GDI-Ⅱ患者在重建牙合以及阻断牙体磨损进程的前提下,实施固定或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发音、咀嚼功能以及美观性能,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病例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关于其远期疗效及应用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莹,邹静,杨燃,等.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硬组织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7):1307-1310.

[2] 吴柒柱,吉日木图,齐,等.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的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348-351.

[3] ?陈小虎.遗传性乳光牙患者附着体修复的效果观察[J].口腔医学,2012,32(1):63-64.

[4] 王小娟,轩东英,董绍忠,等.颅骨锁骨发育不良患者牙齿矿化不全超微结构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25(3):356-360.

生态修复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字:城市滨水 生态修复 原则 策略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衡等现象,导致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探寻一种能够恢复与重建城市滨水区自然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滨水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指利用生态工程学或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或手段,对受污染或破坏、受胁迫环境下的生物(包含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其中包含对生物生存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和对生存“领里”食物链环境的改善等。

二、滨水生态景观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介。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因此,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恢复和改善因人类经济活动破坏的生态环境,是构筑城市和谐发展重要篇章。

三、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恢复的原则

1 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恢复是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所以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必然是首要的原则,否则,会再次加剧场地环境的破坏。

2 提高滨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主要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的相关关系。遵循多样化的生态恢复原则,对于增进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水环境的空间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滨水空间形态的异质性,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

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所为“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强调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协调好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林业、防洪系统、城市建设等子系统间的有序和平衡。

4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滨水空间生态恢复是一种综合性工程,特别是在河流综合整治中既要满足于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又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需求,必须确保工程的安全,同时应遵循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必须做出系统的经济分析。

四、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1 整体控制、局部调整

滨水景观生态修复,不仅仅只是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政策规划、公众参与、经济文化等诸多的社会因素[3]。因此,在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应重视滨水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协调该城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和价值,并综合考虑滨水区各景观功能形态的组织与建构。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使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2 生态修复、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观生态学为核心的设计原则下,理性运用生态修复机理,正确处理好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架滨水生态走廊。滨水空间的整合上,尽量避免对滨水地表机理的破坏,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优化滨水景观生态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区域自身特色,通过功能的组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植入,运用设计手法,达到一种意境美的营造,以更好延续滨水景观的地脉和文脉。此外,应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修复等功能,寻求自身独特的景观生态修复模式。

植物生态保护方面,恢复滨水区受损的植物,保护乡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种群。依据滨水区不同的水湿条件,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复,营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同时,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观,为滨水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优质生态环境。

3 修复技术、合理运用

(1)GIS和RS技术。运用GIS和RS等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准,建立滨水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水区地形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做出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组织、景观系统的重构,总结滨水特色景观营造的生态安全策略和规划调控方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做到及时检测、反馈与再修复,以促进景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在保存现有水系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气体抽取等技术进行水体污染物的收集与处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气候因素,水系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应及时实施水体的调度对策,以确保良好的供水、补水和弃水状态。

(3)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4]。这种驳岸应具有提升生态环境、亲水性、安全性等综合功能。从分类上生态驳岸可分为自然型驳岸、柔性生态驳岸和植物生态护坡驳岸等。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生态修复与景观控制相结合,促使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结论:

城市滨水区是人们休闲交流的重要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一定要坚定走生态之路,在开发与保护合理适度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营造生态型景观。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型景观除了指运用植被来营造外,其硬质景观也包括在内,要求这些硬质景观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景观良好的宜人空间,提高滨水空间景观的综合价值,提升整个城市的魅力。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生态修复不仅需要设计理念的升华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更需要运行机制与实践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配合,才能建设一个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1